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对产学研用进行相关概述,对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实行研究,对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加以探析,旨在切实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产学研用模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用,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篇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摘 要:本文首先阐释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接着分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企业家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局限。并提出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锻炼、创业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推动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专业体系之内,同时解决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工商管理 创业教育 专业整合 教学模式

一、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整合的必然性

1.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管理人才是企业管理的专业培训目标。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也应该是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非常符合这三个固有规定:首先,“大口径,厚基础”是企业管理专业培训的常见管理人员要求。它培养的人才管理知识需要广泛扎实。 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知识。因为坚实的管理知识有助于改善企业家人才的基本管理,许多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受益。第二,创新性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所强调的。虽然课堂上,主要由成功的商业管理知识、商业管理经验为教授重点,特别是人才的管理是另一个固有的要求即创新适用于不同的现实。创业人才是具有打破常规,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的核心素质。第三,使用性非常轻,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专业特性。管理活动,需要的并非学术水准而是职业水准。组织的管理人才能力需要的不一定是“学术研究能力”,而一定是 “实践能力”。创业教育而言,旨在培养创业性且高素质的人才。在组织外,其创业教育的功能是,所培养的创业人才能够独立进行创业活动,或企业内部其可以进行企业活动。独具优势的“实践能力”,是企业家开展进行创业活动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表明,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拥有天然的一体化基础。

2.场域与惯习的有机结合:整合的理论动因。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提出了场域概念。虽然这个领域是一个客观的关系系统,但是领域中的行动者是积极的,有意识的和精神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物质粒子。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处置系统” - 以某种方式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即惯习。场域和惯习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某一场域总是与某种惯习紧密联系起来的。针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对人才的创业培训场域是学科和专业,创业精神即是该场域的惯习。通过以上分析,整合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具备一定天然性。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比其他学科,更能担任培养创业人才的场域。创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企业精神,想开始创业并有敢于冒险意识和心理学是培养学生实现“惯习”的企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这种惯习必须是在商业管理专业教学平台的帮助下发展起来,就是布迪厄称之为“场域”的专业平台。创业型人才,一般通过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其的指导教育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创业课程设立,工商管理人才的创业才能,通过各种教育专家指导,人们创业行为的进行,由各种创业所具备的意识、创业心理惯习指导,让大家具备抓住创业机会的能力,以及大胆行动的敏感洞察力。如果要把现有学科和专业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一旦这个天然场域即工商管理专业,那么融入的难度将会加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惯习”也会更加困难。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企业家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局限

1.培养目标定义狭隘,缺乏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就是因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甚至因此而导致自己的创业之路半路夭折。所以说,高校的教育模式应该进行改革为在以做好学生管理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在实践锻炼方面为大学生能够进行量身设计,即教室中的课堂上能够到社会实践中扩展。如商科院校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专门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及借鉴,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市场调研。在一些商学院中对学生实行的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活动中组织学生为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知识的学企模式。通过该活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得到更深刻的启发,这些社会资本的为今后创业进行预存。

2.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实践机会不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市场已然远远甩开了大学教育的固定模式。纯理论已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实践。填鸭式的知识教授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已经是普遍现象,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在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的情况下,虽然有些院校寒暑假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学生在社会实践表上可以自己填写,然后自己找有关系的企业盖公章的方式来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这种方式丝毫帮助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学院应该与固定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取用于创新精神,开拓企业家精神,并学习工作技能。

3.缺乏创业氛围,缺少创业意识。 培训目标曾经被定位为快速创业者的培养,而功利主义的方向是显而易见的。创业教育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在第一堂课上注意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开展;二是创业活动要依托于第二堂课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开展。缺乏高校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家创造容忍失败、尊重创业精神、鼓励冒险的自由和轻松的环境,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和企业家的欲望,使大家想要放手试一试,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三、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构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五部分:首先,作为没有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渠道获取并提高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剖析团队合作,在企业创建过程遇到风险时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各种各样问题可能出现在新企业融資中,如何计划融资和筹资战略,怎样找到股权投资者。它债务资本市场现状、融资战略、筹资战略等问题。再次,找出发现和选择商机的过程,创立新企业过程中什么样的机会是有利的,创意人才通过怎样的渠道充分发掘他们的才能,如何开发个人业务计划,如何 模仿企业家成功的行动、习惯和企业家成功的策略。然后,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哪些危机可能会出现在新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解释了发展阶段性、发展唯一性,解决了进退两难的方式,突破性的风险投资领导和管理方式等等。最后,成功的企业家是怎么制定商业计划,成功企业家是怎么寻找资金投资者等来源渠道。

2.组织全面的实践锻炼。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帮忙解决,如可以通过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企业或是校友捐款等方式筹集创业基金。在创业竞争中可以通过对一些社会机构倡导资助在校优秀学生的创业教育,支持教师发展创业教育课程。

3.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鼓励并组织大学生参加如“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和社会组织相关的大学生竞赛及科研活动等;高校通过不定期举办相关大学生创业讲座和报告,让大学生有机会商界人士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学习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通过面对面的与商界人士对话的机会中,使得这些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从而指导学生今后的创业;学校要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小组的组织形式,帮助大学生积累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验,如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可借助于社团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如图书馆和网络媒体等资源,相关的创业资料和信息充分的给学生提供指导,增加学生对创业市场的认识。除此之外,学校用于某些方面的资金,如为了学生创新性研究想法所需的资金、对于尚未获取许可但已初步成型技术的资助、对于较难获得许可而确实有商业潜力发明的资金,可以通过设有孵化资金的方式来满足。

参考文献:

[1]朱越,韩凤晶.企业家精神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28).

[2]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5J014.

作者:李彩彩

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篇2:

“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析

摘 要:本文对产学研用进行相关概述,对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实行研究,对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加以探析,旨在切实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产学研用模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产学研用,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模式。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高校方面需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趋于产学研用模式下,培养出更多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最大化。

一、产学研用的相关概述

产学研用,即为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研究,将研究作为学习的动力。然后,将学习成果、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将实践需求作为指导。实施产学研用,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满足社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1]。产学研用,属于系统、合作的工程。高校方面采用产学研用,可有效发挥科研单位、企业、高校的最大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环境、基础,以及企业资源、教学软硬件方面的优势,从而达到无缝对接的效果。同时,能将以往的教学模式转变,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累积实验经验。产学研用模式,可突出高校学科的优势,和企业方面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学校、企业方面的长久发展,并利于高校、企业构建联合研发机构,通过合作企业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予以研发资金支持。和高校专业小组共同构成研发机构,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及服务。此外,能经技术研发成果,为新型产业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学校方面应整合校内的力量、重点学科力量,构建技术研发平台,进而实现科研技术研发的效果。

二、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研究

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将产、学、研、用几个方面联系起来,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结合现状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无法达到产学研用的相关要求,所以及早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非常关键。

(一)产学研用的定位

高校方面需要培养有效的人才,但因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方面应做好培养创新型人才工作。单纯通过学生在校内学习、研究,无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此应重视产、用方面的因素,采用产学研用模式[2]。

(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做好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定位工作,可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趋于产学研用模式下,需结合社会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企业对于人才要求、学校情况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理论课程中需要添加创业教育和创新培养方的内容。而實践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室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然后,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基地,使学生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三)产学研用相结合

工程专业知识维度方面,需做好工商管理业务模块、工商专业流程方面的研究及分析,确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结构,然后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研、学结合,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专业知识内容,为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3]。实践教学体系中,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在科研项目、科研论文、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均非常适用。此外,将研、学联系起来,企业方面可获得科研成果,对于学生来讲也可提高其实践操作方面的水平。

为提高学生创新方面能力,将产、学结合非常必要。将产、学应用于设计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假期实践等调研活动中,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高校方面可构建产、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期间,加强监管力度,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用、学相结合,可作为企业工商管理专业岗位设置的基础,能够将职业活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可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及要求。促使学生掌握岗位专业知识,认真履行岗位工作职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

(四)构建评价体系

产学研用的模式下,做好改革评价机制工作,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将科技成果——生产力转变[4]。以长远的层面出发,获得政府的支持,并加大培养人才资金的投入,达成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探析

(一)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育人理念,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理解、鼓励,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科研、科技服务方面的优势,切实处理企业技术性问题,提高自身创新、实践方面的能力。然后,学校方面可设立人才培养撞向资金,以便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予以表现突出的教师适当的奖励。此外,学校方面还应做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术研究教育,以及知识产权教育等工作,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并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二)构建相关机制

首先,构建校企结合管理机制,高校、企业方面均构建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工作。将实践教学目标作为指导,经企业、学校方面共同制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划,企业各部门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内容,确保学校、企业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做好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其次,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涉及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制、实践教学指导机制、学生实习成果考评机制,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机制等,将相关机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所有环节均有据可依[5]。

然后,构建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教师评价机制、实习效果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监督机制。将相关管理机制,对教师评价进行考核,直接和教师的薪酬挂钩,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结语:趋于产学研用模式下,如何做好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正确看待产学研用模式,然后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这一体系,从而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7(29):94-95.

[2]杜军,商雨鹤.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7(8):155-158.

[3]李菁.易飞ERP系统平台环境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8):127-129.

[4]谢传会,郑谦,程业炳.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1):141-143.

[5]刘楠,孙艳春."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3-14.

作者:程高飞

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篇3: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研究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实行了扩大招生。在这种背景下,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保障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整体下滑。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改革研究生教育,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探索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教育 就业质量

1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为了提高我国就业者的整体水平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研究生扩招。2003年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已经猛增了35.35%。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到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60万人,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当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50多万,而我国也成为全世界拥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于此同时,每年毕业季时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流向人才市场,导致研究生面临着“求职的寒冬”。

与此相矛盾的是: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意味着研究生人数过量,学历贬值,而是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可见研究生就业难现象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素质的下滑,在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2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缺陷

自硕士研究生扩招以来,虽然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急需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并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困难。

2.1 宽进宽出政策

我国研究生招生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考试形式。虽然我国研究生考试历经数次改革,但是其基本形式一直未改变:报考者只要通过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就可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标准化的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虽然有初试和复试的层层考验,但总体来看,我国研究生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这样“宽进”的政策无法保障我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从而导致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宽出”。我国高校研究生只要在校期间遵守学校纪律,完成老师的作业,按时提交毕业论文,大多数都可以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相比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淘汰率很高。以美国为例,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淘汰率在10%到15%,而著名高校高达30%至40% ,而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则不到2% 。[2]

2.2 重学术型硕士,轻专业型硕士

我国高校目前拥有约40种专业硕士。然而,这些项目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狭窄,一般仅限于社会认可程度比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及法律类,如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而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几乎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据有关部门统计,社会对各类专业硕士的需求量已达到对研究生整体需求的70%。[3]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仍然以学术型硕士为主导。从这方面来看,培养模式的失衡也是导致相对过剩的学术型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不仅规模不足,而且质量也无法保障。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受到了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和导师的知识结构的严重制约,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差别不大。本应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得不到充分重视,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样使得专业型硕士实际上成为了缩短学习年限的学术型硕士。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型硕士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2.3 课程设置与授课形式单一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及渗透。比如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都设有跨学科研究中心以便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4]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则相对单调,缺乏活力。班级的所有研究生都需要完成统一的课程,学生的研究兴趣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虽然有必修、选修课程之分,但受限于庞大的在校生数量和有限的师资力量,很少有学校更够真正提供跨学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以统一的标准化课程来培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知识广度、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因而在就业压力面前也显得缺乏竞争力。

2.4 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本科、专科毕业生,而对研究生则几乎是个空白。无法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生仅能通过互联网收集就业材料,或从亲人朋友等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就业信息。这很大程度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没有对本专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的深入了解,研究生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作为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仍然偏低。虽然国家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强调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却一直是被广大高校所忽略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某些高校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创业教育的活动,但其主要的形式仅限于创业或创意大赛,创业讲座等。这些形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模拟实践的阶段。通过这些短期的、有限的活动,研究生的整体创业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3 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严进严出”的教育政策

所谓的“严进”不是指减少研究招生的数量,而是指提高研究生的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选拔程序。我国研究生招生的主要依据是考生的初试与复试成绩。而这种“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无法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研究潜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改革这种考试模式,科学安排的考试内容来综合评定每一位考生的学术素质,为研究生入学把好质量关。

在“严出”方面,我国应该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加大对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对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未能达到制度要求的,一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除了对学位论文的评估外,高校应该加强对在读研究生平时表现的监督和测评,注重学生的一贯表现及治学态度。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来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提高创造力。

3.2 重视专业型硕士

我国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类型上,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同时完善其教学体系。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应该突出课程和实践的结合,加大实习和实验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在其论文撰写方面,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不能一律比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专业性硕士可以使用实践中所做的项目计划、实验报告、调研结果等作为毕业论文,不必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3.3 加强交叉学科的教育

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需求。复合型人才需要将各种不同学科知识渗透融合,并以其创造性有效地动用多方面能力解决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这应成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各高校的研究生院应该打破文理科间的界限,重视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应赋予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的机会,建立跨学院、跨文理的特色培养项目,并且增加选修课所占的学分比例。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能够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机会。

3.4 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院还没有建立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团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首先,各高校应该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其次,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一入学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首先,研究生院应设置一定的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加强研究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社会力量、非学术力量进入课堂从事教学的机会,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现实。最后,在政府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便利之下,高校应广泛地建立与地方合作经营的高新产业孵化基地,为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大对创业板块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2013研究生招生计划.http://kaoyan.eol.cn/html/ky/taiwan/zs2013.shtml.

[2] 宋立丹.建立硕士生淘汰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3]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凸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OL].http://www.eol.cn/kao_yan_za_tan_3914/20100521/t20100521_477331.shtml.

[4] 纪光欣.美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教育,2004(5):29-31.

作者:李玲玲

上一篇:教师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价值工程作用下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