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剖析的基础上,从空间维度、活动维度和主体维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界定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政府、高校、社会、研究生个体等多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并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研究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篇1:

奖助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自2006年起我国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成为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可以保障研究生学习生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家要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对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中的问题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奖助体系;研究生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我国研究生奖助制度在高校教育发展中不断改革,2006年我国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在高校中推广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把研究生综合表现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标准。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资机制的意见》出台,公布《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管理条例,建立研究生助学金。目前评定奖学金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研究生奖助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一、研究生奖助体系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奖助的诠释是用财务帮助,研究生奖助是通过经济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援助方式分为直接与间接形式,直接方法是学生申请奖学金,如助学贷款;间接方法是社会为大学捐助教育基金等。学生资助制度系统研究包括很多小系统,我国研究生奖助制度包括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基于经济基础,通过奖助及管理办法构成的教育资助体系。

中国是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实力休戚相关,完善特色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吸引世界精英人才赴中研修的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财政部与发改委联合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指出研究生奖助体系要建立在保持体系设计,激励质量提高,提高待遇水平基本原则上。现行国家奖助体系由拨款奖助构成,在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中,构建新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体系,应构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体系、落实国家对研究生助学贷款相关制度[1]。2014年研究生教育实行全国收费制度后,高校制定符合国家文件规定的奖助学金政策,由于高校类别不同,奖助政策导向存在差异,研究生奖助政策制定存在很大差别。

国家规定硕士研究生享受60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并以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在校研究生完成学业。高校对研究生奖助体系进行完善时,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相关制度,设立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励等研究生奖助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助政策激发研究生投身科研的热情。设计研究生奖助体系着力提高培养质量,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按照奖优助学、多方筹集资金原则,形成国家、学校、社会出资的研究生奖励政策体系。为强化研究生奖助资金使用,高校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管理工作。

二、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中的问题

通过不断改革完善,高校研究生奖助学体系不断改进,研究生奖助学金作用显现,在政策激励下,高校研究生积极投身专业学习,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完善成为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研究生招生、培养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积极影响。高校通过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改革,推动包括研究生思政、培养等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程,通过不断实践,探索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调动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但奖助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目前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助管理体制完善,研究生奖助管理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给管理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部分高校出现研究生学习态度消极等不良现象,由于高校经济状况不同,对研究生奖助未加强监管,导致研究生档案建立等程序不能高效率开展[2]。目前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奖助管理、测评体系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奖助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奖学金经费投入有限、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全面、奖助学金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奖助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困难学生认定难以把握、研究生助学金测评机制不合理;奖助学金机制问题表现为监管松散、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紊乱。高校尚无完善的奖助学金管理平台,无法对资助学生进行后续动态管理,多数高校发放奖助金由于评定细节等问题导致不能准确发放。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很多研究生选择读研前参加工作缓解经济压力。研究生期间的待遇不能满足收入需求,部分研究生生活支出较多。一些研究生隐瞒参加工作的事实,伪装为无固定工资收入者,享受国家、学校的奖助学金待遇。研究生获得的数万元奖学金为其生活带来很大改善,一些研究生发放奖学金后肆意挥霍国家奖励,在校研究生对驾驭较大财富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在奖助学金使用条款中规定要用于支持学习,但对资金使用去向不能详细规定,只能靠研究生自我约束,因此制度层面如何规避奖助学金滥用是奖助体系改善的方向。研究生在规定3年修业年限内顺利毕业值得庆祝,但随着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许多研究生规定年限内不能完成学业,对因做出高水平创新性成果需延期的研究生,国家有关部门尚无相应资助政策,导致部分研究生处于奖助覆盖盲区,不利于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三、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管理对策

奖助学金是国家、高校、社会给予优秀学生的奖励,旨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不断完善,为激励研究生努力学习、专心科研,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奖助学金作用的发挥[3]。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相比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奖助制度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的不足体现为:形式有待扩充,制度亟须完善,信用体系有待建立。

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中的问题,完善研究生奖助学体系,需要加强研究生奖助管理,优化奖助金测评机制,健全奖助金监督反馈制度,通过加强研究生学籍动态管理,完善资金使用过程监督,建立延期毕业生奖助标准等措施,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作用,为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提供更多支持。对部分学籍异常的研究生可以采取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向导师了解情况等方式終止对其的资助,对作假学生暂停发放奖助学金[4]。对正常受助研究生应掌握其在校情况,及时对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建立全面的奖助学金监督机制。2014年新研究生奖助制度实施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无工资收入研究生的资助,研究生奖助管理部门要掌握受助研究生情况,引导受助研究生合理使用资金。确定受助人后,借助辅导员谈话、导师关注等途径,了解受助研究生使用资金情况,如发现受助人不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应及时管控,对作假学生严肃处理。

2014年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后,高校出台系列奖助政策,建立完善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日常生活。高校提高入学博士研究生奖助金,通过设立高水平论文奖励、创新培育项目等奖助政策资助研究生科研[5],保障学生的科研生活。持续高投入可能影响学校其他经费使用,学校奖助部门应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在校设立企业,减轻学校财政压力。积极同合作企业联系,在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企业每年出资用于奖励研究生,学校以个人名义设立纪念奖学金,资助优秀博硕士毕业研究生。对于因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地方科研项目转化合理延期的研究生,国家无统一规定,实际工作中很多博士研究生为发表高水平论文延期毕业。学校应参照国家标准,由导师出资为学生设立延期毕业奖助学金。导师对具有科研潜力的研究生提供助研补助,对研究生给予政策资助,支持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高校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问题主要是如何体现公平性,深层次问题是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如何评价,如何在不同专业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定专业化研究生评估指标和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动态管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研究生测评指标成为影响研究生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教育个体差异明显,不同专业培训课程培养目标不同,如何做好奖助金评审易引起争议。高校要根据研究生培养制度,开展具有公信力的评审,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是研究生奖助金测评成功的关键。要认识到物质困难不能当作精神困难,确定困难可向学校申请帮助,高校相关部门应领会落实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奖助政策,困难大学生受助要提高自身素质。

四、结语

本文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对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进行分析。高校目前奖学金制度具有一定优越性,同时存在较大调整空间,发达国家研究生奖助体系在形式内容与信用体系等方面比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更为先进科学。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前期效应得到一定发挥,中期政策效应有待完善,政策后期效应需从测评指标与测评机制进行修正。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监督机制,健全贫困研究生数据库,注重研究生学习方式同步引导等措施落实。通过营造健康有效的监控反馈机制,健全组合监督反馈组织,实现动态调整相应监督程序,实现研究生资助政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叶松东,刘邦卫.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下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8):63-68.

[2]马明霞.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3]赵可心.华盛顿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4]张玉婷.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5]李晨园.自我管理视角下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荐稿人:宫炳成,北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责任编辑:李小依)

作者:权美琳

研究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篇2:

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探究

摘 要:在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剖析的基础上,从空间维度、活动维度和主体维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界定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政府、高校、社会、研究生个体等多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并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途径。以我国“211工程”大学为例,提出只有明确空间维度、主体维度才能真正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入实践操作。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内涵 实践 中国特色

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追求。但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只有我国研究生培养中涉及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其内生的复杂性。到底什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研究生个体质量、研究生发展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等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直以来,虽有研究文献不同程度地涉猎,但由于没有准确的概念,其直接结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和内涵在使用过程的指向性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显然,无论在理论层面抑或实践层面,都需要对这些问题从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和本质内涵进行系统梳理。

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厘清具有中国特色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概念和内涵,是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的前提,如此方能为研究本身提供分析框架和深化路径。该文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和内涵特征为研究对象,提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和内涵特征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以期为深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个相对科学的研究平台。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概念界定

王道红曾经概括性地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包涵三个维度:即研究生的维度的研究生培养应满足研究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社会企业的维度的研究生培养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维度的研究生培养强调学术能力,关注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储备以及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1]。袁本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而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则是其學术水准、创新力、文化及道德素养、团队精神等的综合体现[2]。这些结论与杨颉和陈学飞指出的人才培养质量应是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程度的结论不谋而合[3]。莫甲凤则进一步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本质就是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显性或隐性需求能力的特性总和[4]。而吴志远和胡双启从博士研究生培养角度提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5]。而结合研究生的教育,赵军和周玉清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活动维度的质量,也是研究生教育活动维度的核心质量。它包含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两个方面,涵盖了研究生的学术和专业[6]。

1.2 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目前研究存在着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质量等概念界定不清,混淆使用的现象。《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中曾经提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7]。这一概念在内涵上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质量,即指研究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一是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了学位标准和要求,二是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许克毅和赵军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应涵盖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8]。而更多的学者则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等同于研究生教育质量[2]。在此基础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周光礼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系统从事的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核心的,同时包括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质量[9]。孙健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分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研究生结构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侧重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研究生结构质量侧重于人才整体结构的优化[10]。当然,也不少研究干脆回避各种研究生质量概念的界定,往往将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质量等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其结果是,往往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教育各种活动的质量混杂在一起,因此,其研究的科学性、操作性等也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1.3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研究

就相关研究而言,文献分析表明,该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研究等方面。而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孙健从课程结构、导师结构与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微观结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分别指出研究生教育微观结构三个子结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11]。而目前较为新颖的观点是,从管理到治理,是重建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必然趋势。在治理逻辑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再仅关乎政府一家,包括高校、社会、研究生个体等利益相关者都有权提出问责,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12]。

1.4 文献评述

综上可见,目前学者们达成的主要共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发展质量构成了广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特指狭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可以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重点包涵了研究生的学术和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主要形成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体现为研究生的培养结果。它不仅关注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的个人学术和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的当前质量,也强调学生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个人学术和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即当前质量与初始质量的差值量。同时,它综合反映了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

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目前学术界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研究和内涵界定过于简单化,一定程度限制了概念作用的理论发挥,也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实践层面的深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和内涵研究不仅仅是一种逻辑判断,还应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该研究尝试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和内涵研究的周延;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内涵研究应关注各主体的利益需求;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应在内涵明确基础上定位指向,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具有一定可操作性。

2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操作解析

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它更是一个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广为使用的词语,具有丰富的日常性、习俗性和文化性。而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日趋商业化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政府、市场和大学的合力[13],在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剖析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操作,推动大学的健康发展成为必须。

从层次角度而言,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高等教育质量的表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研究生培養质量的概念及内涵。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特殊的或合理的高标准、高等教育的类型或特点,且是在一种相对含义上作为某种卓越的同义词。根据这一定义,Green等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卓越性、完成性、目的性、价值性、可变性等多方面的综合[14]。因此,可以借鉴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从教育培养的过程角度,分析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质量[15],也可以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代替研究生的质量,或将学科、专业的质量、教师的质量、课程的质量替代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当然,基于高等教育质量还可以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具体分为国家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而无论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质量以及研究生发展质量,尽管其内涵各有区别,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是质的量化表现,是各主体的价值判断。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结合高等教育功能集中表现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16],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可以完整描述为:政府、高校、社会、研究生等相关主体对研究生培养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社会主义人才应进一步具备时代的品格特征,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道德、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比其它现存社会的人才有更高的水平,更宽的视界与胸怀以及更完美的体现以社会效益为重的社会主义特征。可见,立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来看,可以将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拓展为三个维度同时展开,分别是主体维度、活动维度和空间维度。

图1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途径展现了基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多维关联性。其中,X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活动维度,以研究生培养活动中过程与结果来表征质量,亦即利用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培养结果质量指标来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Y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体维度,以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研究生等各主体的需求来表征;Z轴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空间维度,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的学科空间、国家空间指标来表示。X轴、Y轴和Z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操作途径。因此,如果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进行度量、评价的话,可以选择将研究生个体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即研究生个体当前质量与初始质量的差值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的度量指标;而当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结束时,即研究生个体获得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的时点,此时研究生培养结果质量也就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TQ)是研究生个体质量(PQ)的函数,在研究生培养活动过程(t)的推进中,随着研究生个体质量的变动而变动。根据上述实践操作,可以得出公式(1)。

研究生培养质量(TQ)=研究生个体质量(PQ)(t) (1)

当然,研究生毕业后还会涉及研究生个体的发展质量,表现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在研究生毕业后的变化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高低。

而就主体维度而言,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满足政府、高校、社会以及研究生个体等主体需求的程度。政府、高校、社会以及研究生个体,都是研究生培养的利益相关者,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因此,研究生培养质量本质上是政府、高校、社会及研究生所作的价值判断。

另外,从空间维度来看,研究生培养本身就是应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范围内实施,因此,不同国家、学科范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均有其自身特色。如德国“学徒式”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的“专业式”学术产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开发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日本“教学式”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等[17],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学科特点,在具体国情、社情和校情的选择。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应是遵循习近平同志发表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深化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构筑我国研究生培养人才的制度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重要的才智储备库,所培养的研究生人才应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3 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及实践操作

以“211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例,根据图1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内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践操作途径进一步分析说明。由于“211工程”大学不仅要着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而且还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中国特色,依据我国“211工程”大学对博士研究研究生学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界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涵后,通过实践操作,适时制定和动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博士学位的质量规定为:“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因此,我国“211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全国标准,同时又具有区域、学科特点,贯穿于培养过程,最终体现在培养结果。鉴于此,具有中国特色的“211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可界定为,“211工程”大学依据中国教育的特色,自身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活动的价值判断,并通过博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贡献程度,由政府、社会做出的进一步价值判断作为参考。具体而言,即“211工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应体现的是博士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过程质量,以及衡量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学位证书获得的时点上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的结果质量。由于“211工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本质特征在于突出博士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以满足我国现阶段转型期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博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可作为博士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参照指标。而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学位证书这个时点上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博在士生攻读学位期间在职博士研究生本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增值量”,可以通过其在博士学习阶段所发表的文章、科技发明、专利申请、社会贡献等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通过界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观察和量化,以进一步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操作、可实践,虽然无法涵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部特征,却也为现实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提供了依据,成为判断研究生人才是否可以成为真正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前提。

4 结语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中国转型时期,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是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面对的话题。根据该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内涵和实践操作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多维概念,是在一定国家、学科范畴内,政府、高校、社会、研究生个体等多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从不同维度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结果。只有确定清晰的空间维度,明确不同主体的需求,从空间维度、活动维度和主体维度审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真正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而通过我国特色的“211工程”大學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操作应用于现实,才能真正发现其实践可操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道红.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更新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7):32-36.

[2]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

[3] 杨颉,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莫甲凤.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 吴志远,胡双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对策与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9-71.

[6] 赵军,周玉清.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研究新视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52-57.

[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8] 许克毅,赵军.从扬弃到超越——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重构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6):34.

[9] 周光礼.中国博士质量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 孙健.结构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10-14.

[11] 孙健.论研究生教育微观结构及其优化.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9-13.

[12] 周光礼.研究生教育:从管理到治理[EB/OL].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8日.http://yz.chsi.com.cn/kyzx/other/201403/20140328/854754342.html.

[13] 黄巨臣,朱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8):3-5.

[14] 陈威.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论研究[EB/OL].中国网,2004年9月13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qzggx/658901.htm.

[15] 刘凡丰.教育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0.

[16] 张西方.论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99.

[17] 杨阳,王福帅.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4(16):250-252.

作者:王晓莉 吴林海

研究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篇3:

浅谈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

摘要:从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分析入手,针对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从而推动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军队院校;研究生;管理教育

作者简介:漆律(1981-),男,江西靖安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军队管理学;张广义(1984-),男,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军队管理学。(天津 300161)

研究生教育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军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是我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质量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战斗力生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随着军队院校人才培训任务的转型,研究生教育培养将成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寻求教育管理对策,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的主要特点

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加强军校研究生群体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益。

1.人员经历的多样性较突出

从工作经历来看,研究生入学前岗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部队考入的在职干部,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三是地方在职人员。从年龄结构上来看,研究生学员有的是二十岁刚出头的小伙子,有的已过而立之年,甚至还有超过40岁的学员。从生活环境来看,一部分学员已经成家立业,入学以前大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学员却刚从院校毕业,还未脱离父母独立生活,思想活跃,但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容易冲动。人员经历的多样性决定了学员综合素质的不同,这不仅给施训带来困难,而且也给管理教育增加了难度。

2.人格心理独立性较高

研究生学员人格心理的独立性既包括追求完美、逐步实现自我的独立性,又包括盲目的自信心。研究生学员具有广泛的兴趣和较宽的知识面,喜欢独立思考,在认识上要求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学习上希望有自己的安排,在交往上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往往表现出自信心比较强。但一些学员过分关注自我,对管理教育表现出一种“抗药性”和逆反心理。当自己的独立性受到漠视或侵害时,心理反应一般都十分明显,往往采取反感、消极甚至顶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管理教育主动性较强

研究生学员大多军龄较长,熟悉部队和院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他们服从权威的意识淡,参与管理、积极提建议的民主意识强,在管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建议,要求管理者加强引导,营造出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氛围。

4.学习动机差异性较大

争当一名优秀的军校学员,经受未来军事斗争的考验,应该说是每一位军校学员的愿望,学员的成才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所学专业与自己原先工作岗位差异较大,兴趣不浓。还有的学员觉得个人前景不明,认为学了没多大用,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的学员存在着“混日子,蒙文凭”的思想。

二、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片面

在研究生管理的定位上,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研究生课程有研究生教学大纲可遵循,培养计划由机关业务部门制定,专业知识由导师直接传授,研究生只要把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就行了,教学质量高低与学员队管理关系不大。

2.管理途径单一

由于认识不到位、管理与教学脱节,研究生不能从统筹安排、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拓宽视野入手,不能实行全方位管理和开辟多种管理渠道,管理手段和方式单一,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制约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施展空间。

3.管理行动滞后

一些研究生管理单位的领导认为,研究生的管理主要是学员的自主管理,因而很少主动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对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领导,实行面对面的对话,从而出现“似管非管”、“似问非问”、出了问题再解决的现象。

4.管理环境封闭

一些研究生管理循规蹈矩、开拓创新意识不浓,认为学员走出去,学习环境范围大了不易管控,易出乱子;认为学员在本院本队完成学习任务就行了。因而,人为限制了学员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员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

5.管理主体外行

有些研究生领导认为在任期内,只要学员不出问题、不捅娄子,责任就尽到了,工作平平淡淡过得去就行,满足于“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成为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能手,与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为培养过硬人才当好“先行官”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1.变“配角管理”为“主角管理”

一是要端正思想观念。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管理教育工作的规定》指出:“各级各类院校特别是指挥院校,要把培养提高学员管理教育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为部队培养合格的指挥、管理人才。”在具体实施上,研究生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做管理工作也是做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角”观念。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管理工作是个繁杂而琐碎的工作,不管它多么“杂”与“小”,其作用都是很大的。它不是院校建设中心,但牵动中心、影响中心。管理工作有形式,但不能唯形式;有“热闹”的一面,但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管理工作必须务实。三是要有“教学一线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研究生管理大队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队领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把研究生管理教育工作做好,为保障研究生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变“单元管理”为“多元管理”

首先,要坚持把德育摆在教育管理的首位,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摆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的首位,引导研究生树立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加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服从安排、扎根基层的志向,确保政治合格。其次,要抓好研究生阶段性集中管理,配合教学统筹安排研究生全期的学习,注重研究生的智力开发,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抓好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开发学员智力,培养学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使学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再次,要配合教学抓好研究生的专业训练,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员的专业指挥能力和部队管理能力,提高学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指挥管理水平。最后,在抓好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搞好学风建设,培养研究生平时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充分准备。

3.变“间接管理”为“直接管理”

要把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跟踪问效,切实做到“五个弄清”。一是弄清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什么。二是弄清每个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三是弄清导师对每个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是什么。四是弄清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学员队出面协调解决。五是弄清研究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想得最多、反映和期盼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五个弄清”,把握学员的培养要求与特点,在管理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引导学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使学员既重视毕业后第一任职的需要,又着眼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注重培养自身的发展潜力,打好基础,为以后的任职和发展创造条件。

4.变“传统型管理”为“开放型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需要“懂技术、能指挥、会管理、有专长”的复合型军事人才。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上,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尽可能地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一是请进来,即请兄弟院校专家教授学者来队作相关的学术报告。二是走出去,即到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和厂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三是尽可能让研究生多参加地方和军队的横向联谊活动,真正使研究生在这种开放性学习环境中,进一步拓展学习视野,适应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放型管理”,使研究生真正成为“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过得硬”的“通才”与“专才”,有较高的“作战指挥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管理教育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和技术保障能力”。

5.变“外行管理”为“内行管理”

一是要增加对高科技知识的了解。作为研究生的领导,如果不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不了解高新技术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就不可能清醒地认识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也无法与学员交流沟通。只有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的学习,才会与学员有更多的交流空间,与学员打成一片,做到懂管理。二是要注重探讨新形势下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规律。要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研究生管理的特点,加强对条令、条例和军事训练法规等内容的学习,不断提高正规化管理水平,做到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自身形象,真正做到严管人敬、严管人服、严管有力,达到能管理。三是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管理能力。要努力提高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遇到问题要冷静,思考的出发点、立足点要高,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全一些、干得实一些。研究生管理单位领导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用学习好、团结人、业务精、总结勤的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做到会管理,成为管理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伊继卫.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新思路[J].岭南学刊,2004,(2):85-88.

[2]张增印.军队院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3]杨逢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探索[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漆 律 张广义 张 健

上一篇:财政投入体制下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人文教育与医学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