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实践体系的探索

2022-09-10

1 引言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模式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 本科院校更注重通识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 而高职院校则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设计应当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2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2.1 具有独特个性, 但缺集体意识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 因生长在信息发达的时代, 从小接受的信息较为丰富, 智力开发较早, 因此普遍具有追求自我、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想法。但部分学生也可能因个性过强, 显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缺乏集体意识, 缺少与老师、同学的交流, 以至于部分学生带有自我封闭的特性。

2.2 具有创造潜力, 但常陷入迷茫

通过实践发现, 许多高职生的思维呈现自由化特征, 他们往往具备创新创造潜力, 但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文化课学科基础较薄弱, 价值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解较模糊, 对于所学专业缺乏认识或兴趣, 以至于学习缺乏动力。尤其当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不符时, 学生们往往难以调整心态, 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 经常陷入迷茫的状态。

2.3 具有动手能力, 但自律性不强

由于高职的学生接受的入学教育都是偏向职业化的, 因此培养动手能力的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 相比起理论课程, 学生们更偏好操作性强的、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不强, 因此在老师宽松监控的情况下, 常常出现学习懈怠的现象, 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学业荒废的现象。

3 建构主义视角下实践课程设计的分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该思想认为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 实践课程的设计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挥出高职学生的优势, 弥补特性中的不足,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地有以下几点思路。

3.1 实践课程应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包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往往是学习者学习的诱因和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及效果。为此, 实践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在选择上应当注重人文化、现代化, 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理想, 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思考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2 实践课程应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或目标所进行的估计与判断, 这对学生完成目标的自信有重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通常有自信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遇到挫折也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克服困难;反之, 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容易低估自己的实力, 不敢挑战未尝试的任务, 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与退缩。实践课程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此, 课程应当带有鼓励和激发的性质,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3.3 实践课程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及主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实践课程应当给学生营造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环境有安全感, 这有利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也有利于学生潜能及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3.4 实践课程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 学生是真正的知识建构者, 教师是促进者, 对学生起指导、点拨作用。因此实践课程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 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学习的形式可以由团队进行实践, 通过实践让他们理解团队与沟通, 构建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学习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些比较自由、开放式的形式, 例如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等。

3.5 实践课程应提升学生的自律性

实践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提升自律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律性包括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及自我评价能力, 是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反馈。为更好地提升学生自律性, 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 可以适当融入竞争与激励机制, 并且让学生相互监督、评价, 例如采取学生或团队间互评、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期评相结合等。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评价参与度, 增强实践课堂的活力, 提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能力以强化责任感与自律性。

3.6 实践课程应与职业发展接轨

由于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培养, 因此实践环节应当与职业接轨, 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感受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方面, 实践环节应当包含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 或是到真实的职场环境参观、见习,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识。另一方面, 应当根据学习的内容邀请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人士进入课堂为学生普及职业知识, 为学生进入职业环境做铺垫。此外, 课堂中的实践设计都应当具备一定的“职场情景模拟”或是“职业素质”的特征,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感受真正的职业素质要求。

4 管理类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

4.1 教学体系

(1) 实践教学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实践中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借鉴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 推进课堂、实训场地、企业环境相结合, 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相结合。以岗位、职业的要求, 指导实践教学, 努力打造符合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3) 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实践环节形式应当多样化,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团队素质拓展。用以提升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具有趣味性, 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2) 创新设计方案。用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实践证实, 学生常常在进行创作前低估自己的创新能力, 因此团队完成的作品往往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给未来创作积极的暗示。

(3) 撰写调研报告。主要锻炼学生的搜集材料、分析、归纳、整理的综合能力, 同时以团队形式完成, 还可以考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融入团队决策, 实践证明此法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及信任, 是团队磨合的较优方式。

(5) 集体参观。通常可以安排到企业相关, 一方面让学生对职场有感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入企业的团队学习, 对企业的组织构架和运营理念有直观的了解。

4.2 评分体系

实践环节的评分并非单一的, 而是多种评分的结合, 各种评分方式用于不同种类的实践环节, 以及各种评分方式相互结合形成最终的实践课程的期评成绩。

(1) 自我评价。由学生自己对实践学习团队的状况进行自评。团队内部的发展与变化, 团队的成员是最直接能够感受到的, 因此, 实践环节的完成情况由团队成员自我评价, 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2) 团队互评。对于实践环节的成果, 不论是调查报告还是创新作品, 可以由不同的团队进行相互评价, 包括相互评分、投票以及点评, 该评法有利于团队间相互学习, 适当融入竞争, 能够起到良性影响的作用。

(3) 绩效评价。由实践环节的作品质量直接得出评价。该评法标准统一, 兼顾公平, 可以减少争议。

(4) 老师评价。由老师结合教学知识点以及教学大纲对团队的表现、作品进行评分。

4.3 反馈体系

实践教学的反馈对于教学设计的改进具有较大意义。因此教学反馈的形式也应当多样化。

(1) 课堂氛围记录。课堂氛围记录主要由老师完成, 对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兴趣读、学习效率等进行如实记录, 以反映教学设计的适用情况。

(2) 问卷调查。老师在期末向学生发放问卷, 以收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真实想法, 包括满意度、实用性、趣味性等相关内容。

(3) 同行评估。由督导或其他老师对实践的设计进行评估, 并且通过听课对课堂情况进行评估。

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研究分析, 结合建构主义的思想, 进行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实践体系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 弗兰西斯科.索夫、杨燕燕.课程效能评价——以“教育效能与教育评价”为例[J]外国教育研, 2005 (5) .

[2] 郭灿章.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

[3] 樊旭敏, 沈利斌.关于高职文化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8) .

上一篇:色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议中文四字格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