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设计

2022-09-10

1 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与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创设

近年来, 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产业。中国食品业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食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和协调、全行业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食品品种和花色更加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而且在服务三农、扩大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较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僵化, 食品工业布局尚不尽合理、区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食品工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食品安全保障程度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目前中国食品经济运行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保安全”的食品消费需求和新型消费模式, 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尚属空白,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今天的“大食品产业”时代背景下, 食品工业正在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跨越农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链模式。因此, 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从食品产业体系和食品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高度及视角研究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我校的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现实需要应运而生, 是在食品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客观大环境催生下提出并创立的。

2 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理念

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设立与建设将研究和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食品经济管理教育的特殊规律, 在食品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强化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产学研结合, 校企生互动, 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食品经济管理高级人才”的教育理念, 并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产学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践行这一理念。

贯彻落实该教育理念, 还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 以社会就业为导向, 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与食品产业生产经营规律, 更新思想观念, 建立组织机构, 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方式, 拓展产学研结合途径, 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走出一条“创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产学研结合、校企生互动的新路。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课程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形成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良性发展机制。经过数年努力, 使该学科及其专业方向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食品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成为上海及全国食品经济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理论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政策咨询中心, 为中外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和学术交流搭建良好平台和桥梁。

3 食品经济管理学科 (专业) 教学计划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3.1 规定约束性原则

为了保证和加强公共课、基础课等重点课程 (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的建设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育部明确规定了这些课程在课程总体中的地位、结构类型和课时分配;有的课程 (如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公共体育等) , 虽未具体规定各学期的课时分配, 但其在总课时数、教学意图和惯例上是清楚的, 因此, 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没有妥协的余地, 必须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并严格地遵照执行。

3.2 系统结构优化原则

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设计是为实现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 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时会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而特定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总是反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应能全面体现教学计划所要实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 并能形成一个包括综合教育课、学科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在内的、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例如, 在制定食品经济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时, 我们首先对该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研究, 提出了“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食品经济管理人才|的总体目标, 并从学生的知识、智力结构及判断决策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紧紧围绕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做文章, 遵循这一原则设计并优化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使其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实用, 达到了系统结构整体优化的目的。

3.3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

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 要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规律性、逻辑性。尽量按照从易到难, 从未知到已知, 以及由感性到理性, 由基础到专业的逻辑顺序安排各门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如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有关数学课及相关专业技术课, 应按上述逻辑顺序安排相应课程, 数学类课的具体顺序应为:高等数学C→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T→运筹学等;又如, 一般社会调查应放在食品市场调查之前, 食品企业实训应放在有关专业课和毕业实习之前, 而毕业实习则应安排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等。

3.4 同类集中性原则

在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 属于相同或相近类型的课程 (如学科教育类课程) , 应尽量靠近安排, 若一学期课时有限, 亦允许有适当的分散, 但不宜过于分散。像计算机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等, 若在各学期之间的分布过于分散, 就会使学生感到掌握的知识零乱而不系统。比如在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 考虑到社会需要, 使经济类课程的比例有所增加, 如果按照此原则将这些课程全部集中于一个学期开设, 就不大容易做到, 必须适当地将其分散;但应注意尽可能将其安排在前后紧邻的两个学期或相互联系的几个学期内, 并注意做到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以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5 灵活调整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各学期的课时数分配而言。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与课时分配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前者是指每学期安排何种 (类) 课程及安排的门数, 后者是指门数确定以后, 如何将各门课的计划课时分配于该学期内, 由于各学期课程门数不同, 每门课的课时数差异也很大, 所以, 在每学期课时安排过程中, 往往因受课程先后顺序、同类集中性和课时数本身的牵制, 可能会出现实际安排的课时数大于或小于该学期的计划总学时数, 造成时间的浪费或超负荷学时, 这就需要进行学期之间的课时调整, 对一些与先后顺序关系不太大的课程 (如食品科学概论、经济法、大学语文等) , 就可以灵活安排开课的学期, 从而使各学期的课时数相对均衡, 并能与每学期的计划学时相吻合。

3.6 统筹兼顾性原则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 应尽可能兼顾各项原则, 全面统盘考虑各种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结构, 合理分配课时。这是因为仅按上述任何单一原则, 往往难以做到整体优化, 如只考虑集中性, 不考虑顺序性和均衡性, 那只能是课程的简单随意的堆砌, 违犯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反之, 又不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综合运用和统筹兼顾各项原则。

3.7 整体均衡性原则

各学期课程安排与课时分配试排完成以后, 还要按照上述原则, 进行横向与纵向、全面与系统的细致检查和对比, 若发现问题, 应及时调整和完善。这实际上是“检查—调整—再检查—再调整—”这样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优化过程。通过若干次反馈调整, 直至把课时均衡地配置于各个学期, 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为止。

4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思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贯彻实施, 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就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情况来看, 关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讨论最为引人注目, 而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和优化配置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体化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教学立法”活动。实践证明, 合理优化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因为课程结构设计是课时分配的基础, 课时分配又是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前者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 后者则体现了各课程的先后顺序、衔接与配合。而如何从总体上保证两者的有机联系和协同协调, 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慎重考虑的问题, 有着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艺术性。因此,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新型教育理念, 我们在制订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 在遵循上述原则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 还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和思想, 并按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设计 (见图1) , 实现了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设计与课时的合理分配, 这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又贯彻了系统优化的思想,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 最终实现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食品经济管理人才。

5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各课程模块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5.1 公共基础知识模块

5.1.1 课程模块构成

日语入门、大学英语 (1~5) 高等数学C、高等数学T、运筹学、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公共体育、渔业导论等。

5.1.2 基本功能与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 (听、说、读、写、译) ;对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的基础训练, 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人文社科知识模块

5.2.1 课程模块构成

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

5.2.2 基本功能与作用

通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意识。

5.3 通用经济与管理知识模块

5.3.1 课程模块构成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和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企业伦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商务等。

5.3.2 基本功能与作用

奠定学生扎实的经济科学、管理学科学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5.4 食品经济管理知识模块

5.4.1 课程模块构成

资源、农业与食品经济学、食品产业体系、食品企业管理、食品企业生产运作管理、食品营销学、食品物流概论、农产品期货市场、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品牌管理、食品配送与管理、食品包装与广告设计等。

5.4.2 基本功能与作用

夯实学生的食品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知识基础, 提高学生对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认识能力, 从而能熟练处理和解决食品经济管理活动中各种实际问题。

5.5 食品科技知识模块

5.5.1 课程模块构成

食品科学概论、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感官评定、食品科学技术前沿讲座等。

5.5.2 基本功能与作用

帮助学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 了解食品加工工艺和方法, 熟悉食品营养分析和常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食品科学技术知识, 提高学生从工程技术角度对食品经济运行进行规划、协调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5.6 实验、实习模块

5.6.1 课程模块构成

食品科学概论、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实验, E R P实训及社会调查、食品市场调研、食品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

5.6.2 基本功能与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广泛接触社会、接触产业和接触生活, 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和主动参与能力。

摘要:通过分析总结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等, 明晰中国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提出和创立的大背景, 进而对该学科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食品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思想、实现方式以及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分析, 以期对中国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和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新探[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 .

[2] 李永苍.现代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 .

[3] 黄亮宜.加拿大高校的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 2005 (3) .

[4] 徐佳明.试论高校教育理念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3) .

[5] 赵俊, 冯琦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现代教育理念[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

[6] 王卫平.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上一篇:油库输油管线应急维修水射流技术研究及应用实践下一篇: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