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用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并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明波暗涌,做为经济主体地位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既要保持持续提高的市场竞争力,又要规避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则是目前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之下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制度性问题。

第一篇:信用管理论文范文

信用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国内近三十年的信用管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归纳,按时间维度分为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按空间维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依据与借鉴。

关键词:信用管理 研究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一、前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自1978年起,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来,信用管理研究从开始受人关注到21世纪初,渐成社会热点,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信用管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按时间维度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改革的初期,计划经济经济仍占主导的年代,对信用管理已有初步的研究。以当时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为对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原因(王尊祜,1981),提出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将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对各专业银行实行金融管理,需要进一步认识信用和我国的信用制度问题(余友秦,1982)。认识到商业信用问题牵涉到整个信用制度,相关问题还有待解决(韩家迪,1983)。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信用管理的早期文献。第二阶段是1984年后,经济改革进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开始关注一些具体信用管理问题。对国有资产中的折旧基金如何在宏观上对折旧基金的使用进行控制、管理以及提高其使用效益等一系列问题,从信用管理方式的角度作一个初步探讨(杨国中,1986),认为信用既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的综合表现,又是调节债权债务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行为(赵海宽、景学成、彭纯,1987)。研究分析了商业信用的内涵与形式(张肖、邵秋明、李树林,1987)。第三阶段是1992以后,建设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成熟,信用管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在的拓展,信用管理研究文献日渐丰富,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通过遴选,对这一时期内信用管理研究内容相对集中、比较有代表性期刊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按空间维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类与综述。此处信用的内涵是指经济主体(包括法人与自然人)之间有条件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的一种经济关系。信用管理则对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及所涉及的经济关系的管理。宏观层面上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对信用管理的基础理论及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体现的内在的、本质的经济关系所作的研究。它包括信用管理的本质与内涵、信用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定位、信用管理的一般规律等;中观层面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信用管理基础理论与规律的运用。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制度安排、行业信用管理等;微观层面上的信用管理研究是指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管理活动及特征的相关研究。包括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民间信用、企业与商业信用、金融信用、消费者信用等研究内容。

二、以宏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文献

(一)信用管理概念相关的基本内涵、原则与问题 在信用管理的定义、原则与基本问题方面,王淑芹(2004)指出在日常话语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信用意蕴含混、意指不明的问题,常把一般形态的信用与具体形态的信用混同以及忽视信用存在类型的划分。需要明确信用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为信用研究的科学性和信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夯实理论基础。认为诚信问题是信用管理基本问题(朱富强、何所忆,2004)。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体制转型中的信用机制缺陷和政府缺陷角度进行诠释(苏存,2005)。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黄志凌,2003)。关于信用管理与法律、产权的关系,张维迎(2002)认为信用和法律一样,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并验证了在一个没有政府干预、近乎自由放任的“虚拟”市场上信誉机制的积极作用。(周黎安等,2006)

(二)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研究 林金忠(2007)提出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是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行为,由信用行为而产生的信用关系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单方面的信用关系、双方相互信用关系和中介的信用关系。具体到会计信用行为,研究认为会计信用作为信用管理行为活动中研究行为角色与对象,是信用经济中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郭兰英、叶陈毅、仇国英,2010)。会计失信行为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政府和会计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岳上植,2005)。具体到统计信用行为,证明了引入统计信用可以在有限的成本下防范数据失真,提出了完善统计信用惩戒制度是统计信用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刘海清、熊祖辕,2009)。

(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研究 张维迎、柯荣住(2002)指出“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一个地区能否被人们所信任跟人们之间的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建立了贷前的信号博弈模型和贷后的战略博弈模型,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李蓉、伍瑞凡。2005)。

(四)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信用管理 王军(2002)认为关于诚信的话题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媒体、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在大家对诚信问题的讨论中,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尤为世人瞩目。应该认真探讨的是诚信的话题应然与使然问题。

三、以中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文献

(一)社会信用体系 唐家孝、申玉兰(2002)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信用工程的建议。提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外部环境(秦泮义,2003)。

(二)三农问题与信用管理研究 农村民间集体信用组织是改革开放新事物,其性质法律尚无明确的规范(郑孟状,1993)。受农业产业特点和经营模式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融通难等现实问题。从村镇信贷主体的信用特征出发,探索了适用于农户的信用评级技术,并提出客观准确评定农户信用等级,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意愿不强的问题,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吴晶妹、张颖、唐勤伟,2010)。

(三)信用管理制度研究 陈洪隽(2001)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竞争和信用的有机结合体,应把培育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化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和实质性措施。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融信用管理制度的路径,并将其分为启动期、完善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黎志成、曹凝蓉,2005)。论证了信用管理制度是促进经济与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明、王琼、褚俊虹,2006)。

(四)征信信息化与征信体系建设 石晓军、陈殿左(2003)认为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体系存在着公共物品-信息质量、商业激励一政府职能两对矛盾,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理顺关系,建立信用联盟鼓励创新多样化。

四、以微观研究为主的信用管理研究

(一)企业与商业信用管理研究 提出重视信用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客户描述性信息的调查研究(谢

旭,2000),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运作模式(谭中明、梅强,2001)分析并阐述了其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李宝庆,2002)。研究指出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用困境(林军,2003)。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光明,2003),认为开业年限、行业、业主管理经验等因素与企业是否成功无显著相关关系(杨松令,2003)。揭示了企业集群信用优势的一般规律(任志安、李梅,2004),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赵学军、吴俊丽,2006)。分析了信用拖欠策略对经济与企业影响(金碚,2006),得出了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比国内企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合同执行技术”(渡边真理子、柳川范之,2009)。借鉴管理控制理念,构筑了信用经济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模式(池国华,2009)。发现信用环境与现代服务业的总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且在局部指标中也具有诸多相互促进关系(田侃、马晓洁、段娜娣,2010)。

(二)金融信用管理研究 金融信用管理研究可以2008年始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在金融危机以前研究中,部分学者对中国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银行业舞弊案件的发生的研究,发现当时银行业舞弊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业信用保证制度生硬乏变(孙建国,2007)。至于如何化解与转移金融信用机构信用管理风险,分析了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的作用、基本要素及其应用和发展(汪芹,2002)。这些研究内容不仅是金融信用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分析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方法与视角。在金融危机以后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它在本质上是经济目的要求之“利润”和伦理关系要求之“责任”之间的冲突,是信用关系中客观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殆尽的后果(郭建新,2010)。

(三)国家、政府与民间信用 国家信用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广为承认与接受,从信用体系的角度上看,国家信用有其特殊的信用管理体系。有学者探索基于功能视角的国家征信体系模式分类及其与相关宏观因素之间的匹配规律。扩展了“功能—结构”理论,形成“宏观匹配-功能-结构”的分析框架,对研究其他金融制度也有参考价值。清晰地描述了征信体系的功能模式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匹配规律,对征信体系的建设具有指导价值(石晓军,2008)。通常认为,政府信用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家信用。政府信用与民间信用构成国家信用。一是政府信用研究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管理存在信用化问题(刘浪夷、王华军,1994)。政府信用的缺失是存在的,应采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与社会行为各项措施提高政府信用(孙巧丽,2005)。政府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财政资金的滥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国财政信用状况,指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信用资金来源超范围、资金使用范围过宽、多头管理等不规范方面及其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李萍,1995)。二是民间信用方面。由于我国的民间信用往往与“地下钱庄”相关联,而根据1998年6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地下钱庄属非法金融机构,虽然非法集资等案件时有所闻,但由于相关研究资料获取困难,造成研究成果的匮乏。部分学者以温州民间信用为例,分析了民间信用的现状和特点及形式和种类(高枫等,1993)。

(四)消费者信用 自1990年代末,随着住房按揭信用的悄然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消费者个人信用研究。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信用消费的基本经验,认为我国信用消费的市场环境已基本具备(郭冬乐等,2000)。消费者个人信用管理应着重从立法与制度建设着手。分析了信用权的个人信用形式和企业信用形式,建议借鉴国外有关信用体制建设与维护的先进经验,从法律层面与具体的技术制度层面来建立我国个人信用法律体制(李新天、朱琼娟,2003)。为规避消费者信用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比较了消费者信用评分、判别分析、回归分析、数学规划、神经网络等个人信用评分模型与方法,并就各种方法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石庆焱、靳云汇,2003)。

五、结论

从信用管理研究文献的时间脉络看,自1978年起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三十年中,信用管理研究呈现出日渐繁荣的趋势,与市场经济中对信用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相适应。计划经济时期信用管理研究内容较少,而市场经济时期信用管理研究成果渐多的历史事实,验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从现实看,对个人隐私的侵权现象较常见,不仅仅体现在信用管理工作中,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现有信用管理研究内容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方面研究较少。如何保护、怎样保护信用管理中涉及的个人隐私,研究不多。即使有零星文献,也不够深入和全面。民间信用常被误认为是违法活动,成为信用管理研究的禁区。数据与资料搜索的高难度使相关信用管理研究难以涉足。需要健全与完善民间信用管理的相关制度,为民间信用管理研究创造条件。国家信用管理应分为民间信用管理与政府信用管理。现有研究中,政府信用管理往往成为国家信用管理的代名词,财政信用往往成为政府信用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面宽度与深度有待拓展。

作者:贺俊刚

第二篇: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企业信用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并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明波暗涌,做为经济主体地位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既要保持持续提高的市场竞争力,又要规避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则是目前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之下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制度性问题。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确定信用管理在企业中的基础管理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实行信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当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化解经营危机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其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与其在出现问题、发生风险之后采取补救措施,不如在健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中首先把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融通于制度的管理范畴之内,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手段达到防危度渐,控制风险的目的。

因此,企业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打破原有的部门设计模式,全方位的导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对内加强沟通与联系,对外加强监督与协调,研究政策、动态分析客户资信,处理危机、化解风险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

二、建立客户资料档案制度,对主要客户经常性动态分析

信用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企业产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营模式不断变化,口头合同、电话合同、电子合同形式多样,合同订立形式、目的、法律效力与书面合同相比难于把握,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成本控制等难题也会越来越明显。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度,尤其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要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档案,合同签订前、合同履行过程中,都要动态跟踪客户的资信情况,并对重要客户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年底对客户作出一次综合性资信评价,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搞好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搞好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安排下进行,企业不会过份的关心信用与风险问题,但进入市场经济后,信用管理则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债权管理制度之后,企业就从制度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和预防机制,不但能对客户进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和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建立起销售分类管理体制和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为决策者有效决策提供政策依据,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点,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四、维护职工权益。增强职工信用意识

企业经营的好坏,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职工收入的高低、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和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企业形象建设工作的好坏。因此,企业在加强信用管理,提高对外部风险控制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薪酬待遇,不断改善现场工作环境,加强企业职工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从而在企业内部为职工搭建起“和谐、进步、发展”的工作平台,在整体上树立起全员信用管理意识,从车间基本操作岗位,到职能部室管理岗位,人人讲诚信,人人懂得用信用风险测评机制做好本职工作,帮助企业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到资金回收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做到监测机制正常运行、各项管理制度有效执行、计划指标正确落实。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全方位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没有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大力推动,则信用管理工作做不到制度化、常态化,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全员职工的普遍参与,则信用管理工作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全面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做好信用管理工作不但要求得主要领导者的支持和重视,还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让广大职工都了解信用管理工作和风险信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的或立竿见影的实际好处,让信用监督和检查从每一位员工做起,广开信息渠道,广征合理化建议,从而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内部的一项基础性的、常态性的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持之以恒,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徐爱华

第三篇:电力客户信用管理探析

摘 要:為有效降低电力客户的信用风险,及时实现电费回收,电力公司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电力客户信用管理,通过对电力客户信息的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及应收帐款的回收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监督,从而保护电力企业的合法利益,为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电力客户;信用风险;信用管理

在电力经营中,客户恶意拖欠电费、违约用电、偷窃电等现象屡禁不止,供电企业不得不付出额外的人力物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反映了当前供电企业在客户管理上的缺失和漏洞。由于供电企业与客户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着大量的客户信息,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客户信息,建立一套客户信用信息档案。通过对客户信用水平、质量等级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用电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分类,一方面可进行事前风险评估,降低供电企业电费回收风险,另一方面可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服务策略,实现供电企业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目标,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和效果。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已建立了电力用户违规用电、欠费的企业、居民全用户行为征信,覆盖了市政府征信平台、人民银行商业征信平台,为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杭州供电公司在2014年就与人民银行签订协议,将企业拖欠电费情况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管理。从2015年起,征信范围扩大到了居民用户。省内各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时,会对窃电金额超过5万元的客户、经催缴12个月内产生两次及以上电费违约金的客户、因客户原因12个月内发生两次及以上转账支票退票的客户进行“商业失信行为”登记,形成的信用数据作为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电力客户信用管理的定义

电力客户信用管理是指对在电力交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即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以保障应收帐款安全和及时的回收,有效的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使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信用管理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制定完善的信用制度。目前虽然电力公司在采取各种手段催费,但由于电力“先用电,后付费”的特殊赊销模式,以及用电客户对缴纳电费缺乏主动性,部分用电客户恶意拖欠电费,导致电力公司仍然有数额庞大的欠费存在。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目前存在的电力客户信用问题,有效降低电力公司的客户信用风险,保护企业合法利益,为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供电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供电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首先应该转变观念,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电力客户的风险评估、鉴定和预测,加强组织沟通,建立客户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信用风险防范。制定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并设定专人开展信用相关工作。并积极开展培训,将信用制度、规则及时宣贯,确保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了解信用管理。

(二)开展信用信息的征集。我国《征信条例》规定,个人信用信息是指个人的银行信用和与此有关的其他信息。条例对信息的描述不够完整,只强调了银行记录的信息。因此,信用信息应该是所有能够证明个人身份和信用状况。个人基本资料通常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历、政治倾向、婚姻状况、住址、电话、工作单位、工资收入等;个人商业信用状况包括个人收入、资产、银行贷款及其还款情况、信用卡使用情况等过往的商业信用交易记录,以及有无破产记录等;社会公共记录包括从事的职业、社会保险金缴交情况、纳税情况等;守法情况主要指有无刑事、行政与民事违法记录等。按法律属性可以划分为普通信息、个人隐私等。目前,供电公司对客户信用信息掌握的还不够全面,需要不断完善。

(三)实时开展监控,动态调整信用评级。供电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信用管理体系,经常监督用电客户,并根据用电客户最新的支付债款情况来重新判定用电客户的信用能力。电力客户最新的支付债款记录一般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一是通过外部的信用咨询机构得到,二是通过供电企业内部的信用评估人员依据客户最新的年度财务报告提供。一旦通过监控发现用电客户的信用状况发生了改变,供电企业就应该相应地调整向客户提供的信用条款。

(四)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从电力法律法规方面讲,电力法规虽然允许供电企业对欠费的客户可以依法进行停电来追缴电费,但是强行的拉闸限电必然会导致电力客户投诉和不满以及企业生产运营的停滞,从而更不利于供电企业及时足额回收电费。因此需要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客户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恶化的趋势,就应该引起信用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严密监督电力客户当前的电费支付情况,随时准备调整对电力客户的信用政策。

(五)加强陈欠电费回收。供电企业应该加强对陈欠电费的管理和考核,对于确实没有希望回收的坏账、呆账及时进行清理。积极跟踪欠费用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大上门催缴、依法停电追缴力度。对一些故意赖账客户则可采取公布"黑名单"等手段,借助社会舆论进行督促。因此,供电企业应加强对相关的法律程序的学习,从而直接通过法律手段回收陈欠电费。

四、结论

随着电力公司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逐渐增大,信用问题逐渐增多,电力公司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电力客户信用管理,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陈欠电费的回收,从而规避经营风险、改善经营效率、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侯昊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创新的引领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2.

[2]周凯,栗秋华,周林,刘强,武剑.基于物元分析理论的大电力客户信用评价[J].电网技术,2009.

作者:丁筱筠 黄葆文 许多红

上一篇:市场发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地治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