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品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生产领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频发,这些事故导致人员重大伤亡,财产损失严重,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做了相关指示,明确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第一篇:品管理论文范文

论我国商业银行担保品管理及其完善

摘要:担保品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和风险控制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担保品的管理提出了详细要求,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此普遍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管理。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对担保品管理的先进做法,最后提出在商业银行中完善担保品管理和建立统一的担保品数据库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担保品;信贷管理;风险管理

担保品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一种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credit risk mitgation)工具。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占银行融资的比重一般为30—40%,但各家银行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担保品管理对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此进行统一规范指导。信贷人员对担保的法律特征和资产评估规范的不了解,致使押品的合法、有效性及登记手续合规性存在缺陷;评估价值普遍存在虚高现象;抵(质)押折率确定不合理等。而且没有对担保品的价值执行严格的跟踪管理,导致贬值押品的大量存在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

因此,本文拟首先探讨担保品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指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担保品的要求,最后在借鉴国际金融机构对担保品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商业银行中完善担保品管理和建立统一的担保品数据库的相关建议。

一、担保品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和风险控制中的主要作用

(一)担保品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的作用

担保品在信贷流程、尤其贷款发放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贷款价格一定的前提下,融资企业的风险水平将高于商业银行对市场上融资企业可接受的平均风险预期,从而影响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而信贷合同影响借款人的行为,较高的利率偿付将导致借款人选择风险度更高的项目投资。担保品的采用则可起到信息甄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不完全信息信贷市场中资源浪费问题。

(二)担保品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担保品是商业银行信贷限额体系、定价、资产分类乃至更高层次的组合管理、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体系的基石。其中,担保品价值评估与管理,在促进科学化信用风险管理以及资本金、准备金计算及商业银行财务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见图1。

担保是一种减少违约损失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风险的四个基本要素中,一般关注违约发生时债权人蒙受的损失,即违约损失(loss given default,LGD)。实践证明,利用抵押和保证可增加银行在违约事件中的回收贷款数量,减少违约事件中的损失。只要信用质量恶化,协议就触发强制收购行为,从而保障了债权人权益。穆迪的历史数据也证明了:优先担保的产品比优先无担保、次级或低级的产品可以期望更高的回收率,见表1。

发生信用风险损失时,担保品价值、决定违约损失的回收率、持有担保品的成本、回收清算资产的成本与费用影响着违约损失的波动性。加强对担保品的管理,区别对待无风险资产类担保品和风险资产类担保品,考虑作为担保品的资产价值的潜在波动,可以准确计量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即EL)与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即UL)。

而将EL和UL分解到各业务单位后,可进行以风险—收益为中心的考核。考核的指标是基于资本的风险调节收益(Risk Adjusted Retum on Capital,即RAROC),然后可以设定国别、行业、地区和产品的风险限额,从而准确进行风险定价。担保品的价值评定及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功能。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际金融机构对担保品管理的规定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担保品管理的规定

新资本协议中将担保品作为最主要的风险缓释工具进行了规定。强调了加强对担保品的管理,注重其市场价值变现的便捷性和对担保品的定期价值评估等。主要从合格抵押品的确认范围和对资本的要求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标准法下抵押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认可金融抵押品。标准法对抵押品的处理分为简单法和综合法。简单法重点在于对抵押品风险权重的确定,其可以直接替换抵押品对冲的风险暴露部分的风险权重。综合法重点在于对抵押品折扣系数的确定,以此反映抵押品价值的波动。新协议规定银行有两种计算抵押品折扣系数的方法:标准化的监管折扣系数使用规定的数值;银行使用自己估计的折扣系数,但须达到监管当局定性和定量要求。并提出了使用抵押品进行风险缓释后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

E*=max{0,[E×(1+He)-C×(1-Hc-Hfx)]}

E*: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E:风险暴露的当前价值;

He:风险暴露的折扣系数;

C:所接受押品的当前价值;

Hc:抵押品的折扣系数;

Hfx:处理抵押品和风险暴露币种错配

内部评级法(IRB)下,对抵押品的合格标准及其在确定违约损失率中的作用进行了规定。初级法下除了标准法认定的抵押品外,其他形式的一些抵押品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也视为合格的抵押品,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特定的商用房地产或个人住所以及其他抵押品。新协议建议的起点是,对无认定的抵押品抵押的公司、主权和银行的高级债权,违约损失率定为45%,对公司、主权、银行的全部从属次级债权,违约损失率要更高一些75%。对有金融抵押品的交易,有效的违约损失率确定公式:

LGD*=max{0,LGD×[(E*/E)]}

LGD:考虑抵押品之前,无担保贷款的损失率;

E:贷款的风险暴露;

E*:标准法的综合法下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高级法所认可的抵押品范围更广。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抵押品,银行只要证明它能发挥实质性的、一致的和可靠的减少损失的作用,就能在自己的内部测算中予以考虑。同样只要银行能够用数据等证明其对违约损失率的测算是可靠的,而且与企业业务标准、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银行所能得到的相关数据(如自己的历史数据等)是一致的,也可以采用与初级法下不同的处理方法。LGD是抵质押品的价值、种类和价值波动、贷款期限、担保、合同条款等基本要素的函数,其测算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国际金融机构对担保品管理的规定

主要借鉴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及花旗银行(citiBank)的规定,上述金融机构均强调在目前信贷业务中,担保在风险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担保本质在于利用市场定价(用来减少市场风险)和折扣率(haircut rate)(用来减少信用风险),缓释信贷风险。

主要经验如下:

1.明确商业银行可接受的合格的担保品框架。

合格的担保品主要集中为政府或企业债券、票据、股票、其他权益或其他金融资产,不动产抵押主要包括住房和非住房财产。其选择的根据是该国相关法律规定,同时还着重考虑了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信誉度。随着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意识的加强,对担保单位和担保品信用等级等都有明确规定,强调了本金和利息收入的稳定性。如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规定商业抵押担保证券必须经全国认可的评级机构评定等级为A级或更高等级方可接受。二是市场转化度。强调须存在可及时、有效、经济处置抵押品和流动性强的市场,也须存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公开可得到的抵押品市场价格。即保证对接受的担保品通过市场出售实现其价值的便捷性。

2.对担保品价值进行周期评估。

利用市场定价,即根据担保品的市场价格,定期评定和调整其价值。当担保品价值与贷款的名义价值之差小于—事先确定的触发水平时,借款人应增加担保或压缩贷款;如相反情况时,担保品数量要求可减少。

3.确定合适的担保品折扣率。

根据不同种类担保品的价格波动规律和历史风险数据,确定合适的最低担保品折扣率,用来确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时担保品有效利用价值,减少交易对手违约时的损失风险。不同的担保产品类型有不同的折扣率。如短期政府债券,折扣率很低。随着期限延长,折扣率增加。对于一些公司债券或者权益,折扣率较政府担保债券要高。

4.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credit risk database,即CRD)。

对担保品折扣率的确定须建立在对其风险数据大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目前银行尝试运用模型预测担保贷款损失超过事先确定数值的概率。如单一担保品模型,根据担保品期限、损失率、交易对手违约概率、原来利率、长期平均利率、利率改变速度等变量得到与担保品类型和期限相一致的折扣率;也可以计算在同样的风险暴露条件下随担保品期限的增加,损失率增加的数值。从而给出在银行风险暴露恒定情况下,不同期限债券的损失率。而这些都需要大量担保贷款的历史数据积累。

使用CRD可增强信用评估的准确性。通过在提供担保前的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和现今储存在CRD中的有关公司破产风险的数据,我们能够获得更为客观精确的风险评估等级,同时降低代偿额。

综上所述,国外银行对担保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定价定期调整担保品价格,从而减少市场风险;确定担保品折扣率,用来减少信用风险。对担保品种类、担保程序、事先确定的可接受损失水平、担保费用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管制要求和相关法规等确定。随着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意识的加强,逐步明确和强化了内部信用风险控制在银行担保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三、对商业银行加强担保品管理的建议

担保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是商业银行债权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担保品普遍没有进行专门规范管理,其价值认定程序、价值评估中存在很多问题;而对抵押交易的违约率的计算更是没有开展。担保贷款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潜在诱因。在上文分析基础上,就我国商业银行对担保品的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立担保品管理专职部门和内部押品价值评估队伍

目前商业银行对担保品的管理现状是多头管理,分散而随意。如公司业务部门出于业务营销的需要,可能接纳并不合法、有效的押品。项目评估部门、贷款审批部门对同一笔担保贷款进行重复分析,甚至会出现冲突,造成商业银行内部资源的浪费,影响银行外部形象。管理部门的分散,造成了某些职能的重叠,同时也存在部分管理职能的真空,商业银行无法对担保贷款有一全面、真实的了解,从而影响信贷决策及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须成立一独立职能机构,对进入信贷流程的担保品,进行整个“信贷生命周期”的全面管理。从贷前的价值认定,到贷中的价值跟踪,直至最后作为抵贷资产的处置。定期向行内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担保贷款风险报告,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依据。

另外,由于现阶段中介市场管理的混乱,我国征信体系的不完备,存在着资产评估机构与借款人勾结,虚估资产价值从银行骗贷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须在加强与外部资产评估机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内部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成立自己的专业价值评估队伍。由内部价值评估人员对中介机构的认定价值进行确认或直接进行评估,从资产评估规范和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角度进行风险揭示,这在目前阶段对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进行严格而灵活的担保品选择

首先,商业银行所接受的担保品都必须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是经济行为的最基本准则,不得接受目前并不合法的资产作为担保品。其次,对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资产种类,须在严控和全面把握风险的前提下,灵活决策。以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比如,对电费收费权可在对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接受;对专用设备和存货,则可适当减少接受的比例。

(三)建立担保品的周期评估制度

市场变现能力是担保品的特性之一,商业银行须跟踪所接受的担保品的市场价值波动情况。因此,应建立担保品的周期评估制度。首先,须科学动态确定不同担保品的重新评估周期。应详细分析担保品的产业生命周期、市场供需信息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并综合考虑其市场价值的变动规律,予以确定。其次,严格执行周期评估制度。每次贷款额度的调整应以其有效评估周期内的价值作为参考。当担保品价值贬值超过银行所能接纳的幅度时,应立即实施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第三,须考虑实时重评情况。当重评周期未到期但押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发生信贷违约事件及其他潜在影响担保贷款风险事件时,须及时重新评估价值。

(四)开展担保品折扣率确定原则的研究

折扣率的确定是担保品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要达到独立确定折扣率的目标,满足新协议高级法的要求,须及时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数据积累。首先,建立不同区域、不同性质融资企业对应不同种类、不同金额担保品的担保效果档案。在分析押品内在价格波动的基础上,明确折扣率的合理区间。其次,对折扣率的确定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等级。在商业银行可接受的折扣率区间内,综合考虑借款人及担保品权属所有人的资信水平,具体确定特定债项对应的折扣率。第三,对折扣率的确认要由总行统一完成,但要注意动态调整。第四,对不同区域、种类押品的价值评估审定应实行区别授权,以控制高风险地区和种类。

(五)建立押品价值评估管理系统

可在商业银行风险数据库中建立专门的押品价值评估管理子系统,对所有的押品进行系统化、流程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押品与担保合同及借款合同的挂接,实现对押品的整个信贷流程管理。既便于全面把握担保贷款的风险分布,实时监控不同区域、不同种类担保贷款的风险暴露及风险缺口状况,又积累了相关数据,为担保折扣率的确定和LGD的计算,从而为商业银行进行基于RAROC的经济资本分配奠定了数据基础。

(六)提高对担保品管理的认识,规范担保贷款操作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对担保品的管理给与充分的重视。第二还款来源的定位只是次序上的区别,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力度是一致的。新协议中对担保贷款赋予与担保品同样的风险权重。所以,要加强对担保品在信贷风险控制中作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抵押担保贷款资本要求及违约损失率计算的研究。

同时,要规范商业银行担保贷款操作。首先,认真核实押品的权属资料、基本物理信息(要进行严格的现场勘查)、登记手续的合法性和完备性等,并规范押品的处置过程,减少信贷流程中的操作风险。其次,严格执行内部确值或评估制度。并以内部确认价值作为贷款发放依据。第三,提高内部价值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梯级培训制度,保证评估价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四,保障押品价值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押品价值评估人员不得参与信贷决策,同时其他人员不得干涉或影响内部价值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以减少信贷决策中的道德风险。

参考资料:

[1]Stiglitz J,W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7):393-410

[2]Stiglitz J,WiSS A.Incentive Effects of Termination:Applications to the Creditand Labor Market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3,73:912-927

[3]Bester H,Screening vs.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on[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5,75(4):850-855

[4]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智立)

作者:张文锋

第二篇:危化品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生产领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频发,这些事故导致人员重大伤亡,财产损失严重,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做了相关指示,明确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加强危化品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降低危化品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广大危化品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危化品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展开论述,提出一些简便有效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危化品;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中国分类号:TQ086.52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内,安全生产是影响企业平稳运营甚至决定生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现场管理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危化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危化品,因其固有的危险特性,以及现场作业人员的违章操作行为,容易发生各种生产全事故。危化品企业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一、危化品作业现场管理现状

1.当前危化品企业作业现场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一线操作人员文化素质较低。近十年来,部分中小型危化品企业,大量录用未经正规职业教育、未经严格培训考核的临时工从事化工生产操作,这些人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基本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违规操作、冒险蛮干常态化,导致事故频发。据统计,2001年以来江苏省发生的9起重、特大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中,有6起是由于违章作业造成的,占事故总数的67%。一线岗位操作人员素质低下,已成为危化品企业重大隐患之一。

(2)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履职意识或能力不足,不能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国家颁布的各类法规、标准贯彻执行到位,安全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现场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时常发生违章作业。

(3)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根据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特大生产全事故分析报告可知,危化品企业普遍存在对作业现场的风险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现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在“6.5临沂金誉石化爆炸事故”中,现场作业人员对液化烃极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无知无畏,违规允许槽车驾驶员代为卸料操作,当管道脱落液化烃泄漏时,现场作业人员无法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切断泄漏,并且完全没有应急处置能力,没有立即扑灭初期火灾,乱作一团,使得液化烃大量外泄,最终导致重大爆炸事故发生。

(4)安全投入不足,检维修管理不善。当前在中小型危化品企业中,安全设施、硬件装备水平落后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在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设施设备老化陈旧,大小故障不断,加之中小型危化品企业自身检维修力量普遍不强,近年来因为生产设施带病运行,或者承包商检维修过程中违章作业导致的事故接连不断。

二、危化品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人的因素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要素,化工生产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大量风险因素,对现场作业人员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现场作业人员必须要熟悉掌握岗位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操作规范。危化品企业应该在员工上岗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完全掌握危险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通过考核,确保员工操作时能够严格遵循安全规程,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如果现场操作人员从事特种作业的,必须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同时,现场从业人员还需要学习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学会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查找作业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此外,危化品企业还需要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近年来化工生产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企业尤其要注意培养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化工专业素养,并赋予其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权力。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危化品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完善各类操作规程,对生产操作流程作出详细明确的指导和规定,针对危化品生產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构建危化品生产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化。企业应当每月常态化召开安全例会,车间、班组每月要开展安全活动,持续加强危化品安全知识以及操作标准作业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管理人员在作业现场开展持续性的监督检查,规范危化品操作人员在岗前、岗中、离岗不同时段的具体要求,督促培养现场操作人员形成遵章守制的良好习惯。

3.推进现场巡查工作

危化品企业领导应召集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电仪等部门负责人,明确规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编写制定相关的巡查作业指导文件,使安全巡查实现常态化。巡查过程中,需要在各个重点部位仔细寻找问题,对各类风险进行精准识别,督促落实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加强作业现场巡查,使危化品作业现场中的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进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4.改善设施装备水平,强化检维修作业管理

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危化品企业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条件的要求,否则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给予充足的安全投入,以保证安全设施、生产设备安全运行。企业应该把安全设施、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纳入生产的成本和全面的生产规划之中,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应集中资金与技术力量,重点优先解决问题突出、危害严重的改造项目,优先采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相对成熟的安全设施、技术装备。通过导入本质安全型装备设施,充分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善提高企业安全基础条件。企业应该加强生产现场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设施设备的运行质量和寿命。在检维修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特殊作业的管理,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强化检维修现场管理,降低检维修作业过程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危化品生产企业尽管已经对安全管理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事故发生频率仍然比较高,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率,社会和企业需要加大力度管理危化品生产工作,尤其是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企业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推进现场巡查工作、加强改善硬件设施、提高人员安全意识,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保证危化品企业能够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穆波、刘超、王廷春、慕璘、王辉、王云龙、李千登.危化品企业人员作业安全与风险智能管控平台建设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0,v.27;No.131(05):138-144.

[2]宋涛,左金锋,郭建昕,等.浅谈维修施工标准化在危化品企业维修安全管控中的作用[J].名城绘,2019,000(010):P.1-1.

[3]陆萍,陆迎军,吴杰.高校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No.280(05):253-254.

作者:陈坚

第三篇:政府危化品应急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3·21”响水特大化工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折射出我国政府在危化品的应急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应急管理思维落后,危化品安全监管不足,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落后等。改善危化品应急管理的实现路径是:(一)转变政府应急管理思维;(二)提高危化品安全监管能力;(三)加强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关键词:危化品;应急管理;应急救援

一、引言

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许,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嘉宜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导致78人死亡、76人重伤,640人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19.86亿元[1]。在如此惨痛的教训面前,折射出我国政府危化品应急管理中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以“3·21”响水特大化工爆炸事故为例,探寻危化品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事故回顾

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旧固废库由于长期违法贮存硝化废料,导致该废料持续积热升温,最终自燃,继而引发了硝化废料爆炸,该起事故被调查组认定为一起长期违法贮存危险废物导致自燃进而引发爆炸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后,江苏省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调集相关的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截至3月22日,天嘉宜公司及相关受牵连企业的明火均被扑灭,没有发生次生事故;3月24日,所有失联人员全部找到并全力展开救治伤员;4月15日,所有伤员全部脱险,并且通过采取各项挽救措施和监测,未发生次生污染。

2019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组成立,通过对事故的发生经过、原因、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等的调查和分析,认定了该起事故的性质及相关企业、机构、人员的责任,查明了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并总结了事故主要教训,提出了防范整改的措施建议。同时,事故调查组认定,江苏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工信、住建、规划、消防等部门没有认真履行危险废物监管职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响水县及其生态化工园区未能对招商引资的安全环保严加把关,仅仅流于形式,对天嘉宜公司内部长期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视而不见。江苏省、盐城市没有认真落实地方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大安全风险排查的管控不够全面、深入、扎实[1]。

三、危化品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思维落后

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可控性、机遇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政府作为应急管理的关键主体,应急管理思维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政府应急管理往往是“重应对、轻管理”。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便是基于该法。该法提出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这一理念,旨在强调如何进行权力的划分和责任的认定,从而及时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但是却缺乏对事件前期的预防和预警意识,导致本可以避免的灾难或损失发生。

诚然,“3·21”响水爆炸事故本该可以杜绝。据以往资料显示,该事故的涉事企业天嘉宜公司在事发之前的3年内,受到的行政处罚高达6次,累计缴纳至少上百万元的罚款,并多次被当地的环保局通报批评。2018年2月,还被国家安监总局点名批评,该局发出的督促整改函清晰明确地指出了天嘉宜公司存在13个安全隐患,需要停产整改,否则可能酿成大祸[2]。尽管天嘉宜公司问题诸多,却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停产整改,并依然能够带病作业,这其中凸显了相关的监管部门有很大问题。据媒体报道,在事发的前半个月,响水县领导通过走访调研、召开会议等方式多次要求问题企业一律停产整改,也召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开展了安全生产培训专题讲座。很显然,在相关领导的眼中,及时传达上级部署要求、通过召开会议和培训讲座就算完成任务,针对情节严重的企业进行点评批评或者是罚款加以处罚即可,而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位,因而仅仅走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实质上是责任心缺失、政绩观错位的体现,用形式掩盖了真正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出了政府危机意识之淡薄已深入骨髓。

(二)危化品安全监管不足

危化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自2002年3月15日施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来,国务院相关垂直部门也制定了各自的针对性规范用于危化品监管,如《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许多地方政府也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危化品政策规范。尽管危化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加和补充,但是由于分段立法,缺乏系统以及整体性,使得各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覆盖区域比较狭窄,且一些法律法规存在不明确、不协调、相互矛盾的地方,因而导致政府部门对危化品的管理相对混乱。此外,当前我国危化品应急管理立法工作落后于行业的实际发展,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施行,2011才通过第一次修订,时间间隔9年之久;《安全生产法》2002年施行,2014年进行修订,时间间隔12年之久。

危化品安全监管力量比较薄弱。近些年来,危化品行业产能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危化品企业多数分布在中心地带城市以及部分“产城融合”的工业城市,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由于通过长期的经验教训的积累,对危化品行业的监管能力值得肯定。当下,由于区域的产业升级,很多危化品行业渐渐都转向了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这就使得政府对危化品的安全监管能力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的现象。针对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而言,这些企业的到来能够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严加监管,必然导致企业的成本提高,考虑到其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度上明显较经济发达地区薄弱很多[3]。如“3·21”响水特大化工爆炸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天嘉宜公司长期违法存放危險废物,而这一违法行为得以长期潜在,与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固体废物监管执法的重点不明具有很大关系。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有认真履行固体废物监管职能,在已经发现或者应当发现天嘉宜公司存在违法处置危险废物行为的情况下,没有对该公司履行《固废法》关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包含的监管要求,导致危险废物标识、申报和管理计划、限期处置、收集贮存和风险报告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违法贮存硝化废物超过7年,远超制度规定的1年年限这一行为也没有得到整改。

(三)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落后

“3·21”响水特大化工爆炸事件发生后,各救援队伍快速响应号召,迅速出动,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积极救援。在救援过程中凸出暴露了我们应急救援能力滞后的问题,给救援行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首先,应急救援信息相对滞后。由于信息传递体系落后,各地通信设备不完善、缺乏应急处理专家咨询队伍、化学事故救援行动专家队伍,导致救援部队无法摸清危险源底数、危险级别、危害区域、受损情况,进而无法科学把握此次行动的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测,导致行动作业的过程耗时比较长、目标不明确、行动欠有序。

其次,应急救援技术相对滞后。行动救援队伍缺乏专业救援技术,未能很好地掌握化学救援相关基础知识,在如何防护和救人上问题突出。此外,行动救援中侦察检测的方法不够灵活和高效,洗消装备精准度也不够高。

再者,应急救援装备相对滞后。在危化品的应急救援中,防护、侦察、洗消等装备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我们的防护装备难以保障防护时间及防护效果,侦察装备对于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有限,洗消装备的种类比较单一且效果不明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4]。

四、改善危化品应急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政府应急管理思维

要想有效实现政府危化品应急管理,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应急管理思维,探索新时代的应急管理思维。新时代下,政府部门必须具备并强化“预防式”思维。“预防式”思维就是要求政府进行在应急管理工作的时候要调查研究在前,掌握情况在前,提高工作预见性、前瞻性。在行动前要把困难想得更严重一些,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把解决办法考虑得更充分一些。反对凭感觉、凭经验做工作,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严格地预研预判,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掌握工作主动权。

我国目前对安全事故的防范主要依靠问责机制,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仍属于“亡羊补牢”式的管理,且不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应该除强化监督问责外,鼓励和奖励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到废弃物的处置中发现安全漏洞和隐患的人员,形成“全员管安全”的新风气,杜绝形式主义,争取在事故的萌芽阶段就将其消灭。

(二)提高危化品安全监管能力

完善危化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针对我国危化品安全事故管控在法律法规上存在的困境,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梳理并修正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中不明确、不协调的规定,使之能够更加具体化,在执行上具有可操作性和统一性。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检验”,该条例未明确规定这一期限;再如《安全生产法》第七十六条“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该条例未明确规定该信息系统所需要满足的功能和达到的效果。实际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风险监测和评估等方面明显不足。针对我国危化品应急管理的立法工作中时常出现事故倒逼、推动立法的现象,各项法律法规还应形成和完善合理的动态修订机制,每隔一段时期应该对落后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以更新和修订。对内容缺乏、规定不明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和修改,提出更加具体可行的要求,增强其前瞻性和可预见性,能够用来指导和督促实际工作的开展,以适应当今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强化危化品安全监管力量。执行有力的组织不仅能够很好地落实现有法律,也成为了整合资源、完成既定目标的关键。强化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力量,需要明确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及危化品生产、运输、仓储、经营、使用和废弃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主体及其职能分工,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和条块分割的现象;需要畅通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危化品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增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促进协调合作;需要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协调监管,从而弥补地方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对高危地区、重点企业的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提前预测并及时发现相关风险。

(三)加强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应急救援作为危化品事故发生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若处理不当必将导致事故发生演化升级。因而必须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包括应急救援信息建设、应急救援技术建设、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尽可能提高应急救援效能,将事故发生后的人身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加强应急救援信息建设。完善危化品应急联动平台,综合利用电脑、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将经验和技术相结合,建立危化品企业信息库、危化品数据库、典型事故案例库、救援装备数据库及应急专家库等,各省市平台之间形成互联互通,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快速定位危险源、判断危险级别、锁定危害区域、确认受损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救援行动,缩短救援时间,最大程度地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

加强应急救援技术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和专家队伍的建设,通过人才选拔和专业院校培养,为救援相关单位和组织不断输送专业人才,组建并不断优化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为救援行动提供专业指导和行动支持。此外,要及时从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强化理论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实战性、有效性的专业学科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实践;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工作,不仅要求参与救援的队伍掌握化学救援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力开展实战化训练,提高其实战水平,力求救援行动科学高效。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科学技术是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的进步逐步实现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防护装备的防护时间和防护效果,保障救援队伍的人身安全;提升侦察装备检测有害物质种类的范围以及检测的准确性,以便对救援风险评估做出快速准确地判断,及早落实救援部署工作;提升洗消装备的种类和功能性,及时恢复受灾地区的战斗力。此外,尽管我国应急救援装备总量可观,但由于国土面积广阔、人口基数庞大、资源分布不均,仍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因而需要进行有效整合、统一协调并对救援装备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以确保救援任务顺利完成。

结语

“3·21”响水特大化工爆炸事故,不仅给予我们沉痛的教训,同时暴露出了我国政府危化品应急管理中的不足。本文认真总结了该事故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转变政府应急管理思维、提高危化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改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调查组.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DB/OL].新华社.(2019-11-15).

http://www.gov.cn/xinwen/2019-11/15/content_5452468.htm.

[2]张萧然.响水“3·21”爆炸事故:形式主义害死人[DB/OL].中国产经新闻.2019-03-26.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26/doc-ihtxyzsm0444343.shtml.

[3]孔晋华,张爱玲,潘文峥.汇集智慧,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業改革发展——“中国应急管理改革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J].中国安全生产,2019(4).

[4]李化成,崔俊龙,沈同强.加强武警部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策略——江苏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剖析[J].中国应急救援,2020(1).

作者简介:杨艳(199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单位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御夫)

作者:杨艳

上一篇:制造工艺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民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