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中国河流管理政策评估

[摘要]中国河流管理政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孕育,但从其对河流本身及其相关方面产生的影响来看,尚不能说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其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本文以澜沧江为例,从河流管理政策的目标群体即河流本身情况,非目标群体即河流流域居民及其景观,以及政策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未来社会的稳定等方面进行评估,试图从分析过程中发现我国河流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河流管理政策;澜沧江;评估

一、中国河流管理政策发展历程

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先后对黄河、长江、珠江、海河、淮河等大河和众多中小河流进行了流域规划管理,其管理政策涉及河流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因基础资料不够可靠、系统,审查修正不够及时,尚未构成有力影响。70年代开始,我国对一些河流分别进行了复查,调整并重新制订一系列关于河流管理的政策。之后于1988年6月1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自2002年10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二者为我国河流管理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二、中国河流管理政策发展现状

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引起了严重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不仅影响河流自身的健康也削弱了河流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1为满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满足人类社会对河流环境的需求,我国对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流域加大管理力度,各地方出台政策,对行政区划内的河流进行开发与保护。

然而当下我国河流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政策却是相对滞后的。虽然政府花巨资对一些重点河流展开了生态环境整治,但这些河流保护与管理行为往往强调对水体资源功能的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缺乏研究和了解,从而导致我国河流管理政策尚存在较多不足和缺陷。新的水生生态系统概念表明河流具有完整的生态功能,这些功能和用途与水力学、水文学、水质、生态学等方面都有关,所以急需一种更全面的管理方式,将河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功能整体包括其用途的管理模式。

三、中国河流管理政策效益评估

1、对河流本身水质状况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水质状况以及生态平衡是河流保护的目标,同时也是河流管理政策评估的主要目标群体。我国河流管理呈现“多龙治水”的格局,即把一条完整的河流分割成不同的段落,由不同的区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辖区河流流经范围制定具体管理政策条例。以澜沧江为例,其发源于青海省,流至西藏东部重镇昌都然后南下进入云南省,在云南省内流经迪庆、怒江等8个地州后出境。流经云南的多个地州中,仅有西双版纳州于1991年颁布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为澜沧江的管理提供政策基础。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割裂了河流的整体性,一旦某一行政区域管理疏忽或管理不力,会对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我国当前河流管理政策开发倾向明显大于保护力度。如何在开发和保护中寻找平衡点,是河流管理政策中不容忽视的部分。1996年,云南省建成了澜沧江上的第一座水电大坝——漫湾电站,电站建成十年后的调查显示,澜沧江下游干流水质总体没有影响,但水库水质却因为重金属等污染趋于下降。2此外,筑坝后截断了鱼类在澜沧江干流上下游回游通道,对河流本身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河流管理政策对于河流水质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效果不明显,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未能实现理想的平衡。

2、对流域内居民和景观的影响

河流流域内的居民是河流管理政策评估的重要非目标群体之一,河流管理最终会反应到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上。目前我国河流管理政策能够明显体现对流域居民产生影响的方面集中于大坝建设库区。虽然对于在澜沧江上修建水坝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部门作了不少补救工作,但还是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移民人均耕地数量减少,种植作物种类也相应变化,导致建坝后粮食产量低于建坝前水平。库区因土地资源大幅度减少,农户不得不减小养殖规模,故淹没后农户经济收入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3

河流流域范围内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河流管理政策评估的另一非目标群体。目前我国主要是将河流流域内涉及到的资源类开采,与生产性开发结合起来,河流在其中起到统领贯穿的作用。但在实际发展中,各行业重视经济效益而淡化生态效益,导致河流管理中的流域管理政策难以发挥作用。以澜沧江为例,流域内生物物种丰富,水能资源储量巨大,矿物资源种类繁多。同时它为至少7000万人口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来源,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威胁。森林退化、土壤侵蚀和流失、泥沙沉积加重,造成了关键生态系统破碎化和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及水资源污染,改变了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的自然生态过程。4由此可见,当前河流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沿岸居民生活生产条件而造福流域居民社会的,是以改变河流河道景观来带动各产业发展的,期间隐含的资源协调分配问题急需解决。

3、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们可以利用河流发源地与流经地的水流落差来集中发电,也能利用河道的宽窄深浅实现不同的航船运输,同时水质较好的河流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渔类资源。我国在河流的管理开发中,主要充分利用河流的水能发电及航运价值,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

澜沧江流经地均为中国相对落后的区域,但其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量十分充沛,对此河流水能的开发可为落后地区带来经济效益。据统计,澜沧江云南省境内流域已建成的三座电站每年可创造几十个亿的经济价值,为云南省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澜沧江上水电站所产出的电力还将输送到广东等用电大省,也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澜沧江干流部分流域于2001年开通了航线,主要实现的是中国与泰国、老挝、缅甸的航运,在云南境内主要在西双版纳州流域发挥作用,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此,我国的河流管理政策在现阶段对于国家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位于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发源地的西部地区,充分挖掘河流资源蕴含的巨大潜力,能够加速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

4、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河流的管理政策是涉及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人类社会对河流的管理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以防洪和灌溉为主的初级管理阶段;(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对河流的全面开发阶段;(3)以治污和改善水环境为主的河流保护与修复阶段;(4)以水生态系统恢复为主的流域综合治理阶段。

我国河流管理政策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状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当地政府将澜沧江流域原来20多万亩自然保护区边沿的陡坡地(当地称为轮歇地)停止耕种并恢复为森林,同时,将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数十个山区村寨实施了整村搬迁。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澜沧江流域的生态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澜沧江流域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但在保护区外,威胁河流的种种污染还大为存在。5而具体明文涉及澜沧江管理的法规条例仅有1991年5月,西双版纳州政府颁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近年来新一轮城市的扩张,澜沧江两岸大规模开发建设,使《条例》的部分规定和条款早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由于河流从其源头到最终汇入大海之间要经历漫长的旅程,因此河流管理政策对于维持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澜沧江具有典型性。它不仅是一条在中国境内流经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的河流,同时也是一条跨越六个国家的国际河流。我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十分重视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由此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对于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下游各国产生影响。

然而我国河流管理政策缺乏对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区分管理,导致涉及到国际河流在中国领域部分的管理政策偏向于从自身国家的利益出发,从而引起很多争端。从未来角度看,水资源争端是一项对国家安全形成挑战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如果不引起重视,则有可能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010年初,澜沧江下游四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发生了严重旱情,导致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受干旱影响,泰国等国的大米产量受到严重冲击,而且湄公河的低水位严重影响了湄公河沿岸国的旅游、航运和渔业的发展。尽管2009年5月由亚洲理工研究院发布的《东南亚淡水危机评估》关于湄公河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根据湄公河管理委员会专家提供的数据测算,中国澜沧江的水坝建成之后,将对湄公河的水量发生有利的变化。它能够减少目前洪水季节进入湄公河洪水量的17%,而在旱季可以增加当前进入湄公河流量的40%。6由此推断上游建水坝对下游水资源是具有积极调节作用的,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对于中国在澜沧江上游修建大坝水电站使得下游沿岸国家利益受损仍表示不满。由此可见,我国河流管理政策仍缺乏宏观的思路,不自觉以地域切割了河流的整体性,使得在河流资源利用过程中,不能做到资源的协调分配,易于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四、改善和建议

1、河流流域规划下的行政区划分工

河流自身的整体性以及其影响的广泛性,使得我们应该以河流流域管理为出发点,围绕大江大河流域本身形成的一个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一改变能够更好地协调河流利益相关者,减少局部性的破坏和污染对整条河流的影响。当然,强化以河流流域为单位的管理,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建立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受益者补偿原则的落实,如此尽可能减少上游开发,下游获益的矛盾。

2、适速开发,生态为先

我国目前的河流管理多以开发利用为导向,这在经济层面上看确实有利于地区的发展,但如果河流一旦陷入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的境况,其治理恢复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远远超过开发所需。因此,我国应该建立起一套河流评估体系,对河流进行体检评定,按重要程度分出等级,依次开发,对当前没有必要马上利用的河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保护。

3、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级管理

内流河最重要的影响范围是在国家地区内部,外流河在兼有内流河作用的同时,其影响范围又扩大到了周边国家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河流利益相关群体的数量,使得河流管理难度上升,因此需要更为完善的政策来平衡各方利益。我国现阶段河流管理政策中,尚未明确针对外流河提出管理,因此在跨境灾害出现时容易引发领国的不满,也不能在管理流经本国境内的河段中引起重视。如果在河流管理中,能针对外流河的特点加入国际考虑因素,将会利于河流资源的保护和提升国家安全。

1张秋霞,李翀等,基于河流健康理念的河流管理发展过程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3

2张榆霞,刘嘉麒,王立前,漫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下游水质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7

3河流专家:澜沧江开发前车之鉴,人民网2003,11,11,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8220/30473/30474/30489/2182515.html

4澜沧江流域协调合作机制迈出第一步,世界自然基金会,2009,6,17,http://www.wwfchina.org/wwfpress/presscenter/pressdetail.shtm?id=866

5张庆行,澜沧江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思考,云南省土地学会,2011,1,5

6水博,科普:澜沧江水库的蒸发不会加剧下游湄公河的干旱,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协会,2010,4,8,http://www.hydro.iwhr.com/gjsdkcxfzyjzx/kpyd/webinfo/2010/04/1271645280647648.htm

参考文献

[1]张秋霞,李翀等.基于河流健康理念的河流管理发展过程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3

[2]张榆霞,刘嘉麒,王立前.漫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下游水质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7

[3]张庆行.澜沧江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思考.云南省土地学会,2011,1,5

[4]熊晶.国际河流管理和内河流域管理比较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3

[5]耿雷华,杜霞等.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分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8]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

作者:杨清卿

第二篇: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工作推动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发展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财政部企业司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举办资产评估管理培训班,目的是向企业处和地方协会的同志讲解财政部新出台的《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财政部22号令)、企业司近日下发的《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财企[2005]90号)、以及中评协修改发布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管理办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专项培训,使大家更好地领会并掌握上述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当前资产评估行政管理和行业规范的各项要求,共同推动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发展。

一、《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根据现阶段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应当前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和市场、法律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资产评估机构准入制度,是推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企业司、中评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产生和发展以来第一个以部长令形式发布、专门规范资产评估机构资质审批管理的部门规章。该办法的发布和实施,对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保证资产评估机构独立、客观、公正执业,促进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对资产评估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顺应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

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实施行政许可,是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评估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2003年8月,财政部党组决定,由企业司行使资产评估行政管理职能;2004年2月16日,经请示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继续单独设立,履行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职能。这两项决定对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客观上要求进一步规范机构准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的自律管理。一年多来,在财政部党组及主管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地财政部门、地方协会的支持下,企业司和中评协密切配合,理清了思路,确定了目标,为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为《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符合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要求

从机构准入的制度安排来看,1993年,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等相关规定,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了《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初步探索建立了有主管单位管理、举办资产评估机构为特征的准入管理制度。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根据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资产评估行业的清理整顿、脱钩改制的需要,财政部财产评估司修订并印发了《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18号文),资产评估机构转变为由注册资产评估师个人发起设立的机构,完成了脱钩改制,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根据《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级次调整下放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财政部门行使,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注册也改变了管理方式,由行业组织自律管理。

评估机构的审批管理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管理的法律依据的变化,迫切需要修改制定新的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就是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决定,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工作的公开、透明、便民、高效。

(三)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需要

资产评估行业产生和发展以来,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产权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推动企业改组改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产评估行业也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中介服务行业。截止2004年底,全国有资产评估机构3348家,注册资产评估师近2.3万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资产评估不断得到市场参与各方的认同,其服务领域已经从单纯为国有经济主体服务扩展到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服务,资产评估的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企业改制并购上市、中外合资合作、股权转让、实物资产出资、资产债务重组、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等各种经济活动中提供价值评估的专业服务的同时,随着经济多样化和资本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和实质性应用,政府税基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业务将成为评估行业新的活动领域。这些传统和新兴的评估市场都对资产评估提出了更为复杂和多样专业需求,对资产评估机构特别是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机构、人员准入制度,明确执业条件和执业资质。

(四)满足行业规范发展的需要

2004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1号)要求,财政部组织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执业资质和执业质量方面的大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一是近年来机构数量增长速度高于评估收入增长速度,机构数量呈非理性增长态势。2002-2003年,资产评估业务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年增长10%以上),但是资产评估机构数量年增长的速度达到16%,高于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二是专兼营机构准入条件不平等导致资产评估机构的结构不合理,三人以下的评估机构占总机构数量的28.6%,兼营机构占总机构数量的66%,年收入20万以下的机构占总机构数量的45%。上述现象反映出评估机构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三是执业资质管理不到位,缺乏退出机制,滥竽充数的机构产生,且几乎是只进不出,有的机构一个评估师没有了,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资格仍然存在。四是执业行为不规范,特别是小所和一些兼营所。五是分支机构管理不规范,总所对分所缺乏实质控制,一盘散沙,潜在风险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行业公信力,迫切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二、《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起草原则和创新做法

(一)起草原则

资产评估机构是行业的市场主体,行业公信力如何,市场对行业的认可程度如何,行业准入机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审批作为一项行政许可事项,目的是通过机构设立条件的确定以及机构审批管理运作程序的确定,来规范政府和机构的行为,促进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的起草中,为适应市场经济和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要求,汲取了以往资产评估机构管理的有益经验,坚持以下起草原则:

1.提高机构竞争力,提升行业的公信力

资产评估机构是一个提供专业服务的中介组织,需要通过提升竞争力才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资产评估执业质量是机构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大量小机构,一方面难以配备各种专职专业人员,执业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由于小机构不规范执业的成本低,不少机构用降低质量的方式低成本取得业务,既浪费评估资源又严重影响行业的规范发展。而一些达到一定规模的机构,则片面追求扩大市场份额,大量设立分支机构,而忽视对分支机构管理和执业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提升机构的执业能力,提高机构的竞争力,同时提升行业准入成本,保证机构的执业质量,从而提升行业的公信力。

2.防范和控制风险,促使机构独立、客观、公正执业

评估机构作为中介专业服务机构,独立性是其灵魂。资产评估机构不独立,其出具的专业意见可能会受到干预和控制,影响评估结论的客观和公正性,给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行业以及委托方带来风险。从目前资产评估机构现状来看,一方面评估机构由一定比例的审计或咨询中介机构的法人出资,一家中介组织成为另一家中介组织的附属物;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既做审计,又做评估,影响评估和审计执业的独立性;评估机构自身的独立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新的机构管理办法中通过规范机构的设立条件,在形式上防止评估机构被其他组织控制,为独立、客观、公正执业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利于企业改革,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维护公众利益,同时,更有利于各类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发展。

3.促进资产评估专业发展,适应市场主体需要

资产评估行业之所以在国内外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有独立的专业组织,独立的人员资格,关键在于其专业性。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十几年的发展实践看,专营资产评估机构具有明显优势。从规模上看,一些大的评估机构基本上都是专营机构;从业务收入和数量上看,占全国1/3数量的专营机构的业务收入高于兼营机构评估收入;从执业质量看,专营机构的评估业务质量普遍高于兼营机构。

由于资产评估行业产生初期的历史渊源,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可以从事资产评估业务。但是从总体上看,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兼营评估业务不利于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一是评估业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业服务沦为副业,很多兼营机构没有设立评估业务部门,多数注册资产评估师不专职从事资产评估业务,评估业务少收费或不收费,“买一送一”,收费做审计,免费送评估,影响资产评估执业质量。二是影响专业发展和社会专业形象。评估师非专职从事评估业务,影响其专业胜任能力提高,评估审计化的现象大量存在,直接利用账面值代替评估值,对评估专业人员的培养非常不利,对政府、社会和理论界等正确理解评估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客户正确理解和使用评估报告都非常不利,影响资产评估行业专业形象的树立。近几年兼营机构的大量审批更加剧了这一问题。业内人士对此深为忧虑,呼吁通过机构管理,推行机构专业化,推动资产评估的专业化发展。

4.规范分支机构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运行机制

滥设分支机构、盲目扩大规模、机构替代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分支机构是近年来评估行业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单纯追求市场规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评估机构与所设的分支机构各自为政,总所对分所的执业质量控制非常薄弱,有的几乎失控,分支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对机构和行业积累了很大的执业风险。因此,必须针对当前评估领域分支机构过多过滥的现象,制定严格的政策制度,规范分支机构管理,适当提高分支机构设立门槛,加强总所和分所之间责任和利益的联系,完善总所与分所的管理机制和业务运行机制,促使总所切实加强对分所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分所的执业质量。

5.完善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保证机构和谐发展

规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提高执业质量,促进评估机构业务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评估机构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当然要遵守《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关于内部治理结构的一般规定,同时,由于评估机构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针对评估机构的特点作特别规定,如合伙人、股东的条件,执业质量控制制度、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过去一些评估机构内部矛盾的产生、诉讼纠纷的发生,有不少是因为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去年的行业检查中发现,凡是内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内部管理规范的机构,执业质量普遍较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二)具体创新做法

《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包括总则、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分支机构的设立、资产评估机构及分支机构的变更和撤销、附则共五章四十七条。主要内容是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和日常管理。与以往的规定相比,新的审批办法有如下方面的创新:

一是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树立“有进有出”的管理理念。为从根本上提高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提高了准入条件,取消法人出资,规定评估机构全部由自然人设立,规定合伙制资产评估机构须具备5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公司制评估机构仍须具备8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同时《审批办法》对取得评估资格的机构实行动态管理,规定评估机构存续期间,出现不符合基本设立条件,且在90日内未达到设立条件,财政部门可撤回行政许可,以保证机构的“有进有出”。

二是推动机构向专营化过渡,促进资产评估向专业化发展。为了保证机构的独立性,防范市场风险,促进资产评估的专业化发展,《审批办法》规定,新设的机构名称中必须含有“资产评估”字样,不再新批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等其他中介组织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努力推动资产评估机构向专营化发展。

三是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强化机构出资人条件。为了保证资产评估执业质量,对原来规定比较模糊的股东和合伙人条件进行细化,规定出资人和合伙人必须在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后执业3年以上且无不良执业记录,并且必须专职在本资产评估机构注册并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同时,考虑到资产评估业务连续性不强,客户稳定性较弱,市场开发已经成为制约评估机构稳定经营的主要因素之一等实际情况。借鉴国外评估机构及国际“四大”的做法,允许评估机构根据需要增设1名非注册资产评估师担任行政管理合伙人或股东。

四是提高了分支机构设立条件,规范分支机构的管理与执业行为。《审批办法》中对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所的条件和分所自身须具备的条件、分所设立的程序、总所与分所的经营行为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只有达到20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三年总收入达到1500万才能申请设立分所,分所至少要有6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办法还规定,分支机构应当以总所名义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以强化总所对分所的管理。通过以上规定,限制资产评估机构为了凑人数、凑收入而建立分所,并强化其对分所管理,引导分所与总所统一执业标准和执业质量。

五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放宽设立条件。注册资产评估师数量在不同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注册资产评估师数量较少,很难达到办法规定的设立条件。为不影响这些地区企业改革发展,《审批办法》规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适当放宽设立资产评估机构条件。具体条件在此次会议后将由企业司和中评协共同研究后另行制定。

三、几点要求

(一)各地财政厅局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实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作为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的有利契机

《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是资产评估机构管理的部门规章,从有利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角度,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希望各地企业处处长、秘书长把会议精神带回去,也希望财政厅局领导高度重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的实施工作,充分认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把《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的实施作为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的有利契机,统筹协调,统一思想,做好新机构审批和老机构的平稳过渡工作,推动《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有效实施。希望通过行业上下几年的共同努力,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理顺资产评估管理体制,为有效推动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规定了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体制,明确了审批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建立了新的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机构审批管理工作上下对口,便于开展工作,企业处负责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管理与监督工作,资产评估协会协助财政部门进行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与检查。各地企业处和协会要按照《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及实施办法要求,理顺资产评估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定位。凡是省财政部门没有指定具体处室负责资产评估行政管理职责的,要提交厅领导尽快研究确定,并将结果告知部企业司。凡是资产评估协会没有分设的地方,要尽快完善资产评估自律管理机制,尽快将评协分设,以加强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协助企业处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与检查。

(三)企业处与协会要密切配合,有效发挥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中企业处与行业协会的协作配合关系,协会协助企业处进行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与检查,基本上全程参与了机构审批管理。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行业管理,符合市场经济对中介行业的管理方向,有利于发挥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两个积极性,整合监管资源,变分力为合力。机构审批虽然是行政职能,但评估机构是由评估师发起设立并执业的,评估师是由协会自律管理的,审批过程中听取协会意见,协会协助政府部门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可以整合监管资源,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减少行政风险,将管机构和管人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建立制约机制,变分力为合力。行政管理和自律管理在同一领域从不同方面发挥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和加大管理功能,还能增加社会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提升行业公信力。

因此,在机构审批管理工作中,企业处和协会一定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在机构审批管理的各环节中,能够请协会协助承担的具体工作,要发挥协会熟悉行业,人手多的优势。行政部门做出决定的事项,应及时按规定向协会通报情况。协会要积极主动按要求在机构审批管理个各个环节协助企业处做好具体的管理工作,并提出审核意见。我相信各地企业处和协会能够精诚合作,有效发挥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共同做好机构审批管理工作。

(四)要增强服务意识,以有利于行业管理和发展为工作的基点

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审批是一项行政许可事项,在《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遵循便民、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规定了明确的申请材料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时限等,不仅方便申请人依法取得资产评估资格,同时通过公开披露申请人相关信息,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实行阳光作业。各地财政部门及协助工作的地方协会,在资产评估审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要以有利于行业管理和发展为工作基点,不仅服务态度要好,而且服务要到位,既要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要按规定履行好审批管理职能,规范审批管理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五)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其他评估协会的协调

目前,评估行业有多个执业资格,分别由不同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管理,资产评估机构执业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协会进行沟通、协调。各地企业处以及协会要及时发现评估机构执业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其他评估协会的沟通和协调,要从有利于行业发展,有利于机构执业的角度,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处理好与相关部门和协会的关系,为行业发展和机构执业创造条件。

谢谢大家!

作者:贾 谌

第三篇: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

[摘要]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超越了绩效评估阶段,进入绩效管理阶段。绩效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的员工管理,而且对于学校中的教师管理也是完全必要的。实施教师绩效管理要把握四个核心理念。

[关键词] 绩效评估;绩效管理;教师绩效管理

一、教师绩效管理的缘起

1.什么是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缘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绩效的管理经历了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估的升级版。众多研究者指出,绩效评估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出现了问题:⑴从理论层面看,绩效评估只注重评估的形式与过程,不注重评估的价值等。⑵从实践层面看,绩效评估无论是在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和绩效方面,还是在组织目标的实现方面作用都不大。因此,要用绩效管理替代绩效评估。

绩效管理是对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各要素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的一个体系,它以绩效的改进与提高为宗旨,旨在用更有效的管理系统替代单一的绩效评估,从制定绩效计划到对绩效进行指导和评估,整个绩效管理系统强调了基于绩效目标的员工行为管理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学校引入教师绩效管理的理由

(1)绩效管理的理念适合于教师管理。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提高组织或团队的绩效。学校要提高全体教师与学校的整体绩效,就要在影响绩效的每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教师绩效管理是以改进或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为中心的流程化管理策略。

(2)绩效管理有助于超越经验型的教师管理。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惑,比如:学校缺少对各类岗位的职位描述,因而导致了教师职位要求的随意性,降低了工作分析的严肃性;在薪酬方面,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回报,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在管理制度与体系方面,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要求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等等。采用绩效管理策略将有助于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3)有助于解决教师绩效评估的问题。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估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不高,考核信息收集不全面;只注重可量化的指标而不关心质性考核,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而不注重过程的考核;对考核结果解释、反馈不谨慎与评估结果运用不当等。实践中一些极端做法,如公布教师的考核评分、末位淘汰等,致使许多学校与教师抱怨评估,“评估评估,评没了干劲,评出了矛盾”。教师绩效管理的理念与操作系统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教师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

学校要实施教师绩效管理,应该着重把握4个核心理念:

1.绩效管理的重心在于沟通

通常人们认为,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只要被沟通者准确接收到所传递的信息,沟通的目的就实现了。这其实是对沟通的误解,沟通的本质是用各种符号引导对方产生你所需要的反应。一所学校在实施一项改革措施或布置某一任务时,沟通的效果在于听到教师的呼声,或支持,或反对,或质疑,或提出完善的方案。沟通贯串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1)绩效计划制定阶段。在绩效计划制定阶段,管理者和教师经过沟通就目标和计划达成一致,并确定绩效评价的标准。如果没有与教师沟通,教师就没有参与感,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根本不认同单独由学校领导提出来的目标和计划。

让我们看下面的案例:L校长是一位教育科研意识很强的校长,在到一所初级中学履职后,发现该校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于是,L校长便利用各种机会,向教师作宣传,要求教师制定开展科研的计划,但教师却反应冷淡。深入的调查表明,教师的真实想法是,搞科研是专家的事,自己不具备科研能力,搞科研会增加工作负担,弄得不好,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事后,校长与班子成员针对教师的想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沟通工作:请开展科研较好的教师谈体会、开设选择科研课题与科研方法的讲座、班子成员与科研骨干教师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并邀请教师参加,从而使大部分教师与领导达成了共识,教师个人科研计划的制定得以顺利推进。L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其沟通工作做得有成效。

(2)绩效实施阶段。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还会遇到一些跨部门的障碍,管理者有义务与教师随时进行沟通,解决他们在权利、技术、资源、经验、方法等方面的困难,确保他们在顺利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沟通工作:①提供心理支持,创设一种能够让教师说出心中的焦虑与担心的氛围。②提供工作指导,对执行绩效计划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给予资源支持。③提供工作反馈,好的管理者不应只在考核时才拿出一大堆意见,应该经常向教师反馈工作信息,以便及时调控。

(3)绩效评价阶段。在绩效评价时,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通过沟通,管理人员告诉教师过去一学期的成绩、失误、长处和不足,指导教师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就上一个工作周期的工作结果达成一致的意见。

还有一点是必须认识到的,即沟通是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平等对话,它所体现的是管理的民主,缺少了这一条,沟通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2.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持续改进绩效

(1)重视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高或改进绩效。要提高或改进教师的绩效,绝不能只停留于绩效评估,更不能只对教师的工作给出一份评价结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诊断、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几个环节组成,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已往的绩效评估,一个致命的弱点就在于没有对绩效计划的制定与绩效辅导这两个环节给予应有的重视。现在有不少学校为了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尽快胜任工作,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新教师无论是在做班主任工作,还是在掌握教学常规方面,都感到心中有底。这其实就是对新教师的绩效辅导。

(2)学校所有管理者都应当承担绩效管理的责任。绩效管理是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管理工具,学校所有管理者都应当承担绩效管理的责任,尤其是对教师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教研组组长与年级组长,他们应在教学与学生管理方面对教师进行绩效指导。当然,各级管理者有不同的职责。

(3)关于绩效改进,从激励角度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教师绩效不理想的原因,然后帮助教师探究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即“避短法”。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确实能够取得成效,但是多少有点挑刺的味道,其效果如何,既要取决于被评价对象能否接受改进的建议,同时也取决于提建议者的态度与方法。另一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扬长法”。即主要以激励、表扬为主。德鲁克说得好:绩效管理中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探讨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去分析为什么没有做好。管理者要学会欣赏部属,在绩效评估中着眼于其优点。“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所短。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要将改进绩效作为管理的核心,非常重要的是要学会基于优点的绩效管理。

3.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观

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发展而来,对绩效的评估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为了使绩效管理能够克服已往绩效评估中的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评估观。

(1)确立正确的评估职能观。从评估角度看,重要的是分清教师绩效评价与教师胜任力评价。两种评价在理论基础、目的、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和频率方面均有所不同。教师胜任力评价是评估教师的素质或胜任力,即教师知道些什么,它主要用于监控教师职前教育的进程和评估培训的效果。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定,以了解教师工作的质量。教师绩效评估的依据是工作职责与职业规范,这是关于某一个或一类工作岗位的职责、责任划分、汇报关系、工作条件、监督责任的系列。工作描述的意义在于确立了某一岗位工作必须达到的底线,它包括内容与标准,只要达到就是合格。目前,我国教师绩效评价的一大问题在于缺少工作描述这种现代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因而导致了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确保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人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反映个体工作绩效的结构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任务绩效,如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或者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得奖情况等。另一维度为关系绩效,即教师的自觉的角色行为,如工作的主动性、对工作的反思等。已往的教师评估对关系绩效关注甚少,这样就导致对教师绩效评价的结构性缺失。对此,有研究者提出了关于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六项指标,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服务奉献、助人合作、教学效能、师生互动和教学价值,前三个指标反映的是关系绩效,后三个反映的是任务绩效。这样一个指标体系比较完整地勾画出教师工作绩效的全貌。

(3)准确判断教师的绩效,不仅要看教师取得了什么工作业绩,还要看教师做了什么努力。英国的教师绩效管理就包含访谈、工作表现记录、教学目标的达成、专业发展需求的达成和领导听课评课等过程评估的内容。

4.绩效管理的立足点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绩效是教师个体态度、教育教学技能、教育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的整体体现。所以,要提高或改进教师的绩效,归根结底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绩效管理的基本环节中,管理者要做到:在制定教师绩效计划时,要让教师有一个明确的与学校绩效目标相容的自我发展目标,要让教师成为自己的绩效计划制定的真正主体;在绩效辅导时,既要对教师完成任务提供指导,也需为教师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在进行绩效评估时,要注意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与特长;绩效反馈除了将评估结论告知教师外,还要将力量更多地用在与教师讨论结论、讨论下一步的绩效目标与发展目标上。

参考文献:

[1]牛成,李秀芬.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J].甘肃科技纵横,2005,(5).

[2] 蔡永红,等.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3] 陈凌芹.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4] 徐中奇.绩效管理的内涵、意义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5).

[5] 曾晓东.对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梳理[J].教师教育研究,2004, (1).

[6] 艾平.英国教师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及启示[J].江西教育,2005,(1).

[7] 于家太.学校绩效管理探究[J].江苏教育,2005,(3).

[8] 蔡永红,等. 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编辑 许丽艳)

作者:唐宗清

上一篇:桥梁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诵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