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责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探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做好经济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提高认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所以,务必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

第一篇:责任管理论文范文

推进企业责任管理的思考

摘要:企业责任管理与企业管理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将企业责任管理模式表达为横向价值管理和纵向价值管理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企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企业在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企业应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全面责任管理。

关键词:企业责任管理;管理创新;利益链条;责任竞争力

一、企业责任管理的内涵

(一)企业责任管理含义

企业责任管理(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简称CRM),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企业责任管理有狭义的定义,即有些学者将企业责任管理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也有广义的定义,即所谓的企业全面责任管理。目前各专家学者对企业责任管理有着不同的解释。比较权威的全面责任管理的概念首先由Waddock(2002)提出,她认为企业面临来自外界各方面的压力,因此要实行全面责任管理,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企业内部责任制度化、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和管理系统、企业改进和创新。

美国沃多克与鲍德成(2009)所著的《全面责任管理指南》一书中对企业全面责任管理定义为企业全面责任管理是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管理目标、对象、价值与机制。即管理目标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利益相关方;管理价值从经济价值延伸到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管理机制从注重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到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

李伟阳和肖红军(2010)指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Tot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简称TRM)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以应对社会负责任为动力,以充分实现企业社会功能为内容,激发利益相关方的创造潜能,通过有效管理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最大综合价值的一种管理模式。

综合部分其他国内外研究,本文将企业责任管理定义为企业根据自身内外部环境优劣势,通过树立企业责任目标,寻找发展机遇,不断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制定管理及实施机制,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及企业行业协会要求,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制定与企业能力相匹配的责任机制,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的管理创新模式。该模式可以表达为横向和纵向管理模式,横向管理内容包括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商、竞争者、合作伙伴、企业所在当地政府、周边社区及非利益相关者、市场信息反馈等的管理;纵向管理内容包括以企业为整体系统,从企业高层、中低层管理者,到一线工作员工,甚至包括企业工勤人员,从企业文化、研发、规章制度、生产、包装、运输、仓储销售等过程的管理,详见图1。

(二)企业责任管理与企业管理责任

企业责任管理偏向于管理,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企业实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新的创新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如何解释什么是责任;如何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以及如何建立企业内部问题解决体系;如何建立全员责任意识的修炼体系。

企业管理责任偏向于责任,它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如果企业任一个方面有缺失,均需负一定的管理上的责任。管理责任相当于管理职能,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五个方面。管理责任则为在管理职能实施过程中及结果后,出现的一切正、负面效果,都必须有人承担。管理责任强调的是如何正确做出下个计划或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企业实行责任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国际上对树立责任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2000年以来,特别是跨国企业开始采用SA8000标准来要求企业。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Accountability8000的英文简称,该标准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保护人类基本权益。由于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

企业责任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但由于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少管理事故仍屡见报端。如部分知名企业和产品出现的严重管理事故,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这些企业大多是有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由于缺少责任管理目标,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管理失误,陷入了被动局面,企业一度出现下滑趋势。

此外,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既有法律人格也有道德人格,它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人们对它的期望不仅仅是为社会经济创造效益,企业环境管理好坏、企业是否参与慈善活动、是否为自身的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等都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承当责任是企业诚信生产、经营、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必经之路。

(二)企业实行责任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不断炽热化,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从单纯地追逐自身利润转到,应兼顾多方利益,且两者紧密相连。

首先,企业实行责任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企业的形象及影响力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体现出来的,同时企业的形象和影响力也影响着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企业实行责任管理可以对外界形成一个高效率管理的良好形象。

其次,企业实行责任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承受力。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新技术和新管理制度的运用;然后是管理、营销队伍的创新能力;还有就是一线生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及工作中的自豪感。企业的市场承受力主要有由企业家的抗风险意识、企业的风险规避和应对策略、管理者和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组成。企业将这些方面都纳入责任管理范围内,特别是强调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这对企业的长远生产及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企业实行责任管理,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优势。企业率先实行责任管理,可以降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威胁,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产、经营动动力,同时还能赢得责任投资者和责任消费者的青睐,赢得公众信赖,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成本,从而为企业赢得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

三、企业责任管理现状

(一)企业责任管理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企业实施责任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各种责任指标还不详细、健全。比如关于责任发展规划、反商业贿赂制度与措施,以及企业环境管理和节约资源能源、降污减排方面责任管理程度非常不足。企业责任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且我国法律对企业制约效果差,对企业没有威慑力,违法成本低,甚至导致有的企业违反法律却赚取利润。

(二)责任管理覆盖面较窄,利益相关方范围小

企业责任管理大多针对企业内部,如员工管理和激励制度;客户服务指南;股东利益分配等基本利益相关方都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机制和目标。而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方或非利益相关方责任管理措施比较少。

(三)不同结构体制企业,责任管理水平不一

外资、知名企业、国有、股份制、私营对企业责任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很多跨国公司、外资企业通过基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人的健康和安全的SA8000认证,来抵御我国低廉加工产品,以保护其既有市场份额。国有、股份制企业大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他们有一定的责任管理意识,但相对来说不多,也不全。私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由于其范围广、量大的特性,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除了企业自身以外的其他责任,更谈不上实行责任管理。即使意识到责任管理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都是迫于舆论压力、社会公德、法律等约束,企业自愿、自觉、主动责任管理意识不强。

四、企业实施责任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以政府政策为实践导向

我国现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鼓励市场问题在市场自身中平衡。对鼓励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鼓励管理者、员工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变化,通过互动战略影响公共政策,使企业的环境或社会标准成为社会法规,从而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

(二)以行业协会为责任管理实践依托

越行业协会是行业内部秩序的协调者,具有很大的代表功能。行业协会通过动员一些知名、实力强的企业加入企业协会,以市场领导者企业为模型,建立企业责任标准体系,并通过责任报告平台和行业标准,对企业实行鼓励和监督。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加入行业协会,利用行业责任报告所发现的问题及挑战,紧跟行业的新理念、新规划,不断加强管理,与行业协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进而成为行业领导者,成为标准的制定者,才能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三)以社会舆论为责任管理实践监督

社会舆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的社会舆论可以引导市场既有及潜在消费者更加支持和购买意愿,良好的口碑是企业最好的广告;负面舆论,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散播迅速的时代,有时对企业的打击具有毁灭性。因此,企业应有危机管理意识,实行诚信管理,特别是对周边社区,一定要协调好利益链条上的各种关系,通过树立负责的企业形象,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责任辐射圈,从而实现经济目标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四)以企业自身为责任管理实践主体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不再是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而是实现经济社会共赢的载体,企业实行责任管理的过程将是“全面价值观”逐渐取代“利润价值观”的过程。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是企业所在地,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企业在评估供应商和竞争者时,应从长远发展的大局,创造良性竞争环境,制定严格的反商业贿赂制度。因此,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入先进的员工管理激励机制,在生产、运输及储存过程中,树立更高的责任感、透明度和廉政意识,协调、平衡企业内外利益链条上相关者及非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Waddock S A, Bodwell C, Graves S B. Responsibility: The New Business Impera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2).

2.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3.(美)沃多克,鲍德成著;李伟阳,肖红军译.企业责任管理指南[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欧阳际平,宁亚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相关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单位:曾慧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周发明,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其中,曾慧梅为通讯作者)

作者:曾慧梅 周发明

第二篇: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摘 要:探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做好经济审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提高认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好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所以,务必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这一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

近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已屡见不鲜,且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有无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如果某单位明明存在问题,而审计未能发现,其后果就是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

2.界定经济责任的复杂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直接发现其本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还是比较好定性的。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旦发现其所在单位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问题大致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等。要确定某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其界限较难划分。

3.审计手段的局限性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地反映。虽然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或是从领导的工作总结、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情况,但是审计所了解的情况若不能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得到证实,其问题是难以成立的。有的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也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

4.执行审计程序中存在的随意性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程序不严密、或审计操作不合法,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也会引起行政复议。

二、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

1.审计评价内容超越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后作出的审计评价中,常会出现某单位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某单位被评为哪类先进、哪种优胜;出现与财务收支不相关的业务工作评价内容。有时还利用一些未经审计核准的经济指标,表明领导干部的业绩。诸如上述评价内容,已超越了审计职责范围。如果只是为了评价的完整,或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的要求,盲目地对某一不了解真相的情况进行肯定,就会埋下审计风险的隐患。

2.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确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由组织部门提出建议。由于组织部门确定是否对某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保密性(尤其是离任者),因此与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衔接不够。这对审计部门来讲,工作计划的不确定因素与工作完成时间要求的紧迫,往往会对审计质量带来影响。审计项目多、工作任务重,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疲于应付、草草交差的现象。此外,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审计对领导干部管理经济的能力、廉政勤政的表现等作出结论。

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相对矛盾

承担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只具备查账技能还不行,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所以具有风险性,除客观原因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一大原因。此外,审计操作方法的各异也会影响审计质量,带来审计质量风险。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

1.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准则

《中国审计规范》的审计事项评价准则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而与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相适应。对领导干部怎么评价、评价什么,应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以及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情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2.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者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的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3.严格审计程序,发挥审计组的整体功能

(1)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应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在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必须介绍事项的提纲,并要求表明其对某一事项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被审计领导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在审计尚未确定有无违反财经法规之前,先由有关责任人自己说明在某一事项中担任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一旦查出问题,可以作为界定经济责任的依据。

(2)审计组长负责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组长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头脑中应有经济规律这根“弦”。审计组长对每一项审计取证的审核,对每一个问题的定性,对每一条法规的应用,都必须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切不可掉以轻心。

(3)周密安排,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作用

审计组长要严格按审计方案作出周密安排,合理运筹、精心组织,让审计的触角触及每项必须把握的内容,不能因工作疏漏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组成员要服从安排,群策群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4)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坚实基础

在具体操作中,应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掌握侧重点。一般应突出下列3项审计重点:①突出资产、负债、损益审计;②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③突出财经法纪审计。

(5)讲究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质量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审计中必须注重下列5个结合:

①企业自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要求被审计企业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自审,审计组依据企业自审资料及对企业内控测评中掌握的失控点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

②任中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每年进行一次,一方面为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一方面,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审企业领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人事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

③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为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应采取以会计资料为主,审计查证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查证,为摸清账外经济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④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审计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及现代审计技巧,必要时可采取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掌握的线索和依据,运用抽查方法审查重点资料、事项和活动,同样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⑤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相结合。只有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交接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交接点上划一个界线,才能公正区分双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交接审计的重点:一是交接手续健全合法;二是交接内容真实可靠;三是交接事项全面完整;四是交接后各自应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合理。

(6)坚持审计原则、分清经济责任,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可靠保证

①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需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认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

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在如何处理遗留问题上,离、接任双方一般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界定经济责任上必须以审计取证的数据作为基本依据,如实反映实际状况,分清职责、不偏不倚。

③依法审计、分清责任的原则。只有依法审计才能对离住者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公正评价。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界定三项经济责任归属:

界定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归属;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归属;界定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归属。

④综合分析、公正评价的原则。开展审计评价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企业内控制度、经济管理、执纪情况等,评价中要注意把握“客观性、全面性、历史性”;定量分析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同类问题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尺,有量化指标的尽量采用具体数据,如经营规模、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总之,评价必须紧密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不予评价,这既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需要。

四、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计,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同时,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党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自觉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其风险性,做好审计风险的管理,建立一支刚正、廉洁的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伟明,刘世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 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张波

第三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健全问责机制、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AB电力公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国家电网公司审计质量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项目流程规范》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结合实践经验,在“审计范围、内容逐步拓展,审计作用、影响日益显现”的新形势下,积极探寻适合电网企业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理念,从源头治理、过程实施和成果运用等环节出发,不断完善适合AB电力公司特色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AB电力公司从“促管理、创效益、明责任”出发,以“顶层设计、过程控制、未端治理”为流程,以“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为保障,确立了“正于源、控于流、治于本、慎于思、敏于行”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理念。

一、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经济责任审计蓝图

顶层设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引领和方向。AB电力公司以“正于源”为目标,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抓标准、树机制、定流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实务指南、组织框架和人员保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顶层体系。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实现工作一体化 以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AB电力公司实际,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审计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按照建立健全流程、职责、制度、标准、内控和考核“六位一体”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保障机制。

(二)滚动修订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南,实现工作标准化 2006年以来,AB电力公司建立了年度动态修订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机制,力求使操作指南成为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小帖士”。在内容上,操作指南涵盖财经法规、三重一大、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工程管理等十个方面近30万字,包括35类52份审计文本、表格模版,确保审计文档内容规范化、格式标准化。在时效性上,定期总结审计发现新问题,及时补充最新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确保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在实用性上,指南中每个事项均包括问题描述、审计实施和审计依据三部分,不仅列举同一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还介绍了具体审计的方法和步骤,列示依据的法规制度名称及条款,确保指南使用高效、便捷。

(三)动态完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实现评价体系化 AB电力公司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适时动态修订完善,力求评价指标客观界定和评价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一是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体系包括4项评价内容和18项一级评价指标、46项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对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和所在单位的全面评价。二是评价方式更合理。评价体系联系企业实际,重视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评价,弥补了以财务分析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不足。三是评价方法上更科学,采取定性与定量、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认识自身不足加以整改,也有利于上级部门全面了解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履责情况。

(四)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AB电力公司在试点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在公司本部层面率先建立审计中心,建立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运作机制,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上审下”的格局,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严肃性。

(五)强化审前综合培训,实现工作精益化 每年初组织全省180多名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前综合培训,学习公司重要决策部署,宣贯审计工作方案,讲解操作指南,分析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讲授各专业管理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点;邀请高校教授讲解沟通技巧;注重理论延伸和工作技巧演练,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推动了公司审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过程控制,系统管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过程控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AB电力公司以“控于流”为手段,以工作方向和工作质量为抓手,着重从前期的充分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手段的有效应用,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基于前期充分准备,明确审计预期方向 一是注重非现场数据收集。通过ERP业务审计信息系统、ERP业务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管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开展非现场审前调查,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提前筛选现场抽样样本,锁定线索或疑点,为现场审计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非现场审前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现场审计人员由23人压缩为20人,审计时间由25天压缩为20天。二是建立审计对象典型库。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审计结果与工程典型造价数据库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如在一项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比对,审计人员发现居配工程中顶管施工费结算存在疑点,及时指出由于顶管施工工艺发生变更,而招标套用定额未变,造成造价虚高,该审计成果为公司节约工程造价近2亿元。三是构筑信息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十多年的积累,AB电力公司逐步归集审计电子档案,建立法律法规实时更新库,收录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7600多个,各类审计报告3420多份,审计案例290多例,便于审计人员随时调阅云端数据,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定期组织梳理和挖掘审计电子数据,分析审计问题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对问题发展趋势作出预判。

(二)基于过程质量控制,强化审计现场成果 一是建立审计现场督导机制。成立督导小组,深入审计现场,定期或不定期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现场督查,点评项目进度和底稿质量,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答审计人员的疑问,适时纠正审计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建立审计人员评价机制。近年来,AB电力公司重视审计人员现场审计效果的评价,并将评价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审计人员由审计组组长考评打分,填写《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考评表》,作为评选年度优秀审计人员的依据;审计组长、项目主审由公司审计部参考态度、能力、效果等要素综合考评打分,填写《审计项目主审年度考评表》,作为评选优秀项目及项目主审的依据。三是建立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制订《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明确审计记录和审计底稿缺失、审计程序的执行不到位、发现问题处置不及时以及审计过失行为等问题的责任区间和处罚措施;建立审计现场组长负责制,明确审计人员对分工范围内的事项负责。着力培育审计人员现场审计责任心,出台规范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要求的十余项制度,在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告知、接受监督,强化“火炉效应”,防范现场审计人员因思想、责任缺位导致的“灯下黑”风险。

(三)基于有效应用手段,确保审计过程效率 一是运用统计抽样技术。AB电力公司创新开发了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工程及营销方向的审计抽样中,提高了审计现场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全面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提高了审计效率效果。二是构建沟通交流渠道。以审计沟通为手段,注重沟通技巧,耐心倾听解释,确保问题定性更准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将沟通内容向“寻求价值增值”拓展,不仅针对审计结果进行沟通,更对公司环境、内部控制、经营风险、管理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沟通,从管理咨询的角度为企业经营防弊、兴利、增值而服务。三是借助运营监测平台。近年来,AB电力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借助公司试点运行的运营监测平台,采纳相关数据和指标,延伸审计视角,规避审计人员因专业限制导致的能力不足,突破专业瓶颈,化解各专业小组间因信息不通导致的重复审计等问题,保障数据收集和问题分析的有效性。

三、末端治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末端治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展现。AB电力公司以“治于本”为理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多层运用,以跟踪回访为手段,以审计问责考核为保障,使审计成果效用最大化。

(一)延伸范围,多层次运用审计成果 2012年以来,AB电力公司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专业管控审计评价的融合,建立了覆盖了财务、人资、营销、生产等12个专业的审计评价体系,从通用指标和专业管理两个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量化为具体分值。推行评价结果两级通报,在被审计单位层面,通报各专业管控得分及横向排名,协助被审计单位发现管控短板,激发进位争先意识,加速审计整改,深化审计成果运用;在公司层面,定期根据基层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管控评价结果,召开审计联席会议,对各专业管理部门进行排名,将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到公司决策层面,通过顶层管控纠偏引领末端治理水平的提升,推进专业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实现“治于本”的审计治理目标。

(二)跟踪回访,多途径监控整改结果 分类审计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期限,严把整改质量关口,保证审计意见从时限和质量上得以双重落实;建立审计回访机制,坚持审后必访,对整改效果不明显、措施不得力的单位,执行问责。近年来,AB电力公司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意见总体整改率达到80%以上,回访率达到100%。

(三)问责考核,最大化实现审计效能 AB电力公司制定了《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审计发现重大问题责任追究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审计成果运用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将审计成果运用纳入绩效考核,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和考核,切实提高被审计单位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2012年以来,共对18个单位的相关责任部门与人员进行了审计问责,考核责任部门102家,考核责任人员496人,扣绩效考核奖合计27.74万元。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共享:审计结论归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档案,作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规和涉嫌犯罪的经济问题,移交公司纪委监察部门,实现审计、纪检工作联动,提升反腐倡廉力度。

四、文化引领,柔性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成效

文化引领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智力支持。AB电力公司以“慎于思”为基础,构建“合规文化”、“绩效文化”引领经济责任审计,打造“执业文化”,提升审计能力,体现审计价值,凝聚审计精神,发挥审计作用。

(一)尽责开展审计监督,引领合规文化 一是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真正做到为企业负责,为领导负责,为审计自身负责。二是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警示作用。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学习审计署审计央企的审计报告;开展合规教育,在干部培训班和青干班上开展合规专题讲座,编制“小金库”、“国有资产流失”等重点案例宣传册等。AB电力公司以协同监督、自查自纠、风险提示、网站宣传等常态形式,全面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引领依法治企合规文化,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责,防止权力失控、权力寻租、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二)尽善开展效益评价,宣导绩效文化 一是拓展效益审计。将公司发展目标、经济指标、电网建设、市场拓展等经济效益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经营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以效益为核心,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评价被审计企业发展状况以及负责人管理水平,为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二是服务经营管理。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对共性问题,从完善制度和流程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对个性问题,针对企业管理的弱点和难点,提升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对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事项,以审计风险提示、管理建议书等形式,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审计能力,打造执业文化 一抓审计执业能力提升。以丰富的审计实务锤炼人才,用鲜活的审计调考选拔人才,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高校深造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实战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专家团队。截至2013年底,AB电力公司审计队伍中中级职称113人,高级职称43人,具有CIA、CPA、注册造价师等从业资格的59人。二抓审计作风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强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荣誉意识,展现良好职业道德。三抓审计团队建设。组建优秀审计团队,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团队合力;发挥审计人员专长,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团队最佳效益;培养锻炼新人,壮大经济责任审计团队。

五、创新驱动,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工程

创新驱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技术支持。AB电力公司以“敏于行”为基础,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强化理论创新,提升审计高度 一是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围绕经济责任审计实践,AB电力公司相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非现场审计途径与方法的探讨》、《大审计格局构建》、《审计资源集约化提升》等课题研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二是认真组织理论研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总结会和理论研讨会,合理区分经济责任审计特质,界定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体系、全面审计与全面评价、查错纠弊与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之间的关系,提升理论高度,以理论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

(二)强化方法创新,提升审计质效 一是探索信息化审计方法。依靠ERP审计、运营监控、专业管控等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远程审计等创新方式,实现审计成果信息共享,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技术进步。二是创新审计抽样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行规范抽样,以样本科学推算总体,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三是综合应用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应用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内部控制评价等方法,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完整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三)强化机制创新,促进协同监督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适时开展年度、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逐步把经济责任审计由一次性审计变为经常性监督,从重视直接审计效果变为直接效果与控制效果并重,达到审计常态预警、运营纠偏、绩效分析的目的。二是优化组织协同。AB电力公司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审计部定期与人资部、监察部(纪委)等部门沟通,交流信息,协商制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人资部等相关部门参加审计报告通报会和审计报告签报,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三是完善审计制度。AB电力公司建立了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和质量控制,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专业、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爱玲、李洪杰:《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上)2013年第5期。

(编辑 园 健)

作者:张国胜

上一篇:钢铁工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形象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