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调解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社会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劳动争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方式,劳动争议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在大调解的背景下,基层调解力量不足,调解队伍工作不规范等情况并不少见。

第一篇:调解管理论文范文

关于《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和《杭州市旅游条例》审议结果的报告等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7月和9月审议通过了《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杭州市旅游条例》,并分别于8月、10月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法制委员会接到报批法规文本后,及时送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11月7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报批法规进行了审议。

经审查,《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和《杭州市旅游条例》没有与法律、行政法规和省法规相抵触的内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为此,法制委员会建议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查批准。

三件法规的批准文本草案和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草案)》以及杭州市三件报批法规修改情况的说明

景雄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以及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杭州市旅游条例》、《杭州市人民调解条例》等法规,进行了分组审议。委员们认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和渔业管理条例草案经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比较成熟,杭州报批的法规也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建议本次会议分别予以通过或批准。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11月17日上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委员们的意见,对两个法规草案和报批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委员们的审议意见和法委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11月17日下午向主任会议汇报,主任会议作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

(一)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第十一条第二款中“公安、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旅游、宗教、交通、水利、环境保护、工商、海关等相关行政部门”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

(二)有的委员提出,由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组织属于政府非常设机构,没有必要在法规中专门作出规定,为此,建议删去第十二条。

(三)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第十三条第一款中的“文物行政执法机构”修改为“文物行政执法队伍”。

(四)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第三十八条中的“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文物鉴定机构”均修改为“有关专家”。

(五)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中的“省文化行政部门”均修改为“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

此外,有的委员对个别条文的表述和个别问题提出了修改和补充意见,我们研究后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执法工作来解决,建议法规中不作修改。

二、关于《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

(一)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在第三条第一款中增加“提高渔业科技水平”一句。

(二)有的委员提出,渔业生产者的投饵用药行为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为此,建议在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中增加“符合有关技术规范”一句。

(三)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在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处罚依据中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内容。

(四)有的委员提出,对逾期不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的行为应区别情节轻重予以处罚,为此,建议在第五十条规定的罚款处罚前增加“情节严重的”一句。

(五)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第五十五条第(三)项和第(四)项中罚款幅度相同的处罚规定予以合并。

(六)根据委员意见,建议将第六十条中规定的“五万元以下罚款”修改为“三万元以下罚款”。

此外,根据委员意见还作了个别文字修改。

对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报批的三件地方性法规,委员们没有提出合法性方面的意见,未作修改。

作者:丁祖年等

第二篇:劳动争议调解管理体系调研与改进建议

[摘 要]随着社会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劳动争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方式,劳动争议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在大调解的背景下,基层调解力量不足,调解队伍工作不规范等情况并不少见。基于此,本文以深圳劳动争议调解的调查情况出发,分析总结了其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四级体制架构、标准化、信息化等改进建议,为后续劳动调解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调研;调解体系建设;调解标准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0.099

0 引 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为此,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劳动关系的关注和工作力度,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先后发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实施意见》(粤发[2015]11号)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多元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粤人社发[2018]38号)等文件,要求各部门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体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近年来,劳动争议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在大体上呈现明显上涨的趋势。目前,我国社会劳动关系依然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就业格局和形势上更是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向处于强势的企业(资方)倾斜,处于弱势状态的劳动者(劳方)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劳资纠纷是诱发劳动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因为工资薪酬低、加班加点多、劳动条件恶劣等待遇差问题引起的劳资纠纷,或者由于企业高管逃税欠薪导致的劳动者权益受损,都会加剧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产生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指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主持下,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道德规范,在查明事实、明辨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劝说争议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协议,从而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方式。由于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争议调解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焦点。王芳曾经指出公正和中立是有效调解的基本前提,让当事人感觉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没有偏向任何一方非常重要。谢鹏鑫则提出2008年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进行了改革,对提高调解效率刺激作用较大。从劳动争议的处理情况看,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为“一调一裁二审”,在整个程序中,调解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首选方式。邓海鸥也在研究中提到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对维护劳工合法权益以及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就劳动争议调解体系的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1 深圳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现状

根据笔者调研收集到的数据,从2016-2018年的劳动争议调解结案数量看,深圳市各区的勞动争议调解案件数量大部分表现出的是波动上行态势(如图1所示)。2016年全年劳动争议调解结案25 852宗,调解涉及人数54 763人,涉案金额

32 283.98万元。虽然2017年案件数和涉案人数略微回调,数量仅为25 572宗,涉及51 392人,但涉案金额依然有所提升,达到38 264.89万元,同比上涨18.5%。到了2018年,劳动调解的3个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其中,调解结案31 123宗,同比增长21.7%;涉及人数61 288人,同比增长19.3%;涉案金额59 370.68万元,同比增长55.2%。

从三大基本数据看,深圳市劳动调解的需求处于总体上升过程,总体形势较为严峻。与此同时,从案件涉及的金额与行业分布情况看,劳动争议调解案件呈现出复杂度高、新型案件频发的特点。从涉案金额看,2016-2018年单个案件的涉案金额逐年提升。

2 深圳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各区在调解机构设置、任务分配、案件处理以及梯队建设方面都有不同的认识,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总体情况看,劳动争议调解体系的建设依然存在以下比较明显的问题。

2.1 调解负责机构不统一,案件主体申报对象不明确

从调解负责机构看,各行政区有各自的安排。虽然不同的模式皆可承担调解工作,但对于案件中的当事人,在理清案件申报对象时就存在疑问,客观上耽误了案件立案,使劳动争议不能快速处理和调解。

2.2 政府部门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

从案件数量看,深圳市每年处理劳动调解案件达46 000宗。但受到编制限制,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缺乏,每位公务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和压力都比较大,客观上使案件处理工作周期变长,推进效率变低,劳动调解的处理过程也随之延长。

2.3 社会力量发展受阻

从调解工作现状来,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依然是主要力量。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非机构,包括产业园、企业工会等虽然在工作前线,但由于获得的政府支持比较少,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往往有心无力,尚未得到发挥。

2.4 调解流程未标准化,影响调解效率

由于不同行政区在处理调解案件的机构设置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机构在处理调解案件时的职能分工也未能清晰,因此报案人查询申报办法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在申报劳动争议时,经常被多次引导到不同的受理部门。同时,许多劳动争议调解人员身兼仲裁、司法等职能。从法理上,劳动争议调解书缺乏法律约束力,调解结果也缺乏执行力。从调研情况看,部分争议案件出现调解结果反复的情况,导致处理劳动争议缺乏效率。

3 劳动争议调解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建议

针对本次调研收集的基本情况,汇集分析当前问题的成因,并听取各基层代表的相关意见,在考虑其适用性及可行性后,对劳动争议调解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3.1 明确调解体系的架构和各单位职能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网络架构,积极建设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依托社会综合治理主管部门搭建的“大调解”平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是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了促进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四级架构的运作流程,每一级体系应明确一个牵头部门,对整体工作进行管理以及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协调。同时,为了避免出现重复调解以及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应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和界限。

3.2 加快推进调解体系地方标准出台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产业规划和定位以及劳动争议调解的工作安排上存在不同,深圳市各区在调解体系、人员梯队建设以及调解服务标准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劳动争议的市场主体对具体案件的调解职责部门、标准流程以及各自权益等存在认识上的缺失。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在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的范围与职责要求等认识方面存在偏差,部分具体工作未能进行明确地界定和分工,降低了争议调解工作效率。因此,要切实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以及深圳市下达的工作要求,加快制定深圳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指南地方标准,为当前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和统一化管理增添依据。

3.3 加強劳动争议调解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调解政策的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给基层人员提供政策支持,让调解工作深入基层。同时,各基层政府应推进调解工作的信息化,通过工作平台实现申报、进度控制、查询、调解结果公示等,建立调解流程管理机制,发挥统筹引导的职能作用。同时,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落实补贴发放与核查机制,实现落实“以案定补”的体制建设设想。

3.4 加快立法,推进调解工作和梯队建设

随着调解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为了加强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提升调解工作的效率,建议加快调解工作和体系建设的立法工作。虽然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为推进调解体系建设打下了基础,但距离真正通过法律保障调解员、调解组织以及涉案主体的权利,巩固当前的调解体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4 结 语

劳动争议调解作为化解劳动争议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有效手段,具有耗时短、程序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效率,必须针对其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积极推进“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网络架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加快立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思.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2]王芳.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3]谢鹏鑫.近年来国内劳动争议调解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32-39.

[4]李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理性检讨与改革前瞻[J].中国法学,2013(4):158-168.

[5]桂哓培.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6]邓海鸥.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J].法制博览,2018(5):157-158.

作者:黄逸昆 洪钰莹 龙庭欣

第三篇:浅谈我国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

摘 要:人民调解曾是我国处理纠纷行之有效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大量案件涌入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组织机构、调解方式和调解效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诉讼调解;人民调解;有机衔接

人民調解曾是我国处理民事纠纷的重要渠道,一直被称作“东方经验”备受西方法律的关注,更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当前大量的民事纠纷越过第一道防线,而直赴民事诉讼“最后一道防线”,一边人民调解门可罗雀,另一边人民法院不堪重负。如何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成为当前共同高效地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实现组织机构上的有机衔接

当前诉讼实践中,之所以形成诉讼剧增,人民调解愈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组织领导不力,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缺少衔接平台,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的对接将无从谈起,即使表面形成了对接,往往是浮于形式,收效甚微。解决这些问题应当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联合成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共同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二是搭建调解平台。由各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各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群众基础好、政治素养高、沟通能力强、有法律基础的人员中选拔人民调解员,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人民法院要强化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思想,建立健全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指定专门法官负责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三是组织开展调解工作培训。人民法院要加大调解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民事法官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培训,不断增强法官进行诉讼调解或指导调解的能力素质。在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的人民调解队伍培训工作中,法院要选派资深法官、业务能手,进行专题授课,重点解决法律理论水平不高、解决法律实务问题能力偏低等问题。对常见的类型化的矛盾纠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编写针对性的审判、调解案例,供人民调解员学习借鉴,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适用水平。

二、实现调解方式上的有机衔接

目前,我国在调解方式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有的区分诉前和诉中分阶段组织调解工作,有的是通过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组织业务培训等进行衔接。结合调解工作中的实践,实现调解方式的有机衔接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指导调解。实际工作中有些人民调解员法律政策水平不高,多数人身兼数职,主持调解工作,难免力不从心,人民法院在做好指导个案调解上应当倾注更多精力。一方面,建立人民调解员与指导法官的沟通联系渠道,通过固定电话、手机、微信等多种方式,保障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能够及时得到指导法官的指导。另一方面,法院通过案件审理为人民调解组织提供有关信息,帮助人民调解员及时掌握矛盾纠纷情况。二是做好委托调解。对于一些事实清楚、矛盾不大的简单纠纷,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由人民调解室调解。委托调解的时机可以是开庭前,也可以在开庭后。法院委托调解时,建议一并附上办案法官的联系方式,便于人民调解员沟通了解情况,也便于法官指导调解。人民调解组织无论调解是否成功均需回复人民法院,防止拖延诉讼问题出现。三是做好联合调解。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关系复杂、事实争议敏感、当事人之间矛盾冲突大的案件,硬性的裁判结果可能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单纯依靠人民调解组织又可能难以胜任调解任务,做好联合调解工作势在必行。人民法院视情况成立联合调解工作室或联合调解机构,联合调解机构接受案件后可以组织人民调解员、退休法官、律师、相关单位的人员等社会多方面力量,联合开展调解工作,力争使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

三、实现调解效力上的有机衔接

人民调解员经过辛苦的工作,最终的成果就体现在调解协议上,化解纠纷也落实到调解协议上,如果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不能及时得到人民法院确认,当事人定当不愿意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对调解协议的效力作出了明确规定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法律实践中,人民法院应当优先保障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实现,维护和提升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具体措施包括: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经人民调解组织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经过公证依法具有强制执行力,债务人拒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当事人持有已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对不违反法律规定的予以支持。另,经人民法院审查,对违反法律规定应予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可以通知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或者将结果告知组织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避免累错。

作者:赵希国

上一篇:课程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校本教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