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例严重创伤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的回顾性分析

2022-09-11

院前急救也称现场急救, 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 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我院急救中心于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对320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 通过致伤原因, 院前救治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同探讨院前急救应采取的护理对策, 提高院前急救存活率及急救护理人员的各种急救护理技能。

1 临床资料

院前急救病例320例, 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坠落伤、挤压伤、刀伤、枪击伤等。其中, 男性206例, 占64.37%;女性114例, 占35.62%。年龄3~85岁, 平均年龄43岁, 致伤疾病发生率, 见表1, 表2。

2 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2.1 重视“黄金一小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人们发现如果伤者在1h内得到救治, 病死率是10%;若到伤后8h才得救治, 那么病死率高达75%[2]。所有抢救设备应处于完好、应急状态, 值班护士应班班检查抢救设备及物品, 并做好登记及交接班工作, 护士长定期检查, 做好监督工作。当接到“120”急救电话, 应快捷准确无误地记录伤员的病情程度、接车地点、联系电话, 医生、护士、司机在3min内带齐所需物品前往准确地点抢救患者, 做到不延误抢救时间, 分秒必争, 重视“黄金一小时”。

2.2 伤情评估与初步处理

到达现场后立即对伤情做出准确评估, 遵循“先复苏后固定, 先止血后包扎, 先重伤后轻伤, 先救治后运送”的原则进行救治。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 准确及时完善记录, 初步判断有否呼吸困难及循环障碍、颅脑外伤、脊柱骨盆骨折、胸部外伤、腹部外伤等,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为抢救创伤出血、休克、昏迷等危重病人提供有利保证。

2.3 呼吸道管理

急性创伤患者最紧迫的症状是窒息, 如不解除将迅速致命, 一旦发生必须开放气道,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血块等, 向前托起下颌, 将舌拉出, 头偏向一侧并迅速插入口咽通气管, 窒息可解除。舌后坠患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 有呼吸衰竭则行气管插管。人工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4 维持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输液通畅。对疑有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对出血者立即包扎止血, 阻断病情发展, 在转运途中再损伤的, 可用止血带局部止血或压迫止血。出血量大或者内出血者, 应立即送至医院进行抢救。

2.5 伤口处理, 体位及运送

开放性气胸应立即用棉布或毛巾垫在呼气之末迅速覆盖胸壁伤口, 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腹部内脏脱出时应立即将内脏送回腹腔, 以免加重腹腔感染。对四肢骨折的病人在搬运时先固定好骨折部位;开放性骨折先止血包扎后固定;脊柱骨折或骨盆骨折的必须要用硬板床或担架转运;颈椎骨折须行颈托固定;颅内高压者尽可能取头高脚低位, 昏迷者要偏向一侧, 避免呕吐物或舌后坠造成呼吸道阻塞。在运送途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及血氧饱和度等。

2.6 心理指导

大多数病人在没有思想准备情况下发生的严重创伤, 会产生不同程度惊慌、恐惧, 迫切要求得到最佳、最快的治疗和护理。因此, 在进行院前急救同时要做好解释, 安慰工作, 稳定病人情绪减轻患者恐惧感, 给予病人安全和信任。

3 结果

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接诊320例严重创伤患者经及时的院前救治及护理后, 被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治。院前死亡13例, 死亡率4.1%, 院前抢救成功307例, 占95.9%。

4 体会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要培养专业的急救护理队伍, 强化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 加强各项急救技术的标准化训练, 使严重创伤急救的3个重要阶段 (院前—急诊—ICU) 紧密相连, 为伤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大大地提高了院前急救存活率, 取得了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共320例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状况及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 护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救治及护理后, 提高了院前急救的存活率。结论 专业的急救护理队伍及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院前急救的存活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 :51~52.

[2] Santy P, Marquis M, Shock D.Tramatique dans les blessures de Guerre, analysis d, observations[J].Bull Med Soc Chir, 1918, 44 (5) :205.

上一篇:用和谐发展观构建新时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下一篇:浅议“三农”税收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