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研究與观察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救治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则以创伤协调模式为指导进行干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管理论文 篇1:

快捷护理路径在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診收治的186例创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快捷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而增加其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急诊创伤;快捷护理路径;抢救时间;满意度

[文献标识码]A

创伤是急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其病情发展较快且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创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70万人因创伤而导致死亡,目前其已经成为导致中青年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其进行抢救很重要,这对其生命安全有关键性作用[1]。但临床中对创伤抢救护理流程还未进行统一,缺乏规范性就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反而会危及其生命[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护理方法,其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进而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将其应用于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能加强其满意度。本次研究主要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186例创伤患者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影响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186例创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男女各52例、41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7.8±5.4)岁,其中车祸伤73例、坠落伤13例、击打伤7例;观察组男女各53例、40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7.5±5.2)岁,其中车祸伤75例、坠落伤10例、击打伤8例;经过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显示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已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创伤的患者;年龄35~77岁;患者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急救车快速将患者送至急诊室进行登记、挂号,由两名医护人员对其实施抢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通知医生并在其指导下给予患者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并进行多参数监护等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顺畅,开检查单,家属完成缴费后医护人员全程陪伴其进行相应的检查,检查结束后护送其回到急诊科,由医生根据其检查结果及症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必要时医护人员要通知专科医生会诊并办理住院手续将其送入病房[3]。观察组采用快捷护理路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成立创伤快捷护理小组,主要人员包括N1、N2、N3、N4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由N4担任组长,根据临床经验制定出创伤患者抢救时快捷的护理方案,分析总结抢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初步制定,创伤专家对制定好的方案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部分根据其意见对护理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经过实践后将其制成书面方案应用于临床创伤患者的抢救护理中。2急诊科接诊后立刻联系救护车让其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在1min内开放绿色通道并对其进行急诊创伤抢救,检查患者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并询问其原因后进行分类,1min内对其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对其瞳孔反射、意识进行检查,在1min内根据患者的昏迷指数判断其是否有生命危险,4min内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快速固定,同时为避免其呼吸不畅,应立即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开通静脉通道,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监测其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以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将患者送至急诊室后立即进行实施抢救,10min后协助其完成各项影像学检查,标本送检,抢救成功后继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等到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送回病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办理住院手续并缴纳相应费用。3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士长要及时与医生其相应病室进行沟通,根据医生的要求尽快安排成员对患者实施抢救。

1.3评价指标两组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对比。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分诊评估时间、平均急救时间并进行对比。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表评估患者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抢救就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应用SPSS23.0,计量资料(抢救时间)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以“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时间对比观察组平均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2.2两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创伤患者的病情严重也比较复杂,并且还会有多处合并伤,患者在实施抢救时大多都处于昏迷或休克的状态,其无法对自身情况进行描述也不能配合医生查体,其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因失血过多、器官衰竭等出现死亡,临床中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抢救都能保证其生命安全,所以给予其高效、快捷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4]。有研究资料显示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期,分别是在创伤后几秒或几分钟、创伤后几小时内及创伤1d后,尽管急诊也会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但其主要是以遵医嘱、辅助医生为主,会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过多的时间进而影响抢救工作的顺利实施,进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经研究证实,快捷护理路径应用于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急诊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其特点为急、忙、杂,急是患者病情突然且比较严重,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忙是患者病情发展较快,病情复杂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死亡,抢救时要准确对其病情進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杂是患者多部位损伤病情复杂,要多科室相互配合才能对患者实施抢救。快捷护理路径是针对急诊创伤患者的一种护理方法,其不仅能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还能使抢救流程更加流畅,同时也能使抢救流程更加规范化,有效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5-6]。通过成立快捷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分析讨论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经过创伤专家的论证及意见对护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这能使其流程更加顺利,也有利于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而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7-8]。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完成各自的任务,评估其创伤情况然后对患者实施抢救,在极大程度上促使护理流程更加规划,也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其差错的发生。另外为保证患者能及时得到救治,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其有时间限制,这能加快护理流程,促使患者能尽早得到抢救及护理,有效保证其生命安全。同时护士长会进行全程管理,保证医护人员能互相协作,进而缩短抢救时间[9]。抢救成功后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缴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患者抢救护理造成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分诊评估时间、抢救使劲短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快捷护理路径可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保证其能尽快得到救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由此看来与常规护理对比,快捷护理路径在急诊创伤抢救护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护理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可缩短其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而增加其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士海,王进,史菲,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创伤患者急救时效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8,25(13):29-32.

[2]张海青.急救护理路径对严重创伤患者绿色通道停留及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3):949-950.

[3]王建玲.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2):101-103,153.

[4]曲涛.快捷护理路径在神经系统危重患者急诊抢救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144-145.

[5]吴弥,王海燕,庄小露,等.快捷护理路径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25(3):67-69.

[6]桂文芳,干文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98-100.

[7]赵兵刚,赵威,张松涛,等.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6):25-27.

[8] Barmaan Benjamin, Winkle Julie. Current topics in emergency trauma care: part 2: resuscitation in trauma, 2020, 22(8): 22-37.

[9] Baron Bonny J, Scott Jinel, Abbey Mensah Gerladine N. Current

topics in emergency trauma care: part 1: limiting radiation exposure in trauma imaging. 2020, 22(l 8): 21.

(收稿日期:2021-3-11 接受日期:2021-4-26)

作者:李洪娟

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管理论文 篇2:

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與观察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救治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则以创伤协调模式为指导进行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救治效果、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家属对救治模式各方面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救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工作质量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对救治模式急救效率、急救效果、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更好,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关键词】 创伤协调模式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 急救效率 急救效果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rauma Coordination Model for Prehospital First Aid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HONG Y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33): -108

[

[Key words] Trauma coordination model Severe trauma Prehospital first aid First aid efficiency First aid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 Benxi Central Hospital, Benxi 117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33.026

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院前急救作为早期救治阶段,其在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临床中与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相关的研究众多,研究普遍显示,不同的干预模式在救治效率与救治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干预模式的选取方面应给予充分的正视[1-2]。近年来临床中关于创伤协调模式的应用有所研究,但是对严重创伤患者的针对性救治效率与效果研究未见,因此本方面探究空间较大[3-5]。本研究就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与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8~65岁;严重创伤患者;本院的院前急救患者。排除标准: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者。将患者根據救治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模式)和观察组(创伤协调模式),每组50例。患者或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简洁扼要地了解患者的创伤情况,快速出诊,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有效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建立静脉通路,处理伤口,并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联系好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2)观察组则以创伤协调模式为指导进行干预,在常规护理的模式上,设立创伤协调人员,由其完成从接诊至院内的协调工作,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开始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开展,协调救护车、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各方面工作,辅助进行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同时与院内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另外,与院内工作人员进行细致交接,辅助进行检查及治疗工作的开展,每次急救工作完成后进行工作程序、细节、效果及不足的总结,提出不足的改进方式,实现对救助工作的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临床救治效果、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家属对救治模式各方面的满意度。(1)临床救治效果:根据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于创伤后28 d进行评估,以患者基本康复,且无后遗症为痊愈,存在伤残的情况为伤残,效果较差者包括植物生存及死亡。(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根据《院前急救工作质量及考核评分标准》于创伤后28 d进行评估,本标准包括9个评估项目,7个评估项目的评分范围为0~10分,2个评估项目的评分范围为0~15分,总分最高为100分,其中>95分为优,90~95分为良,<90分为差,优良=优+良。(3)家属对救治模式各方面的满意度:于创伤后28 d进行评估,主要采用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评估,评估患者家属对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每个方面分别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3岁,平均(30.7±6.0)岁;其中颅脑损伤为主者25例,胸部损伤为主者15例,多发性骨折者7例,腹部损伤为主者3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者38例,其他原因致伤者12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8~62岁,平均(30.9±5.8)岁;其中颅脑损伤为主者23例,胸部损伤为主者16例,多发性骨折者8例,腹部损伤为主者3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者37例,其他原因致伤者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救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2,P=0.022),见表1。

2.3 两组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工作质量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263,P=0.021),见表2。

2.4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05,P=0.025),见表4。

2.6 两组家属对救治模式各方面的满意度比

较 观察组家属对救治模式急救效率、急救效果、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263、7.527、5.263,P=0.021、0.006、0.021),见表5。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患者预后极为重要的一环,早期有效的诊治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及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临床中关于院前急救的研究多见,且是研究的重点[6-7]。院前急救的时效性是其评估的重要方面,也是临床亟待提升的方面,而相关研究显示,不同院前急救干预模式对急救时效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因此在急救干预模式的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8-10]。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创伤协调模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增多,较多研究认为,此模式更有助于急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协调,在组织及系统化处理各个程序及步骤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1-12],但是此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仍相对不足,尤其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应用研究不足,关于其在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全面研究未见,因此本方面仍需进一步细致探究。

本研究就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进行探究与观察,结果显示,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干预模式,具体体现在,创伤协调模式救治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及院前急救工作质量均相对较好,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均显著缩短,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这均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与提升救治效率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与此同时,家属对救治模式各方面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认为创伤协调模式在本类患者中的综合应用效果值得肯定。分析原因,创伤协调模式通过系统的协调与一体化干预模式对患者的整个院前救治流程进行干预[13-15],对于各个步骤的有效衔接及时效性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协调患者、家属、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及院内治疗人员等关系,因此在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及提升救治效果、效率方面优势突出[10,16-2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伤协调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及效果的影响更好,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参考文献

[1]王金朋,林彦婷,王宇,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J].中国病案,2020,21(1):86-88.

[2]李媛媛,张光.强化急救护理管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護理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1):16-18.

[3]叶阳,周瑞卿,邢海生,等.院前急救对老年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63-64.

[4]于泓,姚树生,杨兆平,等.院前急救与急诊科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对照研究[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9,7(1):42-43,46.

[5]李陈,胡晓,谢仕刚,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联合损伤控制手术救治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多发伤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11):152-153.

[6] Lan M,Lessing N L,Nyamsaya S,et al.Prehospital care of trauma patients in Tanzania: medical knowledge assessment and proposal for safe transportation of neurotrauma patients[J].Spinal Cord Ser Cases,2020,6(1):32.

[7] Wiesner N,Dutescu R M,Uthoff D,et al.First aid therapy for corrosive chemical eye burns: results of a 3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two different decontamination concepts[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19,257(8):1795-1803.

[8]那万杰.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1):72-73.

[9]巫雪明.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观察[J].医药前沿,2018,8(29):370-371.

[10]李正刚.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4):59-62.

[11]项鹏,章芸.探究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OL].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9,6(12):177.

[12]陈敏,华建飞,丛龙雨,等.院前急救流程用于420例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8,47(S1):235-236.

[13]陈舒.院前急救在急性创伤救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医药前沿,2019,9(21):233-235.

[14]郎雪梅.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探讨[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4):60,68.

[15] Sperry J L,Martin M J,Moore E E,et al.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in adult patients following injury: A Western Trauma Association critical decisions algorithm[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9,87(5):1228-1231.

[16]田丰,李莉.创伤救治一体化模式用于地震伤员救援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8,33(15):65-67.

[17]邵黎黎.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60-62.

[18]王敏善.浅析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41-43.

[19]梁秋.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147-149.

[20]鲁潜乾,罗丽珊,胡展华,等.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3):181-183.

(收稿日期:2021-04-23) (本文编辑:姬思雨)

作者:洪岩

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管理论文 篇3:

浅谈急诊科护理现状与创伤急救策略

【摘要】本文就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引出创伤急救提出应对性管理策略。指出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急诊医学的发展,三级医院的护理管理越来越突显其问题的严重性,对急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急诊护理; 护士素质; 创伤急救

1.引言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实属必要。

2.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

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點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护理操作风险

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护理被动服务多见

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要重视环节衔接

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

我院急诊科医疗设备条件有限,护理人员短缺,护理管理难度大,加上急诊科有其特殊的专科护理要求,对护士长要求相对较高。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有真才实学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對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年轻意味着有精力,但经验不足,专科护理技术不成熟,处理紧急护理问题的能力低,同时缺乏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

4.5提高护士能力

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高年资护士经过数年的急诊换班,身心健康状况均有较大程度下降,多数要求调离了急诊岗位。工作压力较大也影响了护士对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

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2]王永剑.综合性医院急诊外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4):310.

作者:徐倩

上一篇: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下一篇: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