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实践

2022-11-14

“百事以德为先”,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众多方面;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育多指学校德育, 即狭义的德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 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然而, 如此重要的德育工作, 在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却时时处于尴尬的境地, 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哪些现实问题?怎样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 使其适应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本文拟从这些角度浅谈一二。

一、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关注缺位, 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都说“学校教育, 德育为首”, 然而当德育遭遇“分数”, 却不得不在“生命线”前低头。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都还是以“分数”定“乾坤”, 极少听说有因品德高尚破格录取或品德缺陷而不被录取的。社会、家长在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 评价一位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 都多以分数论“英雄”。因此,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 都单方面强调“以学业为重”, 德育往往沦落为“空头支票”, 或迎接上级检查的声声“口号”。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 父辈们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 而社会上判断子女是否有出息, 也只看他每次考试考了多少分;能否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 靠的都是分数, 在取缔择校费之前都是差一分就是几千甚至是几万块钱, 这又怎能不让家长、老师、学生一门心思“万般皆下品, 唯有分数高”呢?

(二) 新的社会现象导致家校沟通难度变大

近年来, 留守儿童已不再是什么新鲜名词。为了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为孩子读书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务工, 于是隔代教育占领了家庭教育的大部分市场, 其效果是相当差的。原因有三:其一, 由于老人家年纪大了, 精力不比往昔, 管理起来力不从心;其二,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 都是宝贝儿, 祖辈们“隔代亲”, 又几乎都是吃过苦的人, 希望自己的晚辈不再像自己以前吃苦, 对孩子都非常宠爱, 甚至过分溺爱, 疏于管教;其三, 老一辈的管理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多只能让孩子穿暖吃饱, 其他的就无能为力了, 特别是对待德育教育既没有概念, 更不知从何做起。这样的家庭教育形同虚设, 家校合力更成为空谈, 家校双方不易配合对孩子开展德育工作。

(三) 复杂的家庭环境对德育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口之家成为主要的家庭方式。加上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 进一步导致传统的以孝、忠、礼仪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失去了依托, 进而产生了对孩子的溺爱、放任。而近年, 我国城乡的离婚率节节攀升, 单亲家庭不断出现, 而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的负面影响, 中外研究者的结论相当一致。“美国的学者调查发现, 离异家庭子女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我国有学者的调查指出, 离异家庭学生的同伴关系远比完整家庭学生差, 被接纳程度也低于完整家庭学生。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稚嫩的心灵造成的负面影响、留下的阴影, 如若沟通疏导不当, 很可能一辈子挥之不去, 也进而给学校乃至社会的德育教育带来巨大压力。

二、学校德育教育实践

作为一名小学德育工作者, 本人认为要扭转种种原因导致的学校德育工作难做的局面, 就要加强德育实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通过将德育工作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各个角落, 由“要求”到“监督”, 再到“落实”。当学校的德育实践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学校德育工作也就逐步转变成为“显性”教育。

(一) 从小事做起, 加强学生德育

1. 深化“文明礼仪我先行”。

“讲文明, 懂礼貌”是我们对学生从小的基本要求, 不能只提要求, 关键是要确保学生落实。我校德育工作中重点抓了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细化到如遇见老师、长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与人交谈要正视对方;要积极为班集体争光……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 还要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加以细化, 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是“讲文明懂礼貌”, 还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实践, 学会了爱同学、爱身边的人, 从而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 不断地影响着周边的同学们, 正能量不断地传递、放大。

2. 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是时下很多学校尝试开展的一项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活动。而本人认为学生自己管自己, 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生活上, 同样更应体现在德育教育中。我校紧紧围绕“弘扬挺进精神”做足德育文章, 充分利用学校光荣校史——解放前夕曾经在我校翻印过《挺进报》这一宝贵革命资源, 从少先队大队部到每个班的小干部, 层层培养学生干部, 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判断发生在身边的行为是好是坏, 以别人为镜子, 约束自己, 互相监督, 老师着重针对学生中的典型、敏感、不易判断、棘手的问题, 指导学生参与其中来解决问题,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让学生能补充深化和理顺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 指导自己的行为。

3. 为德育注入社会的因子。

当前德育的缺位, 很大因素来自于社会;同样德育要走出困境, 又必须融入社会, 从“隔绝”的校园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我校注重家校沟通, 注重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走进既有鲜花又有荆棘的现实生活, 生活才是德育的大舞台, 牢牢扎根于社会生活本身让德育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例如, 我校紧密结合禁毒日、防灾减灾日、交通宣传周等节日和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交通规则、防灾避险知识和禁毒、反迷信等社会实践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 抓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德育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们应重视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倡导“正己、敬业、爱生、奉献”, 树立“学校无小事, 事事关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的师德意识。“要求学生怎么做, 教师就应怎么做”, 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自己都达不到, 学生德育便无从谈起。

1. 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队伍的中坚力量, 学校应该重点抓班主任育人水准的提高, 为班主任开拓育人新思路;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力度, 完善班主任月考核内容、班主任学期考核条例以及完善班主任津补贴制度来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积极性。

2. 抓好全体教师育人思想教育。

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养, 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用自己完美的人格去教育好学生。因此, 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 抓好学校课堂教育主阵地。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摆脱德育教育的尴尬地位, 就要切实发挥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不仅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精心的备课、亲切的教态、精湛的教艺、端正的板书、耐心的辅导, 给学生爱的感受、美的熏陶。

一是充分挖掘各学科德育资源, 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 受到思想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展学科校本培训, 邀请专家引领新课程理念, 使每一位教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 树立德育意识, 并把认知能力、道德情感、品德能力和行为规范等多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 学校可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如就餐礼仪、课间活动、排队集合等,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

二是智育融入德育, 通过对教材的研读, 全方位审视, 多角度剖析, 明确体现德育的着力点。比如:语文课除了要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更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数学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的概念、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外, 还可以让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了解, 用统计, 分析的方法, 与过去进行对比, 提高学生的认识, 或者把师生支援灾区及向希望工程捐物捐款等编写成数学问题, 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因此, 学校应该加大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评课说课力度, 通过集体备课, 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并把它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通过评课说课, 让教师进一步了解新课堂评价标准, 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否体现德育因素。

综上所述, 学校德育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实践, 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做好它,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付出艰辛努力。而只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才能完成好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才能不断地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为社会输送新型合格人才, 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迎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MTO与MTP工艺技术和工业应用的进展下一篇:本科艺术专业学生团队建设淘宝创业SWOT分析——以佳木斯大学“大学生设计艺术作品商业化平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