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产经营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围,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企业的资本循环从生产经营开始,资本经营为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促进企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资本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资本只有经过运营才能实现增值并发挥作用。

第一篇:生产经营论文范文

粮食规模经营户生产经营行为与耕地质量变化特征

摘要:规模经营户作为我国粮食生产主力军,研究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质量变化的规律特征,对新时期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全国4个典型省份313个粮食规模户2015年和2018年2轮跟踪测土和生产经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保持平稳,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显著增加;区域间变化差异明显,黑龙江、浙江和河南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而四川省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形关系;全氮变化量与经营规模之间呈正相关。为此,建议引导粮食规模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聚焦短板、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

关键词:粮食规模经营户;经营行为;耕地质量;测土数据

收稿日期:2020-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573262、71761147004、71973138);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编号:ASTIP-IAED-2021-03)。

作者简介:周 超(1994—),女,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82101182485@caas.cn。

通信作者:吕开宇,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公共政策、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等。E-mail:lky_lv@163.com。

耕地直接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质量直接决定未来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在此背景下,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长远看,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务必做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级耕地流失过快,补充耕地等级偏低,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全国总体水平看,耕地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田比例大,障碍因素多,退化和污染严重,耕地占优补劣十分普遍等[2]。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指出:全国耕地质量等级中下等耕地面积达13.9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68.76%[3]。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亟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粮食规模经营户生产经营行为与耕地质量变化特征对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粮食规模经营户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理解其个体农地经营行为与耕地质量的内在关系,将有助于了解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状况,更好地制定宏观政策,引导更多重要主体积极投身融入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中。理论上,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也有可能导致粗放经营[4]。由于农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及耕地质量的外部性,部分粮食规模经营户为追求经营期间内的利润最大化,存在多施肥、广施肥、滥用农膜等掠夺性经营土地的情况。且耕地质量下降难以被发现,长此以往,耕地质量必然下降[5]。

历史数据表明,农地流转经营可能导致其土壤肥力下降[6]。不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不利于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对耕地质量有明显的负外部效应[7],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差[8]。尽管有部分研究从土地产权的角度阐述土地流转与耕地质量变化,但少有研究關注粮食规模经营户生产经营行为与耕地质量变化特征。此外,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数据虽然可以反映全国耕地质量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但缺乏农户特别是规模户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无法探究影响耕地质量变化的内在原因。

本研究利用全国4个典型粮食生产省2015年和2018年2轮粮食规模经营户跟踪调查测土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总结耕地质量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系统比较分析考察期内不同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耕地质量差异。通过梳理我国粮食规模户经营的耕地质量现状、变化和特征,为有关部门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耕地质量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选择

耕地质量是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是耕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总和[9],其中耕地养分状况是耕地质量变化最基本的表征和核心研究内容[10]。围绕研究目的,用土壤养分状况代表耕地质量,以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养分的分析指标[11]。同时,比较分析不同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耕地质量差异,从而得出我国粮食规模户经营的耕地质量现状、变化和特征。

1.2 数据来源

为长期对耕地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联合课题组,于2015年首次对粮食种植户的耕地进行了土壤养分含量测试。考虑到耕地质量变化较为缓慢,2018年课题组再次对这些地块进行了养分的跟踪测试,严格按照统计抽样方式获得农地测土农户层面样本追踪数据。

2015年,课题组进行了首轮农地土壤养分的采样和测试。首先,按照中国农业区划,兼顾地理区位、耕地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选择黑龙江、浙江、河南和四川4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其中,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作为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率居全国首位;浙江省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是我国农林牧渔综合性农区,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四川省位于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耕地资源匮乏。然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保证在每个乡(镇)规模经营户12户 (样本中涵盖的规模经营户指家庭土地经营规模是其所在县平均土地规模3倍及以上的农户,多为当地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提下,每省选取4个县,每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2个村,并采取入户访谈的方式获得农户生产情况数据,土壤数据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检测专业机构测试,最终获得4省16县(市)34乡镇128村397户737个地块的调查数据。2018年,再次对这些粮食种植户进行了跟踪调查,得到有效追踪313户578个地块。为了确保采样的科学性,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采样时间可比,2次采样时间为2015年8月中旬和2018年8月中旬。二是选择同一家专业性机构进行测试。三是采样和运输过程得到了该机构的精心指导。采用五点取样法,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取0~20 cm耕层土样,按四分法取样品1kg。四是测试了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4个指标。五是测试方法完全相同。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H2SO4混合加速剂消煮、开氏法测定;土壤速效磷为0.5 mol/L NaHCO3浸提,比色法测定;土壤速效钾为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TATA软件,采用F检验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数据间差异是否显著。

2 粮食规模经营户耕地质量变化特征

2.1 耕地质量总体状况

2.1.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土壤有机质是一种重要的土壤养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直接或间接与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相关,但其积累过程缓慢。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耕地质量、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指标。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发现,总体上4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为稳定,与2015年相比,2018年的土壤有机质有极小提升,从25.39 g/kg提高至25.64 g/kg,半数以上样本有机质含量上升。

2.1.2 土壤全氮变化

氮素是作物生长的三要素之首,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植物生长直接相关,因此土壤氮素水平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作物生长所需氮素大部分来自土壤,因此土壤全氮含量标志着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表1结果表明,期间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比较平稳。与2015年相比,2018年全氮含量略有降低,由1.54 g/kg减少至1.51 g/kg,但统计上3年间全氮含量差异并不显著。

2.1.3 土壤速效磷变化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磷素的丰缺状况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发现,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得到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24.50 mg/kg提到2018年的30.64 mg/kg,3年间增加25.06%。

2.1.4 土壤速效钾变化

钾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土壤速效钾是短期内能被作物利用的钾素。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发现,土壤速效钾含量从2015年的139.81 mg/kg提到2018年的179.07 mg/kg,3年间增加28.08%。

2.2 不同经营规模耕地质量变化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广,地形地貌、地质、气候多种多样,加之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经营水平不同,造成地区间经营规模和耕地质量差异较为明显。通过分析表2可以发现,2015—2018年调研4省经营规模没有显著变化,但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黑龙江经营规模最大,2018年平均经营面积为22.81 hm2,最大规模达888 hm2,浙江规模略高于河南,四川规模最小。

经营规模可能通过影响生产过程中机械的投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影响耕地质量。已有研究表明,规模经营会促进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如秸秆还田、深松等)的应用,对耕地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12],有利于农地肥力改善[13]。

为验证经营规模对耕地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规模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由于2015—2018年样本经营规模没有显著变化,将2015年规模作为农户的经营规模,按四分位数分组,得到不同经营规模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S代表农户经营规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适度的规模经营有利于耕地质量的提高。总体上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土壤养分增加幅度也在增加,但是不同土壤养分变化有所差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变化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形关系;全氮变化量与经营规模之间呈正相关。当经营规模较小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减少;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有所增加;经营规模较大时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变化增量有所回落。

地区间不仅经营规模差异较为明显,耕地质量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表3可以发现,空间分布上黑龙江省、浙江省和河南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四川省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具体而言,黑龙江省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和水稻土,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3年间该地区各项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长5.95%、5.99%、43.80%、70.78%。浙江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3年间各种养分总体保持平稳。河南省土壤类型较多,采样地以潮土、褐土、黄褐土为主,耕地养分含量较低,除全氮含量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别增长8.37%、37.28%、26.14%。四川省采样地型多样,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和紫色土,除速效钾没有明显变化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减少5.98%、15.28%、17.70%。

样本省份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趋势。从4省规模来看,黑龙江整体经营规模较大,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四川经营规模最小,耕地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

3 生产经营行为与耕地质量变化特征

耕地质量的演变是自然再生产和人类再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由于自然过程的变化极其缓慢而稳定,短期内,土壤养分的积累或丧失主要是由于农业活动。农户是耕地最直接的使用者和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受益者,其土地利用行为会对耕地质量产生关键影响。耕地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主要取决于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耕地质量的变化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Qt+1=Qt+It+1-Yt+1。(1)

式中:Q为土壤养分;I为耕地保护型投资;Y代表作物消耗;t代表时间段。因此,想要研究农户经营是否会导致耕地质量退化,可以从农户经营方式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

改善耕地质量和培育土壤肥力并非易事,耕地质量的培育管理能否真正落实到田地,关键在于经营户能否自发地对土壤采取保护性投资、可持续利用好土地资源,能否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形成有效的经营投入机制。研究表明,如果经营户化肥施用不合理、有机肥投入不足、农药施用不当、种植制度不科学,就可能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土壤板结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14]。相反,如果经营投资得当,耕地资源退化将得到有效抑制。

为研究经营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农户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和机械投入代表经营投入,以有机肥施用率和秸秆还田率代表耕地保护性行为,分析经营行为差异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由于不同种植作物的生产经营存在显著差异,按照作物种类分别统计农户生产中化肥施用量、机械投入、有机肥施用率和秸秆还田率(表4)。

总体上,样本地区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机械投入显著提高,有机肥施用率显著降低,秸秆还田率显著提高。但不同作物间经营行为有显著差异。样本中种植水稻和玉米地块数分别为286块和292块。种植水稻地块,机械投入平均增加1 765.515元/hm2,而有机肥施用率降低24.397%,其他2项没有显著变化;种植玉米地块,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秸秆还田率增加5.137%,有机肥施用率减少6.507%,机械投入没有显著变化。

对比2种作物的养分变化情况(图2),可以发现种植2种作物土壤养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存在下降趋势,而种植玉米的土壤各项养分均有所增加。结合生产经营投入情况,水稻土出现退化的原因可能与有机肥施用减少有关;而种植玉米的土壤虽然有机肥施用率和化肥施用量也有所减少,但同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率的提高可以对耕地质量退化有抑制作用,导致土壤养分不降反增。说明了有机肥的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等保护性耕作行为会抑制耕地退化,有效提高耕地地力。也印证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或者秸秆还田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对于耕地质量会产生良性的持续性效应[1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为了分析粮食规模户经营的耕地质量现状、变化和特征,基于全国4个典型粮食生产省2015年和2018年2轮粮食规模经营户跟踪调查测土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耕地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区域间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水平保持平稳,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显著增加。但是从空间分布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黑龙江、浙江和河南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四川省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

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耕地质量的提高。粮食规模经营户不会采取掠夺性经营,相反,适当规模经营有利于耕地质量的提高。证据表明,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土壤养分增加幅度也在增加,但是不同土壤养分变化有所差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形关系;全氮变化量与经营规模之间呈正相关。

保护性耕作措施采用有利于抑制耕地退化。在有机肥使用率降低的同时提高秸秆还田率可以抑制耕地退化。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行为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对于耕地质量会产生良性的持续性效应。

4.2 建议

展望未来,为保证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的规模化和服务的规模化来实现。一方面,鼓励有长期经营目标和规模经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引导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户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实现科学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

二、聚焦短板,因地制宜。突出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作物优势产区的耕地资源优势,同时关注非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激励采取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耕地保护性措施,是落实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政府应扩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来源,增大资金规模。加大专项补贴力度,激励农民积极进行耕地保护性投资,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J]. 南方国土资源,2015(9):6.

[2]徐明岗,卢昌艾,张文菊,等.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7):8-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EB/OL]. (2020-05-12)[2020-12-12]. http://www.moa.gov.cn/xw/zwdt/202005/t20200512_6343750.htm.

[4]黄祖辉. 坚持适度性和多样性推进农业规模经营[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12-14.

[5]蒋 政. 不顾耕地质量 只顾眼前利益 土地流转遭遇“掠夺式”经营[J]. 中国农资,2015(8):5.

[6]俞 海. 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7]俞 海,黃 季,Rozelle S,等. 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 经济研究,2003(9):82-91,95.

[8]王 晓.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模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4.

[9]陈印军,王晋臣,肖碧林,等.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2):1-5.

[10]陈 浮,濮励杰,曹 慧,等. 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 土壤学报,2002,39(2):236-245.

[11]杨黎敏,李晓燕,任永星,等.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长春市耕地土壤质量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0):305-310.

[12]Lyu K,Chen K,Zhang H Z.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tenure and soil quality:evidence from Chinas soil fertility analysis[J]. Land Use Policy,2019,80(1):345-361.

[13]张倩月,吕开宇,张怀志. 农地流转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吗?——基于4省种粮大户测土结果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2):31-39.

[14]吴晓晨,李忠佩,张桃林.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8,17(5):2019-2023.

[15]Han K H,Choi W J,Han G H,et al. Urea-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compost-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soils as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th nitrogen input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4,39(3):193-199.

作者:周超 吕开宇 张崇尚

第二篇:浅析企业由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

[摘 要]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围,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企业的资本循环从生产经营开始,资本经营为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促进企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资本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资本只有经过运营才能实现增值并发挥作用。资本经营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因此,明确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资产经营的关系,有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尽早实现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超越,获得利益增值。

[关键词] 资本经营;生产经营;超越与统一

doi:10.3969/j.issn .1673-0194.2013.08.003

1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含义

资本经营是指以价值管理作为其特征,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通过企业优化配置全部资本及生产要素和动态调整产业结构,对企业的现有资本进行优化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生产经营即产品经营,是企业用流动资金购买原料,利用固定资产生产产品,再想办法将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传统的生产经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企业的利润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好坏而波动。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经营理念。

2 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有着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对象、执行者、经营的目标、解决的核心问题、内容、收益来源、经营中的融资、投资活动与企业资本经营中的资本筹集、运用上,但它们并不对立,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企业经营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一致,而企业作为运营资本进行商品经营的细胞,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载体,企业对其商品生产经营进行组织、管理,其本质上是对资本经营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以,生产经营必须以资本经营为基础,资本增值和取得收益是企业商品经营的根本目的,生产经营始终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形式,资本经营不恰当,生产经营也就不能顺利进行。反之亦然,如果企业生产经营不利,生产效率不高而导致产品没有市场,资本经营也就失去了动力,变得没有意义,也就是说离开生产经营的资本经营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 资本经营的本质

资本经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直接运营的资本;

(2)将资本运作作为先导,实现企业的资产重组与优化配置;

(3)资本运作反馈给生产经营。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体现了企业不同级别上的经营观念, 从生产经营上升到资本经营, 体现了在经营固定资产等有形资本的同时, 将无形资产也归作一种资本来经营, 说明了企业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产观念。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经营,适应信息经济激烈多变的环境, 符合企业经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2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依旧以生产经营为主,资本经营才刚刚开始, 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解决。现代企业管理者 应及时更新观念, 树立资本经营思想,努力实现企业由生产经营为主向资本经营为主的转型,把企业搞得更好。就目前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浅析如下。

2.2.1 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有很强的依存作用

2.2.1.1 资本经营的对象由生产经营提供

资本经营实质上是将资本商品化,是一个有自行增值能力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是由生产经营制造出来的。生产经营, 其实质为商品价值的资本化, 商品以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生产经营过程是将其转化为资本,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增值。生产经营不仅生产产品, 生产利润, 而且生产资本本身。

2.2.1.2 生产经营决定资本的交易价格

资本的价格以资本的价值为基础。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资本运营来说,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有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

2.2.1.3 生产经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归宿

资本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要以最小的个别价值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价值,而资本盈利能力决定于生产经营条件, 并随生产经营条件变化而变化。要想提升资本的社会价值,唯一途径是优化生产经营条件。资本经营要提升资本的社会价值就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出发点。资本经营的最终归宿正是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条件。

2.2.1.4 生产经营制约着投资者的资本经营

投资者所要追求的是权益资本如何最大限度增值, 而把企业以负债方式融入的资本看作是为实现权益资本增值而购入的一种生产要素。资本交易以资本的社会价值为依据, 而资本的社会价值是由生产经营决定的。没有资本交易, 资本的社会价值也客观存在, 只不过是以一种内含的形式存在着, 在财务会计中并不反映。资本交易过程不创造资本的社会价值,只不过是将资本的潜在价值反映出来。无论资本经营有多大独立性, 但其实际意义上终究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反映。

2.2.2 资本经营打破生产经营的局限从而实现超越

企业的组织管理等因素已调整到最佳水平,但生产经营的手段毕竟有限,达到一定水平后即无法实现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企业仅通过生产经营无法实现对资本的调整。资本经营打破了这种局限,迅速大幅度调整资本的规模和结构。

资本经营调整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的方式有2种:

(1)增量调整, 即企业通过与居民户之间的资本交易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这种调整不但调整个别资本的规模和结构, 而且增加社会资本总量。

(2)存量调整。即企业通过与企业之间的资本交易, 将其他企业资本转化为本企业资本, 这种调整只调整个别资本的规模和结构, 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

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技术系数。技术系数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或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将一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生产要素之中有一个切入点, 于此企业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短期盈利。

(2)调整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调整是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水平下,长期来看,所有的生产要素均按照比例变动。通常而言, 规模报酬有一个欧米伽式的增长过程, 要使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 就必须将经济规模稳定在适度的经济规模上。

(3)调整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调整指的是生产经营所采用的技术方式的变化,在时间跨度上来说比较长远。没有资本经营, 企业或是不能调整生产方式,迟早会被优胜劣汰,或是生产方式的调整无法到位, 造成更大的损失。

(4)调整产业结构。伴随着市场关系等因素的重大变化,企业往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实行产业扩张, 产业收缩, 产业转移等。资本经营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式。

2.2.3 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依存及超越的统一

从两者辩证关系中, 可得出以下2点:

(1)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超越有利于保持和增强资本盈利能力。

①资本经营可以使资本的社会价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②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由劣变优;③资本经营可以使资本规模由小变大。

(2)资本经营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资本经营要实现对生产经营的超越,只能从对生产经营的依存关系中入手。

①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发挥功效的内在依据。资本经营不能直接调节资本的盈利能力, 只能直接调节生产经营条件;②生产经营为资本经营提供作用空间。资本经营并不是凭空发挥作用的,只有生产经营有需要时才有发挥作用的空间;③生产经营决定资本经营的基本价位。当资本的个别增值率高于社会增值率时, 该资本的社会价值就会高于个别价值, 资本经营溢价运行;若资本的个别增值率低于社会增值率, 则该资本社会价值低于个别价值, 资本经营只能折价运行。

综上,在目前我国市场中,只有实现从产品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转变才能实现企业质的飞跃,以企业为单位促进我国经济总体的全方位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袁乐平,王丽群.论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依存与超越[J].技术经济,2000 (5):35-36.

[2]李学兵.论资本经营对生产经营的依存与超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8-89.

作者:李玥

第三篇: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研究

摘 要 为详细了解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对石漠化最严重的河池市和百色市进行深入调研,共到访14个县(区)。主要讨论河池市。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河池市的核桃产业合作社仅有34家,其中家庭农场12家、企业2家。在合作社方面,规模最大的都安县有核桃专业合作社15家,其余10个县(区)都在6家以下甚至没有。河池市17.4万公顷核桃中仅有0.63万公顷进入结果期,产果量4 862 t,基本上只能满足当地居民自产自销。为促进核桃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推介了核桃家庭农场立体林农模式“林下牧草养牛”、核桃合作社产业链延伸创新模式“养蜂致富”、核桃企业科技合作创新模式“科技小院”,并进行效益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产业链发展理念引导主体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市场经营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扶植思路,加大新型主体人才建设,建立健全林权、林果权抵押信用体系。

关键词 核桃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石漠化地区;模式创新;广西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条提出“要大力发展油料生产,积极发展油茶和核桃等木本油料”起,木本粮油作为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推动绿色增长的战略选择,已经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和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要挖掘林业潜力,发展木本粮油和生物质能源,维护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与此同时,国家一直以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关于促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李铜山和刘青娟[1](2013)发现,国外学者普遍将经营主体分为农场、兼业农户和合作社三种类型,主要关注经营主体规模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Michael Lipton[2],2005;Andrea Zimmermann等[3],2009)。國内学者将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划分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四种类型(韩长赋[4],2013),部分学者针对经营主体规模进行了研究(高晓溪[5],2015;聂晶[6],2017;欧春梅和邵砾群[7],2019),具体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困境上,包括资金融通(楼栋和孔祥智[8],2013;王芹和罗剑朝[9],2014;林乐芬和法宁[10],2015)、土地流转(张海鹏和曲婷婷[11],2014)、人才缺失(陈定洋[12],2015;李世煜[13],2018)等问题。

核桃是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树种,也是广西地区治理石漠化、开展生态扶贫先锋树种和首选树种。本文通过对广西现有石漠化地区核桃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核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和问题,探寻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新型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 现状和问题

为了解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现状,笔者对石漠化最严重的河池市和百色市进行深入调研,共到访金城江区、环江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田林县、乐业县等14个县(区),走访当地核桃产业管理机构,深入核桃经营主体开展调查研究,以期较为详细地了解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由于百色市的主打产业是油茶,再加上百色市核桃产业规模较小(种植面积1.28万公顷),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河池市的核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现状。

1.1 经营主体规模小且分散

河池市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很小而且分散。从全产业层面来看,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6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6 660家,其中农民合作社5 827家、家庭农场90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807个贫困村。但在核桃产业方面,据县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河池市的核桃产业合作社仅有34家,其中家庭农场12家、企业2家。在合作社方面,规模最大的都安县有核桃专业合作社15家,其余10个县(区)都在6家以下甚至没有。

1.2 经营粗放,尚未形成集群式集约化生产格局

一方面,河池市没有统一的核桃产业协作组织,基本上是依靠林业局下设的核桃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同县的合作社基本上各自为战,不同县份之间的合作社更是基本上毫无沟通;另一方面,许多合作社都是刚成立不久,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的运营管护方面也比较随意,未能发挥合作社在管护合作方面的优势。

1.3 核桃产业链尚未形成

由于河池市17.4万公顷核桃中仅有0.63万公顷进入结果期,产果量4 862 t,基本上只能满足当地居民自产自销,核桃二产、三产发展仍需要更高产量的核桃给予原料支持。

1.4 产业服务体系落后

在调研中发现,核桃种植方面,整个河池市仅有1家(福龙乡万农核桃种植管护合作社)专门从事核桃管护相关业务,河池核桃产业开展维护工作的仍然主要是林业部门派驻各村的技术员,核桃管护工作仍停留在依靠政府的阶段。核桃加工方面,整个河池仅有核桃企业2家,并且规模不大,涉及的核桃业务也都是季节性的加工,生产的核桃油几乎限于本地销售,形不成规模,因此也没有专门配套的服务体系支撑。

1.5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按照国家标准,核桃作为经济林,其高产栽培每667 m2投入应在1 200元以上。目前,河池市核桃产业投入以政府为主,据统计,大部分县(区)“万千百”示范基地每年每667 m2平均投入不足200元,且资金到位慢(有些县甚至没有预算),部门县(区)未按照核桃农时物候季节拨付资金,错过核桃管护时期,导致核桃示范基地建设打折扣,示范效应达不到预期。

作者:秦建文 张艺 覃伟华

上一篇:债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专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