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自古就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这些都体现了在做学问中“读”书的重要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重视“朗读”的教学方式。因为“朗读”不仅仅是依靠嘴,还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甚至有些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用手指着读。毫无疑问,“朗读”带动了全身的多种感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小学生语文教学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融入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传统文化,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经典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创新构建,这样可以让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对此,分析了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教学价值,然后对其融入语文教学的措施展开探讨,希望可以给业界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进行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核心素养当中,文化认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素养,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和传承,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就能够强化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升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文明发展过程中汇聚累积起来的可以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特征的文化总和,就我国实际来讲,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子百家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围之内。而在具体的文化形式上,主要涉及诗、词、曲、赋、小说、书法、围棋、音乐、陶瓷等多个不同的类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形成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来讲,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来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可以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教材课本为主。但是,毕竟书本所能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就能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充实性。其次,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元素,比如围棋、书法、音乐、戏曲等,其中存在不少可以吸引学生的元素。在课堂上将这些引入进来,可以实现教学活动的趣味化构建,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最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促进课堂教学的理实一体化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鉴于传统文化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师就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来,重构小学语文教学。

(一)立足诵读活动融入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活动是一类常见的活动,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而诵读活动,就可以成为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传统文化,构建起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对经典传统文化形成认识。首先,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每堂课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拿出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一首古诗或者是词,通过诵读,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悟,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其次,可以展开古文诵读活动。除了诵读古诗词之外,还可以立足古文来组织学生展开经典诵读,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见识和积累。最后,还可以引入其他的传统文化素材来构建经典诵读活动,让经典诵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环节,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就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语文课堂之中。

(二)以传统文化拓展语文教学

除了通过传统文化组织开展诵读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立足语文阅读教学或是写作教学,以传统文化来实施拓展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补充拓展,从而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比如,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的时候,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代表诗作,主要是描写了清明的一些景象。在课堂上,教师对诗作进行讲解之后,便可以拓展引入其他诗人描写清明的诗作,展开拓展教学。如黄庭坚的《清明》、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等,将这些同样描写清明的诗词拓展引入到课堂之中,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教学其他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将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引入进来,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三)以传统文化创设实践活动

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以课堂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起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将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融入进来,指导学生学习对联写作,并且运用相关的修辞技巧来写对联。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对联产生有效的认识掌握。再比如,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陶瓷品鉴活动,以陶瓷文化为载体,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陶瓷艺术品,让学生鉴赏这些陶瓷艺术品的审美内涵,然后以其为对象展开写作,描写相应的陶瓷艺术品。除此之外,还可以创设其他的传统文化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

经典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产生多方面的作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立足诵读活动、教学拓展以及文化活动等渠道,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来,与语文教学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叶妙诗.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滲透和传播[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

[2]丁卫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2):35.

[3]杨帆.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J].南北桥,2017(6):135.

编辑 段丽君

作者:闫小平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篇2: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策略

摘 要:自古就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这些都体现了在做学问中“读”书的重要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重视“朗读”的教学方式。因为“朗读”不仅仅是依靠嘴,还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甚至有些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用手指着读。毫无疑问,“朗读”带动了全身的多种感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那么,如何科学地运用这种“朗读”策略来指导教学,就是重点要谈论的内容。

关键词:“朗读”策略;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朗读”不同于普通的读,甚至于很多早读课上学生的读书行为都算不上“朗读”。“朗读”,应该是声音响亮、吐词清楚地读,而这种读能够达到通过语气将文字转变成了情感的效果。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基本每节课都在读,读的时间很长,读的形式很多,却存在着诸多情况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甚至有些学生“唱书”“拖音”,根本无法达到“朗读”的真正要求。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朗读”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便提高教学实效。

一、好的情境让“朗读”更有情感

如果只是想要吃饭,那么我们可能会在家里做饭吃,或者是在附近的小饭馆随便吃点。但如果追求的是吃得精、吃得舒服,可能就会考虑高档点的餐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和吃饭是一个道理。而“朗读”对于情境的要求,就如同是要选择的高档餐厅,因为这会让朗读者感到心情愉悦,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这就相当于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给他们加上了背景音乐,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就会读得比较认真,而作为“旁听者”的其他学生,也因为不想打破这优雅的环境而更专注地“倾听”。所以说舒适的情境能够增加学生的专注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朗读”得更有感情。例如在《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里,就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情感。《庐山的云雾》可以说整篇课文都是一个大写的“美”。高峰美、瀑布美、溪流美、云雾更美,在这样美的意境里,任何的教学技巧好像都对学生的阅读不起作用,那么,就需要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好似身临其境,与美为舞,被美包围。耳边萦绕着的是“高山流水”,眼前浮现着的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在这样的情境里,读着课文,视线不得不被庐山的美所吸引,自然也就能够读出庐山云雾为何“真令人流连忘返”,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朗读”要能够体现学生个性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動辄数十人的班级,学生的性格更是多种多样。从孔子开始就提倡应该“因材施教”,在当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更要体现这种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而“朗读”策略又恰恰能够促进这种发展。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都知道,其实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是有较强的“朗读”期待的,这表现在倘若他们听朗读录音,听着听着就会不由自主小声跟着读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个性也蕴含其中,但是可能出于多种情况的考虑,有些学生怯于表达。他们可能是害怕读得不够准确,又或者担心读得太过夸张,因而让他们只敢“蠢蠢欲动”,却不敢“付诸行动”。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做到正确而积极的指引。例如在执教《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教师就致力于体现学生的个性。文章里的小哪吒是个小英雄,而作为“称霸一方”“兴风作浪”的龙王父子,它所代表的就是另外一种形象了。那么,当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就要实际去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以此作为支撑让他们“朗读”出自己的个性。就像是在三太子质问哪吒“该当何罪”的时候,让平时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来读也许更有气势。而对于小哪吒的机灵,可以引导平日里同样活泼机灵的学生来“朗读”,就像是自己的本色演出一样。运用这样的“朗读”策略不仅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让他们把“朗读”和生活相关联,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把“朗读”技巧内化成一种习惯

任何练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形成一种定式。学生坚持每天认真书写,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样的,学生反复地对文本进行“朗读”练习,也是为了养成好的“朗读”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地能够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策略上更加入情入理,教师一般会教授一些“朗读”技巧。例如对于长难句子,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以能够读准句子的结构,读出潜藏着的感情。又比如为了读出文本的抑扬顿挫,教师会教学生找出“动词”,标注上着重号,以提示这里需要重读。“朗读”的技巧不胜枚举,但再多技巧都是为了“没有技巧”。例如在《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里,就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内化的“朗读”习惯。这篇课文的开头第二句话就给学生带来了“朗读”上的触动,先是“暴雨”两字,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了下雨之大,又来了“大暴雨”三个字,对已经有一定“朗读”基础的学生来说,这种重复的表述已经不用再赘述用了什么技巧,而是在内化成的“朗读”习惯中,会不由自主提高音量,紧接着是“一场接着一场”,更是让学生读出大暴雨的绵绵不休。而下面连着的荆江、武汉、九江三地的告急,学生情不自禁就读出了那种紧迫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朗读”状态已经不再只是局限在“朗读”,而是通过长期的“朗读”策略训练内化成了一种习惯,从而更加方便把握情感。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地使用“朗读”策略,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有感情、有个性,直至内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陆玉龙.例说朗读教学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8).

[2]徐艳.语文朗读教学方略谈[J].文学教育(上),2019(3).

编辑 杜元元

作者:李侠

小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篇3:

阅读能力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 要: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来看,小学阶段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阅读书目的需要也各有不同。为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教师和家长逐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与兴趣,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育

一、当前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基本处于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状态,这种现象是学生对阅读产生错误理解的表现。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有关课外阅读规范的、系统的指导,只有个别的家长、老师注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差,不能做到有效阅读。阅读时只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重娱乐性,不求甚解,不做笔记。再有就是学生阅读趋于功利,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买教辅书刷题,作文写不好就买作文书、作文参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家长不关心学生阅读,不向孩子推荐书籍。还有一些家长只是一味地向孩子推荐名著。家庭对孩子关于阅读的教育简单、苍白、无力。很多老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讲授课文,并不进行课外阅读拓展,没有给予学生关于阅读的系统的知识。

总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自身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读书没有一贯性。对于现阶段自己适合读什么样的书没有明确的认识,对读书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划,不能持之以恒地读书。

第二,是家长教育的原因。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到孩子的学习,就更不用说对孩子阅读的指导了。当然,这一部分家长中还有一些因为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能力辅导。还有一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潜意识上就不重视阅读,认为阅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更加消极。

第三,是教师教育的原因。很多教师为了追求分数,教授给学生一些阅读题答题技巧,即使阅读能力不高,也能得高分。这种套用模板的方式让很多学生更加不重视阅读,阅读能力还有可能下降。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身对此更加迷茫,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遥遥无期。

二、阅读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阅读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要想提高一个学生的智力,就必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不难看出,阅读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更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所以要重视积累阅读。这里谈谈我的教学经验。

学校和班里一直很重视课外阅读。在升到二年级之后,尤其是我们开始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同学们准备约三分钟的阅读材料,内容、形式不限,可以带书阅读,也可以背诵,每节语文课的开课前进行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会)后,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体会到了阅读带给孩子们的进步是非常迅速、非常巨大的。

课上,我们会学习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些名家作品,会激发孩子的兴趣,课后就需要孩子去延伸阅读。包括每个单元后面如果有推荐阅读的话,跟课内都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让孩子去读一读。如果过了这个阶段,孩子们忘记了学习的内容,可能对课后阅读就没有过多的兴趣。比如,前一段时间课堂上讲了曹冲称象,课上就有很多孩子对曹操、曹冲进行介绍。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去学习、阅读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了解三国的人物。

这个学期,我们除了要关注孩子在讀书方面的情况,这是一种知识的输入,更要引导孩子们“能讲”!能把他们学到的知识输送出来,这是比输入更重要的过程。而且孩子如果能把自己读的东西讲出来,平时就可以和老师、同学有沟通和交流的内容,他就能获得阅读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去把自己读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讲给家长听,就里面的人物或者事情与家长进行交流,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除此之外,每节语文课中,我们都在用规范的语言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多听多说,修正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孩子们的表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不少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语文。但是还是有个别的孩子,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之前的“老本”吃完之后,这学期成绩明显下滑,而且大有好成绩“一去不回头”之势。因此,督促孩子们认真完成每天的书本上和阅读上的作业,也成为我们日常语文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

(二)阅读对写作能力的影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带给学生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一本书,其实就是与这本书的作者在进行交流。润物细无声,读者与作家交谈,遣词造句也会变得有文采,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其积累素材。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阅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根据从书中读到的故事,结合现实情境进行再创作。这样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了。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写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要通过阅读课外书提高学生写作的深度,不仅仅停留于叙述事件这一表层。老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名家作品,读懂文章的表意后,研究其深意——领略作家所渗透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自己所写作文的思想境界。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丰富词汇,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增进理解力。

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理解,让他们的思维灵动起来。每本书的故事情节的展开都需要一些事件去推动,而学生阅读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自然而然地就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当他们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视野也就变得开阔,理解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改善阅读现状的举措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自己学为辅。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思维的宽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改变其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阅读需要有其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首先要对学生独特的看法予以鼓励。而且,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方案。因材施教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指导阅读的方法。把课本中的课文当作典型例子进行讲解说明,比如说最基本的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句、段。哪些部分要快读,哪些部分又要略读,进而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进行迁移学习。而且阅读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生习惯独立思考,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制订长期的阅读计划,每天读,每天做读书笔记。不能想起什么就读什么,什么时候不想读就放弃。阅读贵在坚持。每个学年,教师都要为学生列书单,指导学生阅读。当然阅读的书籍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老师要对文章进行解析,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与时下的一些流行音乐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也可以用一些学生喜欢的电影、电视剧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到一些适合表演的课文时,鼓励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课文为蓝本排练舞台剧,让书中的文字鲜活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家庭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位家长分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的方法,值得借鉴。

最初的阅读是从简单的绘本,到后来文字较多、章节较多、题材丰富的小说传记类的。可以与孩子讨论封面上的图或者画,猜测书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需要,可以问问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实际也就是增强孩子的参与感,不单纯看个热闹。

到后来的长故事或者小说类的,一次读不完,尽量中间不间隔太久,最好接连一段时间把它读完,觉得时间久了,就很难指望孩子还能维持对这个故事或者这本书的兴趣和热情了。如果一本书的一个章节也很长,最好在最精彩或者悬疑的地方打住,让孩子意犹未尽,眼巴巴期待下次分解。如果实在想知道下文,他就会自己去读了。那么,离我们期待的自主阅读的目标也就更近了。

再有,偶尔读一些内容相对艰深的书,挑战下孩子的头脑,不要等到孩子完全能读懂一本书的时候才拿给他看,孩子的领悟能力实际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记得听过一句话,读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我不仅认同,而且还深深地觉得,不仅要通过读各类各科的书让孩子了解世界,还要通过读书让孩子看到远处有个模糊的未来世界,以期常怀好奇心。

另外,文学、科普、历史、建筑、音乐等各类题材的书都可以涉猎。同时,孩子对每月的订阅期刊也会有所期待,收到后会迫不及待地看起来。或者从图书馆或者同学那里借阅一些书,借回来通常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有借书时间的限制,通常阅读的效率会很高。借同学的书也很好,一方面加深了和同学的友谊,也促进孩子们之间阅读想法的交流。再有,就是结合时事让孩子读一些书。比如,年初大家都在聊霍金,这个人到底是谁,为什么大家都讨论他。于是,自然就可以给孩子看《霍金传》和《时间简史》。

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孩子的教育不单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制订阅读计划和书目。

四、结束语

阅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爱书的习惯和藏书的习惯。阅读不仅仅是为学习做准备,更是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阅读会使我们精神变得很富有,思想变得很深邃。

参考文献:

[1]马群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胡锦智.浅谈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3]袁曦临,王骏,刘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9).

[4]曹明海.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性建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5]蔡斌.语用型课前谈话设计的着眼点[J].基础教育研究,2015,(17).

[6]张雪梅.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6).

[7]潘涌,杨培培.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J].语文建设,2015,(22).

[8]周强.从“教过”到“学会” 生本视阈下语用教学的审视与重构[J].小学教学设计,2015,(13).

[9]朱亚萍.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5,(8).

[10]张维新.如何处理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2).

[11]刘艳霞.建构语文“语用”课堂,优化生本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8).

[12]宋俊桥.先学后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5).

[13]姚彩霞.融通阅读教学的“界内”与“界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1).

作者:李越

上一篇:会计师干预审计论文下一篇:古诗词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