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4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实践与探究在小学这个阶段对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实践与探究学习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知识语言表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也谈怎样培养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感

【摘 要】何为语感?简单的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又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的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关键词】语感培养;直觉思维;语言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语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悟。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所为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二、导俗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左右脑协同应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三、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我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县的贵清山后这样写道:“是山?是水?是林?是园?都是的!这是壮美的山,碧绿的水,挺拔的林,秀丽的园。这里的怪石,如龙如虎、如象如牛,石笋挺天而立,秀峰陡插云天,四方石傍山依水,大若庭院,上有华山树数株,在其上可仰观莲花群峰,俯视龙潭游鱼。这里的山林,不仅呈垂直分布,而且种类繁多;不仅有华山松、油松、紫果云杉,而且有枫树、漆树、槭树、辽东栎……”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贵清山的所有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作者:蔡金秀

学生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实践与探究在小学这个阶段对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实践与探究学习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知识语言表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在向前发展过度的阶段,如果教师很好的激发他们学习他们实践与探究的能力,会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收获很多的意想不到的知识,本文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与研究的学习更有效,以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实践与探究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实践与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教师只是帮助引导学生,为学生解答疑惑,指导方法。从而提高小组的合作能力。

一、学生参与度的实践与研究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方便老师管理和老师批改作业,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小组集体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把全班按人数分为几个小组,每次上课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每个小组都会有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指导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既有利于提高程度不好的学生的成绩,也可以提高好学生的能力,因为在给他们讲解问题时,学习好的同学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问题,再一次在脑海进行巩固。比如在学习三年级课文《一个村庄的小故事》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给学生抛出几个问题,你去过小村庄吗?那里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用一个词语去形容你在村庄的所见所感,教师在每节语文课进行提问时,可以先给每个小组讨论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要使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制度,评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回答的问题最标准。实行积分制度,每节课下来,分别统计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一周或者是一个月下来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最终评选优秀小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如果说之前没有分小组时,老师上课学生们总是死氣沉沉,提问学生问题学生可能都不吭声。学生会有这种想法,老师爱提问谁提问谁,反正不管我的事我也不会,而进行分组之后,学生们会积极的为小组去争得荣誉,都不想因为自己而拖小组的后退。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实践与探究学习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处在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低,得让家长和老师时刻鞭策他们去学习,由于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比较小,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的阶段发展规律去进行授课。运用实践与探究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去表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上课时把问题抛给每个小组,教师要学会放权,大胆让各个小组去合作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符合新课改下的教育发展观。如果教师不更新教学模式,一味地实用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台上教,学生讲台下学的传统模式,去丢失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自主性和发挥小组的主体性,也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培养扼杀在摇篮里。所以,运用合作与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各个学生支配课堂,这节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创造一个有灵魂的活的课堂,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更紧密的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三、师生共同参与到实践与探究中

小组实践与探究,不仅仅是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作为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进来,教师参与,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的实践与探究中去,当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去积极的引导他们,从问题的情景出发,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教师的引导可以减少学生偏离问题的正确轨道。比如,教师在讲授《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文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来回答‘语言是我们人类拥有的,为什么大自然也会有呢?’‘文中具体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等,教师再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时,可以自己在班里进行走动,去倾听学生的讨论,看看他们的问题是否都在答案的范围之内,如果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讨论脱离了答案的正确方向,教师就是适当的去引导学生改正,教师参与的作用可以极大的实践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小组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学生参与度的快乐。从而把实践与探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现在实践与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领域中,它不仅受益于学生,同样也惠及到老师。教师要让实践与探究学习更有效果,才能提高课堂气氛,让学生用心去学习感受自己的参与度带来的巨大能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去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参与,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通过实践与探究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丽·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中学语文2019年09期

[2]陈家茂·加强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30期

作者:农志强

学生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拓展

摘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拓展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外,语文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内容、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一、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条件,挖掘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地创设条件,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美丽的小路》时,就围绕“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路又将是什么情景?”于是,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小路来设想。我就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我们将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呢?”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最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只要我们增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自然界就不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严重的灾害。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真的很重要。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活动中, 有了创新思维, 才能抓住创新时机, 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者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 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近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教学《圆明圆的毁灭》这一课揭示题目时, 有个学生突然问道: “老师, 为什么用毁灭这一词? 而课文大部分都是写圆明圆的辉煌景观呢? ”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 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圆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 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 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途径的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 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由此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 要善于捕捉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 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三、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笔者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

作文收上来后,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6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小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蚕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

四、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一位老师上《蚯蚓》一课说,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蚯蚓》一题,接着就拿出一包还在蠕动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然后发言。许多学生使用放大镜,翻来覆去地观察,还有些学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学生就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她把蚯蚓放到嘴中嚼了嚼。这一意想不到的知识是凭借学生敢于尝试的探究欲而得到的,无疑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寻疑,肯定结果,从而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总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一定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循序渐进的完成。

作者:吴玲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师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学生写作意识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