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试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当前有“触点论”、“政策论”和“桥梁论”三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剩余价值实现矛盾引发的。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从而加剧了金融风险、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和经济虚假繁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危机试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危机试析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民国经济史探析

[摘要]近年来,高考历史科目的命题视角更多关注重要概念和史实之间的联系。文章试图通过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和官僚资本三个细节,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重点概念和史实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关注高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官僚资本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重要一课。从过去众多课例来看,教师采用较多的讲授方式是以一个企业或者企业家的经历作为线索来阐述民族工业在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这种讲授方式可以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更为丰富,让学生容易接受,其不足之处是以个案代表整体,容易造成学生忽视社会经济的完整性和立体结构。本文试图通过三个细节的阐述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概念和史实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因此本细节可从“短暂的春天”这一关键词入手。首先,明确时间段是1912—1919年。“春天”体现在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数量大大增加,企业规模有所扩大,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其次,确定“春天”出现的原因:在国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令;广大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在国外,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再次,明确民族工业虽遇到“春天”,但其发展仍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其表现为:一是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二是相比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存在一定差距,且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挤;三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短暂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了萧条状态。这种情况直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以短暂发展,其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币制改革;二是民间的力量,广大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洋货。如何通过重要史实之间的联系多维度地观察此时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本细节的一个关键。

关注经济危机对中国币制改革的影响。为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抬高银价,导致中国白银外流,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将白银收归国有,发行法币。幣制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但国民政府掌握纸币发行权也为其后期的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经济危机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一方面,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原有的自由主义思潮逐渐破产,苏联计划经济在工业化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效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部分国家认识到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国民政府认识到推动经济建设的必要。另一方面,经济危机期间,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资本输出,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更为严峻的冲击,为摆脱经济上的不利局面,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十分必要。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备战需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步步紧逼。东三省沦陷,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被日军占领。面对日本对我国领土的觊觎、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差距,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进行经济备战十分必要。

三、对新名词“官僚资本”的正确理解

新名词“官僚资本”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官僚资本”这一概念虽然第一次在课本上出现,但并不等同于官僚资本在民国时期才出现,晚清时期洋务派所创办的工业企业中就有了近代官僚资本的雏形。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特征表现为:与国家政权结合具有垄断性,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买办性,与本国封建势力结合具有封建性。本课所提的官僚资本主要是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治集团依附于帝国主义,凭借国家政权垄断性,对广大人民进行巧取豪夺的一种经济形态。其巧取豪夺的方式有发行公债、滥发货币、苛捐杂税、商业投机等。这一经济形态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J].史林,2008(2).

[2]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J].世纪桥,2007(1).

[3]叶春风.试析抗战前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J].史学月刊,1987(2).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刘建希

经济危机试析论文 篇2:

马克思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与启示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当前有“触点论”、“政策论”和“桥梁论”三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剩余价值实现矛盾引发的。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从而加剧了金融风险、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和经济虚假繁荣。以此为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要注意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以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

2006年春,美国“次货危机”开始显现,最后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其原因分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对预测美国金融危机、解释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宏观调控要以此为鉴,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和扩散的一般原因

1、次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触点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市场内因论,认为没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市场运转失灵引发金融危机。次贷是美国房产贷款中面向信用纪录不佳或收入证明缺失的持“次级信用”的客户而产生的贷款。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2004-2006年上涨了40%-70%。在房价上涨预期下,银行降低信用门槛,推出了“无本金贷款”、 “循环贷”等贷款品种,助长了投机,推动房价继续走高。美联储2005年开始将利率从1%提升到5.25%,促使经济降温,房价下滑。房价下降预期增大和还贷压力增大的双重约束,使次级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违约率持续上升,带来债务状况恶化,导致美国大型次级房贷公司纷纷破产,前者的破产和倒闭带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和公司破产,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

2、金融政策导致金融危机的“政策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外因论,认为次级贷款仅占美国房贷市场的7%-8%,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创新过度。次级贷款被房贷公司购买后,资产证券化成为债券在市场发售。经济繁荣期,它们被投行和对冲基金看好并购买,投资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再出售,一元贷款被放大为数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链条拉长,导致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忽视,助长了极度短期投机。美国还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国家保险公司对债券违约进行保险,总额从2001年的9000多亿发展到2007年底的62万亿美元。这种情形下,总额不大的次级贷款危机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已难以挽救。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美国鼓励自由的跨国金融活动。对新金融产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评级机构的评级、研究报告和资本抵押标准要求来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审查和监管以及对金融泡沫的预警。这样,当投机盛行时,投机主体和评级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评级机构做出背离信用基础的评级行为,向市场释放错误信息,便会提升系统风险。

3、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一是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地普遍购买美国次级债券,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汇丰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等相继暴出巨额坏帐,引发本国金融动荡。二是金融危机的财富效应和政策效应使危机延伸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个人财富缩水,银行紧缩银根,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三是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二、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引发的。生产过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发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结构的冲突把生产过剩矛盾推向不可调和地步时,潜在危机便转化为现实危机。

(2)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一是根本性制度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才能根本化解经济危机。二是政府宏观调节。通过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实行信用扩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缓解生产过剩。

2、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力越高,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越大,在市场上实现的困难也越大。解决这一矛盾,一个途径就是依靠信用支持消费和投资创造需求。90年代末,伴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投资需求锐减,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资本过剩。2007年,全世界有8000多个对冲基金,总额2.8万亿美元,世界各国主权财富基金达7.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5%,全球储蓄的60%。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公开或非公开鼓励房贷公司、金融机构通过过度扩张信用支持消费。所谓信用过度扩张是指不顾信用风险、超过偿还能力的信用扩张,表现为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风险监管、放松交易监管等。信用的过度扩张在刺激消费同时,也拉动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被转化为证券出售,为全球巨额流动资金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短期看,信用的过度扩张缓解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但长期看,信用过度扩张把问题从“当前”转到了“未来”,当金融投机不再延续、债务链条无法维系时,危机便会显现。

(2)信用过度扩张的危害。一是增加了不良债权,加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层级、偿还水平不加审查,会导致不良债务累积。2008年,美国住房贷款达14万亿美元,政府公共债务达10.3万亿美元,金融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21%上升到116%。信用的本质是债权,如果大家都遵守信用,当然没有问题。但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信用质量较差时,债务风险就变得十分巨大。二是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虚拟经济背离服务经济职能。虚拟经济本质是使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资本的人的闲资为社会和资本持有者创造财富,这对于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的过度扩张,使虚拟经济背离了这种职能,产生一种“钱生钱”的错觉,自身迅速膨胀。在美国,企业盈利的44%来自金融服务业,制造业仅占10%。1996-2006年,美国金融公司盈利年增长13.8%,非金融公司盈利每年增长只有8.5%。2004年,美国金融业占据了GDP的20%-21%。金融机构对高管的激励措施也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促使他们利用金融创新技术把金融杠杆率提高到几十倍。房贷机构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据统计,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就占全球的80%,2005年全球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额为名义GDP的32倍,全球长期证券的总价值超过了100万亿美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重心转向短期投机,在证券、楼市造成巨大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三是引致虚假需求,造成虚拟繁荣。信用过度扩张刺激楼市,导致投资性资产价格和证券价格上升,为投资性基金和银行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当生产过剩矛盾得到解决,各类资本竞相追逐高额投资回报时,所有人都受益,进而产生了螺旋式的信用扩张,如果哪一期资产价格开始缩水,消费者和投资人便成了最大受害者。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市场经济国家经常存在结构性生产过剩矛盾,也就存在着依靠信用过度扩张来化解生产过剩的潜在风险。我国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既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解决生产过剩矛盾,又要防止走上利用信用过度扩张化解生产过剩矛盾的不良路径。

1、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一是通过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国民需要较高的储蓄率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导致总需求中消费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国家要加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解决百姓后顾之忧。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制度创新,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刺激消费。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吸引投资和消费。熊彼特指出,技术创新使资本主义在毁灭中重生。技术创新既可以创造新的投资机会,使多余的资本找到生利机会,又可使消费者产生新的换代需求。三是通过市场创新扩展投资机会。要实行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开发农村市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资本到海外投资。积极开展贸易摩擦协调,促进出口稳步增长。

2、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系统风险

一是政府承担起风险集中管理的责任。市场经济不可避免会产生信用过度扩张,产生金融泡沫。防止资本经济中的泡沫转化成危机,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协调和制约。由于金融产品很少受知识产权保护,任何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产品的交易情况。政府要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窗口,集中清算,统一监管,准确评估,避免各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政。二是善用金融创新,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国内金融系统在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主要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投行、评级机构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没有形成危机传递的链条。这种状态虽然安全,但却牺牲了效率。在未来,我国既要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又要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对新推出的金融新产品,政府要认真审核,对产品的价值、价格要实时监控,避免过度放贷,努力做到多方共赢。三是积极培育理性投资。从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出发,加强对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的投资趋向更加理性。严格杜绝非法市场操作行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市场充分相信政府的决心,防止错误信号引发的错误导向。

3、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要连贯和平稳,这一点对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美国在2005年前后的货币政策大拐角就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一个诱因。当前,我国货币信贷速度极快,一季度新增信贷完成全年的90%,这可能会对后期经济发展又造成通胀压力。应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并与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定之、郑学勤:美国次贷危机研究(两篇)[J].新华文摘,2009(1).

[2] 谢丽威: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

[3] 王国民:浅谈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启迪[J].知识经济,2009(2).

[4] 苏昊成:试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华商,2008(16).

[5] 黄纪宪: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J].金融论坛,2008(6).

[6] 张宇、孟捷等: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李江磊

经济危机试析论文 篇3:

云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摘 要:税收是基于地区经济水平,是宏观调控的杠杆。从云南省GDP增长和税收收入增长弹性分析云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建议优化税制结构,建立合理税负水平,促进云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税收收入;税制结构

一、引言

税收是基于地区经济水平,是宏观调控的杠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增速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云南经济与税收入增长的数据关联分析,研究云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和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建议优化税制结构,建立合理税负水平,促进云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2007年-2014年云南省经济与税收运行基本特征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在核算口径上,税收总量与GDP高度相似,一般用GDP为经济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规律。

从2007年以来,云南省经济与税收收入均快速增长。全省GDP由2007年的4772.52亿发展到了2014年的12814.59亿,增长了2.69倍;税收收入在07年是486.71亿,而到了14年增长为1698.06亿,增长了3.49倍,经济与地方税收保持了协调发展,基本同步增长的运行趋势,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相比,税负增长幅度波动性相对不大。

以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作为税收弹性系数,反映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关联程度。大于1说明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小于1说明税收增长慢于GDP增长。弹性1表示: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弹性2表示:增值税增长率/GDP增长率,弹性3表示:企业所得税增长率/GDP增长率。

从GDP角度来看,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只有在09年受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云南省GDP增长幅度较小,07年到10年弹性1均保持在100%以上,直到14年税收的增长率下降到5%,弹性1是64.82%小于1,税收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说明在14年云南省税收收入开始较过去几年开始减少,并且幅度比较大。

受经济危机影响,增值税在09年增长率为负数,进而影响了该年税收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弹性2-22%表明,明显影响了GDP的增长,由弹性2看出07、08、10、11年增值税基本跟上GDP的增长,12年增值税的增长率滞后GDP增长率,在14年开始实施“营改增”后,增值税收入增加,在GDP增长率下降同时,弹性2有较大的提高。

企业所得税在13年之前,除了09年因为经济危机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均保持超GDP增长率势头,在13年企业所得税增长率下降,弹性3数据小于1,从14年开始,企业所得税增长率超GDP增长率增长。

以上看出,云南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地方税收增长速度较快,是由于云南省经济增长加快,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同时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加强防止偷税漏税工作也加快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三、税收收入增长的税种结构

上表反映的是2013年2014年云南省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对税收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从表看出: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额在云南省税收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大,合计达到61%,小税种总的税收额仅占云南省税收收入的很小部分。

从发展趋势来看,营业税的税收额增幅比较稳定,其所占份额在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值税所占份额变化不大。云南省的税收收入中城建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也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烟叶税在我省税收收入中作用不小,这与云南省主导产业有关。

四、促进经济与税收增长建议

云南省在全国税收中比较的偏离,工业产值比较低,资源利用明显不合理。云南省应当转变资源分配方式,在城建税上削减财政收入的投入,鼓励在工业方面和服务业的投入。从云南省设置税目来看,应当加强增值税的建设,转变营业税的征税方式,简化税收征收方式,适应全国“营改增”的大局,减少税负压力。(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晴、张斌,《试析2002-2012年中国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税务研究.2013年第10期

[2] 凌云,《河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8期

[3] 樊丽明、张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税务研究,2000 年第2 期。

作者:贾伟恒

上一篇: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高师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