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试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作为我国新兴课程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在整个大学教育中贯穿,从而形成完全的教学计划。只有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理念之上,逐步构建起开放式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并配合实施多元化考核,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对教学方法实施创新与改革,同时强化德育,方可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到提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业指导试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业指导试析论文 篇1:

试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水

摘要:从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构建以“五个结合、三个协同”为特点的、动态的、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五个结合”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相结合,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校内就业指导与专业职业指导相结合;“三个协同”是: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政府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家庭为子女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择业环境。

关键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

高职毕业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其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成为摆在当前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现状述评

就业指导理论最早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代表性的就业指导理论主要有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霍兰德(John L.Holland)的职业适应理论、金兹伯格(E.Ginsbeg)为代表的职业发展理论三种。由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外学者围绕就业指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概观国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外这方面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如何选择就业指导价值取向,如何测量和改善就业指导质量,如何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与社会化等;国外把就业指导看作是一个完整教育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学者对高职就业指导及其模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迈出可喜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杨一平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提出了从成品包装和职业发展辅导两方面人手。变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唐岭等人认为,就业指导模式改革重点应从就业指导的对象、形式、组织体系和发展目标人手,同时突破“短期促销”模式,以“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胡先锋等人在总结、分析就业指导既有的运作模式及其利弊的基础上,提出变革既有的体制内就业指导模式,逐步推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并构建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框架。韦毅嘉等人对国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将就业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上:彭光成等人提出建立职业发展咨询机构来解决当前就业指导困境的思路:权福军运用系统学的观点。提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纵观国内研究状况,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总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某类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分析等13个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国内学者研究领域已触及就业指导模式,初步形成了诸如全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高职就业指导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来看,很多研究在直接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同时,更偏重于营造国内研究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然而,我国高职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认同的研究范式与体系尚未形成。

不可否认,既有的高职就业指导模式。虽各有特色,但都是在高职院校体制内封闭运行。当前,大众化就业态势和格局已经非常明朗,高职毕业生就业涉及的方面与矛盾较多,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包办下来或将其完全社会化,既不可能又不经济。因此,探索一种既利用社会资源又发挥学校自身就业指导功能的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着力提高指导质量、指导效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较为务实的做法,也是对毕业生负责任的做法。

模式构建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主张通过就业指导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但何为人职的最佳匹配?这是就业指导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任何就业指导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不同的就业指导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职业选择是人们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因此,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活动,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而以“五个结合、三个协同”为特点的、动态的、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

(一)五个相结合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需要,也要具有特色。这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在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当前,高职院校在调整专业时应坚持“少、宽、渗、优”的方针。“少”就是减少甚至停止招收社会需求小、缺乏自身优势的专业。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渗”就是将就业市场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优”就是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学生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相结合 当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高职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创新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就业市场的这种要求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提法众多,但学者基本上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要素。从培养目标来看,应将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等职业应用性人才:从培养过程来看,应从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双师型”队伍三个方面人手。保证培养质量;从培养制度来看,应设计包括升学制度、课内外教学制度、研究制度、考试制度、就业制度等在内的制度链;从培养评价来看,应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机制和战略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目标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理念,其实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意愿。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稳定的可靠的人才。将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既是学校争取主动之举,又可满足用人单位考察和选拔所需人才的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加

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要体现环境逼真、技术含量高、能向社会开放的特征。当然,建设校内实训中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此,高职院校可采取“集资入股”、“借船下海”、“引凤筑巢”等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筹集资金。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中心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相对于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少,但实用性强,更有利于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

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 较之于传统模式下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在调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方面更有效。因为职业生涯设计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它不是伴随着求职活动而出现的即时性行为,故完全有条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生涯期待、分析评估相关的职业、做出初步决策、制定现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等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明确而有弹性的职业期望。目前,职业生涯设计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高校已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很好效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顺应形势,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作。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设计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过程。准备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选学职业指导课程。使其了解职业对任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帮助其树立职业意向;(2)评估过程。评估过程包括自我评估和对就业单位评估。学校就业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诸如自我定向探索、职业偏好量表、成人导向、技能信心问卷、16项人格因素等职业测试工具对自身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等进行测试。对于就业单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教育学生不仅要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福利待遇,更应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3)选择过程。选择过程是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估与分析就业单位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对职业做出选择。(4)实践过程。实践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在实习中进一步提高对所选职业的认识。(5)反馈过程。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偏差,及时调整其择业目标和方向,选择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的职业。

校内就业指导与专业职业指导相结合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强项和优势是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就业指导并非优势。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职业界的了解、对职业的了解、对人才需求的了解总是相对滞后的,有时甚至是非常迟钝的。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专业化倾向、专门化色彩日益明显。从高质量、高层次来衡量,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承担这种职能的难度逐渐增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进行思路调整: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事务性、程序性的管理与服务,充分利用专业职介机构进行专业化服务和专门性咨询。实现就业指导主体的多元化。就业指导主体的迁移与变更,使高职院校与职业界的联系拉紧了、拉近了。

(二)三个协同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但许多企业领导者仍然固守原有用人观念和工作方法。这不仅给高职毕业生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还进一步影响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因此,用人单位要转变择人观念,树立“文凭不等于水平,身份不等于资格,经验不等于能力,好人不等于能人”的用人观念。

政府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在国外,以美国、德国为代表,政府十分注重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保障公民的就业权利和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例如。规定企业招聘时不得有种族歧视,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等等。就我国而言,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政策法规还未成体系,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一些合法权益时常得不到保护。当前,政府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工作不迁户口、档案;要切实贯彻《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高职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也能享受到各种保险福利;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出台《大学生就业法》,制定全国统一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规范中介组织,依法保障高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家庭为子女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择业环境 家庭环境一般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家庭是高职毕业生择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同时,家庭环境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职业价值取向。可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要摒弃落后的管教观念。少当或不当“保姆”,尊重子女择业的独立性,切实消除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一些不良家庭环境因素。

职业选择是人们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贯穿于人一生的动态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期达到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最终实现人职最佳匹配的目的。

作者:游富相

就业指导试析论文 篇2:

试析开放式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

摘要:作为我国新兴课程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在整个大学教育中贯穿,从而形成完全的教学计划。只有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理念之上,逐步构建起开放式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并配合实施多元化考核,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对教学方法实施创新与改革,同时强化德育,方可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开放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已达630余万,而到了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更是达到了历史之最,为699万人,再加上往年未成功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应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设置的专业应尽量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同时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多采取大学毕业生实习、企业与高校联合的教学活动等等,另外,还要做好培养、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由此可见,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政府、企业、高校都应各司其职,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类校企联合,从而进一步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这三者的联系来看,高校开放式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目标定位都在大学阶段完成的,因此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建立其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目标时,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是由于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大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的就业理念将处于定型阶段,这样一来,负责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就成了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关键的"导师"。因此,如何让大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目标,成了开放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构建开放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一)注重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课堂实践教学,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并为其提供创造性劳动的从事动力,积极开展校内外有创造性、创新性实践活动,从而激励大学生能够自主培养创造创新能力。

(二)将成人成才教育与就业指导理念相结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教育活动中渗透进大学生择业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从而实现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时代紧迫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

(三)各大高校要建立起生涯教育的概念,从就业指导开始引导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发展,重点关注大学生人生科学规划与全面发展,从而使其自我竞争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

二、实施开放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重点关注持续性与全程化的问题

一是要在就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全员的参与性,不仅要将就业指导人员的思想观念端正过来,树立起纵观全局的理念,而且要重点发挥出学生家长与"一把手"的作用。

二是作为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活的活动,就业课程设置应具备全程化特点,但是在全程化开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各阶段的有效衔接、协调性、统一性等问题,及时加强指导与监督工作。

三是重点加强引导工作人员的观念思想,将全员意识提高,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并对他们强化自我科研与不断探索的技能加以鼓励。

(二)明确各指导阶段的目标,将目标有效衔接为总体优势

在开展整个课程体系时,所涉及的每个学期都有其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应明确各教学阶段的目标,确保针对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明确区分度,避免出现重复讲授课程内容。

(三)实施综合学会制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就业指导课程涉及环节多、跨度时间长且实用性较强,对其的考核也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实施多元化考核,应在考核范围内纳入学生长、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其落实方案、对职业世界与自我的了解程度等方面。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过程评价,即建立相应的成长档案,将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决策、职业了解、自我了解等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在能力与知识部分则能够通过师生访谈、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实施定性考核,内容可包括模拟面试测试、见习及报告、访谈、简历制作、职业生涯修订与规划、就业报告及调查、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测试等方面。每个模块的计分点应按课程安排赋予相应的学分与权重,折算出总学分,并在考核成绩单中计入。

(四)重点加强建设与培养就业师资队伍

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而言,扮演着多种角色,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者、思想引导者等,同时也是就业工作的核心与推进者。因此要大力倡导师资队伍积极开展不断学习、积极进取、自主创新,并提供给他们各类进修与学习机会,使师资队伍能够尽快成长。

(五)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运用

就业指导课程包括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观念态度的转变,是将经验课、实务课、理论课集于一身的综合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进行应基于训练与讲授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

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则将主题定位为就业指导,并将核心定为构建就业知识体系与就业能力,同时依托专题报告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活动导入教学法,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模式真正构建起来。在实际教学时,则可将上述教学方法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从而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

(六)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开展教学工作应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只有将日常就业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建设就业课程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系统性的就业工作模块,从而使互助功能得到体现与加强。其中的就业工作模块可分为五方面:一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模块,主要负责的是开展、设置、评价、实施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开展就业科研工作等;二是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的开展模块,主要负责的是建设、维护每学年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同时负责具体安排与布署大学生的实习工作、管理与总结实习过程、管理与监督各类社会实践工作等;三是就业信息的发布模块,主要负责的是更新、存档、发布、收集各类日常就业信息,以及管理、組织院系招聘会等工作;四是就业工作思想监督与引导模块,主要负责的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执行上级工作精神、指导就业工作思想、解决就业问题、贯彻落实各部门会议精神、监督工作质量等;五是总体就业工作的执行模块,也是主模块,主要负责的是全系就业总体工作的指导、实施与组织工作,以及管理与建设师资队伍等工作。

(七)强化就业指导课程的德育方面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最佳角度与时机,应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将就业指导课德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实施开放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分层次对就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完善,构建起全程性就业指导模式

作为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在大学新生刚入学就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的最后一个学年,应是全程性的。

其次,现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遵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规律,根据他们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以及不同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指导重点与内容,从而构建起面向整个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式。目前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就业指导课程,其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泛。应在整体教学计划中得到体现,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系统、分层次地在各个阶段开展讲授与学习,即低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理念与理论知识教育,而高年级则应侧重于就业实践指导、择业技能指导、心理与政策指导等。

就业指导课程应开始设置于大学生入校的一年级,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钻研专业、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思想,使其尽早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促使他们系统地了解择业的全过程。在二年级应帮助他们对所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情况进行了解,使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确立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在三年级则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引导他们在就业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能力准备与学习准备,对相关行业、国家、学校的就业法规、政策进一步了解。掌握相应的就业技巧,增强就业信心,解除就业疑惑。而在四年级时,就要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重点关注,转变、调整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最短时间内使大学生转变为社会人。如此一来,贯穿始终的就业指导就能使每个大学生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就业与学习的概念。

(二)就业指导范围拓展,使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得到提升

高校应以就业形势为依据,对就业指导方法与理论进行丰富,使就业指导范围得到拓展,及时调整、完善与指导就业指导方案与模式,从而增强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高校可通过聘请知名经理、校友、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等來做高校就业指导的顾问,以他们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能够尽快地对社会职业特点进行了解,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使其就业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高校可利用校内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向大学生及时发布社会职业需求信息,对就业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另外,高校也可聘用专业职业生涯指导组织来指导大学生,增设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帮助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规划,使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就业指导应有机地结合了经验介绍、社会实践与行为训练,而且要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其加以强化,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有实效性、针对性的全面、完善的指导。

(三)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需加强,逐步使就业指导专家化、职业化

由于就业指导其本身也是一门专业、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而且还要求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其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更是重中之重。

负责教授就业指导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业务上应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与创新意识、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丰富的指导经验以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还要在基于对就业方针政策的了解之上,同时对公共关系学、管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指导大学毕业生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增强,使高校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四)注重社会资源的开发,建立开放的就业指导体系

要全面做好、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整合。通过对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有效建立起高校、企业与政府三者间的良好关系,创建起良好的就业氛围,从而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好、更多的帮助与指导。高校可积极推进发展校企联合办学机制,积极地将高校融入到地方、企业与社会之中,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将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起做好用人单位推荐及就业教育指导等工作,多渠道、多方面、扎实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就业质量真正实现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只有高校能够以新就业形势的特点与需要为实际依据,不断创新与探索,着力构建起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才能将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理念,才能在当今社会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丽楠,于桂贤.开放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2]童玲,谭秋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3)

[3]吕卫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前沿.2007(2)

[4]王化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6)

[5]王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

[6]孙丽秋,吴庆娜,宋建宇.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问题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09(10)

[7]宁佳英,肖雷,张广金,许曼瑶,刘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

[8]刘金明,朱晓文,张明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作者:吴泽佳

就业指导试析论文 篇3:

试析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在推动高校教学工作开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现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实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在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职业观念,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更为优质的人才。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善。

关键词:新时期;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融合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水平不断提升,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难的窘境。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实现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推动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所以说,通过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更好的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改善,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就业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指导与现实环境存在差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才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当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来说,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得其教学工作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从目前的教师团队来说,很少有教师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对于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缺乏一个正确的把握,这就造成其所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很难结合当前的就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2]。在就业指导教育缺乏实效性的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大打折扣,进而陷入到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缺乏专业化思政教育

相较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开展专业化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的各种知识,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礼仪规范,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其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就业现状,使得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一定阻碍,甚至会加大学生的就业负担,打击学生的就业积极性[3]。

(三)就业指导教育中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

在目前诸多高校当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以及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对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其进行了相应课程的开设,但是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教育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从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缺乏系统设计,使得许多工作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所介绍的一些就业技巧与知识,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做到与时俱进,积极的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专业能力,同时需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发展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思政教育中引入就业指导教育

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合理的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学生应该强化对职业教育的融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原则,积极的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不断的磨练意志力,保证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除此之外,针对有着创业欲望的学生来说,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在思政教育中强化学生拼搏精神的培育,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好的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

(三)在就业指导中加入思政教育

從目前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的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特别是需要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重视未来的发展,合理的选择个人的职业规划,保障学生未来发展。其次,需要重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目前的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以理论学习作为支撑,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当中,可以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结束语:

近年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开展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有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善。高校需要做好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就业观,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同时也为社会发展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虹竹.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科技风,2019, No.403(35):210-210.

[2] 任楠.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合的对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27):136-137.

[3] 孙曈.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发展[J].质量与市场,2020, No.269(18):146-148.

作者简介:马玉桩,1971年10月,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硕士研,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通辽市 028000

作者:马玉桩

上一篇:休闲渔业发展论文下一篇:农村电子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