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理解知识的引导者。面对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对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 高职教学的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积极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既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本校的特色,加快管理隊伍的建设及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以确保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原则;含义;具体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1. 14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国家和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扩大了招生范围,使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管理学生的工作越来越繁杂。传统的管理方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无法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需求。当前,正处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大力引进了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教育领域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引进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强大作用,创建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和学校之间进行顺利地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1 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深层含义

1.1 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校园网络已经全方位覆盖了高职院校,如今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打破传统的桌面级应用。传统的桌面级应用,主要是由极少数的管理者掌握全部的学生管理信息,信息数据的共同分享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因而这种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工作的任务。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的形式是 WEB ,老师、学生、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都享有利用这个平台的权利。比如,学生在校园网络上可以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学校的一些活动信息也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发布的,校园网络的管理者则可以把学校里的所有信息资料发布在网站上,以达到共享的目的,这极大地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1.2 学生管理数据的全方位信息化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信息繁杂,在校园网络这个平台内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做到全方位地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快速、效率高、便捷的优势。实际的情况表明,人工和机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不能体现高效率,只有对学生的信息数据(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成绩、住宿等)进行集中化的管理,才能发挥信息管理方式的最大优势。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要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最多的工作,所以创建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2 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2.1 在设计之前要对实际需求进行研究分析

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对网络平台的需要也各不相同:①学校网络平台设计要以院校的实际需要为基础;②设计平台的时候要注意平台内容的简洁、方便使用,平台的各个功能要十分明确,操作步骤要简单易懂;③平台的设计工作要把相关责任分配到个人,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并使之简单明了;④平台的设计要具有扩展性。整合当前在教学管理中利用的各种信息,加入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接口板块,确保核心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⑤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健全发布数据和进行信息反馈的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教学工作的开展、组织、管理等。

2.2 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安全保证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滋生了多种攻击网络的破坏行动。一个网站要一直正常地运行下去,就必须保证它的安全性。一个平台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了这个平台创建的最终目的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创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在校园网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安全可靠的网络信息技术。技术保证是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地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快速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所以,只有确保网络平台有完善的功能、安全性强、操作简易等,才可以真正地发挥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3 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改变教学观念,创造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氛围

一方面,要改变老师的教学思想理念,使老师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相关领导层要加大重视力度,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思想理念,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完善监督体制,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运用,全体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努力创造一个人人会用、人人想用的网路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环境。

3.2 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必然需要提高相关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他们的个人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学校要增加对这方面的重视,要定期对相关的管理者进行岗位培训,可以利用一些激励的方式,刺激相关的管理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教学管理者还要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工作的方式、规则、操作程序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3.3 建立健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组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两个主要素。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创设要以本校的特色为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对于信息系统,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要让有决策权力的人参加,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提供动力和支持。当这个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要有专门的职员对其进行监管、进行完善,增加其实用性;对于信息资源,这是整个系统最主要的方面,包含了学生、老师、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新闻等信息内容。要以当代的教育理念为引导来挖掘信息资源,确保获得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从而提高教学信息的管理水平。

3.4 加快制主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制度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既包括了思想理念的改变、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加大资金的投入、运用高科技等方面,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每个学校要以本校的特色为基础,进行制度建设,并且要重视制度的体系化、实际操作性等,以保障教学管理的精准性。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能只搞形式主义,还有实现制度的规范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保障管理的质量。此外,制度的制订和修改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高校自身的特点,以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常亮.高等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作者:方玉林

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理解知识的引导者。面对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职院校需重视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通过信息技术培训、课题研究、制度保障等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文献标志码:A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傳统的高职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显得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往往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学生却无精打采地开小差,这种教学氛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面对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高职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来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善教学内容、扩充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化素养对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为便捷,运用在教育领域中同样可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高职院校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由信息操作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设计优化与组织能力四方面构成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必将对高职学生教育教学效率及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化教育需求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形成是高校信息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需积极培养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让教师在丰富的信息数据中具有优劣辨别能力与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开发、整合、优化各项教育资源。

(二)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个人素质、教学水平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学效率及人才培养效率[1]。因此,高职院校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对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及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质量占据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比重,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更需要高职院校加以重视。

(三)教学质量提升

随着我国信息化逐渐深入发展,想要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加强建设信息化软件与硬件设施建设,还需用户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师的存在便是为了传承知识,因而教师更应顺应时代发展,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掌握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信息资源来丰富教学手段,以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为培养职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素质教育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只有当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时代发展相符,才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知识,进一步加快知识传递速度,让学生同样具备信息素养。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技术在人们应用过程中要求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由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组成。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育资源[2]。在整合阶段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技术、环境、评价、内容与观念等方面创新教学,以此满足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在面对信息数据时的决策能力、分析能力和敏感性,信息意识的高低可体现在人们是否能够在当前环境下有效利用信息数据,因而信息意识的强化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教师在培养信息素养时,需充分理解信息社会、信息教育的内涵,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形成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价值。同时,信息素养还可让教师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迅速解决科研、教学等问题,且信息获取速度比以往信息速度更快、更便捷。因此,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师需积极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知识

信息化素养是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搜集信息数据,而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判断,即可体现出自身信息素养。高职院校教师只有自身具备高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才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此外,教师的信息素养中还包含信息开发、软件设计、软件制作等,只有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足够全面,才可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后,可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取教学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来制作出更为贴近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环境中深入理解知识含义,进一步掌握职业技能。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师需具备多元化的信息应用能力,其中包含多媒体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资源整合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多媒体教学驾驭能力与排除简单设施故障能力等。此外,教师还需在此基础上具备信息素养中的六个要点,即分析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利用信息能力、输出信息能力、加工信息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是否在道德标准上有所规范,其中包含信息开发、信息利用、信息管理、信息传播等。高职院校教师想要形成信息素养,首先需培养自身的信息道德,才可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高职教师还需具备责任意识,才可慎重筛选有效信息数据,让高职院校知识信息传递更具科学性、安全性。不仅如此,高职教师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可在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行为和思想,才可保证学生不会被不良信息所影响。只有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中具备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才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

(一)教师对信息化素养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信息化弊端,如教师没有重视应用信息化教学,不明确信息化的重要价值;信息化教学设备投入成本过高,但利用率却没有与之匹配;教师在参与微课比赛、信息技术比赛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常常选择放弃比赛。因此,高职院校需积极扩大信息化技术宣传范围,让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予以足够重视,才可为信息化校园提供有力的发展空间,让教师在教学中普及信息化技术。

(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较弱

信息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主要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工具阅览知识,在此情况下,高职教师需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满足学生学习所需。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偏大,计算机知识较为匮乏,且信息化操作能力较低,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大教师信息化技术训练力度,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

(三)教師信息化意识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中,虽然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信息化意识,但由于教学设施落后、校内缺乏重视、规章制度尚未健全等因素,导致教师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化能力。同时,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对整体晋升和考核来说并未产生实际影响,一些教师在此情况下本身对信息技术不敏感,更不会对提升信息技术予以足够重视,进而导致高职院校中信息化设施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

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化技术,为学生营造更为优质的教学环境,以此为信息化社会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高职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

(一)加大培训力度

高职教师想要培养自身信息素养,首先需要强化自身信息化意识,转变以往传统教育带来的局限性思想和观念,通过提升信息敏感度来深化信息化教学。常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忽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领导没有信息化意识。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应用,虽然高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但对当前教学时所需的信息化技术仍然难以加以利用。甚至有些教师对于信息化基本知识都没有足够了解,无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从而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积极强化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来为教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带给教师与学生更为浓郁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中主要包含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需借助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才可营造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此实现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需根据实际情况来为教师提供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让教师利用先进的设施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还需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与信息知识培训机制,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让学生不管身在何处都可顺畅使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从而为高职院校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从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来看,虽然网络技术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有效解决了师生传播知识问题,但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还需解决共享教学资源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可通过构建信息资源库来为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音频、教学视频、教学习题等资源。此外,还可在必要的时候购进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学软件、教学资料等,以此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所需。

(三)进行系统化培训

想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还需要及时更新信息化培训内容,完善教师培训方案。高职院校可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让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培训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以保证信息化教学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同时,高职院校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专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与修改信息化培训内容,根据信息技术要求来扩大教师信息应用范围,并时常更新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最后,高职院校在培养教师信息能力前,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评定、分析、调查,在教师现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规划有效培训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写培训大纲来进行系统化培训。

(四)设立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合理、科学、全面的信息素养教学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外部动机,还可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3]。对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应通过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增强其积极性,让教师坚定信息化教学的信心,从而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还需宣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挖掘网络资源等,在进行教师工作考核中高职院校可结合教师教学情况与信息化技术来评价。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将信息技术证书作为教师入职高职院校的基础条件,在教师晋级、晋职时将信息技术作为部分考核内容,对于没有达到相应要求的教师与不接受信息培训的教师,高职院校可不予以晋升职务。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校可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五)夯实教师信息基础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虽然能够优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但当前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以此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更为广泛的知识内容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此一来,不仅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技术实践能力。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仅仅依靠教师应用黑板与粉笔进行教学,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会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高职教师可通过增强信息基础技术,如动画、文字、音乐、图像处理,来构建一种全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作为主要教学辅助技术,让以往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高职教学的结合,可有效转变以往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并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情况下,高职教师需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所学知识更为先进、丰富。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积极接受新鲜事物来巩固自身的教学地位,通过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来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提高的方法[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5):77—80.

[2]曾晓芳.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J].英语广场,2018(1):80—82.

[3]徐震宇,陈芷村.基于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如何提高信息化素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251.

(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杨兴波

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作为“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者,其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高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否成功。文章讨论了“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构成与特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专业能力界定以及提升这种能力的必要性,并分别从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制度建设、搭建教学培训体系、升级教学能力测评程序与激励机制、营造教学氛围等角度找出提升高职专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混合式教学;高职教师;专业能力

于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1]第二版《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纲要,至此,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广大高职院校被如火如荼地建设[2],信息化教学日渐为人们所认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信息化教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校呈现爆发式增长,时至今日,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源自高职教育本质对信息化教学迫切需求的挑战,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持续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还要以人为本,从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角度重点培养专任教师,做到两手都要硬,才能够确保高职专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文章所述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情境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能力,“混合式”信息化教学集传统教学与信息网络技术两家之所长[3],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能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离线指导融为一体。当此信息化教育飞速变革的时代,即使新冠疫情完全解除,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也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提升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构成与特点

(一)“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构成

“混合式”信息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时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浩如烟海的资讯,高职教师不可能全部掌握或了解这些资讯。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去辨别资讯、接受新知识,以更大的热情和学生开展讨论,但又不能过于丧失知识权威性[4],教师需要根据现场情况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不开拓进取。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时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坚持“育人者先育己”,方能带领学生坚持本心。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高职教师即使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浪潮也能坚持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构成要素要求高职教师要重新设计出符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征和原则的职业化课程,并为此重新组织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熟练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學应用工具和课程平台,提升个体关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开发能力[5]。因此,实施“混合式”信息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6]。

(二)“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全日制在校生,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车间实训、现代学徒制教学、跟班实践学习、学院实验式学习等都可以利用信息化进行高度混合[7],充分利用师生的碎片时间,实现跨时空的信息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对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权责定义,让学生自由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以及确定学习顺序。

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学是课堂学习的主流,教师不再独自承担知识的传输,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点评和协调。为此,需要引入很多不同以往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诸如在线视频、在线互动、多媒体软件、在线仿真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等[8],并以此来帮助学生与教师实现“混合式”信息化学习与教学。出于符合知识信息化传播特征的需要,高职教师开发的信息化教学课程不能仅仅只有枯燥知识的堆积,音乐音效、美学、色彩学、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甚至教师的个人特色等元素必须在待建设的信息化课程里有所体现[7,8],课程具备一定传播性,才能吸引高职学生反复观看。此外,平台运用便捷性、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的明确性、学习量的有效性、知识点的前后关联性等都能影响“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推进[9]。高职专任教师进行“混合式”信息化线上教学时,最好选择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直播式的线上互动,尽力克服因教师不能面对面教学给学生造成的亲和感缺失难题,使学生的代入感得到增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特有的快速计算的特点,掌握实时数据的追踪,优化数据分析和信息化评价手段,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高职学生对“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同感。

二、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专业能力

很多学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诸多不同的解释,欧阳明[9]、尹士峰[10]、邱建新[11]、叶澜[12]等人分别从可视素养、人格心理、职业道德、时代精神等和专业知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可以看出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离不开教师个体广博且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储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普遍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和三个方面的能力,如图1所示[9-12]。

专业教师在学习阶段就能够完成三方面的知识储备,这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专业基础能力;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入职以后经过一定强度的训练后获得的,是教师面临特定教学情境所能呈现的个体经验展示,这是教师的应用能力,也是教师面临“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时最需要去千锤百炼的知识盲区;教师是否能够化繁为简、提纲挈领、因材施教、采用各种创新手段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高效学习则是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这个能力也是专业教师最难获得的能力。

(二)信息化“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化课程设计与开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最大化地利用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去帮助学生最大化地进行实践训练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13],可是应用能力的提升又离不开理论学习的支撑,而缺乏真实的实践教学条件的实践学习又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采用腾笼换鸟之策,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尽可能腾出来用于实践训练学习,因此,高职教师有必要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正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高职教师们可以提前采用信息化技术给学生发布细化后的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们也可以腾出足够时间去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快速切入到动手实践环节,教师则从旁指导[13]。至于个别学生的未消化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和学生进行单独沟通或在线互动来解决,从而可以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快速拥有设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堂不再束缚学生的学习进程,课本不再束缚学生的学习边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并驾齐驱。因此,信息化教学技术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它能够使教师日常工作量大幅减少,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组织统筹教学活动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拓展知识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幅提升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辨别和处理各种信息。

三、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与完善制度建设

高职教师是否采用信息化教学及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14],改变教师的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需要高职教师勇于跳出旧有的舒适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善个体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资源储备,必须利用理念转变教育和制度建设保障双重手段去强化高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的培育任务要做到人人落实,更为关键的是强化学校领导层的信息化意识,进而引导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朝信息化教学转变。

Flavell J H.认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元认知水平决定了个体对外界的整体认知,而认知又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意识[[14],高职教师只有潜意识里对“混合式”信息化教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能为信息化教学做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混合式”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此,良好的宣传是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必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大量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学者在校内或线上开展关于“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方向的各种专题报告,讲座,并开设专栏定期讲解,也可以通过有奖问答或优秀成果展示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7,15],引导高职教师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意义、趋势和方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进而改变其教学理念。

(二)搭建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加强指导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汗牛充栋的信息资源,有一些高职教师往往会比较迷茫,产生无所适从之感,面对外界的新知识新技术什么都想学却可能什么都不能真正学会。因此,高职院校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模式的培训机制,将不利于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而且,教师个体的学习能力、兴趣点、知识储备、年龄层次甚至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也是参差不齐的,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对教师采取混合式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势在必行,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教师去融合贯通更多教学资源。

培训课程中可以比较、借鉴以及融合多类教学方法,诸如面授指导、实训体验以及在线互动等,此外案例专题化、小组合作化和风格个性化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确保受训师资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教学交流等得以实时无差别实现,以增强高职教师信息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15]。可根据“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特點设立平台应用技巧、软件应用案例分享、职业化教学设计、线上互动技巧、资源优化、过程考核等多个专题让教师有选择地选修,为教师搭建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在混合式信息化教学能力师资培训过程中,教师学员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学员感同身受,身体力行,将来也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也有利于教师学员更好地进行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使高职教师一以贯之地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本身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的应用,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唯一手段;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看作一个辅助性教学工具,随时可以丢弃。培训专家团队要以身作则,培训结束后也能持之以恒地为教师学员提供各种线上线下指导,至少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学校也要通过经费支持、课时认定、优秀教学经验分享奖励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对培训过程也要完善监督,并及时做好评价反馈,形成闭环控制。

(三)完善教学能力测评与激励,促进教学相长

对高职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力测评有三点必不可少,第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且获得广泛认可的“混合式”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标准内关于测评步骤、测评内容以及评分标准有清晰可行的明细与权重;其次,建立一个公信力良好且经验丰富的测评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应该为非利益方的校外专家应不少于50%;最后,测评程序要经得起考验并及时优化,既要考核教学资源的数量,也要随机或全部考核教学资源的质量[16]。此外,对平台布局设计、实际应用数据、互动情况、回复率、学生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的评议等一系列指标必须能量化考核,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数据支撑的评估报告。

高职院校需要对高职教师在实施“混合式”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给与足够的认可和奖励,坚持多劳多得、奖罚分明,教师团队绩效的内部考核也必须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改革团队的管理也需要持更柔性的态度,针对优质“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奖励还需要和个人评优、职称评定、晋升、各项嘉奖等挂钩,且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才能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广大中青年教师参与“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热情。

(四)打造智慧校园,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

顺应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从顶层完成实施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规划与执行方案,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17]。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化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前提是保障能够支撑教师顺利进行“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围绕着监控、课堂、教室、校园、教学管理以及决策系统等实现全面智能化。强大的网络支撑、校园内无死角的信号均匀覆盖以及保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线上活动时能随时随地的信号畅通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根本。在线平台功能齐全、操作方式简单易懂,沟通交流通畅及时,信息传达准确丰富是教师愿意提升个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前提。对广大高职院校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升级,建造符合信息化教学要求新型的智慧教室,确保教师能在智慧教室中进行自主划分功能区域,实时进行云沟通,资料检索和数据下载,自由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本地教学和远程教学的无缝衔接,人与周围环境的自然交互等。

四、总结

在此信息化时代,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活动时需要对现有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需要社会、学校和广大高职教师形成合力;需要高职教师认清现实,改变观念,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应及时仔细分析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办法并付诸实践;需要学校和社会更加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加快建设支撑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认识到“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并鼓励教师尽快实践信息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化课程和专业建设离不开教职团队的通力协作,教师个体很难再单兵作战,以课程团队去构建信息化教学小组,通过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定期汇报以及成果展示等形式提升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旭东.智慧教育2.0: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远程教育杂志,2018,036(04):11-19.

[2]  崔永波,张冰.“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3(03):114-116.

[3]  李华.传统班级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J].社会科学前沿,2018,7(07): 1101-1105.

[4]  钟秉林,朱德全,李立国,等.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0(02).

[5]  艾丽丝·Y·库伯,大卫·A·库伯,李梦瑶.经验学习的元认知学习法[J].终身教育研究,2018(02).

[6]  施锜.职业教育中的虚拟游戏化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127-129.

[7]  贾会军.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862(06):104-106.

[8]  隆平,刘毅,曹红玲.“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变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7,1(05):66-69.

[9]  欧阳明.隐在冰山下的教师专业素养[J].山东教育:中学刊,2015(06):63.

[10]  尹士峰,邱祥莺,许祖禄.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兴盛過程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35-37.

[11]  邱建新.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3(09):130-131.

[12]  叶澜.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03):96.

[13]  刘筱.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路径与职前培育[J].安徽教育,2012 (07): 33-35.

[14]  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10):906-11.

[15]  崔佳佳.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9(04):44-48.

[16]  隆平,凌琳.职业院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2):100-103.

[17] 孙艳秋.认知与元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论析[J].江苏高教,2018 (12):110-112.

作者:朱桂兵

上一篇:结构设计创新下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医院成本控制与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