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2022-04-26

关键词:图书馆;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人们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职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文献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作用。本文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高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篇1:

“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双高计划”;信息素养教育;高职教师

摘 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能力是“双高计划”要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及其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网络调查,对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外部环境、内部驱动、资源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010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革命性影响”[1]。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信息化培养目标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变为“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能力”[2]。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提升高职学校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3-4]。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通知,专门对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提出了要求[5]。

在此背景下,“双高计划”院校纷纷抢抓“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主题革命机遇,调整专业布局,加大校园信息化投入力度,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与师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核心专业素养之一,是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已基本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但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却鲜有涉及。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及其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于2020年11月1日至2月10日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双高计划”院校的1,0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终获得896份有效问卷。

1.1 基本信息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性教师602名,占67.2%,女性教师294名,占32.8%;在年龄构成方面,35岁及以下教师429名,占47.9%,35—45岁教师331名,占36.9%,45岁及以上教师136名,占15.2%;在学历构成方面,本科学历157人,占17.5%,硕士研究生学历672人,占75%,博士研究生(含在读)学历67人,占7.5%;在工作经历方面,专任教师711名,占79.4%,非专任(行政教辅)教师185名,占20.6%,770名教师有辅导员经历,占85.9%。

1.2 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调查

1.2.1 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中有25.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信息素养教育”,有62.1%的受访者表示“听过信息素养教育”,只有12.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信息素养教育”。在选择“比较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中,35岁及以下的教师占92.2%,45岁及以上教师均选择“不清楚信息素养教育”。

1.2.2 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普及程度。本次调查中有60.7%的受訪者表示其所在院校“没有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35.3%的受访者“不清楚有没有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院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或培训”。在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院校中,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或培训的主要承担单位。

1.3 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自评

在“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自评”调查中,有12.5%的受访者对自身信息素养能力表示“满意”,58.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29.4%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在选择“满意”的教师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占57.1%,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占81.2%,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学历越高的受访者对自身信息素养能力越自信。这一结果也与韩锡斌、葛文双在2018年对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中的结果一致[6]。此外,在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教师中,认为“需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占82.5%。

2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反思

2.1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外部环境局限

2.1.1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都对高等院校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要求,学界也反响热烈、讨论广泛,但关注重点大多集中在校园信息标准化建设、大数据应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加之文件对进一步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性、指导性仍有显著不足,对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引导性有限。此外,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运行模式与评价反馈机制尚未形成可复制的成果与经验。由此可见,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顶层设计的缺乏及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和教育被忽视,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严重失位。

2.1.2 宣传普及有限。本次调查显示,选择“比较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受访者大部分是从事信息素养教学的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仅占12%,可见信息素养教育观念在学科教师中并不普及。此外,受访者对所在单位是否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也不甚了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度较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教师中的宣传与普及都不够充分。

2.2 高职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内驱力疲软

2.2.1 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认知有限。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从文献检索与利用起步,信息检索与利用长期以来都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心[7-8],导致学科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信息检索或信息技术层面,片面地将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等同于信息素养能力。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意识和能力低下,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信息素养教育过分依赖图书馆员和信息系教师等教学主体,从而忽视了自身在课堂中的信息素养教学作用。

2.2.2 自主提升意愿强但行动力弱。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自评普遍较为乐观,自主提升意愿较强,但能够主动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压力相对较小,信息素养能力需求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未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要求并制定考核制度,客观上导致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比较自信,从而缺乏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内驱力和紧迫感。

2.3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或培训,但从事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是非信息素养教师,如图书馆员。一方面,非信息素养教师在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培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保证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有限,缺乏对学科教师信息素养需求的深入了解,导致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师实际需求脱节,学科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兴趣索然。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是否有能力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改进建议及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框架的顶层设计与规范,加强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与普及,明确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其次,业界及学界应加强相关研究,为高职院校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及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再次,高职院校要抓好“双高计划”契机,提升高职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注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拓宽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思路。

3.2 有效提升教师的内驱动力

高职教师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客体,即对象。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高职教师应从根本上认识自身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转变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无关的观念,认清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是某一部分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全部学习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客体,即对象,高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改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在稳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以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要求。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教师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更好地促进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提升。

3.3 强化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

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科研成果等,因此,相较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素養教育体系及内容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信息素养能力短板、科研学术需求等,搭建适合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充实与更新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实效,从需求、内容上夯实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切实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资源配置,提高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优化配置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具备较强信息素养能力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作为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主体,从根本上提升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21-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4]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21-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5]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1-09-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6] 韩锡斌,葛文双.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7):53-59.

[7] 韩丽风,秦小燕,杨志刚,等.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宏观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7):39-45.

[8] 李晓明.我所经历的文献检索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3-6.

(编校:徐黎娟)

作者:王晓敏 王宏峥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高职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图书馆;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摘 要: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人们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职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文献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作用。本文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高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利用、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面对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激增与日益膨胀,人们认识、运用信息的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使自己具有鉴别、运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里人们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高校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不行的,一个大学生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内在素质,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立足与发展。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1.1 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历程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图书馆与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在报告中他提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的年度报告,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美国自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一直在对信息素养的标准、内涵进行孜孜不倦地研究。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终于2000年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此项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它包含了5项能力标准、22项表现指标、87项成果指标。5项能力标准侧重于不同水平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的需要,包括:①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确定所需信息的本质和范围。②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③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能将经过筛选的信息带入自身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④能独立地或作为小组成员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特定的任务。⑤能理解围绕信息和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该成果指标比较具体,可操作性相对较强,为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和评价提供了指南。除美国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积极致力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观点基本大同小异,英国、澳大利亚等根据国情,稍有补充和修改。可见,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完善、充实、细化的过程。

1.2 信息素养的内涵

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借鉴与完善,对信息素养的阐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是指信息社会里学生应当树立信息素养的意识观,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的本质、运动规律、特点的外在表现、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信息能力是指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来获取、处理、创造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时,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实施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行为。

2 高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 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明确指出信息素养同人们的读、写、算基本学习技能一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部曾经三次下文要求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因此,具备信息素养素质是对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所应具备能力的基本要求。

2.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2.1 信息素养能力低下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层面相对较低,个人素质不是很高。有些新生入学前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些新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也只是简单的操作,仅限于游戏、聊天与打字,根本就谈不上利用网络去搜索信息。而利用网上搜索到的信息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为自己所用、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本无从谈起。笔者就曾遇见许多大二、大三的学生询问一些关于检索词如何运用等比较简单的信息搜索问题,还有的学生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数据库资源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低下,运用信息的能力更无从谈起。惊诧之余,也深深感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2.2.2 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

在大学接受教育时期,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自己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活力四射,爱好广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充满了热切的渴望。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笔者经过询问调查学生,90%以上的学生(被调查的学生)都对网上搜索引擎和馆藏数据库的利用感兴趣,都希望在学校学到更多信息学习方式,学到自己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技能。因此,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3 高职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优势

3.1 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中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这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作用,不能置身事外。

3.2 高职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2.1 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不但馆藏丰富,文献类型、内容多种多样,而且经过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都拥有自己在特定专业内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各类数据库的网络共享、高等学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各类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都使图书馆拥有的外延馆藏规模越来越大,也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更为合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证。

3.2.2 专业的信息馆员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信息化社会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信息服务创新的研究工作,因此拥有一支既有实际工作经验、能进行信息资源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又有计算机、外语、自动化、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图书馆学的专业背景、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使图书馆具备了较为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2.3 先进的设备

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第二课堂——图书馆的建设,也不断加大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投入。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了自动化管理,网络通畅,设备先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报告厅与大型的电子阅览室,宽敞明亮、优雅舒适的图书室,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普及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信息教育环境。

4 对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提升馆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得树立信息素养教育观念。目前大多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观念淡薄,信息教育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图书馆应首先让馆员认识到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大对馆员的自身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使馆员既具备获取、存贮、加工处理、开发和传播信息的专业能力,又掌握和熟悉计算机、外语、通讯网络的技术能力。馆员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

4.2 成立信息素养教学开发中心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现代化的设施,是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建议图书馆设立信息素养培训中心,与学校教学部门联手,设计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案,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开发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研究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素养培训。这是图书馆提高整体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一个有力保障。

4.3 做好新生入学培训工作

每年新生入学,图书馆都会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新生入馆培训来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宣传介绍。我馆采用多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图书馆分布格局、馆藏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各种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的介绍,之后引领新生入馆实地认识馆藏布局,并在电子阅览室现场指导学生对图书馆信息检索工具、各类数据库进行实际操作,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学习兴趣。这样,使新生初步掌握了利用信息检索工具的一般技能,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以后深入学习、提高信息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拓展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和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对传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拓展。学校图书馆有文检课的多年经验,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文检课改革的重任。不但要教会学生更广泛地利用网络、媒体、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源查找各专业学科前沿的信息,提高信息意识及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处理、加工、鉴别信息,合理、合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能力。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要把文献信息检索的教育拓展延伸成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教育,并与其终身学习的能力相结合。

4.5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的创新与转变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平台。除了传统的新生入馆培训教育、开设文检课的方式之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种类、多形式的教育工作。例如可充分利用图书馆自己的网页,在网页上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开设信息素养教育专栏,通过网络开设讲座培训,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对学生实现远程教育。

具有信息素养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信只要高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工作给以足够的重视,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定会形成气势,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梁建荣.借鉴国外经验深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85-87.

[2] 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3] 隆茜,熊利红,郑伟,王新霞.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及文献检索课创新.图书馆学刊,2010(8):56-58.

[4] 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图书与情报,2008(4):63-67.

[5] 张艳春.浅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5-66.

[6] 秦新立.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4):51-52.

[7] 孔令宾.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探讨.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10(2):174-177.

[8] 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2):85-92.

(编校:严 真)

作者:夏波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摘要:教师信息素养本质是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意义和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改善信息环境,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转变思想观念,从本质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师范教育,从源头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多元培训,从技术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教师

1 概述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行各业都在寻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1]。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依照2014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文件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2],以期达到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3]。但从有关调查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电子课件,但在信息敏锐性、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应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还达不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

2 “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力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大革命的关键所在,其意义主要有三点:

2.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决定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制作电子课件和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学科教学,而是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它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过程有机结合,创新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建设或使用基于云端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打破时空局限,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需求,以及在大数据支持下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

2.2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只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才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凸显个性化的学习;教学流程的可逆转,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国家力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信息素养本质是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也是“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介的专业发展方式得到有效拓展,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相关资料和案例,使得教育思想、理念和专业知识的传递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3 “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简单来讲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的含义。由于信息素养牵涉到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具体到不同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时代也各有侧重点,对照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文件要求,“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主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信息技术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心理和行为[4],具有较高的信息敏锐性,并能以积極的态度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主动使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研。

3.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主要表现为能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目标快速获取相关信息,能长期坚持收集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影像和图片等信息源,并能甄别怎样的有效信息才能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利用。

3.3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主要表现为能熟练地使用文档编辑软件、网站编辑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等各种信息工具和软件,能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将不同的信息资源重新加工,使之与本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主要表现为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科学调整教学流程,将收集、加工后的信息资源运用于实际教学情境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更加高效的组织课内外教学过程。

3.5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重视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带来的潜在风险,要增强自身网络道德和操守的素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做好自身信息安全的防范,另一方面能做到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合法使用信息资源。

4 “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有关调查研究来看,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前沿技术和实践应用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外部的信息环境建设、培训机制和实践应用交流的机会也还不尽人意[5],再加上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猛,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条:

4.1改善信息环境,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保障。在硬件建设方面,虽然通过国家“三通工程”,已基本实现了教育网络的全覆盖,但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教学设备还非常有限,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发力,通过加强校园网建设、信息中心建设、學生机房建设和远程教学点建设,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等措施改善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硬件环境;在软件建设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教育资源准入制度,提高资源质量;在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确保平台的简单易用,且实用。

4.2转变思想观念,从本质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实事求是地讲,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整体提升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自身和家长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6]。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通过校园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信息化校园文化,将教育信息化引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灌输给全体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要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和采纳这种教学创新。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创新,不断学习,有意加强信息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

4.3加强师范教育,从源头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要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最好是从源头抓起,加强“种子教师”的信息素养。“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要围绕培养“种子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安全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将信息检索、信息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师范生的信息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创新等信息技能训练和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7]。总之,高等师范院校应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对“种子教师”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方面着手,同时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全方位、多层次提升“种子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4.4开展多元培训,从技术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根据摩尔定律推测,计算机性能最多每1.5年就会提升一倍,虽然这一定律,从2010年之后,已经放缓为3年,但也足以证明信息技术进步的神速,所以,要想从技术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必须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培训,才能让教师跟上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多元化培训是指自主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多层次则指既要有理论学习也要有技术实操,既要有普遍性的全员培训也要有针对性的骨干培训,既要有技术性的专题培训也要有应用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培训,既要有必修性的岗前培训也要有选修性的职中培训[5]。但新的问题也来了,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人开展什么样的培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师培训系统,首先在网络系统开展全员培训、岗前培训和自主研修等培训;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教师的学习进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学习的难点;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有需要的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

4.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认为激励能让人的能力提升2-3倍,要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加以表彰和奖励。比如通过举办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软件设计、精品在线课程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比赛,促进教师网络应用能力、软件制作水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提升,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机制。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激励教师开展区别于传统学科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上有变革创新,并能实际提高教学效果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相关教育和科学研究。

5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领域重点关注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然后解读了“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最后提出“互联网+”时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改善信息环境,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转变思想观念,从本质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师范教育,从源头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多元培训,从技术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和教师自身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东方.“互联网+”是什么五大概念龙头揭秘[J].时代青年(视点),2015(03).

[2]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函[2014]7号)[S].2014-5-3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赵婧,李永杰.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4):36-38.

[5]孙坤.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6]黄家琴.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33):41-43.

[7]沈强.自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5):52-57.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19-09-10

基金项目:本文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8-AFCEC-280);2018-2019年度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GS-2019-09-04);2018年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指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XXJZW2018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小园(1978-),男,江西樟树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大数据技术;罗才华(1978-),男,江西抚州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教育及软件工程。

作者:刘小园 罗才华

上一篇:女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下一篇:水电企业工程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