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戏剧性管理论文

2022-04-19

内容摘要:戏剧能从(身份)角色、思维、情感三个层面引导观众欣赏剧情参与剧情,这与当代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性质相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剧戏剧性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剧戏剧性管理论文 篇1:

影视动画的叙事艺术研究

摘要文学、艺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体等高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给动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样体现在对优秀动画作品的渴望上。高水平的影视动画作品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契合人们的文化需求。因此,作为影视动画核心的叙事,成为影响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从叙事的角度探讨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性、创作力和影响性,通过叙事手法的应用解析影视动画的真谛。

关键词:影视 动画 叙事艺术 剧作 造型叙事

一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动画行业推出了一批影响力深远、寓意深刻的动画片,曾经风靡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中国传统模式的动画行业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而,动画行业迫切需要推陈出新的作品,美、日动画产业的兴盛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究其原因,题材的新颖、编剧的合理性、表现手法的丰富、制作的精良和叙事的艺术性,成为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相反,我国动画行业的质量却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仅以简单的说教、粗劣的制作、无聊的故事和平平的手法呈现出来,这成为观众远离国产动画的主要原因之一。优秀的动画叙事是动画编剧和导演工作的核心,是创作之本,是动画这座伟大建筑的牢固根基。因此,其艺术性和创造力决定了动画作品的成败。

二 影响影视动画品质的因素

1 动画编剧

编剧是剧本和文字撰稿的创作者,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影视的整体设计。他既是对生活、形象和美的发现者,又是将三者统一的创造者。动画编剧因其制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深刻性和艺术性。作为动画编剧,必须将丰富的想象力和崭新的创造力运用在影视动画中,采用动画多变的手法扬长避短,淋漓尽致地发挥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要注意剧情发展的合理性,不能给人以荒诞的感觉。艺术的表现手法需要优美、适合于剧情发展的影视音乐的帮衬,因此,动画编剧还需具备视听思维的能力,根据动画特有的夸张、形象的手法配以适当的对白、音效,使适应剧情发展的视听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影视动画的结构安排与细节处理还要遵循影视编排的规律,注意场景的变换、镜头的衔接和情节的紧凑,通过“跳跃”和“衔接”将不同的时空变换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影视动画结构和安排的合理性,给观众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2 动画导演

动画导演是动画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把动画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用动画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作为影视动画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掌握整部动画片的整体风格、艺术水平、故事走向和情节的发展,组织和团结所有的动画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使他们的艺术性创造溶为一体。不同于其他影视剧作的是,动画导演并不直接接触到真实的演员,也无法根据每个演员的个性分析角色的内涵、定位表演的水平和高度,而是直接面对动画制作人员,指导他们如何根据剧情的发展运用变换的手法。因此,动画导演不仅要熟悉影视动画的编排和处理手法,还须掌握动画电影语言、动画运动规律及绘画技巧。此外,对于声音与动画的配合、节奏感的掌握、声音的切入等相关操作的熟练,也是动画导演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动画叙事

动画的编剧和导演,是一部动画片制作完成的灵魂人物,是提升作品内涵,提高观众认可度的前提。然而,仅有以上两方面因素,离成功的影视动画还相距甚远。符合电影语言规律的叙事方式和结构,也是保证影视动画品质的重要因素。剧情的生动、故事的曲折、人物的心理变换,都是优秀的动画叙事所需具备的因素,只有引人入胜的叙事才能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针对不同的观众群,设计独特的叙事模式才能适应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多变需求。可以说,影视动画好看与否,能否能打动观众的心?关键在于动画的叙事是否吸引人。那么影响影视动画叙事的因素又有哪些呢?通过对国内外经典影视动画的分析不难看出,要结构一个好的故事,必须处理好人物、情节、主题等叙事元素的应用,使之在动画片的服务中成为经久不衰的典范。

(1)形象的人物刻画能够突出特点、放大个性,在人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怪物史莱克》中的绿巨人、《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喜洋洋与灰太狼》中聪明智慧的喜洋洋、笨拙而又听话的灰太狼、凶恶的红太郎等等。

(2)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情节是电影元索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视动画中也不例外。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矛盾冲突、内心活动,在复杂的情节中要得以深刻的展现。可以说,情节是故事中人物的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剧中的角色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和事件被观众一步步认识和了解。《名侦探柯南》就是通过案件的发展使剧情环环相扣,神探小柯南勇敢、聪慧,不畏艰险的性格,使他在复杂的案件中能破茧抽丝,最终突破重重阻力还以案件真相。

(3)人物和情节结构成了叙事的主要部分,而这些必须在明确的主题指导下,才能体现动画片的真正含义。这也是影视动画制作的鲜明主题内涵。《宝莲灯》就是在寻找母爱的伟大亲情主题中展现人生路上的挫折和磨难,从而表达人生奋斗不息的意义。

三 优秀影视动画的叙事特点

1 独特的选题

“一个优秀的剧本有可能被拍成一部糟糕的影片,但一个糟糕的剧本绝对不可能拍出一部优秀的影片”。因此剧本的优劣成为决定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而题材作为剧本内容的要素之一,其独特性又成为叙事的关键,它是影视作品展开和形成的第一步,也是叙事的第一关。好的选题必定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感悟与分析,它的定位也必定是高层次的分析,是从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反映现实世界的过程。这是影视作品具有的共性。然而,对于动画作品而言,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呈现方式决定了其不同于真人拍摄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更为广泛的选题,它不受真人实景的限制,可以运用夸张、形象、动态的表现力通过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生活中人们无法实现,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影视动画制作者应通过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探索,提升作品的创作价值。以鲜明、麻辣的题材,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发掘更大的创作空间,使理想与现实的世界融为一体。正所谓假中有真、虚中有实,从“不真实”中求得本质的真实。

2 巧妙的构思

巧妙精良的构思是提高作品整体水平的关键。影视作品的环环相扣、情节紧凑均来源于构思的艺术性与灵活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动画作品中。动画片不像电视剧、电影作品能在主人公强烈的冲突中展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往往仅通过较小的篇幅以点取胜、意味深长,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以《猫和老鼠》为例,在猫与老鼠的斗智斗勇中,充满了巧妙的构思,不仅孩子看了哈哈大笑,大人也会忍俊不禁。而我国某些动画片就太“合乎情理”了,不奇、不巧,使其吸引力有所降低。

3 精准的剧作

通过前文所述不难看出,影视动画的创作是多部门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中,编剧是创作的基础,剧作是编剧创意和构思的最好体现。好的动画剧作能使观众体会作品中真正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正如日本动漫大师黑泽明所说:“弱苗是绝对得不到丰收的,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影片来。无论拥有多么优秀的导演力量,也无论在导演时做了多大的努力,结果也无济于事”。因此,对于影视动画剧本的创作,必须清楚剧作叙事的选题、构思、细节及其采用的形式,才能创作基于完美叙事的优秀动画作品。

四 影视动画的叙事方式

我国初期的动画作品叙事手法较为平直、单一,仅以简单的故事作为雏形加以叙事和描述并得出结论。而现代影视动画的叙事方式扩展为戏剧式、写实式、文学式等等,体现了其多样性的一面。

1 戏剧性叙事方式

戏剧性的叙事方式与动画片充满想象力的结合,表现出来的就是惊险、刺激、生动和形象的故事情节。通过放大和强化矛盾冲突来进行生动、紧凑、富于冲击力的叙事,对观众富有极强的感染力。美国动画片《狮子王》就利用戏剧性的叙事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动物王国中狮子家族内部对权力与地位的争端,深刻刻画了丑恶、阴险的刀疤想方设法争夺王位的毒辣。随着冲突的不断发生和推进,充满执着精神的辛巴,不畏强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当上了狮王。戏剧性的叙事方式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2 文学性叙事方式

与戏剧性叙事方式相对应的是文学性叙事方式,它并不强调戏剧性的剧烈冲突、情节的曲折和强烈的因果关系,而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注重韵味与细节的刻画,将故事娓娓道来。文学性叙事方式一般分为块状和线状两种。前者不强调时间顺序与因果关系的发生,后者则根据时间顺序、前因后果来讲述故事的发展与变化。动画片《龙猫》就是典型的块状文学性的叙事方式,它没有按照时间来讲述故事的发展和变化,而是把女主人公的生活与龙猫的故事交相辉映,将各个小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生活串联起来。整个影片通过文学般细腻的动画语言描述,反映复杂的人物性格、微妙的心理活动和细腻的情感变化。而国产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则是典型的线性文学性叙事方式,故事按照时间的发展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动画片中小蝌蚪遇到的大虾还出自大画家齐白石笔下。该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合理的情节和情感的教育,更使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学气息,使整个动画片饱含哲理地寓于诗情画意中,充满了美的享受。

3 纪实性叙事方式

纪实性叙事方式是时代背景的真实反映,它以真实的事件作为根源,所描述的故事具有时代感和现实的烙印,往往揭示了社会客观、真实的现象,留给人们更多的震撼和反思。《三毛流浪记》动画版根据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在解放前的上海,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但三毛不想学偷窃、不愿成宠物的倔强以及乐观诙谐的星格,在赢得人们加倍喜爱和珍惜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五 结语

相对于美国、日本动画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影视动画还处在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和探索期,动画产业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固定模式。仅靠前人积累的点滴经验而缺乏开拓与创新的应用。这与动画创作人员的技能知识缺乏、高科技应用不成熟、市场开发缓慢、表现手法过于僵硬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优秀动画剧本的缺乏、题材的陈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基本上还停留在观众低龄化的局面,没有出现适合各年龄阶层观看的动画巨作,这也与管理者的不重视、选题的局限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欧美《玩具总动员》系列、《铁臂阿童木》、《阿凡达》等动画巨作动辄上亿的投资相比,我国对于动画产业的投资可谓是蜻蜓点水、杯水车薪,这也是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进程缓慢的又一例证。优秀的动画制作离不开高科技的运用,离不开影视、音效、场景设计的配合,离不开充满艺术性的动画叙事,离不开各个部门、各类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而我国的动画产业正是缺乏上述这些所罗列的因素和资源。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只有将精良的制作、优美的艺术风格、准确的表现手法、鲜明的美术设计和高科技的制作技术恰当地运用到动画剧本的创作中,才能构成动画片完美的叙事。只有通过影视动画叙事手法艺术性的延伸,动画作品才能准确的抓住观众眼球,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从而使动画艺术走向最终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芝湘、李铁:《动画剧作的思维特点》,《电影评介》,2007年第14期。

[2] 王乃华:《动画编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4]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5] 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基本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点点:《用动画讲述人世冷暖》,《现代交际》,2005年第8期。

作者简介:吴怡林,女,1988—,辽宁锦县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作者:吴怡林

电视剧戏剧性管理论文 篇2:

戏剧性在干部培训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戏剧能从(身份)角色、思维、情感三个层面引导观众欣赏剧情参与剧情,这与当代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性质相近。该文以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针对干部培训过程中最核心的课堂教学环节,从调动学员“身份(角色)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三种角度探索戏剧化教学介入干部培训课堂教学的效果,探讨了戏剧化教学思维对于未来干部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戏剧化教学 角色参与 思维参与

一.种子: 什么是戏剧化教学模式

(一)戏剧的大众教育功能

戏剧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它已经深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接触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甚至年代更久远更古老也更小众的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甚至可以让现代人拿着手机随时随地观看网络剧。看戏追剧不仅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一种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大众教育方式。每个人都从戏中接受不同程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和熏陶。戏剧界有言:“不关风体化,纵好也徒然”[1],戏剧创作主体一般会在创作之初就在主观上树立激发和引导社会正能量的意识,从而为戏剧担负起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奠定基础,而且在外在上,戏剧历来也是统治阶级重要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意识控制手段。甚至对于当代科研机构而言,也把戏剧当作重要的科普手段,上海科技馆以及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出现将科普与戏剧相结合的科普剧[2]。中央电视台第12套“社会与法”频道近年来不断推出的普法剧有效提升了百姓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这些都归结于戏剧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大众教育功能,它将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可能是科学知识的,也可能是宗教政治的——寓于一个真善美的故事之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间接教育熏陶作用,而且这种间接的教育作用正越来越被直接应用在各种中小学、大学的教育教学上。

(二)戏剧与戏剧性

然而戏剧并不是戏剧化,对受教育对象而言,看戏追剧不能代替正式的教育。对从事专业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工作者而言,看戏追剧更不能直接用在教学上。如何让戏剧转化为教学方法,也就是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戏剧化,这里需要一个转化。这个轉化就是需要教学工作者从戏剧中学习和发现戏剧性,并且灵活地将戏剧性应用到教学方法中。

(三)将戏剧的参与性赋予给课堂教学

人们常常说,“寓教于乐”,短短四字,却寓含了教育的一个经典法则——通过有趣的教学组织及实施,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中,如何确认所实施的教学方法具有戏剧性?答案只有一个,只有教学工作者准确领会戏剧性,并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才能灵活运用戏剧性于课堂教学并使之戏剧化,才能创造性地使各种教学方法如变戏法般伸手拈来。下面以干部学员作为课堂主体为基础,从戏剧的引导参与功能出发,演化三个重要的戏剧化教学模式:

(1)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改造,保证学员作为课堂主体角色的“身份参与”。我们在看一场戏的时候,都有过强烈的参与感。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通过角色代入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戏中,这是戏剧的功能之一,也是现代舞台剧的一个重要创作理念,即:让观众和演员在导演的有机引导下一起参与创作发展剧情[3]。在干部培训课堂上,给干部授课的教师就好比导演,让培训教育对象通过角色参与的方式,通过将相关课程或课题设计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具有真善美属性的剧情,或者设计成一个能够让每个人都参与的活动或游戏。这种方法最经典的是课堂剧,目前已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最简单的比如有奖抢答、互动问答、小组交流讨论、团队拓展游戏、分组完成相同任务、小组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诵等都具有这种属性,这样的做法是保证班级成员的全体参与和体验感,保证教育对象以参与的角色进入学习状态,这是保证观众(学生)从身份参与的层面保证“角色参与”。

(2)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问题逻辑,保证学员作为课堂主体的“思维参与”。逻辑性的根本在于引起好奇心、保持注意力和催发持久的兴趣以保证观众从思维层面进行参与。通过强烈的问题悬念设计,在课堂上制造环环相扣的兴趣点,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悬念,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去发现教师有意埋伏的教学目标,制造一波又一波的突转高潮,在45分钟内持久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一点,戏剧与干部培训的课堂教学也是相通的。经典的戏剧作品,以宫斗剧《金枝欲孽》来说,它围绕三个女人的斗争,通过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悬念”来引导观众的好奇心兴趣,并能让观众有一种恨不得一口气看完的欲望,这些“悬念”就好比教师要设计的教学问题。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品三国》的时候,他所运用的策略就是这种问题悬念[4]。毛泽东在给延安党校干部们讲《矛盾论》的时候,也大概使用了这一逻辑策略[5]。把这种戏剧性赋予给教学方法,可以表现为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一连串具有逻辑性的问题,同时问题的难度又不要太高,让学生轻轻跳一跳就够得着。

(3)创造引人入胜的戏剧情境,保证学员作为课堂主体的“情感参与”。引起戏剧情境的最有效手段是用喜剧性活跃氛围,而喜剧性的根本在于通过富于机趣且具有生活质感的话语引起观众(学生)的集体记忆,引起一种情绪情感的共鸣[6]。有的老师善于”插科打诨”,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插入具有生活质感的笑话,不单纯是活跃气氛,更潜在的目的是重新激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的教学工作者则使用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诗情并茂的诗朗诵,或者一段具有历史价值或者生活质感的视频片段,来来改变课堂本已让人怠倦的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集中,从而将情感集中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更持久的注意力集中。

以上三种具有戏剧参与性的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原则上,即始终以教育培训对象为课堂主体,保证培训教育对象以主体身份从各个角度参与教学。

二.土壤:干部教育培训的本质

(一)面向不同在职成人对象的干部教育培训

面向体制内不同层次在职成人干部进行继续教育的干部培训院校,在国内不在少数,上海的干部培训机构近年来不断压缩并进行归口管理,具有独立建制的干部培训院校目前为数不多。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1980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同时还是上海市科技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创新管理”及“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培训基地,承担着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以及市科技党委委托的计划内干部培训任务,同时还承接上海合作交流办委托的对口支援科技帮扶培训任务,近30多年来培训各类科技管理干部及人才12万余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所代表当代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化大众化价值导向,整合干部培训、社会培训、学历教育等多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目前,我院在干部培训结构上分为培训需求前期调研、课程设计与专家授课、开班动员、课堂教学、课外现场教学、结业交流总结、后期回访反馈等环节,而在这整个培训动态结构中,课堂教学因为占据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成为关系整个培训体系运作效能的最重要一环。

(二)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中心的单向传受占据过去干部课堂的核心

“教師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7]。目前,这一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渐渐走进国民教育序列,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高职高专等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中,即便是仍具有“应试教育”嫌疑的初高中教育,为他们授课的相当一批具有创新观念的教师,也已经在执行着新课改的这一标准,积极地进行着教学创新的尝试。干部培训不是“应试教育”,自然更应遵循“教师引导、学员主体”这一课堂教学原则。若忽视成人的特点,还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不重视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既浪费了培训资源,又消耗了学员的宝贵时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从成人的学习特点入手,逐步探索适合成人的教学方法,发挥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8]。

我院过去在课堂教学上,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培训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比较陈旧,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专题讲座为主,教师与学员之间基本是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学员被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被普遍看好的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开展较少。而且在培训方法上,以分类指导和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也还不够深入,“分类培训”原则虽然得到贯彻,既有按干部的级别设置的,如局级干部培训班、处级干部培训班等;也有按岗位的类别开设的,如组织干部培训班、统战干部培训班等。但这些培训班次仅仅只是考虑了干部的群体差异,而在课程设计方面还没有真正体现分类的特点,有关课程在不同的班次反复讲授,内容千篇一律,客观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其次,“按需培训”原则在实践中虽也得到了贯彻,在开办相应的干部培训班次前注重向培训对象调研,搜集培训需求,但这种需求过于强调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个体需求。此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拓展等环节在逻辑连结上缺少整体性,也是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干部培训不仅面向市科技系统,而且还承接了来自市金融系统、证监系统、银行系统、社工委系统等大口的培训委托任务,仅拿市科技系统内的干部培训这一层来说,就要面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学员,比如科技管理干部、党务干部、工会干部、宣传干部、统战干部、妇委干部、精神文明创建干部培训等等,不同的培训对象就有不同的培训需求,然而众多需求之中却始终存在两个共性需求,一个是要求课程实用,满足理论结合实践的标准,所讲的内容要具有专业系统性或行业针对性,能确保对学员今后的岗位工作实践形成指导作用,二个是要讲的生动,讲的好听,信息量大,课堂活跃,能够在课堂上满足他们的强烈参与意识。两个要求,一个反映的是“实用”层面的问题,一个反映的是“参与”层面的问题,由低到高反映了培训学员作为课堂主体角色的觉醒,从客观上推动着课堂教学从“专家一人主讲本位”向“学员全体参与本位”前进。

以上存在的三类问题和两个需求,为将戏剧性种子移植进干部课堂教学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和土壤。

(三)变“师资被动”为“师资主动”

干部培训对象的高层次决定了需要配备与之相匹配的高层次教学师资,我院近年来致力打造高端师资库建设,目前这些师资库包括各大高校教授、研究机构学者、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优质教师资源,他们以一定的权威保证了理论教育上具有完全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基本能满足和解决委培单位和学员们的理论需求。

然而理论强势并不能代替教学方法。由于外请的高端师资很多并不具有课堂教学经验,即使具有课堂教学经验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由于并不是学院自有资源,编制也不在学院之内,课堂教学也只是半天或一天的临时合作关系,不用担心教学责任,在教学结束后也不需要参加任何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考核,导致学院在外请他们时没有足够的胆量和底气向他们提出进一步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怎么组织课堂教学上完全失去了学院应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他们通常都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课堂教学特征基本是“一人主讲”“一山独大”,忽略了干部学员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作用。

为了摆脱“师资外借”的被动形势,我院一方面推出干部培训的自主选学课程,自主选学式培训突出了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了培训需求导向,改变了“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方式,将“大锅饭”变为“自助餐”,较好地做到了科技创新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也顺应了广大干部学员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是实施内部“传帮带”机制,推进中青年教师带教培养,加速中青年干部走上干部培训讲台的步伐,鼓励中青年教师发挥教学方法优势,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让学院掌握一定的教学主动权。

三.移植:利用戏剧的参与性提升干部培训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依靠“主动的师资”驱动“参与的学员”

然而即便解决了教学主动权的问题,即便中青年教师有了空间和舞台,授予了他们一定课堂教学的自由度。然而由于干部学员这一特殊身份,决定中青年教师还是要在教学上受着很大的局限,因为大多数前来参加培训的干部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相对稳定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基础,而中青年教师无论人生资历、知识储备,都无法和院外专家师资相比,所以针对干部的培训既不能模仿专家教授走“专题讲座”路线,也不能指望对干部学员像对中学生大学生那样进行全面系统的学科教育,而是要发挥另一种特长,即像导演一样进行“引导”,充分借助他们已有的行业经验、管理能力和专业基础,运用他们的“参与”本能和“主体”意识,开展一种崭新形式的课堂教学,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的思想、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强烈的体验和飞跃,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记忆,从而能够长期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而在众多的教学选择中,戏剧化似乎是最佳选择之一。“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席、非表演,且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其中,由一位‘领导者’带领一群团体,运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共同去想像、体验,且反省人类的生活经验。[10]”根据近年来学员对教学反馈的统计,不少培训学员普遍呼吁要求培训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受访者在回答“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当前着重应解决哪些问题”时,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占了相当比例。

(二)三种“参与性”戏剧化教学现象的肇始

案例一:“(身份)角色参与”戏剧化教学现象的萌芽。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员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员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9]。新型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教师虽然也有讲授在其中,但更多的是充當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答案的人,而学员则是学习的主角,更多的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理解、探讨、掌握和创新当中。我院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市科技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是干部培训的核心主体班,它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了十几种形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结构化互动式授课、经典导读、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干部廉政警示教育政策解读、“破冰交流”活动、团队游戏拓展训练活动、学员沙龙活动、文艺晚会、调研成果交流、培训总结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虽然都贯以不同的名称,但实际都体现一个共同的教学本质和戏剧化教学理念,即通过成立小组,调动每位学员以主体参与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任务或小组活动中,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在上述一系列形式不同的活动中,每位学员都能确保参与到学习培训中,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思考, 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释放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担任教学的教师则抛砖引玉,进行引导,引导学员思考、让学员自己寻找答案,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开放式的。

案例二:“思维参与”戏剧化教学现象的萌芽。我院一些培训课程在前期设计时,开始加强对院外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课程的指导,要求他们通过戏剧化的问题逻辑引导,帮助学员自己发现、找到、总结适合工作实际的最佳答案。专家按照这种要求设计的专题讲座,从思维层面极大增强了学员学习探究兴趣。按照这个要求开展的课程,在课程评估中的综合评分均在95分以上,相关课程都被列为了干部培训精品课程。

案例三:“情感参与”戏剧化教学现象的萌芽。随着新时代党建形势和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建设力度的加强,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成为各级各系统党政干部培训学习的重点。针对这种大规模党课性质的教育,如果讲课时只满堂灌输理论,无疑会枯燥无味,引起反感。我院担任党课教育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简朴的戏剧化手段,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政治生活阅历,在课堂讲述政治思想理论的同时,还插播演示一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视频片段画面,同时还讲述具有生活质感和历史价值的政治生活和人物故事,正是这些质朴的戏剧化手段,让学员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参与:对于老干部或者老党员而言,从内心唤起了他们对过去历史的集体记忆,而对于中青年党政干部而言,那些具有历史感的画面,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互动问答,都吸引了他们强烈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意识。

以上出现的三类干部培训戏剧化教学方法的萌芽,虽然相关施教人员并没有专业的从戏剧化教学思维的高度去引领整堂教学,但他们都从培训学员的课堂反应中,或多或少认识到激发培训学员参与增加课堂互动对教学的重要性,正是掺杂在其中的这些具有戏剧性的质朴元素,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教师和学员之间的僵硬关系,也改变了学员在培训课堂上的地位,为今后课堂教学实施更多的戏剧化改造留下了空间。

四.前景:用戏剧化教学思维提升干部培训整体内涵

干部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地方在于,它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整合极其有限的教学资源,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戏剧化的整体思维对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的戏剧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干部培训的具体实施阶段尤其是课堂教学阶段。但我认为,戏剧化教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不仅适用于干部培训的课堂教学创新,而且能对干部培训的整个动态系统产生作用。比如从干部培训整体结构上进行戏剧化的优化设计,确保培训的每个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现场教学、总结交流等环节沿着一个大培训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机一体,不致脱节,从结构上保证整个培训过程张驰有致,富于戏剧性活力。戏剧化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且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施教的人是否树立了一种戏剧化的教学思维,并用这种教学思维来指导整个教学环节。

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加速推动汉语走向世界[11],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日益上升。然而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其进行戏剧化。不少干部学员对古史典籍充满兴趣,对为官理政之道进行研究,但苦于文言基础差,语言不通,无法理解史志材料所包含的真实含义。如果用戏剧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推动传统文化向干部培训普及渗透,提升干部培训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形势下,在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势下,我院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基地,作为服务上海科技创新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用戏剧化教学思维来指导干部培训,也是推动干部教育不断成熟发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欣荣. 戏剧教育功能的新思考[J].南方论刊,2009(6):97-98.

[2] 魏诗宁,竺大镛.碰撞激发灵感 戏剧演绎科普--记上海科技馆“2012年科普剧创作与表演培训班”[J].中国科技教育,2012(08):18-22.

[3] [美]罗伯特·科恩(著),费春放(译).《戏剧》[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300-302.

[4] 赵增胂.简析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取得成功的原因[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18(2):33-35.

[5] 赫凛冽.毛泽东演讲的设问艺术[J].应用写作,2018(2):33-34.

[6] 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121-161.

[7] 洪明,张锦坤.《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24-125.

[8] 候锦芳,赵翠云.在培训教学中发挥学员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2014(11):58-60.

[9] [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0] 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1] 中新网.中国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N]. 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7659351&classify=zw&pageSize=6&language=chs

(作者介绍:苏健,文学硕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戏剧创作研究方向专业毕业,从事戏剧性研究多年,曾从事中小学教育、文化馆创作辅导、剧团编剧等专业工作,现就职于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作者:苏健

电视剧戏剧性管理论文 篇3:

纪录片故事化的利与弊

纪录片故事化的趋势和成因

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只能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故事性无关。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创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失“讲故事”的观念,于是,千篇一律的慢节奏、没有多少信息量的长镜头、自然主义的消极刻板的原生态记录……这些都导致我国的纪录片越拍越乏味,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纪录片成了让人视觉疲劳的代名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纪录片创作才开始兴起一股“讲故事”之风,并逐渐蔓延开来。如今,不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的专题节目,几乎都在讲故事。有些栏目更是直接就以“故事”命名,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湖北卫视的《故事中国》、河北卫视的《故事坊》、深圳卫视的《百姓故事》等,一时间,以“枯燥”著称的纪录片活起来、动起来,纪录片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实,纪录片故事化得以形成一种趋势,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动因。

记录人生小故事——纪录片的本性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有了人就有矛盾,有了矛盾就有故事。人的一生波折起伏、聚散离合;人所生存的世界纷繁复杂,变化万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故事。生活本身的故事性、戏剧性远比电影、电视剧的戏剧性更真实、更鲜活、更丰富。而纪录片的本性就在于客观记录、还原现实和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的过程,实质就是故事化的过程。因此,纪录片的创作,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应强调情节因素,强调人的因素,通过人的活动来见证重要事件,对人文世界进行深度挖掘,这不但体现了对现实和人性的尊重,而且也是对纪录片本性的回归。

寓教于乐——纪录片的价值实现手段。故事对人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对故事的渴望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远古时代的故事靠人们世代口口相传;有了文字后,社会发生的故事就载之于册,代代流传;而电影电视出现后,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讲故事的手段更加丰富,故事也更加吸引人。然而随着近年来收视竞争的日趋激烈,观众对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观众的耐心却越来越少,一个节目如果不能在一分钟甚至十几秒之内抓住观众的心,观众就可能用手中的遥控器无情地将之抛弃。收视率上不去,节目的作用自然无法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败下阵来。Discovery国际电视网总裁慕珂女士曾说过:“电视是一种讲故事的平台,要使电视吸引观众,要让观众选择自己的频道,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性’。”①纪录片要想生存及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观众的欣赏水平可能千差万别,但对故事的诉求却都是一致的。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心,从而将他们锁定在节目里。纪录片故事化能够使原本真实的故事更生动、更典型、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并将纪录片的教育、愉悦和认识的功能与观众的欣赏、娱乐和求知的要求相契合,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和提高收视率的效果,不但解决了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还成为纪录片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

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走向纪录片国际化之路。纪录片故事化的历史在我国还比较短,面对纪录片的故事化,很多人还觉得新鲜和茫然。其实在国外,纪录片一直有着故事化的传统。纪录片的“鼻祖”——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本身就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1922年他在创作《北方的纳努克》这部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纪录片时,就开始注意将悬念引入讲述的故事,甚至不惜通过“搬演”的方式。比如纳努克猎海豹的长镜头,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尤里斯·伊文思在评价自己的代表作《风的故事》时曾说过:“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穷亲戚,我们想通过这部影片表现故事片和纪录片是一家子,它们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②如今真人扮演、画面分割、MTV、动画等手法,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纪录片的制作中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顺应这股潮流,我国纪录片的创作也应走故事化的道路,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使我国的纪录片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既能抓住国内观众的心,又能吸引国外观众的关注;既能实现社会效益,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如此,我国的纪录片才能顺利地与国际纪录片市场接轨,尽快融入国际社会。

然而,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不可逾越的底线——真实。但在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中,这一底线正不断地经受着冲击和挑战。

纪录片故事化过程中的偏颇与迷惑

正如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和著名学者阿兰·罗森塔尔所说:“纪录片以戏剧艺术方式呈现出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增强了自身的价值,吸引了观众,也因此获得更多被关注的机会。”③纪录片故事化极大地推动了纪录片自身艺术内涵的丰富,也促进了整个纪录片行业的新发展。但故事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纪录片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纪录片的持续发展带来一些隐忧。

浅尝辄止——纪录片的价值迷失。一个好的故事就如为纪录片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创作者悲悯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才是纪录片故事化的灵魂。如今,有些纪录片创作者把目光聚焦在小人物、平民和弱势群体身上,这本身无可厚非,問题是他们只是把这些对象当做“幌子”和“卖点”,仅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对这些人的命运进行单纯的记录和宣扬,并未对这些人物不幸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因而未能触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说过:“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过头的戏剧化方式,观众反应很快不是变得矫揉造作,就是厌倦透顶。”④纪录片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揭示现实社会大众的生存环境,通过记录和展示他们面临的情感迷惘和内心挣扎,给观众以普遍的启示。而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想的缺失,导致纪录片在故事化中对自身价值的放逐和迷失,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故弄玄虚——故事性不是打开收视率的万能钥匙。纪录片的故事一定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创作者不能以自己的艺术偏好任意虚构,更不能为故事而故事,把故事当成打开收视率的一把万能钥匙,故弄玄虚甚至愚弄观众。前些年某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片子,说峨眉山有一座古寺,地处森林深处,它的屋顶从来没有一片树叶。经过漫长的、故作深沉的、多角度的分析,并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人员、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等,最后得出结论——是风吹走的。节目播出后,观众感到受到了愚弄,甚至对纪录片产生了反感。可见,一旦离开了真实生活中蕴育的人性、情感、命运变迁等深层的内涵与鲜活的细节,再高超的故事技巧也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情景再现——挑战纪录片真实的底线。所谓“情景再现”,就是根据历史事实,用表演的方法,还原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最典型应用就是情景再现。情景再现突破了画面缺失的时空语境,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也强化了作品的故事性,对观众可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但是也应明确,“再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并且也不是唯一的手段,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纪录片最不可替代的价值——真实性,首先来源于大量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真实时空环境。现实中所蕴涵的那种原生态的真实性,以及对观众最直接的冲击和震撼,是即使再精致的情景再现也无法还原的。不仅如此,情景再现的滥用,也为纪录片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1993年,日本NHK特别节目播出的纪录片《禁区——喜马拉雅深处王国:姆斯丹》造假被揭穿,引起当时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NHK对观众不负责。国内拍的一些纪录片在运用情景再现时也存在过滥的现象。有些纪录片大量用演员进行“扮演”,使观众辨不清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假作真时真亦假”,情景再现用得过滥的结果,就会对“真实”这一纪录片的底线发出挑战,从而颠覆观众对纪录片的信任。

纪录片具有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在保持真实的前提下,借鉴电影和电视剧的叙事手法“讲故事”,无疑会使纪录片更多地吸引大众的目光,使纪录片的价值发挥如虎添翼。然而,只有建立在深层精神内涵基础上,恰当的手段运用和精确的尺度把握,才是纪录片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52WX1005)

注 释:

①赵怡:《浅谈对纪录片故事化的几点思考》,《新闻传播》,2010(4)。

②玛斯琳·罗丽丹:《玛斯琳·罗丽丹的讲话》,《世界电影》,1999(1)。

③阿兰·罗森萨尔:《何为纪录剧情片——影视中事实的虚构》,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

作者:陈留留 王艳玲

上一篇:妇幼卫生成本测算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