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金融供需不平衡。面对这种状况,农村金融经营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成本管理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核心部分,如何进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变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的管理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 篇1:

企业开户核准制改备案制后商业银行账户管理策略

摘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9年完成企业银行结算账户开户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企业开户核准制改备案制后,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层层压实账户管理主体责任。采取强化数据共享、保持开户资料动态符合性、强化可疑交易监测、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等多项措施,加强账户业务管理,切实防控业务风险。同时,优化账户业务流程,提升开户服务便捷度,改善营商环境。

关键词:企业开户 核准制 备案制 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层层压实账户管理主体责任

商业银行要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重塑账户管理意识,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层层压实各级分支机构账户管理主体责任。

1.1修订内部考核制度,建立以账户质量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应摈弃单纯以账户数量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应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建立以账户业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1.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业务规范有序

商业银行应全面梳理账户管理业务工作流程,明确开户管理、交易监测、对账核查、业务变更、账户撤销各环节的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建立账户全生命周期的内控制度。该双人复核的应坚持双人复核,杜绝账户业务一手清,比如,在开户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向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核实开户意愿,并坚持双人复核开户资料和开户意愿,主动甄别风险,拒绝异常开户。

1.3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商业银行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风险事件的要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自上而下层层压实各级分支机构账户管理主体责任。

2加强账户业务管理,切实防控业务风险

2.1强化数据共享,畅通客户身份核实渠道

首先,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公司部、个人金融部、信贷部、运营管理部、互联网金融部、国际业务部等各业务条线的客户信息和相关交易信息的数据资源共享,为客户身份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充分利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人民法院、检查院、民政部门、技术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的有关企业登记注册信息、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信息、违法违规信息等数据资源,核实客户身份,评估客户风险。再次,积极探索利用商业数据库,多渠道多维度采集客户身份信息,探索利用不同渠道、不同维度的客户信息开展多重交叉验证,辅助客户身份识别,持续提高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效率。

2.2保持开户资料动态符合性,加强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银行账户存续期间,商业银行应当对企业开户资格和实名制符合性进行动态复核,确保存量账户的客户持续符合开户资格。商业银行发现企业开户资料因逾有效期而失效的,应要求客户限期内补充有效证明文件,未在规定期限内补足的应采取中止服务、妥善保存开户资料和交易信息等措施;发现企业因违法违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或发现企业发生其他丧失开户主体资格的,应通知企业限期前来办理销户手续,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前来办理销户手续的,商业银行应采取中止服务、妥善保存开户资料和交易信息等措施,涉嫌犯罪的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公安机关。

2.3完善可疑交易监测模型,强化交易监测

商业银行应结合客户身份信息和账户交易特征,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监测模型,加强可疑交易监测,及时发现出租、出借、非法买卖账户、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积极采取中止服务、报告主管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等措施,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2.4对客户开展风险评级,实施分类管理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企业开户环节获取的信息,结合日常可疑交易监测结果和交易特点,综合研判,对存量企业账户开展风险评估,根据其风险评估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对于高风险账户或长期不动户采取重新核实客户身份、限制交易渠道、限制交易金额或提高对账频率等措施,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3优化账户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此次企业银行结算账户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放管服”改革步伐,提升企业开户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商业银行应借此机遇,在有效防控业务风险的前提下,全面优化账户服务,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体验,进一步推动改善营商环境。

3.1全面优化企业开户流程,提升账户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应结合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工作,进一步优化企业银行账户开立、变更、撤销业务流程,提高企业银行账户服务效率,提升企业满意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开户便捷度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柜员机、微信公众号等电子渠道为企业提供开户预约服务,支持企业在线填写开户申请、预提交开户资料和银行在线预审核,争取做到企业开户一次性办结。同时,积极整合银行账户开户申请书、账户管理协议和企业网上银行等基本结算服务申请书和产品协议,尽可能减少信息重复填写,实现开户与基本结算服务一站式办理。可探索将开户业务系统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企业注册登记系统、电子预约开户系统对接,自动生成、打印开户申请书等,实现线上线下开户联动,减少企业临柜时间,提高开户便捷度。

3.3采取技术手段,提高客户身份识别能力

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将生物特征等各类新兴技术应用于辅助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中,将人脸识别、声音识别、指纹、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企业开户流程,作为读取、收集、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提高客户身份识别能力和开户服务效率,推动改善营商环境。

3.4实施普惠金融,服务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企业与银行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可以双向选择,以平等自愿为原则,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企业,争取优质客户、追求盈利无可厚非,但作为金融中流砥柱,应当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普惠金融义务。商业银行可以爱富、爱大企业,但不可嫌贫、嫌弃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当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打开服务之门,切实转换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在有效防范业务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开户流程,强化内部管理,严禁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设置人为障碍,不得以种种理由拖延开户,不得随意拒绝开户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5号)[Z],2013-4-10.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试点取消企业银行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发的通知(银发﹝2018﹞125号)[Z].2018-5-14.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79号)[Z].2018-8-5.

[4]景翠蓮.央行账户管理新规与虚拟银行卡[J].金融会计,2016(3).

[5]官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法制化探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8(6).

[6]周子衡.账户:新经济与新金融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美)斯普拉格.账户的哲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作者:景翠莲

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 篇2: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的管理策略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金融供需不平衡。面对这种状况,农村金融经营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成本管理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核心部分,如何进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变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的管理策略。

关键字: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策略

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竞争逐渐形成了以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其围绕着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将成本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如今,银行的首要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增强银行之间的竞争力。想要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的管理。只有控制银行成本,提高银行利润,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现状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的预测、计划、分析等。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商业银行成本就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各个环节中所消耗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而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在满足客户服务的同时对银行的消耗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用最小消耗获得最大的利益。

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决策和调控。成本的决策在成本经营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本决策就是借助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对银行的成本进行分析和判断,达到最小化的原则。成本管理中的调控也是管理中常用的一个手段,其目的和决策一样也是实现银行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

但是就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制约着农村商业银行能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陈旧

农村信用社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已经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这种提高和飞跃同时也需要银行成本管理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陈旧的管理理念制约着成本管理的控制手段。在过去的成本管理理念中就认为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银行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没有形成人人是成本管理主人公的意识,没有树立成本管理人人有责的意识。这就是造成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落后的原因。

(二)不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一个不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于成本管理来说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就出现了商业银行成本控制和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和不健全、吃“大锅饭”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本费用的高低与部门、员工的考核并未真正挂钩、成本费用的约束控制机制反应不灵敏等情况。不灵敏的约束机制很容易导致银行成本的高居不下,对于银行的获利来说就变得十分困难。

(三)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银行成本管理能否有效,管理方式是关键。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管理工具或管理方法。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方式主要釆用成本费用预算定额管理制、成本费用报账制、成本费用比率管理制等成本管理手段。但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这些管理方式都与行政管理挂钩,这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不能够更好地有效管理,银行成本不能够有效地控制。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对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有我们不断更新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才能够创建高效益、低成本的经营,为农村商业银行获得最大利益。

(一)更新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成本管理机制。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决定方向。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更新成本管理理念。首先要树立全员统一的全面成本管理理念,确保农村商业银行全体员工都意识到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或某些管理者的事,而是与员工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事;另一方面,成本管理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全员有组织地参与成本管理活动,做到专业化与全员管理相结合。将成本管理作为管理者、经营者、作业者的自我约束行动,将成本管理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有机衔接。

(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实施成本作业分析。

一是引入成本动因分析,制定费用定额和支出控制标准。考虑到银行产品经营的复杂性,可以引入产品标准成本的思想,制定支行和部门在不同费用和支出项目上的标准成本,先运用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分析方法,以支行和部门作为成本控制对象,改善现有的费用定额和成本支出控制方式。二是重构业务流程,优化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法是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这一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或再造,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优化,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

(三)建立投入产出分析制度,增强成本管理全程控制。

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要改变农村商业银行传统成本管理的静态控制模式,把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提前到动态决策与执行环节实现全过程的动态成本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成本投入产出分析制度,一方面将成本控制环节前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面成本管理要求的全过程控制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投入产出分析制度的建立可以为银行内部成本开支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树平.TZ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2]方爱国.关于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6,07:86-95

[3]富欣.谈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2,22:67-69

[4]李锐颖.商业银行全面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作者:刘秀文

商业银行管理策略论文 篇3:

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对该协议的滞后性,提出加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要求

2004年6月26日通过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无疑对各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看,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应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与新协议的要求相适应,商业银行应把风险管理上升到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高度,在组织制度上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要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既同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又充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二)必须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要重视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此外,在银行业务不断国际化的趋势下,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国际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甄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以系统防范在世界任何地方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

(三)强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机制。新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具体要求。如,提出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明确规定信息披露包括核心信息披露和附加信息披露两种情况;在综合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方面,不仅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资本结构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同时,加大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者的惩处力度,遏制信息失真现象。此外,新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支柱,充分肯定了市场约束机制对银行有效、合理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同时,希望借助市场力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和稳定,并配合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工作。

(四)加强外部监管。新协议要求各国监管部门从被动的执行身份,转为积极主动介入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的身份和职能。各国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要从原来单一的最低资本充足水平,转向银行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状况。

(五)风险管理的措施须不断趋于完善。新协议在资产评级方面,除继续保留外部评级方式外,更多的强调银行要建立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并以此来衡量风险资产,进而确定和配置资本,而且还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基础的IRB方案(Intem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和高级的IRB方案。

二、新协议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冲击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及理念、资金管理的效率及银行发展的硬件和软件水准,都与倡导新协议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达到新协议的标准。因此,新协议的产生必然会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带来巨大冲击。

(一)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偏高,资本充足率较低。我国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低,银行负债经营,资金运营效率不高。新协议要求银行采用标准法或IRB法来处理信用风险,这样,银行资本不足的问题将凸显。面对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触角将伸人中资银行业务的每一个角落,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二)风险评级方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采用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规定的贷款分类方法进行贷款管理。评级体系多实行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虽然内容简单、易于操作,但也存在较多缺点:过多依赖主观判断、重贷后检查而轻贷前分析;缺乏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

(三)对金融创新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许多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和实现保值,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证券化等。然而,这都属于表外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由此产生的风险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潜在性,银行风险管理更日趋复杂。而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对此类风险的防范恰恰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

(四)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在新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目前,国内各银行对信息披露工作还缺乏规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由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我国银行业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五)尚未形成以市场导向为主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业务授权、激励约束等机制依然遵循行政导向,现代金融监管是应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而不是以行政审批为导向的监管。这与新协议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加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策略

为适应新形势下金融监管要求和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新协议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较为严密和完善的框架体系,是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努力的方向。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及风险管理的状况,我们应正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规定的新变化,分清重点,有条不紊地推进银行业改革。

(一)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二)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从长远看,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有赖于商业银行通过综合化改革,解决单一的国有产权制度与财政注资能力不足、高税赋与银行自我积累能力不足、金融管制与盈利能力不足间的矛盾,为解决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问题提供制度基础。

(三)规范银行信息披露。新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支柱,对银行信息披露给予新的强调。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又要考虑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按新协议要求,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

(四)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各商业银行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此外,监管部门应促进国内外银行在内部评级领域的技术交流。同时,积极发挥国内银行间的整体协作优势,组织并利用各商业银行的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

(五)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差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李琪)

作者:马境晗

上一篇:电视剧戏剧性管理论文下一篇:地理信息环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