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戏剧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改革开放为新疆电视事业的起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开始显现荧屏,至今已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时间和创作机构为坐标,根据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取向、创作倾向的转变,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历程。对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状态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而言,本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视剧戏剧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剧戏剧管理论文 篇1:

非中心地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非中心地区不同类型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而非中心地区的戏剧影视文学因为远离戏剧影视中心,不具备相关的艺术氛围和实践环境,加上师资力量匮乏,所以其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文化大发展的基点上,实现专业建设与文化建设、专业建设与当地艺术传承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建构适合非中心地区的戏剧影视文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非中心地区 戏剧影视文学 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的戏剧影视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影票房连年高涨,2010年票房超过百亿,2011年票房超过130亿元,2012年达到170亿元,电视剧更是发展红火,最近十几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几百部、几千集电视剧生产,到2010年更甚,“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发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度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36部14685集”[1],“201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1437部,46190集;同意公示的共1040部,33877集。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共469部,14942集。这一数字,比2010的年14685集又增长了17‰”[2],到2012年虽然生产总量没有持续上升,但是电视剧的播放依然有不错的形势,并且随着电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和电视剧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各种娱乐节目也在电视和网络上大行其道,发展迅速。戏剧业也有复苏的迹象,上海话剧艺术最近每年的利润都在6千万以上,浙江的越剧也是蓬勃发展,虽然当下的话剧市场主要在北京和上海,但是,其他二线城市也在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牌。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文化产业的形势与前景显然被看好。

2010年,艺术学由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级为一个门类。原先艺术学一级学科下面的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组合升级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由此戏剧影视学的教育开始在各种学院蓬勃发展起来。

因为戏剧影视业的迅速发展态势,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号召,同时各地大学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传统专业出现了发展的后劲乏力的状况,于是很多的学校将新专业的发展目标定在戏剧影视学的专业设置上。现在全国各地各大院校设置了戏剧影视学的各种专业,有的甚至达到了泛滥的程度。非中心地区的高等教育不是很发达,戏剧影视教育更是没有基础。但是最近几年戏剧影视学专业仍在很多学校兴办起来。考察目前全国各类高校戏剧影视学的专业建构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艺术类院校,包括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等。这些院校专业开办历史较悠久,专业教育比较发达,但是也有像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最近几年才开始兴办戏剧影视专业的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是传统的戏剧影视专业,包含“编、导、表、摄、美”,即戏剧影视文学、表演、导演、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也涉及影视的其他专业,比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其相应的教育模式是以纯粹的戏剧影视艺术为核心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综合性院校类,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梧州学院等,其戏剧影视学专业格局的形成是通过相近专业的相关发展进行渐进的跨界式发展:先是开设相关的戏剧影视选修课程,如传统戏曲欣赏、中外电影鉴赏、影视评论写作、电影名片分析等,然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甚至计算机专业中设立戏剧影视方向,这是一种介于艺术与文学或者艺术与电子技术之间状态的专业。三是一些诸如财经学院、体育学院之类院校也介入到戏剧影视的教育之中,比如天津体育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药学院等,纷纷借机举起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大旗,跨界进入戏剧影视学的专业教育。四是职业技术学院类,如南宁职业学院、广西演艺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他们强化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进行戏剧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其对文化理论的教育功能,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等,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戏剧影视学专业目前是以本专科院校或综合性院校的特色专业形态存在着,在内容上涉及的专业也比较广,呈现出诸如音乐、设计、中文、新闻甚至计算机等专业的跨界办学状态。

非中心四种类型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既有它们相同的地方,也体现出彼此之间由于定位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明显的差异性,同时还有因为各自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问题。如广西艺术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替戏剧影视产业系统及其他相关部门培养具有较强的戏剧影视剧剧本写作能力,能从事戏剧影视业的策划、管理、制作、评论和宣传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而其主干课程为话剧写作、影视剧写作、戏曲写作、评论写作、戏剧影视表导演、舞台美术基本技能训练、戏剧影视策划与管理、广电编导制作技术、文化管理与法规等课程。而第二类中的广西师范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由中文相关专业转换跨界而来,其大部分课程为中外电影史、戏剧影视理论、以及大量的文学类课程,而广西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因其校新闻传播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就有大量的相关内容,并且偏向影视制作类课程,大有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转化的趋势。因为不同学校间的师资力量、办学理念、技术支持和财政力量不同,加之学校定位、校园文化传承的差异,不同院校出现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近几年戏剧影视业的大发展,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数量需求大,同时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尽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当下戏剧影视业的大发展要求相距甚远,正面临着教育市场与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由于在广西的发展时间短,缺乏相关的艺术环境和实践机会,师资匮乏等原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虽然非中心地区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新的形势、新媒体与文化的新发展,其发展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专业,由于非中心的各个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都是在最近几年设立的,除了像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部分学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置有几十年的历史之外,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在最近几年设置的,比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长安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一大批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在2012年才开始招生,其他如很多一部分学校的戏剧影视学专业的设立也都很短。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积累和文化积淀,再加上缺乏相应的专业氛围,非中心地区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非专业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此专业大部分都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化而来的,所以,他们的课程设置很多是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因人设课,因人而定培养方案,导致非专业化严重,以至于有的学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他们原先设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一些选修课外,基本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他们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连一门有关戏剧写作、电影电视剧写作的课都没有。

二是专业氛围不够浓厚。由于非中心各校的戏剧影视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没有相关的积淀,也没有相关的环境,除了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少数艺术类院校有相关的戏剧演出或者短片的拍摄之外,其他院校基本没有戏剧影视专业的氛围,相关的拍摄设备也比较短缺,也没有能够演出的剧场,甚至没有相关的师资。

三是实践明显欠缺,造成学生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对戏剧影视最基本的常识都不了解,实践能力明显欠缺,这和非中心地区的戏剧影视产业比较落后,没有大的戏剧影视环境有关,也和相关的办学人员的理念有关,此外,这与戏剧影视专业需要的投资较大,学校因为要核算办学成本而故意减少设备和教学设施有关。

四是地处非中心区域,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的地域和民族资源。比如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境内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和民族艺术传统,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博览会的永久驻地,有丰富的东南亚民族艺术资源。但是,这些基本上停留在各个学校的办学口号上,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利用和参考价值。反映在教学体系中,就是没有设立相关课程。

综上所述,非中心地区要发展民族地区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必须摒弃自己的弊端,改变课程体系不专业的状况,进一步发扬民族地区的优势,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以往对原有专业的依赖,摒弃依据现有人员的师资结构,改变因人设课的观念。与国内外戏剧影视强校联系,借助他们长久的办学经验和传统的专业积淀,设定合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符合广西各个院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其次,在师资的培养和引进上,切实下好功夫,以建立一支专业、敬业的戏剧影视文学师资队伍。由于目前的师资来源,建议各个学校要适当降低对新近师资的学历要求,使师资能基本达到满足教学的要求,并对自己原有师资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使现有教师通过在国内外戏剧影视强校的进修、访问和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改变整体师资业余的现状。再就是聘请区内相关业内人士作为课程教学人员,以充实人员短缺的教学第一线。

第三,由于区内大部分院校的专业氛围淡薄,导致学生实践不足的现状,因此各个院校要尽力营造戏剧影视专业氛围,让学生多写戏,多排戏,因为戏剧实践可以作为影视实践的基础,如果有了浓郁的戏剧氛围,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舞台敏感度就得以培养,这对影视创作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以提高学生拍摄微电影的热情,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感悟也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专业氛围的营造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四,利用地处非中心和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让民族资源真实地走进课程,在民族艺术的形式上,使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进行借鉴,以民族艺术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等作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大力发扬民族艺术传统,借鉴民族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非中心戏剧影视文学教育模式。

总之,在文化大发展的形势下,在戏剧影视业急速发展的促进下,非中心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育一定能走出当下的泥沼,步入正轨,去迎接戏剧影视教育的辉煌时代。

注释:

[1]范志忠,姜荣文:《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黄海涛,王乙涵:《电视剧产业的现状与走向》,当代电视,2012年,第7期。

(张默瀚 南宁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530022)

作者:张默瀚

电视剧戏剧管理论文 篇2:

新疆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为新疆电视事业的起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开始显现荧屏,至今已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时间和创作机构为坐标,根据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取向、创作倾向的转变,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历程。对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状态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而言,本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 发展 现状

中国电视剧发展的50多年历程中,国家一贯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由不言自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个民族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登上了新时期的历史舞台,文艺创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没有他们的形象出现的。通过查阅每年的中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的相关资料得知,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年年提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年年制定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全年电视剧制作中所要占的比例。可是和全国每年生产的7000部左右的电视剧作品相比,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简直是凤毛麟角,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更是罕见。其原因众多,除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电视剧创作受新疆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深思。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概念解读及其文化类型

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她的电视剧创作也伴随着中国电视剧的成长而成长。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涉及维吾尔族的饮食起居、婚丧礼仪、宗教崇拜、道德习俗、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所谓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就是取材并反映维吾尔族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表现维吾尔族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精神气韵和性格特征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维吾尔族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能够揭示出其文化底蕴的,在镜头表现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景观及叙事特征的,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认同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具有艺术和文化族群特征的电视剧集成。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按其表现的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取向、世俗平民文化取向、历史演义和民间传奇文化取向等三种文化类型。

主流文化取向:这一类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承担着传播和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强调主旋律。当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成为我国文化格局中最为主要的三种文化形态。由于新疆影视传媒的首要功能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宣传与传播,因而主流文化无可质疑地成为维吾尔影视文化格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化构成。

从1980年至今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主旋律作品。如,1981年新疆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合拍的第一部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蓝色的项链》(民族团结题材),随后的《天山作证》(反分裂题材)、《绿色的梦》(改革开放题材)、《痴情》(爱国主义题材)、《悠悠远乡情》(支援边疆、建设新疆、民族团结题材)、《电话》(改革发展中的新人新事题材)、《亚细亚阴影》等作品和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咱们的主任迪麗拜尔》、《拾花妹》、《天山紧急出动》、《多雪的冬天》(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反恐题材电视剧)、《苍茫天山》、《愤怒的叶河》、《阳光不锈》等作品强调思想性,反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意志、价值观,提倡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坚持民族团结、坚持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等为主题。说是主流文化类型,但这些作品并非有泛文化取向。

世俗平民文化取向:是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类型。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戏剧内容展现的平民化和非英雄化,主要以维吾尔族城乡平民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但这并非有与主流文化正面冲突的意思。关于主旋律电视剧与通俗剧的关系问题,曾庆瑞教授曾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集中体现的是主流文化(同精英文化不同),通俗剧表现的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总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和解释,希望把大众文化纳入主流文化之中。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流文化才终于逐渐承认了文化分化的现实。进入90年代,当主流文化意识到无法将大众文化同化后,它不仅没有再用文化暴力进行压制,而是正视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并把它看做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对文化市场从行政管理逐步地转为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意味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合法化地位得到承认。而且主流文化的文化产品由于手段的保守和陈旧等原因,虽然资金和人力投入很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却如日中天,于是主流文化开始主动与大众文化接近,借用现代大众文化的技术与形式,而不再固守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二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①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有100多部通俗电视剧。它们以最世俗化的思想、最世俗化的情感讲述维吾尔族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展现出现代维吾尔人在社会、文化、经济改革嬗变中的思想、情感变化、心理冲突和真实生活图景。如:《新疆姑娘》、《最后的涝坝》、《驿站情》、《哈密瓜的故事》、《西部风流》、《月亮作证》、《果园》、《阿力木江无赖》、《芦花公鸡》、《傻瓜》、《开在岩石上的花》、《手鼓》、《这不是梦》、《卖牛奶的女人》、《农村来的父亲》、《寂寞的黄昏》、《撒旦与警察》、《喜剧演员》、《奇妙的婚礼》、《妈妈,请原谅我》、《雾晨》、《桥》、《被劫持的逃犯》、《三青年》等。这些作品通过正在经历改革风雨中的维吾尔农村生活断面的描绘,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揭示出城市维吾尔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冲突等客观现实。

历史演义与民间传奇文化取向:“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历史的缺失使历史剧有了不同程度的虚构的空间,演义历史剧正是发挥历史的缺失,借助创作者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去戏说历史。它包括民间文学改变的电视剧和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和传奇都是维吾尔族悠久的生活历史中体验创作出来的,它必然集中反映维吾尔族社会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它主要的来源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间传奇。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中,这一类电视剧所占的比例不多。如维吾尔民间传奇人物、幽默大师纳斯尔丁·阿凡提为主人公的50集电视剧《阿凡提》,以维吾尔民间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阿曼尼莎罕王妃》、《木卡姆往事》,以历史人物毛拉·再丁为主人公的电视剧《阿凡提二世》,根据历史人物额敏和卓的有关史料及民间传说创作的《吐鲁番郡王》,以20世纪初的“喀什土皇帝”马福兴造成的喀什美女康巴尔汗之死为背景的电视剧《病危中的泣诉》等。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机构简介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主要出品于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部、天山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其他省市影视制作部门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疆内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等。这些部门出品的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已经达到200多部,其中,民营影视制作部出品的电视剧偏多。

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部(中心):在新疆1970年建台以后,从1980年开始生产电视剧,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共摄制了45部125集电视剧作品,其中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共有19部67集。

从1980年到1983年是起步、学习阶段,是边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边学摄制方法的过程。这一阶段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教导下拍摄了《心花》、《蓝色的项链》等短片电视剧。从1984年到1991年是初步形成阶段。中国电视剧的迅速發展、年产量的迅速增加,激励了新疆电视剧的生产。制作部独立摄制了《天山作证》、《痴情》、《三青年》、《果园》、《桥》、《被劫持的逃犯》、《亚细亚阴影》、《快乐的小伙伴》、《奇妙的婚礼》、《开在岩石上的花》、《绿色的梦》等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作品。其中,《果园》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快乐的小伙伴》在央视播出并荣获第四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被劫持的逃犯》在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比中荣获电视连续剧三等奖,《奇妙的婚礼》获电视单本剧三等奖。1988年电视剧部正式成立后,新疆有了具有一定实力的制作队伍。从1992年至今,是发展中阶段,也是对电视剧生产的管理体制进行试探性改革的阶段。1993年成立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后,电视剧创作进入市场经济模式,3年内摄制了27部电视剧。其中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有《悠悠远乡情》、《撒旦与警察》、《妈妈,请原谅我》、《电话》、《雾晨》、《古兰木罕》、《阿曼尼莎罕王妃》、《帕米尔医生》等。《悠悠远乡情》在央视播出并在第五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天山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6年(当时被称为新疆电影制片厂)。建厂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生产了100多部故事片,49部312集电视剧,为新疆影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电视剧生产是从1989年摄制第一部电视剧《经理的故事》开始的。电视剧产量中,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占多数,如《西部风流》、《哈密瓜的故事》、《驿站情》、《最后的涝坝》、《寂寞的黄昏》、《愤怒的叶河》、《咱们的主任迪丽拜尔》、《多雪的冬天》、《新疆姑娘》、《天山紧急出动》、《苍茫天山》、《阳光不锈》、《吐鲁番郡王》、《木卡姆往事》、《拾花妹》等。从1994年拍的《哈密瓜的故事》开始引起了疆内外受众的关注和喜爱。1998年出品的《最后的涝坝》获第十九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新疆姑娘》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二等奖、自治区第二届“天山文艺奖”荣誉奖。

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兴。它们以制作通俗剧为主,触及了维吾尔族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有塔克拉玛干音像中心、阿塔西音像中心、纳瓦音像中心等40多个民营公司、中心。这些机构在维吾尔族题材通俗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代表性作品有《阿力木江无赖》、《刀郎青年》、《这不是梦》、《傻瓜》、《手鼓》、《芦花公鸡》、《月亮作证》、《爱情故事》、《乡村保姆》、《远村教师》、《无辜的罪人》、《卖牛奶的女人》、《有凌的玻璃杯》、《母亲的生日》、《农村来的父亲》等100多部,都具有浓郁的喜剧式悲剧色彩。这些民营影视制作部门的作品虽然没有得到播出,但以音像制品形式,以故事性、娱乐性的风格贴近平民百姓,满足了百姓少花钱天天乐的简单而即刻的精神需求。

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经历了30年的历程,共有200多部电视剧,跟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相比可以说处于优先发展阶段。但在电视剧评论和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笔者通过一番搜集、整理,简单地梳理了其发展现状,以迎合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的号召,我们要加大关注力度、挖掘题材、不断提高其文化品位、寻求本土创作的可能性。从整体而言,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从类型到创作观念到创作格局都显得单一和陈旧,还需要在创作观念和格局上进行改革,要突破现有的模式和观念,吸收和借鉴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经验,认识并积极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着重培育本土影视人才,创作触及生活、及时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民族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来抗衡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日趋庸俗和商业化、程式化的不良趋势。

注释:

①曾庆瑞、郝蓉主编:《通俗电视剧艺术论——世俗生活的神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吴素岭:《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切吉卓马:《藏族题材电视剧类型分析研究》(硕士论文),2007年版。

3.《开拓进取、迈向二十一世纪》——庆祝新疆电视台建台30周年论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部资料,2000年新华印刷厂出版。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生,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讲师)

编校:郑 艳

作者:再米拉.米吉提

电视剧戏剧管理论文 篇3:

中国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的合理走向

摘要:纵观近期的电视剧市场,可谓一场名著翻拍的饕餮盛宴。各大名著翻拍剧纷纷登场亮相,掀起阵阵收视热潮。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翻拍热,原因有很多:首先,主要是利益的问题;其次,缺乏中国近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当经典名著的翻拍过于泛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和名著吸引力的大幅度下降时,观众的反应自然会从集体声讨和强烈反感进而升级到漠不关心,投资人和创作者自然就会放弃对名著的翻拍进而投入对电视剧市场新的价值的挖掘中,由“红海战略”转向“蓝海战略”。

关键词:电视剧市场 名著翻拍 红海战略

中国电视剧市场概述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1980年的市场导入阶段,到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对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319家电视台进行的调查,电视剧平均播放时长占总节目播出时长的比例为37.6%,而且,近几年电视剧播出占比呈现不断小幅提升的态势。

我国的电视剧市场目前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态势:一方面,产量过剩。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最新数据,电视剧备案公示申报数量每月超过百部,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的产量超过15000集,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其中能在电视台播出的却只有七八千集左右,剩下的根本无法和观众见面。我国的电视剧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各大电视台对于精品电视剧都是“抢着要”。制作精良、有良好收视期待的电视剧肯定不愁卖不出去。以中国电视剧消费的龙头企业央视为例,央视在最新改革之后,将成立一个全新部门——电视剧节目采购中心,负责购买国产电视剧、引进境外优秀影视剧和节目,而整体投入将达到16亿元,并实现对好剧购剧价格“上不封顶”的政策。以央视每年购买2000集左右的电视剧计算,平均每集价格在80万元左右。此前,央视购买热门独播剧最高也不过如此,这些情况都表明,电视剧市场将进一步被激活,电视台对电视剧的投入是越来越舍得了。

这两个方面本身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生产的火热使得佳片迭出,这正是卖片市场门庭若市的源头,而卖片市场的高回报反过来又成为生产火热的刺激和诱惑。

2010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翻拍风盛行

在看似欣欣向荣的2010年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正悄然刮起了一股翻拍热潮,尤其是名著翻拍的热潮。纵观整个2010年的电视剧市场,可谓一场名著翻拍的盛宴。新版《红楼梦》,从红楼选秀到导演风波,在拍摄之前已成为一个娱乐话题,闹得满城风雨。整个片子总投资高达1.18億元,创下了内地电视剧投资天价。新版《三国》去年成为电视剧市场的标杆,其1.55亿元的高额投资再度刷新了中国电视剧投资的纪录,但其播出的卖片价格高达267万元一集,这使得该剧即使在如此高额的投资之下,单凭卖片就赚了1亿多元。《西游记》的翻拍也颇为热闹,出现了两个版本,其中浙江卫视制作版,由费振翔、陈司翰领衔主演,主打帅气师徒、美女妖怪。

不知不觉,翻拍已成了主旋律。从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发布的立项公示里可以发现,题材撞车的影视作品数量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三队杨家将、两个李小龙、三部封神榜、四个孙悟空、两位白娘子。有网友戏称,中国的电视剧进入了“啃老”时代。

电视剧名著翻拍盛行的幕后推手

之所以有今天的翻拍热,原因很多。首先,电视剧名著翻拍成风主要是利益的问题。资本天生具有的逐利特性导致了投资方投片时要尽量选择风险小回报大的项目,这个时候,名著翻拍的巨大利益就浮现了出来。名著翻拍的电视剧先天具有两大优势: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而关注程度相对较高。

电视剧的营销必然是需要进行宣传的,营销原创剧首先必须让观众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剧,你是什么题材的,你有哪些卖点,这可能要花费不菲的运营成本却又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翻拍名著的商机会来得比一般的原创剧要简单一点,同样推广一部电视剧,翻拍名著的电视剧的推广费可以节约很多,不用宣传观众就知道其主要内容。借助名著的广泛读者基础,翻拍剧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流通,这就是翻拍名著电视剧的先天优势之一。

翻拍名著电视剧必然是要挨板砖的,几乎每部翻拍名著电视剧都会招来一片质疑声。不管翻拍得好还是不好,必然会引起两派的争议,有一派是赞成,有一派是反对。这在电视剧还没有公映甚至还没有拍摄时就能带来巨大的关注度,而伴随着这种关注度,投资方稍加炒作就能轻易地让翻拍名著电视剧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和广大电视观众热议的话题。而一旦播出,几乎所有人一定要去看一看,高收视率就是以此作为保证,这就是翻拍名著电视剧的先天优势之二。

由于这两大优势,翻拍名著的电视剧对于投资人来说,有一个基本的市场预期,相比原创剧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风险来说,翻拍名著的电视剧很容易给投资方带来巨大的利益空间,这一点在影视已经进入商业操作的现状下是很难抵挡的,利益问题是名著翻拍最主要的幕后推手。可以说,只要有经济效益,翻拍名著就不会停止。

其次,电视剧名著翻拍成风也是因为缺乏中国近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

以好莱坞几十年的统计来看,其剧本最主要的来源是文学作品的改编,很多我们熟悉的影片,都是来源于优秀的近代与当代小说。包括纂辑文学、近代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改编占到一半左右甚至更多,比如《肖申可的救赎》、《勇敢的心》。第二大类是来源于原创,比如近期热播的电影《盗梦空间》。第三大类来源于戏剧,包括话剧、音乐剧以及其他相关的戏剧类型,比如好莱坞经典名剧《音乐之声》。第四大类就是关于动漫、科幻以及其他一些材料,比如《狮子王》、《星球大战》系列。文学正是支撑了好莱坞100年不衰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电影大部分也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而今天由于文学创作源头的枯竭、传统文学极大地衰落、国民阅读习惯改变、阅读质量和阅读时间不断衰退等原因,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近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已经越来越匮乏,加之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就不得不向我们文学名著的祖宗和影视界的先驱去索要剧本的材料了。因此,原创的生命力不够也导致了中国的电视剧进入“啃老”时代,这是电视剧名著翻拍成风的另一个原因。

电视剧过度翻拍的弊端

尽管商业上捷报连连,却无法掩盖电视剧过度翻拍的种种弊端。首先是过度侵占市场资源。名著翻拍剧获得巨大市场成功的另一面是对市场资源的过度侵占。这是对投拍资本的侵占,是对电视台买片资金的侵占,也是对电视观众注意力的侵占。名著翻拍剧由于其对投资方的巨大吸引力和超越之前经典版本的必然要求导致其具有大投入的特性,这毫无疑问将占据大量的投拍资本,间接导致其他原创剧吸引到大资金投入的难度增大。而前期的大投入和高关注度又非常容易侵占大量的电视台买片的资金和电视观众本已有限的注意力。这些因素都将使得原创剧生存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很多优秀的电视剧可能会因此而“胎死腹中”,抑制创新,不利于百花齐放。

其次是质量良莠不齐。客观地说,名著翻拍剧大部分还是相当不错的作品,毕竟整个中国影视剧业通过近些年来不断的艰苦奋战,生产力水平上来了,这是一个数以千计的人构成的团队,他们集体形成了一个生产力。像新《三国》、新《红楼梦》这些具有过亿投资的大作,在这个生产力的基础上,拥有豪华的明星阵容或者精良的后期制作应该是不难保障的。然而,名著翻拍剧的队伍中同样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即便是新《三国》、新《红楼梦》这些不错的片子同样有诸多瑕疵存在。

再次是同质化严重,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再好的题材一旦被反复翻拍,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同时也是对电视剧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对于电视剧创作者来说,在题材撞车的情况下如何超越其他竞争者,赋予传统名著更多的个性,也让所有人搅尽脑汁、挖空心思,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导致剧情雷、造型雷、台词雷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名著翻拍电视剧为了比竞争者更早地拍摄、制作完成,从而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而日夜赶工,一不小心就会产生粗制滥造的现象,这對于整个电视剧市场的质量和经典名著本身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伤害。

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风的合理走向

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热潮还能走多远?电视剧的名著翻拍具有其一定的市场合理性,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状况保持在当下的境况,电视剧翻拍的热潮就会在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保持下去。只要是有经济效益的成功作品,都会有人去翻拍。

但是物极必反,电视剧的生产也是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那么就应当遵循相应的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翻拍剧的盛行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的。经典名著尤其是诸如四大名著这样的具有广大群众认知基础的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的,第一个翻拍的人也许是经营的天才,第二个第三个翻拍的人能否赚回成本则是个未知数。市场经济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调节,当经典名著的翻拍过于泛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和名著吸引力的大幅度下降时,观众的反应自然会从集体声讨和强烈反感进而升级到漠不关心,等到没人关注的时候,投资人和创作者自然就会放弃对名著的翻拍进而投入电视剧市场新的价值的挖掘中,由“红海战略”转向“蓝海战略”。

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来源于管理者对电视剧市场的引导和干预,比如说国家广电总局。面对名著翻拍风,管理者出台相应规定限制翻拍剧的比例也是很有可能的。总局向来是火什么灭什么,这种管控的效应在总局对待选秀节目和相亲节目调控后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是立竿见影的。当然我认为有关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建立一种“激励”机制,鼓励电视剧的独创性,让更多的电视剧创作向更多更新的方向发展。

总之,名著翻拍是当下我国电视剧市场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市场力量将会决定翻拍热的最终走向,我们期待名著翻拍电视剧中精品的不断问世,更期待红海退潮后留下的更为广阔的原创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中国电视剧播出和制作业调查主要数据和结论》。

2.国家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关于2010年8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作者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导演,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硕士生)

编校:施 宇

作者:陆昱伟

上一篇:政治课高职教育论文下一篇:旅游业结合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