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18

内容摘要过去五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管理体制不断深化,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投入逐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必须认识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视剧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剧文化管理论文 篇1:

发展文化产业需明晰权力边界

国家广电总局近期继下达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后,又再度高调发话,指出近期电视剧制作中出现的“不足取的创作倾向”,用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并“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混乱”,“整体格调不高”,是一种不应该提倡的创作方法。

在中国国情下,文化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比物质生产与消费更为复杂得多的领域,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分寸与火候也更不好拿捏。正因为如此,尽管某些禁令、限令或者“点评”也屡屡引发争议,招来抱怨甚至喊冤声,但文化管理部门的出发点仍是出于对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出于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考虑。

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是,管理文化产业不是为了管死,而是为了管活。尤其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民众的文化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文化需求正在爆发的当下。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生产和传播都由政府包办,文化体制改革事实上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雖然现在很大一部分文化事业也是由社会来承担,民营资本与民间力量对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但有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较之整个经济发展,仍然“计划”色彩浓厚,仍然习惯于扮演“娱乐大管家”的角色。这个“管家”总是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提供给民众的文化产品的口味以“家长”般的关心,惟恐文化市场的混乱、“低俗”毒害民众的精神生活,败坏道德人心。

管理部门有这样的忧虑完全可以理解,对文化市场也的确不能放任“一切向钱看”。只是,文化管理部门往往“全能”到对何为美丑、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都面面俱到,大有包办民众选择文化消费品之势。如果这种包办只限于倡导层面,尚可理解,然而这种包办却常常直接转化为政令。

一些文化管理部门的政令往往让业界无所适从:一是总喜欢使用一些比较模糊的字眼,比如低俗、格调不高等,且对什么叫低俗、何为格调不高,缺少明确的标准与界定。二是针对电视、电影、书籍、音乐、网络等诸多文化产品,一方面禁令、限令频发,另一方面又存在朝令夕改。

标准的模糊与政策的不连续,必然造成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盲目和混乱。模糊化、随意地处置个案,让行政部门与行政对象都犹如盲人摸象,既导致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忙不迭地寻找底线与红线,也损害管理者的公信力,而作为文化消费者的民众也未必领情。

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智慧产业,对自主创新的含量要求更高。创新,最怕模糊化的“人治”,最渴望权力边界清晰的法治。如果仍然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用“人治”的办法管文化、办文化,只能窒息文化产业的发展。

几年前,有关部门曾提出中国存在“文化赤字”问题,即较之中国对外经贸连年“出超”,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则是严重的“入超”要改变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入超”,必须解放、激活我们的文化生产力。而这又有赖于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真正实现职能转变,实现文化生产的管办分离,少一些禁令,多一些服务。最根本的,还是严格遵守宪法,以宪法和法律的精神与原则清晰划定权力边界,而不是动辄出台禁令对文化市场挥刀相向。

文化生产离不开民间力量,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必须确保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营造法治而非人治的环境与土壤。通过法治营造健康、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的制作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有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本刊编辑部

电视剧文化管理论文 篇2: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内容摘要 过去五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管理体制不断深化,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投入逐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必须认识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立法、加大投入、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建设,是未来十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节点。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八大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作者 张桂琳,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 教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项课题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大会。大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四次提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我们下一阶段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指针。

过去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取得的成绩

过去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回顾和总结过去工作时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近十年来的大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既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大趋势的合理逻辑延伸,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些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实现人民文化权利的认识,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人民的普遍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和规划其发展。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第三部分专门部署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分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普及文化知识、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五个方面,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提高认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供给能力、创新机制、加强领导六个方面做出了全面的部署,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专门的政治保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第三部分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在确认“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十二五”纲要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表述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深入,为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扎实的政治基础。

第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是公共服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明显,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和对既有体制的改革,也必须跟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人民需求的步伐。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政府公共服務职能的发展,文化领域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事业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文化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在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撬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杠杆,也是发展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措施。

第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政策,支持社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明确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法律地位、权利和责任,以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捐赠、赞助文化事业,是许多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上的普遍做法。我国《行政许可法》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它要求解决政府行政权力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培育文化市场自律机制,充分发挥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文化市场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把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实现文化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理性化。总体而言,我国宪法对文化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作了全面的规定;《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部门法规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许多具体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我国地方性文化法规和文化行政管理规章也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四,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加,带动全社会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分别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1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日益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设施覆盖率稳步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积极性和多样性都显著提高。

加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虽然确认过去五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依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说明党中央对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其与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只有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重视我国发展过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一基本矛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了保障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常有利于保障与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将对我国的人权事业和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一方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即保障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四项内涵之首的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通过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改善广大公民的文化生活,为公民的精神生活提供基本的消费品,为公民的发展和完善创造基本的文化条件。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分享文化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共同经营、传播、创造和保护公共文化的动态体系。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之后的运作和管理,都必须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合作的网络型治理结构,它为公民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还有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协商、决策、执行等共同合作的机制,以及创作、展示的平台和共同保护个人和集体文化成果的制度。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培养公共精神,锻炼公民能力,在培养和锻炼中保障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动态机制。

第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普及与传播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对话与融合,传播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营造适于先进文化普及与传播的社会氛围,而且有利于强化先进文化普及与传播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创新先进文化普及与传播的形式,进而持久、便利、均衡地培育公民美德、培育社会良好道德风尚。

第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和公民能力。在现阶段强调公民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对于我国还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关键时期,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没有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素质的公民也就没有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培育和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公民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之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和捍卫自己的文化权利,与他人平等相待、宽容、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有序、守法、诚信地开展公共生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加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举措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要在未来十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公益性文化法律体系,加快相关立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文化立法,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立法步伐,与党和国家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还有较大差距。相关立法政出多门,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的立法十分必要和迫切。如新闻法、出版法、图书馆法、文化合同法等还未制定,既有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需要协调和理顺。

第二,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投融资行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保障。尽管国家财政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稳步增长,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经费投入,对于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大对艺术精品生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多出艺术精品。全面落实中央、各省市区出台的有关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税应予以返还,用于发展文化事业;落实企事业单位赞助、捐助文化事业的税前扣除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扶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建设。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企业赞助公益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2 ]

第三,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组织保障。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因为文化事业单位是生产公共文化产品的细胞,尤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具有强烈均等化倾向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生产主体的重要职责。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使用方法,应由“一次性拨款制度”转向“基于项目管理制度”,变供养经费为项目经费;允许文化事业单位推行岗位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机制,将分配自主权真正落实到基层事业单位;根据文化单位不同行业要求,制定特殊文化行业退休政策;创新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改革配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后顾之忧。[3 ]

第四,加快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广大人民的基本功能,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惠基层人民。均等化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原则,目的在于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狠抓基层。未来十年,必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发挥它们的场地、专业优势,加强对自乐班、农家文化大院等群众公共文艺活动的业务指导,定期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为群众搭建参与平台,逐步增强基层文化单位的吸引力、凝聚力。在重点工程方面,必须推进和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信息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

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评价和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抓住立法、投入、组织、基层四个方面的关节点,为发展和完善并在未来十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

[2]蔺光.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理论界,2008(4).

[3]郭珉媛. 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部门发展战略构想. 前沿,2008(11).

编辑 杜运泉

作者:张桂琳

电视剧文化管理论文 篇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艺创作健康繁荣

[摘要]本文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繁荣文艺创作关系的角度,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有关论述做了初步的学习和思考。首先,本文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做了简要阐述。第二,本文以国家艺术基金成立这一里程碑式事件为例阐述并解读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繁荣文艺创作的总体思路。第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就构建“双效统一”的体制机制,促进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本人的学习体会。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 文艺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优秀文艺作品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7.0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并强调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1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围绕这段论述谈谈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宏观的方面来看,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并有重大突破

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两效统一、媒体融合发展、高端智库建设、文艺评奖改革、扶持戏曲和影视业发展等70余个文件和有关政策,理顺了内外宣体制、互联网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开展了文化领域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梁”和“柱”。中央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99项,其余5项正按计划推进,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

(二)文化法治建设有重大成果

不到5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歌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4部法律、1部决定。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说力度大、数量多、效果好。

(三)文化产业有重大成就

我国文化产业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大。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提高到3.03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比2012年增长67.4%,年均增速13.7%,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5.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从3.48%提高到4.07%,首次突破4%。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3亿元,比2012年增长137%,其中国产片票房287.47亿元、占总票房的58.33%,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由21部增长到45部,电影银幕数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量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长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总收入从723.5亿元增加到832.3亿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第一大国。
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繁荣文艺创作

十八大以来,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其对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那么如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笔者认为,总体思路还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两个推动:“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之所以提出“两个推动”,原因在于我们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是政府管理部门把一切都抓在自己手里不愿松手,从规划、建设到实施、管理,集运动员、裁判员、组委会于一身,所有的角色都是政府管理部门,这样的体制显然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对于“两个推动”,国家文化部对文化管理部门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一定要有“三个转变”的意识和行动,即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從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原来只面向自己的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2 ]

(二)从里程碑式事件“国家艺术基金成立”看“三个转变”

如何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对象、内容等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在这里,笔者从对繁荣文艺创作有最直接影响的文化资金投入模式的改革创新来思考和解读“三个转变”。

2013年12月30日,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上有一个重要举措——成立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旨在国家层面扶持艺术发展繁荣的专项基金。在资金来源上,国家艺术基金既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也接受社会捐赠,为社会资金资助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开放平台。

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有何意义?笔者认为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有两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新思路和新作为。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管理部门需要创新思路,找到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管理方式,而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就是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管理体制创新,因为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解决了传统文化资金投入模式的弊端。众所周知,传统文化资金投入模式是以政府为主,由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划拨给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然后由后者安排使用。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文化行政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资金往往只能在文化系统内部“体内循环”,因而存在着文化投入分散、缺位和越位并存,资金管理链条长、使用效益不高甚至腐败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种传统文化投入模式的弊端,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就是对原有的文化资金投入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我国的艺术领域引入基金管理,是我国艺术资助评审体制的一次转型,确实是一种体制创新。这种“新”主要体现在国家艺术基金“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上。国家艺术基金的组织结构是这样设计的:一是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基金的决策机构,负责基金的顶层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执行部门。二是成立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基金的组织实施,实际上是一个执行部门。三是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构成包括艺术专家、财务专家和监督管理专家。专家委员会根据功能需要从6千余人的专家库中遴选或随机产生。基金最核心的,即评审的权力、监督的权力以及验收结项的权力,都交给了专家委员会。在组织架构上,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管理中心“三位一体”、适当分设、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分权及共治的特点。三者各有权力清单。这符合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的一般原则。

第二个亮点是从“管脚下”到“管天下”。国家艺术基金将围绕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四大方向进行资助。基金的申报主体面向全社会,不分国有或民营,不分单位和个人,只要符合条件就可申请基金资助。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负责人对此解释得更为明确,“和现有的一些专项扶持资金不同,国家艺术基金的突破点就是,面向全体艺术领域,每个从事艺术的个人。比如,某人没有参加任何艺术组织,也不属于任何院团,但是其正从事某一项艺术——创作一部话剧,只要他想得到资金上的支持,都可以按申报指南申请资助。”如今除了国有文化单位之外,还有大量来自民间的、民营的、个体的文化生产力量。国家艺术基金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而成立的,这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无疑是一利好。据笔者统计,自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共8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这对于繁荣南宁市的文艺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家艺术基金成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是推动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三个转变”的具体举措。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的“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文化资金投入模式,体现了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有利于实现管办分离,突破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对繁荣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快构建“双效统一”体制机制,促进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本文前面已阐明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举措。《国家艺术基金章程》是艺术基金的基本制度,章程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養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简言之,创作优秀作品是国家艺术基金工作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显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大力繁荣文艺创作,而这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以上阐述都涉及到一个关键词:优秀文艺作品。由此我们首先应该思考一个对文艺创作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什么是优秀文艺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文艺界以及社会各界都争论不休、评判不一。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要正确回答“什么是优秀文艺作品”,就要对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有正确的思考和认识,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

(一)正确认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曾几何时,市场经济的衡量指标开始直接纳入文艺评价体系。有人把印数、票房、收视率和点击率作为评判文艺作品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用商业标准完全取代艺术标准。比如,近年来,国内影视市场进入迅猛成长期,各路资本纷纷跑步进场,资本市场甚至呈现倒逼影视创作市场的架势。在资本盛宴的滋灌下,行业乱象丛生:一些作家、导演、编剧一味迎合市场口味而制作低俗、暴力、无脑、粗制滥造的作品,不再用“心”讲故事。像当今充斥荧屏的“抗日神剧”就是一个缩影,在这些抗日神剧中,出现了诸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刀枪不入等无脑的、违背常理的雷人场景。再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悦观众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因此,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亵渎,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笔者认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再创作,赋予其更多现代内涵,从而更好地向青年人传播、向世界传播,应当予以鼓励。但这样的再开发、再创作绝不是没有底线地随意发挥,更不能堕入“娱乐陷阱”,否则作品也不会获得群众认可,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和批评。当然,一个没有任何娱乐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各种游戏、笑话、趣闻等娱乐形式无可非议,但是,把娱乐当成文艺创作的头号价值取向就很不正常了。总之,文艺创作中的这些不正之风散发着铜臭气,传播着负能量,误导着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这些现象充分暴露出当前文艺作品评判标准的混乱和缺位,原因就在于对文艺和市场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每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文艺工作者在面对文艺与市场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难题时,要牢记文艺工作者创造精品、传承精神的神圣使命,不忘文艺创作的初心(对美学品质与精神内涵的追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选择与基本的坚守。

其次,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是对文艺工作者所付出劳动的回报,更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有效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以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文艺工作者不应该无视市场、拒绝市场,而要正视市场、接受市场,要认识到市场是使文艺更好传播的重要途径。文艺作品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地推向社会,更为充分地实现其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应当承认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确实无法与商品资本的逻辑完全绝缘,任何一家文化企业在投资制作某种文艺作品时,必然需要考虑如何回笼资金、回收成本以及盈利,以利于扩大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适当考虑利,无可厚非。但是,市场又具有重利轻义的一面,唯利是图的特性,一味地迁就市场,随着市场大潮游走,就可能在追逐流行、追赶时尚中,走向见利忘义,趋于低俗媚俗,使文艺作品应有的审美追求与精神追求被忽略、被淡化,最终沦为市场的奴隶。

(二)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

作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就是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优秀文艺作品这个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

1.关于“双效统一”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3 ]这是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實际上,这个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场合的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就明确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4 ]这段论述明确阐明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双效统一”评判标准。

不可否认,大众对于文艺作品的评判,多数情况下确实反映为市场的接受程度。喜闻乐见和视而不见是市场销量变化的主因,这是一种常态。但尽管如此,一部作品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好评并不能说明一切,其背后可能存在各种复杂的原因。应该指出,评判文艺作品远比评价一般普通商品要复杂得多,因为市场的成功不代表思想和艺术的成功,市场的兴旺不完全等同于大众的真正需求。不可否认,有一些思想和艺术低劣的文艺作品并未遭到市场的淘汰反而大行其道,但这样的作品在市场上越成功,其负面影响就越大,这就如同有些垃圾食品虽然香气逼人,但吃得越多对身体的危害就越大,劣质的文艺作品最终会在畅销中损害大众利益。因此对文艺作品的评判,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把握好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确认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效统一的标准”。这是对当代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的基本要求。

2.关于“三个维度”的评判标准——“双效统一”标准一脉相承的高度提炼。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作了重要讲话,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5 ]笔者认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文艺的本质属性出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从三个维度,立体化、形象化地对文艺创作提出标准和要求,是“双效统一”标准一脉相承的高度提炼。

这又牵涉到怎样的文艺作品才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这一问题了。

“有筋骨”对人来讲就是指肌体强壮,人需要筋骨,有筋骨才能昂首挺胸,刚劲有力,无筋骨就会弯腰驼背,羸弱无力。而对文艺作品而言,有筋骨,就是有思想立场,有信仰坚持,有对时代精神的高度理解和追求。文艺作品有筋骨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能启人心智。无筋骨的文艺作品就是无病呻吟,空洞乏味,像现在一些维金钱论、维暴力论、维淫秽论的文艺作品就是毫无筋骨的快餐作品。《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周梅森认为:“现在有一种风气特别可怕,就是躲避文学的思想性,不再谈论文学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思考量。只关心如何把文章往精巧玲珑细腻里写,认为这是艺术,我不能认同。”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邕剧 《玄奘西行》就是一部有筋骨的文艺作品。该剧由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指导,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为探究佛理,执着信仰、追求理想的故事。该剧弘扬了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的民族精神。国家艺术基金要求作品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体现中国精神,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而这部作品正是蕴涵了这些内容。

“有道德”,这既是对文艺创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有道德就是要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的:“胸中有大义、心理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要求和使命担当,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在央视节目《开讲啦》反思自己说,他在成名后饰演电影《横空出世》中冯石一角时,就没有下决心去减肥,现在每每想起来,特别是看到银幕上自己略微发胖的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耻辱感”,认为是从艺生涯中的羞耻,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经有过的“浮躁”。我想这就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文艺作品要“有道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就是对文艺作品“有道德”的最好诠释。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有文化分量和文化担当的节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说明观众并不只是对明星感兴趣,只喜欢看插科打诨、嘻嘻哈哈的节目,那些有文化分量的文艺作品,同样可以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有温度”,对文艺作品而言,是指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关注,有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感染力。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能够温暖人心、启迪心智、引发共鸣。文艺作品要做到“有温度”,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必须做到“三要”:

一要深入沸腾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比如,小说《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周梅森就有过在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一岗位上挂职一年的经历,非常了解国家政权的运作形式,小说中和剧中里很多情节不仅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源自他的亲身体验。

二是要投身火热的时代。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文化兴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三是要献出真诚的内心。真诚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关键。情感只有源于真诚的内心,作品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才能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講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

总之,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筋骨、道德、温度既是不同维度的要求,也是合而为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有筋骨是对文艺作品的肌体要求。有筋骨,才有支撑,才硬气,作品才能立得住。有道德是对作品的品质要求,有道德,才能有担当,有追求,才能以德服人,作品才能站得高。有温度是对作品的内涵要求。有温度,才能温暖人心,才能春风化雨,作品才能行得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就是立得住、站得高、行得远,文艺作品唯有具备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才能称为优秀作品。

近两年多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15年9月)、《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12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年5月)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说明文化领域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双效统一”的体制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加快构建“双效统一”体制机制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业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7-11-27].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董学文.充分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24).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17-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5]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6-12-01)[2017-11-1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12/01/nw.D110000renmrb_ 20161201_1-02.htm.

责任编辑:俞 妍

作者:顾松

上一篇:黄河水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玻璃钢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