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理论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17

引言旅游酒店是满足人们旅游出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不断对旅游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酒店资源的合理调配,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旅游酒店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难以提高酒店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旅游酒店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对其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旅游酒店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理论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电视理论创新管理论文 篇1:

乐视 用生态思维培养“创客”

围绕着七大生态,乐视创新业务部系统规划了以往相对零散的创新实践,建立了“三横N纵”的创新闭环体系,更系统地帮助员工将创意与想法落地,支撑集团的战略实现。

拥有乐视云、乐视汽车、乐视体育等7大生态的乐视,一直以来以创新作为生态进化的重要驱动力(见图表1),通过大量的资源投入推动各垂直领域的自我创新与协同创新。为更有力地支撑“自上而下”(集团战略层面)和“自下而上”(业务开展层面)的双向创新,乐视在2016年特别成立了创新业务部,力图通过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助力创新想法的落地,从而更好推动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横N纵

构建虚拟的创新闭环

“创新业务部围绕集团7个生态,系统规划了以往相对零散的创新实践,建立了‘三横N纵’的创新闭环体系。”乐视创新业务部负责人郑天佑介绍,“在‘自下而上’层面,我们为员工设计了配套的创新机制与资源支持,以便更充分地支撑员工创新。”

所谓“三横”,即创新平台、资本平台、资源平台。“N纵”,即公司的不同业务借助这三个平台实现的垂直创新与突破——各创新业务互不干扰,独立奔跑,同时通过平台机制与生态资源进行协同化反,在对现有业务持续创新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见图表2)。

创新平台,提供创新通道

创新在乐视拥有丰富的内涵。从创新程度来看,一方面乐视鼓励基于现有产品/业务的技术改进、局部流程优化或产品升级换代等,另一方面乐视更加珍视生态内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现有产品/业务领域以外的新创造。从创新的领域来看,创新业务部认为,文化、理论、制度、资本、模式、业务、技术、产品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多的创新机遇,以及创新管理的课题需要研究。

乐视创新平台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创新通道,挖掘和识别生态内的创新想法,通过体系化的运作,把创新的意识和形态不断写入生态的基因序列。

资金平台,将产品资本化

员工创意通过评审后,资金平台会予以支持。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团队要先做出一个demo或试制产品,若此时被评审委员会认为符合一定的评价标准,创新业务部就会帮助这些产品实现资本化、公司化,协助他们进行融资,以及进行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一些对中长期战略布局有特殊意义的项目,未来或将通过生态体系内的创投基金进行支持。

业务平台,与现有生态协同“化反”

在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创新业务部,生态内的业务发展动态和创新项目的最新进展可以得到很好的信息流动,生态内已有业务可以在研发、营销、公关、用户运营、数据分析等各层面为创新孵化提供良好的支持,帮助创新业务更快实现市场布局,抵达用户。

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创新生态

创新领域区隔、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流程机制构成了乐视创新体系的全貌,也蕴含着乐视积淀已久的创新管理理念(图表3)。

创新领域区隔

乐视将创新区隔分为未来5~10年、未来3~5年、持续的现有业务创新三类,给予相应的人才、预算、资源等方面的创新资源配置,并从流程、机制层面将创新项目落实。

未来5~10年。这一类主要聚焦在前沿技术和人类社会变化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无人驾驶、AR、VR、区块链、未来的搜索系统等,随着时代发展还会继续添加新的项目。乐视为此专门成立了“LeFuture”部门,主要聚集行业内的一些牛人和院校、科学家,合作进行基础的研究。

未来3~5年。这一类关注重大的行业布局变化、时下热点、新业务等,比如VR的具体技术、直播业务和技术、金融的交易方式、音乐商业模式等。乐视对这些领域投入资源与支持,将之视为实际的业务来孵化,如正在开展的乐视音乐、乐视互联网金融等。

持续的现有业务创新。乐视的单一业务创新更多集中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在乐视电视/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对语音交互、人工智能、3D等新技术进行探讨和使用,从而颠覆和改进现有产品。

创新资源配置

创新业务部独立设计了一套简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员工提出的创新项目一旦通过创新平台的筛选,无论是团队成员招聘、财务报销,还是产品开发、试制,公司会尽量给员工缩短资源审批流程,敏捷地给予员工资源支持。

创新管理流程

创新业务部也在探索建立创新管理的完整闭环。从创新识别开始,员工在产生创意之后,可以提交一份创意计划书给创新业务部;然后,创新业务部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按照技术的领先性、与生态的匹配度、实际的经济价值、团队的成熟度等要素,来评审项目的价值;最后,一旦员工创意通过评审,就可以进入集团的孵化体系,评审委员会将会在未来的关键里程碑节点对孵化效果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资源投入。

目前评审委员会主要由三类人构成:一是公司高管;二是战略部与资本部,战略部要权衡创新业务与公司战略是否匹配,资本部负责判断产品商业化的价值;三是业务部领导以及相关技术负责人,负责从生态角度衡量技术的可实现性及其潜力。委员会的决策形式强调独立、透明和专业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员工创意能否获得委员会的青睐,其项目和乐视生态是否强相关等战略性思考可能是评审最重视的考量因素。

提升专业化的创新管理

微软、谷歌、IBM等企业在创新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都是倾公司之力来帮助员工攻克创新课题,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度,同时也十分关注创新项目对社会价值的贡献。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在中国尚属于新课题。如今市面上的创新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创新孵化器和投资。郑天佑认为,中国的“创客”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创新服务机构的专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创客们的技术实力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建立创新管理意识

创新管理对于员工最终做出有效的产品和服务非常必要,专业的创新服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能为创客们补充一定的资源。乐视在启动内部创新时,并不会急于设定业务指标,而是强调帮助项目团队系统化、有意识地找到创新方向、合适的团队与人才。对于乐视而言,首先是要找到持续的业务增长引擎,从而在未来帮助企业从成熟期业务增长到速度下降的阶段中,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进入新的业务增长周期,实现基业长青。

提供专业方法论培训

在乐视,任何一个想要创新并拥有勇于探索精神的员工,都可以与公司一起成长。乐视的创新业务部会为企业内部创客提供相应的专业方法论培训,涵盖了行业背景扫描、咨询、商业计划书制定、产品试制等方方面面。从问题汇总到问题解决,创新业务部也都会开展专门的workshop给予全流程的支持。

“8590训练营”与“志愿者计划”

乐视相信,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自我突破和实践,持续地找到和培养合适人才和团队是创新成功的关键。秉承这种思想,乐视的“8590训练营”为年轻员工提供了一系列课程,来启蒙其创新思维。训练营的课程主要源于工作当中出现的不同创新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翻译、智能家居、直播、AR、人工智能等,为创客小伙伴们提供与业务内顶级专家交流的平台。

此外,为支撑创新项目落地,创新业务部还开展了面向全员的“志愿者计划”。经过报名、筛选、路演等环节,创新项目组会选择出对项目感兴趣的员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产品试制过程中,去弥补项目初期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志愿者计划,乐视能够识别出具备创新热情和想法的潜在“创客”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家生态型企业,乐视在创客培养方面紧紧围绕乐视的生态来建构,并给予创新业务部很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希望通过体系化的创新生态共建,有益于拓展用户和生态价值的业务发展方向。公司对于创新的高投入与重视,使得任何想要创新的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目标,并且将创新想法变为现实。

作者:陈文君

电视理论创新管理论文 篇2:

对旅游酒店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引言

旅游酒店是满足人们旅游出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不断对旅游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酒店资源的合理调配,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旅游酒店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难以提高酒店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旅游酒店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对其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旅游酒店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在探讨创新管理模式前,首先要对管理模式的内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旅游酒店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

管理创新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新的管理要素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过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调配各项资源实现有组织的目标活动。管理要素主要包括管理方法、手段及模式等,企业在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立足于酒店发展的现状,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根据目前市场发展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和策略布置,使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对旅游酒店创新管理模式而言,在创新过程中要将本地区的旅游资源、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等多种要素综合起来,结合当前酒店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策略,同时对旅游酒店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之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仅如此,只有通过酒店管理模式创新,才能使酒店企业更好地服务于游客;只有游客认同旅游酒店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才能提高其消费意愿,进而形成口碑效应,以此更好地促进旅游酒店发展。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趋势。针对新趋势进行探索,能够深刻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形势,进一步指导旅游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具体来说,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旅游需求差异化

旅游消费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各类旅游活动提供财力支持,人们收入水平的不同使得旅游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工薪阶层。其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固定的休假时间,因此是旅游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但由于经济收入有限或休假时间有限,工薪阶层更倾向于经济实惠的短期旅游项目,如城市周边一日游等。其次,白领阶层。白领阶层的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是目前旅游业重点开发的群体,这一类群体更注重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再次,老年人群体。老年人群体大多已经退休,有着充足的时间及稳定的退休金,通常会参加各类团体旅游活动。最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更加关注假期旅游,注重经济实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也开始进行各类旅游,但目前在这一方面的开发几乎处在空白状态。

(二)旅游方式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表现形式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旅游酒店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对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旅游方式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家庭旅游上,家庭旅游也逐渐成为当前旅游的主要形式,旅游者通常会采用自驾游方式,旅游目的地具有随意性。其次是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旅游企业推出的重点产品,是围绕某一地区的各种特定的旅游活动。最后是个人自助旅游。自助旅游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大多数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的群体旅游活动。
三、创新旅游酒店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是新趋势下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酒店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适应旅游业发展和社会形势转变的必然要求。通过旅游酒店的管理模式创新,其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转化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使酒店管理模式更加多样,推出各类个性化服务,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为旅游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能够推动旅游酒店自身发展

对旅游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旅游酒店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旅游酒店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旅游酒店企业进入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而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提高旅游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旅游酒店管理模式,能够将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酒店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旅游酒店的资源,实现旅游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旅游酒店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現为管理制度难以落实,缺乏科学的管理依据,由于权责未能落实到个人,企业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工作的创造性,企业管理出现问题时员工之间相互推诿,加上旅游酒店企业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也导致旅游酒店难以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影响了酒店企业自身的口碑,不利于酒店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旅游酒店管理缺乏特色

旅游酒店与普通大众酒店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管理模式上也应当具有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酒店未能与旅游路线进行搭配,导致旅游酒店的服务不到位,难以打造自身的酒店品牌。进行创新,要求旅游酒店能够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实际上,旅游酒店缺乏科学化的管理,制约了旅游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酒店管理人员素质低

在旅游酒店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求旅游酒店具备相应的管理人才,不断丰富自身的管理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专业的水准,才能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酒店管理人员缺失,难以满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现有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难以支持旅游酒店的管理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旅游酒店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在相关的领域难以吸纳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旅游酒店未能对现有的人才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也未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体制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四)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实现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探讨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为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旅游酒店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也有待加强。具体来说,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如未能结合旅游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搭建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导致旅游酒店的各类信息难以及时发布,消费者无法及时获取酒店发布的信息。另一方面,旅游酒店也未能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管理,使得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难以提高,加之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无法为酒店的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相应的思路,进一步阻碍了旅游酒店的模式创新。
五、旅游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管理理念

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旅游酒店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摒弃传统粗放式的管理理念,以全新的理论指导旅游酒店进行创新,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酒店的转型发展之中,实现新形势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其次,自上而下地创新管理理念,增强对管理模式创新的认识,同时在旅游酒店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结合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机遇,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旅游酒店企业的发展。

(二)创新管理方式

在旅游酒店管理方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利用旅游酒店的各项资源,实现绿色化管理和人文化管理。其次,旅游酒店要注重人才管理,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吸纳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以人才推动旅游酒店的管理模式创新。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考核的重要标准,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管理机制

进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在此过程中将管理的权力下放,保证各部门的独立性,将权责落实到个人,再通过监督机制确保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有效考核,对于未能达到目标的员工进行再教育,对于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造性,促进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确保旅游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确保旅游酒店稳定持续发展。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旅游行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资源共享。在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信息化的酒店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软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使信息化管理模式有的放矢。其次,在培养人才体系的过程中还要提高人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旅游酒店通常会在景区张贴各种广告,或利用电视广播电台对旅游酒店企业进行宣传,而在信息时代旅游酒店企业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抖音、直播等方式进行营销,树立企业形象,以此提高旅游酒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构建旅游酒店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酒店管理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增强消费者对酒店的认同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构建旅游酒店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的人文风情,结合酒店企业自身的特色构建企业文化。在进行企业文化创建的过程中,不必以高档酒店标准进行管理,而是通过周边的文化底蕴形成酒店自身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其吸引力,将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在名胜古迹类的风景区可以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酒店建设与管理中,游客在入住酒店之后能够感受到与景区相同的文化氛围,这样能够丰富游客的体验。又如在自然风景类的旅游区,可以将独特的人文理念与当地的自然风景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消费者在入住酒店时,不仅能感受到当地的自然风景,也能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情,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能够加深游客对酒店的印象,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形成口碑效应,帮助旅游酒店企业进行宣传。
六、结语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创新是推动旅游酒店绿色经营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当前旅游行业形势的变化,旅游酒店必须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旅游酒店企业现有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发现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創新策略,最终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及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促进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的目的,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旅游酒店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李晨婧

电视理论创新管理论文 篇3:

不连续技术创新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在对近30年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综述了不连续技术的内在特征、企业间合作模式与不连续技术变化的关系、企业环境扫描行为对不连续技术创新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待研究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不连续技术;技术创新;创新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多个产业技术演化发展历程表明,不连续技术的出现为企业重构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不连续技术往往来源于组织外部,它具备产生更新颖创新的优势。不连续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全新产品的创新机会,这种创新活动也为整个经济开启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机会大门。

为了在创新实践中更好地识别不连续技术发展特征并对此类创新实施有效的管理,本文综述了不连续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对不连续技术的内在特征、企业间合作模式与不连续技术变化互动关系、企业环境扫描行为对不连续技术创新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提出了待研究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 不连续技术创新研究回顾

1.1不连续技术的内在特征

Garcia和Calantone系统归纳了不连续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准,包括①宏观和微观环境;②市场和技术不连续性;③单维度和多维度。研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不连续技术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范式变化,从微观角度来看,它使企业已有的营销资源、技术资源和战略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宏观维度上,不连续技术不依赖于企业战略、竞争实力和知识基础,在全球范围具有划时代意义,例如,1796年的瓦特蒸汽机、1840年的电报和1980年的万维网。微观角度的不连续技术主要基于企业或企业用户角度,它使企业的营销或研发战略、供应商、分销链或销售模式等方面产生不连续性。

Walsha等运用技术路径图工具,对半导体产业中的167家企业50年技术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半导体产业的多个不连续技术皆使得企业核心能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企业核心能力的突破式跳跃、渐进式演化和累加效应与不连续技术变化周期存在密切关系。Sainio和Puumalainen通过对多家移动运营商、通讯设备制造商和通讯软件供应商的不连续创新案例的分析,研究不连续技术变化与企业战略转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面对蓝牙技术(bluetooth)、网络计算技术(grid computing)、无线局域网技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和移动P2P技术(mobile peer-to-peer)的冲击时,企业战略转型的力度与技术一市场的不确定性、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技术对企业已有能力破坏程度等要素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Olleros认为,不连续技术变化倾向于破坏企业在R&D、生产和营销方面的已有能力。Grant指出,为了回应外部环境的不连续技术变化,产业中原有企业面临获取新能力并分解其已过时能力的双重挑战,而新进入企业则面临获取全新能力的挑战。

Tushman对微型计算机、水泥和飞机制造等产业的技术演变进行分析,时间跨度从技术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采取技术性能单指标(分别是客机座位一公里数变化、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变化、窑桶生产量变化的时间序列)来研究不连续技术的演变特征,水泥制造业的不连续性技术变化如图1所示。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渐进式变化阶段会被不连续技术所打断,不连续技术出现后,产业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利润)丰厚性要比技术出现前显著升高。

Ehrnberg通过分析技术发展周期来概括不连续技术特征。技术发展体现在:从一个技术生命周期转移到另外一个技术生命周期,也可以是从一个子循环移动到另外一个子循环,前者被称为技术的主不连续性,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子不连续性。该研究将众多的不连续技术归纳为三个大类:①新兴产业的出现;②在已有产业中,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③新产品技术和新过程技术在技术发展子循环中的变化。参见图2。

Lambe和Spekman通过对多家企业不连续创新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不连续技术变化周期中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企业获得新技术迫切性等多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不连续技术演变,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S1和S2阶段具有技术和市场高度不确定性及易变性特征,S3阶段为技术和市场转型期,而S4阶段特征是技术和市场相对固定期,在这四个阶段中,企业获得新技术迫切性和技术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企业获得新技术迫切性在S2阶段末期达到高峰,随后急剧下降。

Rao和Angelov对多种不连续技术的耦合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从而弥补了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不连续技术的分析)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网络电话技术(voice over IP)与移动P2P技术(mobilepeer-to-peer)等技术耦合后产生了不连续性更强的技术,并导致组群创新的涌现,这些组群创新又进一步开辟了新的市场域和技术域。

Jeffery在对半导体和计算机等产业的不连续技术变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演变模型。研究认为,任何产品都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的多重渐进式创新会对产品整体性能和设计带来冲击,进而导致系统上的不连续技术变化发生,不连续技术变化发生的时间取决于子系统性能改进的速度以及新老用户对新产品性价比感知的差异程度。如图5所示,当产品的细分市场模式呈现多样化时,产品设计重点将从产品架构向子系统转移,转移的力度取决于细分市场的数量及其相应性能的需求,而当产品设计重点从子系统向产品架构转移时,意味着不连续技术的出现,企业改变了产品整体架构并重新定义了市场。该技术演变模型为创新管理者提供一个分析工具,协助创新管理者有效地分析不连续技术变化的来源并预测其发生的时间。

1.2不连续技术变化的测量体系

Ehrnberg在系统归纳不连续技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相关研究更多是强调技术重要性,而忽视对技术变化测量体系的研究。研究认为,技术变化测量体系的缺失造成有些实证研究实际上只是改头换面重复性的“新”发现,而为了更好地研究不连续技术发展特征并制订有效的创新管理决策,创新管理者需要深入分析技术发生什么样的里程碑式的变化以及如何测量这种变化的大小。

Miller和Shamsie从资源观角度来研究不连续技术变化的程度,通过分析企业在技术、生产和营销等方面资源的变化程度,来评估技术不连续程度。Nelson和Winter采用企业的技能、经验和知识等指标来构建不连续技术变化测量体系。Dosi从技术范式移动角度来测量不连续技术的变化程度。Utter-back和Kim认为,不连续技术变化使得企业的技术技能、知识、设计、生产技术及工厂设备等方面产生

了综合变化,建议采取多种指标来分析技术变化的程度。

Henderson通过对产品零部件、系统参数和使用性能等变量的研究,分析了不连续技术变化的程度。Henderson和Clarkt提出构件知识和结构知识概念,内嵌在零部件中的主导设计和生产的知识被称为构件知识,将零部件进行系统联结的相关知识被称为结构知识,通过判断构件知识和结构知识的变化来判断技术变化的不连续程度。

Anderson和Tushman提出不连续技术变化的测量方法,测量指标包括为掌握新技术企业所需重新培训的总量以及企业为实现创新所需的崭新技能。Foster应用性价比指标来研究轮胎不连续技术变化(普通轮胎-半钢子午线轮胎-全钢子午线轮胎),研究认为采用性价比指标来研究不连续技术的变化更具操作性。

Ehrnberg和sjoberg基于对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化-柔性加工中心和固定电话-蜂窝移动电话等技术演变历程的研究,提出不连续技术变化测量体系。研究认为,①应将新技术区分为“替代性”技术或“互补性”技术,“替代性”技术是指新技术部分或全部替代了原有技术,致使原技术失效,而“互补性”技术是指新技术和原技术共生,从而起到补充作用;②需要比较新技术与原有技术在知识结构及技能内涵等方面的重叠度来辨别技术的不连续性特征。该研究提出了不连续技术变化的测量模型,相关变量包括:在设计和生产新产品时所需技术资源和其他资源方面的变化,产品本身物理方面的变化和产品性价比方面的变化,如图6所示。

1.3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企业合作模式的演变

Harrigan分析不连续技术的周期特征和企业合作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不连续技术出现初期,企业间并购风险很高,而联盟模式将显示其吸引力,企业可以通过联盟模式在较少投资情形下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以柔性战略去迎接不连续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Spekman分析了企业在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的技术联盟的管理能力。研究发现,许多企业有构建多技术联盟的倾向,以追踪各类不连续技术,由于企业联盟管理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构建技术联盟的数量不能超过某一阈值,如果过度使用联盟方式监视外部技术变化,企业将在联盟的管理、监控及吸收合作伙伴技能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反而极大地影响技术联盟潜力的发挥。

Rothaermel对美国医药产业的889个战略联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不连续技术出现时,产业中原有企业通过构建探索型联盟建立自己上游技术价值链,通过构建利用型联盟将新进入企业的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中原有企业面对不连续技术变化,当其具备将新技术进行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时,该企业利用互补性资产和新技术提供者建立利用型联盟的倾向高于建立探索型联盟的倾向。

Lynn研究发现,在不连续技术出现时,产业中新进入企业和原有企业更容易结成合作伙伴,原因在于这将有效地提高新进入企业的外部合法性(正统性),原有企业已经克服外在陌生形象带来的障碍,具有长期业绩的记录并积累了大量社会资本,这些都可以通过联盟方式外溢给新进入企业。Meyer和Rowan认为,在不连续技术创新情形下,产业中新进入企业给人初步感觉是其成功的可能性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这导致许多新进入企业成为陌生形象的牺牲品,对这些企业来说,合作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外部合法性,也是新进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Stuart等研究表明,由受尊敬的合作伙伴进行跨组织背书(endorsement)的新企业可以更快地使其股票上市。

Christensen和Rosenbloom对施乐和佳能公司的创新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企业所处的价值网络特征直接影响其对不连续技术变化的回应,只要创新能够提高其价值网络的产品性能,这些企业往往是创新领先者,不管这些技术是渐进创新、模块创新及架构创新,还是能力增强性或是能力破坏性不连续技术创新;然而,对那些能够增强其他价值网络的产品性能的新技术而言,这些企业往往是落伍者。

司春林指出,当创新类型发生改变时,企业合作网络会成为新技术实施的桎梏。企业原有合作网络的惯性越大,所带来的阻碍也越大,主要体现在:①技术标准阻碍;②流程阻碍;③组织障碍。企业合作网络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固化的程度越深,对连续性技术管理的效果越好,反过来对不连续性技术的阻碍也越大。

Spedale通过对英国光纤制造企业创新的研究,分析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企业间合作的模式。在不连续技术出现时,光纤产业中原有企业与新进入企业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两种合作模式可以选择,其中,结构化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间紧密地合作以试图在更宽的市场范围内对新技术进行商业化利用,而非结构化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间松散地合作以试图在某一细分市场方面应用新技术。研究发现,那些采用市场拉动式战略且组织柔性较低的企业更多地采用结构化合作模式,而采用技术推动式战略并具备高水平组织柔性的企业往往采用非结构化合作模式。

葛如一基于对同济大学的混合动力汽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字电视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不连续技术创新情形下的产学研合作演变模型。研究表明,随着不连续技术向前发展,互补创新资源的性质及其拥有者主体特征不停地变化,导致产学研合作模式发生迁移,相关合作实体应动态预测未来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以使不连续技术创新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1.4企业环境扫描行为对不连续技术创新的影响

Ansoff等认为,由于企业的有限理性,企业寻找技术变化信号的方式主要依据惯例进行。通常来说,技术信息来源是和企业原有技术密切相关的技术刊物、大学、展览会及拥有相关技术的供应商等,相关技术信息基本都局限于在原有技术范畴内,而在其他技术范畴发生的变化就很有可能被企业外部环境的监视过滤器过滤掉;当技术变化信号与企业历史经验不相符时,这些信号就很有可能被心智过滤器过滤掉,对于不连续技术变化,企业的监视及心智过滤器往往减弱其对新技术警觉性;企业还存在权力过滤器,当企业经理权力基础受到不连续技术变化带来的威胁时,他们将会轻视或拒绝承认不连续技术对企业的冲击,因此,企业对不连续技术的洞察力是由其监视、心智及权力过滤器的结构特征决定,如图7所示。

Porter认为,在不连续技术变化发生时,和新技术有关的技术专家是相对稀少的资源,当企业没有及时有效地对技术环境进行扫描,企业将会非常有限或根本不可能接触这些技术资源。Lundvall认为,企业技术环境扫描能力受到技术-市场创新系统网络制约,创新系统网络的结构与质量特征直接影响企业对不连续技术变化的回应行为。

Ehrnberg和Sjoberg分析了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产业临时性与可持续性进入壁垒问题。研究认为,在不连续技术出现时,企业能否观察到新技术并获得相关技术资源是构成其采用新技术的临时性壁垒,各企业在技术环境扫描能力方面的差异使得它们战略行为呈现多样性特征,当采用不连

续技术生产的新产品在市场扩散速度缓慢时,临时性壁垒并不一定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然而,当新产品迅速地在市场扩散时,这种情形对技术先行者最为有利,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技术先行者将在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规模经济将产生可持续的进入壁垒。因此,当临时性壁垒(企业间技术环境扫描能力的差异)消逝,后进入者将不得不面对技术先行者建立的可持续性的进入壁垒,这将强化起初的战略多样性,如图8所示。

Susan等从模糊端口(fuzzy front end)活动特征角度研究企业不连续创新的决策过程。模糊端口活动是指企业在正式对某个创新项目立项前所有信息收集、沟通与分析工作,对于渐进式创新,企业是在组织层面实施流程化的技术信息收集与分析活动,模糊端口活动呈现结构化特征;而对于不连续创新,企业模糊端口活动是以个人离散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个人而非组织发现并识别了外部技术演变模式,相关信息的内部沟通活动往往也是个人自主完成的,因此,在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企业模糊端口活动呈现非结构化特征。

Bessant认为,企业应构建环境扫描仪,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变量(新市场/新技术的出现、市场竞争行为的转型、产业管制模式的变化、出人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及商业生态环境的改变)进行有效的监测,并使之成为不连续创新的触发器。

Lichtenthaler对医药、通讯和汽车产业中的25家企业的技术环境扫描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各个企业在感知外部技术变化信号的速度方面差异极小,企业技术战略的失败更多地来源于扫描流程后续的某一薄弱环节。企业应把技术环境扫描看作是一个连续过程,最佳扫描实践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①外部技术信号的感知;②技术信息在组织内部的沟通;③技术演变趋势的评估;④创新决策;⑤技术演变趋势的再跟踪;⑥创新决策的再评估。研究结论是,由于不连续技术变化伴随着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创新决策应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企业在实施创新决策后,应加大技术跟踪与评估力度,以使企业适时依据不连续技术的最新演变趋势对创新资源进行动态再分配。

1.5不连续技术的创新管理

Lynn分析通用电气公司的CT扫描机、康宁公司的光纤产品、摩托罗拉公司的蜂窝电话及施莱公司的增甜剂等不连续创新历程。研究表明,如果这四家公司按照渐进式创新的管理模式进行决策,以上产品肯定会半途而废,之所以产品能够成功开辟新的市场,主要原因在于这四家公司采取了创新管理的新模式,他们将原型机在潜在市场进行探索,然后根据探索结果进入学习过程,反复循环。这种创新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是,不连续技术引起的市场与技术双重互动的不确定性,需要企业用产品雏形及以后的改进型作为载体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建立互动架构,以减弱它们的不确定性。

高建等指出,不连续技术的创新管理是多年来忽视的重大理论问题,当初发展很好的企业面对不连续技术变化会失败,原因在于企业缺乏相应的创新管理能力。徐河军等。强调不连续技术的创新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任何创新都具有的,而组织和资源的不确定性是不连续技术创新所特有的,这些不确定性使得不连续创新管理完全不同于渐进式创新管理,对渐进式创新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可能完全不适用于不连续创新管理。

柳卸林从第四代研究开发角度分析技术转型特征,认为不连续技术创新管理的最大挑战是将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联系起来,当新技术与现有市场联系时,创新管理相对容易得多;但当两者都是新兴时,问题就复杂得多,因为这是一个双重共同演化的过程,当技术是新兴时,它影响市场,当市场是新兴时,它影响技术。

McKelvey通过对基因工程技术对医药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分析企业不连续创新管理能力,发现各企业在不连续创新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性,差异性主要来源于:①各企业在吸收能力方面的差异;②各企业在与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差异;③各企业在互补性资产方面的差异。以上三种变量主要和企业的发展历史、技术发展路径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存在一定的“粘性”,不会因为外界干扰而得到大幅度的调整。当不连续技术变化发生时,各企业在创新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它们从原来技术轨迹变换到新的技术轨迹的跳跃速度和力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Rice等通过分析IBM、北电网络、通用电气、德州仪器和杜邦等企业的12个不连续创新项目的发展历程,系统研究企业研发部门在向运营实体转移创新产品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相应管理流程,包括:①过渡成熟度的评估;②过渡计划的制定;③过渡管理团队的组建;④过渡预算的规划。

Munir通过对多家制造企业创新的研究,分析主导设计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在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最终确立领导地位的主导设计在技术方面并非是最完美的。在不连续技术变化的初期,各个竞争设计实际上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主张,而且每种设计都会引起多种争论。那些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制定技术战略的企业往往能使其设计成为主导设计,他们根据相关利益者(用户、零部件供应商和售后服务商)的技术需求对其初始设计进行渐进式持续改进,把不连续创新转变为商业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技术,其设计最终演变成主导设计。

Phaal等认为技术路径图是研究不连续技术不确性有效的分析工具。企业可以运用技术路径图中的产品、支撑能力、知识资产、项目和流程等分析工具包,对不连续技术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技术识别、选择、获取、利用和保护)。

Macher从组织转型角度研究IBM、摩托罗拉和柯达等企业对不连续技术变化的回应模式。面对外部的不连续技术变化,为了避免因组织内部惯性而扼杀新技术的情形发生,这些企业采取组织转型战略来回应技术变化。摩托罗拉设立了独立的研发团队,IBM则是在内部组建独立的运营实体,而柯达是和其他企业构建合资机构。研究发现,可持续性的企业组织转型与其中长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摩托罗拉在蜂窝通讯技术上的成功组织转型模式并没有能够被复制到数字无线技术上,使之丧失了无线通讯领域的领导地位。

Kassicieh和Rallal基于对美国新墨西哥州引入氢燃料和生物制剂技术的案例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不连续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是,为了提高区域内企业不连续创新的成功率,地方政府应在税收结构、基础设施、资金、教育和合作网络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引进互补型创新资源,并培育集群基础型企业。

2 研究展望

有关不连续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兴未艾,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尚待研究。结合本文综述的内容,作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1)相关研究更多地是聚焦对产业中原有企业和新进入企业对不连续技术变化的战略反应方面的分析,基于产业整体商业生态系统角度去分析不连续技术变化周期特征,存在着较大研究空间。

(2)相关研究显示,不连续技术变化情形下企业合作网络在时间序列上频频出现结构性变化,包括新的结点加入、原有结点脱离以及结点之间连通度方面的变化,外部合作网络的急剧演变对企业创新管理产生很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不连续技术创新情形下企业合作网络动态控制能力的关键特征及其组成要素。

(3)相关研究表明,企业技术扫描能力直接影响其对不连续技术变化的回应行为。为了有效监测全球技术环境中不连续技术变化,企业如何制定技术扫描的政策和相关流程(哪些战略技术是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技术如何分类?它们如何演变?如何监测它们的显著变化?如何确定扫描频率?如何确定扫描工作的组织定位?),以上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处于变革时代的世界经济,正出现一个从传统管理型经济转向创业型经济的深刻变化,通过不连续技术创新来克服衰退、恢复成长能力,已经成为公司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理论学界,有关不连续技术创新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证研究更是存在不足。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背景下,需要结合我国企业技术转型实践,对不连续技术发展特征和不连续技术的创新管理进行多角度的实证研究,以更好地揭示不连续技术的发生机理和提高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实现对现有理论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对我国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发挥现实的指导作用。

作者:姜黎辉 张朋柱 龚 毅

上一篇:化学素质教育竞赛管理论文下一篇: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