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堂教学媒体技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为此,应该从在校培养和在岗培训两条途径加强教育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课堂教学媒体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专业课堂教学媒体技术论文 篇1: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

【摘  要】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种植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反思,让学生乐学、爱学、想学、会学,以达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种植专业课  课堂教学艺术  构思设计

一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构思设计的含义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由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所决定。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构思设计和教学实施及调节两大环节。其中教学构思设计是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而对课堂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规划和布局。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它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的艺术,在其教学实施之前都有一个准备阶段——教学的构思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按照教学的艺术规律,对教材结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心理等分析之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从而在教师的脑海中呈现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反映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一堂课进行全局性的设计和把握,最终形成整体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思路,就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

二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构思设计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师运用艺术思维对其所任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形式等进行深入的创造性劳动,是其教学风格、特点、结构、形式、内涵、表现手法等诸要素完美组合的思想过程,即所谓“意在笔先”。同时,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前后的过程中,时刻分析反思,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和修改,做到“行思并进”,从而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以体现课堂教学中的艺术魅力。尤其对中职学校的种植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种植专业课与其他普通文化课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它不仅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普通文化课相比,它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种植专业课容量大,内容比较深奥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而中职学生结构又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没有信心,以致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严重,更增大了教学难度。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全面地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条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地构思设计,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爱学、想学、会学,从而提高种植专业课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课程实施的效益,达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来说,与写文章一样,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其构思周密、重点突出,教授时就“顺手”,如果没有构思设计,没有做到“意在笔先”,而是漫无目的、主次不分,即使教师的口才再好,也不过是信口开河或照本宣科,是不可能上好一堂课的。

三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构思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1.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构思设计的特点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是对中职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策划筹谋的过程。针对种植专业课的特点,教师在构思设计时不宜过于精细,以免导致原本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呆板、沉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问题设计得宽泛一些,知识跨度稍大一些,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其学习兴趣;同时,在构思设计时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及矛盾冲突,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与实际生活中的生产技能应用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构思设计的原则

为提高种植专业课课堂的效率并达成预期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构思设计方面应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种植专业课的特点及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因材施教,异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体现语言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专业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体现知识传递的延续性,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构思设计的过程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必须以中职学生发展为核心,贴近学生的实际,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

1.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思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种植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对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之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进程所需求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因此在确定其目标时,要做到高低合理、重点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并依据教学结果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以《植物保护技术》中《昆虫的外部形态》这一章节为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地农业生产中常见昆虫有一个深刻认识,能够判断出危害农业生产的昆虫类别:知识教学目标是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各体段的形态、构造;能力培养目标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能根据昆虫各部位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思想教育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2.课堂教学内容的构思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种植专业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构思设计上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当地农业生产及发展的需求来创造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它包括对“教”和“学”的构思设计,在配合基本的认知、情感、技能的目标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以植物生长与环境这一门课为例:要以应用、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思设计教学内容,突出生产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构思设计上要结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农时季节为主线,可适当压缩理论部分,增加实践应用部分来确定教学内容。

3.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构思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要素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并随时间、空间、角色等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有各种表现形式,其要素可概括为:“讲、学、练、评、议、结”。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是施教、受教双方活动的方法,它的构思设计同样包括两个方面:即教法和学法。

种植专业课在构思设计时可选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综合素质、职场实力”为准则。目前种植专业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其特点,适宜于不同的场合和教学需要。专业课教师应选择适合于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专业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本无定法,亦无常法,对于一节具体的专业课来说,在构思选用教学方法时,专业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生的特征,因势利导,综合考虑,精心选择,将适宜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才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保证优等生“吃饱”,学困生也能有所提高。如《农业经营与管理》中《经济合同》这一节的教学方法选用上,可构思设计先用案例示范教学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合同的条款和经济合同履行的内容,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程序和经济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再用模拟教学法模拟现场,让学生扮演谈判双方的角色,就价格、周期以及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双方确认后,由一方出具合同给另一方盖章签字,在由前者盖章签字,合同签订完成;又假设双方发生纠纷时,双方如何自行协商解决,或可由一些学生扮演第三方,如何进行调解仲裁;当双方仍协商不成,如何向法院起诉,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的有序链接,以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操练、主动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4.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思设计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其核心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进行的。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教师随时进行反思、交流、总结,多角度地进行科学、公平的评价,并修改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构思设计,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农业经营与管理》中《经济合同》这一章节的教学构思设计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的评价设计: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准备是否充分,组织是否得当,如出现意外情景,处理是否恰当等;学生是否会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是否注意吸取其他同学的经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等。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其评价也有不同的方式,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种植专业课充满艺术魅力。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特征,因势利导。

五 结论

种植专业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绝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罗列,教师必须先对所教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研究,认真进行一番剪裁、取舍等艺术加工,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求乐、求成这三点去做以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使其教学艺术气韵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也体现教师的情怀和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在构思设计过程中,每个教师、每一堂课不尽相同,但在大体上都存在着这么一种过程:即教师对自己所要反映的事物有很透彻的了解,并不断积累,逐渐由朦胧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从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激动,这是教师由客观世界的认识进入到主观定向的反映和加工阶段。在教师把形成的这种加工形象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情感同课堂教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就会产生并形成一个无比生动的、具有特定感情、特定个性、特定韵律的课堂教学艺术意象,一种只存在于教师心中的教学方案。最后才能把头脑中的模糊形象变成可视可感的立体的再造形象。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具有综合性的特殊心理活动,是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

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思设计过程,并不是机械地、孤立地进行,是相互联系的,有时是跳跃地、交叉地进行。在不同的专业课教师和课堂教学中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特别是这种只存在于教师心中的教案当它外化、在课堂实施出来时,还受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教材的把握、学情的分析、对自身教学风格的有效评估、所掌握的素材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在教学实施过程会和心中的意象有差异,甚至还会产生意外的结果,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种植专业课教学是严谨的,不容许教师有半点马虎,学生从理论知识的理解到实践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都需要专业课教师有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堂教学时,要铭记“意在笔先”,动一番脑筋,先行构思设计,临事用敬,而不要信口开河或照本宣科,这样才能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使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卫华.关于种植专业课堂教学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2]董菁.浅析生物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J].吉林教育(高教),2010(3)

[3]刘秀鸿.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5)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陈吉平

专业课堂教学媒体技术论文 篇2:

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摘 要: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教育信息化 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为此,应该从在校培养和在岗 培训两条途径加强教育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培养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模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之为教育的最优化服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 具有大量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 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1]190。教育信息化可使教材多媒体化,学习自主化,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上,更深入地体现在教学理念中。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 主体,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理念的 转变,使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型教学媒体不断地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起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加快信息技 术向教育领域的转化,这就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

1.信息素质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把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信息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为了有效地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信息资源的挑战,信息素质成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掌握获取和分析多种信息的能力,要掌握组织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要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分离出有用信息,并能够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2]。与此同时,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但改变了现有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也引起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更促进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变革,这也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对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讲,信息素质就是指能够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从多种信息源获取、评估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使教育教学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能力。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问题,也就是说,要使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就不能停留在传统教育技术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上,要从单纯技术性人才转变为创新型人才,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将各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够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最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2.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开发、利用、管理、加工、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对教育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的基本技能,实际上是其应具备的信息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在教育信息化中对信息处理的效果。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需要优化、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着信息专家的任务,对普通教师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帮助,开发出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使信息资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因此,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信 息处理能力,也就是要具备信息采集能力、信息通讯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对专、本、硕、博四个层次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培养,也包括对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仍然要从我们所熟悉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入手,但要考虑到教育信息化这一背景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提出以下培养途径和方法:

1.在校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学历教育来实现的,尤其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系统的在校教育通过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实习等教育活动,可使学习者建立起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地向学生讲解怎样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 资源,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怎样将口头讲授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结合,怎样依照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现代化教学媒体,怎样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要在教学生具体知识的同时,告诉学生怎样获取和运用这些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入,是一种技能训练。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技术专业构建网络实验平台,实现教育技术实验的网络化、虚拟化。实验教学要立足学校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适时对实验课进行整合与调整。实验教学不能以教师演示为主,要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和实验课程比例,开放实验室等措施,增加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实践活动;要不断更新实验课内容和实验设备,使实验项目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符合信息时代需求,能够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作用;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实验设备数字化、实验类型多元化、实验系统网络化、实验模式分组化等,充分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3]。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学生注重实践和实习活动。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育技术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便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的构建过程本身就是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学校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构建教学资源信息网的过程,学生应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学会怎样重组教学资源,怎样运用网络信息系统来支持学习。在教育实习方面,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专业所学技术建立教育实习的专门网站,通过网站为实习生提供最新的实习动态和实习资源,把教育实习工作正规化,以利于学校的管理及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4]。

在校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系统化、规模化地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人才,但在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多数没有真正参与过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将教育技术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经验。因此,在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只有进入到实践工作后 ,才能真正适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在岗培训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加强在岗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他们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些教育技术人员往往有着丰富的教育技术应用的经验,但长期的工作使他们的思想僵化,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对这些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需从加强他们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入手,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从旧有的观念中走出来。

对信息素质的培训要从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出发,让他们接受教育观念中以教师为中心已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实,克服思想上的惰性,通过创意、实施、评价、反思等过程来调整和提升自己的想法,养成自觉的信息意识,从而逐步提高信息素质;对信息处理技能的培训,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形式、考核等方面做出规定,通过定期组织教育技术培训,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轮训。

对在岗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要强调任务导向原则,在培训内容上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他们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已有的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既发挥出现有教育技术人员的经验优势,又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茹宏丽.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3]孙晶华.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J].长春大学学报 ,2006(6).

[4]汪颖.从教育实习看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2).

〔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赵 宇 刘 军

专业课堂教学媒体技术论文 篇3:

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 本课题组对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483名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免费师范生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现有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对常用软件和课件制作工具的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维护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对教育技术领域新的技术或应用的关注度不够。对于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建议要建立面向专业学习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建立面向混合学习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更新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和强化免费师范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教育技术能力; 现状; 培养

[作者简介] 赵呈领(1956—),男,湖北老河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E-mail:zhcling@mail.ccnu.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战略目标。免费师范生是指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1]自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陆续开始免费师范生招生,到2010年底,全国在校免费师范生共计4万余人。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免费师范生综合教育素质和教学技能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首要的环节是建立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和新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3]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模型。该模型将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三个层次。四个维度与《标准》里的四维度相对应,分别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三个层次是指基本应用能力、整合设计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其中基本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操作技能、设计技能和管理技能;整合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设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而教育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生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利用教育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整合设计能力是免费师范生本科阶段必须具备的,而教育研究能力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必须具备的。课题组同时建立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素体系,共分为12个小的子类别。

2011年5月,课题组对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要素体系的8个子类别(因调查对象为在读本科生,故教育研究能力未在调查范围),目的是了解免费师范生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其中问卷在2011年初对华中师范大学的部分免费师范生进行了试用和修订,从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的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2007级及2008级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免费师范生。涉及的学生专业包括中文、英语、生物、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历史等9个专业。这些免费师范生都已上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已经过相关的实习或实践经历。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部分图表采用Excel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意识与态度

1. 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在中小学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25.0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49.48%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22.57%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一般”。该问题的选项按5级量表设置,按照认同度的高低依次赋值为5、4、3、2、1(5级量表下同),选择结果平均值为3.96,基本达到4对应的“重要”水平,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重要性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2. 对教育技术能力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素质的认同度

该问题的选项同样按5级量表设置,被调查者选择结果的平均值为4.07,和“认同”标度值4相当,且选择“认同”或“非常认同”的比例高达82.3%,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认同度很高。

(二)知识与技能

1. 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和了解方面,情况不容乐观,均值基本都处在2和3之间,意味着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熟悉程度在“不熟悉”和“一般”之间徘徊。

表1 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程度

2. 对常用软件或课件制作工具的掌握程度

表2 免费师范生对常用软件或课件制作工具的掌握程度

从表2统计结果看,免费师范生对Windows 操作系统、IE浏览器、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比较熟练,均值都在3.5之上。但在Flash、FrontPage、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工具以及视音频编辑软件的操作使用上,熟练程度较低。

3. 对教学设计经典设计步骤的掌握程度

教学设计经典步骤分为前端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和阐明、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前端分析掌握程度均值为3.17,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和阐明掌握程度均值为3.28,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掌握程度均值为3.18,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掌握程度均值为3.34,对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掌握程度均值为2.98。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对教学媒体选择这一教学设计环节掌握最好,对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这一环节掌握最差,但整体掌握水平处于“一般”。

4. 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和维护熟练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农远工程”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收视教学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的操作和维护上,教学光盘播放的熟练程度均值为3.18,卫星收视教学的熟练程度均值为2.58,计算机教室的熟练程度为3.03。因为卫星收视教学涉及的设备维护和资源接收操作相应要复杂一些,在读免费师范生接触也不多,故其熟练程度相应较低。

5. 对混合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混合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了解不多,很了解的仅占0.4%,了解的仅占6.4%,有35.0%的免费师范生没听说过这些学习模式。

(三)应用于创新

1. 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免费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最高的是多媒体课件,高达86.5%,其次是教学素材库、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和博客,均不足50%。可见免费师范生已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但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依然占主体地位。

2. 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曾使用过的教学策略

图1 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

教学策略的使用情况

从图1可看出,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比如微格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策略是讲授型教学策略(73.5%),其次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53.6%)和发现式教学策略(48.4%),使用最少的是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和支架式教学策略。

3. 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曾使用过的教学模式

图2 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

对教学模式的使用情况

从图2可看出,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61.9%),其次是授导式教学模式(53.0%),使用最少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26.1%)。

4. 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甄别和二次开发的能力

统计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搜集的能力均值为3.57,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甄别的能力均值为3.27,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均值为3.08,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作的能力均值为2.92。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甄别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对资源处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很明显被调查者的能力均值不断减小。

5. 日常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图3 免费师范生日常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从图3可看出,免费师范生日常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借阅教辅书籍(79.5%)、到专业网站查询(79.3%)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67.3%)。有59.4%的免费师范生选择通过和同学共享的形式获取学习资源。使用较少的途径是通过学术性数据库获取和通过教学光盘获取。

6. 在实习或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在实习或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是计算机+投影的多媒体组合方式(66.5%),37.3%的免费师范生使用过电视机+DVD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24.8%的免费师范生使用过录音机,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外语和中文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仅有10.3%的免费师范生使用过卫星收视教学。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践或实习中,有74.1%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新课程的引入中,有75.4%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内容的展示,有66.0%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有38.1%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向学生布置作业,有36.2%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评价,有31.1%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反思。

8. 对教育技术领域新的技术或应用的熟悉情况

结果显示,对RSS、SNS等社会性软件的熟悉均值为1.97,对Moodle的熟悉均值为1.89,对电子白板的熟悉均值为2.32,对视频会议系统的熟悉均值为2.24, 对绩效技术的熟悉均值为1.86,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熟悉均值为2.08。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领域一些新的技术或应用不甚了解。

(四)社会责任

1. 对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同度

对保护版权的赞同度为3.85,对确保资源安全性的赞同度为3.99,对保证学生信息安全性的赞同度为4.25,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赞同度为4.39,对如实反映教学现状的赞同度为4.17。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技术在教学中应承担的社会责是非常认同的。

2. 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20.7%的免费师范生表示能很好地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41.4%的免费师范生表示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有12.4%的免费师范生表示自己在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时存在障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比如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远程教育理论的熟悉程度介于“熟悉”和“一般”之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免费师范生比较关注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随着该课程的结束,学生对理论知识也会逐渐淡忘,直至变得陌生。

2. 免费师范生对常用软件和课件制作工具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IE浏览器、字处理软件Word、演示文档制作软件Powerpoint和表格处理软件Execl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但对于一些课件制作的常用工具比如动画制作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视音频处理软件的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这种现象首先和使用环境有关,Office系列的软件学生使用的频率较高,自然掌握度比较高,而Flash等软件平时使用的机会少,掌握度自然较低。其次和学生对课件制作工具的理解也有关系,很多学生认为在日后的教学中制作课件只需要最简单实用的Powerpoint就够了,学习其他软件没有必要。

3. 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对教学设计经典步骤的掌握情况来看,整体水平为“一般”,部分学生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上存在困难。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教学设计的实践锻炼不够,主要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过教学设计的训练,在教学实习中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也有所忽视。

4. 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维护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未来扎根基础教育(包括两年为农村教育服务)的生力军,免费师范生必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特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免费师范生必须具备与农村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比如掌握“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对应的设备和技术操作、教学应用的课堂教学设计,掌握“农远”工程中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甄别、二次开发、应用等。[4]从调查结果看,免费师范生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维护和应用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尤其在卫星收视教学的操作、维护和使用上熟练程度较低。一方面因为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关注不够,学生对三种模式并不是太了解;另一方面是对三种模式的实践机会不多,对卫星收视的实践操作机会更少。

5.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将信息技术与学生今后将要教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是将信息技术用于新课程引入、教学内容展示和与学生的互动,而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即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学生的关注度较低。

6. 对教育技术领域新的技术或应用的关注度不够

免费师范生作为师范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必须拥有数字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关注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并用来支持学生的学习。但从调查结果看,教育技术领域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趋势对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显得很陌生。对于电子白板这样在业界已开始广泛应用的教学媒体,学生的熟悉度仅为2.32。

(二)建议

1. 建立面向专业学习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甚至将免费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该课程的课程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平台,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以该平台为依托向师范生的所属专业进行辐射和延伸,重点培养师范生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延伸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在专业学习中对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潜移默化。比如专业任课教师倡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专业学习,强化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倡导学生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提交专业课程作业,强化免费师范生对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及二次开发的能力;倡导学生将教学设计的思想贯穿在自己的专业实习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2. 建立面向混合学习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混合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有机整合,[5]其核心思想是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促进学习,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鉴于学生反映的没有足够的时间、缺乏有效的实践等问题,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可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即教师面授与学生在线学习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与基于Web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教师面授主要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在线学习主要是通过专题网站和讨论区进行扩展性学习,是对教师面授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可改变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小组协作学习与基于Web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以任务和项目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加强学习伙伴合作和个人提升,进而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3. 更新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

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将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等同于以往的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忽视了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普通师范生的区别。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要体现创新性教师和示范性教师培养的要求,既要能胜任城镇中小学教学的要求,又要能胜任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要求,他们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比普通师范生更高。此外,部分学校制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大纲只是根据以前的培养大纲进行了微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以往应掌握的工具和软件已被淘汰,但仍赫然出现在其培养大纲中,而一些新的工具和软件比如电子白板、社会性软件却未被提及。这也正是调查中很多学生对教育技术领域一些新的动向和技术知之甚少的原因之一。所以,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既要根据他们未来岗位的要求进行更新,同时也要根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

4.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71.6%的免费师范生反映其技术操作不够熟练,这说明免费师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为欠缺。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大设备方面的投入,同时要适当增加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实践学时,让学生有充分实践来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到免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当中,作为其能力考核合格的重要指标,促进学生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可以以院系为单位开展诸如课件制作、Flash动画制作和网页制作之类的课外学术竞赛,激发学生对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2]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3]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NETS for Teachers 2008[EB/OL].http://www.iste.org/standards/nets-for-teachers.aspx.

[4] 瞿堃,樊碚.论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6):20~22.

[5]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作者:赵呈领 万力勇 何青 李青

上一篇: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论文下一篇: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