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整合职业能力观为依据,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校内实践课程体系、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学生职业技能与关键能力的整合培养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1:

从教学评估谈地方院校新办专业建设

摘要: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新办专业是决定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短板”。地方院校在新办专业建设中,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逐步发展新专业,以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和课程等方面为着眼点,加强新办专业的内涵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完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多元质量评价,确保新办专业办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评估;新办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效益,高校总是要通过增设一些新专业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领域,这也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然而,对地方院校来说,新办专业往往是教学建设中的薄弱地带。地方院校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建设的过程中,新办专业的水平在整个本科教学评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地方院校如何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推进新办专业建设,提升教学工作整体水平。

一、新办专业:决定学校教学作整体水平的“短板”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新办专业”(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这一因子反映在三个层面:(1)微观层面上,“新办专业”只是“专业”二级指标中“专业结构与布局”这一观测点中的一个子项,主要考察新办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与教育部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学科基础和较好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 (2)中观层面上,新办专业是整个一级指标“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三个重要二级指标中的“软肋”,学校现有专业总体布局和结构是否合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如何等子项里面都包含了新办专业的相应内容。而事实上,新办专业既是评估专家组进校时考查的重点,也是最容易暴露出问题的“软肋”。(3)宏观层面上,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一级指标都涉及到了与新办专业相关的内容,新办专业关涉到学校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办学特色等方方面面。

可见,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在实际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专家不仅对“专业”这个二级指标给的优秀率比较低,而且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整个一级指标中查出的“硬伤”也多在新办专业上。因此,在如何看待新办专业建设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评估指标体系对“新办专业”一个因子的要求,必须考虑新办专业对学校本科教学总体质量的影响。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下,新办专业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试办过程,而是一个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它是决定一所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高低的“短板”。

广西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建设自然是一个难点问题。自2000年以来,学校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全面建设过程中,贯彻“以评促建”的指导方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等方面审视专业建设工作,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始终坚持把专业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建设作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做长新办专业这块“短板”,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坚持“三看”原则,积极发展新专业

(1)学校办学定位是发展新专业的立足点。从教学评估的角度来看,新办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辦学定位是评估考察新办专业的首要问题。依据学校发展定位来发展新专业是一个顶层设计问题,根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引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就是要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合本校定位的专业再热门,前景再好也不盲目增设。在近几年的新办专业建设中,我校紧紧围绕“师范性、多科性、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制订和实施“十五”、“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突出“多科性”的办学定位,积极稳妥地发展新专业。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上发展文、理、经、管学科门类中的新专业,以支撑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

(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发展新专业的出发点。高校根据学校定位制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发展要求的一个具体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需要很多学科专业,但对某一高校来讲不是每一个热门学科、专业都要去发展、去设置。近年来,我校发展新专业始终坚持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出发。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积极发展与我校的办学条件相适应的专业。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既兼顾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趋势,又体现出地方区域性,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所有新增专业都紧紧围绕地方教师教育发展(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科学教育、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历史学等专业)和广西沿海沿边区域经济发展(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设置。

(3)学校已有学科专业基础和优势是发展新专业的生长点。新办专业是否源于已有学科基础也是教学评估考察的焦点之一,新办专业发展要有利于学校整体学科专业体系的优化。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都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新办专业建设中体会到,要想发展新的专业,培养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必须依托高水平的优势学科,促进优势转化和再生。学校把专业建设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把已有专业的改造和新办专业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原有优势专业中孵化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我校普通本科专业从“九五”末的近20个发展到目前的41个,都是通过开发优势学科这一源头活水,顺势发展而来的。比如,以传统的地理学科为基础发展起了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管理等新专业;以政治经济学科为基础发展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为基础发展起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广告学、高级涉外文秘专业。逐渐形成覆盖教育、理、工、文、史、法、管、经等门类的专业体系,由单科性师范院校向多科性院校

发展。

三、坚持以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为着眼点,加强新办专业内涵建设

(1)师资队伍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前提。我校在新办专业建设中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新办专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充实新办专业师资;二是通过学历提高和“充电式”培训,优化新办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需要;三是采取相应措施盘活人才资源,如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拓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律师、经济师、会计师、导游等),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经济杠杆鼓励教师承担新办专业新课程的教学任务,等等;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地处自治区首府南宁的有利条件,通过柔性引进从其他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适当聘请高水平的兼职人员来充实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

(2)教学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办专业的保障。尤其是地方院校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十分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為加强新办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学校首先是保证经费投入,每年通过设立新办专业建设费、实验仪器设备费、学科建设费和图书资料专项经费,优先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其次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学校高度重视新办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各新办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全面规划,校内外结合,建立了一批能满足学生的课程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要求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有重点地逐步建立起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为新办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新办专业建设的核心。为了真正办好新专业,我们一方面高起点设计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优化课程体系,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既体现出专业学科的前沿性,又符合教学规律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是切实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新办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优先建设新办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干课,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群和课程系列。完善新办专业课程档案等常规建设,科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办专业、新课程的建设当中,提高教学效能。

长期以来,学校通过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新办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新办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学校以新办专业教学改革立项的形式,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就新办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提高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积极探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通过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组织教师制作各类声像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完整教材体系,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坚持质量标准,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

(1)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确保新办专业质量的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确立地方院校新办专业质量标准?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一是确立新办专业设置的准入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如前所述的“三看”原则(看定位、看需求、看条件)制定新办专业的申报设置标准,优化学校整体专业结构和布局。二是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确立新办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性意见,制订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建立各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标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四是建立新办专业教学条件尤其是教材选用的质量标准,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需要。

(2)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是新办专业质量监控的保证。为加强对新办专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学校建立校、系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形成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员等共同参与的新办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在学校层面,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务处通过相应的监控管理措施对全校新办专业进行宏观管理。系院是教学管理的主体,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档案强化专业管理意识,对新办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质量状况进行全程监控管理。在教研室层面,充分发挥其基层组织作用,开展常规的课程教学考评和过程性管理,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这样,在三级组织体系中明确各层次的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新办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保证了新办专业应有的质量和水平。

(3)多元质量评价是提高新办专业质量的动力。多年来,学校通过开展以下多方面评价主体参与的新办专业质量评价,不断推动新办专业的建设。一是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学校内部新专业办学状况评估制度,根据《新办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着重对新办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教育方针政策、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教学条件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教学计划是否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保证等进行管理监控,建立和健全新办专业质量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树立和强化新办专业质量与水平的优胜劣汰意识,促进新办专业良性发展。二是以教务管理部门为主体,开展各教学环节及新办专业的有关单项评价,加强对课程实施、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及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三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每年开展新办专业教学情况的动态调查和应届毕业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新办专业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四是以社会力量为评价主体,通过学校招生就业部门面向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开展质量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对相应专业的需求状况和满意度,引导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引导和推动了学校和各部门、各教学单位对新办专业的建设,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责任编辑 陈立民]

作者:肖全民

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2: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整合职业能力观为依据,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校内实践课程体系、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学生职业技能与关键能力的整合培养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整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仲丛友(1964-),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郭奇(1972-),男,河南方城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薇(1984-),女,黑龙江伊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对接于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编号:GJA094025),主持人:仲丛友。

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职业能力观是以具体的工作情境为基点,其内涵融合了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和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的内容,为能力构造了一个立体式的空间结构框架[1]。因此,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定形式,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整体”,而不只是“各部分之和”[2]。

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除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原因,该专业学生的自身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其就业状况不佳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选择。在高等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也是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重视单项技能培养忽视复合技能培养,实践课大都依附于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偏重于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多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不到位等。因此,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整合职业能力观为依据,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的新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毋庸置疑,能力成为衡量是否是合格电子商务人才的最终标准之一,自然也成为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导向。因此,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构建的目标是以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为其培养导向,以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为指导,合理构建校内实践课程体系、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再构建

职业能力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因而,实验课程体系应采取“基础层→核心层→扩展层”分层递进的方式加以组织构建,对应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如表1所示。基础层实验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实验,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紧密联系,主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专业认知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核心层是与专业课程和关键能力有关的实验,是学生职业能力整合贯通形成的阶段,强调技能训练的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该层次实验课中,学生通过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以实现职业技能与关键能力的有效整合;扩展层强调自主性和创新性,属于研究型、创新型实验,主要与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实际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学生可以根据研究项目,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自主创业。

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最直接的载体和手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模块的要求,依据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系统地安排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据此,本专业可以优化整合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网络使用实验、网络营销实验、电子交易实验等实验课程,弥补以往课内实验附属于某一门专业课程所造成的实验内容分割和实验教学过程分散的不足,见表2所示。校内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相结合,这是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指导,以确保课程体系的适应性、系统性、职业性与可操作性。

三、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外实习,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企业和岗位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到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实际部门、岗位进行参观见习,以加深对企业各部门、岗位、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二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到企业实际岗位上工作实习,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关键能力,并在实习中感受和养成相应的职业素养;三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学生为主体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参与,还需要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的介入。学校、学生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主体,应加强与其他所有参与者的互动,充分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作用,形成“校企合作”、“官产学”、“产学研”等良性互动机制。

四、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再完善

如何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何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成为目前教学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对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课题组利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分别构建了学校和教师两个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因子分析法得出了每一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以反映各指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其一,学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实践教学目标(0.24)、实践教学过程(0.26)、实践教学保障(0.24)、实践教学效果(0.26)等一级指标。其二,教师实践教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践前的准备(0.176)、操作规范的掌握(0.168)、学生积极性的调动(0.165)、实践的方法(0.168)、实践过程(0.167)、实践效果(0.156)等一级指标。

采用学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分别对学校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及其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其目的可以推动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信息必须客观、准确,还应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客观反映实践教学的现状。评价的结果还要及时向学校及教师进行反馈,据此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只有这样才会达到评价的目的。

另外,构建合理的、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以电子交易实验课程为例,根据以标准电子交易业务操作流程为载体设计的实验项目教学过程特点,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3]。

五、学生职业技能与关键能力的整合培养策略

(一)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往电子商务专业实验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学模拟软件进行业务流程演示实验,由于一些模拟软件缺乏分析决策功能,致使实验教学效果不佳。鉴此,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将静态的演示性实验内容向动态的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上扩展,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训课为例,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使用物流管理模拟软件进行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能够针对一些复杂的物流管理问题,应用仿真软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及优化分析,进行管理决策。如入库分拣系统作业优化实训项目,在教师给定的约束条件(系统规模、成本等条件)下,让学生应用Flexsim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仿真入库分拣系统的人员操作以及机械设备现实的运行状态,学生通过修改系统仿真模型,设计不同的入库分拣系统方案,比较不同方案下仿真结果,从中评测可选的设计方案。通过利用仿真软件的分析与设计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应用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采取多维度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合职业能力

为了能适应跨职业要求和职业岗位变迁的需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使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提高的能力。关键能力培养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训练,应融入一般实践课程教学,以实验课程中的项目活动为载体与专业技能一起整合训练。职业技能与关键能力的整合培养还可以融入教学方法中,这些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业学习法等[4],比如,电子商务系统开发课程设计,该课程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促学生主动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拟定课程中的工作项目应取自真实职业情景、具体职业活动,如B2C、B2B、B2G、C2C等商务网站的开发。学生根据工作项目,可采用自我式、合作式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要求完成工作项目,该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开发、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和交流答辩等训练环节。学生在课程项目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同时也培养提升了职业素质、交流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文献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了整合职业能力培养目的。

(三)构建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积极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立足于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利用校园网和自身网络系统, 采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一个开放式、共享式、多系统、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职业技能测试系统、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等,能够实现在线自主学习、在线实验、在线实训和智能化管理。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应能仿真企业环境、企业流程和模拟职能岗位,但不指向具体某个专业,而是关注行业、企业、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的综合训练,这样可以拓宽专业面,拓宽基础,从而拓展学生职业能力面。

资源建设是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核心,资源决定了平台功能,资源体现出平台水平。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构建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教学课件、视频库、案例库和资料库等;另一方面,软件资源建设,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更新和开发各类实验软件,完善和提升实验功能和水平[5]。

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符合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职业能力培养[6]。

(四)多层次推动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构建“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全真创业”层层推进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其中“全真创业”是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全真创业实践环境,即建立一个采用电子商务企业标准进行设计的校园创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把课本上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具体创业实践相结合[7]。如“飞购校园”就是由南京奥派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创办的校园创业实践平台,是面向在校大学生集学习、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飞购校园采取“网络+实体体验店”的运营模式,运营主体为在校大学生,企业与校方共同参与团队指导,采取企业化管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全真创业过程,不仅培养了创业、创新能力,还提升了整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述评——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6).

[2]徐朔,吴霏.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3]周建华,王琦,方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吴真. 国外核心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方法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1).

[5]潘琰,黄志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张元萍,周远.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教育研究,2011(09).

[7]施福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与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11(34).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仲丛友 郭奇 李薇

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3:

基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进行探讨,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应改进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物流管理教学,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复合型人才培养

1 引 言

如何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通过多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我们深深感到,物流管理专业应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尤其要改进教学手段,大胆引进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2 我国物流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近几年,多层次物流教育快速启动,发展迅速。为适应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三方面制订物流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我国熟悉掌握各个行业内容的系统性高级物流人才寥寥无几,想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才绝非易事。随着科学技术在物流业应用中的不断扩大,如电脑的大量使用,电子商务、人工智慧的应用,以及物流资讯交换中对电子资料交换系统的依赖等,这一领域对高级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符合跨国企业急需的高级物流人才。

物流业不同于其他社会行业,其有着自身的特点,而实践经验尤为重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要有经验,要有现代技术。因此,物流教学中需要现代化的物流教学手段,同时,也需要建立物流实习基地,物流专业学生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特点、物流需求,熟悉各个层次物流从业人员的情况。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物流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物流人才。

3 现代教学手段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3.1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管理者自身是否具备国际型管理人才的素质,将成为企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思路开阔,能把握世界上最新的物流管理动态;有多文化环境下的工作经验,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促使教学向自由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时间、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与知识激增的矛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较好解决21世纪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近几年我们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开设多门网络辅助课程,使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他们在此获得了更多的物流管理知识和信息。几年来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手段改革的方向,许多学生在就业时和参加工作后,受到招聘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这种结果正是我们教学改革所期盼的,由此也更坚定了我们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决心和进一步完善这一工作的信心。

3.2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是物流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素质培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适应其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这里除了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外,还必须实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个方面要在一个人身上实现有机地融合,应当也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强大优势。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也促使教师职能的转变。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能利用其收集、储存信息并用于日常教学与科研,而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施教。现代教学手段形成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将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环境能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视听并用、形成全息式的表达方式,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和丰富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

3.3 国外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经验启示

国外在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给我们实行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中的涉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而且发展也最为成熟。它的兴起和发展,已经给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师的职能与素质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他们让计算机程序扮演苏格拉底式的角色,在不断进行的交流中连续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并且几乎不向学生提供任何答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改进思维方法;另外,还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如模拟某些过分危险、过分遥远、过分昂贵或无法直接感受的环境,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分析中普遍采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使学生能在实验室中感受到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场景,并从中受益。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做出了最有力的证明,也使我们充满信心。

4 实施现代教学手段的途径

4.1 在现代教学设备的购置上要加大投资力度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建立在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的。因此学校应加大硬件投资的力度,所需资金应重点保证,应拓宽筹资渠道,除了学校自有资金外,还可通过财政资助、社会集资、校友捐赠、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解决。应提高对教学手段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将钱用在教学改革最关键和最有效的地方,这也是提高办学档次的重要工作。

4.2 提高物流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应当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当代教师优良素质的重要体现,进而提高他们学习、使用和借助这些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获得更多、更新管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组织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他们掌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本领。

4.3 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的交流,它是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相同专业教师之间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心得交流与合作,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可就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应用与发展情况互相借鉴与学习。由在这方面有特长的专业教师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开发、使用CAI软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大力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有关CAI软件设计、开发、使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借鉴并引进他们成功的范例。加强院校之间协作关系,建立区域性物流专业教学协作组织,选送教师外出进修有关知识,请有关的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和培训。

4.4 建立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应建立和健全教师参与教学手段改革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可分为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院系三级评价体系。各级评价应事先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操作方法,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打分,上级部门检查的最后结果作为评价学校、院系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向社会公示。学校内的评价是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有关评价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师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并对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评比,评比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使教师在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通过外部的压力和内在的张力形成一种活力,有效地促进该项工作的不断改进提高。

5 结 论

在物流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地摸索与实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不断发展,随着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观念的逐步建立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各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可以相信,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前景会更加广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值得我们借鉴,为保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培养物流业所需的高级物流人才,要大力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物流教育研究要围绕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研究和世界各国物流教育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为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模式。

参考文献:

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3):45-47

[作者简介]平海(1955—),男,辽宁铁岭人,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教学与科研。

作者:平海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人学品格探讨论文下一篇:仿生设计中农业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