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

2022-09-10

对于卫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的免疫学理论深奥而抽象, 再加上她们年龄小、抽象思维不活跃。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运用多媒体, 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1 研究对象

我校05级高护学生共20个班级998人。

2 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3个班级由一名教师担任 (讲师) ,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他班级分别由其他教师担任 (4名高讲, 3名讲师) , 由于多媒体教室数量的限制, 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结课时采用统一命题, 统一考试, 统一判卷, 对学生成绩进行S P S S 1 1.5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多媒体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的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 (见表1)

3.2 学生成绩的构成情况

(1) 多媒体教学组学生成绩百分比最高的分别是60~70分和70~80分的成绩段, 各占2 0.8%;传统教学组学生成绩百分比最高的是50~60分的成绩段, 占22.4% (2) 高于9 0分的学生人数百分比, 多媒体教学组为1.9%, 传统教学组为1.3% (3) 低于50分的学生人数百分比, 多媒体教学组为3 4.4% (其中4 0~5 0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百分比为8.4%, 低于40分的占26%) , 传统教学组为30.6% (其中40~50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百分比为18.2%, 低于40分的占12.4%) (见表2) 。

3.3

多媒体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学生的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4 讨论

4.1 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模式

医学形态学课程, 包括人体解剖学、医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的教学与多媒体优点相符, 所以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可取得较好效果。

4.2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具有很多优点

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 突破重点、难点内容,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的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两项之和为9 4%, 结果说明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最高。多媒体教学模式易捕捉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注意力, 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一体化, 使抽象的内容生动活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场景教学引入到课堂, 创设情境, 发展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时空限制, 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再现,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可以采集仿真实验程序, 或利用影视及实物展台开展在课堂上的场景教学。比如, 通过多媒体技术揭示某一具体疾病过程, 提出具体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资料总结可能的致病微生物, 分析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预防治疗原则。实践证明, 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新能力。

对护理专业, 要加强一些实验技能的训练, 尤其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观念及无菌技术操作能力。因此, 我们根据专业需要对革兰染色、细菌接种、消毒灭菌方法等这些实验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 将G+菌与G-菌细胞壁的结构制成三维图画, 清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课堂中先进行演示, 然后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加强了他们的无菌观念。

4.3 多媒体教学组成绩存在部分分化现象的可能因素主要有

从内因而言, 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教学手段,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困难, 再有0 5级高护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基础较差, 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不太浓, 从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同时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课下复习等;从外因来看, 由于学校整体搬迁和新建, 多媒体教室存在桌椅、黑板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

5 结语

从结业考试结果看, 多媒体教学组的学生对内容理解和掌握较好;从反馈意见看, 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并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授课。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化难为易, 让学生在课堂内更兴趣盎然,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适应多媒体课堂教学, 是我们下一步将要研究的课题。

摘要:在卫校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与传统教学对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 脱傲.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趋势[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6 (1) :63~65.

[2] 王凤姣, 赵近芳.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J].湘潭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7 (2) :152~154.

上一篇:脑胶质细胞瘤微创治疗加化疗5例分析下一篇: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