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论文

2022-04-30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院校对建筑学学科的学术刊物评价多采用同行评价方式,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认可的“重点刊物”影响最为广泛;随着近年来研究者工作方法以及期刊自身质量的变化,原基于同行评价形成的“重点刊物”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已发生较大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矫治和发展

【编者按】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继199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2年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强调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年来,各地中小学认真贯彻“意见”和“纲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的工作,并且越来越致力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不良行为的矫治,以此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求真务实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下保障校园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矫治和发展.1.

“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策略探究

□黄利

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成长尤其是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偏差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多年来,本人从心理辅导入手,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繼续探究。

“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有多种,这些监护方式体现出“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家庭功能缺失或弱化,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具体来说,“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隔代监护。所谓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因为隔代监护人一般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对孩子采用的管教方式不是溺爱就是放纵,只重视孙子孙女的物质生活满足,忽略了精神上及道德上的引导与管教。同时,由于监护人以年老体弱者、文盲半文盲居多,这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他们对孩子学习或成长根本不管或是管不了,使“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热情逐渐变淡,导致厌学、逃学,甚至是辍学的情况发生。

第二,单亲照顾。即由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而另一方外出打工。单亲照顾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由父亲照顾的“留守儿童”一般表现出冲动、好动、暴躁的性格,缺少冷静、热心、细腻。还有就是,缺少母爱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染上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抽烟、喝酒,赌博等。而由母亲照顾的“留守儿童”则会是冷漠、孤僻、内向自卑、优柔寡断,缺少一种阳刚之气。这样的儿童会因为心理长期的压抑和冲突而导致行为上出现偏差或造成性格扭曲。

第三,同辈监护。即父母均外出打工,又脱离了长辈,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情况。这种“以大带小”,相比以上两种方式,更容易给孩子身心造成伤害。对自控力好的孩子而言,由于生活的历练,会使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强,他们在学习、邻里关系处理等方面也会比其他孩子来得出色,容易得到教师、同学、邻居的认可和喜欢。但自控力较差的孩子则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性格、行为上的偏差,出现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室、早恋,甚至是赌博、偷窃、打架等现象。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站,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正常社会化起到第一作用。儿童如果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未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无疑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会出现较强的攻击性。同时,缺乏判断力的他们也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及越轨行为的影响,长期下去很有可能形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也正处于情感和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隔导致他们在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也就自然地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冷漠、孤僻、放任。进而学习滞后,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受到严重影响,道德意识淡漠。

另外,“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缺乏精神关怀和心理辅导有关。学校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场所,也是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首要场所。学校不仅要承担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传授,而且也要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健康成长担负重要责任。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上,要对学生的生活、心理多加关注。

一、 农村中小学要引进或培养心理辅导教师

目前情况下,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推行寄宿制学校,并在这些学校中引进驻校心理辅导教师,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担负起学校——社区——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环境和资源协调者的角色。农村的“留守儿童”一般都有着孤独感偏高、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社会能力发展不足等心理问题,而心理辅导教师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的角色,创建一个有效的协作平台,为学校、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同时,心理辅导教师作为传递者、资源动员者、倡导者、教育者的角色,能够较好地应对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除了应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外,还可以为学校的其他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服务。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为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度,让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留守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唤起他们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他们明白留守学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关爱他们。

心理辅导教师的介入,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打通更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可以针对留守学生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解决。

客观地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在目前阶段还处于探索时期,需要持续跟进和有效落实。如果引进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条件尚不成熟,学校可以想办法在现有的教职工队伍里发掘和培养类似的人才,对其进行专门培训,并在工作条件、薪酬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学校所有“留守儿童”找到合格的、共享的“父亲”或“母亲”。

二、心理辅导应关注家庭环境与功能的改善

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运用心理学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结构家庭疗法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介入,联系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的功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留守儿童”可以达到自主、自立、自强,从而发挥“留守儿童”各自的潜能。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拥有的资源,为“留守儿童”与他们在外的父母创立联系平台,如亲情热线、爱心信箱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化解“留守儿童”的不正常心理,帮助“留守儿童”恢复和改善家庭环境与功能,重构他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其适应社会的正常生活。

此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应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入手,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主动地与学校和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能够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近乎完整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

心理辅导教师作为一名倡导者,在“留守儿童”问题中,还可以倡议推行“代管家长制”,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教师暂时代为他们的家长,从学习到生活上全程对“留守儿童”负责,在生活中多一些关爱,学习上多一些耐心与辅导,情感上多一些交流。这样,可以使家庭功能缺失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补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1.个案辅导方式

所谓个案辅导就是运用心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及行为问题,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法是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它强调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的独特理念。“人在情境中”认为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身处的环境。心理辅导教师应当始终关注人的处境,把个人的问题和需要与家庭、社会等相关环境联系起来。在“留守儿童”问题中运用“人在情境中”模式,从“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出发,通过该模式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技巧,了解”留守儿童”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解决问题。虽说“留守儿童”是由家庭功能的缺失引起的,但仅靠单个家庭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需要其他外在力量帮助。“人在情境中”可以协调各种关系,改善和修复家庭功能与环境,使“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达到整体性的效果。

个案辅导可以为单个“留守儿童”解决特殊问题,如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这样的个案介入也可以称为事后介入,因为它是对那些身心已经出现一定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介入治疗和辅导的一种方法。

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要认识到每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能动、独立的个体,所以要真诚接纳、尊重每个“留守兒童”,在深入了解和持续同感的基础上,个别化地实施介入。心理辅导教师要以“平等尊重”贯穿辅导工作的始终,建立教师与“留守儿童”间的信任关系。“留守儿童”一般是过于内向、自卑,或是过于外向、放纵,教师在介入时应以稳定的情绪和较强的亲和力主动与他们接触、沟通,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赢得他们的信任和亲近感,这有利于辅导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小组辅导方式

小组辅导也叫团体辅导,是一种专业的工作方法,它借助团体工作者的协助,引导成员在团体中互动,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能力与要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旨在达成个人、团体、社会发展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将小组既当作过程又当作手段,通过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提高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例如可以把学校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通过图片展览、短片放映等方式向他们传授安全知识,从而使得他们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减少、杜绝一些安全事故。另外还可以通过小组游戏去提醒“留守儿童”在公路上时要注意交通安全及不要私自到河里游泳,以防意外发生。小组辅导可以为“留守儿童”带来一种归属感、安全感。

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一些常规的交流沟通小组、生活技能小组、学习成长小组活动。“留守儿童”通过在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与分享,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另外,小组活动可以使“留守儿童”认清面临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己。小组辅导工作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中心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矫治和发展.2.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之周记批语

□李建春康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实施,如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建立家长学校和社会网络、开展心理咨询等。其中,周记批语也不失为班主任探秘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一直要求学生写周记,周记交上来后,篇篇阅读,并有针对性地写批语。我常运用一些鼓励、疏导或点拨式的批语,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使他们得到健康的疏导和教育。

一、鼓励式批语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其认知、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研究表明,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其共性与个性相依、相融、相生。鼓励式批语就是针对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尽量在问题中找出积极的因素,以此为发端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这类批语特别适合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我当班主任时,班上有名擅长打篮球的学生。但由于他小学成绩基础较差,加上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耽误了功课,导致学习成绩常在班上后列。他在一周记中写道:

今天上数学课,老师叫我到黑板上做题,可我又没做出来。一些同学又在说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真是无地自容,我怎么这么笨呢?我恨自己空长这么高大,我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我在阅览后,及时写下了这样的批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长处和不足,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体育好,‘三好’已占了‘一好’,只要你在不足的方面多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发展更全面的好学生。

下周,他在周记中写道:

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不敢想自己还能和‘三好’沾上边,老师你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一定要发奋努力,弥补不足,力争成为一个真正的“三好”学生。

我又在其周记上鼓励他:

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拿出行动来,老师及全班同学都在关注你!

后来,他积极多了,除了体育继续保持了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学科文化成绩也逐步好了起来。

二、疏导式批语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心理活动内化说”揭示,人的心理是内化及外部的实践操作转化为内部的观念操作的结果。疏导式批语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理性诱导,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析、鉴别,启发他们主动认识自己、调适自己,从而达到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

这类批语运用较广。例如,为消除学生孤僻心理,就可以运用疏导式批语。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父母离异,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忙于做生意,很少关心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导致她的性格孤僻,不愿和人交往。但内心却常在周记中流露出感觉不被人理睬和理解,渴望得到别人关注和认可,渴望有朋友,渴望向人倾诉等心态。我在她的周记批语中写道:

老师和同学都很关注你,只是你没感觉到,你只要抛弃抑郁,用开朗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认识、接纳每一个同学,多主动与他人沟通,你一定会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后来,她逐步打破了心理闭锁,利用自己数学、英语较好的优势,主动帮助、关心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慢慢地,她的性格变得开朗,人缘也在班上逐渐好了起来。

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少想不高兴的事,多发现生活中的温暖和关爱。我班有一位学生的家教很严,但这位学生贪玩、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双休日基本上都在外面玩,很少做功课,把父亲的规定忘得一干二净。他父亲对他的行为非常恼火,经常责骂他。对此,这位学生极为反感,从而从无意识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一天,他在周记中写道:

上周末我又上了两个晚上的网,好过瘾……让他找去吧,气死他,反正这两个字(父亲——作者注)我是不会再喊了……

我在他周记中写道:

对于他人特别是亲人的教育和帮助,首先,应用心去感知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其次,要理性地思考、分析别人的规劝甚至责骂是对是错。做人要识好歹,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还有“冲动是魔鬼”,不要……

几个星期以后,他在周记中描述了有一次他在家生病时他的父亲怎样照顾他:

爸爸很忙,但他还是抽时间陪我去看医生、专门给我煲汤、帮我盛饭……

可见“恨之入骨”的情绪已被爱和感动所取代。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看完这篇周记后我很兴奋,马上奋笔疾书:

你能从过去的厌恨到现在对亲情的感悟和感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至善至美的真情,非常棒!是的,我们要学会感恩,父爱、母爱、师爱都是真挚而伟大的,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在以后的周记中,这位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文字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表现,他待人处事也平和多了。

三、点拨式批语

点拨式批语就是针对学生周记中出现的错误或偏激观点,用亲切、善意的书面交流形式进行开导和矫正。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以为是也多了。特别是个性较强且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就需要教育者运用点拨式批语进行矫治。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01年班上有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的周记,他把学校为了迎接市教育教学年终督查,对老师备课、听课、学生作业等质和量上的要求,及要求各班彻底打扫卫生等工作进行抨击,措辞很是偏激。我在批语中写道:

你能善于观察身边的事情,这样很好。我希望你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迎检工作作个比较,是否认为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学校平时就不是这样要求搞好卫生?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分析某一个现象,而不能简单地对把某一事物的好或坏妄下结论……

下一次周记中这位学生写道:

老师,你的指点,你宽容与善意的话语让我不再迷茫,让我明白怎样理性地认识事物、看待事物。我喜欢周记,喜欢这种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周记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记录,也是学生思想、心声流露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阅览周记,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问题,并通过批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以激励和引导,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以起到良好而特殊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六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矫治和发展.3.

心理健康辅导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反馈

□刘党桦

2007年,我曾经工作过的中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于是学生们欣喜地拥有了自己的“心语屋”;拥有了一隅在学习之余放飞心灵的地方;拥有了诉说烦恼,畅谈心曲,悄述心语的自由天地……那一片最灿烂的阳光是我们和学生们心灵的默契和共同的追求!

笔者有幸成为学校咨询室的一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对于辅导过程中反馈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如何克服和面对,我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咨询访谈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1.学习方面

学习一直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主旋律,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快乐或是痛楚!来心语屋咨询的学生多半是为学习问题而来的,比如,“我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可进入初中后,怎么就跟不上了呢?”“我成绩老是提不上去,是不是我脑子笨?”“我对语文课感兴趣,对数学课就是没有兴趣,数学老师天天布置那么多作业,我就不喜欢他,是不是我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我就是想玩,不想学习,更不想写作业,学习好有啥用,我爸只是小学毕业,可他照样能赚钱,老师我的想法没错吧?”这类问题占整个咨询内容的40%左右。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面临学习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作业要求等诸多改变,当小学应用的学习方法与思维形式,不再适应学习初中知识需要的时候,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吃力,特别是有些学习成绩曾经很优秀的学生,因学习新的知识效果不好,在测验或考试中,成绩不佳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胆怯、焦虑、苦恼的心理情绪。该如何去帮助这些学生,消除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及思想上的障碍呢?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仿佛希望辅导教师能送给他们以尚方宝剑,立马战胜一切困难,使学习成为快乐轻松的事情。殊不知,从他们提的问题和对作业多的埋怨可以看出,成绩不理想多半是因为无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质造成的。

2.同伴交往方面

在此次咨詢整理中,此类问题比例达20%以上。诸如:“我的同桌总是欺负我,怎么办?”“他为什么又不理我了?”“我的好朋友有了新朋友,对我不如以前了,我该怎么办呢?”“我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我,有更多的朋友呢?”“同学们都说我和班上那个男生好,其实我们是邻居才走得近”……这些似乎成了现在的学生们渴望理解、呼唤友谊的共同心声。

3.自我意识方面

在咨询中,“我是不是漂亮,是不是聪明”“我是不是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是否喜欢我”“同学们都说我胖,我感到很自卑”“我真怕自己考不上重点校,那该怎么办?”……这些都成了同学们关注的问题,成了造成他们生活快乐与否的一个原因,占咨询内容的14%左右。

4.师生和亲子关系方面

在学生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老师和父母无疑占据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成为他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因此,他们在感受温暖和关怀的同时,更多的矛盾、困惑也接踵而来。“老师不喜欢我,对我有成见?”“老师偏心,老师太凶了,根本不听取我们的意见!”“爸爸妈妈就知道考试分数,就知道逼我学习,从不真正关心我。”等等,成了来咨询的同学共同的困惑和无奈,占咨询内容的10%以上。

二、从反馈中看教师心理教育行为

学生来咨询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毕竟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是多元而丰富的。通过整理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学习和学校活动的内容,另外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教育理念也左右着学生的快乐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为了我们今后更好的工作,也为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我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希望引起同行的重视和反思。

1.关于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

当我们真切地感受着新课程对人的关注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惊喜时,我们依然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愿意选择体罚学生的简单工作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错误言行的警告,希望触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去,站到墙角去。”“走,围着操场跑五圈。”“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些从我们教师嘴里轻松说出的话语,这样任意伤害孩子们的身心的事情,成了来咨询孩子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或许,在孩子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所谓的错误过失发生之后,让儿童的身体经历痛苦,在经历痛苦中接受所谓的教训,已成为我们成人的普遍看法。再说,我们总是认为“这样的痛苦应该是不起眼的,不就是在墙角站了一会儿吗?何况,这是他们咎由自取!不给一点颜色看看,怎么能行”。其实,这仅仅是我们成人的看法,我们很少注意到当时孩子的内心世界,或许是无奈的,或许孩子在压抑着痛苦的怒火,或许孩子的双眼充满着委屈。这些,我们的教师可能并没有在意。

2.关于教师是否民主公正

依然清晰地记得一个流着泪水的脸庞和痛苦委屈的双眼,向我无奈地述说着老师的武断和不公,给她和她的同学们带来的伤害。是的,当“平等、民主、尊重”这些词汇被我们天天挂在嘴边时,是不是能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当中呢?或许我们是出于对班级或者学校工作的某种考虑,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偏颇,自己对所谓的好学生的夸奖和过多关怀给别的学生所带来的不公与心灵伤害是多么大!尽管我们也是那样深深明白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的精髓所在,尽管我们也深刻地知道教育应是面向全体,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3.关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

或许因为我们知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对教育成功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对自己有效工作的影响。所以,我们总是免不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当然交流的焦点一般只有一个——你的学生,他的孩子。只是,我们好像总是习惯于在学生犯了错误,在自己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搬来家长这一救兵,表面上看我们暂时消了气,解决了问题,殊不知我们的行为却在无形中激化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破坏了他们的亲子关系。从前来咨询同学的反馈中,他们无一不反对教师找犯了错误的同学家长来告状的行为。而是希望老师们能加强平时的家访和与家长的沟通,特别是当他们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时候,学生们是多么希望由老师把这一喜讯告诉自己的父母呀!

三、对今后心理教育工作的启示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圆桌教育、平等教育、个性教育、民主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创造性为基本训练内容,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应该说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教师已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尊重学生,开始关注学生心灵,开始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心理体验。可是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人文关怀,如何让关注真正成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学生身上看到成效,让我们美丽的校园阳光越来越灿烂呢?我想,我们的学校除了要求心理教师上好心育课,做好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可操作的调节方法以外,我们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还要追溯根源,改变观念,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始,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着手做起。

1.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上世纪中叶就提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今天,当我们谈新课程,谈教育的人文关怀,谈孩子的差异性和多元智慧理论……当那一个个时尚的词语时时挂在我们嘴边、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上时,面对这样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我们是否能够坦然地说自己真正从教育的本源——了解每一个孩子开始了呢?面对学生那每一个丰富灵动的个体,我们是否真的尊重了他们的差异了呢?这应该是每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老师们,都要常常思考的问题。真的,教育首先从了解学生开始,这恐怕是我们所要做的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事吧。

只有当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有所不同,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潜质有所不一,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環境有所差异……或许我们才会拥有爱心和耐心,拥有鼓励和宽容,拥有平等和民主。这样,那些个性特别的学生,那些成绩不良的学生,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才会在我们的人文关怀下,得到帮助和成长。

2.勤于学习,提高业务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再也不是一杯水、一桶水的问题,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一池活水。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坚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必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不断丰满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一个业务不精、不探求学生心理、知识面不够宽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动力,情感上的呼唤,人格上的感召……而学生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们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当作知识宝库。是的,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此时我们面对学生的提问是一问三不知,在课堂上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缺乏朝气、独断专行,那学生的失望和对学习的厌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善于反思,提升品位

当我们日益感受着新课程的具体和生动时,思考却让我们拥有智慧和理性。所以,我们要把视野投向教育,投向教育本身,去看到那些有内涵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反思备课与教学,反思教育学生的得与失,反思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关注……这样,在反思面前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灵魂和心灵世界;这样,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在丰富着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对教育、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寻找并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试想,一个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有品位的教师,又怎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伤害?

总之,在我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今天,也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通过反馈出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化解,并尽量避免因自身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正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中所说的:“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让我们携起手来,转变观念,立足实践,共同努力吧。◆(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论文 篇2:

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院校对建筑学学科的学术刊物评价多采用同行评价方式,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认可的“重点刊物”影响最为广泛;随着近年来研究者工作方法以及期刊自身质量的变化,原基于同行评价形成的“重点刊物”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已发生较大变化。借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既有成果,通过对相关“重点刊物”的学科影响指标(ISTIC)、复合影响因子(CNKI)、综合影响因子(CNKI)、影响因子(ISTIC)等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部分“重点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筑学报》的影响力依然稳固,《南方建筑》和《城市建筑》的影响力增强,《建筑师》的影响力则有所衰弱。

关键词:同行评价;计量引证评价;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是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渠道。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期刊既是了解同行研究的手段也是获取资料的重要途径,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学术期刊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就建国后建筑学学科而言,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步经历了由一枝独秀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再到逐步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当前建筑学学术期刊整体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建筑实践与研究活动的增多,1954年《建筑学报》创刊,为学术资料的积累和研究成果的发布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尽管在发展期间遇到了较多波折,但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刊,《建筑学报》以国内唯一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期刊在学术界取得了难以撼动的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建筑学学科新理论、新思维的探讨与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引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建筑期刊呈现井喷式发展,截至当下,建筑学学科内的学术期刊已经具有相当数量。据目前对中文学术期刊收录最为齐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数据,当前建筑科学(TU)类学术期刊共有263种。[1]771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对于学术期刊的认定差别,专注于科技类学术期刊评价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则收录了135种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2]14即使按后者分类,当前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数量依然较大。就期刊数量而言,在整个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别中仅仅少于基础科学综合类期刊,尽管这种分类的严谨性与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依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整体保有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然而,在拥有较大的学术期刊保有量的同时,我国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质量并不乐观。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下称《要目总览》)中,核心期刊数量占我国正式学术期刊出版总量的20%[1]112,而我国建筑科学(TU)类期刊的选出率却只有12.5%[1]112;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导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下称《引证报告》)中核心期刊的数量占总体学术期刊的30.9%[2][3],其中建筑科学类期刊的选出率为25.2%[3]318,与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表明建筑科学类期刊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目前专注于建筑学学科综合类研究即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等内容即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数量为30余种,由于上述两个评价体系对于整体学术期刊在统计口径与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使得上述类别的刊物进入《要目总览》的仅为《建筑学报》一种,而进入《引证报告》核心版的则仅有《建筑学报》《新建筑》与《南方建筑》三种,选出比例分别约为3.3%与10%,体现出两套评价体系对于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为办刊重点的学术期刊的评价差异。同时,就两套评价体系对于核心期刊的认定数量而言,表明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方向及理论为办刊重点的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亟待提高,需要建筑学界对于这一情况给予足够重视。

二、当前建筑学界对重点学术期刊的认定

随着建筑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系统内教师职称评定中对于学术业绩的考核和各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学位授予中研究能力的认定需要,建筑学界对于重点刊物的认定标准已形成基本共识。早在2005年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就提出了《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参考目录》中提出了包括《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建筑史》《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文物》《中国园林》《古建园林技术》《装饰》《工业建筑》《建筑技术》《声学学报》《应用声学》《振动与噪声控制》《太阳能学报》与《照明工程学报》在内的共计23种学术刊物。 (下称《参考目录》),共列出了包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声学等专业和方向在内的23种学术期刊,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为7种,具体名单如表1。根据2005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提出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整理。

该《参考目录》表明我国建筑学学科对于重点学术期刊的认定有了较为权威的共识。就目录而言,学科评议组综合考量了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等研究方向,在众多学术刊物中选取了7种作为教师学术业绩考核和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发表论文的认定期刊。可以说该目录是建筑学学科自身对于众多学术期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同行评价。就评价者而言,该届学科评议组集合了何镜堂、郑时龄、秦佑国、王建国、曾坚和张兴国等六位专家,可谓集合了学界与业界内极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时学科自身对我国自建国以来的所有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一次整体回顾和整理,也是对建筑学学科学术期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同行评价。

虽说是《参考目录》,却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院校的认可和执行,影响非常广泛,时至今日,并未有新的《参考目录》提出。该《参考目录》一方面使建筑学学科内的相关论文认定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术成果的评定在同行内有了相对公认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为上述刊物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稿源,使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对创建我国建筑学学科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期刊自身的演变以及学术研究的动态变化,《参考目录》的指导作用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术成果认定与学位获取成果评定的人群大幅增长,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部分刊物的创刊或主办单位的变更,期刊的整体质量有所变化,使部分《参考目录》之外的学术期刊有了较高的质量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从而被部分相关高等院校所认可。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开始在《参考目录》的基础上增列相关学术刊物,以作为教师学术业绩认定与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发表论文的认可标准。

以我国建筑学教育影响最为重要的老八校为例,在十年内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需要和教育实践,各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对《参考目录》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增补。就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而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科评议组所推荐的7种刊物。表2为当前老八校所认定的期刊情况,可发现原《参考目录》中个别期刊已经不为部分院校认可,同时增列了部分学术期刊进入认可目录,虽然不尽客观,却表明基于业内专家意见的同行评议结果已经发生了相应变化。

表2当前老八校对建筑期刊的认可情况本表于2014年依据老八校各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教师学术业绩考核与博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相关认可标准统计而成,该表对各院校所认可的学术刊物做了最大程度的包容统计。

在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目录中,原《参考目录》中的7种刊物变动幅度较小,到目前为止基本都为老八校所认可,而新增列的12种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则差异较大,不仅每种刊物的认可院校数量不一,且各自在其他计量指标体系中的表现差异也非常大(具体计量指标的差异将会在后文论述)。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近十年来老八校所增加的部分学术刊物的认可出发点各异,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随着我国建筑学科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学术期刊开始形成较为明显的办刊特点并为部分院校所重视,以至于即便该期刊的计量指标较低也被纳入认可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学术期刊办刊特色的显现,基于业内专家评价的同行评议方式开始显现出其自身逻辑上的局限和矛盾,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警醒的问题。

以业内专家为基础的同行评议这一评价方式,在整体学术期刊数量有限且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尚未取得有效成果的时候,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同行评议的评价者均来源于对业界情况非常了解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所以对学术期刊的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整体水平。然而,当学术期刊的整体数量开始增加,并且随着当前学术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学术期刊在市场化过程中办刊倾向的调整,学术期刊的质量、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都发生了变化。近十年来,学科交叉和融合日渐深入、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传播,不仅使研究者获取学术资料的难度大为降低,也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数量大为增加,涉及内容的深度有所变化,直接导致学术研究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范围较以往更具有扩散性,不再局限于建筑学学科范围内部。

表3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监测的相关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扩散指标,部分刊物由于办刊方向等原因未能被监测到数据,其中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两个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种刊物在整个学科范畴内的影响范围和广度;前者为某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后者为在统计期刊范围内引用某刊的期刊数量与某刊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能够较好地反映某种期刊在其所在学科内的扩散情况,即表明某期刊在选题、侧重点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在学术界或学科内部的扩散程度。就同行评价的逻辑而言,一种刊物被广泛认可的原因除了刊物本身所刊载的文章学术性表现较为突出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该刊物在整个学科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实际学术研究中,影响力往往更多地通过被引用量这一数据来进行体现,而被引用量中的被引用刊物的相关数据则表现某种刊物在整体学科中的直接影响力,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尽管由于该指标较为单一,且在未与发文量、文献选出率和被引用刊自身质量等进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无法完整反应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学科影响和扩散指标的对比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刊物在学术期刊群体中的影响力度和广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将当前为老八校所认可的19种刊物中的9种有数据刊物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做降序对比,发现在该指标的表现与同行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别,与建筑科学内研究者的直观感受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此前通过同行评价作出的影响力判断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由于《引证报告》评价的范围为科学技术类期刊,故上述部分刊物由于办刊倾向与其他原因未被《引证报告》采集到相关数据。然而在该指标的监测中,原《参考目录》认可的7种刊物有4种刊物的数据完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具体情况见图1、图2。

在上述两图中,深色为原《参考目录》所列出的学术期刊,而浅色为老八校调整增列的学术刊物,刊物名后的数字表示该刊物被老八校认可的院校数量。就上述两表中的数据而言,原《参考目录》中的刊物除《建筑学报》和《华中建筑》外,刊物的影响和扩散指标无论是在建筑科学内部还是整体学术期刊范围内都被其他刊物所隔断,表明此前基于主观感受的影响力判断与基于数据计量计算的量化评价之间有一定出入,部分期刊的影响力有了一定变动。

这一出入的形成,是由当前学术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研究方向的变更与研究工作的日益复杂造成的,研究工作的融合交叉日益明显造成学术刊物与学术成果的影响范围更为扩散,与原有的学术影响范围形成较大差距,进而使基于学科内部专家意见的同行评价难以全面、实时反应学术期刊的真实学术影响力度和广度。由于同行评价不能及时更新(如《参考目录》已提出十年时间),不仅直接导致部分在文献计量体系中指标非常低的刊物被大部分院校纳入认可体系,也无法真正有效评估新刊和短期内质量有较大提升的学术期刊,无法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做出动态反应。这一现象的存在,表明当前老八校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参考了文献计量的研究成果[5],但整体而言依然属于较为主观的评价方式。这不仅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更容易造成个人化与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公正性。就目前老八校对学术期刊的认可情况而言,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向,不仅造成了学术期刊认定各自为政的现象,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推动和学科的整体发展。

三、基于文献计量研究的学术期刊评价

由于同行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文献计量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随着我国学术期刊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完善和对数据研究的深入,基于文献计量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开始显现出其客观和真实的特点来。就目前普遍采用的文献计量研究成果而言,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两大评价体系最为成熟和可靠。就前者而言,其综合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多方数据,对每种学术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甄别,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业内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权重处理之后,得出了建筑科学(TU)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原每4年更新调整一次,从2014年开始改为每3年调整一次。 ,具体关注数据与权重见表4。

在该计量研究的工作基础之上,建筑科学(TU)类学术期刊从263种源期刊中筛选出33种核心期刊,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仅《建筑学报》一种[1]112,表明该领域内的学术期刊在文献计量体系内整体表现乏力,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有限。

综合来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关注的期刊指标多集中在他引量、影响因子两个方面,前者占据了35%的比重,而后者则占据了36%的比重,表明该评价方式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认定更为客观和真实。相对于以往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而言,学术影响力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期刊对于学术话题的掌控和把握,也不仅仅在于某单篇文章的学术深度和影响力,而是体现在某期刊整体所刊载的文章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对某种学术期刊进行整体评价的最佳指标。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合作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研究中,同样体现了文献计量研究工作方式对于类似指标的关注。在该引证报告中对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标等多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和量化分析;根据科学计量学原理,系统性地综合考虑被评价期刊的各影响力指标在其所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最终对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进行整体评价。[2]9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从135种建筑科学与技术类期刊中筛选出34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基于评价年前两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每年调整一次,时效性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更强,更具有动态性。 ,其中侧重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为《建筑学报》《新建筑》和《南方建筑》三种,且其综合评价总分均位于34种期刊的底端,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第26、31和34位,表明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与同属建筑科学范畴的城乡规划、结构工程、建筑物理等研究方向的期刊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建筑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两种计量引证评价体系中,都对学术期刊的他引量和影响因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表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体现不仅表现在部分单篇文献对于学术界的影响和推动,更体现在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对整体学术研究的借鉴和影响作用,而这也是影响因子和他引量等指标的计量依据。此类指标的采用,表明在当前学术研究活动更为密集、学术影响范围更为扩散的趋势下,传统的专家型同行评议方式对学术期刊评价有较大的局限性,两大评价体系的结果也表明,在经历了十年的演变之后,学科评议组提出的7种学术期刊与基于文献计量引证方法计算得出的核心期刊存在较大差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大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中对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类的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不尽如意,但二者的评价结果却较为一致。首先,在整个建筑科学范畴内,该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表现乏力,这一点从重点期刊的选出率上便可见一斑。在两大评价体系中,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侧重点的学术期刊的选出率都明显低于平均选出率,表明该类学术期刊在整个建筑科学领域内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其次,两大评价体系对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是一致和客观的。在《要目总览》中,《建筑学报》位于33种核心期刊综合指标的第19位,位于58%的中下游位置;而在《引证报告》中,《建筑学报》位于34种核心期刊综合指标的第26位,位于76%的下游位置。尽管两大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在研究范围、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差异,但得出的结论却类似,表明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对这一领域的期刊评价结果是真实可信的,能够反映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与某特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经过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验证,表明其理论框架符合学术期刊的运行规律,其方法可行、结论可靠,已成为期刊影响力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基于文献计量引证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较传统的同行评价方法有着更为严谨的逻辑论证和说明能力,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实际影响力,应该得到建筑学学科特别是高等院校更多的重视。

四、两种评价方式的冲突

由于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只能对某一刊物的整体印象进行主观评价,带有较强的个人偏好和主观倾向,无法对期刊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同时,基于主观的同行评价是以学位委员会或是学科评议组的方式进行确认的,导致评价结果的反馈是零散而缓慢的,难以对学术期刊的动态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相较而言,基于文献计量引证的评价方式,则是以影响因子、引用量等具体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对学术期刊的整体表现进行量化研究,其结果较同行评价更为理性客观;同时,由于文献计量评价系统对于学术期刊相关数据的及时监控和分析,使该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是近乎实时和动态的,能够快速反映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变化。

就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的学术期刊而论,目前老八校所认可的期刊数量共计19种。由于除《参考目录》中的7种期刊在各院校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之外,其余12种学术期刊的认可程度有较大差距,故难以通过同行评价的方式对该12种刊物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基于上文已验证文献计量引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故下文将对该12种刊物进行文献计量角度的分析,以评价该12种刊物真实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如前所述,文献计量引证体系重视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量等指标的考察和计量,故下文将对上述12种认可程度不一的学术刊物在两大计量引证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期望对相关学术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做出量化比对研究。

由于此次被老八校认可的部分学术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以书代刊、出刊极不规律导致监测数据丧失有效性或由于所刊载文章普遍倾向于科普、介绍或文学创作等原因,无法被纳入学术刊物的统计范畴,导致两大评价体系对相关刊物存在数据缺失和未收录的情况,无法对12种刊物做出完整分析,故本文仅对有相关数据的学术刊物做量化对比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对相关19种刊物采用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合作的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合作的影响因子三个指标作对比研究,具体数据见表5。

从上表可见,随着十年来学术研究的动态演进与期刊本身质量的变化,部分一直以来被同行评价给出高度认可的刊物在计量引证体系中的数据却不尽如意,甚至部分刊物由于办刊倾向等原因导致在两大评价体系中均无法采集到有效数据,表明某些刊物的实际影响力与同行评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尽管计量引证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容易陷入以刊评文的局限,但是对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中所关注的影响因子、他引量等具体指标依然可以对某种刊物或是单篇文章在整个学术圈内的影响力度做出较为客观的量化评判,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系统。

CNKI的综合影响因子采集了学术界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等在内全领域的学术刊物作为评价基础,考察某种学术刊物在评价范畴内的整体表现情况,可以说是在学术期刊领域内针对学术期刊本身的最为完整的评价分析,可以反映某种学术刊物在整体学术期刊范围内的影响力。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则是在上述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博硕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作为评价基础,综合考察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界(不含图书)的整体影响力。可以说复合影响因子是目前为止评价体系对于某种学术期刊影响力最为全面的评价,其数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核心数据。笔者将当前老八校所认可的19种中的11种具有有效数据的学术刊物的综合影响因子与复合影响因子做降序对比,发现在计量引证体系中各刊物的指标与同行评价存在极大差异,表明同行评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靠性和真实性,具体数据对比如图3、图4所示。

上述两图中,《建筑史》由于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无法对比,《参考目录》中其余6种刊物除《建筑学报》一种刊物在两个评价范畴内均表现稳定外,其余5种刊物的排序均有不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两图的指标降序排列中,在两个指标序列中原有的6种刊物(深色)都被《南方建筑》与《城市建筑》分隔,表明该两种刊物在计量指标上已经超过部分原《参考目录》中的学术刊物,也表明在近年来该两种刊物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同行评价的主观印象产生了较大差距。

同时在上述两个指标排序中,不难发现被作为同行评价的老八校认可的数量与学术刊物的质量之间没有绝对关系。在两个指标的对比中,被老八校认可数量最少的《南方建筑》在综合影响因子中位于11种刊物的第二,而在数据采集范围最为齐全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序中,《南方建筑》也排名第三,表明近年来《南方建筑》的学术影响力无论是在单纯的学术期刊范围内还是在包含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在内的范围内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的推动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在上述两个指标排序中,《城市建筑》的影响因子值也超过或大幅超过原有《参考目录》中的相关刊物,表明在近年内该两种刊物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原《参考目录》中部分刊物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有所衰退,这与既有的同行评价结果是差距较大的。[8]

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主导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由于该评价体系只针对科技期刊进行统计,所以其数据在科技界内部更具有说服力。在该引证报告中,笔者选取了影响因子对老八校当前认可的学术期刊进行降序排列,得出图5。

由于统计口径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相同刊物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指标表现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表现有所差异,但是由于其考察的是科技期刊内部的影响情况,所以其对于说明某种期刊在科技界的影响力是有较大参考价值的。由于《引证报告》对于核心期刊的评价综合考虑了学术期刊各影响力指标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权重处理,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并非完全按照影响因子的表现进行筛选。但是在该评价体系内,由于影响因子对于学术刊物影响力的形成和作用最为直观和突出,故影响因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说明某种刊物的实际影响力。

从图5可以看出,由于评价范围的缩小部分刊物在学科中的影响力指标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建筑史》所关注的方向和相关数据的缺失导致无法进入评价范围,另外6种刊物的数据表现则与图4、图5一样被其他刊物隔断,两种评价体系的数据表明原《参考目录》中的部分刊物在经过十年发展之后对建筑科学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而被部分老八校认可的《南方建筑》《城市建筑》则在两套评价体系中表现较好,表明老八校基于同行评价所增列的刊物中此两种是较为中肯和客观的。而在增列的其他刊物中,《建筑技艺》《住区》《UED》和《建筑创作》以科技期刊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则影响力有限,体现出明显的个人偏好与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期刊范围内进行评价的影响因子表现中,《南方建筑》与《中外建筑》的数据表现较高,而这两种刊物在老八校增列的刊物中却被认可较少;表明传统的同行评价无法及时反映近年来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的变化。

五、结论

近十年来由于研究工作者关注范围、工作方法的转变和学术期刊自身的调整,业内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都有所变化。在对以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为侧重点的学术期刊为对象进行研究后,我们认为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学术期刊即同行评价的结果与通过文献计量引证方式评价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异。就当前而言,传统的同行评价不仅未能及时反映建筑科学范畴内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的变化,也在新认可的学术刊物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个人化和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建筑科学内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变化。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比对老八校对当前近二十种学术刊物的认可程度、两大文献计量评价系统对该部分刊物的相关核心指标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同行评议方式已经难以真实、客观、有效地反映某种学术刊物对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值得学术界警醒和深思。同时,由于近年来办刊质量的提升,部分原《参考目录》之外或当前在老八校中认可度不高的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值得建筑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囿于笔者能力有限,加上学术期刊相关监测指标的动态性,因此本文选用了2013年相关监测方采集的数据,新近得知北大图书馆已经公布了2014版的相关研究报告,部分杂志的数据发生了相关变化,更体现出学术期刊评价的动态特征,也进一步证明单纯依靠业内专家的同行评价难以做出实时的反馈,需要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研究,笔者将继续跟进相关指标,以期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建筑学(一级学科)相关中文学术期刊参考目录[R],2005.

[5]杨宇振.1994-2006年中国建筑类院校学术论文生产、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基于主要院校建筑学一级学科与主流期刊[J].时代建筑,2007(3):20-29.

[6]www.cnki.net.

[7]http://www.wanfangdata.com.cn/.

[8]邵松,乔监松.建筑学学科学术期刊影响力现状分析[J].南方建筑,2015(6):95-101.

作者:邵松 乔监松

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论文 篇3:

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应用情况分析与研究

就四川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装备管理、师资培训、资源建设等相应的建议。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四川省各地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装备情况的调查,了解信息技术装备使用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获得一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培训情况、信息技术装备的管理情况、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情况等。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由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负责组织和实施。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于2007年6月至12月在四川省6个市州的32个县的中小学发放问卷共1 106份,回收1 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023份;填写问卷的教师中有35.9%来自县级城市以上,64.1%来自农村,多为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方面的骨干教师或者管理人员,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接受访谈的教师中239人来自民族地区,428人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358人来自盆地周边山区;其中老年教师占12%,中年教师占51%,青年教师占37%,男女比例约为1:6。本次调查在样本的选择上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设计,笔者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装备情况的调查结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应用的态度、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现状的满意度、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未来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情况、教师培训情况、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管理情况、教学资源占有和整合使用情况。

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应用的态度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教师中,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持各种态度的教师所占比例如下: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很有用的教师占62.3%,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较有用的教师占31.5%,还有5.8%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有点用,只有0.4%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用处不大。表1中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装备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物资基础和保障,其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在调查访谈分析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和盆地周边山区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对信息技术装备作用的认识,明显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这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现代教育装备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装备是必备的物资基础之一。

如表2所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认为信息技术在学校很受重视的占32.9%,比较重视的占37.6%,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及应用在学校中可有可无的占13.4%,认为信息技术在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占6.1%。在待遇方面,半数多的教师感到所获得的待遇偏低,特别是一些额外的工作,无法计算进入工作量。另外,这部分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对职称评定也有较大意见。

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现状的满意度如表3所示,在被调查教师中,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各种满意度所占比例如下: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很满意的占16.7%,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较满意的占18.2%,有43.8%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不满意,有21.3%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极不满意。

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未来需求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所有调查者都表达了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机、实物展台、远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未来强烈需求,达到了85%以上;对校园网有58.6%的被调查者给予预期;对于其他项,88.5%的被调查者对于计算机的配套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数码设备、移动硬盘、刻录设备提出需求;个别教师对大屏幕背投电视提出需求。表3、4中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四川省信息技术装备存在老化、配置偏低、装备偏少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步应用,该现状已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盆地周边山区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对信息技术装备的需求更为迫切。

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手段的教育教学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方式无疑会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需要首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获取相应的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选取、加工和升华,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改进,以便加大信息传播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要求各学科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较强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为了解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问卷针对教师的专业对口情况,教师的文化层次情况,教师对一些常用的软件、服务的使用、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课件、因特网和网络服务使用等。

1)教师的信息能力。如表5所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现在从事信息技术装备管理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中,信息技术专业对口的教师占6.7%,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教师占绝大多数,有部分教师为半路出家从事信息技术工作。如表6所示,信息技术教师的文化程度大部分集中在专科和本科层次。调查分析表明(表7),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参差不齐,四川省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专业、不系统,各种再学习和再培训必须进一步加强。

调查数据表明(表8),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工具(如Word、Excel)的使用,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工具运用技能,有一定的软件编制与课件开发能力。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但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互联网的教师只占37.5%,其中在城市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占了将近3/5;对于各种网络服务的使用情况也不近如人意,其中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中有62.5%没有使用过网络服务。一方面是硬件配置的原因,表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的实施,远程资源的使用正逐步被重视,虽然城乡差异仍然存在,但已经在逐步缩小。此外,根据相关年龄性分析,不同年龄的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上有显著的差异,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利用等能力,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太理想。从调查数据来看(表9),只有18.1%的教师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教学,46.7%的教师偶尔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人数占被调查教师人数的35.2%。调查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层次比较低,很多是简单的演示文稿,并未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获取、加工、利用的有效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层次的整合。结合前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态度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关联,同时还与整个学校政策导向、信息氛围、激励机制和密切相关。

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对培训所持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尽快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接受并主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大挑战。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有必须的基本技能,而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表10),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反映出强烈的培训需求。

2)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四川省积极组织中小学学科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显示(表11),82.2%以上的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大多数教师参加的是市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只有很小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只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0.6%。这与四川省对教师培训所采取的分级分层次培训的方式有关,即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整个培训工作分为4个层次: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省级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省级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市级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各市学校的骨干教师;县级培训对象为本县所有学校的骨干教师。经过这些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学校后以点带面,组织实施校本培训。特别是经过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后,培训了一大批骨干教师,这种层层推进的培训方式不仅节省了培训经费,又扩展了培训面,有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3)教师对培训的期望。调查显示(表12),在培训内容方面,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技术与理论结合方面接受培训,78.3%的教师认为培训应提供更多的范例与方法,82.6%的教师认为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是培训内容的重要方面;期望在技术方法得到提高的教师占25.6%,另外还有56.4%的教师认为应该在理念方面接受培训。如表13所示,在培训方式方面,教师比较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专家引领、经验交流、示例示范及参观考察;在培训的授课方式方面,大多数(约72.9%)认为应采取综合型的授课方式,67.3%的教师倾向于演示型的授课方式,也有部分教师期望提供讲授型和讨论型授课方式。许多教师认为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培训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样在内容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培训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同时还可以节省培训差旅费用,值得探索。

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1)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情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资源问题成为教学改革实验的关键环节之一。但调查结果表明(表14),四川省中小学教学资源匮乏,大多数(约60%)教师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不多,只有很少一部分(5.3%)拥有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大多数的教师没有进行专题的教学资源收集整理,这一现状极大地限制了信息技术发挥其所蕴藏的教育潜能。

2)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表15),目前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优秀教学设计(72.7%),其次是典型课例(62.3%),接下来依次是文本备课资料(56.7%)、教学软件(42.8%),对教育理论著作的需求最低(23.6%)。这一状况与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是相适应的,新课改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已不再是资讯的传播者,而应该成为领航者,授之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持。因此,教师对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需求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必然要求。

讨论和建议

综合数据调查分析,四川省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部分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对硬件和软件进行建设,拥有的设备有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是比较好的,而且教师都能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四川大部分中小学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是相当薄弱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对四川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纳入学校办学目标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中。

四川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由省教育厅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规划,总体协调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全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化管理和应用、远程教育以及硬件环境、软件环境、队伍建设。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应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结合本地情况制订规划、协调工作,并就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化管理和应用、远程教育及硬件环境、软件环境、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细则。

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学历、年龄、教学经验、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各不相同,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都持有极为积极的态度。同时,统计又显示,教师的态度和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知识技能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没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态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同时,要结合本校实际,组建一个由校级领导分管,中层干部主管和一些事业心强、富于钻研精神、积极肯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在中学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作为考察教师素质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应实施严格的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

加大教育信息技术装备经费的投入和配备的管理从调查中发现,四川省的信息技术装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教育的发展,广大教师对新的信息技术装备的需求,尤其是电脑教室、多媒体设备、实物展台、远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未来需求强烈。要改变四川省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做保障。一方面,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费的管理。安排经费时,不应忽视软件和教师培训所需的费用;使用经费时,要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大型和批量设备要实行政府采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建立长效维护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

加大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资源的贫乏已成为制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在现实实践中着重表现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不够,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人们总是把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割裂开来,要么过分偏重于依赖信息技术,要么撇开信息技术而专注于传统教学,二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在整合的度上难以科学合理。许多一线教师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制作课件和应用其他教学软件时技术上不能得心应手;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制作教学课件,熟练使用教学软件,却因为没有深入课堂而使制作的课件不能紧贴教学,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建议:1)构建教学资源建设的“城域资源中心+市州资源中心+学校资源库”的层次体系,形成分布式城域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构建成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城域资源中心,高效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管理、运营和交易,形成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的自适应性良性循环。教育城域网资源系统的层次分布式框架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2)加强校本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应由学校向区域提升,形成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教育城域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学校校本教学资源管理的框架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

3)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研究,加大应用培训力度和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在全省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分级培训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地区和示范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行业协会的作用,有组织地进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各项研究和推广工作,实施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论文评比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教育行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将教育信息化研究同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同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将有益于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推广,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学的现代化,提高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

作者:陈树高 李昌玉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