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别对校园足球的特点作用和青少年学生自我概念形成发展的要素等进行分析阐述,研究校园足球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得出校园足球的开展有利于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较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论文 篇1:

职业排球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职业排球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全 面深刻的探究,特别是重新审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排球的内涵和特征,为深化 我国职业排球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排球良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职业排球;内涵;特征

A Research of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Vo lleyball

MENG Chunlei1, WU Ning2

(1.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2. N orthwest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volleyball;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职业排球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由于它符合排球发展的规律,面对市场将比 赛和观众的观赏进行等价交换,既解决了球员的经济问题,又提高了排球运动水平,满足了 球迷日益增长的观赏需要,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体坛职业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处于低谷的中国排球 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成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 全面深刻地探究当前世界职业排球的本质特征和内 涵,紧跟世界排球职业化潮流,借鉴有益经验,比对我国排球职业化进程中的弊端与不足,向 先进国家排球协会学习,加快职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国际排联2012年规划,促进我国排球联赛 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国当前排球职业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1 世界职业排球的内涵

职业排球的英文单词为“Professional Volleyball”,“职业”一词最早源于足球运动。 “职业”的意思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1]职业 排球 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排球比 赛的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品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使排球运动的参与者获得优 厚报酬,并为社会提供体育和文化服务的一种活动。[2]

从职业排球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职业排球主要将高水平职业排球运动员的比赛作 为商品并进入市场交换。任何商品都必须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两者缺一不可。排球竞赛活 动成为商品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将参与比赛活动作为劳动,使之凝结社会劳动量或 耗费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是使竞赛活动具有消费价值,人们愿意为获得一种特殊的享受 而付费,即具有进行市场交换的体育与文化价值。

从本质上看,职业排球是生产具有观赏价值的排球比赛,并通过市场交换向消费者提供 体育竞赛娱乐服务。运动员参加比赛,将比赛活动作为自己的劳动,这就消耗了一定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排球竞赛娱乐服务之所以可以作为商品,因为它也有使用价值。马克思说: “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它一切商品 也提供自己特殊的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 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可是,这一点并不使它例如 同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 [3]将马克思这一论述运用于分析职业排球的本质,可以说明排球竞赛娱乐服务是一 种劳动, 它具有一定的价值;排球竞赛娱乐服务作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不是物,而是 一种活动。排球竞赛娱乐服务是非实物形式的使用价值,它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空上 具有同时性和并存性。它在消费过程中存在,并随消费过程的终止而结束。这一过程就是创 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可以认为,职业排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最大限度地为消费 者提供服务,能否充分满足消费者观赏体育竞赛的需要。

2 世界职业排球的特征

2.1 市场化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但是,市场不仅仅是具体的商品交换场所,经济学意义上的 市场是指商品流通领域,是社会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市场化就是指某一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成为社会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4]可以说,市场化是职业 排球商品属性的具体 体现,它主要将高水平比赛作为商品。排球比赛是运动员将参与比赛活动作为劳动,使之凝 结社会劳动量或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使排球比赛具备了价值;同时由于排球比赛过 程对抗激烈、比赛结果富有传奇性捉摸不定,能给人们带来焦虑和喜悦、激动和兴奋等,充 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人们愿意花钱到现场或通过新闻媒体进行观赏。因此,其具有特殊 的消费价值,也就是使用价值。所以,职业排球比赛是一种商品。可以说,职业排球所提供 的商品——高水平比赛在生产和消费上具有时间同一性,即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而一 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所生产的商品可以储存,然后经过在市场上的交换再进行消 费,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因此,排球进入市场后构成了职业排球竞赛表演市场。

此外,作为职业排球动基础的教练员、运动员也成为商品,并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职业 排球的劳动力市场。教练员和运动员进入市场后,遵循着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 供求规律这三大规律进行着流动、交换(转会)和竞争,使得职业排球队的人才不断进行着 组合、吐故纳新,促进了排球运动水平的飞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消费需要 。

作为职业排球的基本细胞——职业排球俱乐部,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实体,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职业排球除了经营排球竞赛表演产品外,还对 像球迷用品、广告、电视转播等相关产品进行开发。这些经济活动都有需要资金来进行完成 ,这就形成了职业排球的资金市场。

总的看来,职业排球自从问世以来,遵循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商品市场:竞赛表演市场和相关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 资金市场。职业排球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构成了完整的市场体系,成为市场经济体系 中的一个分支。

2.2 社会化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 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5 ] 在社会学以外,社会化多是指将原来由单位在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准许、提倡或要求 全社会共同参与。熊斗寅先生针对国家包办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难以协调的困境指出,体 育社会化有中国特殊条件下的特定含义,决不同于体育社会学的“个人社会化”的意思,而 是“体育必须面向社会,同时发动全社会来办体育”。[6]因此,作为体育组成部 分的职业排球,其社会化特点是指职业排球必须面向社会,同时发动全社会来办职业排球。

职业排球的发展有赖于两大基本条件:一是资金条件,职业排球俱乐部必须源源不断地 获得资金注入,保持经济上的良性循环,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二是人才条件,尤其是高水 平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补充与供应,这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这种依托于社 会、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特点是职业排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

2.3 法制化法制一词从最广义上讲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包括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制度包 括依法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其中也包括法律制度。最狭义的是 指法律制度,是法律制度的简称。[7]将法律制度和职业排球联系到一起,表明职 业排球是离不开法律制度的。

职业排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新体制,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只能通过 国家制定法律、通过法律的实施加以确立,不能自发地产生。这一点可以从职业排球的产生 加以佐证。正是意大利排球协会首先在法律上承认了职业排球的合法性,使得这一新兴体制 得到发展并最终得到国际排联和国际奥委会的认可,从面推向全世界。同时,职业排球在运 行过程中需要法律制度的强制性约束。首先是作为职业排球的细胞——职业排球俱乐部的资 格,必须通过法律对其进入和退出职业排球的条件加以确定,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排球的有序 性。如中国排球协会就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性质、资金、硬件设施、运动队的基本构成 等准入条件进行了规定。其次,在职业排球体制下,必须对职业排球俱乐部的责、权、利加 以确定,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排球主体的利益,促进职业排球良性发展。

2.4 民主化“民主的含义,首先在于人们在涉及自己的利益的事情上能够充分的发表意见,不同的群体 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忽视某一群体的声音,就有可能使其利益受损”。[8]从市场 经济 产生发展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市场经济的萌芽、产生、发展主要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归不同劳动者所有。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以及现代 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职业排球的萌芽、产生、发展也主要依赖于这两个条件。而“社会劳动 分工的充分社会化和专业化,社会劳动就被分解为有着各自差别的私人劳动,这样就造就了 物质关系日益明晰的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8]

在职业排球俱乐部内部,无论是职业排球投资人还是俱乐部经理、教练员、运动员与其 他工作人员等等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特 别是职业排球运动员的转会、薪金、其他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教练员的聘任等都是各利益主 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通过谈判来确立的,并最终通过合同形式加以确认。可以说这种法律 关系的确立,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2.5 科学化科学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 系。可以看出,科学的本质是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职业排球的科学化特点实 质上就是按照排球运动规律,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调控下,使排 球运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不断提高排球运动水平,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精神 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对抗激烈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运动从无到有、从业余到职业不断向前 发展,但是从整个排球发展历史看,只有职业排球给排球运动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首先, 排球运动进入职业化阶段后,首要的一点就是训练时间有了充分的保证。众所周知,业余排 球阶段,教练员、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职业,只是在闲暇时才会参与排球训练和比赛,因此训 练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其次,在职业排球阶段,职业排球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特别是在 训练中,在一个球队中,教练员的数量大,分工明确。比如,美国男排,除主教练外,还配 有体能教练、技术教练、战术教练、心理教练、按摩师、队医、 科研人员、球探等多人。 这种分工的细化使得训练更加专业化,可使教练班子更加专业,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 对本职工作的规律进行探索,对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训练水平。第三,在竞 赛制度的安排上,两个阶段,每周一赛的赛制安排,不仅更加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使球员 长时间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而且由于比赛主要安排在周末,可以使大量球迷到现场看球,从 而吸引大量赞助商、广告商和电视转播商的注意,“眼球”效应的连锁反应促进了俱乐部的 收入,反过来促进了排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排球运动发展到职业化以后,从训练到 比赛都更加符合排球运动的规律,保证了排球训练、比赛的科学化,极大地促进了排球运动 的发展。

3 中国排球职业化进程

实行俱乐部制,走职业化道路是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 代期间,正当世界排球运动迅猛发展的时候,中国的排球运动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之后近 十几年来中国排球一直落后于意大利、古巴、巴西、俄罗斯等排球强国。针对这种情况,19 96年中国排协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对排球运动实行职业化改革,至今 已有14年。俱乐部办赛事使俱乐部运作空间大大增加,激发了俱乐部的积极性,联 赛经俱乐部的精心包装,媒体的炒作,比赛更精彩。尽管如此,我国的排球职业化进程还是表 现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和协的特征,需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

3.1 排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性

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 266.8美元,[9]按照世界银行对各类经济国家的分类,我国 还处于一个刚刚突破中下等标准收入国家,还不富裕,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有限,还没 有对职业体育市场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排球俱乐部实质是把其竞赛及其相关产品推向市场, 按市场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的体育经营实体。受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制约,一个完全由市场 驱动的排球俱乐部发展所依托的排球市场还远未形成。在此情况下, 我国排球俱乐部过分依 赖政府, 享受政府的优惠待遇, 不能做到自负盈亏, 良性运转。一旦失去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 球队成绩就可能一落千丈, 俱乐部也可能解体。因此各职业排球俱乐部的资金来源和经营 收人问题就成为困扰俱乐部发展的主要问题。

3.2 管理体制的不科学性体制对排球俱乐部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 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限制了各俱乐部市场主体地位的发挥,联赛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拨款,没 有形成风险机制,束缚了各俱乐部走向市场的积极性。而且排球管理中心职能定位不清,经常 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规则,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10]对联赛的管理仍 以直接管理 为主,对整个赛事的宏观管理系统尚未形成,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着现代赛事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甚至在潜意识里对职业化改革有排斥思想,管理缺乏科学性 ,工作效率不高。目前我国政府在体育职业化改革观念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政府对项目管理 过死,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二是政府对项目放得太开,认为职业化是球队自己的事而不闻 不问。[11]另一方面是各省体育局和俱乐部投资人政俱不分、产权不清晰、责权 利不明,导致的俱乐部市场取向不强烈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排球俱乐部的实体化建设。

再者,竞赛机制仍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997年的全国联赛, 参赛队伍仅有8支, 采用 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后来发展到男女各16支队伍参赛, 改为主客场单循环赛制。为了提高联 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 又将16队伍分成四组, 进行四个阶段的主客场比赛, 各阶段各组间 根据积分进行升降, 使实力接近的队伍多次交手,竞争更加激烈甚至残酷, 促进了各参赛队 水平的提高。然而,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队伍实力并不强, 联赛初始连续输球,但只在最后阶段赢得一场关键比赛, 不仅保级成功, 最终名次还排在曾输过的球队前面。如 2003-2004赛季的南京军区女排和2004-2005赛季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都是这种不尽 合理现象的受益者。[12]

3.3 排球人才资源的紧缺性及人才流动的局限性排球俱乐部是通过对其竞赛及相关产品进行销售而获得经营收入的特殊企业。要生产出 高质量的产品,必须不断地涌现出优秀运动人才。中国女排1981 年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是建立 在全国优秀排球队将近2000 人的基础上,而如今仅有当年优秀队员的1/ 4 ,根据排管中心副 主任张蓉芳的报告:目前全国一线专业男、女球员仅有814 人,而各级各类体校在训人员总计 为3385 人。目前在排协正式注册的男运动员仅200 人左右,女排由20 世纪80 年代的40 多 支省市队伍锐减到今天的不足20 支队伍。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特别是在排球职业化改 革中有待新的突破。

排球俱乐部推行以来,虽然每个赛季也有运动员转会,但人数很少,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 机制,达到利用人才竞争的杠杆调动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目的。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 因除了高水平竞技排球人才的稀缺性因素外,还有两个更主要的原因。一是全运战略妨碍了 国内人才的流动。由于全运战略,使得各俱乐部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全运成绩上,而不是联赛 的市场培育和俱乐部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上。各省市体育局在人才的引进和引出上都顾虑重 重,引进外省人才,减少了自己队员上场的机会,可能会影响到全运成绩,输出外省人才,等于 说全运给自己树敌。二是管理上的保守行为,限制了国外队员的引入和国内队员的引出,这 就让中国排球联赛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水平上无法得到质的提高。

3.4 政策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性排球俱乐部作为排球职业化改革的产物,必须有完善的法规通过市场机制保证其良性发 展。因为法规具有规范作用,它可以准确地刻划新体制;法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可以保 证职业化体制在全社会推行;法规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职业化体制在总体上稳定。而我国 的职业排球体制,是在破除旧的、高度集中的专业体制前提下产生的,尤其需要法规的保证 来破旧制、立新制。

由于目前我国的排球体制改革,包括整个体育体制改革,尚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排 球俱乐部的外部监管还是内部管理都还不规范,俱乐部与政府、企业、联赛之间,俱乐部与俱 乐部之间,俱乐部与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不规范,没有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缺乏相 应的法律依据。[13]排球项目管理中心也只是停留在赛事组织、安排等技术层面 上,在俱乐 部发展规划、宏观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必要的制度。虽然中国排协已经制定了《中国排协纪律 规定》、《全国排球联赛技术手册》、《注册暂行规定》、《全国排球优胜赛技术手册》、 《联赛技术统计方法》、《运动员体能测试办法》等多项法规性文件, 但其系统性和法规性 仍有很大局限和滞后,在涉及与中介(推广)公司、赛区、球队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利润的分配 上的有关规定和协议还不太明确。

3.5 排球职业联赛的伪职业性我国虽然排球职业联赛由来已久,但谁都明白,所谓的职业联赛,其实还是专业队之间 的联赛,俱乐部一般是“换汤不换药”,人员组成基本上是由各省体育局出面组织,教练、 运动员的人事注册都在体委,只是由体育局出面搞一些赞助商来资助球队,都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职业联赛”,尚未建立起真正的俱乐部体制,排球职业化体制是半职业化体制,即伪 职业化。到目前为止除由恒大地产集团斥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的国内首家职业排球俱乐部— —恒大排球俱乐部外,其余均为由各地体育局管辖有企业赞助的专业排球队。这种伪职业化 的排球联赛没有人才流动机制,没有调动赞助商积极性的机制,更没有应对市场、应对衣食 父母——球迷的机制。

伪职业化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出资方除了负责支付资金外没有任何权力。 2009年初CBA发生了一件大事——上海男篮的赞助商辽宁西洋集团和上海男篮中止合作,直 接导致上海男篮裸奔了好一阵子。当时辽宁西洋集团之所以退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赛季 投入一千多万,在俱乐部管理中却没有一点话语权。应该说在CBA像西洋集团这样的遭遇还 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如果你来看看排球联赛的话,就会发现西洋集团一点也不孤单——因为 在排球联赛中,除了如刚刚成立的广东恒大女排俱乐部外,绝大多数俱乐部名义上号称职业 俱乐部,实际上都是伪职业化的、穿着马甲的体工队。这种以往体工队时期陈旧的合作关系 在俱乐部成绩好的时候还好说,如果成绩不佳,而企业和负责管理的体育系统又对俱乐部如 何运作意见不一的话,矛盾就来了。二是俱乐部阵容凑不齐还不让别人加盟。上赛季CBA联 赛上海男篮只引进了一名外援,很多时候干脆都是全华班上阵,摆出了一副“摆烂”的姿态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为全运会练兵呗!可在排球联赛中,这却是普遍现象。最近几年 排球联赛观众根本不知道外援长得啥样,就是内援市场也是一潭死水。很多人认为主要原因 是俱乐部没钱,其实里面大有玄机。“外援来了,我们年轻球员怎么练?内援来了,打全运 会又回去了,我们花钱给别人练?”一位资深记者在长期采访排球联赛中经常听到这样既荒 唐、又实际的说法。说荒唐吧,明明知道球队阵容不整,联赛没法打了,宁愿从二队拉一些 十六七岁左右的毛孩上来,也不愿意引进外援或者内援——即便赞助商愿意额外出钱也不行 !而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这些年对联赛的管理也相当糟糕,连个最基本的球员流动市场都 没能建立起来。家家都封闭得一潭死水,你说这个“职业”头衔可笑不可笑?广东恒大是个 异类,虽然对中国的排球职业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他们引进郎平,引进周苏红等人,更 多的考虑还是广告效应。三是联赛球票卖不出去,组织观众还得倒贴钱。一场比赛下来,卖 票不但赚不了钱,还得倒贴钱!这样的事在排球联赛里却是司空见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 国女排夺冠,排球联赛一度掀起了看球热,大部分观众都冲着周苏红、冯坤这批新奥运偶像 去的。可惜的是,排管中心和各地方俱乐部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做强联赛,随后的几年 无论是赛制,还是联赛水平都不尽人意,雅典奥运夺冠积攒的人气也消耗殆尽。最近两个赛 季感觉非常明显——几乎没人花钱买票,不是赞助商自己的员工,就是一些场内广告商的赠 票。有时候实在没人看,赞助商还得组织学生来填场子,不然空荡荡的体育馆太难看了。组 织观看需要派车、派人,这些都得赞助商出钱倒贴。[14]

3.6 媒体宣传的不足性媒体的宣传能够提高人们排球参与、欣赏意识,促进普及,对俱乐部各种赛事、情况的 报道能吸引商业资源。但目前媒体对我国排球赛事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排协、媒体、俱乐部3者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排球联赛推出之后, 组织者在市场的宣传和包装方面也进行了不 少的努力, 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转播比赛, 在新浪网上发布比赛信息等等, 但其广度和深度 明显不够。有专家认为,排球联赛只注意了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宣传和包装, 却忽视了 赛场现场的宣传;只注意了新闻报道和球队形象设计等“ 单向” 的宣传和包装,却忽视了 有球迷和企业参与的“ 双向” 宣传和包装。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宣传和包装的力度 越是不够, 各方参与宣传和包装的热情越低,而各方宣传和包装的热情越低,排球市场的宣 传和包装的力度就越是不够。[15]

4 深化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明晰职业排球俱乐部的产权关系,逐步理顺俱乐部的 管理体制。明确排球管理中心和各俱乐部的责、权、利关系,把管理中心所属的一部分权利 分给俱乐部, 以此引入社会资金和专门人才, 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规范的俱乐部建制 标准,严格注册标准,制定奖励和激励措施,鼓励各省市建立排球俱乐部,发展排球运动。

2)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依职业排球市场发育程度,尽快制定和出台俱乐部相关训练竞赛 、经营管理、转会和人才选拔、运动员伤残医疗保险制度、运动员退役制度等。积极制定优 秀排球俱乐部的评估体系,运用评价机制来激励俱乐部的建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中国 排球俱乐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健全的、有预见性的法规体系。

3) 要以赛制改革为先导,加强排球人才的流动。继续推进现有的职业联赛改革,同时也 要对全运会赛制改革。各方要以中国排球运动发展大局为重,规避利益冲突,打破堡垒,加 强内外交流,互通有无,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借鉴欧美国家有益经验 ,逐步完善职业联赛市场培育,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 完善自身造血功能,用现 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改革职业排球俱乐部使之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

4)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后备力量梯队建设。改变过去由果家单一培养的人才 培养体系,逐步向着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化培养体系转变。发展大 学、中学排球运动,作为排球人才培养的基础,把中学生球队和CUVA球队同青年队嫁接,作 为后备力量建设。最近教育部提倡的竞技体育要走进中小学校,其着眼点就在于后备人才长 远梯队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其培养体制值得探讨。

5) 积极培育联赛球市。球市培育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提高联赛产品质量。具体 包括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俱乐部的竞技水平,增强比赛的技艺性和观赏性。二是制 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如与娱乐媒体合作,发挥宣传整合效应;俱乐部经常深入社区比赛、发 展俱乐部训练营、面向传统项目学校巡回表演等;扩大排球运动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发展 球迷队伍;加强赛事的宣传包装,塑造联赛品牌;实行激励措施,例如举办扣球、发球大赛 ,现场的球迷签名,有奖竞猜、有奖球票等活动。

6) 培养球星。球迷需要自己的偶像与明星,而振兴职业排球市场,则需要更多的球迷。 球星对振兴排球市场来说,是一帖良药。在场上他们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在场下有独特非凡 的性格。因为球星知名度大,比赛有人感兴趣了,赞助多了,球迷多了,对联赛球市与排球 水平有推波助澜之功效。?立足于职业联赛运动员,学会包装球星、炒作球星。

如何“包装 ”呢?第一,注意选材,这是最基本的,运动员必须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第二 ,要培养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第三,组委会应在每场、每轮、每赛季评选最有价值 球员、最佳得分手、最具活力之星、单项最佳选手、最佳阵容等项目;第四,积极把培养对 象推向新闻媒体。

7) 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媒体对排球运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提高人们对排球运 动的参与意识,增加排球运动的无形资产和内涵,吸引更多的商业资源来支持排球运动。国 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曾说过要想使排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就需要有电视等宣 传工具的配合。为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新闻媒体,搞好对排球竞赛和排 球知识的传播。同时利用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明星,达到提高球员知名度、门票价格等目 的。学会新闻炒做,利用新闻炒做提高联赛知名度,增加明星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排球 ,从中体会到排球项目的形象优势。有新闻,才有读者,有读者,才可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才会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

[2] 胡永红.中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柳思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熊斗寅.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学思考[J].湖南体育科技,1994.(3).

[7] 夏征农,等.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8] 王中汝.市场经济﹒利益主体﹒民主政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

[9] 肖京华.人均GDP上3000美元金融危机难挡中国发展脚步[N].中国信息报,20 09-03-05.

[10] 钟前涓等.当前我国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9):1286-1288.

[11] 韩振勇,等.我国排球联赛市场现状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4):22-25.

[12] 嘉铭.嘉铭评说——亟待加快我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进程[J]. 中国排球,2005,(4).

[13] 姚辉波.当前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现状及未来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2):17 -19.

[14] 高华生.伪职业化的排球联赛病得不轻[N].钱江晚报,2009-10-30.

[15] 段启勇,等.对我国排球职业化进程中的困惑与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2008(8,中 旬刊):286-287.

作者:孟春雷 吴 宁

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论文 篇2:

校园足球与青少年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别对校园足球的特点作用和青少年学生自我概念形成发展的要素等进行分析阐述,研究校园足球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得出校园足球的开展有利于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较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足球 青少年学生 自我概念 发展关系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指导思想中说明“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2015年7月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在谈以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工作中提到:“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育除了教人学会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以外,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所以体育在学生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上一系列文件和王登峰同志的讲话表明国家发展校园足球的意志与决心,同时阐述出校园足球与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本文从校园足球的特点与作用结合自我概念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校园足球与青少年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校园足球的功能作用挖掘更深一层的理论基础,为推进校园足球的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

1.校园足球的定义与意义

1.1校园足球的定义。

校园足球是指在校园或学校之间开展的一切有关于足球的活动。活动范围主要是校园,主体是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解足球文化、学习足球技术技能、参加足球竞技、参与足球比赛等学习与锻炼的平台。其主要包括:课堂足球教学、足球大课间、足球兴趣小组或足球俱乐部、学校足球队、校园班级足球联赛或校际间足球联赛五个方面。校园足球的核心是足球运动项目本身,它属于竞技运动范畴,具有竞技运动的共性特征,其社会蕴涵是整个足球行为过程的精神支柱,在足球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现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有严格要求,同时对参与者形成强烈的争胜意识、规则意识、平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高尚的社会公德及奉献精神和协作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客观看待成功和失败,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特殊意义。

1.2校园足球的意义。

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定位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校园足球基本定位为:育人为本,促进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支撑体育,奠基足球。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形成引领学校体育创新,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足球人才的新机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从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定位和基本定位看,都着重提到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广泛和深远意义。

毛泽东在《论体育之精神》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因此必须依靠于活动。校园足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强大感染力,可以吸引和召唤广大青少年。因此校园足球充当活动载体,在整个校园足球活动中可以提高青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为校园的体育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也为展现校园校貌和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1.3校园足球的特点与作用。

校园足球的特点从足球的运动特点分析,它具有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特性。说其独立性,它要求有个人技术,比如运球过人、传球的准确性、停球的稳定性、射门能力等需要个人的独立技术完成,从而形成独立的个人技术风格。从组织形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易行性的特点;说其合作性,任何足球比赛、游戏和大部分的练习都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但校园足球与其他场合下的足球相比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1)场所固定,教学方式多样,教师质量高,设施比较完善;(2)受外界环境干扰小,避免假球和黑哨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其公平性和纯洁性;(3)学生之间差异小,便于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校园足球的特点决定其相应功能作用:(1)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足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综合性的集体运动项目,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足球比赛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球和无球活动,例如踢球、接球、运球、头顶球、抢断球等身体动作,以及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这些身体运动能有效发展人的体能。(2)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足球比赛时,双方激烈对抗,场上攻守频繁转换,局面变幻莫测,对运动员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足球运动是展示创新能力的场所,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精湛的技术,而且要有很强的思维活动能力,及时提出或改变自己的技、战术意图从而采取有效的手段驾驭比赛。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只要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成果,便是创造。(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足球比赛是以一项整体性较强的球类项目,场上各人虽位置、职责、分工不同,但必须按照既定的战术策略和要求协同一致,形成一个严密整体,做到目标、思想、行动“三统一”,攻则全动,守则全防,只有形成整体攻守,队伍才有战斗力,才能取得比赛主动权。(4)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竞技运动的足球运动其残酷性体现在价值判断准则的唯一性,竞争求胜是每一个运动员的目标追求,“冠军”意识形成心理压力,并且足球场上攻防迅速、对抗激烈,变化迅捷而复杂,运动员常常要面对来自队友、教练、对手、裁判员、观众、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不可预知的直接作用,这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要求。(5)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协作精神。在足球项目中,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集体目标和利益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这个根本目标服务,通过集体目标的达到而实现个人目标,个人的行为决策和行动要以满足集体需要为唯一判断标准,这点在足球竞赛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影响、制约和规范着运动员个人的言行举止。因此,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主和次的关系。(6)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足球运动是一种有约束力的社会活动,这种约束机制本质上是社会行为规范在足球运动项目的体现,表现为一种足球竞技行为规范。足球运动的参与者的思想、言行都受其制约和影响,这是对培养人们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2.自我概念发展的要素

2.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詹姆斯(1890)在分析自我的结构时,将自我分成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两个部分。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形成起来的;而主体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在自我概念的具体构成方面,詹姆斯的原有理论主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结构,认为自我具有身体自我(bodily sellf)、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个人在每一方面对自己的反身意识,就构成每一种自我的具体内容。

2.2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要素

伯恩斯认为,在社会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总是与外界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个体与社会的每一次接触,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某些重要人物(如父母、长辈、朋友、同学、老师等)对个体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自我概念形成三的要素为物质我、社会我及心理我。

自我概念多维分层结构在学龄期结束时基本建立,随着向青春期的过渡,自我认知与心理活动更加紧密结合,不断整合、抽象化,进入青春期后虽然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波动,但大多以渐进的方式平稳发生。自我概念的水平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童年时代建构的结构基本特征。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个体生物学因素、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的态度,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都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些因素早期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3.校园足球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

校园足球的足球运动特点奠定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从身体素质到心理到个人品质等都有有形或无形干预作用;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地经历各种事件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这就决定了校园足球与自我概念形成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表 校园足球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校园足球对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足球运动中踢球、接球、运球、头顶球、抢断球等身体动作,以及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身体运动,可以让青少年全面了解自我各个部位的功能和了解自我身体素质情况。比如冲撞时知道肩膀是最耐撞的部位,自己可以连续奔跑多长时间、跳跃高度等身体素质情况等,这让青少年形成身体(物质)我的概念中更清晰。

第二,足球运动需要的创新能力使青少年学生在校园足球中对“自我胜任”的概念不断优化。足球运动的技术多样、战术多变,从技术表现形式分,则可分为传球、射门、接球、运球过人、顶球、掷界外球、抢截、守门员技术等。足球战术可分为进攻和防守战术两大系统,其中又分别包含个人和集体战术两类。无论足球技术或者战术都具有极大的创新之处,运动员往往在足球运动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新的技术,比较著名的有贝克汉姆的“明月弯刀”射门、罗纳尔多的盘带突破等,青少年学生会在练习足球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对自我胜任加以肯定。

第三,足球运动的科学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使得青少年学生可以系统性地分析问题。足球运动是一门系统性较强运动学科,其技术和战术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比如运球技术应与过人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传球与停球应系统的结合,战术上需要场上队员缜密科学配合,队员能高度地认知理解教练的战术意图才能出奇制胜,这就使得常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养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分析问题的习惯,对自我会有一个系统的自我认识。

第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概念的稳定性。足球技术技能总是在不断的挫折中进步与提高;在赛场上,要勇敢顽强、不断进取、坚韧不拔、胜不骄败不馁等意志品质,局势变幻莫测,不能因一次失误而懊悔不已,还没死球也不能因一次成功而得意忘形,这要求队员沉着冷静,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第五,足球运动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协作精神对青少年学生社会我的属性认识有完善作用。经常参加校园足球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帮助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既是足球参与者必备的素质,更是通过足球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经常参与足球运动,有助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完善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认同感。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努力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六,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强化青少年社会我的品质属性。在足球运动中全体参与者都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队友,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足球运动的参与者的思想、言行都受其制约和影响,这也是对培养人们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校园足球是校园文化载体,密切联系着教育对象,传递着教育信息,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切身感受足球运动的平静与狂热,并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使得自我概念不断发展、成熟,对青少年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影响。

4.2建议

在开展校园足球过程中应兼顾全体学生,避免急功近利,只发展学校足球队的情况。充分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多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练习足球取得的成绩,在足球运动中结合练习与比赛活动参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把比赛的过程比作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内体验一遍人生况味。只有将校园足球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校园足球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S].体群字[2009]54,2009年4月14日.

[2]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S].2015年7月22日.

[3]杨继业.对于足球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OL].中国体育教师网,2015年5月29日.

[4]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总第133期).

[5]于璐,宋微涛,潘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VOL14(3).

[6]冯军成.关于校园足球的几点思考[J/OL].散文在线,2014年5月18日.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名师专项立项课题《农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2013B464。

作者:刘道

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论文 篇3:

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措施与对策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以及访谈调查法,对终身体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概括结,在了解大学生目前终身体育意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相对的解决途径。虽然国家早已提出了终身体育这一观念,但在教育实施上并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这其中有着诸多原因,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终身体育;措施;对策

引言

目前学校教育已将体育放在了一个显著重要的位置,增加了课程时间,加重了学分比例。由于现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逐渐下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有必要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踏入社会时能够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根据大学生机体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体育锻炼对身体带来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迫使人们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科学体育锻炼的指导下,采取积极合理的手段,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对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增强国民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能够为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在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道路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接受高校体育教育阶段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大量书籍、报刊以及文献资料,并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探究了终身体育的概念内容,以及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逻辑分析法

将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培养联系在一起,进行了比较,探讨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1.2.3 归纳法

最后对整个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了目前终身体育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2.4 访谈调查法

笔者以面谈、走访或电话等形式访问了南宁部分高校的相关学者,了解了终身体育的认识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让人一生都不断的接受体育教育以及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保证了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与连续性,实现了终身体育的一体化。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角色,身体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以及适合的锻炼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终身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是由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这三个领域所构成的,而学校体育在其中起着一个过渡作用,在学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是学生学习并逐渐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最佳时期,学校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循序渐进的将这三个领域连接起来。

高校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最后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高校体育能够系统地传授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为终身体育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高校教育阶段,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它能广泛地提高学生了解体育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种技术动作,不如教会学生怎样去学,发挥其创造性,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尽早适应竞争压力激烈的社会。

2.2 形成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原因

目前高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仍不够强烈,只有少部分人是为了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的。高校教育阶段是个人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系统学习阶段,对造就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而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了解是研究的前提,笔者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了形成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信息。

2.2.1 大部分以应试为目的,考核标准过于单一

应试教育不仅是高校体育的现状,也是我国目前广泛教育的现状,为了考试而学习做的是无用功,多数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完成一门课程,而根本没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课下当然也就难以坚持自觉锻炼。终身体育的前提是要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目前这样的体育学习根本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更难以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对期末考核的标准缺乏针对性,用同一种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过于牵强,我们并不能因为学生某项体育运动不合格而否定了他们所有的运动能力。

2.2.2 没有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多数大学生是以观众的身份去欣赏体育运动,而真正主动去参与的很少。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女生的体育参与度更低,她们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怕脏怕丑、怕苦怕累等,而参与度较高的女生,其终身体育意识也较高,这部分人的目的以增强体质、健身塑型为主,进行的体育活动以瑜伽、散步、跑步等小强度运动为主。男生的体育参与度较高,他们的体育兴趣较高,参与的目的以娱乐为主,进行的多是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大强度运动项目为主。具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多为对抗性项目,有一定的娱乐因素,带有游戏的形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度。

2.2.3 教学内容太过传统、古板

目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逐渐由以教师为主过渡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虽然提倡的要求逐渐在转变,但教学的内容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偏向竞技化,对技术动作的严格要求,使学生感到压力,疲于应付,这种较为严格专业化的教学过于枯燥,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否认提高学生技术动作水平是教学的主线,但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替代古板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2.4 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疏远,缺乏沟通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的沟通关系,虽然现代社会的这种隔阂在逐渐消除,但学生总是对教师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导致有时教师出现了错误自己浑然不知,学生即使发现了也不敢提出来,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理解错误。有些教师还是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就是要服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苛,没有发挥其引导作用,这样会更加大师生关系的裂痕。

2.2.5 教学环境与条件受一定的限制

教学环境与条件是一个客观因素,教学环境是说学生是否参与体育在思想上受着周围人群的影响,而教学条件则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例如学校没能够提供学生进行足球运动所需的足球,那么学生即使想踢球,也不能参与。所以说硬件设施是基础,就好比物质文明,而高层次的终身体育意识则为精神文明,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硬性保障,就更不用谈精神文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了。

2.3 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健康永远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而终身体育对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个三维健康观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高校大学生一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疑是国家未来高技术人才的主流,而我国目前的知识分子普遍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术钻研上,并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观念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在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思想,改善他们的体育行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需要强健的身心作坚强的后盾。在高校中能够系统化、多元化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在此时期的体育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方法的近期效益,更注重了学生未来进行体育锻炼的长远效益。

2.4 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对策

2.4.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

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看,体育对人体产生的效应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传授体育技能时要注意长期效应,不能片面地追求眼前的成绩,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的道路上走向了歧途。

2.4.2 系统地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结合运用到运动技能当中

高校教育阶段能够系统地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应的运动技能中,促使学生更进一步提高其体育锻炼的能力。

2.4.3 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具有广泛的体育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教师要尝试让学生接触到多种运动,从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要使学生学会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损伤,养成良好文明的体育锻炼习惯。

2.4.4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不仅在行动上,更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尽早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锻炼的观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体育工作者耐心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设法吸引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各项体育健身活动,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大学生接受能力较快,可以掌握更深层次的体育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为自己走向社会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2 建议

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这样一个教学顺序: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3.2.1 满足体育兴趣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完善体育社团,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充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3.2.2 培养运动习惯是发展终身体育的前提

在课堂上尽量安排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把竞技化项目转化为游戏化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养成进行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3.2.3 提高运动能力是达到终身体育的推动力

此时需要注重更深层次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技术技能,学的更快,形成运动习惯之后,强化其运动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使他们更加喜欢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卫国,李康.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体育学刊,2002(2).

[2]张贺.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2012.

[3]落云柯,龙雪峰,尹晓燕.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学刊,1999(3).

[4]胡发纪.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从终身体育理念视角来审视[J].现代交际,2013.

[5]葛士顺.试谈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5(2).

[6]马兴胜,王阳春.构建我国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7]张健,陆杰.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研究,2003(2).

[8]孔红新.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形成的有效措施[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1).

[9]黄涛.高校实施终身体育的对策[J].贵州教育,2004(11).

[10]张虹,陈雪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终身体育优化配置对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6).

作者:鲍璠

上一篇:林改视角下植物保护学论文下一篇: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