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现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不适合现代音乐方面人才培养需要,改革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音乐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民族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探究

摘  要:民族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和必要延伸。民族音乐的文化加持能有效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性思路,全面型塑学生对于音乐的积极价值情怀,也是高校课堂音乐教学的深入总结与高层次升华。为此,高校音乐教育既要强化大学生民族音乐音乐基础知识习得,也要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专业能力指导,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教育实践;民族音乐

1引言

民族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和必要延伸。民族音乐的文化加持能有效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性思路,全面型塑学生对于音乐的积极价值情怀,也是高校课堂音乐教学的深入总结与高层次升华。为此,高校音乐教育既要强化大学生民族音乐音乐基础知识习得,也要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专业能力指导,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效果。

2民族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价值

2.1改变高校音乐教育教育现状的关键举措

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观念还是非常陈旧的,认为大学阶段民族音乐是一门副课,学与不学都可以,甚至有人认为过多的投入时间学习民族音乐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实际上,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作用仍然重要,它既是音乐文化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人生道路发展的重要加分选项。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学习压力大时通过民族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所以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2全面型塑学生积极价值情怀的重要路径

高校民族音乐能够介绍民族音乐风格,提炼内在主题。通过民族音乐主题描述,豐富民族音乐知识,提升训练技能,接受训练价值,构型学生积极心态和家国情怀。借助民族音乐形式,分析民族音乐运动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要素,拓展眼界、陶冶情操、塑造心态、提升信心,塑造影响大学生一生良好精神品质。高校民族音乐体现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精神,展示情感态度,实现情感判断、价值判断、意义判断。民族音乐训练能疏解内心焦虑,彰显行为态度。在民族音乐训练中,感受民族音乐力量,丰富内心情感,塑造精神世界。通过设定合理目标,超越自我价值,激发参与者信心,生发出战胜挫折自信,培养出勇毅坚强性格品格,展示出坚持耐力,实现人生突破。

2.3高校音乐教育课堂总结升华的关键步骤

现实中,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忽视,家长、班主任在民族音乐活动开展及学生民族音乐活动参与方面支持力度薄弱,学校提供民族音乐教学课时有限,学生自身民族音乐知识与能力欠缺,综上,学校、家长、教师对民族音乐教学不够重视,因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发挥作用相对薄弱。把民族音乐讲授和提炼落到实处,用心用情服务学生,提升广大学生获得感。立足发展新定位,把握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工作形势,强化教师理论武装、深化规律认识,把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转化为工作效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高校音乐课堂的主体,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民族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路径

3.1建制度,不断夯实音乐教研基础

高校音乐教育要提高对于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一方面,在学校音乐教研组指导下,健全民族音乐教育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升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生音乐社团、志愿服务团队,灵活设置音乐组织,就近就便设置民族音乐团体,方便广大学生开展相应活动、发挥重要作用,方便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服务。

3.2搭平台,组织开展正能量活动

高校要立足实际,以切实服务民族音乐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依托民乐社团平台,搭建各类活动平台。一是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就近发挥作用。二是完善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校广场、音乐教师、民乐社团等基础设施,为民族音乐开展活动提供场所;三是依托艺术团等,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四是积极邀请民族音乐宣讲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五是提前对接音乐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活动,切实丰富学校文化生活。

3.3强服务,推进音乐发展共建共享

立足实际,通过电话、网络、走访等各种方式宣传民族音乐知识。结合“红色高校”建设,鼓励引导发挥优势作用,以实际行动参与学校音乐发展和民乐治理,就近就便提供支持。鼓励帮包驻学校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向学校大学生开放活动场所。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活动阵地建设,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搭建学校民族音乐参加组织生活、开展互动交流载体平台。高校音乐教育整体工作尚处于推进阶段,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一时难以转变。此外,学校经费有限,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经费没有配套下拨,都是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的主因。高校音乐教育将进一步擦亮民族音乐品牌,把创建民族音乐品牌提档升级结合起来,提升民族音乐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凝聚民族音乐热忱为高校音乐事业发展增添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龚珍旭,童光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2] 吕雯丽.关于民族音乐传承问题的几点思考[J].三峡文化研究,2009(1):471-476.

[3] 栾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产经,2018,000(002):P.66-69.

作者:卢艳

民族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基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现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不适合现代音乐方面人才培养需要,改革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希望为研究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学生掌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现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明确了音樂教育的改革方向,对提高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提高音乐的综合素养都起到重要作用,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 少数民族音乐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1.1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可以理解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促进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对提升音乐文化的研究水平,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都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爱国主要情操起到重要作用,能实现现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1.2 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全面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系统

音乐教育对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现在高校都在积极对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熟悉各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源头,从而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增强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责任观念。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全面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系统。

1.3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一般少数民族音乐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现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促进作用。我国少数民族民风淳朴,展现出人与自然美,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能科学有效的实现自我价值。

1.4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实现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基于少数民族音乐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能让大学生能更加科学有效的学生少数民族音乐,对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民族特色,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能感受到该民族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起到重要作用。对各种各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就好比是观看千变万化的艺术画,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音乐艺术之美与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为现代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2 基于少数民族音乐视角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措施

2.1 讲解背景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每首少数民族音乐基本都有一个背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这首音乐的来历,对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提升学生音乐知识的应用能力,能科学有效的欣赏音乐,提高自我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现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2 创新教学形式,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的拓展

创新教学形式是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内容根据课程需要进行有效拓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都是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通过多渠道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拓展学生少数民族音乐知识。

2.3 融入情感因素,提高学生欣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

在进行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感因素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容中,对提高学生欣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融合情感因素对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

[2]冒小瑛.浅谈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大关系[J].黄河之声,2012(11).

[3]高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J].山西青年,2016(17).

[4]陈天怡.论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林区教学,2013(06).

[5]郑炳颉.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8(10).

[6]胡凯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6(13).

[7]李思华.论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艺海,2011(05).

作者:刘媛媛

民族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3:

音乐治疗、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用音乐抚慰受伤的心灵

援助背景: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大地震的惨景让人在无限悲伤的同时,也紧张焦虑得喘不过气来。几天时间,大批灾民被援救出来,但他们惊魂未定,悲痛欲绝。作为一名音乐心理学专业教师,笔者清醒地意识到,此时此刻,若用语言开展心理抚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通过艺术沟通来抚慰心灵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效果。

学校党委迅速作出指示,组建一支专业的音乐治疗团队奔赴灾区,以灾区受损最为惨重的中小学为目标,以学生为对象,进行音乐治疗紧急援助。于是,一支中国音乐心理治疗救援专业团队成立了。

工作原则:一是以音乐为桥梁,让学生们在音乐中体验情感,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来减轻痛苦,增强自信;二是以音乐为媒介,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感,使学生能够对我们真正敞开心扉;三是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真诚、关爱、体验、疏导、放松与快乐来展开;四是灵活地、创造性地切入,生动地展开,有效地把握和驾驭。

工作实施与成效:团队从心理危机最为严重的帐篷和年级入手开展工作,从学生们熟悉的四川方言和羌族民歌入手,让他们有亲近感。团队成员在几十顶帐篷中灵活使用唱羌歌、唱他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流行歌曲、演奏萨克斯管、小提琴、埙等方式,通过音乐聆听、意向导引、即兴创造、即兴演奏等方法和手段,调动和满足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忘情地歌唱,羌族的酒歌、孩子们自编自创的《上学歌》、经改编的《外婆的澎湖湾》以及其他流行歌曲等,都伴随着孩子们那真诚、纯洁、欢快的笑脸回响在整个帐篷营地。

自5月25日起,笔者所在团队在北川中学这个临时帐篷学校里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了十几个日日夜夜,当我们用音乐、用关爱、用真情叩开孩子们深受创伤的心扉时,我们之间的心灵被打通了。

音乐的力量常常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积极因素,从而获得一种强大的生命动力,这种力量能够帮助和陪伴人们走出生命的低谷和创伤的阴霾。正如部分北川中学学生写在笔者T恤上的感言:音乐拉近了你我,我们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恬恬);音乐的魅力很大,音乐的力量更大。它将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很幸运能与你们度过这段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Thank you! 好人一生平安(龚顺菊);音乐可以沟通人的心灵,有音乐的陪伴,我很快乐。谢谢你们(钟爱琴)……

心理和行为重塑

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音乐援助团队的主要工作以肢体残疾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成立了轮椅吉他队。同时还面向广大学生,成立了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钢琴集体班,开展了大范围的音乐抚慰工作。

此阶段的基本目标和成效:一是帮助学生恢复正常心理,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确立人生的目标。二是帮助学校形成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学校音乐援助团队的指导下,路灯下、烛光前、草坪上,到处是学生们练习的身影,校园里荡漾着悦耳的歌声、乐声,这一切,构成了北川中学独特的校园景色。

下肢伤残截肢的学生是地震后北川中学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的长期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有的自暴自弃,对现实和未来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援助团队为他们专门成立了轮椅吉他队,通过这一寄托、抒发和交流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开始通过自弹自唱和集体弹唱来表达情感,从中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不再痛苦和抱怨,心态逐渐恢复正常。

专门人才培养

大地震使羌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培养羌族文化传承专门人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帮助北川中学开设了羌族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班,进行系统的训练,帮助他们顺利通过专业高考,实现个人理想和为羌族培养高等音乐舞蹈专门人才的双重目标。2009年3月,北川中学“音乐舞蹈特长班”开课。从2009年3月19日至2010年2月5日,先后有13批学校音乐学院的师生赴北川中学支教。孩子们展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品质和羌族特有的能歌善舞的天性,经过一年多教学,音乐班的大多数学生和舞蹈班全部学生成为大学生。

2009年5月,学校音乐学院为北川中学创作了校歌《北川中学之歌》。 这首歌曲已成为师生们的精神食粮,为抚平心灵创伤、激发学习热情、鼓舞信心和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该阶段的工作有效地化解和疏导了由于地震导致的个体和群体不良情绪和行为,逐渐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积极进取的群体心理和校园文化氛围。

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从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音乐援助团队以音乐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为支撑,以国家级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针对目前高师生教学实践能力和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双弱的问题,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理念和实践模式创新,并以课堂为平台,探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教学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转化问题。2012年,绵阳师范学院加入该项目。

改革目标:一是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学习合唱和演奏乐器,享受音乐参与和表现的乐趣,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审美素养和能力,终身喜爱音乐,享受快乐人生。二是以本民族文化生态土壤为依托,以音乐教育为平台,以音乐课堂为窗口,通过演唱和演奏本民族民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理念: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教学内容:合唱、器乐进课堂。

这一教学改革形成了首都高校、地方高校、基础教育协同创新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发达地区教育与边远地区教育对口衔接、高师音乐人才实践能力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双向互动、互为依托和促进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

工作成效与社会反响

当前,在自然与人为灾害频发,如何有效地进行预防和事后心理干预,最大程度地化解各类心理与行为矛盾,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事实表明,通过艺术进行危机干预,实施音乐心理治疗援助是降低和化解由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之一。

以《北川中学之歌》为例,该歌曲作为灾区学校的精神象征,不仅深受全校师生喜爱,而且在灾后师生心理危机最为凸显的特殊时期,歌曲超越了语言的障碍与隔阂,为抚慰心灵、抒发情怀、鼓舞信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国内外的专家同行以及师生们从中体验到中国灾区师生的意志、情怀、信心与梦想。

根据新模式、新理念,本成果还将教改实践与民族口头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相结合,编写了《羌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以中小学音乐课堂为平台,通过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上学习羌族民俗文化,用羌语演唱羌族民歌,用乐器学习演奏羌族民间音乐,通过“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的课堂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音乐实践能力,将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口头音乐文化的传承落到了实处,开辟了一条将教育与传承有机融合、统一起来的道路。

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改革成果分别在第28届、29届、30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国际及亚太音乐认知科学大会,以及美国、日本十几所大学进行报告交流并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艺英]

作者:周世斌

上一篇:学校隐性课程研究论文下一篇:云计算下工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