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和实施,初中音乐课程教育正逐步向着健康、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环节还有待于不断完善。文章对音乐课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的尺度把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发展,我国推出了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也就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经过对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后发现,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整体情况还较为稳定,但是距离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8-03-19

[作者簡介]林彬彬(1996—),女,辽宁大连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本科学生。(沈阳110000)随着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业务素养,以适应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突显出了一些问题,阻碍了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发展,对音乐教育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阻碍了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深入发展。

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一)音乐课程开课率偏低

依据教育部推出的相关政策,在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里规定了,我国的义务教育机构必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完整的音乐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较为完善,二线以下的中小学校普遍对学生音乐素养教育较为轻视,与其他课程相比开展音乐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少,音乐课程的缺失造成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受到限制,艺术审美素养虚化,进一步导致学生的成长学习需求缺乏完整的结构性。

(二)音乐教师师资结构缺失

我国还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一些中小学校都是以主要基础课程教育为主,语文和数学两项学科的专业教师人数偏多,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基本都是由主课程教师来担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具备专业知识的音乐教师只有五成左右,这是全国中小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一些学校聘请了兼职音乐教师,但是因为其专业教学素质有限,造成音乐课程开展的难度较大,而且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存在下滑,限制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质量,造成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进展困难。

(三)音乐教材存在无序现象

目前,我国的基础音乐课程教材版本较多,虽然都是针对每一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制定的,但都是以学生生活为主的人文音乐主题,教材内的音乐元素较少,经常会出现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衔接存在无序的情况,主要是为了保持人文主题的一致性而造成。基于此,音乐教材中音乐元素和音乐技能受到一定的干扰,而且我国教材版本过多,音乐教材采用的是循环制,三年就要面临教材的更换,音乐教材选用的混乱,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性发展。

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一)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化认识

想要实现音乐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要进一步认识和调整政策,认真学习相关的计划纲要,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音乐课程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更是我国艺术文化的传承,是帮助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法。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学中,音乐课程也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以音乐审美为主要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充分了解音乐的多样化。

(二)执行音乐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按照音乐教学的规律实施教学工作,遵循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我国的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进行充分融合,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帮助,要更加注重音乐教学的难度、数据、结构和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音乐作品著作权不受侵害,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和设备,让音乐教学体现出更加现代化的一面。

(三)扎实音乐基础能力

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素养,充分锻炼学生的听觉和反应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从中发掘音乐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对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在自身的音乐基础上感受到经典音乐所带来的精髓,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逐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欲望,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养成良好的音乐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日常中要多鼓励学生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磨炼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德,实现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四)协调课程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想要音乐课程教学更加具有高质量,不仅要适当调配课程资源和内容,还要坚持课内课外一体化连贯推进,安排好课外活动时间,减轻其他课程的学习负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情施展自我,释放学习的压力,促进学生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实践,推进音乐教育教学发展,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一定会不断完善,从而达成预期的标准和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吕骥.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议书[J].人民音乐,2015(10).

[2] 游颖.美育是不可缺少的[J].人民音乐,2016(03).

(责任编辑:刘露心)

作者:林彬彬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对现阶段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若干问题把握的探讨

摘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和实施,初中音乐课程教育正逐步向着健康、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环节还有待于不断完善。文章对音乐课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的尺度把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尺度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正式颁布至今已有6年之久,从开始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到如今的如火如荼,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向着健康、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了。但是,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毕竟是新生事物,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总会出现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不断总结经验,致力于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达到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一、“双基”教学尺度的把握

根据“本次课改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理念,我们一改以往“以歌为主,强调识谱”的教学模式,纷纷涌向注重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教学模式中去。我们加大课外知识的摄入,以此取代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我们加大课堂活跃的力度,以此取代对音乐的聆听,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的确活跃、创新了许多,学生乐于学,教师也乐于教。然而,当我们回头来审视的时候就会发觉:孩子们对于欣赏音乐中的经典主题都不会哼唱,面对书本时只认识文字却不理解音乐词汇。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音乐课上了吗?学生的音乐能力提高了吗?新课程的目标达到了吗?”

“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彻底将“双基”教学销毁在新的课程中,正确吗?其实新课标并未完全否定传统教学,它只是对过去教学的一种继承改革和创新。如何继承、如何改革创新完全取决于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对于双基改革的把握度上。我们并不能反对音乐知识的技术技能,因为它是一切欣赏、鉴赏、歌唱的基础所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栋伟岸的大楼下必有牢固的地基”,若学生不具备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纵使老师有百般武艺也难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欣赏和表现音乐作品。所以,在新课改中我们其实是需要在将双基恰当地融合在聆听、欣赏、歌唱、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自然地接受“双基”才是课改的一个方向,才能提高学生聆听、欣赏、歌唱、鉴赏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新课标中所确定的那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着重思考如何将学生从过去被动的授课客体转变成为现今学习的主体,使之主动地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如,过去我们仅仅用语言这一单一媒介给学生讲解乐理,以教师单方为中心,无视学生的感受,难免枯燥无味,造成学生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状况,如今课程安排自由度的扩大使我们完全可以将知识讲得欢乐而灵活。例如,我们可以借用拍打乒乓球来讲解节拍,借用手势来唱准音高,等等。通过有趣的方法将纯粹的双基教学变成“双基”体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归纳出学习方法。学生爱学了,知识听懂了,基础也就自然而然打下了。

二、课堂氛围的把握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是关于音乐老师们对于公开课的一份问卷,其中有一项这样问到:“开公开课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回答中有85.7%的老师选择教学手段是否新颖,68.5%的老师选择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是否活跃,只有15.9%的老师选择师生是否被音乐所感染。由此看出,大部分老师现在开始为避免课堂的形式单一、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大伤脑筋。通过多堂比赛课、公开课的观摩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教学形式的确多了不少,老师们有的演小品,有的猜谜语,有的讲故事,有的朗诵诗歌,有的画画,有的手工制作,或者多种形式一起上,只要能与本堂课扯上关系的、有目的的无目的的都采取“拿来主义”,在一星期仅有的45分钟里真正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学生无目的的玩闹,何谈教学目标、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了。其实,我们要把握好活动的度,不能彻底摒弃丰富生动的辅助教学,也不能将活动功能无限扩大化,从而偏离了音乐教学,我们要时刻注意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明确本堂课所用活动的目的性:这些活动能让孩子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得到提高吗?活动过后学生们能否“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课,课中在学生们学会歌曲之后,运用了“大家同跳一只自创舞蹈”的活动,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体验到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并学会用自己的简单肢体语言去表达音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度的活动,效果非常有效。

所以,课堂中有度的活动必定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强化,思维在活动中得到碰撞,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新课改所要的,当然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音乐教育过程中多媒体工具运用的把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蓬勃发展,其作用越来越大。它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使音乐课堂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把握尺度的问题。还是那次调查问卷,有项调查问到:“整个备课过程中,通常时间花在什么环节上?”有24.4%的老师选择钻研教材上,有75.6%的老师选择做课件上,如果对于这种轻视教材教学目标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将会使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走上弯路。

很多老师知道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于一体的多种媒体的组合,所以上课时老师不再绘声绘色运用语言现场描绘,因为有了文字媒体;老师再也不为学生亲临现场般的亲自弹奏钢琴范唱了,因为有了声音媒体示范。殊不知,正因为这些“不再”使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老师不再是音乐老师,却成为了设备操作员,课堂缺少了温情,师生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同时在课件中把所有对音乐的抽象思维的理解都用多媒体的图片功能代替加以展现,实际上是减弱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真正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就要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以初二《梨园漫步》这堂课为例,老师将多媒体运用于京剧脸谱的介绍讲解上,使学生们对京剧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拓展了视野;这堂课还将只有FLASH才能展示的有趣的脸谱和唱腔辨认作为竞赛活动,用以巩固学生们的知识,同时老师并没有演示视频《红灯记》选段,而是亲自演唱了一段,同学们犹如亲临梨园现场,气氛空前热烈,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的例子。

其实,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应该是在正视计算机的媒体地位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曹理教授也曾经表示过:“教师在教育劳动中使用的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助工具外,主要是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特长——能力、专业技能技巧、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教育活动的工具和特殊手段。”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把握好这个尺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背离,就有可能失败。

四、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把握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分析到:“音乐新课程并不是一种脱离传统课程的新设课程,而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音乐新型课程”。而如今有些基层教育者们认为:实施音乐新课程,就意味着对音乐传统课程的全盘否定与抛弃,认为以往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的,必须另避途径。比如,新课程强调审美体验价值,传统课程强调的辅德益智价值就不能再提;在课程目标上,新课程强调培养兴趣爱好,传统课程强调的传授知识技能也不再需要;新课程强调多种评价方式的并用,传统课程强调的考试评价方式就不必再用,等等。以上观点恰恰忽略了音乐新课程与音乐传统课程之间传承与改革的相互依存关系,把改革与传承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容质疑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就应该传承和完善。 因此,实施音乐新课程,我们切不可庸俗地理解为以前的一切都过时了,简单认为“传统”的就应该无原则地抛弃,“新”的必须无条件地坚持。事实上,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探索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误,不能一概而论新的就是正确的。

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正确把握好上述问题的尺度,不断认识领会和贯彻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断探索、总结音乐课改实验的规律和经验, 继承有度、改革有度,那么音乐课堂改革必定会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获得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朱笑秋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职教课程观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应用型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目标偏离人才的最终职业目标,重表演技巧,轻音乐综合素质,欠缺“师范性”,教学手段传统、落后。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措施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组建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等。

[关键词]职教课程观  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马山雪(1968-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辽宁省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2014146)

在我国,应用型本专科院校中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都需要开设音乐教育类课程,如声乐、钢琴等,许多普通本专科院校也都开设了音乐教育类的选修课。应用型音乐教育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目前,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还比较陈旧和落后,培养目标院团化,课程设置科班化,专业技能单一化,这些都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音乐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应用型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偏离专业人才的最终职业目标。长期以来,在应用型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往往受到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趋向于专业化。音乐院校人才培养以专业技能技巧为主,高水平的演唱或演奏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特点受到严重忽视。音乐理论课设置也相对单一,缺少横向学科交叉,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开设较少,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分析不够透彻,这就导致学生的演唱或演奏技巧比较强,但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薄弱,演奏或演唱作品时缺少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中小学、幼儿园、各种音乐培训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培养音乐师资。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其前沿性、师范性和基础性。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不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技巧,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教学能力和音乐运用能力,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和理念的创新势在必行。

2.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应用型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音乐素质和技能的人才,综合技能非常重要,要求学生集识谱(准确理解作品)、演唱、弹奏等多种技能于一身,且要能够同时熟练运用,即具备过硬的“弹唱”能力。可是,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弹唱分离,采取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各学科缺少横向间的有机配合。钢琴课单纯学习弹奏技巧,学生整天练习各种钢琴练习曲;声乐课则主要训练发声的状态及技巧。学生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自己的爱好,侧重主攻钢琴或声乐的某一方面,这样教学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的技能单一,且高不成,低不就。学生只会弹不能唱,或只会唱不能弹,缺乏自弹自唱的能力,更缺乏职业思想和职业意识,这对学生将来适应音乐教学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形成的根源还是学校没有正确树立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3.课程结构单调,综合性课程开设不足。以往的音乐教育教师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忽视人文知识的提升,这与单一的课程设置有着直接关系。一般院校虽然都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但是很少开设“音乐心理学”“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等课程。由于音乐理论知识课较少,致使学生音乐理论和音乐鉴赏方面的知识欠缺,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缺少对歌曲文化背景的理解,因此不能正确表现作品的思想境界,在将来的实际教学工作中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可见,课程缺少横向交叉、拓展面不足,其带来的弊端甚大。

4.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率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是相对落后,教学中大多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示范起主导作用,学生边模仿边实践,缺少音像、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科技高度发达,计算机教学已是发展的趋势,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音乐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措施

应用型音乐教育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正确指导,忽视了职业目标对课程的决定性作用。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教育思想、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学院式”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满足学前及初等教育音乐教学师资及不同层次群众对文艺工作人才的要求。

1.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应用型音乐教育主要为中小学、幼儿园及各类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师资。音乐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音乐教育和音乐院校不同,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专业院团,培养演员、歌唱家。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突出师范特色为主,不仅培养音乐人才,更要培养教师人才。音乐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则将无法为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因此,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双师型”音乐教育合格人才。

2.科学构建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型音乐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要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内容体现出来,因此,构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核心环节。专业课程一方面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专业特技的培养,还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还要注意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公共课和专业课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课主要分为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宗旨,在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为主。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参照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的高水平的技能,忽视音乐教育师资的需求。

“师范性”是应用型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为体现这一特点,除开设“钢琴”“声乐”等课程之外,还应开设一门“歌曲弹唱”课程,并通过实践教学,加大课程实训力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自弹自唱技能,并且学会歌曲以及伴奏的创编,提高学生边弹边唱边配伴奏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运用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还应开设一些知识拓展性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课程,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感,能够体现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篇目。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避免单一性,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技巧训练,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文化理论知识介绍得不够充分,使得学生演唱或弹奏的作品枯燥,缺少表现力,不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细致地带领学生分析文化知识、历史渊源,使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不断增进音乐理论知识,为培养具有音乐综合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进行教学,避免低年级学生因学习较难的教学内容感到困惑迷茫,失去兴趣。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初学的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发声练习开始,带领学生练习以开口音和闭口音为主的发声练习曲,闭口音和开口音交替使用,也可以结合较小的、带有旋律的、起伏不大的练习曲进行演唱,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共鸣腔体和咬字的运用,这些方法对训练学生的歌唱状态和演唱技能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歌曲演唱也要给学生练习一些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的歌曲,如“故乡的小路”“跑马溜溜的山上”等,教学生用最基础的歌唱状态来演唱,声音与气息平稳结合,使学生在歌唱方法与状态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钢琴教学中,对初级学生重点强化基本技法的训练,让学生多练习基本音节和琶音,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弹奏的基本技巧。另外,还要训练学生为儿童歌曲创编伴奏的能力,自创儿歌伴奏是锻炼学生独立掌握伴奏能力的重要前提,多让学生练习一些儿童歌曲的伴奏曲,逐步形成边弹边唱的能力,扭转过去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的能弹不能唱,或者能唱不能弹的低能现象,通过以上练习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因为学生已掌握了演唱的基本技能,具备了演唱的基本状态,对简单歌曲的演唱也掌握了基本要领,因此,应对学生加强声音与气息结合能力的训练,这样会使演唱的声音结实并具有穿透力。歌曲可以结合学生的演唱程度来选择,按照作品的不同风格给学生留曲目,使学生感受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训练学生独立演唱的能力,高声区演唱是学生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加强学生的高音演唱能力。分析和理解作品风格也是学生演唱好作品的前提,加强学生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和艺术素养,使学生能淋漓尽致、带有感染力地表现作品。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幼儿歌曲的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加强学生对儿童歌曲演唱的训练和歌唱质量的提升。在钢琴教学中,学生演奏作品也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难度。曲目的选择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歌曲伴奏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一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钢琴演奏和声乐演唱都离不开音乐理论知识指导,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讲解乐理知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加以应用,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音乐教育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学环境可通过录像、音响来创造真实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声乐课上,播放歌曲录像可以使学生参照和模仿,逐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演唱或演奏作品时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商立君.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张贺达.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0).

[3]苏立.音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4]王瑞年.新时期高师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问题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4(5).

作者:马山雪

上一篇:物流服务企业竞争论文下一篇:工学结合现代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