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大学是国家人才的宝库,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受教育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当下高校辅导员的“80后”人群,在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90后”一代时,怎样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便尤为明显的凸显出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论文 篇1: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定位的思考

[摘 要]研究型大学在后工业化的当代社会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它领导着社会潮流,指引着科学发展的方向。研究型大学处在一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培养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超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应当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本科生培养 定位

[作者简介]邓周平,杨福章,华东船舶工业学社会科学系(江苏镇江 212003)

一、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定位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不管是在大众化、还是在普及化阶段,研究型大学始终肩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研究型大学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它培养的是全社会最紧缺最急需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它研究和提供的是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尖端技术。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研究型大学处于轴心的地位,它领导着社会潮流,指引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化社会,而是后工业社会。人文、知识、科技和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动力作用,这些对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重要。在后工业社会,研究型大学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超过其它任何组织。今天,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于世,各国政府不得不集合其全部智慧和研究力量以确保其国家的安全,研究型大学在实现国家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型大学不仅提供技术支撑,而且提供能充分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各种战略思想和战略选择。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研究型大学汇集了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能够满足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大需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强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多数是在研究型大学研发完成的。原子弹的研究是与美国加州大学的贡献分不开的。麻省理工学院1950年研制出了用于潜艇的自封式导航系统,1956年研制出了阿特拉斯兰洲际导弹、大力神洲际导弹、北极星潜对地导弹的导航系统,1961年研制出了阿波罗指挥和登月舱的导航系统。

在政治方面,研究型大学所提供的创造性思想对本国政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科众多,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所,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在协助政府解决各类复杂性的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常常充当政府在某个方面的特别顾问,参与政府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型大学的智力优势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剑桥大学在经济学方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杰出研究成果对英美两国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在人才的供给、思想供给还是技术供给方面,都为全社会各类经济组织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型产业,比如由斯坦福大学与工业结盟而建成的“硅谷”、工业区等。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AUTM)发现,在1998年财政年度中,基于大学研究创造的新产品至少有385种,并成立364家新公司,涉及金额达335亿美元以及工作岗位28万个。在麻萨诸塞州,沿着128号公路排开的研究公司,从麻省理工一直绵延至哈佛,形成了世界上第二大微电子中心。据波士顿银行199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065个与麻省理工学院有关的公司总部人驻麻省,它们共聘用12.5万员工,为该州经济作出了10%的贡献。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C·D·牟德(C·D·Mote)认为户]研究型大学以三种方式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第一是创立了理工科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第二是培养了可以支撑知识工业的劳动力;第三是培植了对新工业至关重要的企业文化。总之,不容置疑的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代知识经济中起着核心的动力作用。

二、研究型大学的资源禀赋

一所大学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人类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完全取决于该所大学拥有的资源特点。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较,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在资源、师资队伍、教学研究条件、学科水平、办学思想和办学传统等方面都有特别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确定了它的行业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类的型定位。

研究型大学学科相对齐全,优势学科举世(或举国)闻名,学科的总体力量和综合化特点突出,拥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实验室、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研究型大学通常还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世界各地的早期艺术品,其中包括哥伦布以前时期远东地区的手工制品、欧洲及美洲的油画和雕塑,重要的书籍、图纸和照片:20世纪以来的雕塑作品则在校园各处展示。该校艺术系的教授们所收集和编辑的《早期基督教艺术索引》,包含有公元1400年以前所有的基督教艺术作品,并含有20万张艺术照片和50万张卡片,整套的复制品不仅供应给美国各大学,连凡蒂冈教廷也买去一套。剑桥大学有著名的菲茨威廉图书馆,收藏着价值连城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各种文物珍品,以及许多中世纪和近代作家的手稿、欧洲著名画家的作品等。耶鲁大学的各展览馆和博物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密切配合,展品经常更换,每年由该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协助筹办25次展览,有的系将参观展览作为规定的补充教学内容。通过这一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对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文化及文明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而且把这种合作与交流视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1998~1999学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自102个国家,外国留学生在硕士生和博士生:卜的比例分别为8%和35%,这个比例多年来一直名列美国一流大学之首。1996年在牛津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占研究生的比例在40%以上,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20%以上。1998年剑桥大学的全体学生中有15%是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一直是研究型大学首选的办学方针,这不止是因为它面向世界,扩大了生源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国际化本身给研究型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它不仅扩大了大学的服务范围,而且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学术研究气氛,带来了思想方式的多样化,给大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学府因其历史悠久而积蓄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优秀的办学思想,比如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多元文化、批判探索式学习、导师制、教学自由与选课自由以及富有弹性而又不失其原则的大学组织制度,实际运行中富有较高灵活性而又不失其权威的管理体制等等。这些优秀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传统是研究型大学引以为骄傲并且是其他大学无法“克隆”的

独特资源。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冲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一直是困扰二十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而社会分工与职业变换则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最大地满足社会公众及国家对高等教育所怀有的殷切期望,始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终极关怀。

超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应当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我国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的重任。研究型大学培养全社会精英人才的思想即使是处在市场化就业机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也不应该动摇。这是研究型大学的资源禀赋和轴心地位所决定的。

最近几年,扩招和就业机制市场化,研究型大学也相应地承担了一些压力,对英才教育的方针有所动摇,转而实施通识教育的方针。这种情况可能是短时的,不会太久。毕竟国家需要研究型人才,不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企业也需要高层次人才,包括研究人才在内。培养社会英才是研究型大学独特的社会使命,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无法取代的社会责任。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都培养社会通用人才,都得采取通识教育方针。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研究型大学的市场定位应当是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

就研究型大学本身的能力来讲,它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研究型大学把自己定位在培养社会通用人才上的话,这反而是个问题。因为那样势必导致名校资源的浪费或使用不当。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对研究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很快会接近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比例,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一比例都超过了1:1。

问题是在本科人才培养上是否也应当采用专业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方针?一方面,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是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另一方面,部分本科生出于自己的个人意愿,不想以研究为业,为了满足他们的择业需要,部分研究型大学实施了通才教育的方针。近几年,研究型大学也在本科生招生规模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样就相应地增大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在就业和兼顾研究生生源两者之间很难抉择。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包括部分研究型大学在内)修改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方针,选择了“厚基础、谈专业、宽适应”的方针;相应地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了通用能力的基础课程,增设了选修课,淡化了专业课。这一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部分高校通过增加课程来强化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恨不得把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的全部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结果是学生学得的知识支离破碎,仿佛什么都是一片一片的,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如果说当前人才培养方针的修改是矫正受前苏联影响的专业教育方针,那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说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那就很值得深入地进行讨论。

撇开所有的高校不论,仅就研究型大学而言,该如何面对学生的职业需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分工与职业变动的不确定性。在后工业社会里,没有人可以学一技以保终生无忧,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应付职业变动的挑战。按此认识,不可不要专业教育,也不可不要通识教育,不可不要自由教育,也不可不要职业教育。我们认为,恰当的处理方式是,超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争,在学术能力与职业素质、精英与平民、研究与做事之间取得平衡。

高等教育的性质原本就是探讨“高深学问”的,以“闲逸好奇”的精神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始终是大学的精神追求。自由教育的理念植根于大学的传统,放弃自由教育势必放弃大学的传统,甚至就是放弃大学本身。自由教育是以理智认知能力达到最高境界作为教育目的的,据此,理论教育成为自由教育的核心。培养探索真理、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至少研究型大学不能置之度外,不管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育都不可缺少。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中常常用“全面发展”这一术语来替代“自由教育”的理念,因为总有些人惧怕“自由”这个术语。但“全面发展”却淹没了大学教育的这一基本责任,也许是因为要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认知事物的能力”,势必要给予大学以学术自由,而一旦大学获得学术自由,那些惧怕自由的人会担心大学游离于他们的控制之外,社会有可能发生“地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学就只能培养只会干活不会思考,只会做事没有思想的“奴隶”。会做事的人可能有技术创新的本事,但不会有思想创新的能力。如果研究型大学沦落至如此地步,则中华民族危矣!

从提高心智能力的角度看,自由教育是同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和社会精英相联系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少不了这三者,与学生职业追求的愿望也并非冲突。第一,就那些毕业后准备继续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讲,研究本身就是他的职业追求;第二,就那些毕业后不打算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讲,深厚的学术能力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使其日后的工作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据我们走访的企业家讲,名校毕业生前两年似乎不如一般大学的毕业生,但两三年之后,他们的潜力就可以充分地显现出来,这是自由教育的理智力量。第三,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问题是,研究型大学重视了研究生的教育,而忽视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降低到单纯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地步,这与本科生的学费付出极不相称。因此,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提出,研究型大学要充分重视本科教育,使本科生同样充分享受研究型大学优秀的教育资源,使其学术水平达到“顶峰”体验。现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普遍设立了各式各样的“本科生科研计划”,其目的之一就是提升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包括学生的职业追求,并无矛盾之处。在我国,真正冲突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实业界的分裂,集中表现为大学运行与社会运行相互分离、相互封闭,大学教师不了解社会和实业界,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学生闭门修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以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工作的要求。正是这一缺陷,部分研究人员作出了错误的总结,将其原因归于大学实施的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

约翰·S·布鲁贝克提到的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冲突的三个方面——理智的与经验的、人文的与科学的、科学的与技术的,这三个方面实际上都是不成立的。职业性是同工作的特殊情景相联系的,“情况越是特殊,知识就越是经验性的,知识越是经验性的,教育就越是不自由的”。但实际上理智训练和知识的经验内容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索了研究式学习、理论修养与实验室的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在名校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中,学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理智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的人文教育注重理智成分,而今则更多的是重视情感价值判断的培养,

带有更多经验的色彩,不仅如此,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教学组织过程的共同特点。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实践之间的确有一段距离,但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可以实施理工结合的教学方针,科学与技术的分离并非不可解决。当然,教学的组织过程是关键。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以培养学生达到较高的智力水平,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力为其目的,不同的是,通识教育是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为满足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要求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自由教育理念适合于古典时期,而通识教育则是以适应当代平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提出的。支持实施通识教育方针的理论根据有四点:其一,社会职业变动的不确定性使得受教育者和高等教育机构都感到无所适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人们想出了这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子;其二,“能力迁移”说,即假定一个人一旦获得某种心智训练,就可以适应于一个相当广泛的职业领域,其三,大学的服务功能说,该学说称大学应广泛地服务于社会,满足人们求职和社会认知的普遍需要,以便大学获得更多的赞助、更多的金钱;其四,约翰·S·布鲁贝克曾提到过的“反主流文化”,这种情况正在中国涌现。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上大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化的成功来获得生活保障,而今只有那些农民子弟和城市中下层子弟上大学是为获得生活保障,那些比较富有家庭的独生子女大学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他们上大学有着自己特有的心理需求,他们迫切需要认识社会,认知自我,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布鲁贝克提到过的“存在主义主观学派”和“存在主义行动主义学派”都在中国开始涌现。前者表现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普遍有所上升,精神上的迷惘、失落屡见不鲜;后者带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寻求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理智贡献,也总算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自我实现的追求。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它表明传统社会所奉行的英雄主义和单一文化的失落,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阶层、每个个人正在寻求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多样化应该视为民族繁荣昌盛的象征,而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人性之堕落。

通识教育的这四点根据都遇到了强有力的批评。适应职业变动的要求并不构成实施通识教育的充分根据。因为终身学习系统可以为人们的职业变动提供充分的服务。对“能力迁移”说的有力反驳是,“无知必无能”,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充分胜任一个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职业要求。大学的服务功能更不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充分根据,因为人们对科学真理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知,其服务价值远远超过科技本身和大学对社区服务的即时价值,更何况研究型大学探索高深学问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用。至于提高知识的社会功用,正是学术研究、探索真理、正确引导人们对个人和社会认知的具体体现。这恰好是研究型大学反对实施通识教育的充分根据。

支持专业教育的依据是学科的分化与社会分工这一基本社会事实。真正反对专业教育的理论根据是人们职业的变动,但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存在又给反驳这一论据提供了充分理由。古典时期那种一次学习包管终生的社会现实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我国,人们真正反对的不是专业教育,而是由前苏联沿袭而来的“狭窄”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博士,体现出的是“挖坑”式的教育,学科的综合性不足,受教育者知识面越来越窄。学术研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当是这样一种关系:专业教育一定要体现学术研究的特色,而学术研究却不一定是某一专业的研究,它可能是学科综合研究的集成,却并非属于特定专业。学术研究即使是综合的,但它也一定是在相关或一定的专业领域内进行。而学术研究却同职业成就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在当今这样一个分工精细的社会,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功底,要想在职业上作出杰出的贡献几乎足不可能的。这正是我们所要阐述的一个基本观点,研究型大学在满足本科人才的职业方面要求时,也必须体现出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正如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所强调的那样,使其本科生充分享受到本学科领域前沿研究中的“顶峰”体验。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体现学科分化与学科间相互综合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超越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的学术化教育。研究型大学实施这一方针充分体现的是它在现代大学体系中的“金字塔”地位,在社会结构中体现出它的轴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研究型大学的资产专用性质。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对本科生教学计划所做的改革基本上反映出这一特点,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耶鲁大学等等世界一流大学,其本科教育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我们相信,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在经历扩招和就业政策的市场化改革的阵痛与困惑后,其本科教育学术研究与职业化的冲突这一问题迟早会解决。

作者:邓周平 杨福章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论文 篇2:

浅析高校“80后”管理“90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摘 要:大学是国家人才的宝库,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受教育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当下高校辅导员的“80后”人群,在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90后”一代时,怎样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便尤为明显的凸显出来。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改革开放、时代进步的社会环境下,继“80后”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新名词,又出现了“90后”更为崭新的一代。作为继“80后”之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群体,“90后”身上所具备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而中国目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组成,也开始了由“90后”成为主流的新时代。“90后”大学生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由这一代人本身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

一、“90后”大学生比较明显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感强烈,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作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之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90后”身上所具备的性格特质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点。这一代人的出生背景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获得了经济发展初步成果的时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以从未有过的剧烈程度冲击着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90后”的生活环境中,导致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各种新鲜事物。例如,“90后”大学生更加热衷于网络游戏,与周围的人使用MSN、QQ交谈,发表博客、微博来抒发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此的成长方式,造就了“90后”不同于“80后”的性格特质。而在学习生活中,“90后”则呈现出与人沟通的能力减弱,团队意识弱化等明显特点。

2.强调和放大个人意愿,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作为中国第二代独生子女,“90后”被家人呵护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其对他人依赖性强的性格共性以及希望得到周围人关注和关心的心理特征。并且,如果他们的个人意愿得不到及时诉求,就会影响到学习生活以及与人相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更多的将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与自身利益和发展联系起来[1] 。如果其参加的活动与自身发展无关,往往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与“80后”学生相比,“90后”更具有对自我意识的强化。

3.具备创新和挑战精神,但对事物的恒心不足。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成长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长于社会改革期的“90后”大学生,身处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也达到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由此,也使得“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特立独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2]。而事物的两面性导致创新优势的背后,呈现出“90后”大学生耐心不足,做事缺乏恒心的缺点。而这也是导致“90后”大学生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90后”学生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是导致“90后问题”的根源所在,更是大学高校“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如何深入了解和体会“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更好地使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更佳显著,也就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二、当前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高校中,基本是由“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组成。这种高校人员组成的搭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必然。目前,高校“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性质类似、程度不同的各种问题。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方式忽视对学生成长轨迹和经历的了解和认知。“80后”与“90后”是最接近的两代人,但却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代人。两代人之间有着相对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性格特征方面也有着天壤之别。处于时代交汇点的“90后”,面临着更强烈的文化反差,从而也就具备了更多重的性格特质。而这也是目前大学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教育视角,即人们并没有从这一代人的出生年代入手,切实体会“90后”人群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在个人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高校是提供其心理保障和锻炼的熔炉,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正视“90后”人,才能开发适合新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因此,采取不同于“80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沟通方法,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所在。

2.学校统一管理模式下,存在对学生多样性的忽视。在高校统一管理模式下,往往没有给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发展个性的机会。这就使得本身个性十足的“90后”学生潜意识里有了个性得不到发展和不被重视的心理郁结。学生能力高低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别性。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进一步发挥辅导员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成长经验和学习经历来教育“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奖惩措施,也是我们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对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深入了解“90后”的成长环境,切身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会换位思考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全新的受教育群体的时候,应该努力从“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过程的背景入手,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有利于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引导的实施开展。针对“90后”这一特质,高校辅导员应该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利用“90后”乐于接受的教育管理方式,比如建立班级飞信群,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改变与受教育人群的交流模式,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辅导员交流沟通。

2.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新维度,因人施教。教育要因人而变,如果一味坚持以往教育理念和方式不放手,则不能够实现因人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则。根据当下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人格特点,发掘和使用有效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方式,更加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最好效果,从而也实现更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针对当今“90后”大学生自主性强,喜欢“做主”的个性特点,大学辅导员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学生会,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会相当程度提高其自身的自觉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更期待个体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每隔一段时间召开“倾听班会”,改变“老师说学生听”的基本教育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上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从而形成“老师信任学生,学生积极配合”的良好教育管理模式。

3.紧抓“90后”学生兴趣点,组织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90后”张扬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想法新颖,思维活跃,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过于表现自己,团队合作精神较差[3]。“90后”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利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活动中体会班级的力量,增加团队意识,是提高“90后”大学生集体概念的良好途径。“80后”与“90后”的兴趣点接近,在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增加教育理念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和认知,从而达到更加积极主动的教育模式。

综上,高校“80后”管理“90后”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80后”具有更加接近“90后”的思维模式和成长轨迹,可以更好的与“90后”进行沟通,从而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势所在。而在针对“90后”的教育管理中,只有切实以他们的需求为目标,能够对他们起到内在的激励和教育意义,才能引起共鸣,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苏.“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1):105—107.

[2] 吴平亮.谈“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291—292.

[3] 田磊.浅谈高校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知识经济,2011,(22):142.[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郑夏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论文 篇3:

“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成因及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摘要]“90后”学生是高职校园中的主力军,他们有着这一代人的典型心理特征。文章重点分析了“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成因,提出了“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旨在提高“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90后 高职 心理健康 措施

[作者简介]乔巍(1980- ),男,吉林磐石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学生工作。(吉林 长春 130033)

2008年,第一批“90后”学生走入了高职校园,为高职校园注入了新鲜活力;而如今,高职校园里随处都是“90后”学生的身影,他们也为高职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具有过硬心理素质的学生,成为每一个高职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年代的人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问题,网上就“70后”“80后”和“90后”的区别也有不少描述,如:“‘70后’做得很好,却说自己做得一般;‘80后’做得一般,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90后’还不会做,却认为自己能做得最好。”“‘70后’有存款;‘80后’有负债;‘90后’有老爸。”“去KTV唱歌,‘70后’唱一首后就拼命拉着你喝酒,不让你唱;‘80后’个个都是麦霸;‘90后’不止会唱,还会跳”等等。这些话虽然夸张,但却具有代表性。“90后”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只有根据“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分析其成因,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达到育人育心的目的。

一、“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个性张扬,追求时尚和非主流。“90后”个性张扬,他们敢于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己,以此来证明自己。“90后”追求时尚,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已成为部分“90后”大学生的入学必买装备。“90后”喜欢非主流,“火星文”是“90 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一般包括了各种生僻文字、符号,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从“90后”高职学生的穿着打扮也可以看出他们张扬个性、追求时尚和非主流的步伐。

2.自我意识强,但依赖性大。“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理所当然地以自我为中心,很多“90后”的座右铭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牺牲”“奉献”这类词语极少在“90后”的口中出现。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家长、教师、同学、朋友过多关注和干涉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是自己,只做自己,只被自己左右。

“90后”的依赖主要表现在网络依赖和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网络的普及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的,那时的“90后”还是小孩子,可以说他们是从小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90后”想独立,却又摆脱不了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尤其是经济方面,自力更生是他们的愿望,但是又不愿为愿望付诸行动。

3.交友广泛,但不善于经营友情和亲情。“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十分渴望结交朋友,加上交友途径的多样化,交友已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都成了交流的方式,交友的圈子也随之扩大,“90后”更愿意与网友交流而不是父母。

也正是由于“90 后”张扬的个性和自我为中心的特点,部分“90后”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忽视他人的感受;过分地彰显个性,必然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成因

1.遗传因素。一个人的个性心理是由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决定的。在心理学上气质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的不同的气质类型,是由于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指出大脑皮层有两种最基本的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兴奋与抑制的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的不同结合可以构成四种高级神经类型:弱型、强而不平衡型、强而平衡灵活型、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巴甫洛夫认为:大量的人属于平衡类型,弱型和强而不平衡型是有缺陷的。可见,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神经系统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遗传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是直接的。

当然,巴甫洛夫也认为,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人的心理行为不仅决定于神经系统的先天属性,也决定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为转移的。所以,神经活动往往表现为先天和后天因素的结合。

2.环境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1)社会环境。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伴随着“90后”的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面对着无限的诱惑。“90后”的世界不能少了网络,QQ、微博、微信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崇尚流行,关注时尚。20世纪90 年代也是知识经济化的时代。伴随着“90后”的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给了“90后”最好的物质条件,这也导致了“90后”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2)家庭环境。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呵护,这直接导致了“90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遇到困难都有家长帮助解决,多数“90后”都有依赖性。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部分“90 后”经历了家庭的解体,也有部分家庭内部的关系非常紧张,忽略了和孩子在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都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产生焦虑心理,容易产生情绪和价格上的障碍。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深远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态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第一批“90后”高职学生已经离开了大学校园,走入了社会,今后几年,越来越多的“90后”将承担起社会的重要角色,在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终极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笔者提出几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入学初期,学院就对新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测试,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试中存在或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2.开设针对性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经验丰富、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也可针对“90后”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开设野外素质拓展类活动,着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等。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大学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他们更容易察觉到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所以,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应加强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定期为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心理讲座和培训,将心理健康深入到平常的教学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普遍性。

4.成立心理咨询室。在学校内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很多人认为,去心理咨询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其实不然。有时学生只是有些困扰,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好个人的学习、情感和人际关系。同时,心理咨询师还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要为每一个来咨询的学生做好保密工作。

5.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90后”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直接面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会让他们觉得尴尬、没面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过E-mail、QQ、飞信、微信、网上留言、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采用心理咨询讲座和专题讨论,心理问题专栏和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时要注意营造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友善宽容、轻松随意的气氛。

“90后”高职学生的确与众不同,社会舆论也更加关注这一代。笔者觉得对于“90后”的优点,我们要表扬,而对于“90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一味地批判,应该考虑到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学校等小环境的影响,通过我们高职教师的多方面努力,帮助“90 后”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韩小军.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2]田伟明,闻姝清.管理心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项丽娟,韩伟.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6).

作者:乔巍

上一篇:房屋买卖纠纷案件思考论文下一篇:财务审核基本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