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文化价值论文

2022-04-16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既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玉文化自身的特色,只有原始经济、文化、宗教礼俗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才有与之相适应的玉器文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玉器文化价值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玉器文化价值论文 篇1:

齐家玉器文化探微

[摘要]齐家玉器文化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玉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解读甘肃省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半成品琮形器,探讨了齐家玉器的来源、材质、制作工艺和用玉观念。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器;琮形器;玉文化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上万年的历史发展轨迹,至今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玉石打磨、雕琢成玉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玉石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并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礼仪、信仰、宗教、审美情趣等都有很大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研究是继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地质学和矿物分类学之后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重要历史信息。

在玉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齐家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000~1900年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华夏文明诞生之间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1924年,因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泛,以甘肃中西部、青海东部以及宁夏西南部为中心。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跨甘、青、宁、陕、蒙五省区,南北600余公里,东西1000余公里,至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已发掘的墓葬有5000多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有大型、特大型玉器出土。

齐家玉器在古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甘肃境内的齐家玉器非常丰富,尤其是地处甘肃省中部的会宁县,因该县博物馆所藏玉器丰富而有特色,成为齐家玉器课题研究项目组重点考察之地。会宁县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途中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旧址内,成立于1990年,是全国县级重点博物馆。馆内藏有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书画、拓片等1万多件文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是该馆最富有特色的藏品之一,这里有一件半成品琮形器,其外形、材质以及蕴藏的历史信息,格外引人注目。

一、对半成品琮形器的解读

琮,始见于《周礼》,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礼器之一,它与玉壁、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共称为“六瑞”。它的基本形制是一个方柱体的外轮廓和圆柱形的内轮廓的结合,圆柱中空,一般圆柱的内轮廓高于立方体的外轮廓,高出的这一部分就是射台。这件琮形器为会宁县丁沟阳洼山遗址出土,被当地老乡收藏,后被征集到会宁县博物馆。琮体高22.8~23.2厘米,底端切面长9厘米、宽7厘米,上端切面长5厘米、宽3厘米,底端切面的圆孔内径5~5.2厘米。离底端切面4厘米处有一平行切痕,切痕深度1厘米左右。整体轮廓外方内圆,呈不规则长方体,体一端大,一端稍小,像是一件玉琮的雏形。器身较大的一头有一横向切痕,只切割了1厘米左右的深度就放弃了。至于这条切痕为什么没有切割完整,笔者有两点推断:第一,有可能古人是想在这个位置切出琮体的射台;第二,古人想从这块整体大玉料上裁切一部分下来,再做一个矮体短射的琮。切痕的切面内侧有平行直线截割痕迹,经分析,这个平行直线截割切痕是古人利用兽皮条或木竹片,在要裁切的地方加水蘸解玉砂,不断来回拉动兽皮或木竹片来切割器体而形成的。解玉砂是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矿砂,是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也可称为天然金刚石(结晶氧化铝)和石榴石矿砂,经捣制筛选制成。解玉砂的莫氏硬度为8~9,一般都高于要裁割的玉料,玉料的裁割工作正是通过解玉砂的高硬度与玉石的摩擦力完成的。琮形器圆孔上大下小,为两面对钻而成,这种对钻方法通常是在钻距较长的器物上采用,齐家文化早期高体玉琮的圆孔大部分都是对钻而成。对钻不好掌握中心点,定位容易偏差,借助水和解玉砂的力量,用拉弓钻孔的机械原理,使竹筒等材料往复运动,钻出玉琮芯。这就是史前时代延用的对钻制玉方法。这件半成品琮形器表面通体无光泽,触摸琮形器圆孔内壁,可感觉到有旋转的螺旋痕迹,并可摸到对接处错位的楞台痕。可以断定它没有经过打磨,或者是还没有进行到打磨阶段,符合齐家文化早期琮器对钻制玉的方法。

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源于制作石器,把玉石加工成玉器有一套复杂的技术程序,首先要准备好原料,其次要经过切割、琢磨、抛光等一系列制作工艺过程,最后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玉器作品。这套制玉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及玉文化的发端,也是古代制玉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齐家文化的先民在长期玉器制作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齐家文化玉器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经验,其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选材、切割、钻孔、琢磨、抛光等。从器的表面和材质来说,会宁县博物馆这件琮形器与调查中的其他齐家玉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这件琮形器表面有石纹,且石纹是围绕着同一个同心圆有序排列起来的纹路,类似于人的指纹。石纹的颜色呈现白、粉、灰三色,这三种颜色的交替呈现,使得石料纹路更加清晰。而这种白色、粉色和灰粉色三种相间排列的颜色组合体,正是带状玛瑙的最大特点;二是这件琮形器莫氏硬度为6.7,在玛瑙硬度6.5~7范围之内。因此,通过这“一察一测”,可以充分判定会宁县博物馆这件琮形器的材质就是玛瑙。

玛瑙是石英的一个变种,它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当地下岩浆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冲破表层、喷涌而出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骤降,岩浆迅速冷却凝固,同时析出温度较高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的水溶液,然后沿着周围岩石的缝隙和空洞流动填充,并继续冷却凝固,最终形成玛瑙。我国用玛瑙做饰品如同软玉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几乎各省区都产玛瑙,主要产地有云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宁夏、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玛瑙广泛的产地给我们研究出土物的原料来源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先民创造了“就近地区取材”的有利条件。这件琮形器出自紧邻宁夏的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其取材找到了源头。

甘肃本地玉石矿藏在史前就已经开采,从近几年开展的“河西走廊冶金遗址调查研究项目”中发现的玉矿遗址及玉石制造场所来看,齐家文化玉器的玉石来源主要来自就地或就近取材。齐家文化玉器在制作工艺上已经非常的成熟,玉器手工业此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体系,拥有了一批制作工艺相当熟练的玉工,因而才在古老的黄河上游产生出了一大批独具齐家文化特征的精美玉器,会宁县博物馆的这件半成品琮形器为一典型代表。

二、半成品琮形器与两处新石器时代出土器实物比对

第一处是永靖大何庄遗址。大何庄遗址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著名的炳灵寺石窟就在这里。从自然条件来看,后面傍山,前面临近黄河,周围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不难想象,早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块适于人们居住和生产活动的好地方。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齐家文化村落。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陶塑等。其中,装饰品包括玛瑙珠、绿松石珠、骨管、骨璧、牙饰等58件。大量制作精巧的装饰品出土说明齐家文化的居民爱好修饰又富于艺术创造。大何庄遗址出土的两件玛瑙珠(M69:4、M695)可与这件琮形器比对。直径均为0.7厘米,有中孔,两珠呈紫红色,色彩艳丽。南朝梁江淹《空青赋》有“赤琼以照燎为光”诗句,其中的“赤琼”指的就是红色玛瑙。判断玛瑙品质优劣,有句口诀,“玛瑙无红一世穷”,说明颜色艳丽且稀缺的红玛瑙的价值高。两件玛瑙珠和会宁博物馆的这件琮形器同属齐家文化遗物,同样的玛瑙材质,均出土在甘肃境内,从地理上证明这件琮形器出现的可能性。

第二处是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西水泉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南邻赤峰市约9公里,遗址在阴河和召苏河之间山岗的侧坡上。出土遗物有石器和陶器两大类。石器共278件,其中细石器有221件,磨制和打制石器57件。细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碧玉、水晶、石英、蛋白石、粉砂岩、硅质岩等。其中包括若干件玛瑙锥。锥体被加工成弯尖形,由腹背两面各一侧长边的中腰至一尖端加工而成。锥尖偏向一侧,利于剔剥。红山文化从年代上来讲早于齐家文化,玛瑙锥出现在此,说明我们的先民采集玛瑙、加工玛瑙、使用玛瑙有近6000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证明这件琮形器出现的可能性。

从矿物分类来说,玛瑙是一种传统的玉石。史前时期的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时人对玉的认识多是“美石为玉”。在玉器与石器分离之前,玉器也是石器的一部分。从普通的石器发展到玉器,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生产工具,而是注入了更高一级的人的精神领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说明玉器之所以从石器中分离出来,是缘于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所需。在齐家文化时期,人们对玉器的类别已经有了明确的划分,像制作琮等礼器类物品,对玉料的质地都有意识地加以选择,表明宗教信仰等观念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也表明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这件半成品琮形器使用材质较好的玛瑙制作,足以说明齐家文化先民们对玉器质地的优劣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

三、齐家文化时期的用玉观念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玉器(特别是玉礼器)大部分是随葬于墓中的,对此,多数学者认为这些随葬于墓中的玉器是墓主人用以显示财富和权力的。笔者以为,探讨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和人们的用玉观念,除显示财富和权力之外,还应该有以玉为“食”的观念。

在《山海经》中,玉不是用以显示财富和权力的,而是天地鬼神的食品。《山海经·西山经》:“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详。”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材料可证明上古先民确实以玉为天地鬼神的食品,比如《南山经》与《西山经》中对诸山神灵的祭祀,其祭品中多有礼器等名称出现。这些“璋”、“璧”、“百珪百璧”等物出现在祭品中,就像现在在亡者灵前供奉的鸡、鸭、鱼、肉、馍、水果之类的食品一样。

在《周礼》中曾记载礼天地神灵用玉:“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中对此说明:“礼东方……大昊、句芒食焉。礼南方……炎帝、祝融食焉。礼西方……少昊、蓐收食焉。礼北方……颛顼、玄冥食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传说大都早于文献记载。以玉之“六器”分礼天地四方,四方各有一帝一神,应是战国五行说流行之后的观念,但是礼神之玉被四方帝、神食焉,这种观念当是由来已久。

《周礼》:“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饭玉,郑玄注:“碎玉以杂米。”含玉,指人刚死时含于死者口中之玉,这种人刚死时口中含玉或铜钱的现象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赠玉,指在下葬时以玉充实于墓穴中,郑玄注“所以送先玉”。从以上来看,玉器均是作为天、地、鬼、神、帝及人死后的食品而享用的。

在三星堆文化中,曾发现没有使用过痕迹的玉凿等仿工具类玉器置放于青铜尊内,以及考古发现中的早期玉璋放于青铜鼎内,这些当是上古先民食玉观念的一种反映。在大何庄、秦魏家及皇娘娘台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墓葬中普遍随葬璧、经人工打击或切锯而成的石片、小石块(因颗粒小也称小石子)等,其材质均为粗玉和大理石料。它们一部分置于腰际、手部或头侧,另一部分置于陶罐、尊、豆之中,除此之外,还有猪下颌骨等,都与陶器放在一起。师赵村遗址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附近,遗址中发现在人头部右下方有一璧、一琮,其中璧的一面磨光,另一面尚留有切割的锯痕。这些尚未打磨完整的玉璧以及制作玉璧剩下的边角废料,都应该是为死者准备的食物。

四、小结

从对会宁县博物馆馆藏半成品琮形器的解读及其与永靖县大何庄遗址、赤峰市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对比,以及对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用玉观念的探讨可以看出,齐家玉器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齐家文化和中国玉器发展与演化在黄河流域上游承上启下的实物依据。狭义上说,齐家玉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材质上,齐家玉器遵从了“就地就近取材”的规律,玉料来源于古甘肃(含宁夏)等西北地区。材质上乘,取“石之美者”进行玉器加工。二是品相上,从已发掘出土的齐家玉器来看,其表面通常光素无纹,以素为美。其造型简单朴拙、粗犷、豪放,品种多样,方圆中矩,线条流畅,大气凝重。三是工艺上,齐家玉器制玉技术相当娴熟,工序有采玉、解玉、钻孔、打磨、抛光等近10个步骤。借助解玉砂、钻头钻孔、管钻、对钻、砺石打磨等工艺方法,创造出许多器形精美的稀世珍宝。四是用玉观念上,齐家文化随葬的玉礼器,除象征权利和财富之外,还用之供奉天、地、鬼、神、帝、灵等,显示了古代先民以玉器为“食品”、“祭品”的观念,反映了齐家玉器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87,(1).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组.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2).

[3]方群.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及其青铜时代诸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社会科学,1990,(6).

[4]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中国玉器文化价值论文 篇2:

新石器时代玉器鉴定之玉器类型(上)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既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玉文化自身的特色,只有原始经济、文化、宗教礼俗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才有与之相适应的玉器文化。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玉文化,主要发源于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原始农业经济、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几乎扩展到中国原始文明的主要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台港澳地区都有既相互联系又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仅是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这说明,中国玉器与其他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童年时期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达到相当高的雕刻水平,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之一。

这里主要介绍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原始文化的主要玉器类型,便于在鉴定新石器时代玉器时有一个全局观念。

东北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环境多样,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玉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地点已经有一百多处,考古文化归属主要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玉器

兴隆洼文化玉器,目前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的敖汉旗、巴林右旗以及辽宁省阜新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出土玉器总数近百件,玉器主要类型有玉块、玉管、玉匕形器、玉斧、玉凿、玉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兴隆洼文化的玉块,多成对出自墓主人的耳部周围,是墓主人生前佩挂的玉耳饰,开创了以玉饰耳的先河。这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玉耳饰,具有八千年的历史,其线切割切孔技艺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块、玉匕形器与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匕形器,成为中国最早的人工琢磨的具有完整形态特征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红山文化遗址。通过对内蒙古三星他拉、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朝阳牛河梁、三官甸子等墓葬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找回了尘封地下数千年的辽河流域史前文明,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红山文化编年,基本划分出同黄河流域文化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红山文化以大规模祭坛、大量积石冢和大量玉器闻名遐迩,代表了东北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玉文化之一。

在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及墓葬中,曾出土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地域特色的红山文化玉器群,特点是既有小件饰玉及几何形礼玉,更多的是动物题材的玉器。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玉雕,如玉鸟、玉燕、玉鸮、玉鹰、玉凤、玉蝉、玉鱼、玉龟、玉猪、玉人等,也有摹拟幻想中的神灵玉器,如C形玉龙、猪首形玉龙、兽面叉形玉器等,还有部分形制特别的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多孔联璧等。

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也有一定组合,兽形块、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佩、玉鸮、玉鸟、玉龟等,都是玉器组合中的主要形制,表明崇尚鸟兽动物、神兽动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特色。

在众多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中,红山文化玉器艺术特色鲜明,玉匠能熟练地使用玉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材形状特点,因材施艺,把握住玉器造型特点,仅寥寥数刀,略施技艺,就能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大特色。红山文化玉器注重材质美,几何形玉器大多数光素无纹,玉龙、玉龟,玉鸟、玉人等动物形玉器,仅在主要部位加以形象的刻画,线条为浅凹槽纹,瓜棱纹,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玉龙躯体呈C形环状,从琢玉技巧看难度不大,但实际效果反而好,蜷曲的龙更具动感,凝聚着力量。可谓事半功倍。玉龙躯体光洁无纹,头部精雕细刻,这样的艺术处理更能突出主题。玉人、玉凤、玉龟都注重神态的描绘,在关键处施以合适的工艺。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简捷而又得体,器物不以大取胜,却以精巧见长。

红山文化玉器创造的龙、凤等艺术形象,对中国青铜时代艺术形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的各种艺术形式或是对其加以收藏,或是加以模仿再创造,将龙、凤艺术形象不断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民族符号。

江淮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江淮流域是指位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一地区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在我国自然史、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既是生物、气候南北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要冲,重要的文化走廊。南北文明与东西文化在这里会合,农业文明与江海文明在这里交融,由此孕育出来的文化,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

江淮流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考古学界曾一度称作薛家岗文化、青莲岗文化。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这一地区出土玉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有新的变化。现在考古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始文化,早期的有凌家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晚期的是一种混合文化。

凌家滩文化玉器

凌家滩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遗址位于太湖山正南的垄岗上。凌家滩遗址已出土玉器总数超过千件,数量既多,种类也丰富。从形态上分有动物形、几何形玉器,从功能上分有礼仪玉、装饰玉、瑞祥玉、实用玉等。主要玉器形态有玉龟、玉龙、玉鹰、玉人、玉兔、玉虎等动物、人物形玉器,有玉钺、玉板、玉璜、玉环、玉镯、玉珠、玉管等几何形玉器,有玉勺等实用玉器。更重要的是,凌家滩文化玉器还包含着大量的原始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原始八卦、天文数理的起源,以及江淮流域民间巫术、葬俗的源流,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需要一提的是,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中,在23号墓填土上方出土了一件巨型玉猪,长72厘米,宽32厘米,高38厘米,重达88千克,是目前所见中国新石器时代体形最大、重量最重的玉器,堪称“中华第一玉猪”,这表明中国玉器工艺有雕刻大型玉器的传统、能力与水平。

北阴阳营文化玉器

北阴阳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其后在江淮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地层中陆续有出土,表明这是一支分布于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除红陶外,玉器工艺富有特色,数量较多的玉器有玉璜、玉块,还有玉管、玉珠、玉坠,甚至还有未经加工的雨花石。从玉器出土位置反映出玉器的基本用途,玉玦为耳饰,玉璜为项饰,往往长短不一的数件玉璜围成一组玉项饰。玉器材料有玛瑙、玉髓、蛇纹石软玉等。玉器装饰简洁,大多数光素无纹,表面仅作抛光处理。

江淮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面貌十分复杂,既有北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又有南方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同时还一些自身特点的玉器,呈现出混合文化的性质,也说明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南北文化在江淮地区交流、融合、趋同的过程,也是中华远古文化多元一统的历史见证。长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理概念和区域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长三角”,包括苏北,浙南及上海市。这里通江达海,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通过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已基本搞清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崧泽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为良渚文化,而且这四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均有较为发达的玉器工艺。

河姆渡文化玉器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宁绍平原,距今七千多年,是这一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具有非常精细的牙雕、骨雕、刻陶等雕刻工艺,包括玉石琢磨雕刻。河姆渡文化玉器种类有玉璜、玉块、玉管、玉珠、玉坠等,形态与用途较为简单,主要为装饰玉。材质有软玉与莹石。应是就地取材。河姆渡文化玉器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器,与兴隆洼文化相当或稍晚。

马家浜文化玉器

在距今七千年左右与河姆渡文化几乎同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太湖流域发展起来了另一支原始文化——马家浜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而得名。马家浜文化玉器种类与河姆渡文化基本相似,多为玉玦、玉璜等装饰玉,但成形与琢磨工艺略有进步。玉玦大多数呈环状、管状,以线切割技法切开缺口,靠近缺口的首端略厚重,相对缺口的部位要薄一些。玉璜以半环形、条形居多,数量相对没有玉块多。

崧泽文化玉器

崧泽文化最早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分布地区有所扩大,影响直至江淮平原。崧泽文化玉器较马家浜文化有较大进步,不仅加工精,玉材好,玉器种类也有新的变化:玉块少见,玉环增加;玉璜称雄,形式多样,以倒梯形、半璧形玉璜居多,还有少量半环形玉璜、鱼鸟形玉璜。璜体宽且薄,两端平直,各穿一孔。便于系带。

良渚文化玉器

长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文化是良渚文化,琢磨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中,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良清文化玉器的数量、质量以及品种类型也是出类拔萃的,其他地区原始文化的出土玉器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数出土于大中型墓葬,玉器的数量多寡取决于墓葬的规模,墓葬规模越大,等级越高,随葬的玉器也越多,品种也较为齐全。江苏武进寺墩3号墓随葬品达120余件,大部分为玉器,其中大件玉璧、玉琮就有57件之多。浙江余杭反山23号墓内大型玉璧也有52件。而浙江发掘的良渚文化小型墓葬,只陪葬劣质的陶石制品、猪下颚骨,没有玉饰品。这表明,随葬玉器的墓主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较为富裕。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较多,可分为礼仪、佩挂、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礼仪玉器有形式众多的玉琮,大小不一的玉璧,配置成套的玉钺、玉斧。佩挂玉器中最诱人的是由玉珠、玉坠、玉管、玉璜等近百件玉器构成的成串玉项饰。还有数量不等的玉龟佩、玉鸟佩、玉鱼佩、玉艄、玉蝉、玉兽面纹佩、玉璜等,形式多样。玉带钩是新发现的服饰玉,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带钩实物。玉梳背是融礼仪与实用于一体的新确定用途的玉器。镶嵌玉主要是玉粒和玉泡,用于漆木器表面的镶嵌等。穿缀用玉形状略大,形式不一,共同特点是玉器背面钻有牛鼻状孔,应是穿缀在织物或皮革制品上的玉饰件。

从总体上看,良渚文化玉器多呈圆形或方形,有一定的程式,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形成专业化生产,这是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礼仪复杂、社会分化的重要体现。在良渚文化玉器高度发展的同时,玉文化、琢玉技艺(可能还包括琢玉专业工匠)大量输出,以至在四千多年前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南沿海地区的神州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良渚文化玉器或良渚式玉器。从近年发现的一些考古遗址看,拥有大量玉器的良渚显贵,生活在方国城中,拥有较大规模的房屋建筑。

长江中上游流域

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

大量考古发现越来越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都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除下游地区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玉器外,中上游地区也有新石器时代玉器出土,尽管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和类别还比较少,但同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目前考古发现的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大溪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玉器。大溪文化玉器

大溪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四川巫山大溪以及川东鄂西地区,并且扩大到了湖北中部及湘北洞庭湖流域,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一支重要的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大溪文化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玉器,玉材、种类较多,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装饰玉,可分为耳饰、项饰、臂饰和腰际间的佩饰。耳饰多为块形玉饰,琢磨较为规矩,还有环形、圆形、长条形等玉耳坠饰。项饰主要有玉璜、玉环,其中玉璜多为半璧形,亦有扁平桥形、半环形玉璜。一些半璧形玉璜外缘刻锯齿纹,是大溪文化独具特色的装饰技艺。具类似装饰纹样的半璧形玉璜,在江苏省南京市营盘山等长江下游崧泽文化时期遗址屡有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有密切交往的关系。臂饰主要为玉镯。在重庆巫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面形玉佩、人形玉佩、龟形玉佩,表明大溪文化玉器工艺除掌握几何形琢磨技法外,开始尝试镂空、圆雕等玉器雕刻技艺,并为日后长江流域玉器雕刻艺术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经验。

石家河文化玉器

长江中游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为石家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乡而得名。据近年湖北、湖南地区发现的石家河文化的大量考古资料,石家河文化显示出重要的文化特点:一是受到中原龙山文化较大的影响,越往后发展,影响越明显,因此以往也有学者将石家河文化并入龙山文化;二是石家河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文明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冶铜、治玉等手工业,制陶业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三是出现了独特的瓮棺葬制度,绝大多数石家河文化玉器是瓮棺莽的随葬品。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除良渚文化以外玉器发现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已超过500件。国内外还有许多博物馆收藏石家河文化玉器,特别是人物头像、动物玉器。从形态及雕刻工艺上分,石家河文化玉器主要为人物头像、动物雕像,还有玉琮、玉璧、玉牙璋,玉柄形器、玉簪、玉管、玉坠等,既有礼仪玉器,也有装饰玉器,有些玉器含义深刻,具有明显的动物崇拜、神灵崇拜等内涵。

石家河文化人物头像玉器,有圆雕、浮雕、阴刻等多种形式,多为戴冠男性形象。动物雕像种类更多,有玉蝉、玉虎、玉鹰,玉龙、玉凤、玉鹿、玉羊等。从动物玉器构成上看,有三种形式:一是动物头像。如玉虎、玉鹿、玉羊等玉器,仅雕刻头像;二是完整的动物形象,如玉蝉、玉鹰,三是复合动物形象,如湖南省孙家岗遗址出土的玉龙、玉凤。玉蝉是石家河文化代表性的玉器,已发现数十件,皆雕琢于长方形玉片上,虽雕刻较为简略,也不够精细,但也颇具形象,明显有别于商代及汉代玉蝉。而玉鹰、玉凤造型形态多样,或飞翔或蜷体,生动形象,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精品。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琮、玉牙璋,更多的是受到中原文化和长江下游文化的影响,或许是直接从这些地方输入的。

(责任编辑:李珍萍)

作者:殷志强

中国玉器文化价值论文 篇3:

古玉的收藏与投资

走出价值错位的认识误区

中国玉器文化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的本土文化。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任伺一个国家、任伺一个民族能把玉文化演绎得如此精彩绝伦。中国的玉器是极尽工艺之精美,造型之瑰丽,内涵之博深,成本之高昂的国粹文化。

在古代,尤其是商周秦汉时期,精美玉器属于国之重宝,可谓价伯连城。但在今天的市场中,昔同声名显赫的玉器却黯然失色。尤其是鹰代之前的高古玉,能在拍场中赢得高贵身价者寥若晨星。北京翰海2005年舂拍中,一件汉代夔龙纹白玉“宜子孙”佩,成交价格仅为42万元;一件史前文化白玉戚,仪以26万元的价格成交。2009年,北京翰海拍出了一件稀世之宝——汉代人物造型玉灯盘,成交价仅为600多万元。

放眼大众化的民间藏品市场,古玉行情也同样是长期低迷,波澜不凉。之所以出现这种文化价值与市场价格错位的现象,源于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1 不求甚解

古玉蕴涵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抛开商品价值不说,赏玉的最高境界,在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铺垫和积累。

玉钺属于史前文化的经典礼器,从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其一,玉铖的祖型来自石斧,石斧是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从石斧到玉钺的演变轨迹,折射出文明的发展过程。其二,玉钺是史前社会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器物的拥有者,或大巫,或首领,均为部落统治阶层。其三,这件精心制作的玉器,显露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工艺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解读之后,这件承载着厚重文化信息的珍贵文物,就会凸显出与众不同的收藏价值。倘若脱离了对于文化的破译,在不求甚解者眼中,这件连名字也闹不清楚的东西就是普通石斧而已。

2 喜新厌旧

玉器市场还呈现出这样一种怪现象:玉石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羊脂玉的价格,居然高到每克几万元的天价。一枚鹌鹁蛋大小的仔料,市场交易价格竟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数百万元,且供不应求。但是,如果将其精雕细刻成艺术品,市场价值不但不会攀升,反而会骤降。玉器市场中“商周玉卖不过明清玉,明清玉卖不过当代玉,当代玉卖不过原材料”的现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恰恰是现代人极度张扬的“恋新情结”导致了古玉市场的萎靡不振。

这种情结,折射出—种畸形价值观,他们之所以爱玉,爱的不是文物,也不是艺术,而是赤裸裸的真金白银。假如,当未来的古玉价值一旦超越今天的“鹌鹑蛋”时,他们也会趋之若鹜地爱E古玉。幼稚、短视、急功近利的市场意识,是滋生“喜新厌旧”派的温床。

3 意识滞后

市场意识的最高境界,是前瞻性的国际视野,谁具备敏感的超前意识,谁就能在市场中抢尽先机。曾几何时,当被视为不祥之物的唐三彩身价百倍地亮相于欧洲市场时,清末民初的国人才如梦方醒,悔叹自己的失误。今天,元青花在国际市场屡创天价,白花花的银子“哗哗”地流进洋人的口袋,也是一桩国人被洋人牵着鼻子走的经典事例。

幸亏今天的洋人没有领悟中国古人“玉有十一德”的古训,也幸亏没有洞察眼下“一克羊脂十两金”的疯狂行情,倘若不是如此,洋人很有可能在经过悄悄地大规模扫货之后,再次操纵中国古玉的市场走向。此后顾之忧,吴树先生早有觉察:待洋人货仓充盈后,会“策动这一部分文物‘出口转内销’的回归运动,源源不断地用中国人自己的‘物’,赚取中国人自己的钱”。

国人固于国际视野的局限,导致了在今天的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经常为他人作嫁衣裳。眼前古玉市场面临的状况,与100年前唐三彩面世之初而遭国人不屑的情景,大同小异。

目前,中国古玉具体的市场价值问题,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复杂问题。所以说,针对扑朔迷离的市场,确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古玉价格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一个成熟的古玉收藏家,心中必须确立一个客观、辩证的价位体系,既要对其原始价值心中有数,又要对拍卖行情了如指掌,还要对民间古玩市场价格比较熟悉,只有这样,才能于市场交易过程中从容不迫。那么,藏家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位体系呢?

1 原始成本累积法

古玩之所以价值不菲,首先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按照行业惯例,界定一件器物是否属于古玩范畴的方法之一,是看其“年龄”有没有达到100岁以上。古玉概念的下限是清代晚期,当然属于古玩范畴。另外,在判断古玩经济价值时,同样品质的器物,年代越早价值越高。古玩界还有一个共识,原本在古时候就属于价值昂贵的精品,到了今天,同样具备精品的内涵。如隋唐时期贵族拥有的金银器,今天依旧闪烁着物华天宝的光环。古代玉器也是如此,当初的精美器物,今天仍然是珍贵之物。所以,要立足于古玉市场,首先要弄清楚玉器的原始价位,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成本累积法的原则,推算出其应该具备的市场价值,并以此作为目标价位。

在中国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器所有权为统治者垄断,玉器制作精益求精,不计成本。有关专家采用古代制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认为,西汉时期要制作一件普通玉璧,所消耗的平均劳动成本需要一个熟练玉匠1年的时间,换算成今天熟练玉工的工资成本,约为5万元;另外,材料价格暂且也按照5万元计算的话,这件玉璧的原始价值就相当于现今的人民币10万元。

历经2000多个春秋之后,这件品相依然完美的玉璧,价值如何?保守地推算,以原始价值为基数,按照每隔100年价值增加一倍的计算依据,即:原始成本10万元×(2000年÷100年)=200万元。这个价格就是累积到今天的原始成本价。

另外,还应该把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市场存量、投资效益等一系列附加增值因素计算进去,最终价值约为500万元。以此类推,任何古玉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推算出它应有的内在价值,此价值可作为投资者预期的目标价位。今天,目标价位似乎高不可及,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超越目标价位只是一个指日可待的时间问题。有了心中的目标价位,就不至于在投资前景问题上瞻前顾后,踟蹰不前。

当然,原始成本累积法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价形式,若元青花中的“鬼谷子下山”套用这个方式的话,无论如何也算不出2亿多元的价位。可见,古玉升值空间巨大。

2 拍卖价格折算法

有人建议,这个参照值应为国内拍卖成交价的1/5,并以此为心理价位的上限。如北京翰海拍出的史前玉戚,成交价为26万元,那么,可与之媲美的同类古玉,如图玉钺的价位在5万元之内就应该当机立断地拿下。至于品质、品相稍逊一等的则可降格以求。以此类推,曾经见之于拍场记录的商周玉鸟、战国和汉代玉璧、明清玉牌等各类古玉,都可以换算成自己的心理价位。有了这个底线,便可以成竹在胸,在交易过程中也会多几分斩获藏品的果断。

在市场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讨价还价未果,有人在宝贝面前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后悔不已。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个与市场接轨的心理价位。作为一个成熟的藏家,遇到要价超出行情的精品古玉,只要货真价实,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不怕买贵,就怕不对”的市场经验之谈永远具有哲理。

市场如战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坐拥精品的卖家博弈时,具备既定心理价位的藏家,就有可能屡战屡胜。心理价位主要是针对精品而言,那些能够在拍卖中荣登大雅之堂的古玉,多为瑰宝。

3 随行就市定价法

这一定价法是藏家针对某一件古玉,依据其材质、雕工和年代三方面价值叠加后而计算出模糊价格。以此为依据评判玉器价值,其在今天的古玉市场中存在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为厚今薄古派,主张玉器价格的构成因素为材质七成、雕工二成、年代一成。按照这种观点,一件用新疆白玉制作的新玉器,因其材料成本异常昂贵,其现行的市场价位必然超过新石器时代的任何一件玉器。本文提及的“恋新情结”,其理论基础就是来自厚今薄古派的支撑。另一派为厚古薄今派,主张决定古玉价位的因素次序为年代七成、工艺二成、材料一成。在他们眼中,哪怕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材质普通的小玉环,也比今天的羊脂玉佩值钱得多。

其实,两派的观点各有偏颇。按照时下流行的新观点,衡量古玉价格应是一看年代、二看材质、三看工艺。其中,年代五成,以晚清为基线,年代越早价值越高;材质三成,工艺二成。笔者认为,套用这个标准去评判古玉价格,不失为既简单又通用的方法。尤其对于工薪阶层而言,运用随行就市定价法,所定出的是古玉市场的基本行情。

雅昌网友的一件汉代乳钉夔龙纹玉璧,材质为和田青玉,造型规整,雕工细腻。按照随行就市定位法,可以计算出民间交易参考价应该在6万元左右;若同样材料,同样规格,同样雕工的唐代玉璧,因其年代稍后,可估价4万元;以此类推,宋、元、明玉璧价位再层层递减。在这里,年代因素至关重要。

随行就市定价法的合理之处有二,一是符合了市场规律;二是吸收了国际元素,即在判断古玩艺术品价值时,更加钟情于历史文化内涵。

市场中有一些古玉爱好者目光短浅,经常在斤斤计较中因小失大,有些人甚至异想天开地希冀着以极低价捡到宝贝。然而,市场法则是公正的,那些古玩市场中一相情愿的守株待兔者,往往一事无成。

还要提醒刚踏进收藏门槛的新手,更应该在市场合理价位的指导下,明明白白地收藏,莫信精品遍地有的谎言,莫接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莫听捡大漏的故事,莫交忽悠人的骗子,也不要过分吝啬口袋中的银子,更不能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有这样,才能在收藏中渐成气候。

当具备了基本的古玉鉴别能力,并对市场价位有了心中的定盘星之后,就可以在淘宝过程中边学边实践了。那么,在收藏和投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 了解存世数量

虽说中国玉器文化历史悠久,但存世量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今天能在市场中见到的古玉,尤其是精品古玉,可谓凤毛麟角。有了这样的概念,就会在收藏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寻常的心,不至于被市场中漫山遍野的赝品所欺。

实事求是地讲,企图一夜之间成为古玉界的收藏大亨,那是痴人说梦。诸如号称拥有10万件“红山”玉器顶级藏品的“收藏大家”,自诩收藏了价值几百亿的“三星堆”玉器的“藏界奇人”等,这些人物除了为收藏市场带来几多搞笑的噱头外,别无他用。

2 找对古玉市场

说到古玉市场,笔者认为,热衷于地摊寻宝的那些眼力不佳的玉友可以住手了,那里是天下赝品的大展台,除非你是出于考查赝品特征的目的。另外,魂牵梦萦于穷乡僻壤淘宝的朋友,也趁早断了捡漏的念头,现在的农村已经变成了赝品密布的“地雷阵”。再者,这几年国内突然冒出了不少羞羞答答以卖玉为目的的“超级收藏大家”,他们收藏了一箱子一箱子的“汉代玉人”,一屋子一屋子的“红山玉龙”,对这样的人要敬而远之。笔者曾在《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和《古玩市场诡计新八招》里揭露过此类伎俩,劝君慎之又慎。

那么,去哪里成就自己收藏古玉的梦想呢?有钱人可去光顾大型拍卖会,那里经常出现值得收藏的精品。除此之外,最适宜工薪阶层淘宝的地方是大大小小的古玩城,尤其是在眼力较高的古玩店老板手中,拥有真品的概率比较大,成交价也不会高得离谱。另外,当真正的玉器收藏家想出货的时候,就是你购买古玉的良机。

3 坚定收藏方向

古玉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庞大家族,谁也没有能力一网打尽天下各类古玉。能在其中一隅小有建树,足矣。所以,古玉收藏讲究一个“缘”字,缘在一见如故,缘在相见恨晚。能让你心仪已久且产生共鸣的那类古玉,就昭示着你的收藏方向。

在收藏古玉的圈子里,有钟情史前古玉的,有酷爱战国汉代古玉的,也有对明清玉器一往情深的。作为一个古玉藏家,宁专勿全是应遵循的一个原则。

譬如专注于史前玉器的藏家,伴随着对藏品内涵研究的逐步深入,就会在知识、眼力与日俱增的同时,最终脱颖而出。前些年,笔者曾在市场中见到一件史前人面纹佩件,老板喊价10000元,有人不屑一顾,认为年代虽然久远,但最多就值几百元。几天后,一位来自京城的玩家以8000元买走。此人称,他酷爱史前玉器,这件玉器,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史前女神”,属于原始母系社会中女巫拥有的重要器物,比红山玉龙、良渚玉琮等重量级文物更为难求,民间市场价位应该在10万元以上。几年后,我在某博物馆的网页上见到了类似的玉器,果然为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

此事反映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古玉收藏中的赢家,往往是某一收藏专题中造诣颇深的藏家,达到此种境界者,就能独具慧眼地发现自己所熟悉、所寻找的精品。如果收藏方向漫无边际,就会成为一个“样样通,样样松”的半瓶子醋,这样的人即使遇到宝贝,也会因为“难识庐山真面目”而功亏一篑。所以,古玉藏家切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历练后,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的收藏方向,而且要像打井那样,明确基点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地深刻钻研,打不出水来不罢休。

4 珍惜地理优势

古玉形态的地域性很强,尤其是高古玉器,大江南北之间的个性差异显而易见。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玉器就属于风格迥异的三个类型,尽管其中也都存在着玉琮、玉璧等内涵相同的礼器,但从工艺特征到器物造型等诸方面观察,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历历在目。

笔者建议,古玉收藏家要多关注、搜集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玉器。如果你居住在甘肃,那么,遇到齐家文化玉器的概率就相对较

高,如素面玉璧、玉琮等,有可能与你不期而遇。此类古玉,为土生土长的藏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纵横驰骋于本土文化资源中,会产生出浓郁的乡土情结,爱屋及乌的情感一旦与本土藏品结合起来,就会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收藏动力。久而久之,当藏家的宝贝达到丰富多彩的程度、并能对藏品内涵如数家珍股娓娓道来时,不用自我标榜,就会成为藏界明星。

地理优势就是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在这个与生俱来的自然优势面前,藏家要脚踏实地,做一个地方文化的守护者。

5 立足长线投资

古玉收藏的长线投资为明智之举,藏家须“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被利欲裹挟,不要为蝇头小利所惑。一句话,要长线,不要短线。

近几年古玉的行情,无论什么品种,与几年前比较,其市场交易价格处于水涨船高的状态。凡出货者,没多久就会发现,转让出去的玉器已经身价倍增。眼下古玉投资方兴未艾,作为一个成熟的藏家,应坚定自己的长线投资策略。

古玉收藏与投资也存在一个性价比的关系,精明的藏家会密切注视市场中潜在的“黑马”。“黑马”特征有三:一为暂时失宠,二为价位低廉,三为潜力巨大。能独具慧眼发现并驾驭“黑马”,是投资成功的前提之一。

1 史前玉器

喜欢史前玉器的藏友,应重点收藏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等礼器品类。礼器是远古时代先民用于祭祀用的重器,比那些造型简单的生活类、工具类玉器,其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明显要高出一截。

(1)人面纹玉器。有位专家将史前玉器按照使用功能从低到高的次序分为工具类、兵器类、器皿类、配饰类、礼器类和神器类,其中,神器类级别最为显贵。笔者认为,那些刻划人面纹的玉器,应属于神器类器物,属古玉中的“黑马”。

(2)带有刻划符号的玉器。在这些符号中,很可能记录着非同小可的历史秘密。如果玉器表面刻划原始文字符号,那么,此类玉器就成为“黑马”中的“黑马”了。

(3)玉璋、玉戈。这些多为尺寸较大的器物,往往被一些藏家忽视。其实,比之玉璧、玉璜、玉琮等礼器,此类器形巨大、霸气张扬的玉器,属于礼器中最高级别的器物,其升值潜力不可小觑。

2 商周秦汉玉器

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发展高峰,这时期的玉器历来为中外藏家青睐。国内拍卖市场中,偶见玉佩等精美玉器每每拍出不俗的价位。作为普通藏家,若无缘于精品,但品相完美的小玉璧、玉环等,亦有迹可循。商周秦汉时期是玉器精品迭出的时期,哪怕是寻常的普通品种,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往往为其他时期所不及,且其中有可能潜伏着若干“黑马”。

(1)“鸡骨白”。因年代久远,商周时期的很多玉器钙化得面目全非,酷似白色的石头。如果你慧眼独具,会以低廉的价格买到这类真品特征非常明显的玉器。

(2)玉蝉、玉猪。玉蝉是一个存世量较大的种类,有佩蝉、含蝉等,形态林林总总,材质应有尽有。笔者在市场淘宝中,曾经先后上手过几十件造型各异的玉蝉,而且价位不高。除此之外,那些造型憨态可掬的汉代玉猪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种,尽管此类玉器属于殡葬用玉,但其工艺绝不马虎,“汉八刀”的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收藏与投资品种。

(3)“战国青”。“战国青”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专指战国时代用新疆和田青玉制作的玉器。两千多年前,周人对青玉情有独钟,大量玉鸟等造型生动的“战国青”应运而生。今人“重色轻质”的倾向,使“战国青”遭受空前冷遇,同时也蕴涵着收藏契机。

(4)水晶、玛瑙。水晶、玛瑙类器物属于玉器范畴,商周秦汉之际,此类绚丽多彩的艺术品颇为上流社会青睐。其中串珠类等配饰目前市场交易价格不高。此外,那些造型活泼可爱的动物类玉件,可进入我们的投资视野。

3 隋唐宋元玉器

隋唐宋元玉器虽不乏经典之作,但比之商周秦汉时期则稍逊一筹。尽管前者的艺术风格颇具时代色彩,但少了几分庄重,多了几分活泼,昔日那些具备图腾意义的常见纹饰,如威严狰狞的饕餮,腾云驾雾的龙凤,此时也与花卉瑞兽们纠缠在一起,幻化出那个时代的别种风情。

这一时期的玉器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造型工艺很容易与明清玉器混为一谈,致使不少精品被视为明清玉器而被人捡漏。另外,隋唐宋元玉器常被一些藏家视为中国玉器史上的“二流水平”。其实,称之为“二流”有失公允,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北宋王朝的文化风韵,均可在玉器中窥见一斑。在这里,藏者可关注那些“人无我有”“人轻我重”的“黑马”。

(1)“奇花异草”。牡丹花、宝相花等是风行于唐代及其以后的玉器纹饰,藏家要特别关注,只有谙熟大唐盛世的玉器文化特征,才能从中收藏到真正的唐代美玉。目前其价位正处于死水微澜的窘况,很多具有超前意识的藏家,正在悄悄地付诸行动,尤其是那些具备时代特征的奇花异草纹玉器已被吸纳。

(2)“飞禽走兽”。在隋唐宋元整个历史阶段,造型为飞禽走兽的玉器种类很多,特别是宋元之际,此等玉器洋洋大观。目前这类古玉价位偏低,数干元就能买到一件。飞禽走兽类玉器造型生动,寓意吉祥,具备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3)仿古玉器。自宋以来,仿古玉器与日俱增,其中一些精品古玉如瓶、杯等,在古玩市场中时有出现。其中那些器皿类仿古玉器,基本徘徊在几万元的价位上,市场潜力颇大。

(4)“黑马”板块。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对于隋唐宋元古玉而言,只要是这个板块的古玉,无论是玉钗带饰,还是“春水秋山”,也无论玉质是否细腻,造型是否规整,均可视为“黑马”,其市场价值必将在不久的古玉市场中得以体现。

4 明清玉器

收藏明清古玉,比收藏高古玉器要简单得多,其文化内涵浅显易懂,藏家不用像收藏高古玉器那样,为了弄清其深奥的文化背景而去查阅资料,也不用在纹饰、沁色方面费尽心机。那些赏心悦目的玉器,大自玉佛、山子,小到手镯、瑞兽,凡具备冰清玉洁品质的,都可以成为收藏对象。放眼市场,其中也埋伏着不少“黑马”。

(1)大件器皿。笔者查阅了国内市场近几年的拍卖成交记录,发现一些小件玉器价位扶摇直上。一件重量为数十克的“子刚”款玉牌,动辄要价几十万、几百万元;而那些体积大得多的摆件,例如玉瓶之类,尽管制作工艺难度要复杂得多,材料消耗也多出几十倍,有案可查的成交记录却与“子刚”款玉牌不相上下。投资明清玉器中的庞然大物,市场潜力不言而喻。明清器皿类玉器,多为摆设用玉,且不说精刻细雕的艺术成就,单就玉料本身的原始经济价值,就值得让那些热衷于炒“鹌鹑蛋”的人深省了。试想,一件高度为20厘米以上的玉瓶,仅原材料就重达3公斤以上,将这样一块沉甸甸的优质和田仔料投放于市场,其交易价格之高不言自明。

(2)白玉佩件。在今天的玉器市场上,那些玲珑剔透、温润可人的明清白玉,与市场中的原材料相比,其价格之落差如天壤之别。譬如一件玉质洁白、工艺精湛的明清玉佩件,民间交易价格充其量也就几万元。笔者认为,明清饰品类玉佩件会越来越供不应求,用不了几年,这类人见人爱的玉器,其行情飙升幅度之大会让今天的藏家刮目相看。

(3)乾隆美玉。凡具备“乾隆工”性质的清代古玉,无论何种造型、何种玉质,均被行内称之为乾隆玉。乾隆玉是中国玉文化中的扛鼎之作,这类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成就了空前绝后的奇迹,征服了世界上喜爱华夏文化的玉器藏家。不遗余力地收藏乾隆美玉,乃为智者。

古玉文化具备诸多优势,收藏与投资古玉,或商周秦汉,或隋唐宋元,或明清,无不神韵高雅,形态瑰丽,工艺绝巧,宝光灿烂,令人为之折腰。如此,古玉行情的火山爆发,难道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吗?我们坚信,在世界古代艺术品市场中,中国古代玉器的黄金时代正悄然来临。

责编 陶贝

作者:王信堂

上一篇:思政教育网络文学论文下一篇:发电企业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