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2024-04-10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共6篇)

篇1: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摘要:现今社会,医疗服务市场正在经历着日益紧张医患关系的猛烈冲击,并逐渐演变成危害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近些年,被媒体报道的重大医患关系事件层出不穷,其特点为医疗纠纷数量逐渐增多,涉及事件情节复杂,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危害社会安全。本文主要阐述了医患文化的概念和由来,浅析了医患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讲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文化冲突;医患文化;医患关系;合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37-02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的概念也得到补充和扩大,其中“医方”不再只是主治医务人员,而是包括医生、护士、药检和管理人员在内参与理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患方”也不只是单纯的求医者,而是包括患者的监护人、亲属,以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等群体。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创建合理有序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社会、个人和医疗单位都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医患文化的概念和来源

(一)医患文化的概念

目前,很多人对“医院文化”有所了解,却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医患文化”。然而,“医患文化”在许多学者笔下早已诞生,它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方和患方各自持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双方信念、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医患双方在各自掌握的资源知识和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由于其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所导致,这正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基础条件,也是产生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医患之间的相互对抗、辱骂、拔刀相向、互相伤害等,导致双方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受伤,甚至死亡,是医患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简而言之,医患文化冲突,是由于医患双方各自拥有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化。

(二)医患文化的来源

医患二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的主体,在医患交往中扮演对手角色,两者按照各自不同的文化习惯交流沟通,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矛盾冲突,这是激化医患冲突的关键因素。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冲突,而这种冲突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就形成医患纠纷。纵观历史,医患冲突也具有时代性特点,具体可分为传统冲突和现代冲突。时代更替,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和深度的变革与创新,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新的变化容易被乐于探索新事物、敢于创新的人接受,对那些传统守旧的人来讲,则难于接受。所以,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当代中国医患冲突存在的文化根源。作为21世纪的医学工作者,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巨大挑战。

实际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医患关系受其文明程度影响,反过来,医患关系的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医患关系”强调的是医患两者相同的文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情况下,医患两者表现出的是文化差异,因此会产生“医患文化冲突”。“医学文化”是指:人类在医学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其中包括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人类认识学习、钻研探索、接受鉴赏,并不断创新医学成果的过程。医学文化一方面是客观文化,如医院、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是主观文化,如医学知识、医学观念、医学评价等医学思维方式。

“医患文化”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存在的社会角色,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节点,其存在同社会的理论文化与医学文化、个体的思维文化与心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在与社会医学文化的关系上,受社会本身的客观医学文化影响,同时也受包括医学知识和医学文化在内的主观医学文化的影响。而在医学文化中,主观医学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医患双方对医学认识和医学观念的理解,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发展。

二、医患关系的体现方式

面对不同的医患个体,要考虑医患两者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更侧重的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医患文化冲突。针对群体来分析医患的文化冲突,涉及范围包括伦理方面、法律方面和心理方面等。医患之间在认知、情感、法律、期望服务和社会心理的冲突,是医患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医患关系的表现形式,总结起来,主要是体现在心理层面。而医患文化冲突,包括社会层面、法律层面、伦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等所有内容。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医闹、伤医、杀医等医患纠纷事件频发,甚至医生集体罢工,这些都属于社会层面医患冲突范畴。医患社会冲突作为医患文化冲突最为广泛的形式,主要指的就是医者和患者群体间的冲突,按照“医患关系”定位,分离出来的两类人、两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然而,在媒体的参与下,媒体为吸引广大群众关注,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得医患的社会冲突已经扩展到医务人员和公众之间。

社会冲突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具有双面性,应辩证看待。一方面,社会冲突带来一定破坏性,危害社会稳定和谐;另一方面,社会冲突反映出存在问题,迫使促使改变社会结构,优化现行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医患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在面对医患社会冲突时,不应该逃避,而是正面迎接挑战,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集体和个人都要积极配合,为建立良好的医患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法律层面

医患文化冲突中最为复杂的是医患法律冲突,这正是医学立法的难题之一。实现医患双方二者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法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从法学角度看,虽然医患双方在法律权利和义务上是平等的,但是在是否实现两者各自权力上是不平等的。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讲,医患关系是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医者与没有医学知识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事实上并不是平等的。法律判决的困境是医患法律冲突的实质。在医患冲突中,无法判断医者是否要承担必要的法律义务。因此,学界借助“医患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来处理医疗纠纷,其中包括医疗纠纷人民调节委员会、保险公司等。

(三)伦理层面

医患伦理冲突是医患冲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时代发展来看,伦理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医患关系。传统时代,伦理文化支配着医患关系。在此阶段,医患关系是产生于熟人之间,彼此之间拥有信任感,所以主要体现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直接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当代医学时代,医疗技术和医疗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医患关系受医学文化支配也发生相应改变。当代医患关系,是存在于“陌生人”交往中的关系,彼此并不了解,而且其中掺杂了医疗机构和诊疗技术等因素,使得原本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也演变成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社会现状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拥有的伦理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所以,医患关系受伦理文化影响也不同。

(四)心理层面

具体来说,医患心理冲突,其实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掌握的医学水平和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的。时代在发展,医学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站在医者角度,具备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级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患者方面,存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患者对于健康的理解、对疾病的认知度以及对医生的期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在个体心理方面,要考虑患者心理,包括患者个体对医学知识、医学认知观念以及由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医者心理,包括医生个体的医学文化程度,以及在行医过程中出现的防御心理等。区别于传统的医患关系,当代医疗的医患关系主要是由于医患双方不信任的心理造成的。

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系

当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医学学科分化精细,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医疗机构的性质也发生改变,对当代医患关系的管理也是极大挑战。医患关系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保持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医院管理规划中,医院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院方的关注,并意识到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机制,有助于建立良好有序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单纯的从医者和患者视角考虑,无法从根本决绝医患矛盾,只有站在医患文化冲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医患双方的文化差异,医患文化冲突在社会、法律、伦理和道德层面的表现形式,对当代医患关系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建立合理有序的医患关系。

当代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医患关系更为复杂,所以,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医患关系体系尤为重要。要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加强医患关系的管理。

(一)强化医疗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管理

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机构的主体,其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沟通水平等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医患关系。所以要求现代医护人员要掌握优秀的医疗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沟通能力,医疗机构在文化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对医护人员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媒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都发挥着其独有的传播与沟通作用。合理利用媒体,强化医方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传播正确的医学文化知识,争取实现医学知识的大众化。在现今信息数据透明化的社会,只有让医患之间信息相对对等,才能有效解决由认知差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纠纷和冲突。

(三)政府加大对医患关系的关注

在医患关系上,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向人民群众传播正面的医患文化,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在政府和媒体的积极引导下,让医患双方明确各自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端正自己的思想,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各种关系交织的一个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谐安定。当前,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个人的关注。医护人员作为医患主体,应该主动承担管理者和沟通者的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医患环境。患者作为医患的另一主体,应该主动学习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的认知水平,理解医务人员,配合医者的治疗工作。政府和媒体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传播正面的医患关系。社会各界人士,主动积极合作,创建良好有序的医患关系体系。

篇2: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摘 要:婚恋问题,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当代中国青年恋爱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告别传统交往模式,走近网络鹊桥,择偶条件在重“情”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向重“利”的倾斜,情爱表达以及性观念,由委婉含蓄走向大胆直白,日益显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当代青年婚恋观,已经从“相对感性单一”向“功利多元”转变。

关键词: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

曾经,我们为《西厢记》中崔莺莺不愿攀附权贵、为了爱情私定终身的坚贞爱恋脉脉倾心;如今,我们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马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津津乐道。2010年,随着各地电视台相亲类节目的热播,尤其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一骑绝尘,人们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关注持续升温,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思考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命题。

一、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嬗变

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定义,婚恋价值观,指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或几代人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价值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其婚恋价值观正随社会变迁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1.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例1]:Tony陈,《非诚勿扰》第40期(2010.07.03)3号男嘉宾,百合网会员。2010年5月底,百合网(婚恋交友专业网站)通知Tony在上海报名《非诚勿扰》及初试。6月中旬,他接到节目编导通知到南京复试,之后通过复试入选节目,成为男嘉宾。节目现场,Tony未能与任何一位女嘉宾牵手成功,下场后他告诉笔者:“参与节目只是我找女朋友的一种尝试,亲朋介绍、网络交友我也都在进行”。

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恋爱交往也在现代媒介的不断更新中,借助大众传播工具,突破传统的“媒妁之言”,沿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网缘关系”的路径发展,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未起步,青年的恋爱对象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的介绍,方式比较单一。1979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商品信息突发奇想,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依旧独身的原因,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开启了人们通过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进行征婚的先河。继“征婚启事”后,婚姻介绍所如雨后春笋在全国遍地开花。20世纪90年代,电视征婚开始出现,较早的一批节目有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湖南台的《玫瑰之约》、上海台的《相约星期六》、辽宁台的《一见倾心》等等。进入2000年,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人们通过一根网线超越时空连接起来,网恋开始流行。据专业统计,2005年中国网上婚恋市场规模达到9100万元,同比增长145.9%。中国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交友网站较往年大规模增长,使用率达19.3%。《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随机抽样调查了世纪佳缘网站中7.8万名会员,年龄覆盖23-35岁适婚青年,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寻找、结交对象的首选方式之一,96%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通过互联网寻找结婚对象。

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但新兴的征婚方式,使传统介绍人的“把关”作用消减,交友双方身份的真实性打折,从而使婚托、婚骗有了可乘之机。

2.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择偶标准更加务实且物质化

[例2]:马诺,《非诚勿扰》第三期(2010.01.17)11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男嘉宾问她“是否愿意一同骑单车”,马诺说“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于是被网友称为“拜金女”。

朱真芳,《非诚勿扰》第二十期(2010.04.18)2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她拒绝男嘉宾握手时称:“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时,她说:“因为我的男朋友就是要20万月薪才行”。随后几期中,她又陆续抛出了她择偶的条件:“我要选择的是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2 人才中的王子”,而“给不了我住豪宅的梦想”的男嘉宾将不予考虑。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如今看好孔方兄。”这句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1989年,学者李银河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随机选出300人,男女各半,用内容分析法归类发现,当时最受国人重视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等。上世纪末,徐安琪等学者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对中国人的择偶偏好进行了50年的比较研究,发现除了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政治因素明显减弱外,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逐渐被重视。近几年,随着经济环境的震荡起伏,国人的择偶标准更趋理性务实。《2007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希望找个人分担经济压力”的只占2%,国人择偶观还相对感性。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逆转,对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产生了强烈冲击,近70%的人开始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74%的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41%的女性认为择偶对象必须有房,择偶观开始挂钩于物质经济,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驾齐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与百度网络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青年网民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婚恋对象。与此数据相呼应的是,广州妇联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愿意嫁给“富二代”的女生最多,占59.2%,其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

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适度的务实可以矫正盲目的爱情,但过度的务实,却让当代青年给自己贴上了“拜金女”、“剩男”、“剩女”的标签。

3.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

例3]:徐春春,《非诚勿扰》第四十六期(2010.07.24)1号男嘉宾。在节目中,他希望“我的爱情过程,首先是一见钟情,然后迅速坠入爱河,然后快速地走近婚姻的殿堂”。这,即是当下人所谓的“闪婚”。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给婚姻自由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婚姻不再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进行的一项从众行为,结婚与否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当代青年对婚姻既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也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追求超前、新鲜生活方式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理念。当代青年认为,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最重要的是满足情感上、心理上的寄托与需要,从而共享人生之乐与幸福。他们愿意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感情需要等选择婚姻生活,于是社会上衍生出多种婚姻形态。据了解,现在试婚、闪婚、急婚、裸婚、隐婚、“周末夫妻”等婚恋形态,已被当代青年接受与认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公众对以下几种新型婚姻形式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为48.18%;隐婚为52.15%;闪婚为34.11%;不婚为62.17%。

这些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的出现,是社会压力的衍生物。譬如裸婚,即指结婚“无房无车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是由婚姻成本高衍生而来。网友们

称裸婚是高房价赐给青年人的“新时尚”。再如隐婚,是指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并不对外宣称“已婚”身份。如今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由于工作压力所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隐婚族”。当代青年呈现的婚姻态度,是社会挤压造成的人的本能的一种反馈,这些态度亦会因社会发展而继续变化。

随着离婚率、晚婚率以及终身不婚率的上升,婚前性关系和性行为的日益普遍,所谓的“变异”家庭增长很快。除此之外,再构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等也在社会生活形式中占据相当比例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当然,这些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模式,传统型婚姻家庭模式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

4.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性观念更加大胆开放

[例4]:马诺,《非诚勿扰》第五期(2010.01.31)11号女嘉宾。节目中,三号男嘉宾说到自己谈过七八个女朋友后,主持人问马诺:“这个数字和你比怎么样”,马诺答:“还没有我的零头多”!此外,她还曾表示自己有收集丁字裤(一种情趣内裤,可以增添性感)的爱好。

性观念是对性的一种态度、评价和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泛道德论,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人们对性讳莫如深、耻于公开谈论。而今,性爱日记、性爱视频、裸照等床笫之事没有不敢公开的。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1992年,吴鲁平所做的调查表明,对于恋人 4 之间的婚前性行为,持明确反对态度的青年占55.7%。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占32.5%。2002年,田毅、陈景璐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显示,在回答“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时,非常同意的占11.66%,同意的占45.67%,二者相加为57.33%。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全国545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8%的人认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只有11.8%的人认为不可以。《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显示,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数仅为一成。

当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尚未进入人们生活时,社会好似一个平面体,个体在其中保有基本的安全感,信息获取相对封闭。然而上世纪80年代起,通讯信息快速大量涌入,社会开始越来越立体,当代青年逐渐丧失生物体本能渴求的安定感,传统思想与西方观念碰撞出的内心躁动,使自我可控性逐渐缩水,性价值观的约束力也开始下降。性观念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开放无度引发的“一夜情”、“换妻”等现象,却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堕落。

二、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嬗变的原因

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嬗变,不仅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受青年个体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还受社会物质生活水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制约。

1.经济体制转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互动结构,给人们的意识、理念体系带来全面影响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当代青年身处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婚恋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这一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使人摆脱了对其所在群体的依附,尤其是广大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自强自立,婚姻不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筹码。市场经济倡导的平等互利理念,一方面造就了青年男女更趋独立自主,婚姻自由度日增,夫妻间的关系由附属转变为平等,一些个人本位的婚恋新形式出现,婚前财产公证和协议离婚也普遍被接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使青年男女的婚恋更趋务实,人们越发看重对方的教育背景、职业收入、住房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在玫瑰与面包的博弈中,面包越 来越占据上风位置,随之而起的是一群爱情投机分子,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归宿,利益甚至成为婚姻天平的重要砝码。

2.中西文化的日益频繁碰撞,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多元化、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人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贬低和压抑男女之情,“存天理,灭人欲”。改革开放为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提供了快速通道,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摩擦碰撞,让国人禁锢的性观念步入开放,未婚同居“常态化”,离婚率攀升,“小三”防不胜防。西方强调性自由与性解放,认为人类的性欲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欲望,不应当

压抑;婚姻则是满足人们对性的需要,婚姻的延续或变更由当事人意愿而定。正如学者孙抱弘所说:“当代青年对于婚姻中爱的关切明显提高,对于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特别是对于以往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默认的有性无爱乃至无性无爱的婚姻,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持否定立场”。此外,在西方享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对待性只是欢乐与享受,而没有了责任感。学习性技巧,提高性能力,享受性乐趣,成为青年男女普遍关心的内容。

3.社会开放改变了社会环境,充分释放了人际交往的空间,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模式。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一个身份结构体系稳固、低流动的社会。随着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播工具的发展,社会流动加快,交往活动呈开放趋势。以前,年轻人想要寻觅到一个理想的伴侣,主要依靠自己结识和亲戚朋友的介绍。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择偶方式日益社会化,征婚广告从报刊覆盖到广播、电视、网络。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平台。同时,已婚人口潜在的婚姻替代资源比以前更丰富,婚姻重组几率也增大了。

此外,在信息交流更趋开放的环境下,青年们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等多种渠道,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自己所处的环境等情况和问题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人们开始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 当代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始终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计划生育等方针政策的影响,可以说,当代青年婚恋呈现的一系列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是时代赋予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认为:人到了顶峰,能感到情感的激荡,那种情况下的喜悦超越一般的物质需要,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是比自我实现更高的一个层次。在爱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峰体验。为此,当代青年男女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爱的前提下,端正婚姻的动机建立起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婚恋与事业并不矛盾前提是恋爱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应成为相互的精神寄托,成为彼此进步的动力;要怀有博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去经营爱情和婚姻,勇于面对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总之,当代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已从感性单一模式向功利多元化转变。这一变化,一方面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契合,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都应以情感和两情相悦为基础。马克思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继发性的社会问题。

篇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乐记》十分重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 认为感情是音乐之源。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的, 情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触:“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乐本篇) 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人对世界有了感触, 情感在心中摇荡, 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音乐就是这种感情变化的流露和表达。

《乐记》突出地阐明艺术的社会功能不在于传授知识, 不在于道德规训, 也不在于叙事说理, 它的旨归是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去影响人的心灵, 陶冶和培育人们的情感, 并使之成为主体内在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对于这一点, 《乐记》的阐述是深刻而独到的。

第一, 从陶冶性情的视角, 《乐记》提出了“致乐以治心”的观点。

《乐记》认为音乐能够直抵心灵, 唤起人向善的情感。这是相对于“礼”的作用而言的。“礼” (道德规范) 的作用在于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们的行为端庄;“乐”的作用则不然, 它诉诸人的内心世界, 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灵魂。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 (慈) 谅 (良) 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凉生则乐, 乐则安, 安则久, 久则天, 天则神。 (乐化篇)

音乐的功用能够疏导化解受众内心的块垒, 培育平易、正直、慈爱、善良的道德情操。应该说, 这里对“乐”的作用无疑的是夸大了, 但重要的是它指出了“乐”所特有的功用是“治心”, 也就是它影响人们的心灵, 唤起人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艺术对于人心有很大的感化力, 而音乐是艺术中最流动的、最活泼, 也是最性灵的一类, 它对于人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1986年的5月9日, 为世界和平年举行的《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唱响。内地128名歌手集体亮相舞台, 共同献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歌手和听众都沉浸在音乐中, 如痴如醉,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08年汶川地震时, 这首歌又一次响起, 让人生出无限的感动。总而言之, 用来“治心”的音乐, 它的培育陶冶情感的作用, 是仅从外部规范人们行为的“礼”所做不到的。难怪孟子说:“仁言, 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1] 这里的“声”即指音乐。借助艺术的形式, 通过人们激荡而出的真诚的情感, 施行道德教化, 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 《乐记》提出“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

“乐”动于内, “礼”动于外。这是强调“乐”是内在的, 自为的;“礼”是外在的, 他律的。在《乐记》看来, “乐”的作用是从内部促使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譬如, 当我们在聆听着美国乡村音乐的时候, 我们的灵魂不知不觉间是那样的宁静, 栖身于幽静的乡村田园。在这里, 《乐记》看到艺术的功能不是布道和教训, 而是熏染和感化。音乐离不开情感。人生在世, 孰能无情, 因此人人都需要音乐。《乐记》中说:“乐者乐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化篇) 遗憾的是, 当今的音乐, 技术技巧畸形发达, 距离人的真情渐行渐远, 这是循流而忘源, 是物欲时代的买椟还珠。

第三, 《乐记》指出“乐”有“和”的作用。

《乐记》说:

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和, 故百物皆化;序, 故群物皆别。 (乐论篇)

乐的最大特点是“和”。“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的因素如何适度均衡地共存。音乐必须有“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不同”, 才能构成乐章。“乐”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 还有促成群体关系和睦的重要一面。这里的“和”就是个体的愿望和情感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达成共识。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依, 这正是中国儒家所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儒家认为“乐与政通”, “乐”的功用还体现在移风易俗上。

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礼、乐、刑、政, 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矣。 (乐本篇)

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施篇)

意思是说, 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 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 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法, 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法的行为。礼、乐、刑、政, 四者互相通达而不悖逆, 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审美功能。“移风易俗”这个成语也与音乐相关。古代先哲认为, 音乐能使人内心清明, 从善如流, 深深地感动人, 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礼乐兼用, 不仅能使社会安定, 而且能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例如, 海外游子听到《龙的传人》的时候, 一种同根同族的根性情结情不自禁地弥漫于心胸。

乐黛云教授说:“追求‘和谐’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精神。”[2] “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认知与理性思考。中国古代的“和谐”一词, 开始用于礼乐教化:讲究“八音克谐”, 追求韵律与心灵的相应;继而从音乐引申到人伦关系:夫妻和睦喻为“琴瑟和谐”。琴瑟本是两种弦乐器名, 琴瑟合奏时协调悦耳, 用来比喻夫妻关系和谐, 形象至极;再后来又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 意在弘扬一种平等与宽容的理念, 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和融。《乐记》的内在灵魂就是“和”。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中国先哲的和谐观, 强调三种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把和谐作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 并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和谐的内涵与步入和谐的途径。中国古代文化提倡“天人合一”, 但更注重人文关怀, 更关注人的内在性情, 更强调个人品行修养。在他们看来, 实现和谐的路径就是一个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由点到面、推己及人的过程:从个人到家庭到社群到国家。就像一首歌曲所唱的那样:“咱老百姓呀, 就认这个理, 家和万事兴, 万事兴。”在此过程中, “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的:“礼”作为外在的规范使得社会有序;“乐”作为内心的需求使得群体和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 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 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和谐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整合等功能。《乐记》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抵制低俗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应该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 产生了许多问题:高雅与低俗并存, 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对中国传统文化心仪的人越来越少, 而铺天盖地的低俗的消费文化正销蚀着广大民众, 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化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文化对道德的影响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舞台上, 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唱响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 心连心, 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 千里行, 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 伸出你的手, 我和你, 心连心, 永远一家人。”当人们第一次听到这首歌, 不禁心动。这首奥运主题曲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化性格:舒缓唯美, 平静空灵, 和谐温馨。没有高昂的乐符, 没有华丽的歌词, 只有简单。这是简单中的丰富,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温暖。“我们是一家人”, 表现的正是奥运的和平精神, 以及和谐世界的愿景。据当时的文汇报报道:从8日22时至9日24时不过26小时, 《我和你》的无线网络下载量超过573万次, 每小时有22万人次下载, 创下了无线音乐史上最快的传播速度, 同时开创了全球音乐单曲发售的速度纪录。这就是好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通过上面对《乐记》和谐思想的探讨, 我们可以看出, 《乐记》的和谐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价值, 对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和谐”强调包容, 强调理解, 强调尊重, 强调和融。先秦儒家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了人之性情、特别是艺术情感的特殊效能:“乐”对社会风气的作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所以, 从《乐记》中汲取智慧, 发掘蕴含其中的当代价值, 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和谐的内涵, 而且更有助于我们弘扬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306.

[2]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1.

篇4: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学作品价值取向“SLFCA精神”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中华文明悠远博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们取得了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造的巨大成就。至“工业革命”,一种传播技术革命的文化出现,并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的滋润下开始繁荣,这就是大众文化。

她无明显阶级性,也无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明显自发性。她仅仅是一种“众人喜好的文化”,在当代具有明显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传媒性,是物质文化消费现象。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短短20年时间,便迅速壮大成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她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风貌,但也引发了多重争议。这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她的价值和发展控制问题。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一)总体现状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街头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涂鸦不再是损毁公共设施的反面教材,轮滑鞋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麦当劳和动漫老少咸宜……

“后现代消弭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代之而起的是崭新、前沿、活跃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化时尚;网络文学流行元素的泛滥,无厘头文化的兴起,使文学的处境日益卑微;严肃文学在一片指责声中渐渐地为迎合消费需求苦苦挣扎;表现青春励志、人间真情的作品全面缺失。当代大众文化已在满足人们消费欲的同时,丢掉了文学的功能,造成了文化精神的极度失落。

(二)精神流失与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文明价值正在流失,“SLFCA精神”极为缺乏。

1、Self——自信、自立、自强

《苔丝》中塑造了一位“失贞”后,仍对爱情自信、对生活自立、对命运自强的女性;幼年电击致残的何军权①,在残奥会上屡夺金牌;而整个中国也是一步步摘掉“东亚病夫”铁罩的鲜活史诗。他们用自尊的烈火消解了自卑的封冻,打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迷信。我们不要打着反对“个人排他主义”的旗号,抹杀“三自”的强大能动性。要深刻反省,坚决抵制懒惰情绪,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Love——爱人、爱祖国、博爱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政治扼杀了“爱”,那么90年代以后则是金钱扼杀了“爱”。但“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孔孟以“仁爱”为纲推行“仁政”主张;保尔·柯察金用钢铁般的意志告诉我们,“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马丁·路德金怀揣博爱的梦想呼吁种族平等。

3、Fastidious——挑剔

大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不挑剔了!人们会恼火煎饼上多出的一粒芝麻,也会光临隐私揭秘、情色凶杀的文艺,《荷马史诗》门前冷落、《流星花园》门庭若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扬弃了旗袍、黑发,宣传起了超短裙、彩发。“肥皂剧”占据收视率前列,选秀场成为大众文化坚实的阵地。我们不能让低能化娱乐继续妨害大众的审美能力,应该用纯粹的文学精神来净化心灵,读《威尼斯商人》,学习安东尼奥们生活的智慧;品《巴黎圣母院》感受敲钟人卡西莫多人性的真善美。品味无数升华人性之理。

4、Cooperation——合作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不过,“80后一代”引领的时尚文化,更加讲求“西式”个性解放。RPG、DIY……从服饰到神情,都追求最cool、最in效果,“Freestyle”的生活方式对青春一族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且学校教育也开始留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但这很可能是在没有领会“尊重个性”的真谛前提下的盲目模仿。看看《三个火枪手》,他们齐心打败红衣主教、舍命救友。莫逆之交并没有成为他们仗势凌人的资本,也没有妨碍他们侠肝义胆个性的彰显,相反,团队精神使其英雄形象更令人崇拜。我们不要把“尊重个人能力”的人文关怀当作脱离团队的借口,应当领悟合作精神与技巧的本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实现“和而不同”。

5、Action——行动

“Every man feels instinctively thatall the beautiful sentiments in the worldweigh less than a single lovely action,”“A man,1ike a watch,is tO be valued byhis manner of going,”不过,总有不少人在睡梦中收获幸福、在幻想中等待机遇。的确,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这一点对15~25岁的城市青年一代最具针对性。试想,如果漂流孤岛的鲁滨逊成天只是“期望”早日回乡而不与自然抗争,如果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放弃第八十五天的出航,而“期待”第八十六天的收获,那么“家乡”和“大鱼”又在哪里?人类坚毅、勇敢的光芒又要何以释放呢?无可厚非,生活需要幻想。但最终要把它变为现实。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大众文化之所以如此受宠,是因为她从本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和最高价值目标的。她始终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中国大众文化应继续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对国际文化主流“去粗取精”,吸收先进科学精神,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大众文化实现真正的满足大众需要、尊重大众权利、反映大众理想、提升大众人格。

结语

篇5:看当代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缺失问题

30号

刘玲珑

看大学生价值观缺失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亲身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肩负祖国未来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浪费、向往小资生活等现象。究其原因为大学生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中传统价值观的缺失,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身边事触动其心灵深处“感化教育”,让大学生真正知辱明耻。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价值观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大量外国文化强烈冲击中国传文化。大学生肩负祖国未来的重担,有是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年轻群体,其价值观受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表现尤为明显,大到民族观念,集体观念,道德修养,小到节约遵守纪律等身边小事,无不表现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今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大家都亲身经历的。相应的,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条件更为优越,衣食无忧,没有经济负担,而大家似乎忘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来之不易。在食堂中普遍存在浪费现象,有些人甚至觉得“别人没吃完就不好意思吃完”,大学生面对浪费现象表现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我由此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亡国国民对同胞,对战士的冷酷麻木。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不就是几粒米,至于被说成亡国国民吗?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对生活艰辛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优越感。以为一碗饭、一叠菜就是几毛钱的事,缺乏对粮食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这是价值观的问题①。面对大学生普遍存在浪费的严重问题,我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生活太优越,忘记了那份艰辛;还是因为随着中国入世,大学生长知识开眼界了就忘记了最初的勤俭节约„归根究底是大学生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中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最近电视剧<奋斗>热播,展现了80后的青年对梦想的执着,为生活奋斗。大家都在剧中的几个主角中找到了自己的缩影,却忽略的现实中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的缺失,向往小资生活。调查显示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25.4%希望过上“舒适安逸的白领生活”。大学生更注重追求物质生活,而非精神生活的提高。前不久我们班组织参加了一次劳动课,我们的任务是倒出堆积成山的花盆里的泥土,然后搬运到特定的位置。这么一件看似容易的任务,却使大家哀怨连天,连连叫苦,但是也不是不愿意做,只是平日都没什么做过体力活,一节劳动课都让大家吃不消了。我也暗自惭愧,平时花农培土种花等都使轻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而易举的事,怎么自己就不行呢,当今大学生向往的小资白领都属于有钱有闲的阶层,受过良好教育,待人接物优雅得体,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注重生活质量,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享乐主义的倾向②。我不使提倡大学生都“上山下乡,劳动再改造”,而是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养尊处优。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由于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许多大学生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即内在矛盾性。当然两重性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③。

作为一名大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缺失问题。大学生心灵的底色都是纯净的,用身边事触动其心灵深处,感化教育,让大家真正知辱明耻,把大学生心灵上面沾染的杂尘拂去。

参考文献:

1、武汉科技大学“一粒饭教育”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新华网)

2、张琳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

3、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新动向—— 向往“小资生活” 乐意“享受孤独”(江门日报)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武汉科技大学“一粒饭教育”冲击大学生价值观(新华网)新华网武汉4月17日电(记者李鹏翔)“李老师,回来后很累,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浪费有罪,对浪费的漠然无知更是有罪,我决定将生日请客的钱全部捐出。”

这是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4级学生谢静在20岁生日前夜11时52分给李灿华老师发来的短信。刚从国家级贫困县返城的谢静痛心地说,对浪费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耻辱!而在武科大校园,反浪费的“一粒饭教育”正在全校展开,教学楼下和食堂外“一粒饭教育”的展板前人头攒动、不少人唏嘘不已,留言簿上很快签满了激动的话语……

100个大学生饭碗,吃干净的不到10个

饭桌上,土豆烧鸡和糖醋鱼各吃了两块,土豆剩下一大盘,油麦菜吃了不到一半,米饭也只动了一两筷子。刚吃完午饭的晓燕说:“一份菜也可以吃饱,但是吸取营养单一。饮食要„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才行,我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近期,武汉科技大学组织学生在校园3个餐厅随机抽查了100个学生饭碗,发现吃得较干净的不到1/10。随后进行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有3%的同学每次用餐都会有剩菜剩饭,67.8%的同学承认自己偶尔会有剩菜剩饭。

“为了减肥,每次都刻意留一部分。”“番茄不能带皮、青椒不能太辣、香肠只能纯瘦,否则只能扔掉了。”饭菜质量不高、食欲不好、吃不习惯、就餐环境不好、减肥、别人没吃完就不好意思吃完、从小便养成了剩菜剩饭的习惯等,大学生们随便可以找出无数浪费的理由。

“我自己花钱买的,爱吃多少吃多少,你管得着吗?不就是几角钱嘛!”一些同学还“理直气壮”。

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标语下,学校聚怡餐厅服务员小陈每天都熟练地把剩饭菜倒进泔水桶。她说:“天天都是这样,一日三餐下来,这里的4个大桶都不够装。”参与调查的04级材料专业的王毅同学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仅南园一个食堂每天回收14桶剩饭菜,按正常售卖每桶折算200元计,浪费金额2800元,一年下来就是100万元。

贫困乡村体验,大学生一路无言

在对校园食堂浪费进行调查后,武汉科技大学精心组织了15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代表赶赴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新屋村进行体验教育。乡村的一切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大学生们一路无言……

在村民石常海家,房梁上吊着两条已被熏黑的腊鱼,摸上去硬邦邦的。石常海告诉同学们说:“这是家里唯一的两块肉。过年时办的年货,哪舍得吃?”

法学专业的石玉清随口问这个村13岁的殷晓日:“长大想干什么?”小晓日沉默了一会,小声说:“想当厨师。”“为什么要当厨师呢?”“能给妈妈炒白菜吃!”全场一片寂静,刚刚还好奇的小石一下愣住了,背过身,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03级法学专业学生胡帆说,两个情景让她愧疚万分:当大伙儿在村民家吃完饭离开时,做饭的女主人马上将剩下的菜吃了个干净,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神情是那么自然;小孩子拿着大碗吃饭,吃到最后,脚尖都立起来使劲扒干净最后一颗饭粒,而同学们却将村民精心准备的红烧肉剩下许多,原因是太肥。

“一粒饭教育”直击大学生价值观

“破落的院子,没有棱角的土屋,残缺不全的屋顶,走访完这个家庭,我已不忍心再回头,这就是穷困的农民,我们的衣食父母!”胡帆说,在写这篇《贫困无声》的走访感受时,自己常在梦中惊醒,抑制不住泪流满面,而她真切的感言又让她寝室的女生们掉泪。

食堂浪费的惊人数字、校园与乡村生活强烈对比的感言和照片,让武科大的很多同学深受震动。

一位网名为“清水悠悠”的学生在校网站上留言:“看罢图片,一声罪过!我们真的富有到可以轻视粮食么?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一种崇高、一种教养、一种习惯!”

带队赴阳新的武科大党委副书记杨杰表示,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缺乏对生活艰辛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优越感。以为一碗饭、一碟菜就是几角钱的事,缺乏对粮食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

杨杰表示,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讲,不能只讲灌输,更要注重“情感教育”,“一粒饭教育”就是用大学生身边事,触动其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知辱明耻。大学生心灵的底色都是纯净的,教育要做的就是,把上面沾染的杂尘拂去。(完)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张琳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政治倾向

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加入WTO后,他们多数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更加强大”,“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他们高度认同邓小平和“三个代表”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和不足,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1.2 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

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

1.3 自我意识

“成人”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之一。“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个别的当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自我独立的执著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

1.4 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

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1.5 观、职业观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于是不少大学生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起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不具有真才实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一项对上海重点学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这些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6 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2.1 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唤醒并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改革的艰难复杂,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提供了各种参照,这一切都逼着他们去思索,去亲身体验,去认真比较,去慎重选择:究竟哪种价值标准最正确?价值取向怎样才?应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了鲜明的自觉性。

2.2 实务性

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空头”、形式主义、“神万能”、禁欲主义已不屑一顾。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经济政策,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之,今天的大学生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的进步。但是,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俗性,如有些青年过分看重“关系”、享受,金钱、地位和眼前,他们欣赏高尚但不想拥有高尚,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少了一点人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2.3 两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由于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许多大学生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即内在矛盾性。当然两重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性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2.4 可塑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对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他们注重事业、立足奉献,他们自强进取、诚信交往。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中国社会正在变革中发展、进步,正在走向现代化,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化和成熟提供了宏观背景,客观性的环境条件。所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2.5 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使得社会现象生活异彩纷呈,但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应当指出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1 充分发挥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3.2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事件,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3.3 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4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通过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

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新动向—— 向往“小资生活” 乐意“享受孤独”(江门日报)

2日前,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沈旭、张帆撰写的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系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显著特点。报告显示,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向往“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25.4%的大学生希望过上“舒适安逸的白领生活”,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享受孤独”。

张帆和沈旭采取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收集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400余人次的有效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代大学生的部分生存状态。注重享受 追求自我

“我特别羡慕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生活,有一片牧场,有好多小猫小狗,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剩下的生活就是看看书、喝喝茶。”关于生活方式,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向往“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占据被调查学生的最大多数,同时有25.4%的大学生希望过上“舒适安逸的白领生活”。

不难发现,大学生向往的“小资”和“白领”都属于有钱有闲的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待人接物优雅得体,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注重生活的质量。这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希望在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自我个性张扬和自我风格的树立。

对“自由职业者”的向往(13.4%)可能更多地源于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接纳。而传统精英式教育导向追求的“轰轰烈烈的伟人生活”则呈现出势单力孤的状况,只有6%的被调查者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大学生个人行为方式调查中,把“享受孤独”当作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占到了被访群体的82.6%。有心事时50%以上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写日记、打游戏等自我消解的“封闭型”排遣方式。

对于朋友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言语中明显流露出对于距离的渴望:“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嘛!”“和室友的关系就像住在一起的房客,不会过多干涉。”“知心的朋友也没法达到彻底的沟通,只可能在某些方面上进行交流。”

调查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社会疏离感的上升,这种疏离感来源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任机制的相对落后。后现代的孤独将个体的灵魂交给了书籍等私人化的物质载体,个人主义成了现代大学生的行为法典。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既然大学生把“走单”作为自己主要的行动方式,那么,他们对于学校集体活动的06工商3班

30号

刘玲珑

参与程度又有多高?

比如,在学校干部竞选中,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主要是间接关注式,42.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参加竞选但关注选举结果”,另有59.7%的大学生表示不经常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背后隐含的是大学生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冷漠。此外,对于班里、学校发生的公共事件,大多数人(71.8%)持着一种“不甚关心,但听无妨”的态度。

调查认为,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自我理想与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已经轰然倒塌。新时代的部分大学生群体赋予“责任”新的含义。责任,已不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转而呈现为一种建基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会经济学。

调查中,九成以上的学生在信仰方面也表现出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游离态度。调查显示,在对于入党动机的调查中,“积极争取”的占到38.0%,“无所谓”超过50%,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一种中庸态度。

对于时下关注的“大学生未婚同居”和“同性恋”等社会现象,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表现出“不褒不贬”的淡然态度。

篇6: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15电子3班童帆

20***

中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濒海大国。我国疆域海域辽阔,边界线漫长,周边安全环境极其复杂,使得中国成为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自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世界多数主要国家均受到削弱的情况下,中国在当今世界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主要国家,特别是东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经济,安全,利益关系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说,维护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稳定局面,不一一两个国家的战略目的,而是整个亚太地区,整个世界的共同理想。所以,从整体上讲,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国际大家庭的共识,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的大环境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也不符合各方的利益。

中国的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同时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缓解了“中国威胁”的焦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俄罗斯,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总体说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为主流,但是潜在威胁也不少。中国在机遇与挑战、合作与竞争艰难地行走着。

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的危机

1、美国与中国安全

中美之间虽然并不接壤,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从美国的战略目标、政策走向来看,美国重返亚洲意图日益凸显,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许多战略举措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地位的速度,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综合性的威胁。另外,近年来,美国暗中支持“台独”活动和民族分裂势力,是我实现祖国统一的严重障碍。搞对台军售,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重要战略筹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也得到美国的支持而越发猖獗。

2、日本与中国安全

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近几年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时有发生。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日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主要防范对象是朝鲜和中国,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3、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半岛局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虽然和平解决争端的机遇仍然存在,但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南海问题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等。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南海问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纷争,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响也不容低估。

大学生的职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国的文化传承,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继承这种民族精神,唯有国家强大富强,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首先,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是没有没有凝聚力的。面临环境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面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我们唯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克服困难,守护祖国疆域。

第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要让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要以此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第三,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会有许多企图分裂人民内部团结的言论,我们必须分清异端邪说,对国家形成错误的认识,甚至成为谣言的散播者,使得国内外的分裂势力有机可乘,破坏国家的安定团结。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明辨是非,另外,不仅仅自己要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将正确的信息和思想传递给周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让更多人了解、支持、投身我国的国防建设。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学大纲下一篇:竹,竹郑谷,竹的意思,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