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价值观论文

2022-04-18

[摘要]乡贤文化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千百年来农村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乡贤文化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探讨了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贤文化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贤文化价值观论文 篇1:

当代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中的作用

摘 要:乡贤文化是一种文化样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践性、形象性、历史性,发挥当代乡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中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其理想性和现实性、共性和个性、教化功能和其它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中的引领导向、群体效仿、内化自律等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应将弘扬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选树时代楷模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多种形式弘扬当代乡贤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结合,将正面宣传先进典型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将多种类型先进典型的选树与弘扬相结合,将选树个体楷模与选树群体楷模相结合,将表彰宣传楷模与关怀体贴楷模、完善楷模正当权益保障制度相结合。

关 键 词:乡贤文化;乡村治理;核心价值观;当代乡贤文化

收稿日期:2015-03-23

作者简介:杨军(1980—),男,河南遂平人,中共广西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课题“网络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公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PY05;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EGL001。

乡贤是新时代公众学习的榜样,古人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最基本的前提。[1]这一前提在乡贤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乡贤文化是我国农村社会中一些平凡的人在善行、义行、英勇行为中所体现出的美好特质和优秀品格,在尊崇、追求这些品格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乡贤文化是一种具备乡土气息、具有正能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乡贤文化是以传统美德作为根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践行“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中应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当代乡贤文化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关于美德的人物事迹及文艺作品,如大庆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铁人王进喜、救援山火的小英雄赖宁,革命战争年代的狼牙山五壮士、海娃、刘胡兰,历史故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忠魂守辽东”的袁崇焕等等。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如道德模范孟佩杰、在贵州山区支教十年的孙丽娜夫妇等等。这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英勇事迹都让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们颇为认同,也是中华儿女们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大家相互帮助、彼此奉献。他们的存在,等若中华民族的脊梁。[2]

经过时代的变迁,乡贤文化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当代乡贤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逐渐衍生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新乡贤文化的表现形式。就物质文明而言,各地一直留存着的孔庙、关公庙、文公庙等祭祀场所,往圣先贤故居、乡贤文化博物馆以及与乡贤文化有关的展台等等。就精神文明而言,有民间传颂的乡贤事迹、英雄个人传记及描绘乡贤事迹的小说、电影、歌曲等。就制度文明而言,有创先争优制度、植树节、学雷锋活动月、“感动中国”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等。这些制度虽然在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均可视之为当代乡贤文化制度文明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乡贤文化体系中,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制度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内涵上则存在着高度的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先进性。先进性是乡贤文化的主要特性,也是界定乡贤、先进人物、楷模的重要标准。当代乡贤文化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经济发展对先进生产力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说明社会发展要朝着先进、科学的方向迈进,需具有创新、先进、客观的思想观念,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是实践性。乡贤是通过自身艰苦努力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荣誉称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乡贤文化根源于乡贤,是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而丰富起来的。当代乡贤产生于社会各行各业,是各行业先进人物的代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形象性。乡贤一般都有着生动、真实而且使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承载主体即乡贤文化也必定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形象性。乡贤不是遇不到、难见到,实际上,当代乡贤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他们也是社会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古今中外,凡能人异士之善举都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如以为其建立纪念碑、庙宇等方式来纪念他们,表示人们的喜爱与尊重。[3]

四是历史性。乡贤文化通常是在某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代表着一个时代、环境、民族与社会机制之下的事物与文化。受社会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乡贤虽内容、含义、特点有所不同,但他们所传递的精神与文化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都具有学习、参考的价值。当然,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都没有脱离时代而存在的乡贤,也没有适合各个时代的人们借鉴学习的乡贤。

二、发挥当代乡贤作用必须

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理想性和现实性

乡贤之所以能够从普通人群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乡贤在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上都高于一般群众,拥有高尚的人格。乡贤人格虽高尚,却不是毫无现实根基、虚无缥缈的“神格”,一般人在有意愿成为乡贤并为之付出心血与努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乡贤。不可否认,乡贤的确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但乡贤同样是从一般人群中走出来的特定人群,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优于一般群众,但也属于群众。他们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人格都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肯定,这些肯定与乡贤的先进性都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中。如果脱离现实地拔高这种先进性,将乡贤的优秀人格强硬推崇为“神格”,过多强调乡贤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异性,就会让乡贤本身产生愧疚感、负罪感,也不利于一般群众向乡贤学习。[4]乡贤的先进性是乡贤值得公众学习的基础,而乡贤现实存在的优秀人格则是乡贤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保障。乡贤的先进性与现实性存在着辩证关系,所以弘扬乡贤文化必须注重将宣传内容锁定在乡贤日常的生产生活方面,通过还原乡贤在生产生活中的先进事迹,让其人格魅力得以彰显,同时让群众受到感染。换言之,在弘扬乡贤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乡贤当前的环境以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找到其中能彰显其人格魅力的一面,并在艺术加工过程中注重还原乡贤的真实人格。在现代舆论环境下,公众对于过分艺术加工、夸大拔高先进事迹的宣传手法十分厌恶,如果一味只顾宣传时的“高大全”,非但难以实现预期的宣传目标,更难以让群众接受。在宣传工作中弘扬的乡贤精神,与一般人相比既存在一定的先进性,又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只有乡贤的人格魅力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才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可,也才能够让群众在学习乡贤精神时拥有更强的时代感。

(二)共性和个性

乡贤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先进群体,是因为乡贤本身有一定的认定标准,而合乎这一标准的群体就足以作为一般群众的榜样,这一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乡贤在道德素养上一致优秀。这种共性也体现在他们同样具备高度稳定且成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上。但这一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也体现出乡贤作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构成其人格特质的重要因素。因为乡贤是由具备个性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若是仅将目光聚焦在乡贤群体的共性上,在弘扬乡贤精神时就会认为乡贤是一个机械、缺乏情感的理想人格,就会弱化乡贤的作用。但如果过分突出乡贤个体的性格,又可能会使人们不认同其先进性。换言之,在弘扬乡贤精神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乡贤群体的共性与乡贤个体的个性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乡贤群体的共性可以让一般群众体会到乡贤的先进性,进而学习其先进之处;乡贤个体的个性则能够让一般群众体会到乡贤的人格魅力,增强乡贤文化的感染力。

(三)教化功能和其它社会职能

为实现人类的全方位发展,维持有序的社会环境,应加大道德建设力度,当代乡贤在这一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引领与促进作用。当代乡贤能够通过教化、熏陶的方式使一般群众认可某种理念,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夸大其作用,要正确、客观地认识乡贤在其中的推动作用。

当代乡贤虽然能够作为社会各界的榜样,但其不可能取代法律法规等刚性制度。传统文化讲究感悟和体验,而现代文化则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因为现代社会并不要求所有人在道德上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能够遵循社会制度生活、与其他人和谐相处才是最重要的。鉴于乡贤的先进性、代表性,社会上只可能存在一小部分乡贤,要求所有人都成为乡贤既不现实、也不合理,能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遵从社会制度的社会个体,就已经属于合格公民了。在一些道德无法抉择的情况下,法律的作用更为突出。如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相较于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理性经济人遵守市场规则。市场经济必须是公平公正的,而只有在理性经济人获得法律法规的刚性制度保障时,市场的公平公正才能得以实现。唯有法律法规能够保障复杂而规模庞大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能够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也只有这样,国家经济才能够不断发展。这些虽是乡贤文化无法企及的,但其能与法律法规等刚性制度实现互补,共同来规范社会生活,维持社会道德底线。

三、当代乡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培育机制中的作用

(一)引领导向作用

乡贤是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先进的生产力与创新思维,当代乡贤是鼓舞人心、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能将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凝聚成巨大的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目的坚实的基础。一是乡贤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层面的榜样是由其先进性所决定的。因为乡贤在人格上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乡贤的存在告诉人们社会个体的理想范例是什么,而这种范例是在后来实践中通过努力提高自我、充实自我而造就的,其人格魅力不仅为人们所认同,也让许多人在敬爱之余去学习乡贤高尚的道德情操。换句话说,乡贤之所以具备先进性,是其精神上的理想主义与实践上的努力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实践,而理想又是思想意识中最高的境界,理想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善良或丑陋。在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种时代精神,这些要素在乡贤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所以说,乡贤文化及乡贤的人格魅力,浓缩了时代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二是乡贤充满历史使命感及时代感。总的来说,乡贤代表的是某一时代最优秀的社会群体,但根据时代特点的不同,各个时期所产生的乡贤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时代性的具体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乡贤往往代表着在阶级斗争、反侵略战争、反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优秀人物。而在革命胜利后的建设年代所产生的乡贤,则体现出各领域蓬勃发展的时代感,如优秀基层干部、行业领军人物、劳动模范等,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产生乡贤的领域也更为广泛。如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时代,科研工作、学术领域都有新乡贤产生。虽然乡贤涌现的领域、行业不尽相同,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却是相同的,而他们一直以来所共有的时代精神也让他们始终能够成为引导乃至决定时代变革的先锋人物,在历史上写下了一首首壮丽诗篇。三是乡贤的先进性使之有能力对社会风气、社会氛围产生重要影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社会个体需要展现出更优秀的精神境界、道德素养以及社会交际能力、交际方式,而先于社会一般群众完成这些目标、成为公众榜样的恰恰就是当代乡贤,所以,他们是我国当代社会治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由于社会交际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所以,他们有能力以说服、号召、交流等方式让一般群众在学先进、争先进的过程中形成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共同愿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树立起优秀的组织纪律观念,激发其服务公众、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全面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二)群体效仿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各领域日新月异,但社会各阶层分化日趋复杂,以绝对量化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或社会交际能力,不但缺乏科学依据,更没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因为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需要大量的当代乡贤做榜样、作支撑,让各领域、各阶层的一般群众都能够以其为榜样,学习并争做当代乡贤。由中央电视台举办,开始于21世纪初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迄今已举办多次,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可谓当代乡贤的代表,其中不仅有基层村干部、山区支教老师,也有普通学生和不知名的运动员,这种草根性充分展现出当代乡贤“人人可为”的特点。而出身群众、扎根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和群众紧密相连的特质也是当代乡贤拥有广泛影响力并始终能得到一般群众支持的主要原因。

虽然这些人都是形象普通、气质普通的普通人,但他们身上具备着完全不普通的品格、不普通的勇敢、不普通的韧性。或是默默在山区奉献自己的青春,或是在困难面前坚持前进,或是在病魔侵袭下仍然追求生命的美好,他们是道德、品格上的先行者,如果当代乡贤们能够充分发挥好榜样作用,就可以在社会各界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内化自律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是要使一般群众能够在道德上提高自制力和觉悟,并将这种自制力和觉悟付诸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乡贤能够成为乡贤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道德选择上完全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根据自身的道德意识作出选择,是其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当代乡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感动中国人物中包含着部分当代乡贤的事实就说明其目的是通过高调褒奖使公众能认同他们、理解他们,并与他们产生道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目的。当然,在这个社会各界越来越强调程序正义、法律精神的年代,法律与道德永远是互助互补的双生子,离开任何一方,社会秩序都难以保证。法律是规则,规则是理性的,是一种在国家机器保障下的强制性规则。然而,要让人们接受规则、遵循规则,不仅要让人们有理性认同,还必须要让人们对规则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情感共鸣、理性认同、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完整的、对法律法规的接受体系,这三个因素都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法规的接受程度。当代乡贤是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在社会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他们让一般群众有了参照学习的榜样,一般群众恰恰是在某种特定场合与活动中参照、学习这种理想化人格的行为,才会在实践中始终遵守规则,并使得自身与他人都认同这一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将规则内化到人们内心的过程。可见,道德和法律法规是一体的,道德规范通过内化成为道德意识,造就有道德的人,而有道德的人也能够使法律法规从纸上落实到实践中。譬如:焦裕禄精神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道德模范代表,而我们在学习焦裕禄的过程中,不仅认同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情感,同时也将这种情感内化成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意志和觉悟。如此一来,一般群众在遵循规则时,不再是因为强制的执行力和单纯理智上的认同,而是情感、理智、自身意愿的高度统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多变,所以,只依靠强制性的刚性制度不足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更需要超越于刚性之外的理智、情感、意志统一的道德,以维护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这不但需要不断加强当代乡贤教育与新乡贤的培育,更应该将这一活动坚持下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氛围。

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弘扬当代乡贤文化

当代乡贤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也可以说,当代乡贤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党的十八大重点强调要加强培育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视角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广大群众认同感的正确发展方向。对此,笔者认为,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弘扬当代乡贤文化的指导思想,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将弘扬传统美德与培育选树时代楷模相结合

我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因此,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与分析,汲取其精华,运用当代语言进行重新阐释,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并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乡贤文化相结合,弘扬与拓展当代乡贤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开展弘扬乡贤文化的活动中,必须将教育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使乡贤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体现其现实性、感染力与亲和力,使群众在与乡贤的对比中找到自身缺点,从而加以改正。

弘扬乡贤文化并不是搞个人崇拜,不是让群众去盲目崇拜某个高于群众的人,这样“高大全”的人物只会让群众认为乡贤没有足够的真实性,即便可信,也会与群众产生距离感。乡贤虽然境界高于群众却仍然归属于群众,因而弘扬当代乡贤文化应具有独特的时代气息,要使群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理性上认同其行为及价值。

(二)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多种形式弘扬当代乡贤文化中的无私奉献精神相结合

乡贤具备高尚的品格,是群众学习的榜样。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乡贤事迹宣传时,应合理运用信息手段,将理想信念内容融入其中,帮助群众在学习乡贤事迹与精神的过程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创先争优活动为理想信念教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其中,在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成为党政机关长期持续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形式。同时,还要将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不断弘扬当代乡贤文化,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影响力、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将多种类型先进典型的选树与弘扬相结合

在遴选“感动中国”人物代表的过程中,值得称许、值得学习的是入选的人物都是那些尽孝心懂孝道、干一行爱一行、敢于向恶行亮剑、对他人有悲悯心的代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者,这就使得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群众都有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当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同类场景时,就会懂得应该如何选择才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懂得向什么人去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在遴选乡贤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每一个乡贤的特点,突出他们的美德类型,以点带面地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

(四)将选树个体楷模与选树群体楷模相结合

在璀璨的群星当中,以个体身份成为榜样的乡贤远多于集体成为乡贤的榜样。但在许多重大困难面前,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地实现目标。如坚持支教十年的华北大学志愿者队伍、在世界联合国模拟会议大赛上一举夺魁的上海交大模联队。不仅如此,在宣传个体榜样精神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个体榜样精神的引导作用。如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与许多社区开展法律援助机构合作,通过专业的志愿服务、专业的法律援助,为发挥先进集体的榜样作用提供了范例。

(五)将表彰宣传楷模与关怀体贴楷模、完善楷模正当权益保障制度相结合

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当代乡贤往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更大。对此,地方政府和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关怀这些乡贤,不能让乡贤们再承受更多的困难。近年来,有社会组织开始联合媒体寻找生活中的乡贤并帮助媒体宣传好人好事,让乡贤既能够得到更多的褒奖,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乡贤正是在这一活动中被发现,而这些乡贤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参考文献】

[1]蒋金蒋.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家教家风[J].求是,2015,(06):59.

[2]于涓,佘双好.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武汉大学教授陶德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4):13-22,72.

[3]陈继红.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09):69-75.

(责任编辑:牟春野)

作者:杨军

乡贤文化价值观论文 篇2:

论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摘要]乡贤文化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千百年来农村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乡贤文化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探讨了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的社会和思想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一定的阻碍,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进一步发挥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乡贤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贤文化是我国农村地区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落后思想往往成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如何立足乡贤文化土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不可小觑的问题。

1.乡贤文化及特征

1.1乡贤文化

乡贤是指在乡村邻里中德行出众、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被当地乡人所推崇和敬重。由于他们高尚的品德在当地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围绕着这些乡贤的嘉言懿行而建立起来的乡村治理理念,被称为乡贤文化,例如勤俭持家、经名行修、耕读传家、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等等。乡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它根植于农村的文化土壤,这些思想在农村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乡贤逐渐成为基层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中介力量,是农村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被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新农村文化取代。传统乡贤主体往往是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乡绅,而农村的道德模范、优秀的基层干部、从本土走出去的海外华侨,以及本地的优秀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等等都成为当代新乡贤群体的代表。这些新乡贤群体在农村基层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威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报答故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地区培树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乡贤文化特征

乡贤文化与地域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现象有密切联系,但乡贤文化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和跨行业的综合现象研究,乡贤文化有其他文化的因素,但自身也有其不同的性质特点,乡贤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乡土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往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名流时贤,他们往往都是生于此地的本地人,其出生地不会出现争议,即便走出家乡,他们也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遭到非议,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能够对本地习俗、文化有更好的认同和传承,能够和当地人形成文化纽带,并且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群众当中。

二是引导性。“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而“以人为本”是对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全新诠释,乡贤文化十分注重对人本性的考察,他们将乡贤名流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整体关系的良好互动性中,是在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他们既是名流,也是人民的楷模榜样。乡贤文化作为一种平易近人、本乡本土的文化类型,能够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引领良好风气形成。广大农民往往将乡贤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在人格品质、道德水平方面积极向乡贤学习。

三是亲民性。乡贤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农村文化,根植于广大农村,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紧密相连,在农民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乡贤本身就具有草根性、亲民性的特点,他们与当地群众有一种天然联系,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运用自身人格魅力凝聚群众力量,推动乡村的发展。

2.乡贤文化在发挥作用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传统价值观念松动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思潮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给农村地区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比如以往的农村地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一旦缺少经费,当地村民往往出钱出力、不计回报,可是当前这种情况却越来越少,一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开始世俗化,不再信奉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牺牲精神和集体意识,导致农村凝聚力日渐涣散。大部分农民都能够坚持勤劳致富、取财有道,但是农村也有一部分急功近利者为了追求财富,罔顾道德伦理,甚至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农民不能正确地认识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心存偏见,甚至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迅速获得财富。同时,随着外来务工潮的盛行,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距离逐渐缩小,一些农村地区崇尚和追逐“物质第一”的思想理念,以往朴素、节俭的传统美德日益被享乐主义之风取代。

2.2精神文化空虚乏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村的生产效率不断的提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可用耕地不断减少,特别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导致留在农村的群众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促使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农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仍普遍偏低,很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活动不经常、不普及,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一部分不良风气乘虚而入,例如黄、赌、毒、黑恶势力、封建迷信等等。这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培育和践行,对农民的思想造成了毒害,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3思想引导力量不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日之功,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思想作为引导。但当前仍有部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基本的认识了解,存在“与已无关”的模糊思想。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也缺乏应有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的只关心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敷衍了事,有的在开展工作中方法枯燥单一,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纸上谈兵,无法被农民群众真正的理解和接纳。更有个别农村基层领导、村干部知法犯法、贪污受贿、侵夺农民利益,成为了当地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情况在当地农民群众心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贤群体的缺失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3.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3.1反哺家乡经济建设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只有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从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真正在农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精英分子离开农村,乡贤的缺失,确实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应该积极弘扬乡贤文化,培育、凝聚一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较高的生产技能、知识水平的新乡贤,吸引外出工作、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鼓励返乡教师、干部发挥余热,用其所长反哺桑梓,使乡贤的乡情乡愁转化为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通过乡贤的社会与经济资源的注入,更好地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宣扬乡贤勇于创新、引导潮流的时代精神,带动农民群众更新理念。在乡贤带领下,促进村民劳动创业致富,增长实践本领,带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逐步培养和形成自信自立、协同友爱、朴实纯良、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淳朴民风。

3.2参与农村创新管理

传统乡村治理文化与现代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一脉相承,因此在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一种载体文化[2]。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明中蕴含着乡村治理的深厚智慧与人文价值,乡贤文化根植其中,在维系风俗风气、约束村民言行、教化群众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社会中乡贤是具有较高的话语权的群体,对上可以转达民间社会的诉求,对下可以促进政令的有效实施,使得上通下达的“双轨制”得以有效运行。传统农村中的乡规、家训,大多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执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因此,在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积极建设农村基层乡贤治理体系,发挥乡贤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特殊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部分农民积极创业,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而且与社会建立了更加广泛的联系,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在这个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约束和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这些优秀农民应该成为乡贤的主干力量,当地政府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回乡创业,参与农村的治理与发展,发挥他们在当地农村中的号召作用,引导农民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3.3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想要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就不能忘记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首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代表,乡贤文化所倡导的“诚信敬业”的创业观、“平等包容”的处世观、“爱家爱乡”乡土观等观念,既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要立足传统,尊重乡贤在传统文化习俗中的引领地位,对农村的一些仪式、风俗、习惯、信仰给予必要尊重和扶持,增强农民群众的内心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一个直观体现,又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让新乡贤文化在农村地区得到弘扬,升华农村文明[3]。因此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应该赋予乡贤文化新的内涵,新乡贤应该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尚的道德,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乡贤文化可以视为群众能够直接接触的一种文化类型,对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言行举止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因此要寻找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鼓励德艺双馨的干部、教师、民间艺人等新乡贤群体发挥宣传教育者和实践者的双重作用,通过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者,组建民间舞蹈队、书画社,挖掘民间传说、乡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寓教于乐,以点带面,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健康、清闲质朴、乐观向上的新文明景象。

4.结语

乡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草根性和深刻性,其深深的根植在农民的心中,长久以来在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乡土文化的一大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入心,就必须使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风尚、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等领域得到扩展,进而深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打造和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农民群众向道德模范、创业模范学习,将乡贤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推广和践行的一大载体,将其在树立良好风气、引领时代风尚、弘扬优秀文化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化”体制建构——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J].社会科学,2013(08)

[2][4]张艳新,袁会敏.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J].理论月刊,2013(06)

[3]王金华.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此文为河北政研会2015课题《运用乡贤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SZKT-2015117

作者:张丽巍

乡贤文化价值观论文 篇3:

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摘 要:乡贤文化具有乡土性和人本性等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了思想基础。传承、发展好乡贤文化,助推农民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与自觉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贤文化;培育路径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仍是最大的社会阶层,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挖掘、继承乡贤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农民心里、铭刻在农民脑中。

一、乡贤文化的内涵特征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指德行出众、德才兼备,在社会各方面有所作为,有较高威望与社会地位的贤人。至明清,各地州县均设乡贤祠,用以表彰其丰功伟绩。

当代,乡贤群体日益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新乡贤,包括农村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外出返乡的知识分子、企业家、海外华侨等。乡贤文化,是对乡贤行为及其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基于一定地域内的乡贤主体“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做学问)”等高尚品德所积淀而成的一种榜样文化与先进文化。

乡贤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主要存在以下文化性质:一是地域性。乡贤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研究对象仅限于当地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拥有当地的唯一性和占有性。二是人本性。乡贤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研究范围仅仅集中于乡贤自身。在关注乡贤贡献业绩的同时,还注重乡贤的思想品质、道德操守、爱国爱乡等优良品格。三是亲善性。乡贤文化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乡贤虽是名人,同时也必须是好人、善人。因而,并非所有“名人”都是贤人,都是乡贤文化的研究对象。四是现实性。研究乡贤文化,一方面是“见贤思齐”“恭敬桑梓”,但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实,促进当地发展。

二、以乡贤文化助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别,但内容与实质却是紧密相连、一脉相传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农村“安家落户”,就必须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作用与价值。

(一)乡贤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强的扩张力与渗透力

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的一种独有文化形态,乡贤文化以乡情为基因、乡贤为典范、乡村为格局,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道德素养水平。乡贤发挥着巨大的道德榜样力量,其影响力可由一小地扩散到一大片,聚沙成塔,不容忽视。一方乡贤,可树一代榜样、领一方文明。所有的乡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己的乡贤,他们有的以崇高品德、有的以广博见识、有的以创业致富等闻名于当地,受到了乡民的尊敬与崇拜,进而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湘乡杰出乡贤代表曾国藩,曾明确教育其部下,做事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他还把诚信作为自己选人用人的严格标准,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面对亲属,他在教育其几个弟弟时曾说过:“讲求乎诚正修其之道。”曾国藩的诚信理念对其乡风民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湘乡形成了人人讲诚信、人人守诚信的氛围。

回望中国发展之路,不管是政府决策的下达,还是乡民呼声的上传,乡贤群体都在其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乡贤文化之所以得到流传与发展,就在于其在教化乡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乡贤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乡贤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者虽然在载体、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其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

首先,地方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乡。著名乡贤张之洞曾借用《尚书》讲到:“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乡贤们虽始终生活在乡村,却用“家国同构”的理念教育乡民,引导乡民如同爱自己的家乡一样去爱祖国。其次,传统的行业神崇拜即是敬业的典型代表。行业神的原型是在某个行业有出色成绩的人,是传统社会的乡贤之一。木工行业以鲁班为神,其敬业、乐业的精神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树立了良好榜样。再次,河南省邓城村叶家是乡贤世家,其家族中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都可称为乡贤。叶氏来祖叶邵逸在做生意时一直坚持“以诚为本”,并且教育子孙要把诚信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正因为如此,叶家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乡贤。最后,乡贤文化中的乡规、民约、家风等重要载体,都是由当地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的,其主要内容都是劝诫百姓,要以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各地乡贤们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化一方,对于乡民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几千年来,乡贤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工匠精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择善而从等品质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乡贤文化的“草根性”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014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会上讲到:“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表明及时发展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植根乡土,不仅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在如何落细、落小、落实上提供有效载体,还可以为美丽乡村、道德乡村、文化乡村提供有利契机。”

毫无疑问,在我国众多农村文化中,乡贤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支。乡贤是从农民群众之中成长起来的,其人文背景、生活习俗、话语习惯等都与当地乡民高度一致,使得乡民群众对于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见、摸得着。因此,相比他人来说,当地乡贤更容易受到乡民的认可与支持,也使得乡贤文化更易被乡民理解与信服。

当乡贤的所想、所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时,所行、所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准则时,乡民群众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学习与模仿自己的榜样,进而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分子,并在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等方面积极向乡贤靠拢,成为新一代乡贤。由此可见,乡贤文化凭借得天独厚的“草根性”“亲民性”,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三、乡贤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充分发掘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继承弘扬优秀乡贤文化,才能发挥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一)保护继承优秀乡贤文化,促进乡贤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1.保护古乡贤遗迹。很多农村仍留有古乡贤的遗迹,必须积极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保護。文物是乡贤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以叙述的方式向乡民讲述着其思想观念及行为取向。在保护的同时,必须积极修缮乡贤故居、乡贤祠等文物。此外,《人物志》也是乡贤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经常出现有关“重乡贤”的话语。因此,乡村应注重乡贤文化的文物、文献的保护,学习与体会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

2.继承优秀乡贤文化。组织建立乡贤文化研究会,系统梳理、总结历代乡贤的精神遗产,引导乡贤就家乡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鲁迅就非常注重乡贤故书、乡邦文献的收集,有《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先贤传》等众多种。另外,组织宗亲理事会,推广优秀家风、家教、家训,使乡风更加文明。重新建乡贤堂、乡贤纪念馆等,让乡民切实感受到乡贤的高尚品德,形成“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文化氛围。

3.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弘扬优秀乡贤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传播手段。例如,出版乡贤手册、创作乡贤歌曲、编排乡贤舞蹈与话剧等,以直观、具体的方式使乡贤人物的先进事迹获得乡民的认同与效仿。此外,将乡贤文化的经典元素融入当地的建筑景观中,打造出一批有当地乡贤文化特色的旅游圣地。鼓励乡贤参加各种宣讲团,传播其做人做事之道,充分展现各行各业中那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的道德模范。

(二)以回乡创业与公益事业为媒介,鼓励乡贤参与乡村发展

1.建立乡村创业发展平台。通过乡村创业致富这一平台,为乡贤创业提供诸多便利,鼓励有经商头脑的乡贤自己创业,投身家乡经济发展。另外,开设乡贤交流论坛,让乡贤群体充分享有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话语权,调动起其参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广开言路,乡村基层有效吸取、采纳有利于乡村建设的合理建议,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现。同时,以“乡愁、乡情、亲情”为纽带,引导在外创业乡贤回乡创业,尽可能赢得在外乡贤对家乡的真心反哺与支持。

2.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乡贤群体有着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远见,深受乡民的拥护与支持,因此,乡贤理所应当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建立乡贤治理系统,利用乡贤化解乡村发展的各类难题和矛盾,协助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填补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不足。让乡贤成为地方发展智库的一员,组建由各行精英组成的民间调节组织。

3.引导乡贤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成立、用好各级各类奖学助学协会、义工协会、敬老爱幼慈善组织等慈善团体,积极开展扶危助贫、敬老爱亲、农村公益事业等活动,发挥乡贤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对乡贤的节日慰问、联谊活动等方式,让乡贤感受到家乡的真情关怀,鼓励乡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慰问生活困难的乡民,尽自己所能为其提供智力和财力帮助,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美好社会理想。

(三)培育乡贤榜样,将杰出乡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1.积极挖掘新乡贤、培育新典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道德模范评选和“好人好事榜”为平台,每年评选一批新乡贤,把“有能力、有品行、有威望、接地气”作为新乡贤的评比标准。同时,乡贤群体的来源要多元化,既要有发家致富带头人、有管理才能的知识分子,还要有热心公益的退休党员等。

2.加大榜样的宣传力度。选取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乡村,建立起众多随处可见的榜样宣传区。比如在农村的公用宣传栏、乡村卫生所、乡村小学、农村庙宇等地建立宣传区,加大榜样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宣传区公布一些善行义举、道德模范,进而利用乡贤人物的优秀事迹,以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更好地教化乡民,形成“人人学乡贤、人人争做乡贤”的文化氛围。

3.创建以乡贤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区。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利用地方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广场等人员往来较频繁的场所,通过板报、宣传标语、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展现道德模范的光荣事迹与人格魅力,颂扬他们的高贵品质与优良品德,促进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汇聚起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胡彬彬.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5-21.

[3]  刘奇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J].人们文摘,2014,(10):13-20.

[4]  苏雁,孙宁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N].光明日报,2014-08-13.

作者:朱婕

上一篇:辨证的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科学价值肯定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