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文化视点价值论文

2022-04-20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风靡荧屏、获得八项电视艾美奖和四项金球奖提名的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开始,医疗剧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随着医疗剧的兴盛,各国纷纷效仿,在世界各地刮起了医疗风。除了美国以外,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都出现了不少医疗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医疗剧已经成为电视剧中受众广泛,个性成熟的类型产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剧文化视点价值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韩剧文化视点价值论文 篇1:

日常·自审·去他者化

摘要:随着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再次勃兴,近年来美、日、韩女性剧出现了日常、自审和去他者化的突出特征。女性剧在受众喜好和社会风潮的双重作用下,不仅更加具备女性意识,且成为了讨论社会话题的新场域。

关键词:美日韩 女性剧 女性主义

一、近年美日韩女性剧概述

女性剧,即以女性为中心展开叙事,讲述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电视剧作品。

21世纪之初至2016年,总体来看,美、日、韩女性剧多强调女性的“他者”身份,即便是获得金球奖、艾美奖、日剧学院赏、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的剧集也是如此。从《绝望的主妇》到《傲骨贤妻》、从《丧失名字的女神》到《阿浅来了》、从《人鱼小姐》到《妻子的诱惑》,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往往是被凝視的对象,是家庭主妇、是贤惠妻子、是未婚妈妈或不守本分的恶女。虽然如此,这一阶段的女性剧也对女性情谊、性自由、女性的职场困境有所表现。而且这一时期的女性剧集也存在多从中产阶级的视点进行叙事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也出现了《自历程》《微不足道的生活》等以女性为主角展开叙事的作品,这些作品多由纯文学改编而来,作者的个体感受印迹鲜明,对现实和社会的反映较为有限。

近年女性剧的发展与社会气侯和传媒动态是紧密相连的。2016年以来,美国、日本、韩国女性就业率呈持续稳定升趋势(见表1),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女性的公民意识增强,更加关注政治动向。以美国为例,2018年中期选举,美国女性参选和投票意愿高涨,她们或对特朗普总统不满,或对共和党控制国会不满,或受“#Me Too”反性侵运动感召,或为维护生育权、捍卫少数族裔和特殊群体利益不受保守主义压制。

从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案到震动日本社会的山口故之性侵案再到韩国旷日持久的“姐姐来了”#Me Too”浪潮席卷北美和东亚#MeToo”不仅关注性侵、家暴等对肉体和精神造成直接伤害的问题,也强调女性普遍在生活中受到的性别岐视和压迫。2016年,描摹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一经出版就成为韩国平权诉求的旗帜,韩国总统文在寅也呼吁“希望92年生的金智英们能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在美国,女性观众一向是电视剧的忠实受众,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2019-2020年度项目报告》数据显示,女性观众对付费电视和网络在线订阅的消费意愿要强于男性观众(见表2)。在社会风潮和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电视剧制作方和头部影视平台都将目光投向了女性剧,流媒体大战的白热化也倒逼女性剧集制作水准的提高。《王冠》《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使女的故事》等主打女性剧集过硬的剧作,精良的制作,中生代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兼顾视觉享受与叙事的构图、考究的打光与镜头调度、精美的服化道,让女性剧的艺术效果堪比电影。女性剧甚至成为美国各大电视网走出国门的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美国与英国合拍了《王冠》(Netfix制作)《名姝(hulu与itv联合制作)《杀死伊芙》(BBC美国制作);与日本合拍了《女神探夏洛克》(hulu与HBO亚洲联合制作)《百万日元的女人们》(Netflix东京电视台制作);与意大利合拍了《我的天才女友HIBO、RAI、TIMVISION联合制作),等等。

日本一批跳出传统的爱情、家庭等传统创作方向的女性剧进入黄金档,连向来价值观偏保守的日本大河剧在2017年也通过《女城主直虎》实现人物创作层面的突破,塑造了不再突出依靠男性实现价值的大和抚子形象。韩国女性剧注重工业化、类型化,却出现了《浪漫的体质》这样反类型佳作。优秀的女性剧备受各国电视剧最高奖项的青睐,也获得了中国观众的较高评价。(见表3~5)

二、日常:职场女性增加与“me too”浪潮促使电视剧聚焦“小女主

(一)日常生活成就不平凡一与职业刷的结合

“小女主”中的“小”在社会身份普通。美、日女性剧比较典型,主人公是小白领,30岁左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此类职业女性是身边男性的仰望对象,她们的干练和男性角色的笨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熟稔运用上述范式的《Doctor X~大门未知子》播出的6季中有5季是当年收视冠军,足见日本观众对这类作品的偏爱。此类作还有:《非自然死亡》《法医朝颜《这个不可以报销》《我,准时下班》《卖房子的女人·逆袭篇》等。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30年女性劳动者情况调查》,近年来女性劳动力人口逐年増加;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人口总数比重亦逐年提高;从年龄分布来说,平成30年(2018年),25-29岁女性中职业女性的比重最大,占83.9%6,30-34岁女性中职业女性的比重次之,占76.9%。日本电视剧选择将3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作为职业剧的主人公或与此有关,更能引发此年龄段女性观众的共鸣。

韩剧《浪漫的体质》把职场的艰辛包裹在喜剧的外売内,大量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台词也细腻地诉说都市独身女性的“丧”和“小确幸”。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把女性自我觉醒与脱口秀演员的职业成长熔于一炉,讲述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前的女性奋斗史。《女子摔跤联盟》将女性议题与运动元素串联,给观众耳目新之感。

美国女性剧中也不乏另类“职业剧”。《王冠》建构伊丽莎白二世作为普通女人和英联邦君主之间的身份冲突,丈量现代社会中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女性与集宗教领袖和国家元首于一身的英国君主的距离,重现新世界权力格局建立后,日不落帝国余晖消弭的过程。从这一点说,《王冠》是女性剧,但没有局限于此,且带有较强的史诗色彩。《名姝》将镜头对准18世纪的不列颠,彼时伦敦城有近五分之一的女性需要卖淫才能维持生计。该剧以最不女权的“职业”作为切入点陈说父权制下女性的不甘,她们想做自己的主人,必须出卖自己的身体。但即便身份卑贱,剧中的女性都保有自由的灵魂。从本质上说,这些剧中帯有明显的女利主义倾向,并不能归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剧。

(二)日常生活中微妙的性别歧视——直面“非典型”的典型伤害

“小女主”的“小”也小在话语权的微小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女性剧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观照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而深入。一方面表现在反映家庭暴力、性侵、婚姻背叛给女性的压力和创伤,另一方面在于捕捉女性在家庭和职场遭遇的隐性偏见和冷暴力,通过在公共空间(电视、网络)的讨论,鼓励“小女主”的生活原型们坦然面对被性别歧视和性剥削的经历,从而消除耻感。

2010年以后,从家暴、单亲妈如子女升学等角度入手的女性剧较多,如《mother》《woman》《丧失名字的女神》《玻璃芦苇》和《直美与加奈子》。2016年开始,女性剧的创作风向逐渐转到对女性在婚姻遭遇的精神暴力的挖掘,《昼颜》中家庭主妇笹本纱和鲜少感受到丈夫的爱,丈夫对仓鼠的关心都比给予纱和的多;《问题餐厅》中森村镜子为家务、育儿和赡养长辈而劳碌,还要忍受丈夫的语言暴力。上述作品大多安排具有更强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帮助受害的女性人物走出逆境,但对于含蓄、内敛、隐忍的日本女性来说,或许这样的“解脱之道”只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2019年WOWOV台制作播出的《坡道上的家》在情节设置更为写实,没有让爱情、友情作为“上帝之手”纾解困局,而是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女性在面对精神压迫时的孤立无援,以及偏见是如何将女性从受害者逼成施暴者的。尽管主角里沙子考上了东京的大学,还是因为家务做不好被母亲轻视;丈夫每日回家都会喝几瓶啤酒,里沙子偶尔开一瓶解乏就被怀疑得了酒精依赖症;不孕的女编辑拒绝女下属早退照顾孩子被揶揄成嫉妒。这些普通女性面对的歧视不仅普遍,甚至来自女性内部。该剧还表现了社会对女性的物化问题,如母亲以女儿结婚时的排场来衡量这场婚姻的质量。《风的新生活》《卖房子的女人·逆袭篇》对这些问题也有所涉及。

韩剧则另辟蹊径,《我亲爱的朋友们》将老年女性的生活搬上荧屏。老去的妈妈们对有尊严且有期待的生活的渴求被淋漓尽致地呈现,而家庭和社会对此的忽视和冷漠也是对她们的伤害。网络短剧《就算敏感点也无妨》围绕女学生校园中经常遇到轻微性骚扰展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美剧也有部分剧集对此类微妙的侵犯有所表露。如《大小谎言》中瑟莱斯特长久以来饱受丈夫过度占有欲、殴打以及婚内强奸的折磨,深愛丈夫的她度自我说服这是她的性癖而不是丈夫的暴力。又如《美国夫人》中描绘出的讽刺场景,一位女权主义者向丈夫表示她有了婚外情,而丈夫却在听到这位情敌是女性时松了一口气,否认妻子背叛了婚姻——丈夫的“宽容”实则是对妻子的不尊重。

此类作品的创作也存在两种极端化倾向,或停留在女性生存艰辛的渲染,有消费女性之嫌;或回避现实,臆造完全不受性别限制的女性角色,给观众以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也消解了性别议题的严肃性。

对女性主义的关注相对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女性剧集成为主流平台的常客的部分原因。但是在东亚儒家文化圈,此类剧集比较小众,《坡道上的家》由收费台制作播出,《风的新生活》虽然在中国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有较大的反响,在本国收视率却只居于中等偏上水平。韩国的女性剧均由政治取向偏左的有线台制作,而非受众更广、更主流的“三大台”(KBS、SBS.MBC)。而且就观众的观剧习惯而言,影视剧收看是伴随性、消遣性的,推出题材相对沉重严肃的女性刷集对于制作方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

(三)拒绝爱情的“灰姑娘

弱化爱情给予女性角色的作用力是近年美、日、韩女性剧的创作趋势之女性形象更加独立,独身女性越来越多成为主角,剧中爱情观念的转变映射出了当下女性的自信和对多样化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将人物成长的动机设置为婚姻的失败,正是走出了不可靠的爱情,主人公オ有了寻找自我的可能。

日剧里独身女性形象增多,爱情不再是这些平凡女性的必需品。《同期的小樱》非但全剧没有谈情说爱的戏码女主人公还对人人争做利己主义者的社会有所批判。《风的新生活》的女主角大岛风在失恋中成长,找到了自我,即便抛弃过她的恋人回头,大岛风也不愿回到他的怀抱,决定一个人生活下去《这个不可以报销》中的沙名子是一名精明强干的小会计,不时奖励努力生活的自己,享受着安宁的独身时光;《非自然死亡》中法医三澄美琴为了工作放弃进入婚姻的机会。

韩国网络剧《独立也过得很好的智恩》刻画了不依附于家庭和男友的职场新人,智恩珍惜爱情却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浪漫的体质》的女主角们均为独身,她们不渴求永恒的爱情,对友情和梦想的追逐更为坚持。《春夜》虽然是一部爱情剧,但该剧的爱情描写充满了女性特质,优美、含蓄而绵长,生动、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恋爱中的微妙心绪。就剧情来看,女主角在有未婚夫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出轨”,争取真爱。这样的设置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

三、自审:从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反思到对政治生态的冷思考

(一)“政治正确”与自主选择

关于女性主义的反思在美剧和日剧中较为典型。在女性平权被戏谑地称为“政治正确”的今天,美剧《美国夫人》“不讨好”地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女权领袖菲莉丝·施拉夫利为主角,回溯半个多世纪前女权主义运动高涨时期的众生相。该剧对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大到美国平等权修正案(ERA)推进的举步维艰,小到丈夫为了逃避送孩子装優。该剧在指出施拉夫利无法脱离其性别实现诉求的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女权主义领袖们的局限性,女权主义阵营内部因LGBT权益而产生的撕裂和割席、向男权的妥协、对持有传统价值观女性的忽视都是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最终折戟的原因。结尾处女权主义者联手共挫施拉夫利进入内阁的情节设计,饱含创作者对女权主义者团结一致的期许。

日剧《坡道上的家》以展现亲生母亲杀子,剖析男权社会中强加于女性的诸多压力,通过塑造无法提供给妻子出嫁前一般优渥生活的山田和贵这一人物形象,点明男性亦是男权社会体制的牺性品。

在重申女性平权重要性的同时,女性剧也警惕女性主义发展中的矫枉过正。女性主义对婚姻制度的批判不能剥夺女性自主选择命运的自由。日剧《太太请小心轻放》中的山菜美厌倦了紧张刺激的特工生活,改名换姓做了家庭主妇,踏上了帮助同为主妇的邻居们摆脱丈夫欺凌的道路。《继母与女儿的蓝调》中亚希子在婚后辞职,把主妇视作项事业,在丈夫去世后仍专心抚育继女,将其培养成自信独立的青年。继女无数次自豪地说:“我的妈妈无论在哪里都是事业女性”。在呼吁女性自力更生时,为家庭主妇正名,正视她们为家庭做出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贡献,也是女性主义的应有之义。相较之下2020年我国女性剧的创作某种程度上却陷进了怪圈,女尊剧《传闻中的陈芊芊》热度居高不下,殊不知女性主义运动是平权运动,女性剧不应推崇女尊男卑的价值观,女性对男性的反向“凝视”也不可取,任何一种性别都不该成为色情观看的客体。

(二)历史坐标中的女性主义

《美国夫人》表面在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者与反对者的抗衡,背后是以创作者为代表的美国精英派就今日美国乃至全球政治生态“向右转态势的忧虑和反思。该剧中出现的绝大多数女性主义者的原型是民主党人,施拉夫利则是共和党人,她人生最后的岁月里还在为特朗普竞选总统站台。女性又益是符合左翼精英派利益的民主党与代表右翼保守势力的共和派博弈的重要阵地之一。创作者之所以选择在女性剧中探讨保守主义抬头带来的危机,一是因为女性主义从来不能和时代和政治分割开,女性主义本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二是影视剧对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话语权增强的响应。

这也是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在特朗普正式就任总统的2017年被拍成影视剧并且横扫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原因之一。特朗普入住白官的第二天,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便在《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特朗普时代,《使女的故事》意味着么》的文章。在女性前所未有的深入参与公共事务的今天,精英派的这一番“故事新说”不仅有着浓厚的反思意味,亦是对女性公民政治生活主体性的肯定。放任保守派恣意扩张,夺取话语权的后果是女性群体首当其冲面临威胁,女性不能再等待被拯救,而需要自救,正如主人公琼所言——“没有什么是在一瞬间改变的”“恐惧是非常好的动力”。因此原创的第季男性角色逐渐退出了主线叙事,女性同盟成为推翻基列(剧中极端宗教分子建立的男权国家)最强大的力量。

《傲骨之战》第四季第一集假想2017年贏得大选的是希拉里,戴安为此兴奋片刻后旋即发觉这个世界里,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不会更好,世界并不会焕然一新。美国此刻混乱割裂的局面不是强人政治能加速或扭转的,不同的总统就任的区别只是他们选择包庇的阴暗面不同。精英派以女性主义为切口进行的自审已然超越简单的政治派别对立,对美国社会病态的剖视可谓鞭辟入里。

美国与意大利合拍剧集《我的天オ女友》在叙事上融合了女性的奋起与底层的反抗,女性角色命运的沉浮与战后意大利的坎坷重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韩国亦是如此。两性平等的观念与民主阵营的价值观高度一致。2017年文在寅上台后在维护女性权益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坚决。支持文在寅政府的左翼有线电视台TVN和JTBC于2017起制作了些艺术质量较高的女性剧,如《迷雾》《天空之城》,并翻拍了具有鲜明女性主义色彩的日剧《mother》。电影方面,《82年生的金智英》也得以成功电影化。

日本影视剧创作具有去政治化倾向,因此在此不做讨论。

四、去他者化:“她”视角下的人物与影像

(一)女性人物与女性情谊

近年女性剧中的人物塑造是在“她”视角下完成的,基本褪去了以往影视剧对女性的身体消费。如《杀死伊芙》将更符合传统(或者说男性)审美取向的朱迪·科莫饰演女同性恋中偏男性的一方,还赋予她诸多“男性气质”嗜血、坚定,用暴力向伊芙示爱,这是摆脱男性凝视的方式之一。《女子摔跤联盟》选择摔跤这一传统男性运动作为切入点也是摆出了拒绝成为“他者”的姿态。《天空之城》一反此前韩剧主妇视觉形象设计惯例,主人公韩书真以干练的短发形象出現,作风强势霸道,也是一种摆脱“被看”的途径。

另一方面,女性之间的情谊为编剧大书特书。《我的天オ女友》用极其细膩的笔触将女性的互助和摩擦娓娓道来。女性之间的这种复杂情愫也与男权社会的压制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因为女性难以接受教育,女孩子内部才会展开竞争,以期获得更好的资源,而剧中无论多么平庸的男生都能一直上学大小谎言》中性侵犯佩里之死是五位女性共同推动的,致命一击来自与佩里并无直接冲突的邦尼,似乎寓意着佩里受到了来自女性群体(而非个人)的裁决。《使女的故事》在原创的第二季和第三季中展现了主教夫人、使女和马大组成女性联盟,积极自救的场面。《太太请小心轻放》《米母与女儿的蓝调》《风的新生活》《天空之域》等剧对此也有所展现。

(二)女性影像语言创新

女性影像语言的创新,一是表现在视听语言对情绪的外化。《大小谎言》中,每当女性情绪不稳定,都会插入海洋的画面。汹涌的海潮是女性情绪波动的隐喻。《使女的故事》《坡道上的家》也使用过“水”这一意象,浸入水中的女性进入内心世界。女性剧还擅于用“镜子”作为人物内心的反射物,如使女的故事》爱玛和琼第一次敞开心扉是在商店橱窗前,《美国夫人》中反女权主义者在发觉她更认同女性主义的观念后路过一面玻璃,旁边传来其他人的叫声,这也是对她当时心理活动的化。用抖动的手持摄影表现女性人物内心的震动也是常见的手段。

女性影像语言的创新,二是表现在视听语言对困境的外化。《使女的故事》和《美国夫人》中都有许多女性站在栅栏前的镜头,象征着被禁锢的女性。《美国夫人》中,施拉夫利站在栅栏前还带着“反平权”的微章,更具有讽刺色彩。

虽然近年来美、日、韩女性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不可否认,今天的女性剧也有缺陷。如女性剧中的人物塑造也在迎合着女性潜在的“万人迷”心理,并没有挣脱出“看”与“被看”的窠臼,只是角色倒置。《使女的故事中极具魅力的琼引得卢克和尼克的爱慕,就连性侵她的大主教也迷恋着她。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虽然展现的是“娜拉逆袭史”,但主角甜美的长相和曼妙的身材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男性的“凝视”。此外,女性剧的突破彰显了社会变革节点中文艺作品的前瞻性,这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对女性的接纳度与编导的思想达到了同一深度。

五、近年女性剧承载的现实意义

近年美国女性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剖析女性主义运动自身的正当性以及宣告包含伸张女性权益在内的左翼思潮的复归,更可贵的是,女性剧开辟出了讨论社会议题的新分野。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杰作《钢琴课》的导演兼编剧简·坎皮恩曾表示,她创作剧本花费了十年时间“它纯粹是我个人的,我想都没想过和别人一起写”。而近年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不再囿于个人化、私密化的创作,随着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指标之一,女性剧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或者说它已然成为讨论社会话题的新场域。女性剧依然是呼吁两性平等的阵地,而从女性角度切入讨论政治、阶级与阶层、种族和性别等议题也成为可能。Hulu的王牌剧集《使女的故事》的主人公琼的经典台词“当他们劫掠议会时,我没有觉醒;当他们架空宪法时,我没有觉醒;现在我觉醒了”与Apple+自制头部剧《早间新闻》中性侵事件施暴者米切的台词“当他们向着强奸犯而去,我没有发声,因为我不是强奸犯;当他们向有权势的男人而去,我没有发声,因为我不是有权势的男人但等到他们向普通男人而去,你要怎么办?谁来为你发声?”对照来看,顺具互文性。“#Me too”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社会的过程中泥沙俱下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2020年制作播出的《美国夫人》和《早间新闻》都有塑造“不完美的受害者”形象,重新审视女性在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女性剧敢于对此类现象予以刻画正是其成熟的表现,容纳多元视角的美国女性剧昭示着此刻社会风向变化,起到了镜鉴的作用。

六、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美、日、韩的女性剧选择了更为生活化的叙述方式,并对女性主义自身的缺陷有所反思,还将其置于新的政治生态下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女性剧依然在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以摆脱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他者身份。美国女性剧较为先锋对女性议题的探讨更加深刻和彻底。相较之下,日韩女性剧略显苍白,对女性在职场和家庭的碰壁进行不遗余力表现的同时,没能从其自身、阶层和社会的层面发掘成因,感性呈现远大于理性认知。当然,这与日韩文化氛围和当地女性的实际工作生活境遇有关,女性主义在东亚的推进度比北美要来得缓慢。

参考文献

[1]陈征.“还有我”运动或将改变美国政治生态[J].世界知识,2018(07):50-52

[2]王晓玲.韩国女性话题背后的阶层矛盾与社会分裂[J].世界知识,2020(01)69-71

[3]霍文利.简·堪皮恩生平與创作年表[J].当代电影,2003(02):69-70

高源: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范干忠

作者:高源

韩剧文化视点价值论文 篇2:

西“风”东渐 各演千秋

[摘要]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风靡荧屏、获得八项电视艾美奖和四项金球奖提名的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开始,医疗剧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随着医疗剧的兴盛,各国纷纷效仿,在世界各地刮起了医疗风。除了美国以外,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都出现了不少医疗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医疗剧已经成为电视剧中受众广泛,个性成熟的类型产品。在医疗剧“西风东渐”的过程中,沉淀了一定的类型特征,但也出现了不同的本土化演绎。

[关键词] 医疗剧 类型模式 本土化演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08

医疗剧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医疗剧是以医院或诊室为背景,以一个或几个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的情节系列剧。也就是说每一集相对独立,但集与集之间仍具有连续性。有人曾称情节系列剧是美剧精髓的最佳体现,同时也是美国观众受众最多,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电视剧类型。因此根植于美国土壤的医疗剧与生俱来就遵循了情节系列剧的类型模式。即:在人物塑造上,医疗中的主要人物即所谓的“常规角色”总是固定的,由几个医生来担任,起到贯穿全剧的作用,此外会有不断流动的“辅助角色”和“临时角色”灵活加入;在情节上,削弱了连续剧每集之间的紧密连续性,而是每集都讲述一个或几个基本独立或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在结构上,每集都分为“序幕”、“4幕主戏”和“尾声”三部分,结尾一般是开放式的,可续性强。

除了具备情节系列剧特有的叙事风格之外,以《急诊室的故事》为代表的医疗剧还具备了强烈的细节真实感和医学上的专业性。可以说,对真实专业的医学精神的坚持和追求,是医疗剧最重要的类型特征。该剧的编剧迈克尔.克里顿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急诊室医生。在制作电视剧时,“克里顿对所有的细节的真实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他还特地请来了一批医学专家亲临指导,规范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力求与真正的医生,护士一样专业。主角们一天12小时工作,其紧张忙碌的步调毫不输于真实的医院。”[1]继《急诊室的故事》以后,美国的《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医疗剧更是在追求医学专业性上一部赛过一部,不仅表现为对医疗设备、手术过程等场面真实感的高度追求,还表现为在医学知识、病情推理等理论依据上的严谨可信。在各地效仿的医疗剧中,大都继承和延续了美国医疗剧的真实专业风格,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医院和医生的真实形态,以保证医疗剧独特的“专业化”特质,这也是医疗剧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然而,任何一种电视剧类型,在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时,都隐含了一种开放性。当类型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模式时,总是会在无形中随着观众审美心理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具有了某种潜在的变异性。如果说美国版的《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雷》等剧目奠定了医疗剧情节系列剧的叙事风格和追求医学上的真实专业的创作基准,那么在早期,各地的效仿剧中绝大部分都以克隆美国版《急诊室的故事》为目的,因此作品的模仿痕迹较重,但随着医疗剧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创作者们开始对医疗剧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以及民族化的包装,自然而然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带上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心理烙印,医疗剧已经绽放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日本:时代意识强烈,注重人性开掘

在各国的医疗剧中,日本医疗剧堪称是对美国医疗剧的一大继承和超越。较之美国,日剧不仅产量大,而且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富于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医疗剧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美剧与本土的结合,取长补短,善于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时代特征出发,选取时代感强烈的医疗题材,打造国产医疗剧品牌。从展示急诊室的真实生活,确立医护人员敬业基调的《救命病栋24时》开始,到侧重情感缠绵的青春偶像剧《回首又见它》、《灿烂的季节》,再到侧重人性开掘,揭露医疗阴暗面的《白色巨塔》,其影响力都是轰动式的。

日本有着与美国相似的发达的医疗系统,医生职业备受瞩目和爱戴,在拍摄《救命病栋24时》第一季和二季时情节内容上带有很强的美剧痕迹,每集都有不同的救急故事交错展开,基本都是以“医学”和“生命”为主题,较少儿女私情,重心全放在救命救人的过程展现上,追求医疗器械和急救过程的真实专业。但随之推出的第三部《救命病栋3》,却在时间和背景上都发生了转移,“与时俱进”地讲述了日本东京在2005年发生7级地震后京都急救中心里的故事:在大规模地震的不可遇见性灾难面前,每人个人都在事件中获得了成长,从最初的完全的不知所措,到慢慢顶着压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控制灾难尽一份力。这一季的情节转变充分显示了日剧“本土化创作”意识和信心,也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同。

《救命病栋24时》三季的成功开创了日本医疗剧兴盛局面,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部此类题材的剧集推出。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医疗剧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白色巨塔》。据称,这部电视剧改编自日本著名女作家山崎丰子的同名长篇小说,为了使剧情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状况,编导还特意将原著中财前五郎主攻的外科手术领域,改为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难度极高的食道癌领域,并将故事背景改在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白色巨塔》曾拿下第40届日剧学院最佳作品、最佳导演等奖项,更重要的还在于剧中所焕发出的深刻人性色彩。该剧主要讲述浪速大学附属医院财前五郎副教授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抑或说成是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最终爬上自己想抵达的高度的故事。通过两个价值观完全对立的医生——一个追求个人的权力与名誉,一个视患者如生命,展现了在大学医院产生的人性挣扎,深刻揭示了医疗体系中的黑暗面。它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都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简单,但是在细致入微的描述中精准地捕捉到各人在权利、金钱、名誉、欲望、地位面前五花八门的人性。在很多方面,日剧《白色巨塔》摆脱了对美国《急诊室的故事》的抄袭痕迹,透露出浓厚的日本特色。叙事上舍弃了一集内让众多人物,事件参与进来的节奏快感,使得人物和矛盾更为集中,对角色心理的刻画也更为细腻深入,体现出一种东方式的含蓄、深远。

韩国:青春偶像加盟,韩流暗潮汹涌

随着医疗题材剧在全球的流行,韩国电视台也先后制作了《医家兄弟》、《综合医院》、《妙手情天》、《顺风妇产科》、《医院》、《医道》等医疗剧,在亚洲地区反响巨大,成为“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韩国的医疗剧,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绝对明星参与,打造出一系列医生偶像形象;在叙事和风格上既吸取西方所长,又不放弃传统定位;医疗剧与韩剧中擅长的青春励志剧、悲情剧、家庭喜剧、历史剧的联姻……这些本土化的演变,使得韩国的医疗剧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医家兄弟》显然烙上了《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等韩剧流行的“悲情色彩”。让医生本人或自己的恋人得上不治之症,再加上复仇等引人入胜的戏剧元素,俊男靓女催人泪下的悲伤恋情令无数少男少女为之心碎。除了剧情的吸引力以外,张东健、李英爱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担任主角,打造出了经典的医生偶像形象;《顺风妇产科》则是一部极具韩国特色的医疗家庭式喜剧,医疗剧的“壳”下面包孕着韩国情景喜剧的“果”。顺风妇产科吴院长一家人过着平凡生活,却每天演绎着令人喷饭的情景。急诊室紧张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家庭里喋喋不休的争吵结合起来,在一阵嬉笑怒骂和啼笑皆非中,体现出人性的本真。有韩国喜剧之王之称的吴志明和金素妍、宋慧乔等明星演员的加盟,促使观众构成一种观赏的期待效应,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而《医院》可以说是一部医疗剧和青春励志片的结合,全剧处处体现道德的力量和人格尊严。它讲述了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如何怀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向往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程。医院里每天琐碎而艰苦的工作使主人公们学生时代的理想抱负渐渐淡漠了,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们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再到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后真正懂得了医生这一崇高职业:除了救死扶伤,还可拯救人的心灵,全剧充满了东方的励志色彩。

此外,韩剧《医道》则充分展示了韩剧将历史与流行相结合的能力,这部韩剧创下的纪录至今还无人能破,甚至连《大长今》都无法打破其在韩国电视史创下63.5%的收视率。该剧讲述韩国一代医师许浚济世行医的真实故事,刻画了一代名医的崇高的医德和人性魅力,宣扬了“心医”的观点。即:要时刻从病人的苦痛着想;病人在痛苦的煎熬当中,大夫需要和病人一起体会其中痛苦和艰辛,就如同同坐一条船一样,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病魔。显然,韩国的《医道》对医疗题材这一剧种做了很大的韩国本土化“变通”。它将视点立足于古代的医疗历史,而不是现代高科技背景下的急诊室;其内在的道德和价值观也渗透着韩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韵,在叙事上依然保持了韩剧一贯细腻、悠缓的连续剧的特点,并不盲目模仿美国医疗剧紧凑、开放式叙事特征,这显然与韩国 “保护本国文化传统”的强烈意识有关,也为韩国赢得极高的声誉。

中国香港:情感戏浓墨重彩,港味特色十足

香港电视剧一贯以缠绵悱恻的都市爱情剧见长。因此,当医疗剧之风刮及香港时,就迅速地与香港本土爱情剧展开了亲密结合,产生了富有香港言情剧特色的医疗剧。在展示真实专业的医术与表现医生们纠缠不清的“感情戏”之间,港剧显然更倚重于后者,似乎只有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细腻“情感”才能把港剧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香港医疗剧的代表作首推《妙手仁心》,前后共拍出了三部,被喻为“港版《急诊室的故事》”。《妙手仁心》没有渲染医生物质上的丰裕和追求,而是告诉大家,一个学有所长的人,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奉献社会和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坎坷——这同时也是该剧取名为“妙手仁心”的意义所在。全剧围绕着一群医护人员在事业及感情生活上所遇到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带出了现代社会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缺失,渗透着强烈的包涵、同情以及关怀的医道精神。可以说,《妙手仁心》是香港众多“格调不高”的通俗剧中为数不多的精品剧。与医疗线并行的另外一条线是港剧最为擅长的感情线,《妙手仁心》中的感情戏简直被推到了极致。《妙手仁心》中的人物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为观众津津乐道。但人物关系十分复杂,彼此的感情线往往呈网状结构,相互交织,越到续集越显复杂。到了第三部,竟然出现了多个复杂透顶的“多角恋”。黎姿+吴启华+谭小环是一组“三角恋”,陈豪+吴美珩+林保怡+廖碧儿又是一组“四角恋”,此外还有一组更复杂的“五角恋”。《妙手仁心》系列的前两部曾经因为感情线冲淡了医疗线受到部分观众的诟病,在第三部却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编剧对此的理解是:感情是人物生活的一部分——真是一语道破港剧真谛。总之,香港人以他们惯常的“都市情感”优势将医疗剧拍出了更多的人情味。

注释

[1] 郭宁:《全球刮起急诊室的春风》,大众电影,2002年第16期

参考文献

1、郭宁:《全球刮起急诊室的春风》,大众电影,2002年[16]

2、牛奶:《白色巨塔:在生命的顶端照耀人性》,大众电影,2006年[6]

3、冯遐:《韩剧迷入白色阵营,白色巨塔同样励志》,北京晨报,2006年3月22日

作者简介

罗弦,女,1982年3月生,湖南省郴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电视剧创作与理论。

作者:罗弦

韩剧文化视点价值论文 篇3:

文化现代性与《人民的名义》剧热背后的问题

之前写这类文章,我有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希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2014年以“韩剧热”为视点,想透视的便是当前中国都市人群中首先掀起的“文化传统主义”价值现象。那种现象之所以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某种文化价值趣味的集体无意识,是因为人们对于剧烈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失去了把握的信心,这势必产生莫名的焦虑、无助和茫然感,最好的疗救措施自然就是回到自己及小家庭内部,这也是把小家庭的美满和小孩子的前途看得重于一切的根本原因。紧接着,传统文化中具体的道德伦理方式方法,便成了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价值选择,大多属于暂时聊表自慰的性质。2015年,以文学界出版或发表的几部“热书”为例,特别是以宁夏作家季栋梁出版的长篇小说《上庄记》、河南籍作家梁鸿之前和是年出版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为分析对象,试图探讨人们在阅读追逐中所反映出的精神诉求。这种诉求简而言之,大概可以用关注民生来总结。这意味着在这一年,人们的意识开始走出自我、走出小家庭了,这对于公共文化意识的形成的确是个积极的信号。2016年,长篇电视连续剧《琅琊榜》《芈月传》以及同类价值追求的电影《港囧》《夏洛特烦恼》不胫而走,之前好不容易初见端倪的公共意识显而易见又被拦腰斩断了,人们的观念重新被牵回玄幻的、虚无的历史时空坐以待命,还是觉得经营好自己的小天地为上策,或者如何在阴险、恶劣的人性较量中撤出,删繁就简,活得尽可能快乐幸福是明智之选。这就与中国式广场大妈舞旋律更接近了,而不是与底层社会普遍的艰难困顿发生联系,积极的思想诉求于是被迫中断。2017年3—4月,在茶余饭后,在微信转载中,在见面寒暄时,差不多都是看没看《人民的名义》(电视连续剧)的话题,甚至什么“凤凰男祁同伟”、达康书记、育良书记、季检察长等早已被对象化,成了人们价值判断、另一个自己的化身而存在。最搞笑的一个例子,即是网上热传的一醉酒男子闹事被当地派出所控制之后,自称自己是反贪局局长侯亮平,振振有词地大声喊叫让派出所民警通知季检察长、沙书记来“捞人”,派出所没资格处理他。入戏如此之深,倘若把这些现象仅仅当作所谓的“正能量”,恐怕未免太简单了。角色的置换之外,更引人注意的是,现实人对戏中用以成全角色的积重难返的有用世俗价值的信奉与移植。

既然如此,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的“热”自不待说,关键是在其“热”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当剧中人物被日常生活化和径直被价值神经所提炼的时候,这部电视剧所携带着的几乎所有信息,恐怕就是被模仿和效颦的过程。那么,不要说人们会在反腐中得到什么教训了,就连一般的生活方寸也许都将被打乱,面临调整和洗牌。从这一层面看,不能不说这部连续剧的负面作用不可谓不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反腐或腐败本身成为普通群众的一种消费对象时,反腐中所借用的价值武器与腐败本身转而为“成功”的秘诀,以“好生活”的面目进入人们的脑神经时,政治腐败就与普通群众经过购买潜规则维持最低限度运转的日常生活无关了,剩下的只不过是隔岸观火式的喟叹和袖手旁观式的好奇。思考这种悖论,有利于思考按摩式的大众文化影视剧的怕与爱,也更有利于重新思考我们的国民性。

观众一般只是在反腐的层面来观看这部长剧的,我同时也相信,这部长剧能播映,有关部门恐怕也一般是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层面给予授权的,这一点很重要,关系到这部长剧最初的内容定性和审美预期。

不妨先来看看剧中的几组人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从大的方面划分,只有两类:一类是正义力量及其代表人物,包括反贪局局长侯亮平、省检察院检察长季昌明、省委书记沙瑞金、市公安局局长赵东来等;另一类是邪恶势力及其代表人物,比如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商人赵瑞龙、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等。细划分就没这么非此即彼了。导演、编剧在塑造他们的时候,基本按照平均人性论的公式来编写和调制。在正义力量一边,在观众充分肯定或报以热烈掌声的人物中,经常会聆听到“霸道”“专权”“强势”一类词语。言外之意,虽然作风强悍、霸道,虽然用权专断、独裁,虽然为人强势、果断,但结果却是良好的,效果却是明显的。沙瑞金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召见反贪局局长,私自授权办案;侯亮平也可以随意晤见省委书记,而无需逐层报告。这样的安排,自然有其针对性,针对当前反腐现实中的“好人主义”和“形式主义”。由此,正义力量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为了提高效率而避免冗繁程序的“铁腕人物”,沙瑞金、侯亮平即是;二是本质不坏恪守程序却又因程序繁杂而多少耽误大事自己反而一脸委屈的“消极正面人物”,孙连城为最典型。前者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土壤,后者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中庸思想的当代翻版。邪恶势力也可以此方法进一步分解。高育良属于不贪不占,但有政治野心并有意打造帮派团伙力量的人物,同时也是个本本主义者和地道的纸上理论家,能按传统文化土壤墒情,削足适履,改变法学理论以适应本土习惯,因此他一边维持着“老师”的纯洁颜面,一边享受着“绅士”的权威待遇,显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颇为典型的玩“道”人物。他所有為政之道有其渊源可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世吾(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人物)的“就那么回事”,恐怕是他最崇信的座右铭,而不是张口闭口的《万历十五年》及其史观。邪恶势力的二号人物是祁同伟,深得乃师高育良衣钵,兼具高育良精髓的同时,还有其创新之处,那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中国传统社会男性文化中的“侠气”发挥到了极致,两边都讨好,即一边讨弱势女性的青睐,一边讨帮派文化和江湖文化“义”的好。所以,邪恶人物也是两类:一类适合中西文化嫁接的准现代文化代表,如高育良;一类是嫁接后看起来水土完全顺服的极端化传统文化代表,如祁同伟。

如果暂时不论该剧中顺从官场规则的“检察帮”“秘书帮”“师生帮”,而只取其文化资源,这部剧所显示的当前中国文化集体无意识,其实就是两种突出的文化。一种是中庸,长于打太极;一种是人格楷模,善于道德表演。这两种文化也深得两方面的青睐。对于观众,因为是自身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故而容易产生共鸣;对于现实官场,正因现代法治机制的缺席,故而突出的孤胆英雄及所谓良知楷模,似乎反而格外容易转变为所谓有利力量,且正应了以人事为突破口的体制改革这一当前现实,因而肯定会得到现行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肯。

有了如此麻袋,所绣出来的花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关于道德人品感叹的段子,太脆弱,以至于成为长剧的“僵尸”。省检察院原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就是个典型例子,在这个人物身上,编剧和导演下了些功夫,但依我看效果正好相反。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身上倾注了中国共产党前三十八年流血牺牲的历史,有了这个前历史,他与晚生代领导之间的衔接有了某种称之为合法性的东西。所以,在剧中,上至省部级领导,下到黎民百姓,他老人家的威望仿佛最高,显得最忙,操的心也最多,好像效果也最明显。其实不然。甚至在陈岩石这个角色的安排上,正暴露了周梅森创作此类题材影视作品的终结。直接说,在叙事学上,这样的角色算是“不可靠叙事者”,因为他是当前官场体制的不知情者,在底层社会一边来说,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见证者。以这样一个极弱功能的人物来企图打通高层与底层之间隔着千山万水的鸿沟,唯一的现实依凭大概是现阶段退休人员的“返聘”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了。在“返聘”中发挥余热,不可全怀疑,但也不能全相信,唯因“返聘”是种更加寄人篱下且更加仰人鼻息的尴尬角色。他们被想象的“仗义执言”是极其有限的,这个有限当然包括总是朝着有利于加固决策者位置、声誉而去。因此,“余热”与“绅士”的双重筹码,都崩溃于不可靠叙事。更何况,前三十八年与后六十八年没有必然联系,单凭陈岩石这个“传统”,是无法有效焊接革命与资本逻辑的,充其量是个镜子,不可能内在于资本运行逻辑机制,所以他正好表明了周梅森的终结和周梅森这样理解传统文化的终结。

第二,关于制度掌声的情节太江湖,以至于成为某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私人约定,这说明现有维系类似题材的价值纽带已老化。在李达康书记这个人物身上,编剧下的功夫也不少,当然,单作为一个艺术人物,也算有棱有角了。问题在于,到该剧即将结束时,省纪委书记田富国忧虑的一句话才勉勉强强、半遮半掩说出来。什么话呢?就是“平级监督”这句话。再倒着往前推,达康书记的铁面无情、冷血、敢作敢为等等,其实一直在个性推动下的黑暗中运行。评估达康书记的政绩,肯定不能“有功推断”,否则,那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劳民伤财,是一种政绩;悉心解决民生问题,是一种政绩;提升现代性、建立现代社会机制,更是一种政绩。达康书记是哪一种呢?至少不是最后一种。之所以说涉及制度的情节太江湖,价值观也太老化,是因为把达康书记视为该剧制度与政绩之间的纽带的话,在他身上好像只有燃烧正旺的个性之火,然而除了田富国那句顾虑重重的话外,看不见有什么灭火器设备。

第三,关于新生事物必胜的细节,太残暴,以至于动用丛林法则取而代之,这说明新旧过渡之间的文化机制确已缺席。对网名“爱哭的毛毛虫”的郑胜利这个角色,观众肯定记忆犹新,他是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的儿子。戏中可不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搭戏模式,周梅森来了个彻底翻转,让最普通职工家庭的孩子迷恋最时髦的电子技术。这不是不可以,而是让儿子以“赚钱”名义革老子的命,置老子于完全呆傻的地步,的确有些玩性太大。剧中直线时间观非常明显,很有“新的就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和惟成功马首是瞻”的味道在里面,这充分表明周梅森及其剧作对现代文化、现代社会机制以及意义价值方面太陌生。

第四,关于正义力量的故事太超人,以至于到了把吃五谷杂粮的人神化的程度,这说明孕育正义力量的土壤已经严重沙化。剧中师生、同学口口声声称作“猴子”的反贪局局长侯亮平,就具有非人乃至超人的意志和力量。诚如微信中传得很疯的那句总结:《人民的名义》的原型其实是《西游记》,主要讲了一个老师和他的三个学生的故事。那个老师一脸深沉喜欢装蒜,一个学生是猴子且充满正义,另一个学生被高小姐迷住了,还有一个学生整部戏都没多少台词……侯亮平的所谓正义、敢于面对祁同伟的枪口、深陷被诬告而不惧,等等,大有未卜先知之嫌。这都一再表明,他只不过是沙盘上的一个虚构的超人乌托邦化身罢了,背后支撑他的除了几个为数不多的个体以外,别无得力的现代法治机制。也因此,这样的反腐,一言以蔽之,实际上是就事论事、就洞补洞、脚疼医脚的“维稳”思维,不会也无力给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任何有益的价值借鉴。不同之处只在于,尼采的超人,矛头指向古希腊神话的“酒神精神”,那是为了矫枉过正;侯亮平的超人,则是针对乃师高育良的“中庸”,取高育良的另一极端,唯独与现代性无关。

最为世俗化的大众文艺尚且如此,由此可见,现代文化的不完善已到了何种程度。在满篇的危机诉求中,其实最大的危机就是现代文化危机。

说了《人民的名义》的种种不足,其实是文化现代性才使这部剧暴露出了它主要以娱乐、收视率为圭臬的面目,倘若从别的角度看,情况正如网上网下热议的那样,非但没有问题,而且还是近年来主流影视剧的标本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象征信号呢!那么,什么是文化现代性呢?

主体性是文化现代性哲学内涵中的基础概念,强调现代人作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力度与向度,即是现代人对现代理性和价值的规定。现代人解放了个体,以工具的、立法的理性提升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力量,同时提出以财富、民主、公正、自由等为主体的价值理想。但是主体性的力度与向度并未得到和谐发展,随着现代性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性的主体性观念受到了严厉批判,其所带来的意义失落、自由丧失的种种事实表明,人类需要再度为自身立法。時空维度是文化现代性的存在形式,包括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两种。时间意识在文化现代性中徘徊在自由与理性之间。现代人的时间体验表明,现代文化在时间上既具有断裂性,也具有承续性。在文化空间上,现代性与全球性相互形塑,形成了文化现代性的全球性面貌,当今的数字化生存即是其典型图景。在现实领域,文化现代性业已构成被多数人认同的实质内容,由于理性的分化,现代性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相应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涉及经济、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乃至宗教等主要领域。

文化现代性在各领域的体现具有相同之处,即从神性世界走向人性世界,凸显了现代人的主体性、理性和价值,但又不尽相同,其文化领域的特色是由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和追求的价值不同而产生的:现代人在经济上通过经济人假设,以商品体系和工业主义为手段,把财富作为价值追求的主要目标;在政治上,沟通其与自然法的关联,确立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的观念;在科技上,通过自然的祛魅,建立了数理逻辑和经验理性的方法论基础,并使自然科学方法向整个社会实行全面的人文移植;在道德上,德性追求风光不再,以“凡人的幸福”为论据的功利主义成为道德的基本范式;在审美趣味上,古典主义为浪漫主义所取代,并发展到了后现代主义。各领域之间在文化上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又呈现出深刻的矛盾逻辑。

就我所知,自从现代性进入文学及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生产流程以来,人们言说现代性时,就已经涉及文化现代性了。需进一步强调的只是,文化现代性比通常的审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哲学现代性更世俗,眼光也就更微观,内涵也就更贴身。最新以该思想为尺度论述问题的学者及其著作,比如英国文化理论家阿兰·斯威伍德的《文化理论与现代性问题》(2013)和吉尔·布兰斯顿的《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2012)等,往往不会以具体学科为界限小心谨慎地封锁其边界,而是把人作为目的,认为无论是大众流行文化、文学艺术,还是相关人类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它们本来塑造并培养着处在观念意识深位的个体价值走向。如果不以如此意识土壤为总底盘,那么,分解后隶属于各种不同学科的“现代性”诉求,就很有可能只是一种不痛不痒的话语繁殖,或者彻底堕落成扛着专业主义大旗的“室内游戏”,久而久之,一定会丧失其思想能量。只要不把各学科的知识生产仅看作是例行作业式的寻找“增长点”,而是视为人文知识者的“以言行事”,现代文化秩序的完善就不会成为某种轻描淡写的装饰。紧接着,把“传统”仪式化也好,给“传统”封加一些包治百病的徽号也罢,其本质上与文化现代性之间的机制错位,就不可能不显在。

就当前中国社会语境而言,文化现代性则完全处在不同于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种思潮中,特别是处在不同于西欧民主福利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并以此为存在形式。混杂着宗法宗族为其特点的传统文化程式,讲究具体的传统道德伦理方式方法,《弟子规》《了凡四训》、黄老哲学、庄子的“逍遥游”、只求“得”不问“舍”的“舍得”观等到处弥漫,人异化成了自私自利的物化符号,外加谁也惹不得的一点自恋,正是钱理群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掺和着个性灵异学说与怪异人性修炼术,并以此为特点大行于市井、网络的神秘主义文化色彩,教导人们敬畏根本不可见的“博大精深”和无法证伪的“权术谋略”,翟鸿燊、刘一秒、王林等江湖骗子之所以横行于精英阶层,实质上还是飘飘忽忽、似是而非但又深刻揣摩人们普遍性焦虑、迷茫之心理渊薮的所谓“道”“国学”在起作用,人因此彻底变成了抽象精神符号的奴隶,只敬抽象之物而不敬人本身。仅以上两点突出表现来说,当前中国个体的现代性程度,可见何其之低了。

与前现代甚至传统社会相比,文化现代性要求自觉地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就意味着它必须更加彻底地世俗化,如此才能袪除一切遮蔽人、神化人、圣化人的神秘主义文化。从这一层面来看,《人民的名义》其实是以前现代甚至传统社会文化处理方式来反腐。这里有些内容必须进一步强调。诚如前文所述那样,如果不打群众所痛恨的“师生帮”“秘书帮”“家族帮”这张牌,看点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也不太符合当前官场腐败的一般暗箱逻辑。但是打好了这张宗族宗法社会文化培植的牌之后,“安全消费”之后,如何以既有情节冲突、人物关系、故事节点,来拆解这个层层叠叠的网状东西呢?由剧中几乎所有一切情节机制无力地终结于第55集便可推知,这部剧实在是没有找到突破口。一切的一切只能在观众喟叹一声、唏嘘一声之后,疲疲塌塌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虽没有足够情节支持循环,但单凭个人魅力推动的经验来分析,恐怕只能是另一形式的循环。剧中的主要信息强有力地暗示着,个体人及其人格魅力仍然是、必定是建立健全现代法治社会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这是即将走到现代法治社会门槛时的一种胆怯回撤,撤回到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文化秩序中去了。因为只有在那个世界,才有支持道德伦理的审美条件,才有支撑人格魅力的经济生活方式,更有迎接“王者荣耀”的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如果把《人民的名义》视为一个测试大众文化的PH试纸,编剧、导演之所以那么用心于其背面的庞杂文化资源,观众之所以也如此受用,简而言之,正表明当前我们的大众、政治、精英对文化现代性的惊悸,而不是拥抱。这一点,其实也早已暴露于几年前了,只不過没想到的是,它来得如此之不约而同,来得如此之防不胜防。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作者:牛学智

上一篇:汉字异化平面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税制结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