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0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确立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恰当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辩证地扬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时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践行习近平青年观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因此,该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论述,并就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对其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价值  高校  传承  发展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当前的新时代新征程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新时代建设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彰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引领,与之成为知心人,成为热心人,在大学生教育中,始终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指导,始终以史为鉴启示大学生,为大学生才干的发挥和施展打造广阔而又浩瀚的舞台,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怀、重视和信任。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掌握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并在高校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其的传承与发展。

1  时代价值分析

历史并非遥远的过程,而是现实生活的参照系数,通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正在不断地彰显出来,特别在当今新时代下,其时代价值正在不断地体现。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地壮大和发展,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不无关联,并且始终遵循“仓廪实、衣食足”和“知礼节、知荣辱”的内在关联,才能更好地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同时促进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加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中华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弘扬与发展。

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是强大的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与思维的碰撞下,使得价值观也发生了复杂多元的变化,思想道德防线正在遭受不可避免的浸染和冲击,日常生活中很多道德失范行为,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的导火索,使得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学会崇德修身,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过程中的精神支持和重要来源。

1.3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是强大的推力

在当今时代下,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和发展,我国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和而不同”和“天下一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不同文化之间得到了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2  高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在高校进行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切实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将这一工作践行到实处。所以,笔者以下主要从这两个视角论述如何在高校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1 宏观视角

在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就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并毫不动摇的将其落到实处,坚决抵制“以儒代马”“以儒化马”的谬论与倾向,充分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是着力实现中国化和构筑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并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创新性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当代大学生需要我们引导其敢于解放思想,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和开拓进取,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国家对大学生所赋予的使命和担当。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做到不负青春、敢于挑战、珍惜韶华、不忘初心,抓住创新的机会和实践活动,树立敢拼敢干的理念,并将其在实践中践行,以尽可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情系国家的壮志情怀,尤其是广大大学生要扎根于中国大地,加强对国情民情的了解,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和历史的华丽新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是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教育大学生秉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注重自强不息。扶困济困、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和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在处世方法上,既要做到求同存异,又要和而不同,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人文精神来丰富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只有始终重视大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發挥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将重视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华民族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并提出了主题鲜明、紧扣时代、系统而又完整的青年观,希望广大大学生能练就一身好本领,掌握一身好技能,掌握好理论知识,不断地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使命和新担当,在时代发展和新中国崛起中成为栋梁之才。所以我们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并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自身的行为准则与理念,只有引导其正确树立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促进广大大学生成长成才,始终以饱满的姿态、积极的工作热情与矫健的步伐参与新时代新中国的新发展,在新中国新征程的道路上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2 微观视角——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实施

2.2.1 有序推进,充分体验

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结合相关指导要求有序推进,而且还应注重加强理解,使其在逐步激发学生认同感下,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无论是在高校各专业学习中,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开展中,都应有效融入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其在丰富资源的深入挖掘与高效利用下,既能促进校本课程的优化创新,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由此为学生搭建起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使学生不仅对这一具有独特性与独立性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会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理解与思考,由此在师生共同进行主题内容开发下同步学习与成长。

例如,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对具有厚重文化色彩的主題内容有所偏爱,而且还能在主题活动的自选中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无论是对传统的手工作坊、宗族祠堂等进行参观,还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地方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都将在他们亲身所见、所知、所感中增强体验性,由此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切共鸣与认同,并使之产生强烈的传承与责任意识,进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展开更多层面的实践活动。

2.2.2 发挥优势,增强感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也对学生起到深刻的文化教育作用。通过在各专业中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既能够让学生在思想理念中产生接受与认同,还能在增强其实践体验中而促进其消化理解,这也是高校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例如,能够让学生亲自走访古村落与参观博物馆,将引发他们更加深切的感受,他们会对眼前的历史文明产生神奇的向往,并能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重要性。

2.2.3 润物无声,融合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且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影视资料等作为教育宣传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们在既能认识家乡文化资源下增强实践体验,还能对传统文化产生真实感。此外,家庭传统文化也具有独特教育意义,对于生活在村落中一家三、四代人一起居住的生活模式,更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传承的意义,而对于城市中学生,教师也应注重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社区劳动中,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与职业体验中,不仅充分认识到服务价值并不等同于时间的付出,而且参与劳动体验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在劳动中既改变了态度、习得技能,还学会了社会管理与服务,使其在融入集体劳动中更加充分地展示了风采,并懂得了尊重和感恩,以及承载的社会责任,这是最好课堂的教学。更多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使学生在审美情操与实践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在融合发展理念下,学生在边实践、边体验中,既认识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体验中开阔了视野,使其无论对于历史文化,还是社会活动,都有全新的认知与理解,由此增强使命担当与责任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为促进其时代价值的发挥,我们需要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其的教育,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强化对其的传承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旭红,孙彦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9(2):50-53.

[2] 王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强化“五个意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1):4-8.

[3] 王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传承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42-46.

作者:何树

时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确立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恰当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辩证地扬弃。
创造和创新,实现有活力传承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得好:“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是这样,文化也是这样。在今天,我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此在”性,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从而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不能找到恰当的标准,从而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复古读经的主张,抹杀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质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要。今天的中国无疑是历史的中国发展的结果。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而是要在更高的历史基点上弘扬其优秀成分和正能量。这一使命,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完成。反过来说,也只有经过这种创造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才能在当今时代真正地彰显出来。

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中,活在当代人的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中,存在于文物古董中,存在于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能在发展中“是其所是”,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彰显其潜在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正因此,它才是“活”的,才能成为中国人行为方式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性因子。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恰恰是在传统文化的这种扬弃和损益中得以延续并光大的。
批判地继承,实现转化与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该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按照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去做,但是这“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却是值得当代人借鉴和继承的。不然的话,完全拘泥于具体形式上的模仿,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先生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宋儒所谓的“月映万川”和“理一分殊”,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道德规范的具体表征,当然会随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来;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是具有纵贯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的穿透力的。

按照这个原则或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将显示出怎样的当代价值呢?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人的自我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不同维度之中。具体地说,就在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处去”的答案。不先行地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又是“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民族自我归根到底是由文化塑造和建构起来的,这也正是文化自信之所以构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之原因所在。而只有揭橥出为我们中华民族所分享的文化传统,才能够为文化上的自我发现提供必要的前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深刻的启迪。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在工业文明模式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导致发展不可持续性、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它所孕育的现代技术取代了古典技术。古典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而现代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克天”,即逆天道而行。正是现代技术的这种戡天役物的取向,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以致陷入敌对性的矛盾之中。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唯一可能的出路,从文化上说,乃在于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优化人际交往、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方面,能够提供重要资源。在商业社会,人们往往被逐利动机所宰制,功利关系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关系。它对道德的排斥,带来了道德的弱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信任构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而道德则是支撑社会信任体系的重要基础。道德大厦的确立,又取决于信仰这一基石。要重建社会信任体系,就不能不为孕育虔诚的信仰营造一种适宜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恰能够为此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同时,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德性优先取向和以义制利规范,也为道德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文化保障。

传统文化与创新,学习永远在路上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際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作者:何中华

时代价值传统文化论文 篇3:

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

[摘要]中国文化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国家。中国文化渊源流畅,从而间断,具有着极大的考察价值。中国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与政治、经济充分的融合,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发展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思想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本文就主要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文化与政治、经济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发展的水平对国家的凝聚力和亲和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着重要的考察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就需要相关的人员积极的探索,利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及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丰富博大的有机构成体系。其中儒、道、释三家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和精髓,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框架。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各种思想相互融通,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鲜明特征和突出表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的鲜明而不朽的“民族精神”或“民族个性”。当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论析,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谐和大同,其希望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能够在遵守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统一。而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受到来自刀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虽然与儒家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道家思想也提倡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也提出了和谐的观点。从这两点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大家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主要就是和谐,和谐观念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以及民族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和谐文化思想的提出,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社会能够更加的和谐,人际关系更加的融洽,而且其也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是时代发展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和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分支。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文价值,其提倡塑造高品格的人,在儒家思想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就在于仁,同时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人文思想包含了人格价值观,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注重沟通和关爱,人要懂得尊重他人,能够为他人多考虑,心中充满人文主义情怀,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家相处值周,需要人格价值观的指导,只有怀有人格价值观,才能够使得各个国家之间以及民族之间可以更为融洽的进行交流,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颠倒的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危机显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以及人格价值观,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先进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使得现代的社会可以想着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社会能够更加的文明和和谐,从而实现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这个民族意识中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和促进民族进步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倒,战胜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五千年风雨浩劫而传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的宝贵财富。因此,挖掘、利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全世界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当今世界,虽然大环境是和平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局部的战争和冲突,仍然不太平。而儒家学说为主的和谐思想,是在解决各类矛盾和冲突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合适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问题,采取相应策略,调和矛盾,求大同存小异,缓和局势,最终达到世界和谐的目标。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各国的多样文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碰撞、破坏,甚至导致遗失。而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从未间断,极富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合的特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三、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是,在我们继承、利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庞杂,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辩证统一地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突出了时代发展的具体内涵,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复兴,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使得世界形成和谐统一的局面。然而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也需要摆正观念,科学的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去粗取精,并且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从而为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保障中华文化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夏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

[2]关静.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之我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2(05)

[4]刘若斌.论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基础的关系——从山东军民的四川抗震救灾实践说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作者:赵大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