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由于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大多产生于对民歌的改编与再创作,当然也不乏近期根据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篇1:

试析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

摘要: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担任民族声乐系主任后,就提出了民族声乐应该具有“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学术定位。在探究、发现、归纳、改革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和完善。最终得出民族声乐教学应该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结论。本文从当今社会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声乐 文化特质分析 问题 出路探讨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新一代的民族声乐歌手跟他们上一代的人相比,不管是声乐技术角度,还是舞台荧屏的形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声乐技术角度来看新一代的声乐歌手有更加统一的发音标准,有更强劲的声音力度,有更广阔的声音音域。从舞台形象来看有更苗条和匀称的体型,有更漂亮的面孔,有更上档次的演出服。虽然有着这么大的进步,但从民族风格的角度来看,却反而有所落后。新一代的民族声乐歌手已经不具备民族风格和民族韵味。“千人一面,千歌一腔”就是说的这种现象,可见新一代民族声乐的文化贬值现象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而就笔者看来,如果民族声乐教学只有舍弃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格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对这一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而造成当前新一代民族声乐歌手表演不能实现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就是民族声乐学校教学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声乐专业教育中,学生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大学中学习,因为住在城市中,所以没有民间生活经验,因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所以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为习惯了模仿,所以自身缺少创新的能力,民族声乐教学现代化也就成了空谈。但是老一辈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却正好相反。他们不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也不缺乏广泛的民族音乐文化体验。他们在专业音乐学院中只是为了训练自己,从而进行经验的总结,最后他们总会回到民族声乐的文化现场,这样方便他们向其他民族声乐艺人学习,也方便他们完善和拓展自己的表演和风格特色。

在当今社会民族声乐专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们都会远离甚至鄙视传统,年轻的歌手们心态都很浮躁,“趋利思想”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们一直都走在追求出镜率和商业性的道路上,而对于艺术和成功的追求漠不关心。这些都决定了这些年轻的歌手只是在重复低级的劳动,只是会单纯开口歌唱的机器,千篇一律的赝品是他们唯一得到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对于当代民族声乐专业中缺乏民族底蕴的年轻歌手来说,他们是没有办法明白如何表现民族声乐韵味的。

(二)声乐教学的原因

现代民族声乐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个固定的思路。要么以西方声乐学派为基础,再加上中国语言的字音特点,从而增添民族意韵。要么就是以传统声乐为基础,再借鉴吸收西方声乐学派的优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歌唱表演能力。乍一看似乎不管是以哪一方为基础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但声乐教学毕竟不只是动动嘴那么容易就可以解决的事,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足点的不同。前一种思路是在“美声化”的基础上“化民族”,而后一种却正好相反。以往新中国刚成立时民族声乐教学还是建立在“民族化”的基础上,但是到了近代新时期,情况完全变了,由于五六十年代的卓越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的退出,导致90年代以来声乐教学工作者以具有西方声乐学派学习经历者为主,因此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以“美声化”为基础就情有可原了。

新生代的民族声乐师生与老一辈的比起来,在看待中国文化传统的感情上比较淡薄,在民族声乐知识和素养的学习上也不如老一辈的那样博学扎实,唯独在对西方文化学派的感情和推崇上有优胜的倾向。这倒不能说新生代的民族声乐师生崇洋媚外,只是在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思路上侧重点不同。不管怎么说,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美声化”的基础上对于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歌手来说是不平等的,而且更嚴重的是这种错误的风向在慢慢动摇民族歌手的价值标准,部分民族歌手也在这种错误的风气中慢慢表现出认同的态度。

二、民族声乐教学的出路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现代化出路

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本质差别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多与西方声乐不同的特点。中国民族声乐注重的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演唱技术,偏向于借助类似音区的音色变化,以此來确定人物角色,注重音腔和即兴演唱以及演唱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注重地区性的声乐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表演方面才会出现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也因此中国曲艺艺术倾向于一人在舞台上挑大梁,一个人单独变化嗓音来塑造不同的舞台角色,这与西方歌剧舞台上的女低音、男高音等声部的划分是不尽相同的。当然,东西方音乐艺术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是因为不同而不同,而不是不及之不同。

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在专业学校内学习民族声乐教学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在保留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声乐学派的技艺,要多出去走走,而不是一直呆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要多开拓自己的艺术眼界,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此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样做都改变不了这是个不明智举动的事实,最终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此外,学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思想上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要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让学生仅仅只会模仿,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作品。

(二)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出路

如果立足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一直传承着一种精神。东方音乐注重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而西方音乐注重的是技艺表现。虽然东方音乐中也有技艺的要素,而西方音乐中也有人文内涵的存在,但是我们要知道,“技艺表现”和“人文精神”分别在东西方音乐中占据的地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这一点上和赵沨先生的观点一致。赵沨先生认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西方音乐中技艺却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有从贝多芬开始西方音乐中才有人文精神的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多向西方声乐学派学习,学习其声乐技艺。

在当今社会学院中,虽然这种专业化的民族声乐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成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民族声乐的文化传统,破坏了学生们的个性民族风格。因此在笔者看来,学生们在民族声乐学习方面要民族化,学生们不仅可以向西方学派学习声乐技艺,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把目标从国外转移到国内来,多向中国各民族声乐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习,多学学他们的表演风格,就像“文革”之前周总理的指示:要多向民间民族学习,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国外的西方学派。但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才能真正走上民族化发展道路。

(三)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化道路

曾经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卢奇亚诺帕瓦罗蒂在欣赏完中国曲艺艺术后表达出不太友好的观点。他们一个认为中国人唱歌像猫吐出卡在嗓子的一根鱼刺,一个认为中国人唱歌很压迫,声音不自然。当然,中国民族声乐师生也相对地认为西方著名歌唱家的表演不值一提。因此我们要适当的借鉴与吸收西方声乐学派的技艺,这样反而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科学化教学的改革,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化发展道路。当代青年追求的是时尚化、城市化的社会生活状态,因此他们在传统音乐文化根基方面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所以当代青年歌手应该重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重新构建科学的民族声乐文化“语境”,这对于新一代民族声乐艺术家的科学化发展道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走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化道路,以此来改革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不能过分注重单纯的技艺发展,我们不能对声乐技艺和“科学性”作用过分关注,因为这样会悄无声息地淡化表演中的地方特色、个性特点以及民族风格。也会致使探索民族声乐的过程走上弯路。在当今社会,曾经屡次出现那种为了表现高音技艺而忽略了感情表达的情况,这就是影响民族声乐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張树男这个歌唱家眼中,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效果取决于民族韵味和风格特征,他觉得民族歌手不能过于注重歌唱技艺的表现,而应该侧重于情感调动的方法以及自身嗓音的变化来演唱歌曲,以此来传达民歌的内涵。中国声乐表演就是一场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的过程。

与此同时,民族声乐歌唱家应该在真正走上社会,在社会上有稳定工作后,再形成自己的个人和民族风格,这才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发展道路。这样做有一个好处,这些年轻歌手可以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究民族声乐艺术,以此形成的个人民族风格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水到渠成的。

三、結语

在寻找具有现代化人文精神的声乐发展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是一条必经之路。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盲目和冲动的思想观点,他们认为像西方声乐那样注重技艺的发展是极好的,以及声乐艺术越有科学性,越能与西方接轨。这种观点最终只能使民族声乐文化属性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偏差越来越大,这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们已经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改革,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动和解放思想道路的不断坚持,我们一直在持续的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们要加大发现、整合、探究优秀声乐艺术遗产的力度,因为这才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李韵,张喻.中国民歌之路怎么走[N].光明日报,1998-11-19(5).

[2][意]卢奇亚诺·帕瓦罗蒂,威廉·莱特.我的世界:帕瓦罗蒂自传[M].陈澄和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29.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3.

[4]付林.为唱歌方法说点不同意见[N].音乐周报,2000-11-24(3).

作者:应秀文

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篇2:

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由于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大多产生于对民歌的改编与再创作,当然也不乏近期根据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而创作的艺术作品。目前,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必要趋势,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声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有效的发掘与整理,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案,通过实践教学以及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研究,优化现有声乐教学模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声乐作品 研究 应用 喀什师范学院

新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新疆优势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与精神支柱。新疆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乌孜别克、锡伯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长居于此,形成了以绿洲、草原和高原三大不同生态环境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多元文化发展的地域格局。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是新疆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展现新疆各族人民民俗文化与鲜明个性的一面旗帜。

一、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概述

1.基本特征

由于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大多产生于对民歌的改编与再创作,当然也不乏近期根据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而创作的艺术作品,特别是王洛宾、雷振邦、尚德义等老一辈作曲家为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挖掘与传播做出了相当巨大的贡献。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新疆各少数民族社会与精神生活的深层次展现。著名歌曲《歌唱解放军》、《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七月的草原》等,流传全国,影响极广。

2.影响价值

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说,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是高校声乐教学中较为有价值的素材与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地域主要为新疆,由于地域的特征而具有了城市音乐文化的素质。随着新疆城市发展、经济变迁、文化语境、人文精神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新疆少数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反观之,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所映射出的,恰恰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所构建起的生态环境的变迁。

二、 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目前,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必要趋势,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声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有效的发掘与整理,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 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构建新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特别是民歌以及歌舞表演艺术都是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动力和源泉。由于受到西方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也相应被边缘化,其中高校的声乐教学方法、教材、考核方式都采用西方或类西方的体系,本土化、特色化的声乐教学模式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论证与实践。基于以上问题,构建具有新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要重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价值,逐步提升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新疆民族艺术特色以及声乐教学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与体系,完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三,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互补,要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构建,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内涵,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声乐教学水平。

2.加大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新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相当数量的声乐艺术作品可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与实践。仅维吾尔族而言,通过民歌翻译、改编的以及根据维吾尔音乐风格创作的声乐作品就数不胜数。目前,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收集与整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新疆部分高校以及出版社针对一定的民族和区域印制并出版了少数民族声乐歌曲集以及教材,对于新疆高校声乐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现有的歌曲集还十分有限,缺乏系统的、分类明确的、本土化的出版物,这对于当前新疆高校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新疆各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将新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纳入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这不但可以增强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还可体现高校声乐教学思路的因地制宜与应材施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民族特色声乐作品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还要对现在模拟西方声乐教学体系进行本土化的改革与创新,为新疆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注重艺术实践,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在本质来说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学科,所以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也需要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当前,喀什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中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和普及逐年在提升和加大,少数民族声乐作品通过各类音乐会以及相关艺术实践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推广和宣传。当然,对于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还过于死板和单一,在作品与演唱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出入,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声乐教学方法来弥补其中的不足与问题。此外,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考核方式以及评分策略还缺少一定的标准,亟待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既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也要注重与当前的多元文化相适应、相融合,更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我们要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方法、声乐表演、声乐理念进行有效的构建与变革。

三、喀什师范学院特色声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探索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喀什地区是新疆民族特征最为浓厚的地区,对于研究与发掘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民族文化传承是当前喀什师范学院声乐学科发展的有效方法与时代契机。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双重乐感”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地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喀什师范学院的声乐教学要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结语

喀什师范学院是中国最西部的大学,也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最为浓烈的边疆高校之一。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应用到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对于喀什师范学院声乐学科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学习水品,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还可以推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

参考文献:

[1]张力泉.新疆地域特色声乐教育之思考.[J].艺术教育,2012(3).

[2]刘建坤.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戏剧,2008(1).

[3]张应华,谢嘉幸.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沿革.[J].中国音乐,2012(1).

[4]杨皎.高校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

[5]俞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高校声乐教学.

[6]胡晓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声乐专业本科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12.

[7]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8]郑茂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高师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4).

[9]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2).

[10]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论,2007(12).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作者:魏芳

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篇3: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差异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就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le)之,及于戚羽,谓之乐(yue)”。意即:大概艺术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人的情感发生变化是因为事物的变化。人受到外界事物的变化而产生了情感,形成了‘声”,声互相应和,产生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就是“音”。把“立”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行演奏,加上舞蹈就叫做“乐”。“乐”的根源是:人心感于物也。

歌唱分为三种类型,即美声、民族和通俗。在大部分的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中,传授的一般是美声与民族声乐,这两种声乐艺术也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所谓美声唱法,意大利文为BelCanto,意即美好的歌唱。而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呼吸的应用

欧洲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知道怎样呼吸的人,才知道怎样歌唱”。中国也有句古话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些都简明揭示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又说明了:要歌唱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有正确的气息来支持。“气”就是指歌唱发声中由呼吸系统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而形成的气的流动形态。

传统的民族唱法认为歌唱用的是丹田之气,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又叫“天”,其位置于两眉之间,中丹田又叫气,指脐上胸下的部位,就是所谓的横膈膜处,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脐下三指,就是美声唱法中所谓的小腹收缩处,歌唱时要求“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用口鼻像闻花似的把气吸到肺的底部,使肺的下部扩张带动腰部的肌肉向外扩张,迫使横膈膜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肩与胸部不要上抬,可以想象身体就是一根空管,把空管舒展的吸开,让上下贯通,流畅起来。

二、共鸣腔的运用

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的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它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声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洪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動体,气息振动声带发出的原始音响,通常叫“基音”。基音是细小微弱的,既不能传远,又不能变化音色和音质,更不会有声音的穿透作用,我们之所以能听到那些具有较大音量和各种美好音色与音质的声音,就是靠人体许多的天然的共鸣腔体将“基音”扩大,这些人体共鸣腔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声音的高度。

美声唱法将人的共鸣腔体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在歌唱时运用整体共鸣,混合共鸣,即是在不同的声区里,各共鸣腔的混合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多一些,口腔、胸腔共鸣应少一些;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该多一些,头腔、胸腔共鸣要少一点;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掺入口腔头腔共鸣。这样唱高音时声音就不会是单薄而尖细了,在唱低音时声音也不会变的低沉而迟钝。声音在三个声区内,都能做到既明快华丽,又丰满结实,既富有金属光泽,又有穿透力。民族唱法运用的是部分共鸣腔,以头腔口腔共鸣为主,加上适当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口咽腔和胸腔的垂直拄状的共鸣通道。在共鸣效果上与美声唱法的宽宏粗大有所不用。在共鸣腔体管的作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喉咙打开适度,放松下巴并微抬笑肌,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腔,使声音通畅甜美,便于咬字行腔。

三、歌唱通道运用的不同

美声唱法是以腔领字,以腔带音,以产生丰富的混声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嗓音为美,喉咙夸张似的打开,使其从喉头至咽腔、鼻腔,甚至到头腔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发声管道,这个管道要求喉咙尽量打开,喉咙尽量往下,使发音管拉长,上下贯通,音色上既宽厚又饱满。传统的民族唱法是吸取了中国戏曲的经验,强调“以字行腔”,即是“以字为先,腔随字走。”嘲但是随着不断的实践积累,又借鉴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科学精髓,把“腔”从“字”的发音局限中解放出来。使声腔更加响亮,形成更加夸张,音域逐渐扩展,表现力大大加强,使它成为独立的技术个体和审美客体。这说明民族声乐强调“腔圆字正”,即是先把“腔”通道解决,再把“字”放进去,使所有的“字”都在腔体内完成,使“腔”体成为字的载体,这与美声唱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民族作品风格特点不同,民族唱法的管道要比美声唱法的管道短一些细一些。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需求,去训练歌唱通道。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8.

[2] 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J].中国音乐,2005.(3):135-138.

[3] 黄有葵.黄有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东出版社,2003.29.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作者:吕艳萍

上一篇:声乐艺术试析论文下一篇:历史哲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