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论文

2022-04-19

摘要:自古以来,声乐就深受人们喜爱,流行传播范围极广,且能使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结晶。声乐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冲刷和积淀形成了如今辉煌灿烂的声乐文化。如此,声乐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且极具实用性,不仅培育了一位又一位对声乐演唱有很深造诣的优秀演唱家,还涌现一批批对声乐理论很有研究的教育家,共同为声乐的发扬光大尽自己的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论文 篇1: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声乐经历了长期的艺术积淀,形成了成熟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民族声乐教学理论是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对于声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对相关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民族声乐 教学理论 应用

前言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分支,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通过实践不断进步,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名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实践应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民族声乐方面的修为造诣。从教育理论的层面来说,为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必须首先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民族声乐理论的科学应用。

1.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首先需要对民族声乐理论的体系进行良好构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基本的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文化理念,并坚定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和中国的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衣钵需要通过民族声乐理论进行继续传承,民族声乐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为了追求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更高价值,还需在构建民族教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声乐文化的结构和方式,将现代文化在心理学、美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而稍显复杂的工程,既需要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也需要融入现代文化的结构和形式,并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突破传统的声乐理论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在当代教育中的指导价值,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2.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应用实践分析

2.1科学的发声技巧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

民族声乐演唱是表演的艺术,而科学的发声方式,是完成好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是树枝、树干,那么科学的发声技巧就是树的根茎。为培养良好的发声能力,首先需要对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呼吸方式进行系统训练,要求演唱者根据演唱内容、演唱方式的变化,科学应用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等呼吸方式,达到对声音的良好控制。在此基础上,演唱者需要结合良好的哼鸣练习,达到较好的头腔共鸣的效果,实现轻松发出松、通、亮的歌唱声音的目的。在发声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开口音和闭口音的交替训练必不可少,并且要注意开口音训练中“呜”音的联系,此项联系可以帮助演唱者打开腔体,迅速进入基本的歌唱状态。除此之外,演唱者还需要从开口音入手,对弹跳音进行重点练习,以“a”音完成弹跳音的有效练习,遵循放松的循环式呼吸方式,将每一个音阶表现清晰。

2.2准确的语言表达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表达同样扮演着的桥梁的作用,起到连通演唱者和听众的心理共鸣的作用。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语言表达的要求极为严格,否则很容易画蛇添足,导致演唱的美感尽失。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语言表达,一是要用夸张字头保持吐字清晰,字头发音必须“正”,以求通过清晰、干脆、准确、有力的字头发音,达到咬字发声过程中“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二是要通过清晰吐字实现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在清晰吐字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语气,将语言的情感内涵充分传达出来,实现对听众的感染;三是要实现声乐演唱中语言表达的身心合一,语言表达不仅仅是发出声音,更要用身体、思维去感受气息在身体中流动的感觉,将身体想象成一个管道,体会气息流动的方式,从而形成成熟的声乐演唱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对于语言表达效果的准确掌控。

2.3丰富的情感传达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升华

民族聲乐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在于其具有优美的唱腔,也在于其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使人们形成了心理共鸣。为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传达效果,要求演唱者首先对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每一首民族声乐演唱曲目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独特的情感内涵,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身份、作品内涵,充分掌握作品的风格,将作品的演绎方式、情感传达效果在心中固定下来。其次,为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传达效果,演唱者还需要对作品的韵味进行深入揣摩,依靠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将作品的音乐特征有意识地渗透到演唱过程当中,形成主题突出、情感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演唱风格,最终将作品完美演绎出来。

结束语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应用,需要民族声乐研究者和民族声乐教学者不断挖掘。通过教学理理论体系的完善、更新,通过时代精神、现代文化形式的融入,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应用效果还将会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推动民族声乐教学在当代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姝声.谈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61-62.

[2]王郁芝.王品素教授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初探[J].民族音乐,2009,03:95-97.

[3]杨孜孜.声乐教学中表象理论的应用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3,01:180-181.

作者简介:

韩兴(1967.6.22-),男,汉族,普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山西翼城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韩兴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论文 篇2: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研究

摘 要:自古以来,声乐就深受人们喜爱,流行传播范围极广,且能使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结晶。声乐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冲刷和积淀形成了如今辉煌灿烂的声乐文化。如此,声乐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且极具实用性,不仅培育了一位又一位对声乐演唱有很深造诣的优秀演唱家,还涌现一批批对声乐理论很有研究的教育家,共同为声乐的发扬光大尽自己的努力。同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辩证关系的思考。本文即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声乐演唱 声乐教学 辩证关系 差异性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声乐学科的两个分支,虽核心内容均为声乐文化,然而,二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实践的归纳总结和完善,它能使人们对声乐的理解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解,更有利于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声乐的传播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演唱则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更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检验判断标准。二者虽存在很多的不同,但用唯物辩证的角度以及矛盾普遍联系的规律来分析,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是弘扬和发展声乐文化的关键所在。于是,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同为一体,相辅相成,荣辱与共,但二者无可避免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二者对声乐艺术的不同演绎,无关好坏。

1.声乐演唱偏重主观感情,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客观理论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比如一首曲子在乐谱上的音符往往是固定的,在成千上万的有关声乐书籍和资料中这首曲子往往只有一种固定的乐谱音符,因为理论观点是客观的。如果不同的书中同一首歌的乐谱并不相同,就不能成为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

而声乐演唱则偏重于主观的情绪,即人的实际表现。对于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因为,不同的人心中对同样的声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另外,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有不同的主观情绪控制,这就会导致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效果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观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而他们的声乐演唱效果自然也会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果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具有共性、普遍性,那么,声乐演唱则具有个性、独特性,这就在感情偏向上产生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

2.声乐演唱偏重心理感受,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生理表现

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中,往往把声音及强调的变化表现为人的发音器官的表现,比如声乐教习者往往会对学习者说平稳气息是发声的关键,或者说张大嘴巴、让嘴巴以“O”形发声使发出的声音像漂浮在头顶的云朵,还有让学习者感受声带的振动等等,这些声乐教学理论观点都偏重于人的生理表现,即将声乐演唱的关键理解为人对声带、鼻腔、嘴巴的控制,而不同的人的发声器官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与声乐演唱效果。

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于生理表现不同,声乐演唱往往比较偏重于心理感受。虽然人是靠发声器官来表现声音以及演唱,但是不同的人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往往是不同的,这与演唱者的情绪有关,同时还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关。首先是情绪,心理情绪往往能够对发声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等往往会使发声效果受到压迫使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受到限制;除了情绪外,演唱技巧也会对声乐演唱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经验丰富的演唱者往往对呼与吸、气与声、字与腔等演唱细节有纯熟良好的把握,演唱的效果自然也会比初学声乐的人好一些,这就是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3.声乐演唱是即兴、多变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持久的、稳定的

理论出于实践,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通过人们长久的对声乐演唱的总结、归纳和思考而形成的,以一种规则和原则的身份存在,它往往是稳定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形成是长久的,同样的,它的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首先,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声乐演唱变化才能够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改变,另外,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发生改变后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声乐实际演唱来检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关系接近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通过足够多的量变才会导致质变,量变是持久的长久性积累,而质变是跳跃的飞跃性改变。

相比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声乐演唱往往具有多变性和及时性。不仅每个人对每首歌具有不同的唱法,而且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效果也会不同。正因为声乐演唱受主观感受以及心理情绪影响很大,声乐演唱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它即兴的特点,由于这样的原因,声乐演唱是多变的且它的变化是持久的,可以说,对声乐演唱而言,变化是必然的,不变是偶然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世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中就有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客观的、固有的、普遍的,总结来说,正是这些矛盾共同组成了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问题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并解决问题。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存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问题的方法。

1.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学习

因为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上或者学习者在声乐学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学习中,若太过急躁,则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无法将理论融会贯通,也将无法使教学理论和演唱充分结合起来。因此,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以循序渐进为学习的原则和态度进行声乐教学与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具体而言,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首先,教育者即声乐老师应先细致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必须保证学生们均能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学理论观点,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在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后,再进行声乐演唱的初步教学与练习;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不同于理论教学的刻板和严谨,教习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将理论结合到实际演唱;在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演唱的结合后,教习者应让学生们去思考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并在适当时间之后告诉学生答案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二者差异,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融汇理论观点和实际演唱。

2.在声乐演唱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同理,声乐的演唱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样的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很多事物的发展都会因人而异。因此,声乐的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而事实上,声乐演唱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是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途径。或许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之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减小。

具体而言,声乐演唱者应遵循个性与共性的原则,即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在现实中,很多著名的演唱家都具有自己对声乐演唱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来进行他们的演唱,而是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这样的演唱才能够打动人心,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推崇。比如: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好声音》备受全国观众的喜爱,里面的很多选手都以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老歌新唱从而俘获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背叛,相反,这是一种发展和弘扬,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才能够使声乐艺术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才能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予以调和,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固有的,因此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具有差异性是必然的。一定的方法虽能够调和、减小差异,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

三、总结

声乐是歌者来自心灵的倾诉,是歌者的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高雅艺术,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听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自古以来,声乐都是一种博大精深且深受人们热爱的文化艺术,并通过人们长久以来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艺术的发扬光大。理论与实践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并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不会颠覆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且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当然,这其中需要很多歌唱家和教育家以及其他对声乐艺术充满热爱的人的努力。相信经过声乐热爱者们的努力,声乐必将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3]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音乐创作,2010(4)

[4]刘莉朋.普通高校流行声乐演唱之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08(27)

[5]王海清.声乐演唱教学初探.华章,2012(30)

[6]王滔.通俗歌曲演唱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3)

作者:赵金霞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咀嚼着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有人欣慰: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有望了;有人自豪:赶遇课改,老师也幸福;有人感叹:“新瓶”真的能装“旧酒”吗?……经过几年的尝试,新课程的音乐教师基本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反思。

一、建构适合新课程倡导的音乐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沃土。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音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呢?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能正确、科学地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子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的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

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了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一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发展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地基,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虽然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音乐课程改革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勇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先锋。

作者:杨智慧

上一篇:液压润滑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学鉴赏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