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凝练育人特色,已經成为对接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内容,分析了高职在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对策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使学生获得在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高职旅游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职教观念上、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本着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参与企业当下的生产建设和创造自己未来的工作世界。高职旅游教育如何构建职业能力的内涵,探索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的关键点。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课题中,首次把职业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所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如岗位技能和知识。行业通用能力是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它是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是劳动者作为主体,其工作学习的动力、价值观、行为举止等人格能力的体现,是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条件等内在品质因素的综合,核心能力对于职业工作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限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出现趋同化,高职院校对其开设的专业划分过细,一般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的两个大方向是旅行社和酒店方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未来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加上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少规划理念,在设置新专业上没有做充分的市场分析和专业设置调研,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利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多样化的专业能力提升,在为旅游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道路上,不能为旅游企业提供具备综合专业能力的旅游管理实用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教育不足

发达国家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完备的创业教育内容川,通过不同方式的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树立先进科学的创业意识提供帮助。夹杂在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仍然停留在大众化的以培养创业、创新知识为主,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更应体现个性化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做的努力微乎其微。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欠缺

新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人际沟通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涉及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圈高职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相当一部分没有把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编入培养目标之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处于青春期,主观上向往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勇气,导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出现挫败感。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社会调查,弄清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进一步了解、掌握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情况,以便为旅游管理专业论证、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进行科学而合理的人才需求预测,实施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工作。保持旅游管理专业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的急需,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有利于更新旅游管理教师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支专业面宽、素质高、迁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转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教育方式

在教学中,通过理念的灌输使学生逐步学会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创新型学习。在追求客观事物普遍真理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学会批判,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每件事。

3.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以人际沟通课程的方式来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体现提升素质与培养能力的科学结合。改革人际沟通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了情感。在教学中,利用自我介绍、才艺表演等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了他人,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流,增强了自信。

4.建立双证教育平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优势

通过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使高职生具有智力技能,又具有动作技能,以顺利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具体措施设想为:技能训练的时间应占总教学时的50%;制定一系列技能考核平台,未取得考核合格证者不能毕业。即必须“双证”,在手,才准予毕业;建立建成紧密型的“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基地,拓宽合作渠道,充分利用行业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针对性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工学结合,建立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实训机制,以利益为杠杆,确定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合作双方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邱会朋.试论中物院所需高职人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J].教学与科技,1997(6).

[2]邹奇清,齐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3]王立升,李青.旅游业高素质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6(2)

作者:周生超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管理策略初探

摘  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凝练育人特色,已經成为对接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有效结合相关产业集群特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论证,凝练专业群特点、支撑学校特色,从组织管理、课程管理、师资管理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创新发展独具特色的专业群建设管理工作。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管理;专业优化;资源整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对接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创新、融合、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面临新形势、新需要,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对接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也面临着来自各种产业升级和结构性就业矛盾等现实挑战,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意义不容小觑。

一、专业群建设管理意义价值

《意见》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见,高职院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有着强大的政策支持条件,符合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既是经济全球化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出路,也是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管理,以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群的功效,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既能满足学生所需,也能满足市场所要,极具意义价值。

(一)契合大湾区的发展目标

自从我国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给深圳高职院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对接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四链联动的战略格局,提出要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仅符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划,也契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

(二)适应专业群的建设要求

伴随产教融合的深入落实,伴随教育转型的必然开展,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办学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意见》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要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目前很多院校专业群建设管理工作仍然在摸索探寻之中,有业务创新亮点,但实践中也困难重重。比如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专业群对接产业的耦合度不高、管理运行不恰当、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学团队协同化不足、专业群专业划分不合理等等问题。因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要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相支撑。

(三)符合国际范式的建设标准

职业教育国际范式十分注重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十分注重课程更具专业化、综合化、系统化的特征,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以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地区经济社会提供人才供给,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結合。国际范式中比较典型的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悉尼协议的O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BTEC教学、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等,都非常重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都各具特色又颇有成效,其相关标准和实践模式也都值得我们研究与参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借鉴他山之石,开展符合国际范式要求的专业群建设管理,对于专业群夯实内涵加强国际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满足内生动力的强烈需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起步于市场经济,当时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这种指导思想在高职教育起步阶段对于扩大办学规模,促进高职教育发展起到过很好的作用,当时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并步入了内涵提升与常态化建设的“后示范”时期,此时市场导向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历程经历专业群“试点”建设阶段(2006-2010年)、专业群“普及”建设阶段(2010-2014年)、专业群“优化”建设阶段(2014年至今)。当前双高建设时期,如何转换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的新旧动能,变“应然”状态——按上级部门要求建设,为“必然”状态——按自身发展特色建设。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特色范式专业群建设研究、实践及成果推行,力争促进双高建设时期中国特色、中国方案、中国标准的形成并落地执行。因此,顺应“后示范”阶段专业发展需求,开展提升内涵的专业群建设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专业群建设管理实践误区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凝练育人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专业群建设,注重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但由于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建设、持续改进,远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所以在专业群建设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缺乏建设目标引领、缺乏系统组织领导、缺乏质量监督保障等现象,十分不利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十分不利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缺乏建设目标引领

专业群建设是建立在多方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的,是科学规划的重要工作。在专业群建设规划中,专业群建设目标至关重要,是具有建设引领性的,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通过专业群分阶段建设逐步实现的科学目标指向;是可以以此进行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机制形成的关键所在。而实践中,很多专业群由于非适应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受到院校专业设置实际限制,对现有专业进行简单组合,拼凑一个专业群建设目标,目标设定不清晰、不科学,甚至有不切实际现象的存在,无法实现目标引领专业群建设的作用,致使群内专业各自为政,没有有效实现聚集性特色,没有有效整合专业资源,与没有开展专业群建设无异,十分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及管理工作。

(二)专业群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高职院校大多已开展专业群建设,也都设有专业群建设管理委员会等领导机构,但实际上很多领导机构并没有实际发挥作用,也没有发挥管理委员会下设机构的作用,专业群负责人权责不清,没有健全的专业群管理制度。这就很容易造成各专业群内专业忽视专业群建设发展,仍然以专业形式开展建设工作,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课程开发工作,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专业集群的合力。特别是跨二级学院的专业群内专业,由于行政隶属不同,又缺乏顶层统筹,处于游离状态,十分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工作。

(三)缺乏质量监督保障

专业群建设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形成一整套针对专业群建设的全面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兼顾过程监督与结果评价,需要便于专业群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实现不断持续改进。而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质量监督,就是将专业群内几个专业进行分别质量评价,形成专业群质量评价结论,或者用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来衡量专业群建设成效。这些质量评价做法都无法满足专业群建设质量保障的要求,无法反映专业群建设的显著优势与建设成效,无法实现专业群建设持续改进的要求,十分不利于专业群建设工作。

三、专业群建设管理的路径探析

通过专业群建设管理工作改革,不断加强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群建设的集聚化、高端化和特色化。高职院校可以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核心专业为龙头,建设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契合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产业的专业集群。聚力加强专业群的内涵建设,瞄准高端产业,着眼未来发展,实现专业群面向产业高端、专业核心竞争力高端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有效结合相关产业特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论证,凝练专业群特点、支撑学校特色,创新发展独具特色的专业群建设管理工作。

(一)组建管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结合院校实际,合理组建专业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各二级学院抓住机遇,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力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吻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群。具体来说,可以在本学院组建专业群,也可以跨学院联合组建专业群,要充分发挥行业带动优势、重点建设专业声誉优势和专业资源优势等,专业群建设规划做到科学合理。

(二)课程管理——围绕专业群建设需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群

在专业群建设管理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领域、特定产业特点,对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性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围绕专业群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构建体现创新精神、体现融合发展理念的专业群核心课程和各具特色的专业“模块”课程以及与可供其他专业群互选的“拓展”课程,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三)师资管理——依据专业群教学需要,“互聘、互兼”,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把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组合,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联盟等优质平台优势,并通过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和教师团队合作机制,建立专兼职教师库,立足校企互培共育,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支职业实践和教学技能并重,教学视野广、职教理念新、认同意识浓、教学经验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

(四)制度管理——打破传统专业管理藩篱,创新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专业群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体制创新,以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推动专业群建设,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建立专业群建设管理机构,做好专业群建设管理的总体规划与统筹安排,制定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确定专业群负责人制度。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探索专业群组织形式与发展机制,鼓励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群建设与管理,逐步形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群长效动态的发展机制。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正在步入新常态,展现新变化。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巨大机遇,面对各种产业升级和结构性就业矛盾等现实挑战,高职院校应切实提高专业群建设管理水平,不断加强专业群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8):38-43.

[2]強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30-32.

[3]范新民.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外贸商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国际商务谈判实战平台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8(02):86-91.

[4]韩继红,李曙明.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7):27-29.

[5]谷柏玲.各国职业教育新体系对我国高校专业群建设启示[J].亚太教育,2015(32):114-115.

[6]郭琳.广东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6(12):12-15.

[7]刘进军,孙金平.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监控系统实施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12):51-52.

[8]谭弈霖.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的地位优势分析[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8(03):8-10.

[9]赖文俊.“新海丝”背景下厦门高职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20(03):23-27.

[10]赵红英.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8(15):118-120.

作者:高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该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最后基于现代学徒制,从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训平台、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模式

现代學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14年8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鼓励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1  现代学徒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1.1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传统的高职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很难吸引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徒制下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1.2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双主体”育人模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企业的实践,除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水平,同时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了解了行业市场发展情况与企业运营模式,积累了社会人脉资源,了解了企业日常业务经营流程,这些都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毕业后创业可能性。

1.3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育人模式,教学形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贴切企业生产实际,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创业知识的学习动机。同时,在实践创业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深入研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忽视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高职院校普遍认为学生的素质根本达不到创新创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没有落到实处。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十分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都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了创业基础等理论课程,缺乏实践类课程支撑,而且创业类课程课时安排通常是1~2个课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设计,导致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达不到要求。

2.3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导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一般就是就业指导课老师,这些教师大都是直接从学校出来,缺乏企业工作和创业经历,对创新创业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对创新创业教学更多地是采用理论讲授方式,缺乏实践项目锻炼,致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也不高。

2.4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平台支持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虽然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各种所谓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事实上很多实训基地都没有项目支撑,学生也很难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训练效果不明显。

3  基于现状学徒制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三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原则,构建文化与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旅游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学生从进校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增加旅游行业创业项目,突出创新创业特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各种涉及企业经营业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且在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中积极引入一些旅游企业真实的经营项目和实践任务,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累实战经验,为其毕业后步入社会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训主要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缺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积极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教师加盟旅行社”等三维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外旅游企业实践中发现好的项目资源,带回校内孵化基地进行实战操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在教师加盟的旅行社中进行综合实践,熟悉旅游企业创业流程,了解旅游企业创业全过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合作共赢、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途径,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3 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来说,教学资源缺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该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开发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比如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课件、视频、项目等系列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一些旅游企业加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共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导师队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这些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需要。为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校内创新创业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的创业知识培训,改变教师思想和观念,制定激励机制来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的热情,支持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研究,鼓励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者自主开办旅行社,积累实战经验;二是积极引进成功创业的旅游企业家、优秀校友和有创业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和项目实践。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导师队伍,校内创新创业课教师和校外师傅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发挥作用。

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要充分贯彻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同时需要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武晓钊.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创业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6):39-42.

[2] 刘大鹏.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5):34-35.

[3] 廉新宇,杨进钊.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8(7):102-103.

作者:刘海燕

上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全身反应听力教学初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