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资源论文

2022-04-29

【摘要】通过对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梳理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建立深度融合模式的途径,以期促进高职旅游教育的长远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资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资源论文 篇1:

高职旅游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研究

[摘 要] 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由形到质转变的关键性环节。校企合作是我国推进高职旅游教育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高职旅游教育社会认同低、政府关怀少、办学缺特色、就业渠道窄四大问题。以理性发展、功能拓展和模式转型三大思路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模式调整和功能拓展等合作形式上的转变,实现校企两种文化的融合,从本质上改革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旅游;校企合作;文化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的定向性更强,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教特点,有效弥补了在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大困境,是我国教育部制定并推行的高职教学新策。经过多年推行与发展,这种模式已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培育了数以万计的旅游职业人才,成为当前高职旅游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尽管我国高职教育行业一直致力于推行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个人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曾经先进的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在从业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虽然不排除个体差异问题,但整体而言,也反映出了校企共建模式亟待改革的现状。

(一)社会认同还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模式尽管普遍提高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上仍有待提升。加之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革新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比如近两年兴起的境外游就对导游的英语水平和国外文化了解程度要求较高。可见,尽管高职毕业生已经摆脱了“夹生饭”的印象,但较之社会岗位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政府关怀较少

所谓政府关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1)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较为关注高等教育,对本科生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高职生,这就向社会传递了一个误解高职生的信号,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时也都打出了本科生的底线;(2)政府在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关系方面,认知不到位,投入精力不够,没有发挥好協调组织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办学虽然是高职院校兴起的,但近两年已逐渐向高等教育本科段渗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具有普适性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不再突出,加之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与办学水平有限,多采用模仿或直接照搬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方式,成为压缩的普通高等教育;还有一些高职旅游院校是中等职业院校改制而来的,其教育模式虽然突出实践性,但理论教学内容仅仅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充,而并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

(四)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高职教育曾经经历过高就业率的阶段。但与之相比的是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同样走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幅速度要较毕业生人数的增幅速度缓慢,加之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在同样条件下竞争,高职生往往处于劣势,因而导致近几年高职旅游专业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

当前,要解决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改进与完善问题,就需要真真切切地了解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现状,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助于我们从结果导向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从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可以看出,面对新时期新常态的发展,坚定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则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从文化认同走向社会认同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得到社会认同,那么社会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旅游本身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旅游企业文化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与服务有关,而旅游教育要融入社会,使其毕业生融入旅游企业之中,则首先要融入社会文化之中,从文化认同走向社会认同,才能有效缩小学校教育与旅游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

(二)积极争取政府关怀

我国教育结构已走向多元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员,不可能包揽政府对教育行业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力和物力投入。在政府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作为高职旅游教育,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关注度,得到政府的重视,从而赢得政府的关怀与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拓宽资源获取的途径,也就是赢得企业合作机会,从不同渠道得到政府的关怀,而这一过程则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能够充分融合,从而形成具备企业技术服务能力的高职院校,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最大限度地汲取教育资源。

(三)通过文化融合突出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校企合作之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普通高校的模式,但不能完全照搬,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特色办学。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旅游+”概念,并迅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新思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贴近社会岗位需求,则应充分发挥“旅游+”概念,与旅游及其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建。通过校企文化共同实现与时俱进,使二者文化从新起点、新征程进行融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使学校与企业在未来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真正成为合作伙伴。

(四)通过文化融合统一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使二者相互了解,学校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企业了解学校怎样培养人才、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达成了人才培养的默契,也增进了相互了解,从而稳固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

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满足社会岗位需求,更重要的是带动行业发展,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市场变化的导向,因此单纯的形式上的结合已经无法满足双方发展需求,而应从生命共同体的更深层次来探究更适宜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说,要从行动到思想达成统一。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策略

无论从高职旅游教育院校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旅游行业的长期规划来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都需要进行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形到质”实现文化融合与升华,才能确保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发展实现双丰收,同时也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那么,综合上述对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校企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分析来看,校企文化融合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完整体系。

(一)理性发展,强化顶层设计

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后,应当回归理性,从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一套发展思路。无论社会发展如何变迁,无论经济发展对旅游和教育行业产生哪些影响,这套发展思路都可以保障校企合作继续保持紧密关系,在未来发展中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但从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自下而上的发展思路显然行不通,而走过迅猛发展的狂热阶段,回归理性发展阶段后,其环境不容乐观。从经验教训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实现深化合作还需要政府从中协调,坚定地按照顶层设计思路执行,才能开辟一条健康有序的發展之路。

首先,顶层设计要有政策先行。我国教育部自2015年即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一文,专门针对旅游行业和高职旅游专业明确了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且要不断深化发展的思路,明确指出地方政府需引导旅游企业与教育行业相结合,甚至在联合办学、人才代培、一体化培养等模式中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校企的深化合作。随即在“十三五”规划中,又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一文,将文化融合理念引入校企合作之中,明确提出龙头企业与重点院校共建旅游职业教育实习示范基地的一系列项目,将校企合作引入文化融合、共建项目的新常态。

其次,以坚定的执行力作为保障。执行力是政策落实的基础与保障。提高执行力的终极目标是将政策、制度演变为一种习惯,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恰恰是文化融合的先行。旅游行业需要的是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等综合性的、全方位的人才体系建设,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旅游专业,在与学校共建办学的过程中,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便自然而然地向企业需求转化,形成了企业监督、企业定向、学校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的监督与执行,恰恰是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开辟了生动、写实的职业规划教育课堂。双方文化的融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补,也实现了教学与市场的互补,使学生学有方向,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和人才的职业素养。

(二)功能延伸,构建校企模式

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的校企共建办学的发展思路,也为旅游企业走进教育行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搭建了合作平台,而高职院校则实现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但这仅仅是校企联合办学的第一步。在合作平台的搭建与运作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府成为这一平台的实际推动者与组织者,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与协调的桥梁,特别是在联合办学之初,由于双方理念不同、文化不同,出现分歧是在所难免的。而政府提出的深化合作正是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去引导双方,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从形式上的合作走向文化融合,走向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旅游人才培养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有效延伸。

首先,选择重点旅游城市进行试点推广。旅游城市是旅游人才急需的地区,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可选择的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多,且高职院校也普遍设有旅游专业,容易积累发展经验。比如杭州、南京、西安、苏州、武汉、广州等地就先后推出了旅游职业教育的校企对话论坛,通过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资深教育者进行对话,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收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为校企的深化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

其次,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试点建设,通过人才共育、校企共需、基地共建等方式,强化高职旅游教育的实践教学,摆脱以往实训基地只实习的传统模式,采取人才共育的模式,建立现代化学徒机制,由实训地技师亲自代培代练,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到实训基地参加顶岗实训,改革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先理念教学后顶岗实习”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从技师教学模式来看,企业技师通常为现职人员,一是了解市场需求,二是了解企业需求,学生跟随这样的技师练习实践技能,既可了解自身所学知识与实践需求之间的差距,又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有助于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而这种模式也避免了传统校企合作办学中一些拥有“双师证”资质却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授学生实习课程的现象。

可见,文化融合的内核推动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化合作,旅游人才在培养时间上,由传统的学校培养走向一生的职业规划培养,而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空间上得到的延伸则更多,由学校一处培养基地转向更加广阔的实习基地,甚至跟团实习,使学生也具有双重身份,满足了旅游这个实践性较强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模式转变,新常态新思路

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业态往往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尤其近几年,通过政策引导、校企共建等项目的延伸与发展,推动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人才的持续注入,为旅游行业的后备力量和人才梯队建设持续续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变化。

首先,校企文化整合推动了旅游行业人才培养走向新常态。我国“十二五”期间,一大批优秀、成熟的骨干企业,包括华侨城、宋城、港中旅等二十余家大型旅游企业登陆教育行业,成为高职旅游教育的合作单位。这些大型企业本身具有丰富的市场开发经验,旗下拥有各个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包括管理、营销、财务、服务、导游等各个领域,这些人才的实践经验比教材更加生动,对学生的启迪作用更有效。同时,这些大型企业基本上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模式,即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不仅涉及的行业多,也为旅游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春天,可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

其中宋城集团就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这样一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合作办学,以宋城集团为核心成立了宋城学院,从实践学习、教学改革研究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定向人才培养,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基地都带有宋城集团的企业文化特色,并使之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宋城学院的新型校园文化,为宋城集团输送了大批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高职人才,成为宋城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看,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宋城学院培养的高职旅游人才更符合宋城集团的岗位需求,也为宋城集团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其次,建設校企文化融合的示范基地。通过企业与学校结对子的成功经验得到迅速推广,从一家企业与一所学校的经验推广到多家企业与多家院校,以带动整个旅游行业与旅游教育行业走向发展的快车道。仅2017年一年,我国就先后在全国三十余所旅游高职院校中推广了定制校企合作发展规划项目、年度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模式等项目,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推动吸引全国知名的骨干型旅游企业参与共建计划,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高职学生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特点,提高设计职业规划路线。另外在经验复制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企业不同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革,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文化之间的融合,使企业与高职院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切实发挥校企文化融合的优势。

旅游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型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迅速补充到各个岗位上。旅游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较高,且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行业转型迅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在大力推进校企共建模式基础上,会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从形到质”的飞跃,通过顶层设计、校企模式功能延伸、新常态下新思路的转型,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共建模式不断升华,真正满足“人才强旅、科教兴旅”的发展战略要求。

参考文献:

[1]罗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6):138-139.

[2]唐书哲.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旅游教育动力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朱晓洁.高职旅游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0-21.

作者:周辉

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资源论文 篇2:

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通过对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梳理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建立深度融合模式的途径,以期促进高职旅游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 校企合作 模式 途径

高职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行业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必须贴近旅游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与员工紧密结合的“三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据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2015年,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075所,招收的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110935人,几乎占据全国旅游教育招生人数的半壁江山。高职旅游类专业已成为培养我国旅游业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才能够使培养的人才真正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决定了只有大力推进高职旅游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建立高职教育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才能促进旅游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原因及优化途径,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对教育和旅游行业都有长远而积极意义。
一、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梳理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高职高专教育网的相关文献整理,对省内高职院校的调研和访谈,结合自己院校的实践,将目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总结如下:

1.“校企联合”模式

该模式是指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但多数合作仅限于浅层次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也没有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合作成为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主要模式。

常见的合作内容有:(1)企业成为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提供认知见习服务,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2)学院邀请企业高管为学生开展讲座、座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3)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共建校内实训室。

2.“订单培养”模式

该模式被多数开设有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即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院企双方人员共同制定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由用人单位通过协议约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校企融合模式。该模式体现了“供需双赢”的合作导向,密切双向合作达到互惠互利目标,可旅游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投入和产出比失调,使得此模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宣传的价值大于实际的价值。

常见的合作内容有:(1)建立“订单班”“冠名班”;(2)校企双方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习实训;(3)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育人,以企业奖助学金的形式激励学生。

3.“工学交替”模式

该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签订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院校和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半工半读,利用院校和企业两种紧密结合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模式。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多数采用此模式的院校就利用季节性进行交替,但大部分院校“工学交替”仅呈现于形式而没有实质,交替只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校企双方的实际无法按照预期实施,更多的表现为学生自主的行为。

常见的合作形式有:(1)利用本区域的合作企业工读轮换;(2)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半工半读;(3)利用节假日兼职。

4.“职教集团”模式

该模式以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为主导,基于相同区域和旅游行业,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常见的合作是依托职教集团横纵链接进行订单班、奖学金班、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产、学、研、用四个方面实现全面合作。但不同地区职教集团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作用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更是徒有虚名,全无推动作用,大体表现为东南优于西北。

5.“混合所有制”模式

在教育领域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是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实际上是要以一种市场的机制和经营的理念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明确鼓励民间资金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此种模式是高职旅游教育创新的一种合适的载体,是吸引企业参与、激发办学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

(1)由千岛湖旅游集团投入建设经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投入办学运行经费,并由省级相关部门投入建校补助经费,成立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具备单独招生代码,独立运行。

(2)四川工商职院引入准混合所有制成立来思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公司为该院体制机制创新项目,由学院和教师共同入股,以股份制形式運作,让师生的智慧结合社会与资本的力量,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人才培养,顺应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6.“教育企业主导”模式

此种模式是院校选取符合旅游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规定,技术领先、理念先进、行业知名度高、技术力量雄厚、有良好发展前景、有实训基地的专业教育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合作办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周密的教学、实训计划,将企业培训教材和实训体系进行科学改造和嫁接,企业派专人对合作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督导,定期对高校相关教师进行案例和实训课程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并对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积极推荐就业。该模式发挥了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在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一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一致;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训相一致,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

现有的合作方式多样,现有的形式有:(1)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涉及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全方面;(2)教学资源的购买;(3)实训体系的购买;(4)培训并推荐就业。

通过模式及表现分析,目前,校企都能够认识到合作对于双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作模式呈现校企逐步融合态势,基本可以体现“双主体”的深层次互动合作,呈现合作学办、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特征。

在实际运行中院企双方初心依旧,成绩凸显,喜忧参半,院校的“一头热”现象仍然突出。多数院校仍以“校企联合”模式为主导模式,深入融合的“订单式”“工学交替”模式有名无实现象严重,“混合所有制”“企业主导”模式更是鲜见。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双主体都应在合作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就旅游企业而言,缺乏驱动力

(1)合作层次低

在多数院校的办学体制下,吸引旅游企业合作的核心动力就是低廉且对口的人力资源,相比较于旅行社、景区、会展等企业,酒店业的需求更加迫切和旺盛,因此,无论是旅游管理,还是酒店管理等旅游类专业,合作主动性强、合作稳定的大多是酒店企业,且主要的合作内容还是以提供见习场地、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即以“校企联合”模式居多。

(2)合作内容浅

只有少数资金实力雄厚,企业经营者着眼于人才储备的集团会愿意付出财力、精力投入到“订单式”模式中,共同授课、参与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育共管,免除学费外,多数企业认为行业流动率高,投入与产出不能形成正比,合作的前提是低廉人力资源供给,其他深入合作使得企业难以收回成本。“订单式”模式在高职旅游教育中几乎等同于“零学费班”,是企业用学费投入换来用人的短暂稳定。

(3)合作限制多

部分旅游企业或者教育企业看到了旅游教育的巨大潜力,希望通过技术、师资、实训等条件开展合作,获取利润,以此达到供需双赢,可院方的保守办学、政府又缺乏收费指导,以致“企业主导”模式举步维艰,走在违规的红线上。“职教集团”的合作更需要跨院校、跨企业,跨界的限制下合作成果更为珍贵,甚至部分院校根本没有感受过此模式带来的红利;“混合所有制”模式就更成为了望洋兴叹,学习追逐的对象。

2.就院校而言,缺乏运行力

(1)技术服务能力薄弱

合作源于互惠。旅游教育能够提供符合企业标准的人力资源必须具备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只队伍既是人才培养的保障,还应该是企业技术指导、技术改良,企业培训的支持动力。现实情况却是多数院校旅游教育师资从人员数量到质量都不达标,除旅游院校外,旅游类专业的存在都是学院的小院、小系、小专业,难以吸引高质量的企业合作,更不能得到学院的师资培养和合作支持。

(2)教学管理制度限制

合作在于双赢。不能单纯强调企业要满足院校的课堂教学、见习安排、考核方式和实习模式,而是院校要从旅游行业淡旺季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突出表现在授课时间、顶岗时间、学分认证、工读轮换等教学管理环节,给予合作最大的灵活性,合作才会多样性、持久性。

(3)合作管理体系缺乏

合作畅于沟通。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会设立校企双方专业人员参与的旅游专业学术委员会,或者以职教集团、在某一部门中设置相应的职能形式进行,没有特定的组织机构专项负责校企合作工作,也没有给予这项工作足够的经费支持,合作缺乏长远规划、沟通反馈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严重不健全。合作往往是轰轰烈烈开场,悄无声息收场。

3.双方缺乏政府引导、行业指导

政府引导的缺位已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程,法律政策和税收减免两个杠杆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业的指导和监管也没有跟进,使得校企合作一直在感情维系中进行,缺乏长效合作的平台和动力机制。
三、构建旅游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径

1.加快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地,引导合作走向融合

多数区域在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落实、行业企业、社会多元投资、资金保障方面力度不够,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发展速度不能匹配。快一步落实政策就快一步显效。自宁波市2009年实施《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来,内蒙古、山东等地相继完善了校企合作办学收费政策,各地政府也在加大对于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生均经费的充足和到位。各区域应因地制宜,鼓励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推行政策支持和制度体系优化,履行支持、激勵、监督、检查、评价的职能,理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吸引多样的旅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激发院校的办学活力。

2.院校突破思想的藩篱,敢于试水多元合作

部分院校的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方面由于缺乏当地政府明确的政策指导,不会、不敢的思想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企业主导教学、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尝试中畏畏缩缩。而旅游行业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国际性非常强的行业,合作共育才能根本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调的矛盾,多元化的合作可以将合作的感情维系转为权益维系,从内外驱动合作发展。尽管多元化合作还存在一些法理、学理方面的空白,只有院校敢为人先,优选资金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意识强的旅行社、酒店集团等企业创新建立,勇于探索适应区域的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够增强院校办学实力,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3.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共享人才培养的红利

突出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必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除酒店业外,大多旅游企业在合作中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导致人才培养和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没有达到企业用人标准,企业也不愿继续合作的恶性循环。企业应该站在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校企合作,真正投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中,加大合作力度,切实将育人与用人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习与顶岗相结合;设置合作机构,健全合作制度,周密安排、有效管理、营造文化、全程沟通,在增强旅游人才培养竞争力的同时,也从中分享了人才培养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王东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J].职教通讯,2016,(24).

[2]屠玉荣.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1).

[3]杨理连,邢清华.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08).

[4]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4).

作者:骞姣 韩燕妮 荆怀芳

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资源论文 篇3:

“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高职旅游类专业在加强旅游类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服务意识,使学生旅游类专业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紧密结合,操作技能与管理知识相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其内涵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利用各自培训环境与教育资源,发挥不同教育培训功能,形成“校中厂”与“厂中校”,将校内课堂与企业顶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统一,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教、学、做”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就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研究。

一、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与我国的现状

在国外,旅游类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旅游类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可以供我国旅游类专业职业教育借鉴的经验很多。例如,在加拿大,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学校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统一体,使学校与企业不断融合,有的形成教育集团,学校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用人的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确保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在美国,旅游类职业教育已形成自己特有模式。一是学校聘请旅游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旅游职业岗位群的系列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确定学生的职业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二是由学校聘用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依照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旅游职业岗位群的系列需要,将知识与能力进行归纳汇总,建立旅游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块,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材施教,有效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美国的这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培养旅游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确保了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德国,企业培训课程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校必须为企业服务,学校只起配合与服务的作用,学校是配角。企业培训分为有二种形式,一是企业内训;二是企业外训。企业内训包括5类:车间教学内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分离技能;非系统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相关技能;传统工艺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最密切手工业技能;办公与服务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操作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服务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服务技能。

在韩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韩国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遵循实用性原则,开设的课程必须对学生实用,学生较快操作,学校加强有效率的顶岗实习及现场实习教育,让学生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获从事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能力。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设,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60%的时间用于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只有20%的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在考核中主要考查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

总之,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紧密结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建立“校中厂”与“厂中校”,这是高职教育走国际职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近十年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人们多数只关心校企合作的形式。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存在短期行为,学校偏重自己的利益,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利益共存的联合体,对于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等主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方向和目标。以学校的学习为主的合作模式,片面讲究理论知识,片面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学生整天为各种考证而奔波,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偏离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此外,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维持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原始形式,虽然简单灵活,但稳定性不够,不利于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能称为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还刚刚起步,这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剖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产学研相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构建旅游类专业“校企联动,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与企业深层合作,培养旅游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可以深化与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对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完善。以专业剖析为载体进行认真地总结、提炼、升华。在教学内容、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上进行创新。优化完善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深层分析,明晰旅游企业职业岗位群构成,适时更新旅游职业岗位新的变化,把握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系统化旅游职业岗位能力结构,确定在新形势下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动态的制定教学计划。(2)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的内在要求,科学实施教学内容,进一步打造“融教学做、理实为一体”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从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内容要根据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3)重点细化与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在学生完成专业教学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划分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指导教师,学生选定学习方向,进行补充、拓展性职业技能的学习和业务管理知识学习、业务管理实训,从而达到某一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

2. 可以构建适合高职旅游类教育的一套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旅游业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的,掌握现代旅游类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外语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建立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的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模块教学。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旅游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旅游基层管理及服务岗位的工作过程出发,对其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将其归纳为职业素质养成、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方面。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建设委员会决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设,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征。(2)课程体系重构。按照旅游类及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的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模块教学。阶梯式专业课程模块建设原则。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入学与毕业教育、职业素质修练、职业生涯设计、企业文化考察与交流、旅游类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课程与活动教学模块,贯穿学生职业教育全过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围绕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达到的语言表达、英语交流、写作、文字输入、职业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共性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其主要课程有普通话、大学英语、英语听说、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形象设计、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旅游管理学等。(3)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团队研讨、社会调研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旅游类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课程内容系统设计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三性要求。职业性:一是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力求与实际工作零距离;二是按对旅游类者的要求,进行职业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拟旅游工作的氛围管理过程,增加使学生实践认知。实践性:50%的课程内容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基层管理实践,30%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实训室或行业现场进行。开放性: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开放性的教学方法。(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施现代教育,课堂采用动态、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改变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模拟营业现场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旅游类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专题课前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课堂上做中心发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技能和协作精神,非常适宜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我们在讲授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突破难点方面,注意选择典型的案例。(5)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一批符合职业规范、体现岗位能力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这类课程以旅游基层管理的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建设期内,按照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思路建成“旅游督导管理”、“饭店服务基础技能实训”等课程。

参 考 文 献

[1]周文根.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职教论坛.2006(1)

[2]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刘志兵.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4]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9(2)

[5]刘旭东.韩国职教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与借鉴[J].辽宁高职学报.2009(4)

项目基金: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立项项目(2011B380)和湖北省2011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康生 薛兵旺

上一篇:新课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跨区域交易成本环境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