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论文

2022-04-20

关键词:“优质校”;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摘要:“优质校”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它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及课程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期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移动通信;教学;实验

引言

《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以《通信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等为基础,全面论述了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原理。

移动通信是所有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为熟悉的通信手段,一方面,学生能熟悉运用其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却对其原理不甚了解。教师恰恰可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1.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

目前,4G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WAP 与WEB 结合,形成新一代通信系统。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学校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无法满足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后,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在通信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方面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

“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我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在传授诸如信号变换或系统网络结构改造课程相关知识时,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但是由于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后期的组网、网络测试优化等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仅仅依靠一些多媒体课件或是简单的动画演示,学生往往很难完全弄懂。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扮演的是主动的角色,而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经常是积极性不高。

(3)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

高职毕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课程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为完备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信课程又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不仅需要完成的基础移动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积累大量的实验活动经验。现有的移动通信教材通常都是落后于现今的行业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明显脱节于高职教育的特色性,因此学生在毕业时,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往往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2.提高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效果方法探究

(1)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应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如到联通公司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组网技术;到网络公司参观,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实践性课时, 多为围绕移动台开设的实际操作实验,如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电源电路的测试、射频接收电路的测试等实验项目,其中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等项目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需大量时间练习。在课内学时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应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的大量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高职生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入学生之后学生主动性不高,生活上懒散,这样就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高职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应端正学生态度,用心学习,将来有较为理想的就业出路。

(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即实现就业,在专业设置上,应实现企业需求的完善对接。及时更新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职业需求性量身打造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毕业之时就能具备有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企业实际需求的移动通信技术。笔者根据在行业的多年工作经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编写教材讲义以便不断地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根据行业重点,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讲解理论知识,企业需求什么,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注重实际操作。

(4)改革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出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注重于实际操作,而传统的考试评定方法已与市场需求脱节,笔者认为应当考虑取消注重笔试成绩的考核方式,用多层次的综合评定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当包含:课堂成绩+学生的考勤率+老师随机提问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上机成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能够做到上课前预习,平时积极回答老师回单,又能督促学生做到重视日常的上机操作。通过这样方式的考核,笔者认为能够促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结语

随着电子和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相关的新技术会不断出现,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多查阅相关资料,多读专业书籍,做到与时俱进,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磊.高職移动通信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鲁昆生.移动通信实验[D].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2006,3.

作者:刘钢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论文 篇2:

“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策略

关键词:“优质校”;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发展

摘要:“优质校”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它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可通过建立契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馆藏体系、提升满足多元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推进面向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服务升级及建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馆员队伍等策略,实现其转型与发展。

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升产教融合的院校整体质量,于2015年启动的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以下简称“优质校”)建设工程。它是继国家启动实施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项重大工程。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以来,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启动了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院校达300多所[1]。我国希望通过开展“优质校”建设,“打造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从而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優质校”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高职院校各个部门、院系同心协力,按照“优质校”建设的要求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三大支柱之一,应把握时机,开拓创新,以顺应、支撑、服务于院校“优质校”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优质校”建设的目标定位

“优质校”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指引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坐标与方向,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才能彰显成效。根据相关要求,“优质校”建设目标定位一定要高,即要从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高度进行谋划建设,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优质高职院校。具体来说,“优质校”既要在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上发挥重要引领性作用,还要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和“双师型”教师,更要致力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

2“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功能定位与特性

2.1功能定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多层次、多规格的岗位技能型人才,它与以重视理论教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从所在院校的发展定位上明确自身的转型方向,以此摆脱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简单跟随或效仿。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日益重视,高职院校正处于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之中。在国家推出的“优质校”工程项目建设背景下,与其说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如说是为高职院校下属各机构、院系和部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文献信息集散地,应很好地利用高职院校争先创优的大好机会,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挖掘自身的可发展因素,谋划和打造全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结合分析,笔者认为新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①服务对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以高职院校师生及其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合作伙伴为主要用户。②服务支撑。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建设一批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馆藏资源体系和馆员队伍。③服务目标。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④服务重点。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大对学校建设一流专业的服务支持力度,注重提供面向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需求的全方位信息服务。

2.2特性

根据“优质校”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具有以下三个特性:⑴用户的专业性和多元性。①专业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他们在学习目标、教学模式和科研方向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对资源、服务的需求和利用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性特征。②多元性。多元性是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用户不再仅限于校内,而是延伸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合作对象,已成为纵横交错的多元化用户群体。⑵资源的职业性和多样性。①职业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应过于追求学科及内容的全覆盖,而是需要集中反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行业领域的资源需求。②多样性。多样性是指为了满足多元性用户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需广泛甄选与收藏行业标准、职业规范、科研成果、实践指导、考级考证等相关文献资源,并根据需要挖掘隐性知识、开发特色资源,体现资源的丰富与多样性。⑶服务的协作性和实践性。①协作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转变馆员单打独斗的服务模式,对内应组建基于功能化协作的专业馆员队伍,对外需与相关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数据库商和书商等建立协同式的合作关系,形成以专业馆员为主的多方协作服务模式。②实践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实践,其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仅提供馆内服务,更要走进实训基地、工厂、车间、产业园区等生产一线,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3“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策略

曹国凤:“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策略

3.1建立契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馆藏体系

资源是服务的基石,建立契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馆藏体系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3]。在“优质校”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会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宗旨,更加彰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实现服务资源的转型与升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体系构建应以院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充分考虑院校专业结构、学科设置、行业背景、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馆藏资源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4]。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和专业特色,应注重凸显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首先,高职院校图书馆既要收藏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行业报告等文献,也要主动参与院校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加大对特色、重点专业和新开设专业文献资源的收藏力度,还要抓住师生实训实习的关键环节,全面收集岗位规范、实训指导、操作规程等实践性文献。高职院校图书馆还要加大对专业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力度。例如,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的“眼视光工程”专业特色资源库、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清远排瑶文化数据库”、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家具专题库”“智能家电库”等,都是各图书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学校专业优势建设的特色资源库。其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利用校企合作的大好时机,实现图书馆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不仅能够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还能够发挥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信息专业素养方面的优势,联合打造对接企业和产业属性的行业知识库,实现资源建设效益的最大化[5]。

3.2提升满足多元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服务[6]。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的集聚地,其基于用户需求的服务主要包括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有学校师生和校外相关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等多元化用户。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些用户对文献资源和专业技术信息有着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只有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水平,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首先,图书馆在面向学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一是可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特点,从学习环境设计、资源体系建设、服务产品层次等方面考虑创特、创新,以营造激励用户进行学习、发现知识的人性化服务氛围。二是从实施专业馆员制度、开展嵌入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服务等方面考虑服务品质的提升。专业馆员应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跟踪教学科研进展情况,主动为他们提供或组织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而满足用户教学科研的个性化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实训、实习,致使他们在利用图书馆时因时空障碍而受到制约。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依托目前较为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查阅所需资料[7]。最后,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在向企业等社会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通过在馆内设置“企业信息员”“行业馆员”等岗位,深入工厂、企业园区等场所,为用户提供相关产品、行业竞争信息、专利文献、政策环境信息等,还可以为他们远程提供代查代检、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等服务。

3.3推进面向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服务升级

随着“优质校”建设热潮的不断掀起,高水平专业建设也成了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主体任务。它不仅是高职院校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深化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素质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它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的整体水平。高水平专业已是“优质校”建设的核心竞争要素,基于此,作为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理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服务特征与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在资源建设方面是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但其共性化、粗放型的传统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必须围绕学校专业建设开展专业化信息服务。专业化信息服务是指按照学校的专业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规律来组织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人力,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一种方式[8]。专业化信息服务是以专业用户(教师与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共享空间(IC)为依托,以专业馆员面向用户服务为基本模式,以协作式、互动式服务为手段,以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为目标,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从粗放型的、共性化的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发展,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9]。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优先选择学校某些重点或特色专业为空间嵌入对象,按专业建设目标和用户需求进行空间建设,最终形成面向该专业的功能性服务空间,由专业馆员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针对该校的重点专业广告学打造了具有广告特质的广告信息空间,为广告学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设计环境;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面向该校的艺术设计特色专业构建了具有学习、设计、研修、交流等功能的艺术专题共享空间,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功能性服务平台。

3.4建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馆员队伍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及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日益重视,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用户需求和获取信息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以应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普通高校圖书馆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还要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员的行业信息服务经验与技能。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力资源,才能持续高效地建设和发展图书馆事业。所以,高职院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的第一资源进行建设,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战略位置[10]。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打破条件制约,多方吸纳人才。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好中长期的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并向学校或职能部门争取更多的自主用人权,秉持公开、公正原则,立足馆情和工作实际,敢于打破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限制,面向全社会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图书馆馆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培训、进修是提升现有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引领馆员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的意识,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11]。

4结语

在“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

院校图书馆必须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立足院校办学目标和特点,深刻认识“优质校”建设工程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提高为“优质校”建设工程服务的能力与自觉性,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独特定位和鲜明特色,主动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为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君庆.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方位与建设重点[J].职教论坛,2018(1):17-19.

[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3-4.

[3]赵丽琴.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殊使命和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54-56.

[4]黄幼菲.高职院校图书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理念与发展策略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4(8):76-79.

[5]王晓麟.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4(10):128-133.

[6]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馆,2009(1):82-83.

[7]张会田.基于案例的数字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77-81.

[8]郭向勇,施蓓,唐艳,等.学科馆员制度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21-125.

[9]张彦静.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专题阅览室”建设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9):86-90.

[10]李金秀.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2):53-58.

[11]李金秀.广东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45.

(编校:马怀云)

作者:曹国凤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典型案例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从实践角度出发,选择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典型案例,从办学背景、政策支持、治理结构、产权结构、薪酬分配、资源整合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上级文件不明确、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多方合力共同推进、灵活实现混合办学、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混合所有制办学  典型案例

[作者简介]陈方晔(1965- ),男,湖北新洲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张颖(1979-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刘艳平(1963- ),女,湖北天门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轨道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2018年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交通类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交教研1601-11)、2018年湖北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课题“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项目编号:HBZJ2018025)和2016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518)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重大决策,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此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提出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从上述文件的规定来看,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国家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有力武器,是顺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时之举。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始于2014年,经过近几年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从理论上探讨混合所有制办学概念、办学意义、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例如,陈丽婷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中探讨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姜庆伟和黎炜在《公办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思考》中分析了公办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面临的困难;郭光亮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向:困境与出路》中剖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瓶颈问题, 提出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优化模式与操作路径。据此,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对比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典型案例,总结归纳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

(一)混合所有制

所有制通常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按照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性质来划分,所有制可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集体、国家或全民所有,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它突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单一的公有制,转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混合所有制经济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形式,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还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等经济形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

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形式,通常由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收入来源为财政拨款和学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以公办高职院校为主体,国有、私营等企业以资金、技术等资本投入形成股份的一种联合办学形式。目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一般形式有合作制办学、股份制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制办学是高职院校与合作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出资办学,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股份制办学是把股份制这种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用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高职院校和出资方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产权多元化,收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中外合作辦学是由我国职业院校与其他国家(地区)资本混合,按合作契约行使各自的权利与职责,按出资比例分取收益和承担风险。开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目的是为打破政府单一办学模式,解决公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激发公办高职院校的活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较快较好地发展。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一)案例选择

综合我国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主要有两种层面的混合,即“大混合”和“小混合”。“大混合”是高校法人层面的混合,即高职院校的创办主体为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私有资本、外资三种资本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是整个学校层面的体制混合。“小混合”是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法人层面的混合,即依托具体项目,企业投入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是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与企业以所依托项目开展的合作办学。

在我国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大混合”的典型代表,该校的成功实践对当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成立的“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属于典型的“小混合”。据此,本文选择“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两个典型案例,从办学背景、政策支持、治理结构、产权结构、薪酬分配、资源整合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案例比较

1.办学背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199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一所中新合作公办股份制职业技术学院,园区管委会以年度事业经费拨款、基建投入折算“股份”,占97.5%;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持股份占2.5%。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是2014年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共同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学院,共设有三个专业: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2.政策支持。2016年,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省政府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差别化政策体系,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各地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收减免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扶持。对营利性民办学校,可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优先保障供地等方式给予支持。”从以上江苏省出台的政策来看,江苏省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民办学校办学,但是对于如何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没有明确说明。

2014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提出“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规范、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支持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民办职业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力”,从制度层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对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而言,如何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没有在文件中明确提到,仅指明了在民办职业教育中社会力量该如何参与办学。

对比江苏省和黑龙江省出台的政策,两者都仅仅是放开了社会力量参与民办院校办学,或是鼓励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没有出台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势必导致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具体实施实效不明显,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3.治理结构。苏州工业园區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高等学校发展规律,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四权分离”的内部治理结构,将“举办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等权能分离开来。其中,股东会主要负责学院投资和重大建设;董事会重在进行学院运行管理决策;校长独立负责教育教学及行政事务;监事会为学院规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校企双方签订了校企共建协议,企业方派驻专职的项目经理与管理团队进驻学院,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了基地管理组织架构,“共同出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共用”,共同培养服务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ICT行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了企业与学院共融共建。

4.产权结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产权结构经过多次股权交易和变更,历经公办股份制、民营化和股权混合化多个阶段。目前,学院中的国有股份占比不到3%,民间资本所占股超过90%。学院性质属于公办高职院校还是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争议。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建设总投入1300余万元,其中,学院配套投入占52.7%,中兴通讯公司出资占46.3%,形成了共建共管的混合办学体制。

5.薪酬分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收入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其他补助构成。此外,特殊人员享受特殊津贴。同时,学校采用期权激励方案,发行职工内部股,将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结合,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由学院与企业分别选派教师进行教学,“混编教师团队”,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教职工主要收入来源于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其他补助。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整体薪酬标准来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的薪酬高于学校基本薪酬标准,但是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激励效果仍不够理想。

6.资源整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政企校三方资源融合,获得了政策、经费、专业等支持,促进了学院发展。董事单位对学院发展起着参政议政的职能,并参与到学院专业建设、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环节,极大地推进了学院“企业+学院”双主体人才培养。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的企业方派驻专职的项目经理与管理团队进驻学院,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了基地管理组织架构,打破了以往的单一办学体制,缓解了办学经费不足、实训资源短缺、师资队伍紧缺等问题,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办学体制,创新了职业教育模式。但是,校企双方利益的不一致性,限制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校方需要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而企业则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案例启示

通过对“大混合”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小混合”的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诸多问题。

1.上级文件不明确。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一些高职院校还入选了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单位,但是国家层面对如何开展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无论是“大混合”还是“小混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公办高职院校不是不想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开展,同时,追责机制又让很多高职院校望而却步。

2.治理结构不完善。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高校党委为高校最高权力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显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办学模式,往往在行政权力制约下,法人权力难以行使,出资者(股东)的利益难以保障。

3.产权结构不合理。“大混合”的高职院校股权相对分散,而“小混合”的高职院校股权相对集中。一些“大混合”的高职院校的民间注入资本来源广泛,非国有资本股本占比偏高,有的甚至超过90%,对于学校性质属于公办还是民办的界定模糊。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初衷是以公办职业院校为主体,这种“大混合”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存在争议。

4.激励机制不健全。采取“股权激励”能起到激励教职工的效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采用“股权激励”,也没有开展二次分配,教职工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5.资源整合不充分。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的是资源整合,但无论是“大混合”,还是“小混合”,都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民间资本的逐利性,使“大混合”的高职院校发展容易步入商业化,弱化公益性。学校与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导致“小混合”的高职院校在资源整合上往往停留在校企合作层面,离深入融合还有一段距离,资源整合难以达到最优,甚至双方已经貌合神离。

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合力共同推进

1.政府部门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关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制定税收优惠、公共财政支持、举办者退出机制等配套制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混合所有制办学,做到既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效用,又能让社会资本适时退出。

2.高职院校分阶段逐步推进。在国家政策不明朗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以分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高职院校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国有资产部分不参与;第二阶段,高职院校以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租赁等方式入股;第三阶段,高职院校以无形资产、国有资产、招生学费等入股。

3.企业经风险评估后全力支持。国家鼓励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但混合所有制办学具体政策不明确,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有风险。企业方对合作项目采取风险评估后,与学校合作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混的内容应以低风险投入为主,如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室、购买仪器设备、接受学生对口实习、接受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等。

(二)灵活实现混合办学

1.以“小混合”为主攻方向。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关键点是抓住“小混合”。在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广泛开展试点,建立多个“小混合”,积累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再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在运行机制上,可考虑创新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共建共管,给予办学主体更多的自主权;在人事管理上,可参照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的人事制度。

2.以“混合”特征为突破口。目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阻力主要来自利益分配、国有资产流失等。学校和企业间建立混合所有制,“混合”的内容应尽可能绕开这些瓶颈问题。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可在以下方面開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学校和企业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贴近市场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共同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提供支撑,使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也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育人,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一方面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外承接业务而获取收益。

(三)不断完善内部治理

1.股权构成分步形成。在国家鼓励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大环境下,对高职院校而言,在努力实践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应始终强调国有资本的参与度,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投入主要以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入股,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不参与股份构成,计划内的学费收入不参与分配。在国家制定出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性意见后,高职院校应依据国家政策,联合合作方,再对国有固定资产如何作价入股、学生学费定价和收入如何分配等方面做深度合作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新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新型治理结构。借鉴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可以建立由党委会领导、董事会监督、校长负责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既适度分离,又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障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全面推进和持续健康发展。

3.明晰双方产权责任。在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中,要重视学校产权的界定工作,以法律形式明确办学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责任,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体制和机制。总之,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积极性,保护社会资本的初始投入。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高职院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出台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政策,逐渐下放管理权,明确利益分配、责任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激励参与主体有效合作,对在办学中积极发挥作用的企业给予肯定和政策支持,对高职院校给予增加办学经费等奖励。

2.学校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高职院校在法律允许和不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参考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探索持股机制,并在原有分配制度上寻求突破,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从混合所有制办学收益中提取奖励性绩效,提高参与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校企共建考核评价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参与者往往既有学校教职员工,又有企业员工,在人事管理上存在困难。为有效发挥各方力量,需站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角度,重新定义参与者的身份,明确参与者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参与者努力提升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在阐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涵的基础之上,从“大混合”和“小混合”角度选择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两所学校为典型案例,从办学背景、政策支持、治理结构、产权结构、薪酬分配、资源整合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从多方合力共同推进、灵活实现混合办学、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促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对策建议。本文对推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笔者通过研究也发现,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参与的主体多,涉及的问题也多,如法律、经济、管理等诸多问题,本文只是揭开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冰山一角,更多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献]

[1]高树平,覃章权.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特征及实现形式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2]霍艳杰,曹娅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5).

[3]陈丽婷.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

[4]姜庆伟,黎炜.公办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

[5]郭光亮.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向:困境与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

[6]张红霞.办学质量提升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制度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6).

[7]林金辉.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

作者:陈方晔 张颖 刘艳平

上一篇:同宗小调歌词研究论文下一篇:男装企业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