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善意原则论文

2022-04-16

摘要: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法上要求投保人和保险人履行的一项重要义务,双方能否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直接关系到各自的利益,进而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文章对保险合同签定时如实告知义务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即要强调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也要重视保险人如实告知的观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险合同善意原则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险合同善意原则论文 篇1: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之判定

[摘 要]在司法实践中,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多被判定为无效,对保险商事交易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从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基本问题出发,分析了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常被认定为无效的主要原因,通过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履行标准和法院进行效力判定界限的确定,表明在进行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时,应兼顾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把握好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的度。

[关键词]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效力判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保险消费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效力问题经常成为保险纠纷案件争议的焦点。一方面,若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进行规制,将会侵害投保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因为投保人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公众对于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总是怀有不同程度的反感心理。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在判断它的效力时,兼顾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一、基本问题

(一)免责条款的含义及分类

关于免责条款,不同学者有不同表述: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其未来的责任的条款。①任何旨在限制、免除或修改产生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义务或救济手段的条款,均被称为免责条款。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合同双方当事人享有越来越多的合同自由,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事先约定,当出现某种情况时,免除或者限制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责任,这种在特定情况下免除或限制当事人责任的约定,就是免责条款。

基于不同的目的,免责条款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限制责任条款,即将当事人的法律责任限制在某种范围内的条款,例如在合同中规定,卖方的赔偿责任不超过货款的总额;二是免除责任条款,即将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全部免除的条款,例如在商店内标明“货物出门,概不退换”。③

(二)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指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为了避免自己过于宽泛或者无限度地承担保险责任而订立的免除或减轻保险人依该合同应负之义务,而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义务或限制投保人、被保险人依据该合同所享有的权利的条款。④

一般来说,保险合同是由保险人事先拟定的、为了重复使用的、不与投保人进行协商的格式合同。但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并非都是格式条款。格式条款具有以下特征:文本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提供;条款具有重复使用性;内容具有不可协商性。因此,保险合同当中的免责条款并非一定都是格式条款,若免责条款经过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即与标准条款不同,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则该免责条款不是格式条款。保险法司法实践中,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进行效力判定和对条款内容进行解释时,依据系争免责条款是否为格式条款的不同,应进行区别对待。⑤

二、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无效

没有任何一类合同比保险合同含有更多的责任免除条款。⑥由于保险人处于强势地位,保险法实践中强化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保护,当涉及到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时,经常一味地使之无效。

(一)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未满足订入条件

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是其生效的前提,在实践中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依据的理由之一就是免责条款并未按规定订入保险合同。

在保险合同中订入免责条款须满足如下条件:在要约阶段,免责条款的制定者——保险人首先应当提请投保人注意。此外,保险人还应提供给投保人了解免责条款的合理机会。在承诺阶段,只有投保人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同意将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并且在合同文件上签字确认,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才算完成了保险合同的订立。⑦

如果未满足以上免责条款订入保险合同的条件,免责条款根本就不是保险合同条款,也就无需讨论其效力问题。

(二)保险人未履行提示与明确说明义务

依据我国《保险法》第17条的规定,保险人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免责条款不产生效力。关于“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提示”较为容易判断,比如用加大加粗的字体表示免责条款,关键在于“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标准。

保险人履行明确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主观说与客观说,这种分类方式是学界通说。⑧主观说以保险人的理解为准,只要保险人在订约时认为其已经将合同条款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作了适当的解释,就可以认为是履行了说明义务。客观说以相对人的理解为准,只有相对人真正明白了免责条款的内容及涵义,保险人才算是履行了说明义务。

多数学者及我国相关实践都采用客观说,标准过于严厉,保险人很难证明自己履行了该义务,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审判结果多为保险合同当中系争的免责条款无效。

(三)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司法判定

社会公众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存在强烈的敌意。法院在司法裁判的过程中基于对弱者的同情及顺应民意,常常以各种理由使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归于无效。

法院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依据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保险法》第17条、第19条和第30条的规定;第二,抽象的法律原则,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善意原则等。实际上《保险法》第17条、19条和第30条已经成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对抗保险人的三大法宝,是司法实践中保险人败诉的主要原因。⑨再加上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基本法律原则作为辅助手段,实践中只要投保人、被保险人主张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胜诉的几率很大。

司法审判的偏向性加上保险人举证责任负担过重,成为了实践中系争的保险合同免责条款趋于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把握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的度

保险合同作为商事合同有其特殊性,在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效力进行判定时,应充分考虑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确保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能够趋于平衡,不能一味地加重保险人的责任,更不能过于频繁地使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

(一)关于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

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征,保险人对其提供的免责条款应该主动说明,并对其是否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负有举证责任。掌握、留存有力的证据对保险人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因此不应该苛求保险人证明合同相对人在实质上充分理解了免责条款的内容和涵义。

关于保险人如何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及保留有力的证据,有学者提供以下建议:第一,订约时或者订约前将免责条款提交给投保人,条款的语言表达力求简单化和通俗化。第二,保险人明确说明了免责条款之后,由投保人签字确认,免责条款要具有显著性,并随附“已理解认可该条款”和“未理解认可该条款”的标注,投保人在签署保单的同时签名确认。第三,要求投保人出具单独的声明,确认保险人履行了明确说明的义务。⑩

保险人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和正当程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并留下了合理的证据证明其明确说明的情况,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再以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为由主张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

(二)人民法院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的界限

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除了依据强行性或禁止性的法律规定来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无效之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判断保险人告知投保人免责条款的方式是否合理、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等民法的基本原则。{11}

由于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保险人提示和明确说明免责条款并没有错,但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同时也具有频繁设定性,不加限定地要求保险人对所有免责条款都予以详细明确的说明,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加重了保险人的义务,也与保险法作为商事法律注重效率的基本原则不符。

因此,法院在判定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的时候,应注意其界限,不能一味地倾斜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保险形式分散危险已经成为一般大众的常识,现代公众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法院应注重维护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之间实质的公平正义,使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以促进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订入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险合同中存在免责条款,实际上是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之间权利义务达成对等的体现。我国《保险法》关于免责条款的规定完全是借鉴《合同法》,而《合同法》对格式合同免责条款的规定,针对的是消费合同,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强调保护免责条款接受方的定势。保险合同与消费合同不同,保险合同是典型的商事合同,若以相同或相似的法律规定同等对待保险合同和消费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必然会造成对作为接受格式合同免责条款一方的商人的过度保护,而使得提供格式合同免责条款一方的商人遭受不合理的损失,进而阻碍交易的正常发生。{12}因此,在保险合同纠纷中,判定免责条款效力时更应注重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兼顾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准确地把握好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效力判定的度。

[注释]

①杨立新:《疑难经济纠纷司法对策(第一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②王传丽:《标准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载《法学评论》1988,(1)。

③资料来源:http://www.fabao365.com/hetongjiufen/48197,访问日期为2013年6月6日。

④王晓琼:《论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效力问题》,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23期。

⑤《保险法》中对免责条款的规定都是以该免责条款是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为前提的,如第17条、第19条的规定。另外《保险法》第30条当中所规定的“当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方法也只适用于格式条款。

⑥E R Hardy Ivamy.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Law. Butterworthe Insurance Library(M),1986:378.

⑦参见张庆东:《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11期。

⑧参见于海纯:《保险人说明义务程度标准研究》,载《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⑨参见稂文仲:《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理解与法律适用》,载《保险研究》2010年第11期。

⑩参见唐细宗:《格式合同的规制及免责条款效力认定初探——兼评现行<保险法>对保险格式合同条款的规制》,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7期;龚贻生、朱铭来、吕岩:《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和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保险法>第17条和第19条的理解和适用》,载《保险研究》2011年第9期。

{11}参见顾芳芳:《论格式合同免责条款的司法规制》,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24期。

{12}参见张待水:《试论格式合同的免责条款》,载《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依宁,女,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依宁

保险合同善意原则论文 篇2:

试论保险合同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

摘 要: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法上要求投保人和保险人履行的一项重要义务,双方能否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直接关系到各自的利益,进而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文章对保险合同签定时如实告知义务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即要强调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也要重视保险人如实告知的观点。

关键词:保险法 保险合同 投保人 保险人 最大诚信 如实告知义务

保险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活动必须坚持最大诚信原则,即要求保险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保险合同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最大化的诚实守信,而如实告知则是最大诚信原则的主要内容之一。

现代保险合同及有关法律规定如实告知义务是对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共同约束,双方必须遵守。

1如实告知义务的概念和特点

最大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保险合同双方应当将那些足以影响缔结合同关系决定的重要事实情况,如实地告知对方,以保证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建立在真实的意思表达基础上。在保险法上,这称为“如实告知义务”。

如实告知是各国保险合同法的一个重要规则,也是保险合同中的基本行为规范。与一般的合同义务比较,如实告知义务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保险合同中特有的民事义务类型。一般合同中也有欺诈和错误陈述等有关告知的问题,但其只是基于一般的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的效力一般没有必然关系。而如实告知义务是基于一种最大程度的善意和诚信要求,它构成一个保险合同有效成立的基础。所谓保险法上的最大诚信原则,其主要体现就是如实告知义务。第二,它是一种法定义务。鉴于事实告知对于保险关系的决定性意义,保险立法一般都对告知义务作明确规定,使之成为一种当事人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第三,它本质上是一种前合同义务。如实告知主要发生在合同订立时,从合同法理论上讲,应当属于前合同义务。第四,它是一种不真正义务。如实告知是基于最大诚信原则的一种附随义务,当事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时,相对方无法强制其实际履行,一般也不得请求损害赔偿,而只能解除合同或免于承担保险责任,违反方只是承担权利减损或利益丧失的不利后果。因此,法理上告知义务属于不真正义务,对当事人形成一种非利益的法律约束。

如实告知义务最早源于海上保险。如实告知义务产生之初,侧重于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要求,而且主要指投保阶段的告知。在保险业和保险法发展进程中保险人一方的诚信义务即如实告知义务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2我国《保险法》对如实告知义务的相关规定

我国《保险法》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十七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第十八条: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3如实告知的范围、内容和形式

《保险法》对告知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都作出了规定,具体如下:

3.1 告知的范围和内容

投保人告知的范围、内容是指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和确定费率的重要事实。具体合同各有不同,如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均是重要事实,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的价值、品质、风险状况等就是重要事实。所以重要事实的认定是投保人告知范围的关键。

保险人告知范围、内容有两方面:(1)在保险合同订立时要主动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条款内容,对于免责条款还要进行明确说明。(2)保险合同约定的条件满足后或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按合同约定如实履行给付或赔偿义务。

3.2 告知的形式

国际上通常有两种,一是无限告知,即法律或保险人对告知内容没有明确规定,投保人须主动将保险标的的状况及有关重要事实如实告知保险人;而是询问告知,又称主观告知,即投保人只对保险人询问的问题如实告知,对询问以外的问题无需告知。

我国执行的是询问告知。在保险实务中,一般保险人将需投保人告知的内容列在投保单上,要求投保人如实填写,也就是说投保人的告知范围是保险人的询问范围。同时,保险人将免责条款放在显著位置,提醒投保人注意,投保人阅读后同意签字。

4保险实务中如实告知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保险实务中,保险合同纠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双方对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和保险人的“明確说明”义务的争论上。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最大诚信”的原则贯穿于保险合同的始终,但实际中,在缔结、履行保险合同过程中,投保人、保险人最缺乏的就是“诚信”。

一方面投保人缺乏诚信,不愿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在人身保险中,有相当一部分投保人、被保险人往往是患病以后才意识到参加保险的重要性,于是投保,但在投保申请书上并未如实写明病史,出险后,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既往病史而拒赔。

另一方面,保险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保险代理人良莠不齐,保险人为多发展客户,不情愿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保险代理人只说明对投保人有利的内容和解释,不利的不说或轻描淡写的进行解释,不能让客户正确认识和知晓合同内容,从而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现象普遍存在。保险合同条款语言不通俗易懂,内容复杂,投保人、被保险人理解合同均有一定困难,保险合同格式条款安排不合理、不完善,容易误导投保人。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保险纠纷诉讼诉不断增加。

5如实告知义务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共同的义务,现代保险实务中应加强对保险人如实告知的重视

如实告知义务源于海上保险,系统的论述和制度化始于英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告知义务只适用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方,且在告知范围、重要事实的认定、未进行告知的后果等方面都侧重体现了对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应当说,在保险业初期,这种严格的规则适用对防范道德风险、保证保险行业的生存发展是必要的。但随着保险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风险管理和科技的进步,这种只对投保人如此严格的要求告知义务就逐渐显得有失公平。另外,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相对于有着专业技术和庞大规模的保险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前者受到后者不公平对待的危险已经大于前者不履行如实告知的风险,在个人保险领域尤其如此。

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格式化和标准化,如同保险人对承保的保险标的不了解,需要投保人如实告知一样,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同样对保险人提供的保险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了解,需要保险人如实告知。

从以上方面讲,告知义务规则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变革。

首先应强调,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法理基础是保险的最大诚实信用原则,而最大诚实信用是对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共同要求,不应有不对等的区别对待,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都有义务遵守,所以,保险人遵守诚信原则的主要体现也是如实告知义务,即如实告知义务是对等的、公平的,同样重要的。

其次,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如实告知是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不得以合同条款的方式予以限制或免除,保险人的告知义务不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询问为必要条件,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保险人都应主动地对投保人说明其所提供销售的保险条款的内容。此外,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不仅需要提示,还需要明确说明,否则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没有约束力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新型保险产品不断推出,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也不断增加,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强调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的如实告知义务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法律、保险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春彦,李之彦著.保险法告知义务及其法律规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 崔建远著.合同法原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3] 樊启荣主编.保险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4] 贾有士主编.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邹海林.贾林青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作者:王晓华

保险合同善意原则论文 篇3:

复保险欺诈法律规制

摘要:笔者认为复保险欺诈区别于善意复保险之处在于投保人于保险合同订立之际,意图谋取不当利益,或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知悉复保险的存在而不为通知,或故意为虚假通知。对于复保险欺诈的法律规制,认为应将复保险欺诈作为保险合同法定无效的原因,对严重的复保险欺诈应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赋予保险人司法协助请求权,建立反保险欺诈信息中心。

关键词:复保险;通知;欺诈;法律规制

损失填补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复保险制度是保险的一项基本制度,复保险(double insurance)又称重复保险,是相对于单保险(simple ilrlsurance)而言的,通常是指投保人以同一标的、同一利益、同一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我国《保险法》对复保险规定得极为简单,造成实践中对复保险法律规制的空白,本文仅就复保险制度进行一些研究,以期对保险人规避复保险欺诈和保险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一、复保险的分析

何为复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狭义论认为,所谓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两个以上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且各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的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的行为。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的立法均采纳了这种观点;广义论认为,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份保险合同的行为均成为复保险,而各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总和是否超出保险标的的价值则在所不问。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可以看出,我国在立法上采纳了广义论,《意大利民法典》、《澳门商法典》同样也采纳了广义论。笔者倒赞成狭义论,尽管我国《保险法》采纳了广义论,但是《海商法》第225条则采纳了狭义论,该条规定:“被保险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就同一保险事故向几个保险人重复订立合同,而使该保险标的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保险人可以向任何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受损价值。各保险人按照其承保的保险金额同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任何一个保险人支付的赔偿金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有权向未按照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支付赔偿金额的保险人追偿。”《保险法》所规定的复保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重复投保未必就是复保险,各保险合同之保险金额总额未超过保险标的之价值,则并没有引发保险道德危险之顾虑和获取非法利益的可能性,在未超过保险标的价值的情况下,投保人向数个保险人投保,既可以分散风险,又可以增加安全保障,恰恰符合保险的基本理念。法律没有必要加以限制。另外,若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向数个保险人投保,虽保险金额总额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但是保险期间没有重合或交叉亦不构成复保险。上述两种情况就构成保险合同并存,除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仅就其所承保之危险承担比例分担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保险的目的在于填补实际损失,而损失的数额须待损失实际发生时方能确定。因此.复保险构成的时间标准应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为准,与保险合同订立的时间无关。笔者认为,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基于同一保险利益,就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数个合同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且其保险期间发生重合或交叉的保险。

二、复保险的通知

保险的目的在于将危险社会化,填补损失,复保险的存在就使得被保险人获得较实际损失更多的保险金成为可能,为了规避复保险的弊端,各国保险立法均规定投保人应将复保险的事实通知各保险人,以免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各保险人所给付的保险金总和超过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但是各国立法对于通知内容的规定则不大相同。德国《保险契约法》第58条第2款规定,通知中应标明与其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并告知保险金额。《韩国商法》第672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应当向各保险人通知各个保险合同的内容。《澳门商法典》第1002条第1款则规定,投保人应将已有其他保险合同一事通知各保险人。大多只规定将已经与其他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一事告知即可。笔者认为这样的立法规定根本无法防范复保险欺诈,重复投保未必是复保险,在保险人对于投保人的投保具体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根本就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复保险,无法确定赔付比例,更遑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因此,韩国的立法例是比较可取的。我国《保险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内容比较简略,我国立法习惯于规定得较为原则,具体内容的扩展交由法律解释去完成,学者们一般认为投保人履行复保险的通知义务时,应当将复保险合同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包括保险人的名称和住所、保险标的、保险价值、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责任范围、保险期间、保险金的给付等。

至于投保人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在各国保险立法及我国《保险法》中均没有规定,可以推论投保人只要口头通知即可,当然,如果保险人与投保人在保险合同中就复保险的通知约定了特定的通知方式,则从其约定。按照《保险法》的规定,复保险的通知对投保人来说是项法定义务,因此,无须保险人询问,投保人应主动将复保险事项进行通知,不能以保险人未询问作为免责理由。也有学者认为,保险人已经知道或者在通常的业务活动中应当知道的复保险、经保险人申明不需告知的复保险以及投保人按照默示或者明示担保条款不需告知的复保险,投保人不必通知保险人。

三、复保险欺诈的分析

在法律上,欺诈是一种故意而为的行为,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应对其欺诈行为及行为的结果持故意的心理态度,因此,对于复保险欺诈的认定而言,区分善意的复保险和恶意的复保险就十分必要。

所谓善意的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因估计错误,或者因保险标的价格的下跌,使得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或缔约之后方知晓存在复保险,且立即向各保险人通知复保险的有关情况。也就是说投保人对于复保险的存在在主观上是持过失的心理态度(估计错误),或者因意外事件(保险标的价格下跌)而造成复保险的存在。在善意的复保险中,投保人可能纯粹是出于多一份安全保障的考虑,而非意图谋利;另外,如果出现保险人破产或偿付能力下降之情事,善意的复保险的存在就使得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减少或避免因保险人的财力不足所造成的风险,达到填补损失的目的,从而增强保险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安全保障,完全符合保险的基本原则,应当承认善意的复保险的法律效力。

在承认善意的复保险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对于善意的复

保险的处理,各国立法有三种模式:(1)以日本为代表的优先赔偿主义,将善意的复保险分为同时复保险和异时复保险,对同时复保险,各保险人依各自所承保的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来确定应支付的保险金,各保险人之间不存在连带责任;对异时复保险,则按保险合同成立的先后顺序,依次负担保险金,后保险人只对不足部分承担填补损失的责任,因此后保险人的保险责任因前保险人的赔付而减轻,这对各保险人之间责任的承担有失公平,再者,如果前保险人破产或丧失清偿能力,则对被保险人不利,填补损失的目的可能会落空。(2)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比例分担主义,不管各保险合同是同时成立抑或异时成立,各保险人仅依其所承保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分担赔偿责任。(3)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连带赔偿主义,不问各保险合同成立时间的先后,均属有效,各保险人在其保险金额限度内,负连带责任,保险人于给付保险金后,就各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得向其他保险人行使求偿权。我国《保险法》第41条第2款规定:“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也即我国立法对善意的复保险采取比例分担处理模式。

所谓恶意的复保险,是指投保人于保险合同订立之际,意图谋取不当得利,或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知悉复保险的存在而不为通知.或故意为虚假通知。在恶意的复保险中,行为人对于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持故意的心理态度的,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下故意订立数个保险合同,或者违反复保险通知义务不通知或虚假通知。只有恶意的复保险才能构成复保险欺诈。恶意的复保险存在着道德危害,即“因保险而引起之‘幸灾乐祸’的心理,即有保险契约上之利益者或被保险者,在其内心深处所潜伏期望危险发生或扩大之私愿。”与保险制度中“无损失无保险”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各国法律对恶意的复保险均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德国《保险契约法》第59条第3款规定,投保人意图借由复保险的订立而获取财产上的不法利益者,以该意图而订立的保险契约无效。《意大利民法典》第1910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保险人对发出通知有恶意懈怠,诸保险人不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我国《保险法》并没有区分善意的复保险与恶意的复保险,可以考虑修改《保险法》第41条,在明确善意的复保险的法律效力的前提下,否定恶意的复保险的法律效力,同时强化复保险的通知义务,改变目前保险立法中复保险通知义务可有可无的状态。

四、恶意复保险的法律规制

《保险法》第41条第1款规定了投保人的复保险通知义务,但是《保险法》并没有规定投保人违反复保险通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在法律上造成了投保人履行该义务与否法律后果一样的不合理状态,不履行通知义务,保险人有可能还不知道复保险的存在,行为人就有可能获取不正当利益,那么投保人为什么要履行通知义务呢?强化对复保险通知义务的规范也就成为恶意复保险法律规制的关键。

在《保险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提出可以适用或准用《保险法》第17条的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如果投保人违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可以依照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处理,保险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或者不承担保险责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复保险的理论基础与《保险法》第17条规定的告知的理论基础是不一样的,复保险的理论基础在于损失补偿原则,当保险事故发生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遭受损失时,保险人必须在责任范围内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所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补偿;至于告知的理论基础,一般认为在于最大诚实信用原则。理论基础不同的两种制度是无法混同的。复保险的立法宗旨在于防止超额保险、制止不当得利,防范投保人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向两个以上保险人投保,从而达到超额保险的意图。告知的立法宗旨在于确定和控制保险危险的程度,以便于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及应收取多少保险费,正如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18条第2款规定之:“所有影响一个谨慎的保险人确定保险费或决定是否承担某项风险的情况均为重要事实。”因此缺乏参照适用的基础。

对于恶意复保险的法律规则制,笔者认为可以从立法完善和实践法律制度的设定及运用两个方面来展开。

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7条规定,投保人故意不为复保险通知或意图不当得利而为复保险的,其合同无效;第64条规定,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则赋予保险人合同解除权。可以看出,投保人违反复保险通知义务,保险合同法定无效;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保险合同的有效与否由保险人决定。在我国《保险法》中之所以没有规定投保人违反通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即在于《保险法》没有区分善意的复保险与恶意的复保险,对于善意的复保险可以按照《保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由各保险人按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对于恶意的复保险则无法这样处理。由于立法的疏漏,使得保险人对于恶意的复保险没有更好的法律对策,建议修改《保险法》,根据投保人的主观心态,明确区分善意的复保险和恶意的复保险,对于恶意的复保险,规定其所订立的保险合同无效;并且将复保险的通知义务作为强行规范,违反该义务将导致保险合同的无效。

对于严重的恶意复保险行为可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198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保险法律、法规,采取虚构、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从《刑法》第198条规定的几种保险诈骗犯罪行为来看,涉及财产保险诈骗的有:(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4)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严重的恶意复保险欺诈行为其实在刑法上就属于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在理论界一般认为,虚构保险标的是指行为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对象而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之所以认为恶意复保险欺诈行为其实就属于虚构保险标的的原因在于,在超标的金额重复保险的情况下,虽然保险标的是存在的,但是对于超出标的价值的那一部分却是虚构的。如果我们将理论界一般理解的虚构保险标的认为是事实上的虚构保险标的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恶意的复保险属于法律上的虚构保险标的。因此对于严重的恶意复保险欺诈行为可以

依《刑法》第198条的规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在实践中,保险人对于恶意的复保险只能采取拒绝赔付的消极手段。在复保险欺诈的查证方面,保险人并不具备法律上的侦查权,也并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一些强制手段,当然了,保险人也没有必要建立自己专门的侦查机构,成本太高了,同时也会造成国家侦查权的滥用,因此,公安机关、银行等部门的配合对于复保险欺诈的查证就非常必要了。社会并没有完全认识保险,对保险人的理赔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保险容易、理赔难”已经成为社会定式思维,不否认这种思维的形成有保险人自身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还未完全了解保险,以至于对保险人合法的拒赔也不予理解,社会相关部门和个人对在保险人查证复保险欺诈请求配合时也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使得对复保险欺诈的查证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于无法查证,从某种角度来看助长了复保险欺诈的形成,因此只有保险人和社会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杜绝复保险欺诈现象,否则将会使保险人的经营行为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限制,造成运营成本的加大。然而社会观念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可以通过某种措施加速社会观念的改变,建议修改《保险法》,赋予保险人在查证复保险欺诈时司法协助请求权,公安机关等有关社会部门在法律上有义务对保险人的复保险欺诈查证工作进行协助与配合。在具体操作上,可由保险人向保险业监管部门提出司法协助请求书,由保险业监管部门批准后再交由相关的部门予以协助,从而使得保险人的复保险欺诈查证工作具备法律强制力。

从实践中复保险欺诈的情况来看,社会危害性最大的是那些复保险欺诈累犯,他们的欺诈行为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相对于复保险欺诈初犯来说,其手段更狡猾,行为更隐蔽、更不易被发现,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却是十分相似的,只是被害的保险人不同而已。行为人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原因即在于各保险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一个被害的保险人所掌握的复保险欺诈行为人的复保险欺诈行为信息不能为其他保险人所知悉。另外,在投保人重复投保的情况下,被保险人之所以可因一次保险事故而重复受益,原因也在于保险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因而,在保险人之间建立一个反保险欺诈信息中心,收集相关的复保险欺诈信息,使所有的保险人都能够共享这些信息,对于及时发现复保险欺诈行为,降低复保险欺诈行为的损失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英国保险公会的成员公司、劳合社汽车险承保组织及其他汽车保险人就共同成立了一个反诈骗、反盗窃的赔案登记处,掌握全英国汽车险全损案情报,进行计算分析,分析数据和信息为全体成员所共享。我们可以考虑借鉴这种作法。

作者:臧冬斌

上一篇:证券法的修改研究论文下一篇:化学德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