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形式探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关系的专门法律,它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保险业的特点,做的进一步规定。本文力争从保险合同在订立程式,具体的成立时间,生效时间的确定,发生争议时的处理几个方面,对保险合同与《合同法》中的合同二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险合同形式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保险合同形式探讨论文 篇1:

试论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若干问题

摘 要 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发展,海上预约保险制度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做法。对被保险人来说,可以避免漏保和防止保险费的增加,对保险人来说,可以保障稳定的保险费收入。由于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及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在此类案件的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现就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 预约保险 通知义务 责任期间

一、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成立

预约保险合同的成立,也要经过要约和承诺的过程,即投保和承保。投保是投保人(被保险人)请求和保险人订立预约保险合同的意思表示;承保是保险人同意接受被保险人预约保险要约的行为。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成立与其他海上保险合同成立一样,“被保险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海上保险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后,合同成立”(《海商法》第221条)。预约保险单是否出具或保险费是否缴纳,均不影响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成立。问题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没有订立书面预约保险协议的情况下,如何认定合同的成立?依照我国《保险法》第12条的规定,保险合同为要式合同,应以保险单或书面协议的形式订立。但依照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海上预约保险合同与其他海上保险合同一样,既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均要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协商一致后,合同才能成立。在口头预约保险合同情况下,预约保险单应是海上预约保险合同成立的有效证明。但是否是唯一的证明呢?保险凭证能否作为海上预约保险合同成立的证明呢?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总合同的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成立与否,只能以预约保险单来证明,保险凭证只能证明总合同下的分合同是否成立,对总合同的是否成立没有证明力。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22条也规定,海上保险单是否签发并不影响海上保险合同的成立,保险单只不过是作为诉讼以及海上保险合同可强制执行的依据。“英国法的这一规定,意味着保险单是合同的唯一证据,当事人提出相反的证据不为法院所认可”。我国《海商法》第231条也规定“预约保险合同应由保险人签发预约保险单加以确认”。另一种观点认为,除了预约保险单外,保险凭证对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成立也有证明力。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一)《海商法》第232条的规定,确认了海上预约保险单的证明力的同时,并未排除其他保险凭证的证明力。显然,在保险凭证与预约保险单的内容相抵触或有特别规定时,保险凭证具有最终的合同效力,这是对预约保险合同的变更和补充,不属违约行为。(二)上预约保险合同作为总合同,本身只规定了基本保险条款,如保险货物范围、保险费率、险别、保险条件、承保期限、全部货物最高保险金额、每批货物的最高保险金额及保险费的结算等,对于议定保险条款,如具体每批货物的货物名称、数量、保险金额等并无约定。这些议定条款只能在每份保险凭证中记载,每个保险凭证本身就是海上预约保险合同内容的组成部分。(三)海上预约保险合同是否成立,这是个客观事实判断问题,应由主张合同存在的一方举证,如该证据的范围仅限于预约保险单,在保险人未出具预约保险单的情况下,该举证责任制度明显失去了意义。故笔者认为,不仅如此,其他凭证如暂保单或双方往来的传真等,只要能反映双方对保险条款的合意,均能作为认定海上预约保险合同成立的证明。

据上,只要能证明海上预约保险合同已经成立,不论保险人有无出具预约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保险人对在合同成立后出现的保险事故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二、海上预约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的通知义务

在有约定的情况下,一般的预约保险单中,常有一个“解约条款”,规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在给予对方约定的通知期后,预约保险单解除。如果被保险人的通知义务载入“解约条款”,则该通知义务构成了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一项保证,被保险人违反保证义务,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也可以要求修改承保条件,增加保险费。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首先,通知义务不属于“告知”范畴。

海上保险合同中的“告知义务”指在海上保险合同订立前,被保险人应将其实际知道或在其通常业务中应当知道的有关影响保险人据以确定保险费率或者确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情况,如实告知保险人。 “告知义务”始于被保险人要求保险之初,终于保险合同成立,是被保险人的一项法定义务。而通知义务是在预约保险合同成立后,被保险人所负的法定义务。故不属“告知义务”范畴。其次,“通知义务”也不属于“保证义务”范畴。我国《海商法》第235条对“保证义务”作了规定。“保证义务”是指海上保险合同中订明的被保险人向保险人作出的承诺,保证其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做什么,不做什么。

“通知义务”是影响海上预约保险合同效力的事由。被保险人违反通知义务,根据其在主观上的过错程度,导致合同效力的中止或不生效。(一)在被保险人“故意”的不报、漏报、错报、晚报,构成对保险人的“欺诈”。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规定,该合同应确认无效。而我国《海商法》对海上保险合同只有解除的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一方以欺诈的形式签订的合同,另一方有权申请撤销。撤销后的合同,自始没有约束力。而合同的解除指合同在解除之日起对缔约人无约束力。在海上预约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故意违反通知义务,并不影响总保险合同的效力,仅影响分合同的效力。而分合同的效力自货物出运时即生效,在被保险人违反通知义务存在欺诈的情况下,保险人行使解除权,并不能当然免除与通知义务有关的分合同项下保险责任的承担,这对保险人是很不公平的。故此时应授予保险人对合同的撤销权,以免除保险人在欺诈的分合同项下的保险责任。当然,保险人也可以选择要求修改承保条件,增加保险费的方式,使合同效力暂时中止。(二)在被保险人非故意违反“通知义务”的情况下,无权行使撤销权,只能要求修改承保条件,增加保险费,以行使“中止权”。因为:其一,被保险人的通知义务是使预约保险合同得以正确履行,只有当被保险人通知保险人后,保险人才能据以签发保险凭证,否则,保险人可拒签保险凭证。据此,被保险人的通知义务系《合同法》上的先履行义务(见我国《合同法》第67条)。而先履行抗辩权仅阻碍了合同履行效力的发生,并不产生合同效力的消灭,也属“中止权”。其二,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29条第4款的规定,如果通知内容有错误或遗漏,被保险人有权纠正,即使通知时已发生了损失或货物已抵达,除非被保险人的不实通知是出于欺诈,被保险人须办理“续保”。即被保险人应在知悉后立即通知保险人,并在必要时加缴保险费,保险才继续有效。

据上,被保险人违反“通知义务”时,保险人不能当然免除相关分合同项下的保险责任,只有在被保险人“恶意”违反时,保险人才能通过行使撤销权,免除保险责任;在被保险人非故意违反“通知义务”时,保险人只能行使合同效力“中止权”。

三、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效力期间和保险责任期间

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效力期间由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约定,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货物虽未运完,合同效力也终止,除非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约定延长合同履行期间。如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未约定合同有效期或履行期,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有效期起始点为合同成立之日,而非保险人出具预约保险单之日或被保险人缴纳保费之日;其终止点如未约定,可依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推定,即双方均可随时履行,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期间,是指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时间范围。如预约保险合同有约定,从其约定。如无约定,则在约定的整个总合同有效期内,总合同约定范围内的货物一经装运,保险责任自动启动。被保险人通知义务的履行瑕疵,不影响保险期间的起算,即按照货物的客观出运时间,而不是保险人出具保险凭证的时间起算。

据上可知,海上预约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间不得超过合同的有效期间。

海上预约保险合同仍是目前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法律对此的规定不是很详细。在审理海上预约保险合同案件中,要充分注意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一般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规则、原则。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邹海林.保险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

作者:江 银

保险合同形式探讨论文 篇2:

《合同法》在保险合同中的适用浅析

【摘 要】我国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关系的专门法律,它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保险业的特点,做的进一步规定。本文力争从保险合同在订立程式,具体的成立时间,生效时间的确定,发生争议时的处理几个方面,对保险合同与《合同法》中的合同二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保险合同;合同;要约;承诺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虽然我国在制订《保险法》时专门设立“保险合同”一章,对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整规范,但保险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合同,还应该遵循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对《保险法》起到一般适用和补充适用的作用。在用 《保险法》的具体条款调整保险合同关系时,应当注意结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原则来理解该条款的含义

1 《合同法》要約、承诺制度在保险实务中的运用

有关要约承诺制度的规定,我国首次在《合同法》中出现。从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可以看出,保险合同并没有使用订立一般合同的“要约”,“承诺”的字眼。但从其内容来看,它与《合同法》规定的“要约、承诺”制度相符。

1.1 保险合同的订立程式

保险人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各种手段的宣传,派发相关的宣传资料,建议书等。根据《合同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这些资料一般只能视为保险人发出的要约邀请,不应视为要约。

投保人根据知悉的相关情况填写保险人事先印好的投保单,并将填写完毕的投保单送交保险人,并向保险人提出具体保险要求的行为,应视为要约。

一般情况下,当投保人按照投保单的要求,逐一填写投保单上所列事项,经保险人审核,认为符合承保要求的,将予以接受,保险人签字盖章,此即为承诺,保险合同随即成立。通常保险人会向投保人出具保险单作为保险凭证。如果基于保险标的实际情况,保险人拟定的承保条件与投保人要求有所不同,保险人一般会向投保人提出同意承保的新条件,这就构成反要约,需要投保人对该条件予以确认。

1.2 保险合同成立的标准

由于《保险法》对如何判断保险当事人已就“合同条款达成协议”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基于《保险法》和《合同法》的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实践中往往以《合同法》规定的“要约、承诺”制度作为判断保险合同是否成立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 ,只有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形成完整的要约、承诺过程 ,才能认为保险合同成立。

1.3 保险合同成立的证据

根据《保险法》十三条规定,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保险单的签发,必须依据一个已经成立的保险合同进行。因此,保险单是法定的保险凭证,是反映保险合同成立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明。该条第二款规定还可以采用其他书面形式,但具体内容《保险法》未作说明,这就需要依据《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进行解释。

此外,“实际履行”也可作为认定保险合同成立的证据。虽然《保险法》对此没有具体规定,但根据《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保险人收取保险费的行为,可以视为保险人接受了投保人履行的主要义务 ,保险费的发票或收据可以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据。但由于在保险实务中尤其是寿险业务中大量存在保险人先预收保险费再核保承保的情况,因此,司法界对能否单凭保险费发票或收据就认定保险合同成立 ,争议较大。反映在审判实践中,不同法院对类似案件的认定也有所不同。

2保险合同成立时间、生效时间的确定

《保险法》对保险合同成立时间、生效时间问题没有具体规定。要正确判定保险合同的成立、生效时间,必须依靠《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2.1 保险合同成立时间

《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第二十六条规定 “承诺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可见 ,《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成立时间就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时间。《合同法》的这些规定对保险合同同样适用。

2.2 保险合同生效时间

《保险法》没有对保险合同成立后何时生效作出明确规定。但根据《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在保险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生效时间或条件的情况下 ,保险合同成立时生效; 当事人约定了生效时间或条件的,保险合同自条件成就时或期限届至时生效。实践中,保险合同一般都附有生效条件或生效期限,保险合同成立时生效的情况较为少见。

3 对保险合同条款理解发生争议时的处理

丹宁勋爵指出:“在法律的日常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文件的解释”。保险合同条款绝大多数是格式条款。因此,必须在立法上予以限制,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保险法》及《合同法》对此有专门规定。

3.1 保险合同中非格式条款的效力优于格式条款

《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一般是保险人一方的意思表示 ,而非格式条款往往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合意的结果 ,是在格式条款外另行商定的条款,或对原格式条款重新协商修改的条款。因此 ,保险合同非格式条款的效力应当优于格式条款。

3.2 如何正确理解《保险法》 第三十条确立的 “有利解释”原则

《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 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该规定被称为“有利解释”原则。但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理解 《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 ,将这种“有利解释”原则扩大化加重保险人的责任。笔者认为,要正确适用《保险法》的这一原则,必须结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解释。

《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这里所说的“通常理解”,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进行解释。“通常理解”还包括这样一层意思 ,即应当按可能订立该合同的一般人的理解来解释合同条款,这里所讲的 “一般人的理解”,是指不特定的群体对有关条款的理解 ,不能认为是具体某个人的理解。这是在解释保险合同条款时,应当首先遵循的原则。《合同法》的这些规定表明 ,对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有利解释”是建立在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能合理解释合同条款的基础之上。那种不考虑解释的合理性,只要对保险合同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 ,就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的做法 ,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

参考文献:

【1】 温世扬主编:《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 梁宇贤:《保险法•实例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主编:《保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 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韩秀丽

保险合同形式探讨论文 篇3:

保险负债计量模式思考

保险负债因其特殊性成为保险合同会计中的一个难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了统一全球保险会计实务,对保险负债的计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并于2010年7月30日发布《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下称征求意见稿),与现行计量保险负债计量的方法不同,征求意见稿要求采用构建模块法计量保险负债。本文拟在阐述保险负债特殊性及保险负债计量模式的演进历程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构建模块法,并提出了对保险负债计量采用综合边际的方法更为现实和可行的结论。

一、保险负债的特殊性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以下同)对保险合同的定义,“保险合同,是指合同的一种,按照该合同,合同一方(保险人)同意在特定的某项不确定的未来事项(保险事项)对合同另一方(投保人)产生不利影响时给予其赔偿,从而承担源于投保人的重大保险风险”。保险负债是保险公司基于保险合同,对未来偿付金额和时间不确定性的一种估计,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保险公司计提的各种责任准备金。

由于保险行业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的流通商品,而是基于保单产生的保险风险,保险业务实际上是对保险契约承担一种将来偿付责任,即一旦保险标的或保险人发生意外事故或保险期满,保险人负有赔偿或者给付的义务,因此保险负债主要是是基于保险合同产生的、对于未来偿付责任的一种估计,其性质类似于或有负债。与一般负债相比,保险负债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损失是否发生不确定;损失发生的时间不能确定;损失发生的地点不确定;损失发生的程度不确定。另外,由于保险业与其它行业不同,通常价格制定和收取保费在前,而成本即赔款或给付却要等不确定的未来事项发生以后才可能确定。因此,保险公司可能还面临不能完全弥补实际成本的风险,并且由于长期业务的负债期限可能很长,不确定的风险有可能更大。这就要求对保险负债的估计尽可能的准确。保险负债的估计直接与保险风险相关联,风险的计算要靠过去的历史经验数据以及针对当前情况的预测,因此准确、客观的计量保险负债一直是IASB统一全球保险会计实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保险负债计量模式演进

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于1997年启动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并成立了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建议以保险合同组为单位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当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发生变化时,委员会建议采用重新开始法( Fresh Start Approach )估计保险负债。2001年6月保险会计指导委员会向IASB提交了一份《原则公告草案(Draft Statement of Principles)》,认为对于所有的保险合同应该采用一种统一的计量模式来计量负债,具体采用公允价值还是特定实体价值尚未有定论。在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上,IASB于2003年7月份发布了第五号征求意见稿(ED5),建议采用公允价值而非企业特定价值提供有关保险合同的会计信息。2004年3月在ED5的基础上IASB正式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IFRS4)》,规定保险负债可以继续在未折现的基础上计提负债,但是已经采用现值计量保险负债的不可变更为非折现方法。2004年开始IASB已展开了多次讨论,并于2007年5月推出其阶段性的意见稿《讨论稿——保险合同初步意见(Discussion Paper-Preliminary Views on Insurance Contract)》。由于通常情况下,保险资产大多已经作为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对保险负债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理想的模式,IASB给出“三要素”法计算负债的公允价值。2008年IASB举行一系列的会议讨论保险负债各类公允价值的处理方法的异同,此时美国FASB也加入到该讨论项目中来,该项目迅速演变为一个重要的趋同项目。2009年IASB继续讨论各类计量方案,并于2010年7月30日,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Insurance Contracts Exposure Draft)》,该征求意见稿与以往不同的是提出了构建模块法的保险负债计量模式。

三、保险负债计量模式——构建模块法

为了使保险公司提供更相关的信息,消除资产负债不配比现象,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征求意见稿建立了原则导向的保险合同会计处理方法,建议所有保险合同采用构建模块法(building blocks approach)计量保险负债。

其一,构建模块法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模块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概率加权估计数。该模块强调对承保人为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当前、无偏的概率加权估计,即期望值。采用概率加权估计方法进行估计时要求考虑多个情境,并根据情境发生概率的估计为每个情境分配具体的概率。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过程并非以公允价值概念为基础,而是应基于承保人自身的立场、反映以期望值为基础的、涵盖为履行保险合同义务而必须的所有未来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包括保费、相关费用、赔偿金额以及保单增量取得成本,对于具有参与分红特征的保险合同,还应包括预期向投保人给付的红利。做出估计时强调当前、无偏,则表示应与可观察到的市场数据一致,如利率。该方法着眼于主体的履约义务而被称为“现行履约价值法”(current fulfillment value)。在初始确认或后续期间,履约现金流量的现值都不应反映承保人的不履约风险。模块1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金流量包括了直接可归属于售出、签订和发起一项实际已售出合同的增量取得成本,承保人应针对每一项保险合同而不是一揽子保险合同确定增量保单取得成本。(2)模块2——反映货币时间价值的折现率。征求意见稿要求采用能反映保险负债特征(包括保险合同的计价货币、时间及流动性)的折现率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该折现率应当与反映保险合同负债现金流量特征的金融工具的可观察当前市场价格一致。除非合同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或不确定性取决于特定资产的业绩(如具有相机参与分红特征的保险合同),否则折现率不应反映该资产的特征。确定折现率的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用于计量准备的方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用于计量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方法相似。折现率可采用无风险利率加低流动性溢价调整进行估计。关于低流动性的确定并不是一项广为接受的技术,IASB也并未对该方法做出规定。但是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对重大假设选取过程的披露要求,包括折现率及相关低流动性溢价的选取方法的披露。(3)模块3——反映不确定性和未来利润的边际。征求意见稿就如何核算保险合同的波动性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并对这两种模式征询反馈意见。第一种模式要求保险人进行风险调整以明确计量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风险调整反映的是基于保险人角度,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和时间方面不确定性的影响。风险调整的金额应当等于保险人为解除最终履约现金流量超过估计数的风险而合理支付的最大金额。风险调整应针对每一合同组合进行确定,合同组合被界定为一组面临大致相同的风险并统一管理的合同。同时,征求意见稿引入“剩余边际”的概念,即以未来现金流出预期现值与风险调整的总和计量保险合同时产生的任何会计利润反映为剩余边际,在承保期内采用系统的方法转入收益。剩余边际应在合同组合内具有相似的开始日期或相似的承保期的合同层次进行确定。另一种模式则避免对风险调整做出明确计量,而是将其与未来利润一同作为“综合边际”。综合边际应在合同组合内具有相似的开始日期或相似的承保期的合同层次进行确定。综合边际在后续期间不应进行重新计量,并将在承保期和索赔处理期的整个期间内按照下述公式分期转入利润:(分摊至本期的保费+本期的索赔与给付)/ (合同保费总额+索赔与给付总额)。该公式的含义为在后续期间,将综合边际基于实际支付和收到的现金流量与期望值之间的对比的公式分期转入利润。剩余边际和综合边际都不确认首日利得,但是任何会计损失应立即予以确认。纳入明确的风险调整是对大部分现行保险合同会计模式的实质性变更。如何明确的计量风险调整是此次保险负债计量模式改革的难点,但开发精算技术用于计量保险负债的不确定性是实务中一个复杂且正在发展的领域。选择适当的估价技术、界定正确的汇总层次以及边际校准技术是后续实施将面临的挑战。同时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在合同期内转出的金额也会对利润确认模式产生影响。综合边际亦反映了现时信息。如果最终选择采用综合边际模式,在校准和后续转出边际时,需要将当期信息与保费、以及合同开始日设定的或每一报告日更新的其他价值相结合考虑。

其二,针对短期合同的简化处理。所有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可根据保险事件的发生而分为索赔前和索赔后两个阶段。在索赔前阶段,会计模型估计“随时履行”义务对承保人业绩产生的影响。由于大量合同在索赔前阶段负债的会计处理具有相似性,征求意见稿规定,如果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间小于或接近于1年,且保险合同不包含重大影响现金流量变动性的嵌入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其索赔前负债应当按照简化方法进行计量:在初始计量日,其金额等于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已经收到的保费与根据现行保险合同未来将收取保费的预期现值之和,减去增量保单取得成本。在后续计量日,该负债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收益转出。保险人应当采用系统的方法(通常为采用直线法摊销),减少索赔前负债的账面价值;如果预期赔付的时间和利益进行的转出与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的情况存在重大差异,保险人应当按预期赔付的时间为基础降低索赔前负债的账面价值。对于已提出索赔的合同,保险人应当使用三个构建模块进行计量,同时将所有剩余边际转入收益。征求意见稿指出该简化的方法是主模式的快捷方法,并不代表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替代方法。简化方法适用于所有提供短期保险且条款简单的合同,需要进行负债充足性测试并披露采用未赚保费的分析。

四、保险负债计量模式思考

相对于IFRS4而言,IASB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保险会计准则的全球统一即将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目前,IASB尚未确定采取哪种边际形式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最终在2011年6月正式准则颁布后才能确定。从理论上讲,将边际细分为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信息含量更为丰富和清晰。但由于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这些新概念的复杂性, 采用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的概念将大幅度增加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成本,并且在相关操作没有细化之前人为地细分边际很可能降低保险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同时从会计实务操作角度考虑, 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实务上难以区分,且征求意见稿也未对其计量方法和后期转入利润的模式做出具体的规定,操作难度较大。因此, 本文认为在相关具体的操作方法没有细化和统一之前,从成本效益和简化实务操作综合考虑,采用综合边际的方法更为现实和可行。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保险会计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2]李荣林、许玉红、王红云:《新型保险合同会计——问题、进展及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3] 李荣林、崔华清、孟林:《关于保险负债计量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4]杨华良等:《保险业会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房晓明:《中国人寿保险税收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胡炳志、黄斌:《保险需求税收激励效应的精算学与经济学分析》,《经济评论》2007年第2期。

[7]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和前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Insurance Contracts Working Group. 2010. Discussion Paper Preliminary Views on Insurance Contracts.

(编辑 余俊娟)

作者:袁芳 薛洪岩

上一篇: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学法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