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合同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3

我国《担保法》并没有将保单质押作为一项单独的质押类型明确加以规定,但是实践中,保单质押以一般债权质,押的面目出现在贷款担保行列,受到保险客户、保险公司及金融机构的广泛欢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身保险合同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身保险合同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浅议损失补偿原则是否适用于医疗费用保险

【摘要】    对于损失补偿原则是否适用于医疗费用保险的问题,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医疗费用保险性质的分析,认为医疗费用保险兼有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特点,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可以通过协商,在保险合同中约定是否适用损失补偿原则。

【关键词】    损失补偿原则    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医疗费用保险    保险合同约定

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f indemnity; personal insurance; property insurance; medical expense insurance; insurance contract

一、損失补偿原则在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中的适用

损失补偿原则,指当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遭受损失时,其从保险人处所能获得的赔偿只能以其实际损失为限。该原则的宗旨,在于维护保险双方的正当权益,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我国现行《保险法》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将保险合同分为人身保险合同及财产保险合同两类。人身保险合同,是指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财产保险合同,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约定当被保险人的财产及其相关利益因保险事故遭受损失时,保险人根据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的保险合同。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由于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的寿命或者身体,不能用金钱价值予以衡量。而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标的具有特定的价值,在保险事故中受到的损失可以以金钱进行衡量。因此在学术界和保险实务中,均认为损失补偿原则适用于财产保险,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保险法》第四十六条及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也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医疗费用保险的性质

在保险实务中,医疗费用保险一般附于短期健康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下,关于其性质,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包括医疗费用保险在内的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在精算方法和会计处理原则上与财产保险相同,这种保险兼有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特点,虽然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但其保险金计算依据是以被保险人患病或受到意外伤害后支付的医疗费用,因此其属于介于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之间的“第三类保险”,我国有些学者和保险公司人员称其为“中间骑墙性保险”。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保险法》第二条对保险的定义,保险仅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类,在第九十五条中,同样将保险业务划分为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两大类,并不存在所谓“第三类保险”。而且,医疗费用的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的身体,而不是被保险人患病或遭受意外伤害后支付的医疗费用,因此医疗费用保险的性质应当属于人身保险,不应当仅因为其在精算方法上和财产保险存在相似之处,就将其排除出人身保险的范围。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法院多采取此观点,如在(2009)鼓民二初字第870号、(2013)张商初字第0443号案件中,法院均将医疗费用保险的性质认定为人身保险,从而排除了损失补偿原则的适用。

笔者认为,从医疗费用保险合同的目的来看,其主要是为了填补被保险人为治疗疾病或意外伤害所产生的费用,该费用是被保险人治疗后所实际支出的费用,属于填补具体需要的保险。虽然医疗费用保险的保险标的,即被保险人的身体无法用金钱衡量,但该种保险合同的客体,即保险利益,是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可以用货币估价,其理赔方式具有明显的补偿性质。虽然《保险法》第二条只规定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类保险合同,但《保险法》第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保险人不得兼营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但是,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结构批准,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该条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兼具财产保险的一些特点。因此,对于附于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下的医疗费用保险,如果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人身保险,则无法准确体现该种保险合同的性质和目的。从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并借鉴其他国家对于保险合同的分类,将医疗费用保险从人身保险中区分出来,赋予其双重属性,是较为适宜的方法。

三、医疗费用保险是否适用损失补偿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医疗费用保险不属于单纯的人身保险。但是,由于我国现行《保险法》并没有将医疗费用保险从人身保险中分离出来列为第三类保险,因此在当前的法律规定下,对于此种保险直接适用损失补偿原则没有法律依据。

对于这一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通过的《审理民商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之五(试行)》中规定:人身保险所属的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中关于医疗费用的保险,不适用补偿原则。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上述规定,医疗费用保险原则上不适用损失补偿原则,但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出发,允许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自行协商确定是否适用损失补偿原则。但为充分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公司在设计相关医疗费用保险产品时,因根据被保险人是否拥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的不同具体情况设计不同保险责任的保险产品,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并对投保人进行充分的提示和解释说明,在此基础上,双方约定适用损失补偿原则并在发生保险事故时据此进行理赔,不违反法律规定。

参  考  文  献

[1]医疗费用类保险损失补偿原则适用的实证研究[J]. 刘蔚文.  河北法学. 2011(12)

[2]保险损害补偿原则研究——兼论我国保险合同立法分类之重构[J]. 樊启荣.  中国法学. 2005(01)

[3]人身保险合同中医疗费用保险的性质及损失补偿原则的适用[J]. 隋超杰.  法制与社会. 2013(28)

[4]医疗费用保险适用损失补偿原则之研究[J]. 康雷闪.  云南社会科学. 2015(05)

[5]《法院审理保险案件观点集成》[M].中国法制出版社,贾林青主编,2016

作者:马成业

人身保险合同研究管理论文 篇2:

论银行开展保单质押贷款的可行性与法律风险

我国《担保法》并没有将保单质押作为一项单独的质押类型明确加以规定,但是实践中,保单质押以一般债权质,押的面目出现在贷款担保行列,受到保险客户、保险公司及金融机构的广泛欢迎。尽管实践中该项业务已成如火如荼之势,但是目前由于立法的缺失,学者们关于保单质押的适用范围多有争论,笔者试图从权利质押的现实可行性和法律风险两方面来风险保单质押适用范围的及其法律体系的构建。

1、保单质押的概念及意义

保单质押贷款,指客户在不影响已投保权益的前提下,将具有一定现金价值且未到给付期的人寿保险单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通资金的一种贷款方式。保单质押贷款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开拓创新业务渠道,延伸服务领域的新型业务。该项业务的开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对银行来讲,补充了个人消费贷款的品种,开辟了增加业务收入的新渠道,为资金投放寻找到了新的出路;对保险公司来讲,稳定了客户,保证了保费收入,赋予了保单新的功能,加强了保单的营销力度,扩大了客户买保险的投资效应;对客户来讲,缓解了资金需求的压力,解决了退保造成受益损失、而不退保又没钱办事的“两难”局面。

2、寿险保单可以质押的可行性研究

保单能否质押也取决于保单自身是否包含经济价值。寿险保单在各国的保险法实践中,已经被确定为质押对象,而财险保单的质押多不为法律所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寿险保单因为其保费缴纳方式以及其储蓄性质易于积累起保单现金价值,而财险保单因为其损害补偿性特征,保险金的赔付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没有确定性的保单现金价值存在,因此不适于作为质押标的。由此可以知道,保单质押适用范围的确定标准为现金价值标准,保单具有确定性的现金价值可以质押,否则不能成为质押对象。

保单质押既与寿险保单的性质有关,同时也与寿险保单的支付方式有关:

2.1、人寿保险合同具有储蓄性质

保单现金价值的产生是由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所决定的,大多数人身保险合同的期限都是长期性的,几年或是几十年甚至终身不等。另外,人身保险合同又是储蓄性合同,保险人将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集中起来形成保险责任准备金,并且最终以保险金的形式返还给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只要在保险责任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或者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无论被保险人是否有损失,也无论被保险人的损失是否通过其他渠道得到补偿,保险人都要负保险金给付责任。正是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的储蓄性,投保人如同银行存款人一样也享有了一些储蓄性权利。保险人中途退保领取保单现金价值,就像活期存款的储户凭存折提取现金一样。保单在性质上与存款单具有了某些相似性,既然存款单可以质押,保单质押也应当没有问题。

2.2、人寿保险合同保费缴纳方式具有特殊性

保险费的缴付方式有一次性交付和分期交付两种。一次性保费交付方式也称“趸缴保费”方式,是指投保人在保险合同成立以后,一次性全部付清保费。这种保费支付方式具有预付性质,所交数额超出当期应缴纳的自然保费数额,能够立即产生保单现金价值。分期交付方式在现代社会通常采用较为科学的均衡保险费,在保险期间内,将保险费划分为若干次缴纳(一般为每年一次),每次缴纳的保费金额相等。这种分期支付方式下,在保险期间的前一段时间内,投保人支付的保费多于同期应当缴纳的自然保费,因此形成节余,由保险人进行投资运作,形成保险责任准备金。

因此,在人寿保险合同中,无论采用何种保费支付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保单现金价值。总之,人身保险单既具有保险合同期满或保险合同生效而带来的可预期的、有财产性的保险金请求权,同时又具备保险合同解除所具有的已确定的、稳定增加的保单现金价值请求权。

3、寿险保单质押的风险

当然,保单质押贷款由于其特殊性在法律及操作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分析其风险的存在是规避风险的必要前提。

对于财产险,目前依然有效是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4月2日《关于财产保险单能否用于抵押的复函》(法函[1992]47号)中明确规定“财产保险单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书面证明,并不是有价证券,也不是可折价或者变卖的财产。因此,财产保险单不能用于抵押”。而对于寿险保单质押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没有涉及,如我国《担保法》规定,包括“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这里面没有明确规定对保单的质押。可见其法律规定是比较滞后的,或者说是其操作过程必然存在着大片法律空白,任由利益各方解释。由于立法上存在缺漏,实践中难免出现模糊认识与不当操作.不利于维护保单质押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具体地说,以保单现金价值为质押标的时银行质权实现可能面临的风险如下:

1)投保人怠于解除保险合同的风险。以保单现金价值为标的出质,实现质权必然需要提前解除保险合同以获得保单现金价值。一旦出质人消极履行质押义务或怠于解除保险合同,依据合同相对性原则,质权人无权以保险合同以外第三人的身份解除处于正常状态的保险合同,保单质权将无法实现。

2)投保人欠缴保险费、自行退保、挂失等擅自变更保单的风险。保单质押期间,投保人应按保险合同约定继续履行缴纳保险费等义务。投保人若欠缴保险费,保险公司有权从保单累积的现金价值中自动扣款补齐投保人欠缴的保险费。这意味着保单的现金价值减少甚至流失,直接危及银行的贷款权益。如果投保人不经银行同意,擅自退保或申请挂失,保单的现金价值将直接支付给投保人。质押银行质押贷款的标的就会成为空壳。此外,投保人擅自变更保单与贷款相关的信息行为,也将导致保单的现金价值减少甚至流失。直接侵蚀和危及银行的贷款权益。

3)借款合同到期前发生保险事故的风险。如果债务清偿期内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则保险人须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保险赔偿金。投保人所享有的退保金返还请求权当然消失。银行当然也不能再主张以退保金为标的的质权。

4)保险公司拒绝将现金价值支付给质权人的风险。银行在实现质权过程中,作为第三人的保险公司若不予配合协助。对提前解除保险合同的现金价值拒绝支付给质权人,保单质权也无法顺利实现。

4、保单有效出质的法定条件

使得保单质押在实务操作中多样性,导致在出现纠纷时权利难以认定。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有必要对保单出质过程中的相关要件予以明确,这也是多家银行多年来的操作经验的总结。

1)用于出质的保单是清洁保单。指:不存在欠缴保险公司保费记录,不存在有向保险公司借款的记录,不存在是失效的且在缴费期内的,或已办理挂失手续后有复得的以及选择自动保费垫缴条款,或者在保单中就保单质押贷款做出约束的保单。

2)保单的出质人须为保单投保人或者受益人。在保单质押中,可用于出质的权利有两个,一个是保单现金价值的请求权,另一个是保险金的请求权。保单现金价值,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保险合同解除后保险人退还给投保人的部分保险费,其所有权应属于投保人,因此就该价值的请求权应为投保人所享有。而对于保险金来说,投保人和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已经就保险金受益人做出了约定,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保险金的所有权人,因此就保险金的请求权应为受益人所享有。

3)用于出质的保单须具有现金价值。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对于缴足了两年以上保费的投保人,其保单即具有了现金价值,在保险合同船除时,投保人才享有依保险合同确定的保单现金价值的请求权。

4)保单出质须征得被保险人同意。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依照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或者质押。”对于受益人为未成年人的保单,不得办理以保险金的请求权为标的的出质。如果仅以保单现金价值请求权出质,须办理保单受益人变更。在变更受益人中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受益人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指定,但由投保人指定时,须征得被保险人同意。另外,在变更受益人后必需明确各受益人的受益份额,否则按受益人人数等额享有受益权。

5、保单质权的实现

1)进行实质授权。以保单现金价值为标的的出质,实现质权必然需值。然而一旦出质人消极履行质押义务,怠于解除保险合同,同时依据合同相对性的原则,质权人又无权以保险合同以外第三人的身份解除处于正常状态的保险合同,这样保单质权同样无法实现。对此,可在保单出质之时要求质押人签订委托协议,委托质权人在出现需要履行质押义务的时候,代其向保险人申请解除保险合同,从而实现质权。

2)加强银保合作。对于保单质权的保单,限制或冻结投保人的某些权利,以保全保单的现金价值。为保护质权人权利,贷款合同中应做出明确规定,保单质押后应限制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保单挂失等权利。投保人要求解除保险合同、挂失保单时应征得质权人即商业银行的同意。具体操作时,银行在受理借款人保单质押贷款的申请后,应将《质押保单批改申请书》和质押保险单递交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确认该保险单的真实有效性和核定保单现金价值的金额并出具同意保单质押的《质押保单批改意见书》。之后银行方可根据保险公司核定的现金价值计算出贷款额度,与借款人签订《保单质押协议书》和《小额质押借款合同》。银行与借款人办妥上述手续后,还应正式向保险公司发出保单质押贷款止付通知书,由保险公司对质押保单作出质押登记并进行相关控制。

参考文献:

[1]贾林青.保险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孟丹,出生年月:1976年4月,性别:女,籍贯:山东省潍坊市,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目前职称:中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银行业务、金融管理。

作者:孟丹

人身保险合同研究管理论文 篇3:

2005中国寿险业在调整中加快步伐

2005年,整个寿险业在解决好效益、诚信和规范经营三个突出问题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诚信建设为根本,以规范经营为标准成为行业的共识。效益是保险经营的中心,没有效益就没有发展的能力,不以效益为中心,本身就是对投保人和投资人最大的不负责任。没有效益的发展只会破坏保险资源,危害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2005年,中国寿险业在发展的主旋律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消化和解决高速增长时期出现的问题,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各项经营数据的同比指标都普遍好于去年,整个市场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寿险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政府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立足保障和促进行业规范经营和科学发展,将制度建设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首先,推进保单标准化是2005年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年初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行保单标准化,促进人身保险合同的内容和格式更加规范。为此,保监会结合信访投诉中反映的诸多问题,研究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参考所有寿险公司不同产品的合同样本,分别就合同基本构成、分红产品、投连产品、万能产品、健康险及意外险产品、银邮代理及电话直销渠道产品等开展保单标准化的起草工作,正式形成了《人身保险保单标准化工作指引》,该《指引》旨在通过标准化工作,规范人身保险合同的内容与格式,从而提升保险行业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

其次,为了规范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经营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保监会起草了《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草案)》和《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草案)》,并且开始就两部《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启动了社会关注的规范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业务运营的管理办法的制订工作。

在我国人寿保险业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明确的管理办法,致使这两项市场需求很大,可以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作用的保险产品出现供需失衡和纠纷增加的不正常现象。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出台,不仅有利于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实现规范管理和运营,而且对于规范其他人身保险产品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再次,中国保监会从2003年8月开始启动了我国寿险业第二张生命表的编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目前已编制出《生命表》。《生命表》的编制工作是第一次在全行业范围内进行经验死亡率调查,参调公司为国内经营时间较长、数据量较大的六家公司,所用保单数据1亿多条,占行业数据量的98%以上。新的《生命表》客观地反映了寿险业经验死亡率,将为保险公司厘定费率、准备金评估以及死亡率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是保险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制度建设。

最后,市场风险警示工作逐步进入制度化。今年前三季度,上海16家寿险公司的万能寿险保费收入呈现井喷之势,但销售火爆背后存在一些保险代理人误导投保人的情况。上海保监局及时发布了投保提示,要求消费者购买该险种时,一定要弄明白保障账户和投资账户的意义,搞清楚投资收益并非来自所有保费而是仅仅由投资账户资金产生。保险监管机关建立的对于市场风险警示工作相关制度,对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一种福音,对于保护投保人的利益是一种福音。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保监会定期发布保险中介机构退出或违规的公告制度,也反映了监管机关在防范市场风险和引导社会、投保人和保险客户关注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的工作已经形成制度化。寿险市场运行趋于理性和规范

2004年人寿保险市场出现的问题和业务收入下滑的惯性导致200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运行状态非常不理想,退保率上升、投诉率上升、保险业务收入下降、保险营销员增员数量下降等非正常现象,促使业界开始理性思考问题。

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做好做大做强的原则。其中,做好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引导和培育行业和市场运行要恪守理性和规范,从社会公民的角度学会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缺乏成为一个合格“人”的基本素质,越大可能问题越多,越强可能浮肿越重。因此,整个行业开始从做好起步,重视业务经营的内含价值和企业运行的市场形象,理性地认识保险产品的本质功能,规范地组织企业运行和市场拓展,注重保险业务收入质量和保险产品本身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贡献。正是全行业开始真正认识到做好做大做强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个市场的运行秩序好于往年。

第二、为了保护广大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市场健康稳健运行,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开展2005年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工作的通知》,从6月份开始了持续半年的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工作,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保险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坚持整规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和内控制度建设,抓住重点,务求实效,为保险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良好基础。这次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工作在狠抓财务业务管理、专项治理“理赔难”、大力整治欺诈误导、加大对中介市场的检查力度和完善资金运用的机制建设方面作为重点,对于保险行业的理性和规范经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2005年,整个寿险业在解决好效益、诚信和规范经营三个突出问题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诚信建设为根本,以规范经营为标准成为行业的共识。效益是保险经营的中心,没有效益就没有发展的能力,不以效益为中心,本身就是对投保人和投资人最大的不负责任。没有效益的发展只会破坏保险资源,危害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诚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相互信任的问题,只有时刻把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规范经营是做好做大做强保险业的根本要求,其本质就是要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合理开发保险资源。因此,从市场现象来看,趸交业务占比下降,期交业务占比上升,银行保险业务手续费趋向合理,粗放经营模式得到有效抑制;同时,诚信教育活动和规范经营的各项制度建设成为监管机关、行业组织和各公司在2005年的工作重点。寿险经营主体向多极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由于中国人寿和平安集团的上市和太平洋人寿引进美国凯雷参股工作的完成,名列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前三位的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到增强,在做好做大做强的原则下,这三家寿险公司的“寡头垄断”地位愈加牢固,事实上正在加大与市场第二阶梯的新华、泰康、生命和太平人寿的距离。这种表面上可能不利于市场竞争主体相互制衡的现象对于占有金融资产总量不足4%的中国保险业而言,毕竟可能产生代表行业与银行业制衡的力量。同时,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公司的成立,以及其他寿险公司和专业化保险公司成为市场新的主体,对于整个中国寿险业的发展存在积极意义。

第一、中国保险业需要有能力在金融行业具有话语权和有资格走出去的经营主体,三大寿险公司的强大在加大与其他寿险公司距离的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寿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榜样,更重要的是这三家公司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稳健经营,对于平衡中国人寿保险业的过度竞争和非理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在2005年的市场表现中那些可圈可点的稳健动作足以证明这一点。正是这三家寿险公司市场地位的不可撼动,致使二线、三线及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必须思考合理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问题,通过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制定与三家“寡头”不同的发展策略,这种策略一旦真正形成,对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服务具有推进作用,从而使得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

第二、在三大公司走规模经营道路的同时,必然催生专业化、个性化和区域化的保险公司,通过有特点的业务运行,促进市场的繁荣。2005年,人保健康保险公司的成立,以及其他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公司的出现,要求行业必须在发展专注专业化、个性化和区域化的保险经营主体方面予以倾斜。尽管这种倾斜在2005年并没有出现,但这种专业化、个性化和区域化的运行平台的形成,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考虑这种类型保险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并且揭示多极化和专业化是一个行业和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行业分工差异化的直接受益者一定是国家、社会和民众。

2005年,在中国从事人寿保险经营的外资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已经在开始这种个性化的实践和推广,这种动作将活跃和刺激整个寿险市场,从而缩短中国寿险市场调整的周期,并且重新进入高速、稳健发展的轨道。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

作者:郝演苏

上一篇:双语教学下的医学检验论文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