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造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重要保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主动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形成“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品造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品造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共生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教学群构建探析

摘 要:共生是哲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两种或多个不同个体彼此互利生成矛盾统一体的理念。目前,国内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而产品设计是多学科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需要通过整合诸如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意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专业课程,各个学科协同合作,在一个统一体中发挥各自的效用,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工程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共生;产品设计教学;课程群;工程化教学改革;工作坊

目前,中国应用型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由于过于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设计生产要求,要么只会单纯地在电脑前完成制图和制作,要么整日思考和绘制企业要求的简单方案,缺乏创意的表达和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体现。抛开中国企业现在还处于OEM贴牌代工生产阶段这一客观制约因素不论,中国设计教育和工业设计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借助符号和符号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符号这一工业产品设计必备的媒介,可以促进现行工业及产品设计课程的改良、设计创意的培养,达到对产品设计人才的人文熏陶。

1 问题语境

1.1 文理分家

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现行的教育学科设置上,存在文理分家的现状。理科型和文科型各自为政,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很大的缺陷。中国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地方性课程。“理工型”教育注重技能、技法引导,教学计划以工科课程为主,院校毕业的工科类的学生往往机械、呆板、缺乏创意,动脑与动手能力比较差,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缺失。“艺术型”教育的师资大多来自美术类或地方院校出来的老师,其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业产品设计实战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设计的造型感觉比较强,但做设计时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尺寸意识、人机工学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较弱。

1.2 急功近利,设备和软件跟不上时代

中国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发展迅猛,院校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十几所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所。设计教育资源和师资建设短期内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设计资源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用高校毕业生迅速填充到高等设计教育队伍。这样的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理论走向理论,设计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市场意识薄弱,人机工程学知识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极低。同时设计行业是朝阳产业,设备和软件更新淘汰快,院校采购的设备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而且设计院校使用的软件大多只是入门级别,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和企业公司的实际需要。

很多院校开设课程教导学生使用Pro.E4.0和3D.MAX做产品电脑仿真模型,但产品设计企业和公司大多有自己的软件平台,如Alias,安徽奇瑞汽车公司用的软件是Sol产品Works和catiel。

1.3 软件设施跟不上,办学思路不明晰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工业设计院校的师资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软件设施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产品设计类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皮毛。学校可以在企业和设计行业招募、外聘教师,但是中国企业的实际设计能力也比较缺乏,这样做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社会、企业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 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面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有很多,比如与时俱进,设置特色素质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还可以引入共生思想来尝试解决问题。

共生理念是并存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开始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共生(mutu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1]各个生物个体共存在一体,形成互惠合作的关系,有利于生物整体的生存和进化。在人文科学领域,共生体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两希文明和印度-华夏文明中,指他者通过内在的“他者”逐渐显现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轮回的历史观也形成了生与死的共生。后来这个重要的思想被基督教教义借鉴和吸收,实现了哲学意义上多重“主客间性”的互补互助互利,成为西方哲学中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存在论、价值观和伦理观;之后,借助东方思想的土壤,在中国、印度、日本和中国台湾形成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东方大地。

在设计领域,著名的现代日本国际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便将共生思想很好地融入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内在的“他者”,发展自者、他者和在新陈代谢中的介质,最终将三者杂糅,汇入混沌意识,倡导设计中的新陈代谢和变生理论,创造出其独具一格同时又为世界所认可的设计风格。在产品设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搭建起共生的专业教学群,以期实现多个课程之间的效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优化产品设计教学,服务于工程化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3 共生视域下的解决策略

从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制度角度的,有高校学科和软硬件建设层面的,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有课程设置方面的,还有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错综复杂,它不是瞬间产生的,因此解决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诸如企业、制度等社会方面和高校综合设置、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不是单靠个人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目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软件能力、学科建设和学生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层面。

3.1 利用共生思想,建立产品设计教学群

第一,利用有效资源,综合工科和艺术型的设计专业教学。就目前“工科型”和“艺术型”设计分支的条状分割現状,可以综合相同及相异资源,改进课程设置的方式。设计符号学和产品语意就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它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符号激起工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人文和艺术的直接感知,以流畅的外形、贴切的色彩和触感、视感优越的材质,感染、影响、塑造他们的产品美学感知和价值观。

第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加强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产品设计课程群,势必带来课程群的革新。产品设计课程群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下若干课程的集合。此集合要求课程之间内容紧密、联系性强,能够承前启后,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在联系性和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产品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如将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意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进行紧密的组合编排与重新架构,通过此课程群的建设使产品设计相关课程一体化,突出整体优势。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产品设计的专业群又细分为不同的课程群模块:基础课程集群,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实践创新专业集群。通过这三大课程集群的建设,将专业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优化教学资源,拓展专业基础和应用。例如在特色课程群建设中,以产品语意设计为切入点,打造特色课程群,最终辐射到其他专业以及其他地方院校。目前,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和各大高校的发展日趋完备。其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产品设计中别的学科分支,因此以产品语意设计为突破口来探讨产品设计特色专业集群的构建和课程集群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时代性、代表性和前瞻性意义。

第三,确定专业课程集群设置的结构。从基础课程集群,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实践创新专业集群这三个专业集群来展开专业群的课程模块建设。基础课程集群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综合,这些课程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包括三个特色学科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设想的未来工作和研究的方向,选择课程群重点学习。学生经过系统学习特色专业课程群后,加深了对该方向的了解,有利于就业和研究生继续学习。实践创新专业集群是以前面两个模块为基础,在学习了前面的课程群后,参加该方向的科研训练、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产品交互设计》课程为契机,探讨专业集群教学改革,从《产品交互设计》课程的产品规划和定位、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意、产品草图与建模、产品实现、测试与评价这四个模块逐渐过渡到产品设计相关专业的课程构建,从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模块四大模块,开展课程结构的构建。

第四,基于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教师设计工作坊”制度,加大特色专业集群的覆盖面。学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入相应的设计工作坊,成立创意设计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可先进行试点,公开选拔学术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及责任心较强的专业教师,在系部的监督管理下建立工作坊。例如成立“木工制作设计研究所”“皮雕设计工作研究所”“包装印刷制作工作坊”等和专业群有关联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各个专业课程集群阶段性实践练习,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另外,利用工作坊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论文,申报科研奖励,参加设计作品竞赛,促进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

3.2 其他解决方法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设置包括实践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专业课程,将之作为长期战略。

对于软件的教学,可以鼓励和选派有条件的教师深入工厂第一线学习最新的软件,如catiel或Alias等的实际操作,这样教师开设出来的专业课才具备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另外,如产品语意学、设计美学、地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这样的以设计符号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和特色课程,兼具专业设计和传统文化熏陶的双重性质,可以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到极大的作用。这些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共同的媒介,那就是符号,将符号背后的语境和地域文化背景导入设计教学中,将给设计教学展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二,采用特色教育课程和地方课程,构建专业课程群。对接地方工业特色产业、地方特色文化的制造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蚌埠市玻璃产业、安徽得力日用玻璃有限公司、三联木艺包装公司和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产业集群。以企业为先导,优化产品设计专业结构,撤销、整合一批专业,为专业群服务。根据地方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科研,考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对其进行适当地增删,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以培养人才为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 意义

共生思想本身就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适当结合。共生思想和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群的融合,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打破了课程自身固有领域,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包括课程自身的“他者”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近年来随着产品设计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专业及专业群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出发重新规划课程体系。

第二,对接地区产业,改变专业设置,将产品设计类专业优化,整合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专业设置,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变以往几门课自成体系、知识重复交叉、理论繁杂的局面。

第三,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联合当地企业共同办学,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学校企业的统筹下,整合校企教学资源,试建立“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各个成员单位,展开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

第四,以地方性企业所需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建设思路为: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教材。

5 结语

共生是生物科学和生存哲学的重要思想。在产品设计专业出现诸如文理分家、急功近利、办学思路不明晰等问题的今天,结合具体的产品设计课程,搭建产品设计专业群,实现工程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是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借助这一方法和策略,以服务于地方企业的产品设计专业群的设置为引导,可以全面改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集群教学现状,使之更加符合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上更加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利用企业的综合生产制造资源及人力技术资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不定时到公司生产实习,参与工程技改项目,并把实际项目转变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提高师生的工程能力;借助共生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集产品设计专业课程集群与实训于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以地方性企业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单独实训环节,强化训练。开发内容比较丰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如是阐述道[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1%E7%94%9F/3149491?fr=aladdin.

作者简介:彭心勤(1979—),男,安徽来安人,硕士,蚌埠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思维与方法、文化创意产品和符号语意及美学方面研究。

作者:彭心勤

产品造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篇2:

“对接产业、依托园区”创新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重要保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主动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形成“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专业依托政府创办的工业设计的集聚园区,对接常州的制造业,全面深度的校企合作,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探索并实践了产品造型设计“产教结合、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并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的学生一致的好评。

关键词:四方三层 政府搭台 行业指导 企业参与 学院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一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的核心要素,当下有很多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多数院校、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依然“不来电”。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因源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规范体制,创新机制,也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有效探索并运行了“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的四方合作模式,形成由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三层”执行机构,分别承担“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对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建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议事制度和工作机制,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厂中校”和“校中厂”建设、教学实习管理、实训中心建设、订单培养,基地建设等,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二 学院背景下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特色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开设于2004年,从最初的学科式人才培养,到如今的项目式人才培养,不断与时俱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也不断挖掘社会及内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院“四方三层”背景下,专业主动出击,探索校企合作深度,逐渐形成“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一)政府搭台

无论是国家、省还是常州市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政策,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到《常州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明确把工业设计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

在常州市经信委的推动下2011年成立了武进工业设计园工业设计创新与孵化基地,以工业设计为主导,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推动力。政府为创意与制造业搭建了“戏台”,提供了智力保障与企业需要信息,工业设计作为设计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足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以常州重点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重点,促进常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常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协会涵盖了常州市各大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设计师、教育家等服务于工业设计一线的社会人才。在协会的组织机构下,大到以工业设计促产业设计的活动,细到通过协会理论,帮助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指导。

(三)企业参与

在政府构建的武进工业设计园的平台下,行业的牵线搭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动出击,与集聚工业设计力量的园区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园区内11家公司共同签订“工业设计园区订单班”,可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利率及就业问题;与园区内公司共建“兼职教师库”、“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师培养基地、人才互聘”等各项合作,有效保障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学院培养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依托常州市政府设立的武进工业设计园,由学院出资成立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入驻园区,教师成立工作室来实施教学。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采用“工作室+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期进入设计工作室,通过第一至第三学期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再到第四、五学期进入真题真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项目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实现“零对接”。

三“对接产业、依托园区”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围绕学院的“四方三层”以及专业依托武进工业设计园区集聚企业,对接常州装备制造产业,专业通过不断努力,在“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深入于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是专业竞争力及综合办学水平。

(一)地方政府建园区,专业团队办公室,工作室里育人才

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政府搭建的工业设计“孵化器”武进工业设计园的平台上,专业主动适应常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政府提出“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思路,发挥专业优势,由专业创办“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进驻园区,共同参与园区建设,主动引领常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公司对接学生顶岗实习,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并将真实项目引入校内工作室,师生在工作室里企业项目设计流程,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设计项目。通过“地方政府建园区,专业团队办公室,工作室里育人才”机制,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20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设计竞赛16项大奖,并连续在2013、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中获得金奖。

通过该模式,专业稳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素质教学队伍,形成了深入内涵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引领,极大提升了师生用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与行业领军企业共育特色人才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与行业领导者和最具影响力教育企业“水晶石”共育特色人才,共建“产品虚拟现实特色班”学生通过对“水晶石”最新国际、国内级项目案例的实时学习,在踏入社会前便能接受真实企业项目的强化训练,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产品虚拟现实特色班”以实训、实战、实用为教学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动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课程体系,利用学院先进设备和“水晶石”技术,在校内工作室营造“水晶石”企业文化,严格遵守企业作息时间,上下课指纹打卡,让学生提前感受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实现“作业”到“作品”升华。

专业借助“水晶石”强调品牌优势,促使教学与市场紧密接轨,真正践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提升社会美誉和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 总结

校企合作不是停留在一纸协议,校企合作在广度深度及形式的创新有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学院的“四方三层、内园外站”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主动出击,形成“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的立体模式,并通过4年的实践,总结出校企合作过程中体制建设与机制创新。形成自身鲜明特色,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康晨 陈景普

产品造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篇3:

本科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现象,探讨了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并从教学实践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引导两个层面来尝试分析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良方案,为提升产品设计专业的毕设教学质量和研究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相应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产品设计;毕业设计;专业教学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3-0093-04

设计行业不断发展,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招生结构的变化,设计类别更加细分,向综合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本科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学生专业素养、知识运用、设计实践能力等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这既是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展示,也是高校本科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论证与改良探讨的契机。并且从学生专业水平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指导过程中的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即将走入社会工作岗位的准备程度。毕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从学生向职业设计师过渡的重要阶段,其中理论教学培养模式,设计过程和实践环节中各类方式方法的指导等都有着很多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从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与成园分析

近年来产品设计教学已经步入了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素质化以及以专业应用性为主导的教学体系阶段。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体系在社会就业阶段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提升,但因为实践经验的缺乏和对课本知识的解读过于形式化,从整个设计流程和概念思维的构建过程来看,照本宣科的應用,对系统设计原则的理解严重不足影响了产品设计专业素养提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从教学过程在学生毕业设计实践的应用来看,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不足,欠缺全面,系统的考虑;对专业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含混不清,在具体的设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缺乏有条理的,系统的设计环节和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对专业整体定位和具体研究方向模糊造成的,产品设计的范畴很广,不同行业、类型的产品都有着针对性的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体系,在对设计方向的定位和把握上,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产品设计调研开展的前期尤为重要。理论的指导只是提供某种可行性和方法论层面的设计通用原则,而具体的代入、展开和深入则是需要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行业以及用户需求进行专业性的研究。

2)对设计的整体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时间的投入上:一方面是因为对设计对象和专业要求的不理解,在产品设计整体进度评估上存在着较大的主观误差,对设计开发流程和组织的具体环节缺乏研究,没有目的性,做哪算哪,最后在临近截止日期时,想当然的期望在短时间内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快速达成设计目标。(2)精力的投入上:因为时间投入的不足,加上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缺少研究,所以在设计阶段从调研到概念设计再到最终效果的评审与测试,都无法达到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工作量。最后因为时间关系为了赶进度而做,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因此,对设计的整体投入不足直接导致设计研究中对产品开发缺乏全盘规划,注意力只放在尽可能的如何快速的出结果上,对研究中需要分析解决的各类问题,诸如产品使用场景研究,用户人机环境调研,情感化设计、无障碍、产品文脉的沿袭、产品内涵的理解和设计元素的应用逻辑、美学体系、色彩研究等等都非常欠缺相应的探讨与深入。不仅缺乏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更缺乏实地的走访调研、记录研究。对设计的方法、理念、针对自己项目的设计切入点缺乏理解且依旧停留在上上网搜搜抄抄改改,堆堆草图数量建模渲染的思维阶段。

4)设计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积极的设计方法;对产品调研、产品定位、设计研究、设计定位、概念论证、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等没有逻辑可循,想一出是一出,一些同学依旧停留在抄抄弄弄,照着画画,想当然和应付差事的理解层面。唐纳德.A.诺曼把错误分类为三类——基于规则的错误、基于知识的错误和记忆失效。而学生在设计流程方面:不懂规则而乱做乱抄、专业学习积累不足而主观臆断凭借所谓的“经验”、对应掌握和已学习过的专业内容不加巩固深化等等,这些问题把错误的三种类型面面俱到的体现了出来。

5)产品调研阶段对宏观市场的理解分析、产品预计投放的论证依据欠缺,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复制黏贴一些网上的结论,在有足够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也根本没有进行实际调查,而是糊弄差事。其次因调研的方法局限,数据也有问题,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存疑;

(2)数据的调研量不足且存疑;

(3)数据缺乏分析比对;

(4)数据的引用没有可靠依据。

当连数据来源都可疑的情况下,后续设计环节的目标偏差也必然和之前的设计预期大相径庭了。更何况产品价值分析和概念测试、效果评审等环节大部分情况下只局限在诸如发朋友圈填问卷和堆草图不断凭借主观审美改造型等简单方式的理解上。

还有就是产品调研阶段对竞品的分析欠缺,更多的只是局部或原理上的抄袭模仿,缺乏全面的分析理解,甚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理解都不知道,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清楚,在调研的过程中没有依据调研内容和分析过程进行并行比照,盲然抄袭的情况较多,缺乏对设计目标的具体定位和设计理念的借鉴、融合与理解。对产品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结构、以及输出功能、场景的适用范围等方面研究不足,甚至是一无所知。更加缺乏对设计要素规律的分析,除了抄袭修改外,对如何将各种因素有效运用在设计过程与目标达成中没有概念。并且不知产品发展脉络,亦不知品牌调研为何物,仅仅关注有名气,卖的好(甚至都是网上听说的),造型或款式好看等等。对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缺乏深度分析研究,对品牌过于概括性的理解,缺乏对其相应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基于市场条件下的产品各要素的设计研究与竞品分析。

6)毕设态度问题:基本的设计逻辑是,前期不抓紧,各种拖,对交流结果敷衍了事,中期不管做的如何一口咬定自我感觉良好,后期各种找客观理由推卸责任,反正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者就是依赖性强,缺乏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说一步做一步,对从交流到设计过程讨价还价,不知学业为何物。这也是导致前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2 从专业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虽然状况不同,但究其本质,还是对专业学习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实践经验的缺失、应用方法偏差等造成的。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还需要从专业教学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引导两个层面来讨论。

2.1 课程结构设计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存在课程结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课与课之间是碎片连缀,课程设置多为拼凑与堆砌,看不出贯穿其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原则。由此,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远离、甚至背离培养目标,出现课程教学目的不明、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编制混乱的现象。这类情况虽然在十年前早有相关研究,但从教育实践的现实情况看,依然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搞清楚课程的结构设置的目的、依据、对设计实践的理论理解和社会就业应用之间的关联,这些因素在课程结构的搭建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起到一门或若干门课程的大纲总领性作用,更是对整个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发展的综合性指导与定义。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对大学四年课程结构内容的综合运用和掌握情况的有效检验。

所以课程结构设计应该结合社会需要,从学术研究和就业应用两个层面来进行统筹把握,一方面,既要突出专业的综合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又要学以致用,从具体课程的多元支撑体系上,达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其次,因为产品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的系统科学,除了本学科内的各课程的合理化配置,还要重视相关其他学科的整合与学习。比如拿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架构来说,除了需要熟悉掌握调研流程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综合,在产品设计定位明确的前提下从产品的模块化要素构成、设计环节中确认产品架构的时间节点;产品改进的渠道与方法;零部件的适配与标准化;以及相关的工程性能指标;产品的制造进程评估;产品的设计研发管理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才能够为设计概念的测试与评估以及后续的工业设计和DFE(面向环境的设计)、DFM(面向制造的设计)等提供有效的技术与管理指标保障。这不仅需要不局限于教材课本的企业化专业实践的体验与学习,也需要从材料、工艺、工程制造、生产加工技术、成本核算、设计管理、市场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专业支撑,缺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一个有效高质量的产品设计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专业保障的。

如图1所示以上两个方面,不仅仅是从课程结构层面对于专业定位和教学发展方向的引领与把握,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对专业素养的自我定位。毕业设计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与个人能力、经验以及所学的内容相关,而实际上其根源在于对课程结构的设计与执行,尤其是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模式和毕设过程中的相关引导。

2.2 教学培养模式和毕设过程中的相关引导

产品设计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要形成系统的调研制度,一是专业建设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二是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于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三是加强对企业的人才需求预测调研,及时掌握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企业人才的新要求,便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品设计专业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不同,是一门重在应用性的专业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而且还应当具有能将这些理论和学術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应用设计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从目前企业对于产品设计师的招聘情况来看,在应届生的招聘过程中,其要求和标准往往是本行业中最低的。而在招聘入职后,绝大部分企业还要针对其岗位要求进行相关技能的再培训,这也对企业项目研发的人力成本、行政资源、技术教学等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应届生在岗时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人员流动频繁,所以这也是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招聘应届生的原因之一。虽然笼统的说来可以归咎于学生的经验不足,缺乏对行业岗位要求有深入的了解。但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则会发现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源往往还是出在校期间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避免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课程时间安排分散,课业压力不大,导致学生主动性并不高。同时,在校期间,专业教学多集中在理论知识上,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要求。这里的“照本宣科”主要指在教学和毕设过程中只按照教材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流程化,形式性的讲解,主要表现为“PPT+配图(视频案例)说明”的形式,照着内容平铺直叙,对学生的疑问、接受和理解与否不管不问或敷衍了事,讲完下课,夹书走人。但不管是PPT还是配国或视频案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点的辅助说明和载体形式。因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专业系统性,所以在对这些教学课件的讲解时并不是把专业理论套在其中进行描述说明即可,而是应该以相关知识点为核心内容,将此放在相关案例的系统结构中,围绕知识点,对各项因素进行展开和关联性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从课程的整体架构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模式和严谨的推导逻辑;同时对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从设计专业的系统框架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层面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教学思维固化,不仅是缺少创新精神的表现,也体现出某些教师对自我职业定位缺乏责任感和全面深入的理解,仅仅把知识的传授看成一种搬运和量化的过程。

2)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教学引导和启发。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掌握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产品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自从教育成为一个行业以来一直在讲“因材施教”,那么为社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产品设计教学,更应该根据行业的创新要求和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在立足于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专业水平和对学习的态度与理解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校期间的经验和阅历更多的是来自老师教学指导过程中的启发和其自身的努力。以毕设指导为例,一般来讲,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按照下列步骤开展工作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设计调研一方案构思一方案确定一设计表现一成果提交一答辩及成绩评定。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环节的工作如存在问题或不足,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划一个范围,给一个方向,这样做并不适合所有的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方法欠缺,专业基础薄弱的同学。即便是已将相关指导要求对学生清晰说明,在尊重学生意见由其自主选题的情况下,也不能将全部的调研工作完全堆给学生,更不能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到后续设计时就一味地指责是学生的能力问题,是他们自己选题不慎所以应该后果自负之类。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辅助和指导,不能简单的认为概括性的方向指引和任务安排就已经尽到了教师责任,而更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专业水平,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制订一套较为详细的指导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对选题的建议和项目评估;进度的整体规划安排;不同时间段的里程碑设计;调研计划的设定和资料搜集范围,分析的方法;时间余量的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等等。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指导为主,就拿设计调研来说:当学生在商定的调研时间内没有拿出可以推进下一阶段工作的调研结论时,应该尝试从对项目设计的理解、调研目的、方向.范围、方法、过程、工作量以及分析过程和对具体问题的理解研究角度出发,逐项逐步的讨论解决。对于学习方法欠缺,理解程度不足的部分学生,更应当将启发工作做的更细致些,比如具体推荐一些以更高学历层次(硕博论文等)的文献调研资料,从较高的视角与格局以点带面的要求其搜集整理和学习研究,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学生的毕设投入时间和实际效果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

3)了解行业形势,对相关行业发展历程,当前的市场行情、企业与社会需求以及未来的行业前景等有充分的分析研究。学校作为一个专业化教学机构更多侧重于对技能的培训与社会人格层面的塑造,然而对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上,则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间接性与滞后性。在产品设计专业,这一方面主要和课程结构的设计相关,从教材到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等有不少都还停留在产品设计专业刚引入大学专业设置的阶段。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日趋成熟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行业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也在进行着高速的变化,以适应越来越高效、多元化、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体系的需要。这也对企业从市场运曹模式到项目研发再到后续产品生命周期的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复杂与高质量的要求。那么对应的人才培养需求也就变得日益迫切起来。产品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综合类边缘学科,要求设计师不仅仅熟悉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思维方法,还需要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不同市场、不同消费和用户需求以及相关生产制造的特点,运用合适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进行对接并展开相应的设计工作。

那么如何具体对待并展开,就成为学校设计教学中需要重点教授学生掌握并解决的关键。不仅仅是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的指导作为日常教学过程的专题性延续和拓展,则更要从学生就业环境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将准设计师离校后,需要应对的上述情况的基本方法和相关设计思维因地制宜的结合进毕设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更要对专业行业的整体概况和现实需求有着较为准确、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说明了产品设计专业从教学实践到毕业设计指导,都应该围绕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定位来展开。告诉学生他们即将面临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行业未來,引导他们今后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明显比完成工作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和指导过程更为重要。

4)设计实践环节的接入和拓展。因为课程结构设置和校企实践对接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并且虽然解决的方式有很多,但达到的效果却褒贬不一。所以总的来讲,最根本的有效解决途径还是校企合作平台的不断搭建完善,以及通过诸如专题竞赛,项目预研、企业实习等多渠道大力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并且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逐步尝试,直至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5)教学与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定位的调整和把握。除了从课程结构、专业方向、理论实践等教学引导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外,在专业课程与毕设指导的教学定位上也需要进行同步的配套与修正。产品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定位应该紧密贴合专业和市场要求,从学生对专业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创造性教育的定位、个性教育的定位、人机关系定位等方面围绕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以和学生之间学术对等的关系出发,从体验与合作的视角将各要素通过课程交流的形式融入、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避免以生硬的知识灌输和对学生学习的硬性要求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效果的低下。

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同课程范畴内,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和内容有效性,避免在一些教学和毕设指导过程中出于某些关联性课题研究的需要,产生理解误差,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让学生从事一些与专业学习内容无关或关联性牵强的实践工作。 其次教学定位要明确,专业教学与学习应当强化突出相关知识传授的目的性,而非功利性;重点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相关专业方向和内容层面全面,系统的能力提升,而不在于流于形式上的过程结果的展现。所以在课程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分注重所谓的“教学成果”,以一种快速投入产出的思维督促学生走流程,拿方案,以参赛拿奖或教学成果展示等为目的,而不考虑到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再有就是需要分清专业教学定位和科研学术观点的区别,产品设计教学指导是基于专业与行业设计原则的理论、应用体系。虽然其中有诸多的课题点和专业内容可供研究、探讨,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将某种学术观点凌驾在专业系统架构和行业准则之上进行评判、推行是合适的。设计本身就是可以从多种视角和美学、造物体系进行讨论与分析研究的。而基于这些观点的设计行为,只要符合专业与行业框架下的基本设计原则和专业要求,都是值得鼓励和探索的,即便一些观点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分歧,在进行产品的设计评审时,至少要在对不同观点包容的前提下,基于产品设计的相关系统理论和原则来对相应的设计概念、行为、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析,简单的说也就是“就设计而论设计”。应当避免因分不清学术探讨和设计评审的区别导致的,将个人学术观点强加在基于设计原则的教学定位和设计评价系统中,用特定的学术观点甚至非专业研究方向的主观理解来评判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下的作品与成果的行为;更不能通过打压、否定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对教学定位的曲解来以树立和扩大个人所谓的学术权威与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产品设计的毕设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教学引导过程,其包含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培养模式、应用实践过程、行业趋势分析、就业方向指导、专业素养形成等因素共同支撑并不断深化完善着学生在专业层面上对产品设计本质的理解与设计实践方法的运用。所以在毕设指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另一方面更要从专业教学、引导等内容上去溯源反思,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和专业水平欠缺,因为学生对待专业本身的理解和学习动机行为态度等因素,从根本上讲,还是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容、方式与启发等过程的映射,只有积极的去面对调整,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够逐步渐进地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为实现有效高质的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文章抛砖引玉,也希望通过尝试性的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来为产品设计的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出较为可行的指导思路。

作者:赵彦

上一篇:医院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职旅游教学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