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语义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18

设计对于现代人生活的规制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因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设计将人类从自然的匮乏中解脱出来,并馈赠人类以丰富的多样性。设计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技科学(technoscience)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关系攸切,但就当下而言,设计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推进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产品语义设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品语义设计管理论文 篇1:

IT驱动工业设计二次创新

多年来,工业设计是在机械化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如今,在信息化与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以I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服务平台的发展,为工业设计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和平台,从而驱动了工业设计的二次创新。本期行业主题将从CAID系统开发、基于Web的客户化定制平台、数据安全和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IT对于工业设计的革新作用。

CAID支撑工业设计

CAID是现代工业设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新技术,它与CAD/CAE/CAPP/CAM/PDM一起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着技术支持。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融入了制造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CAD技术为依托,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中的多个环节与计算机辅助技术交叉融汇,形成了CAX技术群,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作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CAID(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即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领域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AID是现代工业设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新技术,它与CAD/CAE/CAPP/CAM/PDM一起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着技术支持。但迄今为止,CAID的理论和方法仍然缺少系统的研究,设计师们也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化的三维CAID软件系统来辅助他们的设计工作。

CAID系统开发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将有效地促进整个CAID技术的发展。

CAID系统定位

CAID技术是工业设计理论与CAD技术的有机结合。从工业设计的系统论我们知道,工业设计在空间维度上可划分为: 以平面设计为代表的“两维设计”、以产品设计为代表的“三维设计”、以空间设计为代表的“四维设计”。相应地,CAID也被划分为两维、三维和四维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其中,面向产品的三维CAID最为重要,即

“狭义CAID”所指。

目前,工业设计师所使用的设计软件绝大多数是国外开发的CAD软件系统,它们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具有强大草图绘制和自由曲面建模功能的“准CAID系统”,如Alias、Rhino、3DS Max等; 另一类是可以支持CAID建模的工程设计软件,如CATIA、UG、Pro/E、SolidWorks和CAXA等。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CAID系统应具备的特征有: 系统处理的信息除了采用实体模型表示的几何信息之外,还应包括大量的非几何信息,具有艺术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系统能够与CIMS实现集成应用,设计数据可以在工程设计环节重用; 系统工具应充分融汇工业设计的领域知识; 典型的CAID系统还应涵盖形态设计、色彩设计、人机设计和设计评价四个最核心的功能模块等。

CAID系统开发无法回避三维几何建模问题,为了提高CAID系统开发的效率,突出CAID特色,一般会借助于成熟的CAD造型系统进行开发。本文选用国产三维CAD软件——CAXA实体设计作为CAID软件系统(中华设计-XP)的二次开发平台,同时采用基于组件的工具集开发方法,强调CAID工具之间的高聚合、低耦合特性,降低CAID工具对特定CAD造型平台的依赖性,以便于移植,实现跨平台集成应用。

CAID工作流程

从产品工业设计的工作流来看,主要包括形态设计、色彩设计和人机设计三个最基本的环节,CAID针对这三个环节提供设计辅助,从而形成形态、色彩和人机三个单元技术。设计评价和设计管理贯穿工业设计全过程,从而成为CAID平台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产品CAID的流程为一串行结构,即按照“形态→色彩→人机→评价”的先后次序进行。这种串行结构的产品CAID流程阶段划分清楚、简单易行,同时便于开发相应的CAID软件系统。但在设计实践中,产品CAID的实际流程要复杂得多,例如人机设计与形态设计和色彩设计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耦合,并不能独立进行设计; 设计评价是贯穿CAID始终的,随时都可能启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产品CAID的并行流程(如图2所示)。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CAID的本质是对产品CAID信息的获取、变换和传输等。CAID信息处理的对象就是产品的CAID信息模型。这样,围绕对该信息模型的信息处理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总线结构,形态、色彩和人机等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可以随时启用,CAID的流程就成为产品形态、色彩和人机信息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同时,通过与形态、色彩和人机之间的数据耦合可以随时进行评价,CAID的所有工作流以及产品CAID信息模型本身都受到设计管理单元的管理和控制。CAID的并行流程还受到专用数据库的支持。

CAID功能设计

CAID系统应完全建立在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之上,面向用户的逻辑层应符合工业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辅助方法要求方便快捷。系统提供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虽在形式上与传统设计方法不同,但在逻辑和理念上应与传统方法相类似。以“中华设计-XP”系统为例,它包括形态设计、色彩设计和人机设计三个单元技术模块(工具集),还包括设计评价和设计管理两个平台技术模块(工具集)。

1.形态设计

产品的形态造型贯穿整个产品造型过程,它起始于产品设计的早期草图创意阶段,又是后续色彩设计、人机设计等的基础。因此,系统逻辑层应完全符合工业设计的语汇,所提供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应完全符合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习惯,为设计师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工具集应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 充分体现CAID的理念和方法,在形态设计的辅助工具上符合设计师的思维习惯,并以工业设计的专业语义组织整个设计过程;

■ 充分发挥计算机和设计师的各自优势,从而达到人机整体最高效率;

■ 从CAID的特点出发,按照Top-Down的思想组织整个设计过程,通过设计树的方法实现产品造型的系统设计,对产品设计过程和造型方案实现组织管理;

■ 按照产品设计早期阶段的特点,对产品各功能单元和造型单元加以提取和抽象,实现基于特征块的草案设计,为客户提供快速直观的形态创意设计方法;

■ 基于形态基本要素对产品风格进行分类,对产品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 引入造型方案信息管理的方法,按照产品树的组织结构,实现产品模型和造型信息的有机结合。

2.色彩设计

基于产品CAID色彩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专业的色彩辅助设计工具。工具集应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 色彩设计方法和工具符合设计师的思维习惯,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 能辅助设计师依照色彩调和理论进行色彩设计;

■ 支持基于三维色立体的色彩设计;

■ 为设计师提供分析色彩方案的各种工具;

■ 提供色彩选择、色彩调配的工具,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色彩工具给场景中的零件赋色,并能实时修改零件颜色;

■ 帮助用户在庞大的标准色彩库中快速寻找到与自定义色彩视觉效果最接近、最相似的色彩;

■ 在视图上实时反馈色彩设计过程;

■ 为机电产品的最终色彩设计方案提供油漆的指导配方。

3.人机设计

人机工程学是一个与CAID关系密切而又相对独立的领域,人机设计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结合产品CAID人机设计的特点,开发专业的人机设计辅助工具。

4.设计评价

设计评价工具建立在工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面向用户的逻辑层,以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辅助工具。

该工具集应具备以下功能特点: 在用户对各种方案评价和分析决策中,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 辅助用户方便快捷地完成设计评价工作; 支持基于评价目标树的设计评价方法; 提供可信度高的设计目标树模板库; 允许用户自行定义评价目标树模板; 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支持多种方法的设计评价工具集; 评价结果应图形化、可视化。

5.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针对CAID设计过程的特点,系统应提供分别面向CAID工作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工具,辅助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工具集应具备以下功能特点: 提供甘特图(Gantt)和网络图(PERT)等标准的计划和控制工具; 支持对CAID工作流的过程定义、解释过程定义、创建过程实例,并控制其执行; 支持对各类工具集的管理和维护; 支持对系统模板库、部件库和语义信息库等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提供对设计师和用户信息的管理和维护。(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

链接:CAID信息建模

CAID信息既包括非几何信息,也包括抽象的几何信息。其中,非几何信息包含了CAID有别于CAD的工业设计描述内容; 而抽象的几何信息则用于表示产品CAID阶段的结构组件、联接以及产品的外观形状。非几何信息与几何信息的表示和处理方法是不同的,两者集成可以建立起完备的产品CAID信息模型。

CAID的非几何信息主要由语义信息构成,具有模糊性、不唯一性和不一致性的特点。本文采用FBS(即功能-行为-结构)的框架来组织产品CAID的非几何信息。对应CAID的形态、色彩、人机和评价等主要流程,按照FBS路径将产品CAID非几何信息进行分层抽象,并依照对应关系确定非几何信息的构成。

CAID非几何信息与几何信息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型中,可以实现CAID与CAX的CIMS集成。STEP提供了一个关于产品数据表达和交换的国际标准。CAID系统的信息模型是一个开放的层次化的数据模型,便于修改。CAID的主要工作处于产品开发的前期阶段,信息模型中将存在大量的非几何信息,随着CAID的逐步细化,信息模型中的信息结构最终趋于图3所示的信息组成。

作者:苟秉宸 余隋怀 陆长德

产品语义设计管理论文 篇2:

设计驱动式创新:作为管理的设计创造



设计对于现代人生活的规制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因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设计将人类从自然的匮乏中解脱出来,并馈赠人类以丰富的多样性。设计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技科学(technoscience)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关系攸切,但就当下而言,设计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推进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这种变革与已往的设计传统有显见的悖离,而更多地与作为设计主体自身观念的更替与组织方式相关,这即是设计驱动式创新(design driven innovation)。
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在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和计划。以字典的解释为例,《新华字典》对于“设计”给出的解释是“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和图样等”,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则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两部字典在解释上略有差异,但其基本意思显然一致,即“设计”是在一项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预先制定的方案和图样等。值得注意的是,鉴于“设”在汉语中作为动词尚有安排、建立、构筑、陈列等含义,而“计”作为动词则有计划、策划、筹划、计算、审核等意,因此由“设”与“计”复合而成的“设计”一词几乎综合和包容了“设”与“计”的所有含义,从而具有较宽泛的丰富意蕴。

“设计”一词不但具有丰富的共时语义,其历时语义也具诸多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从语源学略窥门径。从语源上看,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设下计谋”的意思,这可从《三国志·魏志》和元代尚仲贤《乞英布》中对于“设计”的使用中见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中有“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行鸠毒,重相设计”的记载,元代尚仲贤《乞英布》第一折也有“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之语,这里的“设计”都是设下计谋的意思。明末清初小说《两交婚》第七回写不满20岁的黎青机巧横生、智计百出,时黎青对甘颐说“我能为辛小姐设计耳”,此“设计”为出主意、筹谋划策之意,与“计谋”同出一类,却又与现代汉语中“设计”的设想与规划义判然。

“设计”在当下所含蕴的内容,最早由“图案”、“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所承载。20世纪初,为发展民族工业并与外来产品竞争,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产品的装饰与设计,“design”的概念也由此被引入中国。不过,按照当时的认识与习惯,特别是受日本的影响,“design”经常被译为“图案”、“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等词,如余剑华先生在其《最新图案法》中就这样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明确将“design”译作“设计”的,陈之佛先生大概是第一人。陈先生说:“‘图案’在英语中叫‘design’。这‘design’的译意是‘设计’或‘意匠’,所谓‘图案’者,是日本人的译意,现在中国人也普遍地通用了。”

作为与汉语中“设计”对译的词,英语中的“design”一词的根本语意则是“通过行为而达到某种状态、形成某种计划”,主要指向一种思维过程和一定形式、图式的创造过程。饶有意趣的是,如同汉语“设计”一般,“design”这一英语语词同样是一个复合词,它由词根“sign”和前缀“de”两部分组成。在英语中,“sign”的含义广泛,具有计划、方案、标记、构想等语义,着重标识已经形成的状态;前缀“de”则含有实施、制作等的动态语义,强调组合、重复、肯定、否定等动作行为。从语源上看,“design”则来源于拉丁语“designara”,其演变路径大致如下:dedignara(拉丁语)-designara(意大利语)-desegno(意大利语)-dessein(法语)-design(英语)。

以语源学为线索,我们可以把design一词的语义所指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三个阶段。“design”在古典时期的涵义可以拉丁语“dedignara”的涵义为参照,它基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指示”、“建立计划、进行构想、规划”、“画草图、制作效果图”。这三种语义中,“指示”显然偏重于上下级之间的往复,而“画草图、制作效果”显然与后世的艺术设计有关。近代意义上的“design”的语义已经明显向艺术偏移,这可以其文艺复兴时代的语义为例。在文艺复兴时代,“design”主要用来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文艺复兴确立了“design”的近代内涵,自此以后,从文艺复兴直到整个十八世纪,“设计”一词的主要内涵基本限定在这一艺术范畴之内。这又可以1786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对其权威解释为例:“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十八世纪以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导致设计观念的变革,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的观念由此而确立起来。“design”的概念及其语义开始突破美术或者纯艺术的范畴而趋于宽泛,对“设计”一词新的限定变成了以美和实用性为目标的工业计划。

时至今日,随著解构主义的兴起,工业时代所奠定的设计概念正在解体,新的关于设计的概念界定也在不断涌现。尽管如此,雅克斯在《设计·科学·方法》中所做的定义似乎依然有效:“设计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反映了委托人和用户所期望的东西;它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它便决定了某种有限而称心的状态变化,以及把这些变化置于控制之中的手段。”换言之,设计是人类对比原有事物,使事物变化更新并发展的创作性活动。
设计与技科学发展以及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攸关

设计固然是对事物的构想与规划,是人类对比原有事物,使事物变化更新并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但根本上却是技科学(technoscience)的产物。技科学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使得设计不断突破已有的局囿而日见其丰富。技科学对于设计的这种推动,较为显著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科学对于设计的直接推动作用;第二,技科学跨文化传播对于设计的间接推动作用。

技科学概念的提出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在科学史领域所发生的“科学”与“技术”之争有关。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科学史领域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在人类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技术作为科学在具体应用实践领域的延伸,其对于科学具有功能上的依附性和文化层次上的次要性。这样一种观点的背后是启蒙运动以来最基本的文化预设:理论优于实践,普适先于特殊。其观点的哲学基础是科学实在论。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学在西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的科学史研究也迎来了一个转向,主张技术的文化主导性的技术史家开始占据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其背后的理论基础也由科学实在论转向社会建构论。然而,无论是主张科学的文化主导性的科学实在论,抑或者是主张技术的文化主导性的社会建构论,其二者虽自有其就科学史研究而言不可否认的洞见,但仍然没有跳出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社会为一端、自然为一端,主体为一端、客体为一端的二元对立结构。

或许正是有感于二者各自难以自我调节的缺陷,几乎在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交锋的同时,科学史家开始尝试弥合二者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话语创建即“技科学”概念的提出。“技科学”最初是由比利时哲学家霍托伊斯(G. Hottois)在1979年首先提出的。霍托伊斯认为,现代科学实验使得科学研究与实验仪器及相关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与技术之间也因此具有不可分离性。由此出发,霍托伊斯主张用“技科学”来代替“纯科学”。然而霍托伊斯所发明的这一术语在当时并没有引发广泛关注,直到后来法国当代哲学家拉图尔(Bruno Latour)对其内涵作了扩展。在后者1987年所出版的《行动中的科学》一书中,“技科学”的内涵被作了极大地扩充,它不仅用来指称科学与技术以及实验仪器之间实存的种种关系,还被用来指知识生产中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无缝之网,各种物质的、技术的与社会差异性要素在科学实践中共同编织出来的科学事实。由于拉图尔的这一扩充及其本人的巨大影响,“技科学”遂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话语,科学史家也开始较为频繁地在研究中使用这一术语,并自觉运用这一新的维度来重释科学史,美国当代哲学家唐·伊德即是其中一例。在其著名的《技术哲学论》中,唐·伊德曾这样论述:“事实上,人们在比古希腊哲学晚了将尽一个世纪的亚历山大时期的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了关于‘技科学’(technoscience)的最初期待。”“如果早期现代科学被伴随工业革命的机械时代出现的世界航海的开端、新大陆的发现和不同学科的兴起所超越,那么二十世纪完全可以把科学是为驱动和发展技科学(technoscience)的发动机(motor)……”

唐·伊德的这种追溯显然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另外一种维度,当以这种新的维度来审视设计与二者的关系时,我们显然也更接近事物的本相:作为整体的技科学左右着设计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技术史家奥特加·伊·加西特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奥特加·伊·加西特按照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技术概念,曾经将技术划分为机会技术、工匠技术、工程科学技术三类,而这三者亦即技术发展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按照奥特加的划分:所谓机会技术,指的是史前人类和当时原始部落人的技术特点,技术完全包含在自然生命的无能动思维的动物性生活中,这是还没有熟练的工匠,偶然发明的机会少,也不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工匠技术则指的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技术特点,这一时期的工艺技术已经远远超越了史前人类和原始部落人的技术特点,发展到复杂而深入的程度,从而形成专业和劳动分工,形成特定行业的特定知识和实践体系;工程技术阶段,技术完全由技师、工程师主导,作为工具的机器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即不再直接由人操纵,并开始与人相分离。

奥特加将技术划分为机会技术、工匠技术、工程科学技术三类,恰与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对应。

奥特加所划分的技术三阶段,恰与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对应:机会技术与史前人类与原始部落的设计对应,工匠技术与古代和中世纪的设计对应,工程技术则与工业时代的设计对应。第一阶段的设计是技科学萌芽状态下的产物,其所设计的产品虽然尚处于极为粗糙的状态,但美感意识已经伴随其中;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时期的技科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所设计的产品无论在材料的使用,抑或者是设计的精巧程度,甚至其所传达的美感都已經达到了成熟的样态。第三阶段的技科学代表着人类有史以来所能达致的最高水平,时至今日还不能估测到其最终样态,但由于技科学突破所带来的极大解放,设计在这一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高度,设计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正愈来愈趋向于合一。

历史上的设计,其发展不仅与技科学关系密切,也与技科学的跨文化传播存在着难以切割的关联。这可以尽人皆知的火药西传的示例为隅。火药本是古代中国道教徒炼丹的意外产物,被发明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只用于节日点缀,而较少其他用途。宋代的时候,火药逐渐被运用于军事当中,并在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传到北方草原。随着蒙古对欧洲的入侵,火药开始传入西方并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对此,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曾作出过精辟的概括:“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设计的跨文化传播的另外一个显明的例子可以中国现代设计的兴起于发展为例。中国现代设计的兴起与西方现代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切又可以追溯到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学院。正是在包豪斯学院所倡导的艺术与科学技术集合的新精神基础上,工业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得以确立,现代设计的新风格得以发展,工业设计的道路得以知名,而这一切随着东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到了中国。

近百年来的发展表明,设计与技科学以及跨文化传播的联系越紧密,其发展的速度越快。究其原因,科学方法的内在结构与技术方法的结构基本是一致的,而跨文化传播则加速并扩展了设计的技科学化这一进程。设计与技科学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性,技科学是设计不可分离的属性,或者说设计是技术存在的最高形态,而跨文化传播则是全球范围内设计更新的加速器。从古代到近代,正是在设计、技科学与跨文化传播的统一中,技科学的本质机制存在价值得以通过设计者的设计活动完成。


设计驱动式创新对于设计史的改写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和社会生产的日益扩大,设计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除了设计在科学性与功能性的双重向度之外愈发趋向于艺术性之外,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者也在发生深刻變革。设计者不再是单个设计者所能够独自完成的,而越来越有赖于团队的协作与配合,这就涉及设计管理的问题。

按照常见的定义,设计管理是指对设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的管理,是管理在设计范畴中所实施的管理,而设计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对象的限定。简而言之,设计管理涉及设计和管理两方面,二者又相互规定。然而,无论是作为管理的设计也好,抑或者是作为设计的管理也好,其目的都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两者进入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并在这一系统内部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就此而言,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各商学院学者共同研讨确定的定义则显得极为恰适:管理是以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感和成就感。这一定义虽然是就管理而言,同样也适用于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的对象是设计,其管理方法来自管理学,其目的在兼顾二者的同时却又超越二者之上。这可以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院长郑庆源的观点为例:“设计管理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把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的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设计管理旨在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组织战略,并最终为促进环境文化作出贡献。”显然,在郑庆源看来,设计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计过程中管理者的意愿和才智的成功实现;第二,设计过程中更多先进的设计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实现;第三,具有顶尖设计水准的方法论的创造。如果说这里所论及问题的第一和第二点是设计管理一直以来的所着力强调的话,第三点则因为其涉及到设计创新的议题在今天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郑庆源的这样一种判断,与设计驱动式创新(design driven innovation)不谋而合。

所谓“设计驱动式创新”(design driven innovation),是一种晚近受到理论界关注的创新实践,其认为设计的本质是创造一种新的设计语言(意义),从而推动产品创新。它最初由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管理与设计学院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随后2004年冯·希贝尔(Von Hippel)等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只有有别于前者,后者更习惯将其称为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设计驱动式创新的殊胜在于,它强调企业在创新中的整合作用,设计通过创造新的产品语言(意义)从而推动创新的产生;而所谓的产品意义,就是消费者购买特定产品的理由,而这一理由则是由设计人员借助产品语言表现出来的。与以往的设计理论相比,设计驱动式创新理论认为,技术不再是驱动创新的主导元素,产品传递的信息及其设计语言的新颖程度超过技术新颖度和产品功能。设计驱动式创新对于产品的这种定位也就意味着,工业时代以来在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与功能被迫退居幕后,让位于产品承载的观念和意义。设计驱动式创新的较为清晰地解析我们可以借助图1予以表达:

设计驱动式创新的这一理论特质,国内设计驱动式创新理论研究者陈雪颂阐述的极为清楚。陈雪颂指出,设计驱动式创新是一种由设计行为主导的创新模式。与传统的研发驱动式创新对比,设计驱动式创新强调的不是掌握某种独一无二的新技术,而是对现有技术元素和社会文化元素的创造性组合与运用,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增一减:在需求端超越了传统的市场或顾客的范畴,要求创新者关注整个社会文化趋势的发展,从而准确把握潜在的需求,甚至能够引导市场需求;在技术供给端则并不要求企业通过研发获得新的技术,而主要是对既有技术的应用或二次开发,从而创造新的产品功能。此外,从创新哲学的角度出发,设计驱动式创新强调的是从产品与人、产品与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产品创新来创造人类的可能性。

与日本设计的禅宗风格相比,北欧设计的自然亲和则代表着另外一种趋向。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这与中国道家美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雪颂对设计驱动式创新与研发驱动式创新的区分,无疑切中了二者的肯絜,其论述也使得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设计驱动式创新对产品意义的突破性变革,这样的变革同样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这样一种新的设计创新理论的优势在于,它使得社会文化艺术以及新理念元素等被引入到产品创新过程,从而在大大提高了创新的附加值与企业竞争的优势的同时,也为设计思考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在这里,我们姑且列述日本、北欧和美国在当下设计上的一些趋向供论者思考。

日本在设计上的一个新动向即是设计与文化的结合,这一结合又突出地体现日本设计界对于禅文化的吸纳上。禅本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主要观念,在南北朝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厚的土壤。隋唐以后,随着遣唐使和中日僧侣往来的增多,日本的禅宗也兴盛起来。经过千余年的本土化进程,禅不仅在日本寺庙中影响日盛,也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日本学者铃木大佐曾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由于禅在日本人生活中的这种地位,禅于是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并在日本的园林、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中都有体现。以日本著名的设计师柳宗理为例,他即是将禅宗美学融入到自己设计中的一个绝佳案例。柳宗理主张将产品的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相结合,他说:“好的设计要符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功能需要,更要符合美学和伦理学,最重要的是体现东方特色。”具体到设计实践中,柳宗理的设计一直在机械技术与传统美学之间寻找着平衡与交融,他的作用中见不到炫耀华丽的技巧,倒是始终呈现着自然、健康、朴素的灵动之美,朴实无华,亲切自然,没有过多刻意的造作与修饰,真正贴近了人的心灵需求,也反映了最本真的生活。

与日本设计的禅宗风格相比,北欧设计的自然亲和则代表着另外一种趋向。北欧设计之所以如此,与北欧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環境关系密切。北欧是一个自然环境宁谧优美且极少受到工业化污染的区域,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北欧设计则又深深地含蕴着与自然的这种微妙关系,并自始至终体现了以自然为美的思想,这一点与中国道家美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与中国道家所追求的自然而然、平淡悠远的艺术精神不同的是,北欧由于民主化与人文素养程度都较高,因而其设计精神呈现的是自然是平和的、朴素的、真诚的、和谐的,不仅不会引起心灵的骚动和不安,反而更重视对人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北欧设计的这一特点,可以丹麦设计师威格纳根据明清圈椅设计的中国椅为例。中国椅以实木为框架,将实木制作的背板与扶手联为一体,形成酣畅、具有动感的线条,并且过度均匀而有节制。椅子的四只实木椅腿将整体的靠背扶手与座面坚固地连接起来,造型优雅沉静凝练明朗,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在世界各国中,美国是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也是将工业设计职业化进行的最为成功的国家。时至今日,美国的工业设计不但已经成为全球工业设计的典范,而且也已经成为引领全球工业设计发展的风向标,而美国的工业设计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美国工业设计始终坚持的市场导向有关。这样一种设计理念,使得美国的设计呈现出与日本和北欧不同的风貌,这就力求将技科学、艺术与生活的实现完美对接。美国设计的这一精神,我们可以从微软、IBM、谷歌、苹果、Facebook等新科技公司的产品中得到深入领会。

北欧、日本和美国的设计,从设计驱动式创新理论来看,都是将设计驱动式创新贯彻其设计发展始终的典型。这一点,显然对于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深远的启发。
结语:为“中国制造”而设计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关注用户对于产品性能的潜在需求,而且将用户对于产品意义的潜在需求诉诸于设计当中,因而执着于产品意义的探寻与创新的设计驱动式创新就成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的最优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驱动式创新模式上,中国企业并不缺少成功的案例。以丝绸为主要产品的杭州万事利集团和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的四川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都是较早设计驱动创新模式的成功典型;此外,以倡导绿色出行与共享著称的新锐企业摩拜也同样堪称为设计驱动式创新的最新样板。然而,真正以设计驱动式创新引领中国企业发展并代表中国企业成功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则当属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以华为为例,作为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自1987年在深圳成立以来,经过31年的发展,华为不但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而且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华为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就在于其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科技和产品意义并重,坚持设计驱动式创新的设计理念。

制造业既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作为设计驱动式创新企业,华为的成功显然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优良产品,向设计驱动型创新的转变刻不容缓。

作者:丁文星

产品语义设计管理论文 篇3:

《工业设计》杂志征稿 征订启事

《工业设计》创刊于2005年,由黑龙江科学协会主管,黑龙江工业设计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目前国内唯一专业的报道工业设计的综合性期刊。中国知网、万方网、维普网、龙源期刊网等网站全文收录,国内邮发代号:14-339、国内统一期刊号为:CN23-1516/T、国内标准期刊号为:ISSN1672-7053。

《工业设计》2015年全新改版,杂志关注设计领域学术前沿,以促进设计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展示设计专业学术发展为目标,为广大设计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征稿方向: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建筑、产品设计、数字艺术、传统工艺美术、陶瓷设计等设计方面的优秀案例与论文均可被收录,欢迎投稿。

《工业设计》杂志已被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入选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投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杂志定位】

提炼出指导设计发展的理论体系,产生具有导向作用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模式。为中国优秀设计和创意工作者提供进行创新工作的决策支持;为创新性企业提供有效务实的智慧援助。在每一期内容上,我们都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创新导向的设计案例、方法、惊经验和思想。

【栏目介绍】

设计领域相关的作品、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评论、专家特稿、专案分析、教育研讨、焦点观察、学术交流等。

【征集范围】

工业设计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设计教育与设计创新 工业设计与区域经济 企业与品牌形象设计 人机交互技术

设计与传统文化 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文化设计策略 设计理论 资源环境

工业设计与产品创新 工业设计在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创意产业化战略研究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创意思维及方法 人机工程设计 数字艺术与设计

设计中的逆向工程 产品形态与设计语言 設计评价及验证 建筑环境与规划设计

虚拟设计与设计可视化 高级设计、制造设计/系统 设计策略与设计管理 服装与展陈设计

【稿件要求】

1.论文格式:Word文档,中、英文标题。

2.个人简介:①作者学校或单位(写全称),所在省份及城市,邮编;②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

3.中、英文摘要:应在200字以内,要求文字通顺、简练,反应论文的主要观点。用第三人称叙述,不用“文本”、“作者”等为主语,可用“文章”等。

4.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间用分号相隔。

5.论文在3800-5000字为宜,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解切,引用规范,数据准确。

6.文中有图、表格,如果需随正文文字的,请置于正文中。其余请单独附图、表,并请按正文涉及顺序以图1、图2等附图,并写好图注。

7.参考文献:5-10个,对引文作者,出处,版本等详细情况的注明,序号为:123……格式及示例:

①专著格式: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②论文集格式:作者.书名.题名.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③期刊文章格式:作者.题名刊.年.卷(期).④报纸文章格式:作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⑤互联网文章格式:作者.题名.下载文件网址.下载日期.同一专著、论文集、期刊、报纸文章,一律只用一个序号。

8.联系方式:包括作者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QQ等。

请将论文通过电子邮件以附件形式发至如下地址:gysjbjb@126.com,来搞不退,文责自负,请勿一搞多投。强化调研,不得抄袭,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订 阅:全国各地邮局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零 售:全国各地邮局

国际刊号:1672-7053 国内刊号:23-1516/T 《工业设计》杂志定价26元,全年312元。

邮发代号:14-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邮发代号:14-339

经《工业设计》杂志社审阅同意采用后,即发出稿件采用通知,并请作者办理相关手续。《工业设计》杂志社将在该刊出版后,及时将样刊寄出。

杂志社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66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32室

杂志社网址:www.gysjqk.com

投 稿 邮 箱:gysjbjb@126.com

办 公 电 话:0451-51978366 18904519660

工 作QQ:577106359 517357 2678850929

联 系 人:边编辑、左编辑

上一篇:中职教学基础会计论文下一篇:作文自改能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