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毕业论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产品设计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使毕业设计环节成为贯穿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主线,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

第一篇:产品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摘 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实践需要农业工程人才做支撑,本文探索了农业工程类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各环节的改革措施,提出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教改探索;农业工程;一体化

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改变以往毕业设计教师出题、学生选题、侧重理论、缺少实践支撑的模式,从企业生产、人才需求出发,提出“一体化”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合理选题、设计形式多元化、校企联合指导、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优化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等措施,使毕业设计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一、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与社会深入接触的良好机会。毕业实习之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参观和调研的机会充分认识本行业的情况、特点、企业需求以及当前的业界形势和各项政策,据此初步形成毕业实习意向。

1.顶岗实习

学生进入企业直接从事岗位工作,与工人同吃住。为使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在岗位的选择上需反复论证。学生顶岗实习有一定压力和工作强度,实习之后学生对工作、就业会有深刻的认识,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注重工艺训练和设备的使用

在学校,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应注重农业生产工艺的训练以及现代化农机设备的使用。

3.校企合作

校企优质资源联合,学校的优势在于师资,企业的优势在于设备和生产制度,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小组合作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内容可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进行选择。研究内容、设计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做得好的毕业设计项目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考虑到学生的特长爱好,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合作完成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根据确定的毕业设计方案进入实习企业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企联合指导,指导方式多元化,力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有大致的阶段划分,但无须明确界限,应根据当时具体环境灵活掌握。

3.建立品牌毕业设计题目库

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筛选、凝练和总结,各小组均选出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建立品牌毕业设计题目库。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进行评价。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设计了一些品牌项目,如“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实现电梯的基本升降控制、无线报警控制、视频监控等功能;“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土壤的墒情信息、环境参数信息智能监控,并可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监控;“食品包装生产线监控系统”,实现食品的称重、传送、包装智能监控;“智能楼宇监控系统”,实现安防监控、智能照明、智能门禁监控等功能。

三、就业拓展探索

1.与相关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

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现代化农机、农建、农村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业工程类人才需求量大增。高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有利于促进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的提高。农业建筑、农业水利、农业水电、农业物联网、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共赢。

2.实现以专业为背景的创业

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给个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会。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发展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具有农业工程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创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服务类公司拥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促进就业的多元化。我校近年来创建了一大批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公司,并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子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毕业生陈飞宇参加全国创业大赛赢得8100万元的巨额意向融资。

3.国外就业拓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各类人才培养和应用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海外发展大有所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我国的农业人才青睐有加。

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1.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所谓“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即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具体课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毕业实习工作,积累经验并为就业做好准备。

2.一体化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模式对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条件的高校也应支持本校教师去相关的工厂、企业开展实验进修。为确保一体化模式的有序实施,指导教师应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及设计项目和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项目。同时,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方案论证、督促检查,并与企业导师一起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3.一体化模式实施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参观和调研阶段。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相关企业参观和调研。通过参观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现状及生产特点,对职业发展意愿进行自我调整,以便为后面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确定目标。

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目标的设计阶段。在前期实地参观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自身意愿和企业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题日、毕业实习地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或单位,并对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方案进行具体修正。

第三阶段是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针对性实习。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实行“统一导师制”,即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师也同时负责该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指导、就业及职业发展引导等。

4.一体化模式的评价体系

建立契合一体化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本模式的修订。在“一体化模式”下,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应体现三者结合的程度,并综合考察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对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是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廖晓纬.校企合作低成本高效率毕业实习的一种新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1):131-133.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3-155.

[3]黄运茂,田允波,许丹宁. 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23(增刊):107-111.

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支持,项目编号:X2015042。

作者:周曼 邹志勇

第二篇:基于“设计毕业”理念的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使毕业设计环节成为贯穿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主线,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毕业设计;设计毕业;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数据分析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检验。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綜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数据分析人才除需要掌握通用的数据分析技能和分析工具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细分行业的行业知识。只有数据分析技术与具体行业相结合,才能保证数据分析有用武之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数据分析类专业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具体行业的数据分析实践,促进教学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实现培养特定行业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目标。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数据分析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数据分析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教学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3]:

1.毕业设计环节与学生实习就业的冲突。毕业设计环节没有与学生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成了一个孤立的环节。很多专业到了大四才启动毕业设计,这与学生找工作和实习在时间上出现了重叠,导致表面上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2.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兴趣的不一致。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四之前没有思考过自己将做什么样的毕业设计,因此也就没有能力来自拟毕业设计题目,只能选择指导老师给定的题目来开展毕业设计,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做毕业设计课题不感兴趣。

3.毕业设计形式单一。目前数据分析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基本上还是依据培养学术性人才这一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挖掘学生解决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潜力。毕业设计形式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是毕业设计制度安排上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设计毕业”理念的毕业设计模式

本文结合国外高校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4]和国内相关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5],基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来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转变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孤立环节的现状,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成为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主线,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

1.毕业设计教育时间前移,实现与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在前面三年,没有自主地思考过未来毕业设计(论文)选择做什么,老师一般也不会提前给予详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和老师都是等到需要安排毕业设计(论文)了,才会考虑选什么题目的问题。这意味着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孤立的,没有能够成为指导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前进目标,特别是数据分析类专业,学生既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细分行业的相关知识,又需要较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领域的实际数据分析问题。

将毕业设计(论文)教育的时间前移,可以使其与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使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成为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大一、大二就知晓毕业设计(论文)是达成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的重要环节,尽早开始思考毕业设计,并为此储备行业知识和数据分析技能,从而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论文)主题,以更好地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

2.课程教学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引导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对接。毕业设计(论文)主题与未来职业方向较为一致的话,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职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缩短未来的职业适应期。传统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常常是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来承担的,其他专业教师不太会主动参与这个环节。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会存在个人知识面的局限性,特别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分析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层出不穷,其不能对所有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方向有很好的了解,因此需要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从而促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设计相关的制度安排,要求任课教师将任教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所处位置、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课程知识的相关应用领域、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可以选择的毕业设计(论文)主题等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将数据分析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最新或最热门的数据分析技术介绍给学生,将企业在做的实际数据分析问题分享给学生。课程教学与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紧密融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储备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促进学生了解各任课教师擅长的数据分析领域,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领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发挥企业导师拥有大量一线实际课题的优势以促进真题真做,避免出现学生随便找一个指导老师、随便选择一个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即可的情况。

3.毕业设计与创新训练融合,发挥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促进毕业设计指导。借鉴王钟庄等人的做法,推动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创新训练指导相融合。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还是低年级时就开始设计一些小问题去训练,然后可以把几个有类似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使他们在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去参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或生产实际中的真实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指导教师最需要做的是适时整合学生以往训练过的项目、竞赛题目或生产实际的真实项目,对其进行拓宽和延展,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拟定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通过学生自拟、指导教师把关后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促使学生继续发挥创造性,提出新观点,应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

指導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在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已完成系统专业训练的优秀学生,让他们承担指导教师的部分角色,采用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去带动和指导大一、大二年级的新手或未能参加过创新训练的高年级学生。由于数据分析类专业的创新训练或毕业设计(论文),都会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结果解释、引申应用等步骤,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的尝试性探索等环节就可以由优秀学生来帮助指导完成。

三、总结

本文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使得毕业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成为与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让学生尽早了解学业目标和掌握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储备,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主线,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虎挺,吴天松,胡蓉,张涛.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7,(29):76+78.

[2]王威,李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综合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33(5):25-27.

[3]孙毅,刘雄飞,邓改革.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工程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56-157.

[4]王艳,施梅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8,(6):79+81.

[5]陈海艳,曹玉春.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4):128-130.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design graduation; acade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data analysis

作者: 乐安波 岑仲迪 黄剑

第三篇:本科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现象,探讨了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并从教学实践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引导两个层面来尝试分析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良方案,为提升产品设计专业的毕设教学质量和研究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相应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产品设计;毕业设计;专业教学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3-0093-04

设计行业不断发展,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招生结构的变化,设计类别更加细分,向综合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本科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学生专业素养、知识运用、设计实践能力等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这既是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展示,也是高校本科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论证与改良探讨的契机。并且从学生专业水平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指导过程中的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即将走入社会工作岗位的准备程度。毕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从学生向职业设计师过渡的重要阶段,其中理论教学培养模式,设计过程和实践环节中各类方式方法的指导等都有着很多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从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与成园分析

近年来产品设计教学已经步入了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素质化以及以专业应用性为主导的教学体系阶段。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体系在社会就业阶段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提升,但因为实践经验的缺乏和对课本知识的解读过于形式化,从整个设计流程和概念思维的构建过程来看,照本宣科的應用,对系统设计原则的理解严重不足影响了产品设计专业素养提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从教学过程在学生毕业设计实践的应用来看,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不足,欠缺全面,系统的考虑;对专业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含混不清,在具体的设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缺乏有条理的,系统的设计环节和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对专业整体定位和具体研究方向模糊造成的,产品设计的范畴很广,不同行业、类型的产品都有着针对性的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体系,在对设计方向的定位和把握上,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产品设计调研开展的前期尤为重要。理论的指导只是提供某种可行性和方法论层面的设计通用原则,而具体的代入、展开和深入则是需要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行业以及用户需求进行专业性的研究。

2)对设计的整体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时间的投入上:一方面是因为对设计对象和专业要求的不理解,在产品设计整体进度评估上存在着较大的主观误差,对设计开发流程和组织的具体环节缺乏研究,没有目的性,做哪算哪,最后在临近截止日期时,想当然的期望在短时间内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快速达成设计目标。(2)精力的投入上:因为时间投入的不足,加上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缺少研究,所以在设计阶段从调研到概念设计再到最终效果的评审与测试,都无法达到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工作量。最后因为时间关系为了赶进度而做,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因此,对设计的整体投入不足直接导致设计研究中对产品开发缺乏全盘规划,注意力只放在尽可能的如何快速的出结果上,对研究中需要分析解决的各类问题,诸如产品使用场景研究,用户人机环境调研,情感化设计、无障碍、产品文脉的沿袭、产品内涵的理解和设计元素的应用逻辑、美学体系、色彩研究等等都非常欠缺相应的探讨与深入。不仅缺乏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更缺乏实地的走访调研、记录研究。对设计的方法、理念、针对自己项目的设计切入点缺乏理解且依旧停留在上上网搜搜抄抄改改,堆堆草图数量建模渲染的思维阶段。

4)设计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积极的设计方法;对产品调研、产品定位、设计研究、设计定位、概念论证、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等没有逻辑可循,想一出是一出,一些同学依旧停留在抄抄弄弄,照着画画,想当然和应付差事的理解层面。唐纳德.A.诺曼把错误分类为三类——基于规则的错误、基于知识的错误和记忆失效。而学生在设计流程方面:不懂规则而乱做乱抄、专业学习积累不足而主观臆断凭借所谓的“经验”、对应掌握和已学习过的专业内容不加巩固深化等等,这些问题把错误的三种类型面面俱到的体现了出来。

5)产品调研阶段对宏观市场的理解分析、产品预计投放的论证依据欠缺,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复制黏贴一些网上的结论,在有足够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也根本没有进行实际调查,而是糊弄差事。其次因调研的方法局限,数据也有问题,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存疑;

(2)数据的调研量不足且存疑;

(3)数据缺乏分析比对;

(4)数据的引用没有可靠依据。

当连数据来源都可疑的情况下,后续设计环节的目标偏差也必然和之前的设计预期大相径庭了。更何况产品价值分析和概念测试、效果评审等环节大部分情况下只局限在诸如发朋友圈填问卷和堆草图不断凭借主观审美改造型等简单方式的理解上。

还有就是产品调研阶段对竞品的分析欠缺,更多的只是局部或原理上的抄袭模仿,缺乏全面的分析理解,甚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理解都不知道,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清楚,在调研的过程中没有依据调研内容和分析过程进行并行比照,盲然抄袭的情况较多,缺乏对设计目标的具体定位和设计理念的借鉴、融合与理解。对产品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结构、以及输出功能、场景的适用范围等方面研究不足,甚至是一无所知。更加缺乏对设计要素规律的分析,除了抄袭修改外,对如何将各种因素有效运用在设计过程与目标达成中没有概念。并且不知产品发展脉络,亦不知品牌调研为何物,仅仅关注有名气,卖的好(甚至都是网上听说的),造型或款式好看等等。对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缺乏深度分析研究,对品牌过于概括性的理解,缺乏对其相应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基于市场条件下的产品各要素的设计研究与竞品分析。

6)毕设态度问题:基本的设计逻辑是,前期不抓紧,各种拖,对交流结果敷衍了事,中期不管做的如何一口咬定自我感觉良好,后期各种找客观理由推卸责任,反正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者就是依赖性强,缺乏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说一步做一步,对从交流到设计过程讨价还价,不知学业为何物。这也是导致前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2 从专业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虽然状况不同,但究其本质,还是对专业学习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实践经验的缺失、应用方法偏差等造成的。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还需要从专业教学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引导两个层面来讨论。

2.1 课程结构设计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存在课程结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课与课之间是碎片连缀,课程设置多为拼凑与堆砌,看不出贯穿其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原则。由此,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远离、甚至背离培养目标,出现课程教学目的不明、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编制混乱的现象。这类情况虽然在十年前早有相关研究,但从教育实践的现实情况看,依然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搞清楚课程的结构设置的目的、依据、对设计实践的理论理解和社会就业应用之间的关联,这些因素在课程结构的搭建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起到一门或若干门课程的大纲总领性作用,更是对整个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发展的综合性指导与定义。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对大学四年课程结构内容的综合运用和掌握情况的有效检验。

所以课程结构设计应该结合社会需要,从学术研究和就业应用两个层面来进行统筹把握,一方面,既要突出专业的综合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又要学以致用,从具体课程的多元支撑体系上,达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其次,因为产品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的系统科学,除了本学科内的各课程的合理化配置,还要重视相关其他学科的整合与学习。比如拿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架构来说,除了需要熟悉掌握调研流程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综合,在产品设计定位明确的前提下从产品的模块化要素构成、设计环节中确认产品架构的时间节点;产品改进的渠道与方法;零部件的适配与标准化;以及相关的工程性能指标;产品的制造进程评估;产品的设计研发管理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才能够为设计概念的测试与评估以及后续的工业设计和DFE(面向环境的设计)、DFM(面向制造的设计)等提供有效的技术与管理指标保障。这不仅需要不局限于教材课本的企业化专业实践的体验与学习,也需要从材料、工艺、工程制造、生产加工技术、成本核算、设计管理、市场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专业支撑,缺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一个有效高质量的产品设计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专业保障的。

如图1所示以上两个方面,不仅仅是从课程结构层面对于专业定位和教学发展方向的引领与把握,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对专业素养的自我定位。毕业设计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与个人能力、经验以及所学的内容相关,而实际上其根源在于对课程结构的设计与执行,尤其是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模式和毕设过程中的相关引导。

2.2 教学培养模式和毕设过程中的相关引导

产品设计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要形成系统的调研制度,一是专业建设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二是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于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三是加强对企业的人才需求预测调研,及时掌握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企业人才的新要求,便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品设计专业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不同,是一门重在应用性的专业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而且还应当具有能将这些理论和学術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应用设计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从目前企业对于产品设计师的招聘情况来看,在应届生的招聘过程中,其要求和标准往往是本行业中最低的。而在招聘入职后,绝大部分企业还要针对其岗位要求进行相关技能的再培训,这也对企业项目研发的人力成本、行政资源、技术教学等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应届生在岗时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人员流动频繁,所以这也是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招聘应届生的原因之一。虽然笼统的说来可以归咎于学生的经验不足,缺乏对行业岗位要求有深入的了解。但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则会发现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源往往还是出在校期间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避免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课程时间安排分散,课业压力不大,导致学生主动性并不高。同时,在校期间,专业教学多集中在理论知识上,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要求。这里的“照本宣科”主要指在教学和毕设过程中只按照教材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流程化,形式性的讲解,主要表现为“PPT+配图(视频案例)说明”的形式,照着内容平铺直叙,对学生的疑问、接受和理解与否不管不问或敷衍了事,讲完下课,夹书走人。但不管是PPT还是配国或视频案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点的辅助说明和载体形式。因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专业系统性,所以在对这些教学课件的讲解时并不是把专业理论套在其中进行描述说明即可,而是应该以相关知识点为核心内容,将此放在相关案例的系统结构中,围绕知识点,对各项因素进行展开和关联性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从课程的整体架构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模式和严谨的推导逻辑;同时对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从设计专业的系统框架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层面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教学思维固化,不仅是缺少创新精神的表现,也体现出某些教师对自我职业定位缺乏责任感和全面深入的理解,仅仅把知识的传授看成一种搬运和量化的过程。

2)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教学引导和启发。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掌握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产品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自从教育成为一个行业以来一直在讲“因材施教”,那么为社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产品设计教学,更应该根据行业的创新要求和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在立足于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专业水平和对学习的态度与理解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校期间的经验和阅历更多的是来自老师教学指导过程中的启发和其自身的努力。以毕设指导为例,一般来讲,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按照下列步骤开展工作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设计调研一方案构思一方案确定一设计表现一成果提交一答辩及成绩评定。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环节的工作如存在问题或不足,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划一个范围,给一个方向,这样做并不适合所有的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方法欠缺,专业基础薄弱的同学。即便是已将相关指导要求对学生清晰说明,在尊重学生意见由其自主选题的情况下,也不能将全部的调研工作完全堆给学生,更不能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到后续设计时就一味地指责是学生的能力问题,是他们自己选题不慎所以应该后果自负之类。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辅助和指导,不能简单的认为概括性的方向指引和任务安排就已经尽到了教师责任,而更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专业水平,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制订一套较为详细的指导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对选题的建议和项目评估;进度的整体规划安排;不同时间段的里程碑设计;调研计划的设定和资料搜集范围,分析的方法;时间余量的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等等。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指导为主,就拿设计调研来说:当学生在商定的调研时间内没有拿出可以推进下一阶段工作的调研结论时,应该尝试从对项目设计的理解、调研目的、方向.范围、方法、过程、工作量以及分析过程和对具体问题的理解研究角度出发,逐项逐步的讨论解决。对于学习方法欠缺,理解程度不足的部分学生,更应当将启发工作做的更细致些,比如具体推荐一些以更高学历层次(硕博论文等)的文献调研资料,从较高的视角与格局以点带面的要求其搜集整理和学习研究,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学生的毕设投入时间和实际效果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

3)了解行业形势,对相关行业发展历程,当前的市场行情、企业与社会需求以及未来的行业前景等有充分的分析研究。学校作为一个专业化教学机构更多侧重于对技能的培训与社会人格层面的塑造,然而对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上,则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间接性与滞后性。在产品设计专业,这一方面主要和课程结构的设计相关,从教材到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等有不少都还停留在产品设计专业刚引入大学专业设置的阶段。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日趋成熟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行业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也在进行着高速的变化,以适应越来越高效、多元化、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体系的需要。这也对企业从市场运曹模式到项目研发再到后续产品生命周期的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复杂与高质量的要求。那么对应的人才培养需求也就变得日益迫切起来。产品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综合类边缘学科,要求设计师不仅仅熟悉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思维方法,还需要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不同市场、不同消费和用户需求以及相关生产制造的特点,运用合适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进行对接并展开相应的设计工作。

那么如何具体对待并展开,就成为学校设计教学中需要重点教授学生掌握并解决的关键。不仅仅是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的指导作为日常教学过程的专题性延续和拓展,则更要从学生就业环境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将准设计师离校后,需要应对的上述情况的基本方法和相关设计思维因地制宜的结合进毕设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更要对专业行业的整体概况和现实需求有着较为准确、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说明了产品设计专业从教学实践到毕业设计指导,都应该围绕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定位来展开。告诉学生他们即将面临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行业未來,引导他们今后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明显比完成工作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和指导过程更为重要。

4)设计实践环节的接入和拓展。因为课程结构设置和校企实践对接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并且虽然解决的方式有很多,但达到的效果却褒贬不一。所以总的来讲,最根本的有效解决途径还是校企合作平台的不断搭建完善,以及通过诸如专题竞赛,项目预研、企业实习等多渠道大力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并且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逐步尝试,直至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5)教学与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定位的调整和把握。除了从课程结构、专业方向、理论实践等教学引导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外,在专业课程与毕设指导的教学定位上也需要进行同步的配套与修正。产品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定位应该紧密贴合专业和市场要求,从学生对专业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创造性教育的定位、个性教育的定位、人机关系定位等方面围绕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以和学生之间学术对等的关系出发,从体验与合作的视角将各要素通过课程交流的形式融入、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避免以生硬的知识灌输和对学生学习的硬性要求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效果的低下。

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同课程范畴内,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和内容有效性,避免在一些教学和毕设指导过程中出于某些关联性课题研究的需要,产生理解误差,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让学生从事一些与专业学习内容无关或关联性牵强的实践工作。 其次教学定位要明确,专业教学与学习应当强化突出相关知识传授的目的性,而非功利性;重点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相关专业方向和内容层面全面,系统的能力提升,而不在于流于形式上的过程结果的展现。所以在课程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分注重所谓的“教学成果”,以一种快速投入产出的思维督促学生走流程,拿方案,以参赛拿奖或教学成果展示等为目的,而不考虑到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再有就是需要分清专业教学定位和科研学术观点的区别,产品设计教学指导是基于专业与行业设计原则的理论、应用体系。虽然其中有诸多的课题点和专业内容可供研究、探讨,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将某种学术观点凌驾在专业系统架构和行业准则之上进行评判、推行是合适的。设计本身就是可以从多种视角和美学、造物体系进行讨论与分析研究的。而基于这些观点的设计行为,只要符合专业与行业框架下的基本设计原则和专业要求,都是值得鼓励和探索的,即便一些观点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分歧,在进行产品的设计评审时,至少要在对不同观点包容的前提下,基于产品设计的相关系统理论和原则来对相应的设计概念、行为、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析,简单的说也就是“就设计而论设计”。应当避免因分不清学术探讨和设计评审的区别导致的,将个人学术观点强加在基于设计原则的教学定位和设计评价系统中,用特定的学术观点甚至非专业研究方向的主观理解来评判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下的作品与成果的行为;更不能通过打压、否定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对教学定位的曲解来以树立和扩大个人所谓的学术权威与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产品设计的毕设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教学引导过程,其包含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培养模式、应用实践过程、行业趋势分析、就业方向指导、专业素养形成等因素共同支撑并不断深化完善着学生在专业层面上对产品设计本质的理解与设计实践方法的运用。所以在毕设指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另一方面更要从专业教学、引导等内容上去溯源反思,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和专业水平欠缺,因为学生对待专业本身的理解和学习动机行为态度等因素,从根本上讲,还是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容、方式与启发等过程的映射,只有积极的去面对调整,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够逐步渐进地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为实现有效高质的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文章抛砖引玉,也希望通过尝试性的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来为产品设计的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出较为可行的指导思路。

作者:赵彦

上一篇:网络金融营销论文下一篇:建筑节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