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为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关键词: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篇1:

中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摘 要: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但是当前很多中学生的汉字书写非常糟糕,他们在写字姿势、握笔方法和书写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着重对当代中学生的汉字书写习惯养成进行探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对中学生良好汉字书写习惯养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同行提供一点思路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养成

写好汉字是学生从小学至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通过汉字书写训练,可以确保中学生使用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同时良好的汉字书写也能为中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课程,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对汉字学习和书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指导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具备一定的写字速度,形成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中学生充分认识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性,对培养他们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汉字书写练习,可以促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写好字的过程中,学会做好人,促进学生品格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汉字书写更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让学生写好字,其意义远远超出写字本身。但是当前大多数中学生的汉字书写习惯极差,他们对写字练习提不起兴趣,导致书写潦草、书写速度过慢等突出问题。

一、 中学生书写习惯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综合思考,笔者发现导致中学生汉字书写潦草、书写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和学校的原因。

(一) 对汉字书写的正确认识不足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汉字书写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对成绩提升意义不大的学习都必须让路,甚至是忽视。因此,汉字书写练习一向不大被重视。首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中学生一方面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汉字书写习惯已经大体成型,无论习惯好坏不加长期的外界力量介入和自己的有意识努力,他们的书写习惯都很难再有更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数都意识不到良好的汉字书写对其今后生活、工作的长远意义,这也就导致他们很少能有主动积极改善自身书写习惯的意识和努力。其次,在对汉字书写认识不足这件事上,一些语文教师也有很大的问题,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第一责任人,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对汉字书写的具体要求,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始终没有重视和落实,固执地认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才是正事,而对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写字习惯马虎应对。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明明注意到其书写质量低下,但却只批改有无错别字,基本无视汉字书写是否美观、规范。最后,中学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差也负有责任,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于是更加无视学生的书写情况,最后导致中学生的书写在长期的忽视中日渐糟糕。

(二) 中学生身心的局限

一方面,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依然比较好动,因此他们很少能够安安静静的长时间练习书写,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书写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由于身心发展和阅历的缺乏,从而意识不到书写是一件修身养性、陶冶个人情操的优秀活动,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分配到体育运动和游戏竞技上,这种性格特点显著影响了中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另一方面,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对汉字的欣赏能力,他们不能准确分辨哪种书写才是优秀的书写,怎样的书写习惯才能确保自身的书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再加上一些语文教师自身就沒有规范书写的能力,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指导,这就造成中学生书写随心所欲,没有章法。

(三) 计算机运用挤占书写时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学习能力突出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在家里有电脑,外出有手机,而且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全社会都形成了计算机打字加快效率的共识,从而在观念上形成了对传统书写的忽视,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当代的中学生。他们在这种思维下除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几乎不会进行传统写作。许多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键盘敲字和手机打字,但是一用上笔写字就变得东倒西歪鬼画符,十分难看,也减少了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机会。

二、 培养中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和路径

(一)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作姿势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前提,教师在进行书写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1. 执笔方法

执笔方法关系到笔的控制、运笔灵活性、书写速度,直接影响书写效果。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执笔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形态和字面美观。

2. 写字姿势

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良好的写字姿势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还能有效预防学生近视,是规范、快捷地书写汉字的必要条件。

(二) 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形成了较固定的写作模式且难以改变,但也并非意味着不能改变,只要采取措施激发起中学生的汉字书写兴趣,辅之以正确的培养策略,也是能够逐渐改善他们的汉字书写习惯的。因此,中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写字练字兴趣,只有通过激发他们对写字产生兴趣,中学生才会乐意去习字,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与汉字书写教学结合起来,古代的著名诗人和文人几乎个个都是书法一流的大家,他们的知名度和书法学习故事能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比如王羲之、岳飞等名人刻苦练字的历史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 教师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汉字书写素养和能力。因此,中学教师首先自身要坚持不断进行书写学习和练习,以给自己的学生树立好榜样,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汉字书写。

书写姿势是汉字书写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只有姿势端正才能将汉字书写端正。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正确的书写姿势示范给学生,并时刻提醒学生要在日常的书写中坚持做到姿势端正。教师还应利用课堂时间指导中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在书写开始前进行要领提点,在书写练习过程中进行全程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课堂上的书写练习既是将书写练习渗透到课堂的作业中,让中学生在做作业中认真写字。其次,教师还需将书写指导渗透到中学生的临帖练习中,着重养成他们认真观察字帖的习惯。临帖的重要前提是充分观察字帖中的汉字,教师在学生临帖之前要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笔锋和笔势等特点,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去临摹,最后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选取优秀的临帖作品进行展示,以此加深中学生对习字的印象。最后,汉字书写及其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才能取得进步。因此,教师还要重点培养中学生在汉字书写上勤学苦练的习惯。要刻意磨炼他们坚持书写的毅力和严格要求的恒心。

(四) 各科老师、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中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及其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加强中学各学科教师、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形成监督培养。首先,学生汉字书写习惯养成,语文教师应起到挑头的责任,主动积极地与各科老师进行交流、协商,形成各科教师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养成的共识,争取让中学生在每一門学科和每一次作业中都能得到良好书写的培养。其次,学校要积极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张贴不同流派的名人书画、举办书写比赛和展评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给予中学生更丰富的书法欣赏作品,拓宽其书写模仿途径。最后,家长也要负起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良好习惯的责任。一方面,家长要坚持每天督促自己的孩子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习字练字,一刻不能放松;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管控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不能因为习惯键盘敲字而放弃传统书写。

(五) 完善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和任务都需要有评价进行反馈,合理恰当的评价是一门艺术,能够起到激励受评价者再接再厉、继续前进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成果评价结构,采取有层次的、激励性强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够正确反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书写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持续激发中学生养成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形成对他们的正面引导,促使其在养成良好汉字书写习惯的大路上继续前进。

三、 结束语

中学生要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必须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教师要注重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的指导培养他们提笔即练字的意识,时刻保持严格的习字习惯,语文教师还要主动联系其他各科教师,促成各学科对学生汉字书写培养的共识,学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与家长的家庭监督形成合力,共同促成中学生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黎奇.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侯素珍.低年级写字教学“五注意”[J].广西教育,2005(1).

[4]李淑兰.小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4(16).

[5]刘江华.高中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6]张玲.初中生汉字书写问题与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7]张冬梅.初中生错别字现象的归因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杨光杰,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岷县岷阳初级中学。

作者:杨光杰

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养成教育研究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为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道德修养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我们的周围时刻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书籍、广播、他人传递给我们,而我们如何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如果不提高我们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可能就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被网络所奴役,被书籍压垮。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养成信息技术意识

网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而且网络有着庞大的信息库,从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方便快捷。信息技术课程第二章就重点阐述了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在本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取某一类的信息,然后对自己或别人获取的信息进行价值性、可靠性、真伪性等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感受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便捷性。

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信息,让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在获取信息这一章中,我设计了几个颇有难度的问题,然后分给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一种或几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形成结题报告。报告要体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获取的信息是不是有效的、最新的,是不是最有价值的、有影响力和专业的,以及做了哪些工作和分工,结果如何。当然这些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的,还需要课后的功夫。最后让学生展示小组的报告,并且说明自己做出的贡献和得到的成果,让参与的学生都能增强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丰富信息技术知识

我们原来的学习过度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获取信息是创造新信息的基础,所以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不足,限制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和创新意识。

我们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打字,并设置字体和段落,而汉字在计算机里的显示方式和存储方式却一无所知。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查询信息,却不知道网络是由哪些硬件组成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加工处理图像,却不知道调色板的原理及图形图像的显示原理。学生能够裁剪音频视频,却不了解音频视频的压缩技术与解码原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从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理论知识考试的结果就能体现出来,所以,现阶段要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

有人说,我们一直在为微软培养软件应用者,培养跟着软件走的新一代。固然培养软件应用技能很重要,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核心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否则我们的学生有可能就会真的被微软所奴役,跟着软件的步伐前进。要避免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接触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学会选择工具、利用工具来加工处理信息,让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为我所用,让学生成为工具的主人。

三、培养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处理、加工、分析信息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通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如制作一张板报、处理一张工作表、管理一个数据库、加工一幅图片、采集加工一段视频、制作个人主页等。通过这些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信息技能,并且要形成自己的作品集,作品要有价值性,独特性。

针对操作技能,教师无需强调某个软件的应用,也无需强调某一个操作步骤。教学演示强调的是使用单一工具,展示必要的操作步骤,虽然短时间内见效快,感觉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可是长远来看,限定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效率是越来越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在理论层面上谋划好蓝图,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将操作步骤淡化。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直接演示操作步骤或要点,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整体能力提高不大,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微观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如从网页主题的确定到网页的版面设计,从网页的栏目设置到素材的选择,然后再进一步细化,需要制作几个页面,网页要包含哪些栏目,需要哪些图片,查找哪些文字信息,版面的字体图片的设置和摆放,颜色的搭配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操作步骤只看作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这样学生不光是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培养信息道德修养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我们时刻面临着形形色色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虚假的、有不健康的、有非法的、有侵害别人正当权益的等等。这些信息我们如何去甄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让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自觉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不参加违法信息活动,不危害、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并自觉维护信息的安全,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讨论面对虚假的信息应该怎么办,选择青少年上网的“五要五不要”进行讨论,列举违法信息活动等系列课题,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的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

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做为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能够从浩繁的信息中获取、分析、加工和管理信息,逐步养成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熟练信息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覃钧.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的信息素养[J].广西教育,2006(12).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作者:周新成

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篇3:

中学生低碳意识与行为养成的教育研究

摘要:阐述中学生低碳意识与行为养成的必要性,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培养生态伦理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低碳意识与行为;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消耗日益扩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促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干旱加剧、沙尘暴肆虐、海啸地震频频出现,人类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其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再造的。中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在他们中间开展多形态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低碳环保知识,增强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养成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对中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使他们从生态文明、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護、公民基本道德、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从而为培育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中学生低碳意识与行为养成的必要性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趋势。生活的环境需要美化,更需要自然。倡导低碳生活,呼吁中学生增强大自然保护意识,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目前中学校园低碳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中学校园学生的低碳意识还比较淡薄,浪费现象还普遍存在。例如随处可见的废纸、矿泉水瓶,卫生间里自来水龙头有时还任意流淌,校园内的草坪被随意践踏,吃饭时还常常使用塑料袋、快餐盒、纸杯等一次性用品,自来水笔、圆珠笔用完不是更换笔芯而是随手扔掉,浪费粮食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同学对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细节不以为然,这充分说明一些中学生生态环保责任感较弱,生态环保知识贫乏,生态道德能力差,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低碳意识与行为。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环境知识普及教育重视的还不够,尚未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中学生必备的素质列人培养目标,尚未在校园内营造起注重环境保护、重视生态问题的良好氛围,因而造成当代中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存在着环境知识欠缺,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表示冷漠,对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缺乏清醒认识,主动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等。

3.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生态伦理意识

(1).应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是指人们在处理与生态环境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生态伦理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就如所有的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规律和过程一样,自然界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和延续其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不得不考虑它的这种权利和特点。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然界具体的存在情况,在尽可能维持与自然界和谐的情况下发挥人类的自由权。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培育大众的生态伦理观念非常及时也很必要,尤其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加强对中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培育。加强中学生生态伦理观培育,既是全面提升中学生文明素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适应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中学生是体现中国公民现代文明意识的一个重要群体,必须要具备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生态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素质,是中学生在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当今社会中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2)培养中学生科学生态伦理意识的途径

第一,加强对中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培育中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就要把这些平常的观念引导、扎根在他们的心理。

第二,要引导中学生学会选择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科学生态伦理意识的养成。中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养成,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并发挥积极效用,因此,就社会生产而言,要促进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第三,要引导中学生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低碳生活行为习惯。青少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学习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用、行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碳消耗。青少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觉遵守和践行符合低碳生活道德规范的能力

第四,引导中学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使他们将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落实到行动中。要帮助中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资源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稀缺,生态环境濒临崩溃,进而引导他们确立起生态优患意识,这是培育和践行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前提。

中学生要想养成低碳意识与行为,首先要学习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知识,向他人宣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其次要节约使用学习生活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等良好习惯;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快餐盒、纸杯等一次性用品;保护森林和植被,多植树造林,重复使用纸张;多步行、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做私家车或少开车;要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能源的行为作斗争等等。最后要利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让他们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亲和力,大力宣传低碳生活,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高碳的危害和发展低碳的必要性。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成为低碳族的一员。

参考文献:

【1】、碧水.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全面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主张,《佳木斯环境保护》,2010年第1期:4

【2】、代迎春、文小燕、李振飞、秦培斌.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03):194

【3】、孙淑清.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佳木斯环境保护,2010年第2期:58

【4】、孟凡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第四期

作者:王洪东 谢源虎

上一篇: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论文下一篇:物权法下的船舶物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