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运用及思考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现行的“概论”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接受、轻发现,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讨论的倾向。总体上看来,“概论”课堂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探讨和研究“概论”课 “案例+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概论”课新教材特点和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概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案例  社会实践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必修课。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强化对这门课的引导和改革。然而,当前“概论”课在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因此,这就对“概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构成了严重制约。

“概论”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灌输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渠道多、信息量大、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现为:“过程 —无趣; 结果—无用”。

其次,我们使用的“概论”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严格按照章、节、目的体例来贯穿讲授。“概论”课应用这种“讲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但相对于我院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时安排偏紧的实际,很容易囫囵吞枣,弄成夹生饭,也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试以期末“一考定乾坤”,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局限于教材、教师划定的范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应用

1.“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的应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的学习手段,把专题式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耦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领悟伟人们思想的精华,带领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感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具体而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取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概論”课教学能否带来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职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专业偏见,认为像“概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导致其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更是“索然无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因此,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政治理论内容往往不甚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和实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不足。

因此,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达到理论教学同高职学生在思想实际、成长需求以及全面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根据现有《概论》教材体系的框架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12个专题教学内容。二是,每一个专题教学以案例引导,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抓住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解决自己思想困惑的最佳钥匙。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文本案例、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四是,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仔细推敲高职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制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3-5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开展“概论”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占“概论”课程总分30%)。而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指出学生写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要很好地把握它们,必须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学习、领悟。这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克服了以“课堂为环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切实的功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尤为如此。

三、“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概论”课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已积累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仍不尽如人意。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相比,“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具体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使用“案例+社会实践”模式教学,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对互动性要求较强的案例教学的评估分析中,会出现学生参与不够,甚至会出现冷场、僵局等问题,而教师又慢慢的回到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中,导致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即便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时很感兴趣也很主动,重视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却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及理论的强化与总结,加之学生课后不看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案例讨论,才能较好地取得实效。

第二、“案例+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教学也以课堂和课外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 “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确立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加之“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涉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完全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限地监督,由此也就不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考核,从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学生对“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甚至有的学生的调查报告都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四、小结

高职院校“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长期以来“概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就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去深入研究“概论”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施现状。“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对高校“概论”课教学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在总结归纳“概论”课教学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发现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使其在现实的实施途径上有章可循,從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当然,探索“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是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的。况且,与此相关和联系的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这就需要诸多学者和“概论”课教师继续努力,也是促使“概论”课教师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作者:唐丽华

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运行机制的建设

摘 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毛泽东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毛泽东》,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发布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发表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四)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制度》,教师要着重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指南》手册并发放到各组成员手中。手册需包含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实践现场安全、卫生疾病安全、防范滋扰安全、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陈连生,等.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杨高

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虽然已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开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实践教学环节实际实施情况良莠不齐,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因为,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各普通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但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以武汉工程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概论”课是各个层次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充分显示了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地位,从“概论”课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武汉工程大学的情况来看,“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走近毛泽东》等电影,参观“八七会议”遗址和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等[2]。其中,暑期社会实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其他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性强

与其他校内实践形式相比,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大了解基层社会,他们平时身居校园,关注的东西比较狭窄,缺乏一种国情意识、社情意识,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知之甚少。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但了解国情社情,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和阅历,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二)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多样

校内的实践活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涉及主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暑期社会实践由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活动主题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每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课程内容拟定的实践主题高达上百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暑期社会实践覆盖面广

学校虽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遗址和访问一些企业,但由于受实践经费和单位接待能力的限制,只能是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则弥补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

自2008年暑假开始,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大二学生必须在暑假完成一次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拿到1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实践的主题、实践报告的格式及具体要求都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考。从近三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在暑假结束后上交了社会实践报告。但在批阅学生实践报告时教师也发现不少问题,感觉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待加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实践报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报告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有些报告明显直接从网上下载,标点符号、格式均未作任何修改;有的报告内容雷同,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作调整;还有的报告与“概论”课内容毫无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参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无关紧要,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消极应付,根本就没有在暑假参加任何实践活动,等到快开学时,从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其次,不少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不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展开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素材。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基层开展调研,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再次,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相关单位缺乏沟通,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每年暑假,武汉工程大学各个院系和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这些单位能够与思政课部相互配合,由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将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使得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完全不知情,这也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要更好地发挥其效果,必须把工作做细。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想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必须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一方面需要“概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各院系、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做好动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校团委可以组织编印《暑期社会实践简报》,集中报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简报的发稿情况作为各院系评比的内容。对于优秀的实践报告可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授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和个人荣誉称号等。

(二)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前的组织工作

成功的社会实践是以活动前充分完备的组织工作作为前提条件,因此,“概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行性,最好能够提供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格式。其次,鼓励学生组成实践小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任课教师可以在放假前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小组,上报实践小组的名单和实践方案,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放假前要确定好每个实践小组的指导教师,给学生留下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在暑假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教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校内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使学生对“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这种形式虽然效果最好,但限于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适用范围有限;另一种是间接形式,即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手机、电子邮件、QQ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要应用得当,应该也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四)强化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应该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工作。开学一周内,任课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收齐,并认真审阅,给出分数。对于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实践报告直接打回去要求学生重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织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答辩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针对调研选题的意义、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本结论和对策以及自我感受等内容进行提问,结合学生答辩情况,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给出具体的分数。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中宣部教社政[2005]5号.

[2]叶芃,汪洪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与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05.

[3]常城,李慧.我国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作者:常城 汪洪

上一篇: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科层制学校管理论文